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黍米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2/7
导读:秫黍、黄糯(《食物本草》),黍米、黄米(《随息居饮食谱》),丹黍米、红莲米(浙江),赤虾米(江南)。


【异名】

秫黍、黄糯(《食物本草》),黍米、黄米(《随息居饮食谱》),丹黍米、红莲米(浙江),赤虾米(江南)。

【基原】

为禾本科黍属植物黍米的种仁。

【性状】

黍米呈卵圆形,黄色或白色。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多产黄米,江南地区多产丹黍米。

【采收加工或制法】

实成熟时收割,收取种仁,去除皮壳,

晒十备用。

【性味】

黍米:味甘,性微温。丹黍米:味苦,性微温。

1.《吴氏本草经》:“甘,无毒。”

2.《名医别录》:“味甘,温,无毒。”

3.《千金要方.食治篇》:“味甘、辛,温。无毒。”

4.《绍兴本草》:“丹黍米,味苦,微温,无毒。”

5.《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6.《本草纲目》:“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归经】入肺、脾、胃、大肠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功用】

黍米:补气血,益脾胃。丹黍米:除烦止渴,止泻,止咳。适宜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烦渴,痢疾,咳嗽,水火烫伤,杖疮,小儿鹅口疮者使用。1.《吴氏本草经》:“益中补气。”2.《千金要方.食治篇》:“丹黍米,主咳逆上气,

止泄利,除热,去烦渴。”

3.《食医心鉴》:“安中,补不足,宜脉。”4.《日华子本草》:“赤黍米,下气,止咳嗽,除烦,

止渴,退虚热。”

5.《本经逢原》:“红莲米,入心脾补血。”

【服食方法】

可煮粥,做成油炸糕、粽子,酿制黄酒等。

【服食宜忌】

小儿不宜多食,热性体质者慎食。

1.《食疗本草》:“不得与小儿食之,令不能行。”

2.《饮食须知》:“多食闭气,久食令人多热烦,发痼疾,昏五脏,令人好睡,缓筋骨,绝血脉。”

3.《食鉴本草》:“宜肺病人食之。”

【食疗方】

1.治鳖瘕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度愈。(《食疗本草》)

2.治杖疮黍米,烧灰和油,涂杖疮,止痛,不作瘢。(《食疗本草》)

3.治小儿下痢,日夜数十度渐困无力黍米粥方:黍米一合,鸡子一枚,蜡一分,细切。上三味,先煮黍米粥,临熟下鸡子及蜡,搅匀,令熟食之。(《食医心鉴》)

4.治诸痢不瘥黍米粥方:黍米二大合,蜡、羊脂各一两。先煮黍米,临熟投蜡、羊脂,搅令消,空心服之。(《食医心鉴》)

5.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鸡子白调涂之。煮粥亦可。(《本草纲目》引《肘后方》)

6.治小儿鹅口,不能乳者丹黍米,嚼汁涂之。(《本草纲目》引《子母秘录》)

7.治心痛不瘥黍米淘汁,温服随意。(《本草纲目》引《经验方》)

【储藏】

贮藏于缸、罐等容器中密封保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防蛀防潮。

【食论】

黍米,即有黏性的稷米,其补中益气之功较强,北方民间多用黍米做油炸糕、酿制黄酒。传统小吃“驴打滚”即用黍米而作。据研究,黍米富含蛋白质、脂肪,滋补性强;所含的粗纤维、灰分、黍素等,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原标题:黍米
上一篇:香米下一篇:栗米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