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药材(或称“地
  • 道药材”)是指那些历史
  • 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
  • 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
  • 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 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
  • 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
  • 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
  • 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
  • 的关系。《神农本草经》
  • 载:“土地所出,真伪陈
  • 新,并各有法。”《本草
  • 经集注》指出:“诸药所
  • 生,皆有境界。”还列出
  • 40多味药材的最佳生境。
  • 《新修本草》亦载:“离
  • 其土,则质同而效异。”
  • 《本草纲目》云:“性从
  • 地变,质与物迁。”这些
  • 传统理念都充分说明产地
  • 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
  • 对“道地”的解释大
  • 致有两种。一是:“道
  • 地”亦作“地道”,本指
  • 各地特产,后来演变成货
  • 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名
  • 词。二是:“道”指按地
  • 区区域划分的名称,唐贞
  • 观元年,政府根据自然形
  • 势,把全国划分为关内、
  • 河内、河东、河北、山南
  • 淮、南、江南、陇石、剑
  • 南、岭南等十道。“地”
  • 指地理、地带、地形、地
  • 貌。 在药名前多冠以地
  • 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
  • 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
  • 贝母、川芎、秦艽、辽五
  • 味等。
  • 现代,按照我国地形
  • 地貌的自然特点和民族医
  • 药体系的中心来划分的方
  • 法,将我国划分为15个道
  • 地药材产区。
  •    
向上滚动 | 向下滚动

道地药材是指具有特定地理产品,品种优、品质好、产量大,生产加工规范,临床疗效显著,世所公认的久负盛名的优质正品药材。道地药材不仅反映了体现中国形象的地理标志,而且包含了中药的技术体系、知识体系和人文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思想、中国制造。

千百年来,道地药材始终以药材“道地产区”为条件,“择优而立”为准则,“质优效佳”为标志,“技术规范”为保障,“中华人文”为特色。

道地药材是具有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来源于生产和用药实践、世所公认的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的代名词。

道地药材是中药材中一类特殊药材,具有自身的特性。根据道地药材的形成和科学内涵,道地药材有以下特点:

1、优良的种质资源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

2、适宜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外在条件。

3、规范的生产加工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技术保障。

4、适宜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外在条件。

5、优秀的中华人文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因素。

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地药材的实际内容基本形成,60多味道地药材的产地、采收、加工和应用均有记载。如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了大量的道地药材的变迁情况以及鉴别经验。如书中曰: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说明了“道地”药材的实质是疗效、质量优于他处。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

唐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药出州土更加重视。现存第一部分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谓:“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孙思邈《千金翼方》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有“药出州土”篇,载“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首次把药材按照产地十三“道”地集中论述。

宋代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道地药材的理论,总结了道地药材栽培、采集、加工和应用的经验。如唐慎微著《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较汉唐时期丰富。寇宗英《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 华州细辛。”苏颂《图经本草》“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载药种,附药图,且多数附图的图题冠以产地名称,为鉴定药材真伪优劣提供了大量的来自药物生产的实际经验。

明代,“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载药1815种,给精美彩图1358幅,分24个方面论述药材。在论述药材产地时,有268味药专门设立“道地”一项,指出药材的最佳产地。明·陈嘉谟《本草蒙荃》在总论中首先论述“出产择州土强调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宣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每药“ 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以气昧主治附方,著其体用”。详解道地药材的名称、产地性状。明·汤显祖《牡丹亭》,首次出现“道地”。

清代,医药学家更加重视药材道地性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发现道地变迁的原因,道地药材的理论得以完善, 道地药材的数量得以增加。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在讨论药性变迁时,指出“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有不应,其故何哉?盖有数端焉。”并列举药材道地变迁四方面的原因。一则地气之殊;一则种类之异;一则天生与人力之异;一则名实之讹。又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在收录民间草药时,重视道地信息,对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以至东洋参、西洋参、银柴胡、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处于被取消的境地,中医药界奋起抗争,视疗效为生命,质量为根本。医药学家总结道地药材的产地和功效,大药店经营优质道地药材,创建名牌药店。如陈仁山编著《药物出产辨》,载药731种,每药主述产地,并性昧、功能主治等,介绍药物的产地与疗效的关系。全国出现了一批名牌药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哈尔滨的世一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重庆的桐君阁 、苏州的雷允上、广州的陈李济、四川的全泰堂等。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药材总公司,对名贵紧缺的药材品种实行“统管”,促进了中药商品的流通,促进了道地药材的发展。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按西怀类、山浙类、川汉类、南广类等不同道地品对药材进行了分类。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结合历代不同州土所产,考订品种基原,对探讨道地药材形成颇有参考价值。中国道地药材专家胡士林研究员,1989年主编出版了《中国道地药材》 , 1997年主编《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

因为不同的原因,药材的道地产地一直存在着变迁,有的道地产区逐渐消失,而新的道地产区渐渐发展,有时还会出现一个药材多个道地产区的多道地性。但是,总体而言,道地产地的形成,最终还是取决于药材的品质与数量。

1、首先一个变化的原因是资源的破坏和枯竭。

2、生产、栽培习惯的改变也是道地药材产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3、古今用药不一致,也是药材道地产区改变的原因之一。

道地药材,又称为地道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通俗的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变化大,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条件的道地药材,我国道地药材产区在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性可循,道地药材的产地区划及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从全国区划来看,可分为 维药秦药藏药川药云药贵药广药海药南药浙药淮药怀药北药蒙药关药 15个道地药材产区。

气候带: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包含省份:为秦岭以北,西安以西,至“丝绸之路”中段毗邻地区,以及黄河上游部分地区。

对应十五区道地:秦药(其他分区里的西药)

代表药材(秦药):秦皮秦归秦艽甘肃主产 当归大黄党参;宁夏主产枸杞子甘草等。

粤十味 浙八味 四大藏药 怀四大怀药 四大蕲药 东北三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