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季节养生 > 正文

立秋养收,区分五行养生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1/5
导读:立秋为进入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立秋为进入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古人对四时调摄的宗旨,是告诫人们,应顺应四时养生,以及要顺应和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秋季养生,其原则是养收。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可归纳如下:如自然界中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人体中的五脏、六腑、五官、五种形体、五种情志、五声。其中,秋内对应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容易对肺造成损伤,肺气虚,那么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便会下降,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因此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记不能背离自然规律,遵循古人的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其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除此之外,立秋养生的方法还应当依据五行的差异而相互对应。

【五行配象图】

古人用五行来对宇宙间一切问题进行解释,以五脏和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对应,来对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判断五脏六腑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

五色

五味

五声

五色为赤、靑、黄、白、黑。五色分别和人体内的五脏相对应。其中,赤色对应心,青色对应肝,黄色对应脾,白色对应肺,黑色对应肾。

五味为酸、甘、苦、辛、咸。其中,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可养五脏,但食用过多会伤五脏。

五声为宫、商、角、徵、羽。五声分别与人体内的五脏相对应。角对应肝,徵对应心,宫对应脾,商对应肺,羽对应肾。

金型人

【体质特征】体形较痩小,但肩背较宽,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方形脸,鼻直口阔。

【调养方法】忌发怒,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以防止引动肝火,造成肺气灼伤。适宜于傍晚或清晨进行锻炼,以免大量出汗造成阳气损失。在饮食方面,多食用清心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

木型人

【体质特征】身体弱小,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手足灵活,肤色苍白。

【调养方法】宜早睡早起,情绪应乐观,忌动心火。在饮食方面,应多食用能够生津、清热、养阴的食物,如香瓜、白芍、枇杷等。

水型人

【体质特征】体形较胖,偏矮,肤色偏黑,头较大,发密而黑,腮部较宽,手指短,腹部较大,腰臀稍大,喜暖畏寒。

【调养方法】顺养脏气,睡好子午觉。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脾气暴躁,以防止肝郁克脾。避免运动后喝冷饮,造成脾胃损伤。在饮食方面,多食用养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胡萝卜、玉米等。

火型人

【体质特征】头小,脸形瘦尖,肩背髀腹匀称,脊背肌肉宽厚,手足小,步履稳重,皮肤赤色,性情急。

【调养方法】睡好午觉,老人应避免强度过大的运动,多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来对阴阳气血进行调整。在饮食方面,应减苦增酸,以调养胃气。

土型人

【体质特征】头大,面圆,肩背丰厚,腹大,大腿至跳胫部均生得壮实,手足小,肌肉丰满,皮肤黄色。

【调养方法】顺应四时进行调养,早睡早起。在饮食方面,多食用益肝补肾、健脾的食物,如淮山、鱼等。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时辰养生Time

  • 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宜睡眠,忌熬夜及吃宵夜!

  • 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宜熟睡养肝,忌喝酒!

  • 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宜进入深度睡眠,建议晚起床。

  • 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宜排便,忌夫妻生活!

  • 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宜吃早餐,忌空腹!

  • 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宜多喝水,忌辛辣!

  • 11:00-13:00

    此时心经最旺,宜午睡养心,忌剧烈运动!

  • 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宜调理小肠经,忌午餐过晚!

  • 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宜补充水分,忌憋尿!

  • 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宜休息,忌过劳!

  • 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宜散步,忌剧烈运动!

  • 21:00-23:00

    此时三焦经最旺,宜入睡,过夫妻生活,忌生气发怒!

推荐阅读Red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