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补齐中医药“短腿” 破解“看病贵”难题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7/3/28
导读:甘肃中医深度参与医改调研阅读提示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甘肃省多项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能力严重不足。有数据显示,10年前甘肃全省患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中有近七成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近年来,甘肃省探索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





甘肃中医深度参与医改调研

补齐中医药“短腿” 破解“看病贵”难题


阅读提示


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甘肃省多项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能力严重不足。有数据显示,10年前甘肃全省患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中有近七成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


近年来,甘肃省探索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中医医改之路。在中医药的参与下,甘肃省平均住院费、门诊费连续三年保持全国最低。


出政策,高看一眼中医树导向


在青海打工的甘肃泾川人李丽因一次意外从六楼坠落,经过手术治疗后,她的下肢依然没有知觉,漫长的康复期让李丽一度失去信心。


“去年11月份,家里人带我到这里看中医,效果很明显,费用也低。”记者在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见到李丽时,她正在借助器械练习走路,“刚来时腰上没劲,自己坐不起来,现在坐起来没问题了。之前吃的一种西药,每天药费就得200多元,现在一天吃药、针灸、理疗的费用全部加起来才100多元”。


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赵华说,像李丽这样的情况,通过中医技术治疗后恢复正常行走的希望很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甘肃人像李丽一样享受到中医特色医改带来的实惠。作为一个财政穷省,甘肃大力发展中医,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


“同样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西医通过手术治疗,费用需要三四万元,远期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赵华告诉记者,用中医治疗,通过针灸、针刀、药物贴等手段,让患者身体功能逐步恢复,远期效果好,而且一个治疗周期费用只需2800元左右。在平凉市第二医院,全院16个临床科室已全部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能开展中医适宜技术50项,全院已有200余名西医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合格证书。


综合医院如此重视中医药发展,与甘肃省的政策导向不无关系。甘肃省卫计委副主任郭玉芬介绍说,近几年甘肃省先后出台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等50余个扶持中医药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85%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立了中医管理科,所有县级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了中医科(股)。


据了解,5年来,甘肃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设备配置等专项资金20多亿元支持中医发展,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从2010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元。同时,甘肃将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床位补贴标准提高到基准水平的1.5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级增补了115个中成药品种。


为发挥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甘肃将城镇医保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新农合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30%,对所有县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20%;允许327种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部分纳入新农合报销;乡村和社区运用地产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产生的费用,由医保和新农合100%报销。


不管怎么改,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受益。2016年,甘肃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额比例由2011年的35.42%,下降至2015年的29.87%,群众卫生负担正在逐步降低。


治未病,健康促进模式重预防


去年6月份,华亭县西华镇草滩村的王小梅成为左邻右舍的“健康中心户”。


“平时就是教教大家怎么使用健康工具包,把自己网上、电视上学来的养生知识讲给大家。”高中毕业的王小梅是个热心肠,平时喜欢看养生保健方面的书和电视节目,因此,她被村医李长林确定为“健康中心户”。


年近古稀的田彩琴老人是王小梅的邻居,在她眼里,王小梅来串门可不仅仅是拉家常。“人老了小毛病就多。身体不舒服了,就把小梅叫来,拔个罐、针灸一下,不用去医院。”田彩琴老人说,王小梅平时还给她讲怎么预防疾病,教她使用政府免费发放的健康工具包。


这是华亭县在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中探索出的新做法。华亭县卫计局局长马军介绍说,为加强农村的健康宣传教育,华亭县组建了由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计生专干、村医、村干部四种固定服务人员加“健康中心户”组成“4+1”健康服务团队,为辖区群众开展多对一的健康教育、慢性病干预、就医指导等个性化健康服务,初步实现了“保健在家庭、小病在乡村、大病去医院”的目标。


上医治未病,这也是“穷省”甘肃被逼出来的“绝招”。“我们要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能照搬发达地区大量财政投入的经验,必须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让给切实需要医疗救治的病人。”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说,为此,甘肃从政府层面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审查机制,对重大项目、立法、规范性文件进行健康影响审查,定期检测并公布空气、水、食品、土壤、建筑装修材料等健康相关指标,以此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据了解,甘肃在全国率先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选择5种大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定中西医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突出中医治未病理念。同时,甘肃建立“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工作格局,对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高血压等10多种常见大病强化中西医预防干预,对计生专干进行农村20种慢性病管理知识轮训,融入基层健康管理服务队伍,形成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和管理机构。


为提高群众的健康保健知识,甘肃近年来在农村大力推广“村级三件事”:即健康文化墙、组织健康教育沙龙、给农民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以此来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和食疗方法。目前,全省已累计发放健康工具包430多万个,280万人接受了工具包使用培训,开展健康沙龙9.5万场(次),刷写健康文化墙73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农村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在华亭县东华镇裕光村,由村医赵代新负责管理的“健康小屋”成了村民闲暇时的好去处。记者看到,在这里村民们既可以打牌,也能做理疗、扎针和按摩,墙上有绘制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宣传各类健康保健知识以及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方法等。赵代新告诉记者,通过健康文化宣传,逐步让村民们实现从治病向防病的转变。


“村民赋闲在家时,我们让村医召集农民互相交流保健经验,交流土方子。”刘维忠说,健康工具包里面有盐袋、刮痧板、拔罐器、体温表等器具,“农民将盐袋中的盐炒热,里面加一些茴香、花椒叶,就能治颈椎病、甲状腺结节、咳嗽等13种病,农民在家就掌握了这些适宜技术”。


强基层,中医师承教育建梯队


农闲时节,辛苦劳作一年的梁稳稳每隔几天就去村卫生室做针灸。


“年轻的时候光着膀子骑摩托车受了风,落下肩周炎的病根。以前疼了就去卫生院开点止疼药,一次30元,药一停就又疼了。”老梁是甘肃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的农民,2016年8月,他开始在村卫生室找村医朱茂义做针灸治疗,“中医效果慢,只要长期坚持做,慢慢就好了。做一次治疗10块钱,能全部报销”。


梁稳稳受益于甘肃医改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新农合100%报销”政策。在甘肃农村,几乎所有村医都像朱茂义一样掌握了针灸、拔罐等多项中医适宜技术,“新农合100%报销”的政策让这些适宜技术在农村慢性病、常见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解决中医药综合服务不优、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庄浪县中医院近几年先后引进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立新七针、魏氏八卦挑针、玄通针法、王氏热透灸疗法等民间中医精华,成为服务群众的五张“金字招牌”。


庄浪县中医院院长苏亚平说,目前,庄浪县中医院积极推广普及中医诊疗技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78%,住院中医治疗参与率达95%,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的诊疗格局。


为保障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不流失,甘肃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医师承教育等活动,培养中医药人才3917名,并推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首批3097名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已出师。同时,甘肃还挖掘民间中医力量,评选名中医534名、“中医世家”38个,将2145名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目前,甘肃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人才梯队已逐步形成。


平凉市是甘肃率先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和民间中医管理的试点地区。目前,全市中医药人员总量已有1123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25.48%,较2009年增加13.7%;全市中医床位达到3101张,较2009年增长178%。平凉市先后在41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并开展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中医医疗联合体试点,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通过实施中医特色医改,甘肃实现了“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最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目的。在刘维忠看来,甘肃用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财政保障水平低、群众支付能力弱等医改难题,探索出一条“群众接受得了、财政支付得起、健康供给有保障、社会满意度较高”的改革发展之路。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