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六位一体”引领中医药上新台阶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2/31
导读:

   2014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5.3亿,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2%和24%。“十二五”期间,共有36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建设了471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培养了2300余名中医药学科(后备)带头人。中药工业总产值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2014年超过73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三分之一。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折射出中医药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十三五”即将开启,中医药事业正不断改革创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打开医疗保健新大门

 

   萝北县地处黑龙江省边境,人口仅有8.6万人。萝北县中医医院因基础设施和设备一直较为落后,当地群众宁愿辗转到省级中医院就诊,医院曾面临着生存危机。

 

   随着“十二五”推进,医院迎来了“春天”。该院院长邓乐民介绍:“2011年,我们组建了治未病科,在医改分级诊疗的环境下,将体检项目与专科专病结合,发展为可以针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治未病筛查,中医亚健康体检诊疗仪等设备使用率较2011年提高78%。”如今,医院已成为萝北县职工保健中心,逐步走上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医药医疗保健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跟社会发展脉络,先后确定了173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65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扩大了“治未病”服务的覆盖面,探索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全国各省市频频涌现出像萝北县中医医院这样的变化。

 

2014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5.3亿,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2%和24%。全国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2%的乡镇卫生院,70.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4.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达20.66%(图1)。以发挥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特色为核心,共确定了69个民族医重点专科,较“十一五”增长了43.8%。

 

   同时,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加强,中医药特色得到发挥,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平均床位数达到86张,年平均门诊总诊疗人次达到32040人次,年平均出院人次达到1372人次,门诊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达到74.72%,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达到35.76%,平均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18项。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300余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20余个中医护理方案。

 

   近年来,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都有中医药工作者的参与。中医药的参与、中西医结合,有效减少了重症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自2014年开始启动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至今已累计治疗29963名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

 

   探索科研教育推动临床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目光放在了科研教育对临床的辐射作用,翻开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新篇章。

 

   该院院长马融认为:“基地建设要有‘大视野’,围绕中风病和冠心病,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国际性协作团队。”建立重点研究病种联盟是关键,他们开展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接受各国学员进修,实现了基地建设成果推广新模式。

 

   自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以来,就明确了中风病、冠心病等14类疾病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经过五年建设,基地单位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建立了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临床科研模式。各基地单位通过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真正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科研与教育的有机衔接,加快推进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着重解决的难题。

 

   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成为“排头兵”。42所高校开展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建设了471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培养了2300余名中医药学科(后备)带头人。确定了208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526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图2)评选表彰了第二批国医大师30名,建立了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从县级中医医疗机构遴选了200名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传承工作室,实现了传承工作室从县级到省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十二五”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中医药科技对临床服务的支撑、引领、驱动作用日益显著。从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到“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共有36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成功研制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5个中药大品种年销售额均超过30亿元。

 

   挖掘文化产业优势 提升贡献度

 

   在山西省太原市,拂晓一过食客就涌进老字号清和元吃“头脑”,这一山西名吃至今已传承了370多年。而谁也不曾想到,眼前红火的百年老字号竟一度停业,险些面临传统技艺失传的困境。

 

   “清和元一停业就是5年。从小我就喜欢和大人们一起赶‘头脑’,实在不忍心看着这道中医药独门养生技艺就此无人问津。”作为“头脑”传承人,店老板刘勇开始重新找店面、办手续,终于将部分老师傅聚在一起,清和元重新开张营业,消失5年之久的“头脑”得以传承,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调文化部建立共同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协作机制,越来越多像清和元“头脑”这样的中医药文化瑰宝得以保护。目前,中医药项目已有130项入选,74位传承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丰富中医药文化科普形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整合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专家资源,指导全行业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2011年起,组织各地开展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讲授中医药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养生保健知识。

 

   如今,中医药文化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可,截至目前,我国与外国政府和地区的专门中医药合作协议达到83个,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匈牙利分别签署了中医药领域合作备忘录,在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中医药中心。

 

   “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总产值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2014年超过73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三分之一。中医药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0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在中医临床、中药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研制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5个中药大品种年销售额均超过30亿元。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