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季节养生 > 正文

嗜睡、疲倦?有种“春困”叫甲减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6/2/29
导读:55岁的陈大妈最近总是感觉疲倦、嗜睡,明明晚上很早就睡了,晚上也睡得不错,可第二天还是感觉很困倦。


指导专家

刘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出诊时间:周一、四下午,周三上午

出诊地点: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大院

55岁的陈大妈最近总是感觉疲倦、嗜睡,明明晚上很早就睡了,晚上也睡得不错,可第二天还是感觉很困倦。一开始陈大妈以为是“春困”就太没在意,心想休息休息就应该没事了。孰知,越睡越困,渐渐地双脚还出现浮肿,陈大妈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赶紧往医院跑。经过检查,医生诊断陈大妈的症状不是“春困”,而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所致。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春困”和甲减?对此,记者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敏教授。

【激素分泌少,阳气不足症状多】

刘敏介绍,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甲状腺素能提高神经兴奋性,具有促进身体生长发育,让肌肉有力、保持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功能等作用,如果甲状腺功能减退了,激素就分泌不出来。“这就好比汽车发动机的动力不够,汽车就跑不快一样,人的阳气不足了,亏虚了,人就容易犯困、无精打采。”

除了嗜睡外,甲减还可以引起全身的症状,使得全身脏器的功能处于低下的状态,如出现表情淡漠、畏寒怕冷、精神萎靡、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甚则心跳减慢、血压下降等表现,到后期还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痴呆等严重情况。

【无法改变的困倦要当心】

“春困”当道,我们该如何区分“春困”和甲减呢?对于春困,我们只要稍微活动活动,或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甚至是打个哈欠、伸个懒腰,慢慢就会消失。而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即使做再感兴趣的事情,或者通过外界刺激也难以改变困倦状态。此外,这类人本身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还容易出现颜面虚浮,皮肤萎黄,下肢水肿等症状。

刘敏提醒,造成甲减的原因很多,如甲亢患者过量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或者图快而要求医生使用碘药水放射治疗,或者手术之后,都有可能出现甲减。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贪吃冰凉的食物、熬夜、压力大等,都有可能参与了甲减的形成。

【赶跑甲减,要避寒就温】

若发现冒充“春困”的甲减症状,患者就要立刻就医了。刘敏表示,甲减治疗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及时补充甲状腺素,就能较快纠正甲减状态。但若长期不就医则会延误病情。“患者一般通过服用甲状腺素片,补充甲状腺素,几周内症状就可以改善,但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此外,正确的中医药参与治疗,不仅可以更快地改善症状,对疾病的愈后也大有裨益。中药治疗方面,以温散阴寒为主,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补益脾肾阳气的中成药,但最好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刘敏表示,对于甲减的保健,要注意避寒就温。因此,不要吃生冷的食物,饮食上要偏清淡而富有营养,从食物偏性而言,以温热的食物为佳,如鸽子、羊肉、牛肉等,而寒凉的海鲜,如大闸蟹,偏凉的蔬菜,如苦瓜、苦麦菜,荠菜等不宜多吃。还要注意保暖,不要熬夜。

要改善甲减带来的嗜睡,可以用红参(高丽参、边条参)和黄芪泡水当茶喝,或煲汤食用,喜欢喝茶的人,以饮用熟普洱茶为宜。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时辰养生Time

  • 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宜睡眠,忌熬夜及吃宵夜!

  • 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宜熟睡养肝,忌喝酒!

  • 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宜进入深度睡眠,建议晚起床。

  • 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宜排便,忌夫妻生活!

  • 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宜吃早餐,忌空腹!

  • 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宜多喝水,忌辛辣!

  • 11:00-13:00

    此时心经最旺,宜午睡养心,忌剧烈运动!

  • 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宜调理小肠经,忌午餐过晚!

  • 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宜补充水分,忌憋尿!

  • 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宜休息,忌过劳!

  • 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宜散步,忌剧烈运动!

  • 21:00-23:00

    此时三焦经最旺,宜入睡,过夫妻生活,忌生气发怒!

推荐阅读Red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