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产业扶贫 让药材不苦蜜柚更甜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9/28
导读:

三河乡干部正指导业主管理蜜柚

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我已发展杜仲等三木药材100余亩,年产值有100万余元。”9月19日,宣汉县白马乡观崖村的村民庞胜富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十年前,他独立创业,想通过发展中药材走上增收脱贫路,但一直缺技术、少资金,增收难。如今,在乡镇干部的指导、协调下,他的年纯收入达到了20万元左右。

庞胜富的脱贫故事只是宣汉推行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四大片区扶贫攻坚的冲锋号下,宣汉县乘着秦巴山区扶贫连片推行的东风,采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基建配套,推行农旅结合等产业扶贫路子,让白马乡、三合乡等地的众多村民,走上了增收脱贫的幸福路。

药材产业,让增收落到实处

“我乡大规模发展厚朴、杜仲、黄柏等三木中药材,但周期很长,10年后才有收益。”白马乡负责人说,“为消除村民顾虑,我们一边引进龙头企业入村帮扶,一边创新‘木本药材和草本药材套种’模式,比如:‘厚朴+白芷’‘黄柏+白芷’等模式,增加复种指数,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

在白马乡马鞍村,当地中药材种植协会负责人蒋孟周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他带领178名会员采取 “厚朴+白芷”模式套种,发展白芷300亩,今年喜获丰收,会员人均增收500多元。

马鞍村三组村民赵余祥,采取 “厚朴+白芷”“杜仲+白芷”模式套种,发展白芷10多亩,其收入比过去增加了8倍;六组村民焦思根,把自家10余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引进的农业开发企业,又进入药材基地打工,一年下来纯收入近3万元……类似的例子,在白马乡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该乡中药材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村村有中药材示范点,形成观崖、马鞍、沙坪三个产业带,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3000多亩发展到2万余亩,中药材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脱贫的“摇钱树”。

蜜柚经济,激活乡域发展活力

白马乡临近的三河乡,干部群众增收脱贫的脚步也不慢。

长扁村四组的村民宋立新,通过参加当地开展的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并多次到当地蜜柚核心示范园取经学习之后,建起30亩果园。现如今,靠着发展蜜柚,他年纯收入将超20万元。

而在他当初取经的蜜柚核心示范园里,记者还见到了示范园的创建者——李知谦。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在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以示范园为基础,建立起了三河乡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吸纳入股分红的社员40余户,蜜柚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亩。同时,还创新使用“蜜柚+辣椒”的套种模式,套种辣椒300多亩,增加额外收入10万余元。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蜜柚供不应求,按照合作社一年保守收入100万元计算,除去生产成本20万元,还剩80万元。把80万元的30%进行分红,也就是把24万元分配给40户。流转的土地约有200亩,每亩可分1200元。庙坪村二组村民冉隆明,他流转土地7亩进入专合社,按每亩1200元计算,当年可分红8400元。

该乡党委书记张旭说:“现在,我乡发展蜜柚3500亩,人均增收500元,核心示范园公路管网全覆盖。更重要的是,在蜜柚产业的刺激下,老百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收脱贫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又新发展生猪6677头、黄牛1900头、肉羊1128只、家禽30659只。”

着眼未来,闯出山区脱贫路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白马乡负责人告诉记者,白马乡将借助秦巴山区精准扶贫的机遇,多方引进达州、重庆、成都等地的中药材加工制造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做强自身的中药材产业。同时,推广“干部+农户”“协会+农户”的模式,由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技干部牵头,让村民自主自愿地加入进来,一起发展中药材,争取打造白马乡自己的中药材品牌,形成产销一条龙。

不仅白马乡有自己的打算,三河乡同样如此。张旭向记者介绍,现在扶贫的“东风”已经吹到了三河乡,道路、电网、水利等诸多基建配套改造提升项目纷纷上马。三河乡距离县城不到7公里,又是巴山大峡谷等风景点的必经之地。“今后我们会在精准扶贫的助推下,以蜜柚产业为抓手,结合区位优势,搞农旅模式,突出乡村的自然、乡野和生态等特色,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山区村落脱贫路”。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