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栗米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2/7
导读:籼粟(《本草纲目》)《粱、小米(《随息居饮食谱》),芦粟、小米(《食鉴本草》)。


【异名】

籼粟(《本草纲目》)《粱、小米(《随息居饮食谱》),芦粟、小米(《食鉴本草》)。

【基原】

为禾本科狗尾巴草属植物粱Setaria.italica(L.)Beauv.V或粟的种仁。

【性状】

粟米呈类圆球形,上端稍钝圆,下端稍尖。表面红黄色粗糙,有4条明显突起的纵棱。质坚,断面白色粉性。

【采收加工或制法】

秋季果实成熟后收割,打下种粒,晒干备用。

【性味】味咸,性微寒。

1.《千金要方·食治篇》:“粟米,味咸,微寒。无毒。陈粟米,味苦,寒,无毒。”

2.《本草蒙筌》:“新则味咸,陈则味苦。气平、微寒。无毒。”

3.《本草备要》:“甘、咸,微寒。”

4.《本草求真》:“味咸,气寒。”5.《随息居饮食谱》:“性较凉。”

【归经】入脾、胃、肾。

1.《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2.《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少阴经。”

【功用】

益气和胃,滋阴清热,止泻解毒。适宜于脾胃气弱,食积,反胃呕吐,消渴,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泄泻,痢疾,疮疖,烫、火灼伤者使用。

1.《千金要方·食治篇》:“粟米,养肾气,去骨痹、热中,益气。”

2.《食疗本草》:“止痢,压丹石热。”

3.《饮膳正要》:“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良,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止痢。”

4.《饮食须知》:“能解小麦毒。”

5.《本草蒙筌》:“新粟米养肾气不亏,去脾热,常益中脘;陈粟米止泄痢分渗,却胃热,大解渴消。舂为粉,理气劣食停,仍止呕逆;蒸作糗,除寒中热渴,更实大肠。泔主霍乱转筋,顿饮数升立愈。臭泔除烦渴驱热,酸泔洗疮疥杀虫。”

6.《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反胃服之如神。治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变痢疾或水泻不止,服之即效。”

7.《本草纲目》:“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8.《本草备要》:“养肾益气。治胃热消渴,止霍乱,利小便。”

9.《食鉴本草》:“小儿初生,研细煮粥当乳佳,陈者更妙。”

【服食方法】煎汤,煮粥,酿酒,制作食品等。

【服食宜忌】脾胃虚寒者慎食。

《饮食须知》:“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宿食,生虫。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食疗方】

1.治反胃吐食粟米粉水丸,梧子大,煮七枚,内醋中,细吞之。(《千金要方,食治篇》)

2.治老人脾胃虚弱,呕吐不下食粟米四合(净淘),白面四两。上以粟米拌面令匀,煮作粥,空心食之,一日一服,极养肾气和胃。(《食医心鉴》)

3.治产后气血虚弱,不能下食粟米三合,羊肉半斤(去脂膜拣取四两.细切)上以水五大盏,下米、羊肉同煮,欲熟,入盐、醋、椒、葱,更煮粥令熟,空心食之。(《太平圣惠方》粟米粥方)

4.《治赤白痢.下水谷食不消煮粟米粥,和曲末方寸匕,日四五服。(《卫生易简方》)

【储藏】

贮藏于密封容器中,置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防蛀防潮。

【食论】

粟米,味咸,性微寒,入脾、胃、肾经。李时珍言:“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浊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天生五谷,俱能养人,北方产妇多喜服用小米粥,养胃益气,对产妇、婴儿皆有益处。据现代研究,粟米中含蛋白质及脂肪量较高,蛋白质中含大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等,且含有钙、磷、铁等,补益作用较强。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原标题:栗米
上一篇:黍米下一篇:糯米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