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五千年历史文化

远古时代(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时期(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时期(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公元1949年 —)

中药起源与传承 远古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时期 近代时期 民国时期

中国岐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其发展经历了远古时期、春秋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七个历史阶段,走过了一条从萌芽探索到成果进成的不平凡道路,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中医药文化巨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经典,不但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健康文明提供了科学保障,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源头一样历史久远。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聚居在这里,用艰苦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包括医药卫生的知识与经验的灿烂的远古文化,编辑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

夏商西周时期是原始医学的时代,在卜笙史料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医药卫生的内容,对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及其症状的描述比较直现具体,对病因、诊疗的经验有较多的积累,植物、动物、矿物及酒的药用、针灸、推拿、导引、汤液、外治的广泛应用,医学与哲学的交融,阴阳五行、整体观念、预防思想被引进医学 ...

春秋战国是中国整个学术界呈现百家竞争荣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中医药也在此时奠基成学,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逐渐趋于相当高度的专业化,药物方剂学已见雏形。《皇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是中国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迄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药学理论研讨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典籍 ...

秦汉史中医药理论体条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医学家以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并运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促使医学与哲学的高度一体化,造就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伤末杂病论》确立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国、八法等辨证论的基本理论。开各科临床医学辩证论恰之先河,以伤寒、杂病和外科、妇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财局动荡多变,学术上各学派学说相斥相容,交错互动,医学自为地按医疗需求和技术特长别类分科。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手术和麻醉、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成就卓著。医药典籍的注释整理,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中外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检验。须着重提出的是,该时代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涌现了若干有关医学分科内容的专著 ...

隋唐两代是中医学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综合性的大型方书如《诗病源侯论》《千金方》《外白璁要》等称重医林。医事创度、医学教育、临床各科的分工设置及其发展日趋完善。藏医学《四部医典》的究成,是藏医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中国与周边诸国的医药交流诸写出新的篇章。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朝廷重视医药并组织人员编繤整组方书和本草书,书局对宋以前医籍进行校正,铸造针灸铜人,援修《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并刻石,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保寿粹和馆、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医事制度及其律令等多有创举。随着医学各科学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应用,医籍的种类超量大增,且不断印行传播 ...

辽、夏、金、元是与两宋并立的历史时期,是又一次民族医学交流和文化大融合,经验积累更为丰富,这一阶段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时期,为多元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 金元四家 先被于世,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少数民族医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

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颦处,名著富瞻,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合13科,杨继渊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症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疫病病因、创造人症接种术预防天花等研究进入新的展次,伤末学派的中共,温补学派崛起。中外医药交流的范围已达亚、欧、非国等多国家与地区,中学输出、西学东渐,互惠受益 ...

清代时总过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戚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解。各科一株层出不穷,医学通俗读物遍及广泛。《医宗金鉴》是一部规范当世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综合医书。《医林改错》反映了医学家重视解剖学的开拓进取精神 ...

近代史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局面。传统医学受到挑战,中医学陷入存废之争,中医界为维护中医药而抗争,探索出一条中西汇通和革新之路。中医教育开始兴办,中医书籍杂志,中医药学术团体相继创立,中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中央国医馆 ...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时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传统医学得到长足发展。中药应用得以扩大,新药研制与开发得以促进,不断走出国门,中医药疗保健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明确写入宪法保护。中医药列入【非遗:名录。【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被法律和政策赋予合法地位 ...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 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认识这些发展进程,可深入体会中医的贡献。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
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973年 刘翰 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 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重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978年 宋政府 翰林医官院 翰林医官院(中国最早的医学利学院)组织编撰《圣惠方》等。
982年 用芥子泥外敷法治疗风湿病。 用芥子泥外敷法治疗风湿病。
982-992 王怀隐 王怀隐等修订《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受命于宋政府编辑的大型方书,共载药方16,834首,还包括理论、法则、组合、用药等完整知识。本书是总结公元10世纪以前的大型临床方书。
984年 丹波康赖 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成书。 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成书。
995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969 -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丧父。他刻苦读书,26岁中进士。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副 ...
998年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
1002 《存真环中图》 杨介 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江苏盱眙)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杨氏治病每多奇效。相传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当时运气学说盛 ...
1026年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本书不仅当时刻印刊行,而且刻石立于相国寺仁济殿内,是中国针灸史上的里程碑。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公元10 ...
洪迈撰 背后七颠百病消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洪迈撰 攒拳怒目增元气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
洪迈撰 两手攀足固肾腰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 。
洪迈撰 摇头摆尾去心火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洪迈撰 八段锦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
洪迈撰 五劳七伤往后瞧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
洪迈撰 调理脾胃须单举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洪迈撰 左右开弓似射雕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洪迈撰 两手托天理三鱼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蒲虔贯 蒲虔贯制药枕 蒲虔贯是宋代的司仪郎,他著的《保生要录》一书对药枕养生有独到见解。
宋政府 医学各科情况 科学最为繁盛,医学上也达到了一个顶峰,被称为是“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历代政府对医学的重视,莫过于宋朝。宋朝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整理刊印医书,改进医政体制 ...
宋政府 火药 火药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北宋为了抵抗辽 西夏和金的野蛮进攻,火药得到了广泛使用。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创制方药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幼科圣手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一味黄土救太子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传说用一味黄土救了太子。
1057 宋政府 校正医书局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1060年 掌禹锡 掌禹锡《嘉佑补注神农本草》 《嘉佑补注神农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达1083种。
1061年 苏颂 《本草图经》中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本草图经》中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1068年 马世辰 医官马世辰应邀前往高丽国治病。 医官马世辰应邀前往高丽国治病。
1075年 苏轼  沈括   《苏沈良方》个人编著方书 《苏沈良方》个人编著方书,首载秋石制取法,为最早的性激素制剂。
1076年 宋政府 改革医学教育 改革医学教育,采用“三舍法”,重视临床实习考察,令生三百人分习各科。京师、开封道等设官营药铺医局熟药所。
1078~1106 宋政府 诏编和剂局方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已有惠民局之设,专司民间医药,并诏医中高手进献秘方。到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药局扩增至七局,汇集名方,拟定制剂规 ...
1082年 唐慎微 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1086年 王安石新法失败,医学三舍法教育制度被废止。 王安石新法失败,医学三舍法教育制度被废止。
1086年 记述银作镀金工人为水银所熏,引致头手俱颤 记述银作镀金工人为水银所熏,引致头手俱颤。
1086年 韩祗和 韩祗和著《伤寒微旨》 《伤寒微旨论》,伤寒著作,2卷。北宋韩袛和撰,刊于元祐元年(1086年)。此书推阐仲景原旨,强调脉证合参,重视灵活变通。书中主要论析伤寒辨脉,汗下温3种治法,畜 ...
元祐八年(1093) 董汲 董汲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董汲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中国第一部小儿急性斑疹热专书。
1095年 中国南昌于夏季有制售驱蚊药者 中国南昌于夏季有制售驱蚊药者。
1098年 杨子建 杨子建《十产论》 《十产论》详述各种难产和助产方法,为妇产科专着。
十一世纪前后 宋朝火葬之风盛行 在经济富饶的宋朝,火葬之风十分盛行。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到,他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看到了火葬的习俗,如四川、宁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顾炎武《日 ...
十一世纪 十一世纪已掌握淡水养珠法 我国古代人工养殖珍珠技术,早在九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略具规模。宋神宗时庞元英就有以下记载:“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浸 ...
1100年 庞安时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早期研究伤寒及时温病的专着。
11世纪 指南针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 ...
11世纪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1101 刘家上色沉檀拣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来自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香铺,意思便是说,刘姓人家经官府特许专营的香铺,有上好的沉香、 ...
1103年 官方药物炮制坊 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实行药政管理。即官方药物炮制坊。
1111 宋医官合编 《圣济总录》宋政府编修医书 《圣济总录》宋政府编修医书,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
1116 寇宗奭 《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在本草理论上提出气味新说,同时评论当时的一些谬误。
1119年 阎孝忠 阎孝忠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阎孝忠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儿科专著。
1119年 阎孝忠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
1127年 窦材 《扁鹊心书》 窦材《扁鹊心书》首载山茄花(曼陀罗花)和大麻花作全身麻醉剂。
1131年 中国政府设养济院 中国政府设养济院收治无依及流离病患之人。
1132年 许叔微 《普济本事方》个人编著方书 《普济本事方》个人编著方书
11世纪40年代 吴简 欧希范五脏图 《欧希范五脏图》解剖著作。宋吴简(一作灵简)编。北宋庆历间(11世纪40年代),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对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 ...
1144年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的最早的注释本。
1150年 刘昉 《幼幼新书》 《幼幼新书》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作者发明小儿指纹观察法,如虎口三关指纹检察等。
1165年 东轩居士 首先记述了“癌” 东轩居士《卫济宝书》首先记述了“癌”。
1170 洪遵 《洪氏集验方》 洪迈刊《洪氏集验方》,首次记述同种异体骨移植木。
1174年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为后世病因著述所遵循。
1195年 中国诸路提举司 中国诸路提举司,置广惠仓,修养胎令,保护孕妇婴孩。
十二世纪初 宋政府 《存真图》较早地利用解剖经验 《存真图》较早地利用解剖经验,根据实物描绘而编成的解剖图谱。
1220 首创针灸同身寸法 《针灸资生经》首创以因证配穴,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1220 王执中 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刊行 《针灸资生经》首创以因证配穴,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1226年 闻人耆年 《备急灸法》 《备急灸法》讨论常见急性病证的灸治法专着。
1227年 艾原甫 最早之人工牛黄 艾原甫著《本草集议》,有“猪胆合为牛黄”之记载,为最早之人工牛黄。
1237年 陈自明 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妇人大全良方》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着,是中国现存最早之妇科专著,长期为后人所应用。
1247年 宋慈 宋慈撰《洗冤录》 宋慈撰《洗冤录》。系现存第—部法医专著。其中人体解剖,法医检查、鉴别中毒、急救等达到先进水平。该书流传国外,有多种外文译本。
公元1247年 宋慈 宋慈验尸 宋慈,字惠父,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一生经办案件数不胜数。逝世前两年(公元1247年)撰成并刊刻《洗冤集录》五卷。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 ...
1253年 严用和 《济生方》 《济生方》个人著作,为严氏50余年经验的总结,收载药方400首。
1263年 陈自明 《外科精要》 《外科精要》本书标志当时外、伤科的确立。
1267 御手调药 《御药院方》是著名的元代宫廷医家许国祯所著。该书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进行校勘,修改其错误,补充其遗漏,于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书。
1268 中国颁布卫生法规 中国颁布卫生法规,设官医提举司掌医户差役词讼。令各路荐举,考试儒吏(法医),执掌卫生法规。禁售乌头、附子、巴豆、砒霜等剧毒药品,禁卖坠胎药,禁止乱行针医。因医死 ...
1270 南宋末已成功栽培茯苓 南宋末已成功栽培茯苓。

古迹寻踪:中医在人类的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相伴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医疗保健活动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依靠古代的传说和现代的考古发现,可以知道中国传统医学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已经发源。中医学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
<123>共3页36条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