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性病包括: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疣、艾滋病。
一、淋病
【概述】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染疾病,以急性或慢性尿道黏膜卡他性炎症,排出化脓性分泌物为特征。其发病是通过性交传染,并上行性蔓延,逐步侵入生殖器,可导致不育症。男性淋病以急性尿道最为常见。性交传染后2~3天,尿道有轻度灼热感,排尿灼痛,继而有黄绿色脓性分泌物排出,尿道吸舟状窝红肿,偶可发生龟头炎,包皮龟头炎,患者容易出现阴茎勃起,疼痛,上行蔓延,发生后尿道炎出现尿频尿闭以及终末血尿等症状。其并发症有尿道球腺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睾炎等。急性期以第一周最重2~3周后症状减轻,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过4~6周则转为慢性期,造成淋病双球菌隐伏于尿道皱褶和黏膜中可无明显症状。在淋菌重度活跃时呈急性表现。由于女性尿道短,女性淋病容易蔓延至膀胱括约肌部,排尿频数,血尿也较多;尿道旁腺易感染而发炎肿胀,甚或排脓。但病程短,症状轻,急性发作可以出现尿道、阴道分泌物污染外阴,加上裤子与皮肤黏膜的摩擦,可致外阴发炎前庭大腺亦易受其感染而发炎,腺体肿胀,疼痛或者触痛,甚或形成脓肿,破溃,穿孔。阴道子宫颈部亦易被侵,主要为白带多且夹脓血,富颈口周围糜烂。有20%的患者,淋菌可以侵入子宫,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或者盆腔腹膜炎症状。此外,还有直肠淋病和咽淋病,因直肠性交和口淫传播所致。
本病属中医淋病范畴,古医籍上有精液流出的记载。中医认为,本病是因膀胱湿热而成。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下焦,酿成湿热下注。湿热蕴结下焦,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则为膏淋。病久由实转虚,或者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血热淤结型
症状:初起可见尿道热涩刺痛,且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口苦口干舌苔腻,脉弦细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血。
方药:方取小蓟饮子合萆薜分清饮加减。
处方:生地15克、赤芍15克、土茯苓50克、马齿苋30克、黄榷12克、滑石30克、生甘草10克、干藕节30克、大小蓟30克、木通10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2.心火热盛,移于小肠型
症状:尿道热涩刺痛,龟头包皮发炎、流出脓性分泌物,心烦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小弦。
治法:清心利湿解毒化浊。
方药:方取导赤散合八正散加减。
处方:生地15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黄柏12克、竹叶10克、金银花20克、土茯苓5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3克(后下)赤芍15克、川黄连6克、车前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生谷麦芽各30克、苡仁30克、川萆薢30克。
3.久病肾虚,病情反复型
症状:可见排尿时尿道热涩刺痛,阴部出现脓性溃烂及分泌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红苔干,脉象细弦。
治法:补肾滋阴、清热解毒。
方药:方取知柏地黄丸加减。
处方:生地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甘草10克、土茯苓5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马齿苋30克、金钱草30克、枣皮10克、山药15克、滑石30克、泽泻15克。
附:单方、验方。
1.毒淋汤(张锡纯方)
处方:金银花30克、海金砂30克(布包煎)、石苇20克、牛蒡子15克、生甘草10克、生白芍10克、三七6克(另吞服)鸭蛋子30粒(去壳取仁)。
服用法:上药8味、先将三七末鸭蛋子仁,用开水送服,再服余药所煎去汤液,煎二次合匀分三次服。
加减:此证若兼受风者,可加防风10克;若服药数剂小便疼涩减轻,而白浊不除,或更遗精者,可去三七、鸭蛋子,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主治:花柳毒淋,疼痛异常或兼白浊或兼尿血。
2.清毒二仙丹(张锡纯方)
处方:冬葵子30克,鸭蛋子40粒(去壳取仁)。
服用法:将冬葵子浓煎汁成一小碗吞服鸭蛋子仁(用胶囊装入最好)。
主治:花柳毒淋,无论初起,日久凡有热者,服之皆效。
二、梅毒
【概述】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性交途径而引起的一种性传染病。梅毒螺旋体通过性交侵入体内过2~3天即进入血循环而播散到全身,经3周左右的潜伏期,才在梅毒螺旋体进入处(多数是外生殖器)出现梅毒初期损害称作硬下疳。由于局部产生抵抗力,下疳可以不医自愈,但隐藏在体内的螺旋体仍在繁殖到8~10周后又大量进入血循环而产生全身广泛性的第二期梅毒,此时由于机体的抵抗力,梅毒疹也常可自愈。但螺旋体并未消灭,而是在体内继续繁殖,待机引起广泛发作。梅素的早期损害常表现为局部皮损,晚期梅毒则侵犯人体皮肌黏膜骨骼心脏血管或者神经系统病情逐渐危重,如果化验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而未见病变者,称隐性梅毒。梅毒分自得梅毒和胎传梅毒两大类。自得梅毒共分三期。第一期即下疳期,主要是见于外生殖器上有红铜色硬性结节,表面轻度糜烂或有浅表溃疡硬下疳大多为单个,偶有2~3个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硬,但不破溃。第二期梅毒早发梅毒疹分布全身呈对称性,最常见的是玫瑰疹暗红色丘疹或有鳞屑的丘疹,常伴有头痛、骨痛、全身不适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第三期为晚期梅毒,常在感染后四年以上。此时可见位于皮内或皮下的结节或片块梅毒疹叫结节性梅毒疹,可形成溃疡或发展为梅毒瘤,愈后遗留萎缩性疤痕。也可以侵犯骨骼在感染10~20年后侵犯血管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胎传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的梅毒,孕妇只有在感染梅毒的早期阶段,才能传染给胎儿,胎传梅毒有早期和晚期两种。早期症状在分娩后两个月内出现病儿发育差,皮肤上有斑丘疹,伴有鳞屑,重的可发生大疱和糜烂等。在四岁后方见到症状者,称晚期胎传梅毒,其皮疹等损害与第三期的自得梅毒相似。梅毒的诊断可以根据感染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不能单凭血清反应而下定论。
【病因病机】
梅毒属中医疳疮,杨梅疮等病症范畴。在16世纪以前,我国并无梅毒,后来先由欧洲传入广东,再蔓延到其他地方。中医认为,本病系毒气乘肝肾之虚而得。如《毒疮秘录》一书中说:“一感其毒酷烈匪常,入髓沧肌流经走络……或攻脏腑,或进出孔巧……眉发脱落。”可见梅毒毒气是通过经络骨髓肌肉扩散全身,严重的出现“丧身绝育,移患于子女之后果”。
【辨证论治】
1.初期患者
治法:透泄解毒。
方药:用土茯苓合剂。
处方:土茯苓50克、银花15克、白癣皮30克、苍耳子15克、甘草10克。另用三仙驱梅丸(三仙丹朱砂琥珀各120克、大枣120克、冰片6克、麝香1.5克、研末,大枣去核捣泥和为丸)每次含1.5克绿豆汤送下。
2.晚期患者
治法:扶正驱毒。
方药:方取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熟地15克、枣皮10克、肉苁蓉12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土茯苓50克、银花15克、半枝莲30克、上肉桂3克、附块6克。并服清血搜毒丸(用血竭60克、木香、丁香、青木香、儿茶各30克,巴豆霜18克,研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1天服2次,1次5~10丸,温开水或绿豆汤送下。
附:单方、验方。
(1) 轻粉合剂:轻粉2.56克、生石膏25.6克。研细末分20包制成片剂服用。每晚饭后服1包(片)连服10天,间隔3天再服10天为1疗程。服药后注意漱口,并以土茯苓、银花、甘草各15克煎水,代茶饮,以减轻反应。
(2) 洗髓丹(张锡纯方)《衷中参西录》。处方:净轻粉6克(炒至光色减去三分之二(嫩黄色即可))净红粉3克。(二味研细末)蜂房10克(烘至黄黑色不研细末)核桃10个(去壳取肉焙至黄黑色,研细纸包数层压去油)。
服制法:上药、用熟红枣去核取肉捣泥和为丸。如黄豆粒大分三次服之。每天清晨空心温开水送下,至午后方可饮食忌腥半月。
注意事项:服后口含柳棍,有痰涎即吐出,愈多吐愈好。睡时将柳棍横含,两端各系一绳,两绳之端结于脑后,防睡着掉落。又须将柳棍勤换(每天换一次),即将药服完仍须如此,必须不吐痰涎时,方可不含柳棍。其药日服一次,若恶心太甚者,可间日一服。
注意:制此药时,医者须自经手,将轻粉红粉量称准,轻粉须称准后再炒黄备用。
主治:杨梅疮毒蔓延周身,或上到顶,或下至足,或深入骨髓,无论陈、新、轻、剧,服之皆有奇效。三、四日间疮痂即脱落。
(3) 临床上:西医用“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效优。
用法:每日1次,每次100万单位,两周为一疗程。
晚期梅毒患者可以先服1%碘化钾溶液,肌肉注射1%次水杨酸铋油剂,以后再注射青霉素。
三、软下疳
【概述】
软下谋是由杜克雷氏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有选择的局限性疾病,能自身接种。通常侵犯生殖器部位,表现为疼痛性溃疡,时常合并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病变,该病的病人为传染源,大多数病人的传染期可达数周。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不存在有天然抵抗力。在性交接触感染杜克雷氏嗜血杆菌以后,外生殖器皮肤发生病变,局部出现大量有细胞渗出的炎症,渗出的白细胞吞噬杆菌后发生变化。白细胞崩解后放出蛋白溶解每将其自身和机体的坏死组织溶解,出现脓液。本病原发病部位均见于性交过程中易受擦伤处,如男性的包皮内面与包皮系带,女性的阴唇、阴蒂、阴道前庭等处。潜伏1~6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初起为炎性红斑,迅速增大,形成水泡及化脓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1~2厘米,通常为1~2个,偶可自身接种,形成多处病损。溃疡边缘不整齐犹如锯齿状,其底复有污秽脓苔,触之疼痛,柔软,易出血,溃疡周围有炎性红晕,自觉灼痛,如无并发症,溃疡需经3~8周左右,自愈遗留明显疤痕。中医认为本病系肝胆湿热下注兼感外感时毒,蕴结肌肤,阻滞经络而发病。
【辨治论治】
1.肝胆湿热型
治法:泻肝胆湿热。
方药:方取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6克、连翘15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地丁草15克、丹皮10克、车前子15克。
2.膀胱湿热型
治法:清泻膀胱湿热。
方药:方取除湿汤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10克、归尾10克、紫草15克、茜草根15克、赤苓15克、猪苓15克、生地各15克、白癣皮30克、泽泻15克。
附:外治疗法
(1) 外洗法:蛇床子40克、苦参30克、地肤子40克、白藓皮40克,煎水坐浴。
(2) 外敷法:黄连末10克、凡士林90克、调膏外敷。
(3) 浸泡法:取过氧化氢液或1:2000~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然后外搽金霉素或磺胺类软膏。
另外:可以选用磺胺药或抗菌素配合治疗。
四、性病疣
【概述】
性病疣又称尖锐湿疣,尖锐疣,肛门生殖器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引起,这种病毒适宜于人体温暖而潮湿的部位和容易擦伤的皮肤细胞内生长繁殖,所以性病疣好发于人体的外生殖器(外阴、外阜、阴茎)及肛门等处,偶见于腋窝,脐窝和乳房下部。该病毒在体内潜伏期约6个月~1年,初起可见细小淡红色丘疹,后来逐渐增大而多。表现凹凸不平,湿润而柔软,呈菜花状,乳头样或蕈样突起红色或污灰色,根部有蒂,容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容易出血;在皮肤损害的裂缝间隙中常有脓性分泌物郁积,故有恶臭味,自感有痒感,常因抓痒而引起细菌的继发感染。由于其发生的部位温暖而潮湿,疣体往往生长迅速,在极少数情况下,在龟头及包皮上,性病疣可呈菜花样增生,称之为巨大型性病疣,很似癌肿。本病病程不定,一般病人可在数月内治愈,少数病人可持续多年,经久不愈者易转变或癌肿。
中医认为性病疣的形成,或为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由不洁性行为感染淫毒蕴结下部而成,或为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或为血虚而肝失所养,气血凝滞,郁于肌肤而成。
【辨证施治】
1.风热之邪搏于肌肤型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处方:桑叶10克、野菊花20克、薄荷叶10克、大青叶15克、败酱草30克、蝉衣10克、土茯苓30克、白藓皮30克、生苡仁30克、六一散30克。
2.肝郁化火型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通络。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6克、炒山桅12克、赤芍15克、红花6克、炮甲片6克、板蓝根15克、夏枯草15克、生甘草6克。
3.淤热气血,凝滞型
治法:养营柔肝调气活血。
处方:当归10克、赤芍12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川牛膝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炮甲珠6克、生牡蛎30克、生甘草6克。
附:外治疗法
(1) 外洗法:用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明矾20克、苍术15克、黄柏15克、百部15克、雄黄10克、煎水外洗。
(2) 外敷法:鸭胆子仁浸液外用,干燥后、撒清黛散或青蛤散。
(3) 外搽涂法: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外涂液体石碳酸或2.5%氟脲蜜啶霜。
(4) 电灼法:冷冻法或激光疗法均可酎情应用。
(5) 冼毒净胶囊:处方:板蓝根、龙胆草、土贝母、紫草、莪术、黄芪、白术、虎杖、土茯苓、丹参、赤芍。上药研细末、胶囊装。每天服三次,每次6粒,1个月为1疗程,连服2疗程。
附:尖锐湿疣的中医内治方
临床上中医学把尖锐湿疣分为湿毒聚结和脾虚毒蕴正虚邪恋两型进行治疗。
1.湿毒聚结型
主证:外阴肛门皮肤黏膜柔软赘生物呈菜花状或鸡冠状,表面灰白湿润或粉红滑润,或伴有瘙痒不适。女性白带增多色黄。口干口苦,大便干结或稀烂不畅,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濡细。
治法:燥湿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燥湿解毒除疣方。板蓝根20克、土贝母12克、虎杖15克、紫草15克、土茯苓30克、玄参15克、茵陈蒿20克、莪术15克、赤芍12克、龙胆草10克、薏苡仁3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外阴瘙痒明显者去薏苡仁、玄参、加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利湿解毒止痒,女性病人白带色黄而多者去玄参,加苍术12克、黄柏12克燥湿止带。
2.脾虚毒蕴型
主证:外阴肛门尖锐湿疣反复发作,屡治不愈,体弱肢倦,声低食少,大便溏烂,小便清长或女性白带而清稀。舌质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解毒。
方药:参芪扶正方: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薏苡仁30克、茯苓12克、板蓝根15克、虎杖15克、紫草12克、应寄奴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莪术12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大便溏烂明显去虎杖、紫草,加山药20克,炒扁豆20克,以加强健脾祛湿之功效。
附:验方二则
(1) 内服方:苡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边莲30克,山药20克、虎杖15克,桃仁12克,炒白术10克,山慈菇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 外洗方:大青叶、木贼草、苦参、生苡仁、艾叶各30克、黄柏、生大黄、白藓皮、白花蛇舌草各20克、连翘、制香附生甘草各12克,水煎去渣,取汁坐浴,需洗15~30分钟,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一般连用3~5个疗程可愈。
五、艾滋病
【概述】
艾滋病又称茯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以机体免疫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为特征的性传染疾病。本病于七十年代末在加拿大奎伯克邦的海地发现,l981年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作了报道。艾滋病毒(人嗜T巴细胞病毒——Ⅲ)感染人体后,可处于休止状态,也可处于活动状态,其潜伏期为2~6年,成人平均29个月,儿童12个月。本病初期临床表现为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肉瘤,体重锐减,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中枢神经系统麻木,最后导致死亡,艾滋病的临床特征为:一有机会即发生一些因免疫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的感染,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霉菌等感染;二是并发肿瘤,以卡波西代肉瘤即内皮层肉瘤为多;三是并发脑部病症,如痴呆等。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一是外感湿浊邪毒热结成淤淤结成毒所致;二是房劳过度,肾精虚衰,邪热秽毒循精窍而乘虚入里,伏于血络,内舍营分;三是淫乱无度脾肾之气耗竭感受邪毒,无以抗邪所致。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以扶正和驱邪相结合。
【辨证施治】
1.肺肾阴亏型
症状:可见低热神疲,四肢无力,咽喉疼痛,咳嗽气喘,进行性消瘦,口舌干燥,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滋阴救液,补虚润燥。
方药:方用叶氏养胃汤,清营汤,犀角地黄丸、牛黄清心丸、三甲复脉汤等加减。
2.热陷营血型
症状:可见高热皮肤黏膜出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甚至可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痴呆癫痫、麻木不仁等热动风之象。
治法:清营凉血、泻热解毒为主;后以开窍熄风救阴复脉。
方药:方取羚羊勾屯汤,白虎加入参汤、三黄解毒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等加减。
在内服汤药中,针对艾滋病的病理变化,可选用合适的抗艾滋病药物,现归类如下:
(1) 能增加白细胞的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阿胶、人胚、鸡血藤、女贞子、补骨脂、山萸肉、刺五加。
(2) 能增强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的有: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
(3) 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育:黄芪、党参、白术、灵芝、猪苓、香菇、当归、地黄、补肾脂、杜仲。
(4) 能增加T细胞数量的有:人参、灵芝、云芝、香菇、白术、苡仁、黄精、天门冬、女贞子、淫羊藿。
(5) 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的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云苓、何首乌、当归、黄精、阿胶、地黄、女贞子。
(6) 有诱生干扰素作用的中药有:黄芪、PHA(植物凝集素)。
(7) 对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的中药有:黄芪、云苓、香菇、何首乌、胎盘、地黄、仙灵脾。
(8) 对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的中药有:甘草、大寒、当归、补骨脂等。
(9) 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中药有IgG:香菇、黄芪、参苓白术散、胎盘IgA、地黄、何首乌、灵芝、淫羊藿IgN、云芝。
(10) 抑制免疫球蛋白的中药有补骨脂等。
(11) 能抑制I型(过敏型)变态反应的中药有灵芝、云芝、胎盘、
补骨脂、淫羊藿、甘草、当归、山萸肉。
(12) 能缓解Ⅱ型(溶细胞型)变态反应的中药有:甘草、阿胶、人胚、地黄、人参、党参、刺五加等。
(13) 能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中药有:人参、党参、白术、苡仁、胎盘、五味子、刺五加、杜仲、附子等。
增补艾滋病中医辨治法
(一) 艾滋病从湿热辨治临床分析
2004年8月以来,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艾滋病关怀治疗行动及河南中医学院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证候数据库的建立”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标准建立与验证”的研究工作,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从湿热角度对艾滋病临床证候进行连续诊治及动态观察。现总结介绍如下:
按照五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办公室的要求,选择符合项目实施细则中病例标准要求的艾滋病患者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龄10~20岁1例,21~40岁68例,41~60岁35例;其中无症状期33例。
非特异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乏力(54%)自汗(50%),纳呆
(46%)为临床三大主症,其他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脘痞、身重、气短、盗汗、呕恶、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腹胀、喘息。
机会性感染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发热(42%)、咳嗽(37%)、腹泻(25%),为艾滋病期继发性疾病的三大主症。
常见体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皮疹、疱疹(18%),口疮、口糜(12%)、消瘦、体重下降(10%)为发病期三大主要体征。
而其他体征出现频率依次为:皮肤瘙痒(35%),淋巴结肿大(12%)、肿瘤(3%)。
无症状HIV感染者6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据其舌脉表现、舌质淡红、苔白腻属脾虚湿阻证为多占62%。
(二) 艾滋病主要症状、体征辨证分析
1.发热
症见:初起身热不扬或寒热起伏热势缠绵。
兼证:胸脘痞闷、身重困倦、腹胀、溲黄短赤、舌红、苔黄腻。
病机:湿热病邪伏留卫分不解,上焦开合失司。
治则:化湿清热解表宣畅气机。
方药:藿朴夏苓汤合中升降散加减。
2.腹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甚则完谷不化。
兼症:腹部隐痛、喜暖喜按,纳呆、食后腹胀、体倦神疲、面色萎黄、乏力、自汗、消瘦、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病机:脾弱气虚、肺弱表虚,湿遏气机,湿困脾土,脾失运化气机,升降失调。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该方由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祛风除湿,理气清热之类羌活、独活、柴胡、黄连组成。
3.咳嗽
症见:汗出恶风、咳嗽或喘、咯痰或白黏或黄稠,鼻塞流清涕或黄涕,遇风寒则咳甚,脉浮虚,舌苔红或稍淡苔薄白。
病机:内因肺气亏虚、卫外不固;外因风寒束表,肺气郁闭,宣肃失常。
治则:益气固表,祛风散寒。
方药:御寒汤加减。
组成:黄芪、苍术、党参、羌活、白芷、防风、升麻、陈皮、冬花、甘草。痰黄或流黄涕者加鱼腥草、苇茎、冬瓜仁、喉痒、咽干者止嗽散加减。
4.皮疹
症见:全身散在皮疹、渗液、自觉剧烈瘙痒,以夜间为甚伴纳差、身倦、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或濡缓。
病机:湿热蕴阻肌肤。
治则:利湿清热。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组成:萆薢、生苡仁米、白术、苍术、黄柏、茯苓、苦参、白鲜皮、地肤子、防风、车前草、滑石、生甘草。
5.淋巴结肿大
症状: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颌下锁骨上及腋下,腹胀沟部结块肿大如豆,质地坚实,推之活动,不痛不痒。
病机:热灼阴液、炼津为痰,痰凝气滞,痰核停滞于经脉组织。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味。
6.单纯疱疹
部位:多发于皮肤与黏膜交界部位,如口角、鼻孔、生殖器肛门附近,抓破后不易愈合,发展为慢性溃疡。
病机:外感风邪、内蕴湿热、湿郁蕴滞,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
治则: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
7.带状疱疹
部位:多出现于身体单侧、循经络走向呈条带状,发时烧灼剧痛。
病机:肝经火炽,湿热蕴毒,湿热外溢皮肤。
治则:清肝利胆,解毒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8.口疮口糜
症状:口腔舌面散布白霉或满布白色糜点,伴有疼痛。
兼症:口苦、纳差、倦怠、腹胀、腹泻、小便黄、舌体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内蕴脾胃。
治则:泻脾胃伏火、清肝胆湿热。
方药:泻黄散合甘露消毒丹。
泻黄散组成: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
甘露消毒丹组成: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藿香、薄荷、射干、贝母、连翘。
讨论:
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观点,艾滋病患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满、苔腻、脉滑为主要表现,临床病情演变比较符合湿邪为患的特点。且HIV患者长期患病,缠绵难愈与温病中湿热病邪的特征相合。湿热病邪阻遏气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身重困倦,胸脘痞满,纳呆、腹泻、消瘦、乏力、外感寒湿后则大便清稀,脾胃证候显著。 三焦位于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与五脏六腑互相连接。主持诸气,通行水道发挥调外和内,荣左养右,导上宣下的作用,将气和津液输布于脏腑,养于肌肤AIDS患者之所以出现血液系统的破坏,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各个系统极易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和全身血液性疾病,是因为HIV疫邪直接并广泛地损伤了全身正气,所有的脏腑经络组织都受到HIV耗夺而导致虚弱,最终阴阳离决而死亡。其病机在于HIV客居三焦,阴遏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影响三焦气化功能,失脏腑经络失于滋养和温煦,相互之间的功能失去协调和平衡,阴阳出现偏盛、偏衰。其一:抗病能力低下而易发各种感染;其二:三焦疏通水道功能失常,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运行水液功能障碍,水液必然停滞,加之湿热熏蒸停滞搏结极易形成痰饮、凝结、痰核、痰淤互阻变生肿瘤;其三:湿热郁久,化风化火、随其所损脏腑气机之盛衰,变生疱疹丘疹,皮肤瘙痒,口疮口糜,缠绵难愈。
AIDS是一种疫病,致病病因AIV为湿热性质的疫疬之气,人体感受疫毒之邪后,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为一派湿热疫毒侵犯少阳,伏于膜原流溢三焦之象,从而使三焦脏腑产生病理变化;进入中期,正邪相持势均力敌,邪随潜伏的疫毒之邪萌动鸱张;而进入进展期即AIDS期(晚期)湿热疫毒弥漫三焦上下内外,由于HIV客居三焦,破坏人体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导致正气虚弱及痰饮淤血等病理产物形成,从而波及多脏,疫毒滞留不去,进而诸脏衰竭,以致险证丛生,最后元气败亡,阴阳离决而死。
9.虚劳
症见形消神疲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食少纳或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虚弱。辨证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
治则:益气健脾补中。
方药:方选四君子汤加味或参苓白术散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焦白术2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山药30克、莲肉15克、生黄芙15克、当归12克、陈皮15克、炒苡仁30克、炮姜8克、扁豆15克、大枣5枚。
10.自汗盗汗
症见时有汗出,动则加重,遇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或腻脉细弱。辨证为久病脾肺气虚,卫外不固。
治则: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固表止汗。
方药:方选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生黄芪30克、防风10克、炒白术20克、当归12克、陈皮10克、台党参15克、黄精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30克、浮小麦30克。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11.紫斑
症见反复肌衄时轻时重,经久不愈。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妇女见月经淋漓,非时而下,色淡质稀,舌质淡,脉细弱。辨证为脾气虚弱,气虚失摄,血液于外,故见诸症。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方选归脾汤加味。
处方:归脾汤:黄芪30克、炒自术15克、茯苓15克、龙眼肉15克、炒枣仁15克、党参15克、当归12克、甘草8克、香附10克、地榆炭芙30克、血余炭15克、白茅根30克。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