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清朝 > 正文

医学三字经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7/12/7

小引

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前曾托名叶天士,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时好。然书中之奥旨,悉本圣经,经明而专家之伎可废。谢退谷于注韩书室得缮本,惠书千余言,属归本名,幸有同志。今付梓而从其说,而仍名经而不以为僭者,采集经文,还之先圣,海内诸君子,可因此一字而共知所遵,且可因此一字而不病余之作。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人日陈念祖自题于南雅堂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本岐黄

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难经出更洋洋

洋洋,盛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越汉季有南阳

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圣道彰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着金匮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立津梁

仲师,医中之圣人也。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


李唐后有千金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着《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继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后作者渐浸淫

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迨东垣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温燥行升清气

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虽未醇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若河间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断自我

《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丹溪出罕与俦

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四字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若子和主攻破

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病中良勿太过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可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四大家声名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


必读书错名号

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明以后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可以博览之,以广见识,非谓诸家所着皆善本也。


详而备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准绳》,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薛氏按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着《薛氏医按》十六种,大抵以四君子、六君子、逍遥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士材说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着《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却是守常,初学人所不废也。


景岳出着新方

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着《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之方,不外新方八阵,其实不足以名方。古圣人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可以思议及者。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定为某方乎?

石顽续温补乡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人。着《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


献可论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着《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


诊脉法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数子者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揆诸古亦荒唐

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


长沙室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

惟韵伯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徐尤着本喻昌

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选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着《尚论篇》,主张太过,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大作者推钱塘

张志聪,号隐庵;高世,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不合,遂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取法上得慈航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切不可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按》等书,为快捷方式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寓目,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足论也。

中风第二

人百病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八方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闭与脱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根据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固气脱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耆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顾其名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火气痰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小家伎

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喑斜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方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虚痨第三

虚痨病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七情伤上损是

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二阳旨

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下损由房帏迩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亏肾水

肾气,即元阳也。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

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六味拟

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元阳伤八味使

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伎止此

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甘药调回生理

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建中汤金匮轨

小建中汤及加黄、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薯蓣丸风气弭

《金匮》薯蓣丸。自注云∶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虫丸干血已

《金匮》大黄虫丸。自注∶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二神方能起死

尤在泾云∶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

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虫丸为上剂。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咳嗽第四

气上呛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肺最重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肺如钟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风寒入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痨损积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谁治外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谁治内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挟水气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兼郁火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姜细味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长沙法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疟疾第五

疟为病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寒与热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亦无伤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势猖狂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治之法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热偏盛加清凉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邪气盛去参良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常山入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大虚者独参汤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单寒牝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单热瘅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法外法辨微茫

以上皆前医之成法。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消阴翳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太仆注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胀为病辨实虚

胀者,胀之于内也。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气骤滞七气疏

七气汤能疏通滞气。


满拒按七物祛

腹满拒按,宜《金匮》浓朴七物汤,即桂枝汤小承气汤合用,以两解表里之实邪也。


胀闭痛三物锄

腹满而痛,若大便实者,宜《金匮》浓朴三物汤,行气中兼荡实法,以锄其病根。

以上言实胀之治法。


若虚胀且踌躇

仔细诊视,勿轻下药。


中央健四旁如

喻嘉言云∶执中央以运四旁,千古格言。


参竺典大地舆


单腹胀实难除

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


山风卦指南车


易中旨费居诸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症动静商

夏月伤暑分动静者,说本东垣。


动而得热为殃

得于长途赤日,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


六一散白虎汤

六一散治一切暑症。白虎汤加人参者,以大汗不止,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静而得起贪凉

处于高厦深室,畏热贪凉,受阴暑之气。


恶寒象热逾常

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伤寒倍盛。


心烦辨切莫忘

虽同伤寒,而心烦以别之;且伤寒脉盛,伤暑脉虚。


香薷饮有专长

香薷发汗利水,为暑症之专药也。有谓夏月不可用香薷,则香薷将用于何时也?

大顺散从症方

此治暑天畏热贪凉成病,非治暑也。此舍时从症之方。


生脉散久服康

此夏月常服之剂,非治病方也。


东坦法防气伤

暑伤元气,药宜从补,东垣清暑益气汤颇超。


杂说起道弗彰

以上皆诸家之臆说。而先圣之道,反为之晦,若行道人,不可不熟记之,以资顾问。


若精蕴祖仲师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痉湿篇》,字字皆精义奥蕴。


太阳病旨在兹

仲师谓太阳中,太阳二字,大眼目也。因人俱认为热邪,故提出太阳二字以喝醒之,寒暑皆为外邪。中于阳而阳气盛,则寒亦为热;中于阳而阳气虚,则暑亦为寒。若中于阴,无分寒暑,皆为阴症。如酷暑炎热,并无寒邪,反多阴症。总之,邪之中人,随人身之六气、阴阳、虚实而旋转变化,非必伤寒为阴,中暑为阳也。


经脉辨标本歧

师云∶太阳中发热者,病太阳而中标阳之气也。恶寒者,病太阳而得本寒之气也。身重而疼痛者,病太阳通体之经也。脉弦细芤迟者,病太阳通体之脉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病太阳本寒之气不得阳热之化也。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者,病太阳标阳之化不得阴液之滋也。此太阳中,标本经脉皆病。治当助其标本,益其经脉;若妄施汗下温针,则误矣。


临症辨法外思

愚按∶借用麻杏石甘汤治中暑头痛、汗出、气喘、口渴之外症,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心烦不得卧之内症,至柴胡、栀子、承气等汤,俱可取用。师云∶渴者与猪苓汤。又云∶瘀热在里,用麻连轺豆汤,育阴利湿,俱从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


方两出大神奇

暑之中人,随人之阴阳、虚实为旋转变化。如阳脏多火,暑即寓于火之中,为汗出而烦渴,师有白虎加人参之法。如阴脏多湿,暑即伏于湿之内,为身热、疼重、脉微弱,师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所致,指暑病以湿为病,治以一物瓜蒂汤,令水去而湿无所根据,而亦解也。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五泻成

《书》云∶湿成五泄。


胃苓散厥功宏

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为泄泻之要方。


湿而冷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湿而热连芩程

胃苓散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葛根。


湿挟积曲楂迎

食积,加山楂、神曲;酒积,加葛根。


虚兼湿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脾肾泻近天明

五鼓以后泻者,肾虚也。泻有定时者,土主信,脾虚也。故名脾肾泻。


四神服勿纷更

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恒法外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肠脏说得其情

肠热脏寒,肠寒脏热。《内经》精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泻心类特丁宁

诸泻心汤张石顽俱借来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详载《医学从众录》。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木相火干

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风火动两动抟

风与火皆属阳而主动,两动相抟,则为旋转。


头旋转眼纷繁

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虚痰火各分观

仲景主痰饮。丹溪宗河间之说,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内经》云∶精虚则眩。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诸说不同如此。


究其指总一般

究其殊途同归之旨,木动则生风,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空,脑空则旋转而耳鸣。故《内经》以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实者言其病象,其实一以贯之也。


痰火亢大黄安

寸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丹溪用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上虚甚鹿茸餐

寸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宜鹿茸酒。鹿茸生于头,取其以类相从,且入督脉而通于脑。每用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或用补中益气汤及术膏之类。此症如钩藤、天麻、菊花之类,俱可为使。


欲下取求其端

端,头也,谓寻到源头也。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古人有上病下取法。


左归饮正元丹

左归饮加肉苁蓉、川芎、细辛甚效,正元丹亦妙。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

呕吐哕皆属胃

呕字从沤,沤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字从土,土者食也,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


二陈加时医贵

二陈汤倍生姜,安胃降逆药也。寒加丁香、砂仁;若热,加黄连、鲜竹茹、石斛之类。


玉函经难仿佛

寒热攻补,一定不移。


小柴胡少阳谓

寒热往来而呕者,属少阳也。


吴茱萸平酸味

吴茱萸汤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又治少阴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又治干呕吐涎沫者。此症呕吐,多有酸味。


食已吐胃热沸

食已即吐,其人胃素有热,食复入,两热相冲,不得停留。


黄草汤下其气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金匮》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降,当逆折之。


食不入火堪畏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黄连汤为经纬

喻嘉言用进退黄连汤,柯韵伯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推之泻心汤亦可借用,以此数汤为经纬。


若呃逆代赭汇

代赭旋覆汤治噫气,即治呃逆。若久病呃逆,为胃气将绝,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柿蒂各一钱,可救十中之一。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多伤寒

喻嘉言曰∶方书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胡言也。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误药即死,无由见其传经,所以谓其无伤寒也。俗云惊风皆是。


稚阳体邪易干

时医以稚阳为纯阳,生死关头,开手便错。


凡发热太阳观

太阳主身之表,小儿腠理未密,最易受邪。其症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明,唯发热一扪可见。


热未已变多端

喻嘉言曰∶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造出种种不通名目,谓为惊风。而用攻痰、镇惊、清热之药,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见上诸症。当时若以桂枝汤照法服之,则无余事矣。

过此失治,则变为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往来,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太阳外仔细看

喻嘉言云∶三日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然亦有耐得去而传他经者,亦有实时见他经之症者,宜细认之。


遵法治危而安

遵六经提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若吐泻求太阴

太阴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以理中汤主之。


吐泻甚变风淫

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慢脾说即此寻

世谓慢脾风多死,而不知即太阴伤寒也。有初时即伤于太阴者,有渐次传入太阴者,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楂、萝卜子、枳壳、葶苈、大黄、栝蒌、胆南星等药陷入太阴者。既入太阴,其治同也。如吐泻后,冷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汤加入附子,或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少阴之治也。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不应,宜吴茱萸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厥阴之治也。若三阴热化之证,如太阴腹时痛时止,用桂枝加芍药汤。大便实而痛,用桂枝加大黄汤。少阴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厥阴之消渴、气冲、吐蛔、下利,宜乌梅丸。下利后重、喜饮水,用白头翁汤等症亦间有之。熟《伤寒论》者自知,而提纲不在此也。


阴阳证二太擒

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段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千古秘理蕴深

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虚心领会,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造孽无极矣。


即痘疹此传心

痘为先天之毒,伏于命门,因感外邪而发。初起时用桂枝汤等,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留,自无一切郁热诸症,何用服连翘、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连诸药,以致寒中变症乎?及报点已齐后,冀其浆满,易于结痂而愈,当求之太阴,用理中汤等补中宫土气,以为成浆脱痂之本,亦不赖保元汤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之力也。若用毒药取浆,先损中宫土气,浆何由成?误人不少!此古今痘书所未言,唯张隐庵《侣山堂类辩》微露其机于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轻泄欤?疹症视痘症稍轻,亦须知此法。

高士宗《医学真传》有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法。


谁同志度金针


附敷药拔风害人说

《金匮》云∶人得风气以生长。此一语最精,风即气也。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但风静即为养人之和风,风动即为杀人之邪风。若大人之中风,小儿之惊风、卒倒、搐掣、角弓反张、目上视、口流涎,皆风动之象,即气之乖也。医者宜化邪风为和风,即所以除邪气而匡正气。闽中市医,遇小儿诸病及惊痫危症,以蓖麻子、巴豆、南星、莱菔子、全蝎、大黄、急性子、皂角为末。加樗皮、冰片、麝香。以麻油或白蜜,或姜、葱汁调。敷于囟门以及胸中、脐中、足心,为拔风法。秘其方以射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归怨之者,以为外敷之法,不妨姑试,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为害。而不知一敷之后,元气为其拔散,即揭去其药,而既散之气,永不能使之复聚矣。况囟门为元阳之会,胸中为宗气之宅,脐中为性命之根,足心为肾脉之本,皆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凡以保赤为心者,宜共攻此法。而又有惑于急惊、慢惊、食积之说,预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前胡、赤芍、钩藤钩、荆芥、天麻、浓朴、神曲、山楂、苍术、胆星、葶苈子、萝卜子、贝母、牛黄、朱砂、天竺黄、枳壳、杏仁、石菖蒲、甘草,或合为一方,或分为二三方者,亦五十步笑百步耳。

中风方

小续命汤

(《千金》)中风总方。

麻黄(去节根)人参黄芩川芎白芍炙草杏仁防己桂枝防风(各一钱)附子(五分,炮)加生姜三片,水二杯半,先煎麻黄至二杯,入诸药,煎八分服。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言,昏冒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方出《金匮》附方。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杏仁(十三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水三杯,煎一杯,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三化汤

治热风中脏,大便不通。

大黄羌活枳壳(各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稀涎散

治中风口噤,并治单蛾、双蛾。

巴豆(六枚,每枚分作两片)牙皂(三钱,切)明矾(一两)先将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灯心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参附汤

元气暴脱,以此方急回其阳,可救十中一二。

人参(一两)附子(五钱)水二杯半,煎八分服。此汤治肾气脱。以人参换白术,名术附汤,治脾气脱。换黄名,附汤,治卫气脱;换当归名归附汤,治营气脱。


三生饮

治寒风中脏,四肢厥冷,痰涎上涌。

生乌头(二钱)生南星(二钱)生附子(三钱)木香(五分)生姜(五片)水二杯,煎七分。薛氏用人参一两,煎汤半杯调服。


防风通圣散

治热风卒中,外而经络手足,内而脏腑二便闭塞,用此两解之。较之三化汤较妥,亦为类中风实火治法。所用表药,火郁发之之义也;所用下药,釜下抽薪之义也。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五分)黄芩石膏桔梗(各一钱)甘草(二钱)滑石(三钱)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八分服。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加桂枝。涎嗽加半夏、五味。


地黄饮子

治类中风肾虚火不归源,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类中风虚火治法。

熟地远志山茱肉巴戟天石斛石菖蒲五味子肉苁蓉(洗)肉桂麦冬附子茯苓(各三钱)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法在轻煎,不令诸药之味尽出。其性浓重,以镇诸逆;其气味轻清,速走诸窍也。


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饥饱过度,致伤元气,气虚而风中之。此类中风气中虚证,更有七气上逆,亦名气中,宜越鞠丸之类。

炙(二钱)人参白术(炒)当归(各一钱)炙草陈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二陈汤

痰饮通剂。

陈皮(一钱五分)半夏茯苓(各三钱)炙草(一钱)加生姜三片,水三杯,煎七分服。加白术一钱,苍术二钱,竹沥四汤匙,生姜汁二汤匙,名加味二陈汤,治类中风痰中证。亦名湿中,以湿生痰也。加枳实、胆南星、竹茹,名涤痰汤。


加味六君子汤

治中风王道之剂。

方见《隔食》加麦冬三钱为君,附子一钱为使,再调入竹沥五钱,生姜汁二钱,以行经络之痰,久服自愈。


资寿解语汤

(喻嘉言)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与地黄饮子同意。但彼重在肾,此重在脾。

防风附子天麻枣仁(各二钱)羚角肉桂(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二杯,煎八分,入竹沥五钱,姜汁二钱五分服。

喻嘉言治肾气不荣于舌本,加枸杞、首乌、生地、菊花、天冬、石菖蒲、元参。


侯氏黑散

(《金匮》)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两)白术防风(各一两)桔梗(八钱)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川芎干姜桂枝(各三钱)黄芩(五钱)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约有八分,余每用一钱五分,日二服,温酒调服。忌一切鱼肉、大蒜,宜常冷食,六十日止,热即下矣。


风引汤

(《金匮》)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日数十发。

大黄干姜龙骨(各一两)桂枝(一两五钱)甘草牡蛎(各一两)寒水石赤石脂石膏滑石紫石英白石脂(各三两)上十二味,研末粗筛,用韦勃盛之。取三指,约六七钱。井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

按∶干姜宜减半。


附录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

俗传中风方

风症以攻痰为大戒,凡人将死之顷,皆痰声漉漉,不独中风一症。元阳无主,一身之津血俱化为痰,欲攻尽其痰,是欲攻尽其津血也。故录此以为戒。

胆南星(寒腻大伤胃气,且能引痰入于心包、肝、胆以成痼疾。制一二次者力尚轻,若九制则为害愈酷。)枳壳(耗散元气,痰盛得此,暂开少顷,旋而中气大伤,痰涎如涌。)石菖蒲(能开心窍,心窍开则痰涎直入其中,永无出路。)半夏(此药虽能降逆开结,但与胆星同用,未免助纣为虐。)秦艽羌活天麻羚角防风钩藤钩(以上六味虽风证所不忌,但无要药以主持之,亦徒成糟粕无用之物。)天竺黄(真者难得,然亦治火痰之标品。)僵蚕(虽祛风之正药,但力薄不足恃。)牛黄(虽为风痰之妙药,然与胆南星、石菖蒲、枳壳同用,则反引痰入于心窍,驱之弗出矣。)竹沥(以姜汁和之,虽能驱经络之痰,而与胆星等同用,不得中气之输布,反致寒中败胃之患。)甘草(虽为元老之才,但与诸药同用,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亦无如之何矣。)以上诸品,或作一方,或分作二三方。患者误服之,轻者致重,重者即死;即幸免于死,亦必变为痴呆及偏枯无用之人矣,戒之!

虚劳方

归脾汤

此方补养后天第一药。治食少、不眠、怔忡,吐血下血,大便或溏或秘,妄梦健忘,七情所伤,遗精带浊,及女子不月等证。

炙(三钱)人参白术(蒸)枣仁(炒黑)当归身龙眼肉茯神(各二钱)木香(五分)炙草(一钱)远志(五分,去心)水三杯,煎八分,温服。高鼓峰去木香,加白芍一钱五分,甚妙。咳嗽加麦冬二钱,五味七分。郁气加贝母二钱。脾虚发热加丹皮、栀子。


六味地黄丸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凡一切吐血、下血、咳嗽、不眠、骨蒸、遗精、淋浊,属于阴虚者,无不统治之。

熟地(八两)山茱肉(四两)怀山药(四两)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研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晒干。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一日两服。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加麦冬,名八仙长寿丸,治咳嗽。本方减两为钱,水煎服,名六味地黄汤。


八味地黄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腰膝无力,饮食不进,肿胀疝瘕,阳痿遗精带浊,属于元阳虚者,无不统治之。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各一两。本方去附子,名七味丸,能引火归源;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名加减八味丸,治大渴不止。本方加牛膝、车前子,名《济生》肾气丸,俗名《金匮》肾气丸,治水肿喘促;本方减两为钱,水煎服,名八味汤。


小建中汤

(仲景)此方为治虚痨第一方,今人不讲久矣!凡痨证必有蒸热,此方有姜桂以扶心阳,犹太阳一出,则爝火无光,即退热法也。凡痨证必饮食日少,此方温脾,即进食法也。凡痨证必咳嗽,此方补土以生金,即治嗽法也。凡痨证多属肾虚,此方补脾以输精及肾,所谓精生于谷也。今人不能读仲景书,反敢侮谤圣法,徒知生脉、六味、八味、归脾、补中,及款冬、贝母、玉竹、百合、苏陈酱、地黄炭之类,互服至死,诚可痛恨!生白芍(三钱)桂枝(一钱五分)炙草(一钱)加生姜一钱五分,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入饴糖三钱五分,烊服。加黄二钱,名黄建中汤,治虚痨诸不足;饱闷者,去大枣加茯苓二钱;气逆者,加半夏一钱五分;此方人参、当归、白术,俱随宜加之。


炙甘草汤

(《金匮》)肺燥、肺痿、咽痛、脉代等证。

生地(四钱)桂枝木(一钱)阿胶(一钱五分)炙草(二钱)人参(一钱)麦冬(二钱五分)枣仁(原方火麻仁,一钱五分)加生姜一钱,大枣二枚,水一杯,酒半杯,煎八分服。


清燥救肺汤

(喻嘉言)治燥气郁而成痨。

桑叶(经霜者去蒂,三钱)人参(一钱)石膏(二钱三分,研)杏仁(去皮尖,一钱二分)甘草(一钱二分)麦冬(一钱)枇杷叶(去毛蜜炙,一钱三分)黑芝麻(一钱五分,炒研)水二杯半,煎八分,热服。痰多,加贝母三钱;或加梨汁半盏。


薯蓣丸

(《金匮》)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阿胶(各七分)芎芍药白术麦冬杏仁防风(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分,去声。古以二钱半为一分。)

大黄虫丸

(《金匮》)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伤,内有干血,肌肉甲错,目黯黑,缓中补虚。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漆(二两)干地黄(十两)虻虫(一升)水蛭(一百个)蛴螬(一升)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愚按∶以搜血之品,为补血之用,仿于《内经》四乌骨一茹丸。张路玉以此丸药料及鲍鱼入绒毛鸡腹内,黄酒、童便煮烂,汁干,将鸡去骨取肉,同诸药悬火上烘干为末,加炼蜜为丸。每服二钱,以黄酒送下,日三服。代虫丸甚妥。

咳嗽诸方

六安煎

(景岳)治外感咳嗽。

半夏(二钱)陈皮(一钱五分)茯苓(二钱)甘草(一钱)杏仁(二钱,去皮尖)白芥子(一钱,炒研)加生姜七片,水煎服。寒甚,加细辛七分;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小青龙汤

治一切咳嗽。方见《伤寒》。方中随寒热虚实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


加减小柴胡汤

治发热咳嗽。

柴胡(四钱)半夏(二钱)黄芩炙草(各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味子(八分)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二服。


五味子汤

(《千金》)治伤燥咳唾中有血,牵引胸胁痛,皮肤干枯。五味子(五分,研)桔梗甘草紫菀茸续断竹茹桑根皮(各一钱)生地黄(二钱)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细者)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愚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钱,囫囵不研,最能退热补肺,但有寒热往来忌之。去续断、赤豆、地黄,加葳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麦门冬汤

(《千金》)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门冬(二钱,去心)桔梗桑根皮半夏生地黄紫菀茸竹茹(各一钱)麻黄(七分)甘草(五分,炙)五味子(十粒,研)生姜(一片)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疟疾方

小柴胡汤

一切疟病俱治。

方见《伤寒》。

痢症方

芍药汤

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三日内俱可服。

白芍当归(各二钱半)黄连黄芩(各一钱二分)桂(四分)槟榔(一钱)木香(六分)甘草(四分)大黄(一钱,虚人不用)浓朴(一钱,炙)枳壳(一钱)青皮(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小便不利,加滑石、泽泻;滞涩难出,虚者,倍归、芍,实者,倍大黄;红痢,加川芎、桃仁。


人参败毒散

喻嘉言最重此方,令微汗则阳气升,而陷者举矣。此法时医不讲,余每用此方加陈仓米四钱,或加黄芩、黄连,屡用屡效。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以上各一钱)甘草(一分)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服。加仓米,名仓廪汤,治噤口痢。


心腹痛胸痹方

乌梅丸

治虫痛。

方见《伤寒》。


苏合香丸

治注痛。

拙着《从众录》有方论。又鬼注不去,宜虎骨、鹿茸、羚羊角、龙骨各三钱。以羊肉汤煎,入麝香少许服。取腥膻之味,引浊阴之气从阴而泄,此喻嘉言《寓意草》法也。


香苏饮

治气痛。一切感冒俱佳。

香附(二钱,制研)紫苏叶(三钱)陈皮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心痛,加元胡二钱,酒一盏。


七气汤

(亦名四七汤)治七情之气郁逆。

半夏浓朴茯苓(各三钱)紫苏叶(一钱)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


百合汤

治心口痛诸药不效。亦属气痛。

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余自海坛得来。


失笑散

治一切血滞作痛如神。

五灵脂(醋炒)蒲黄(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三钱,以醋汤送下,日二服。


桃仁承气汤

治心腹痛,大便不通,其人如狂,属死血。

桂枝(二钱)桃仁(十七枚,去皮尖)大黄(四钱)芒硝(七分)甘草(七分)水二杯,煎八分,去滓,入硝二沸,温服。


丹参饮

治心胸诸痛神验,妇人更宜。亦属血痛。亦可通治诸痛。

丹参(一两)白檀香(要真者极香的切片)砂仁(各一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妙香散

方见《遗精》。


平胃散

治一切饮食停滞。

苍术浓朴(炒)陈皮(各二钱)甘草(一钱)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肉积,加山楂;面积,加麦芽、莱菔子;谷积,加谷芽;酒积,加葛根、砂仁。


二陈汤

方见《中风》。


十枣汤

治水饮作痛。峻剂,不可轻用。

大戟芫花(炒)甘遂(各等分,研末)用大枣十枚,水二杯,煎七分,去滓,入药方寸匕约有七分服。次早当下,未下,再一服。服后体虚,以稀粥调养。


理中汤

治冷痛。

方见《伤寒》。


吴茱萸汤

(仲景)治冷痛。通治食谷欲呕,头痛如破,烦躁欲死者,及大吐不已之症。

吴茱萸(二钱五分,汤泡)人参(一钱五分)大枣(五枚)生姜(三钱,切片)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金铃子散

治心口痛及胁痛、腹痛,如神。属热者。

金铃子(去核)元胡索(各二两,研末)每服三钱,黄酒送下。


浓朴三物汤

(《金匮》)治心腹实痛,大便闭者。

浓朴(四钱)大黄(二钱)枳实(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浓朴七物汤

(《金匮》)即前方加桂枝甘草(各一钱五分)生姜(二钱,五分)大枣(五枚)水二杯,煎八分服。呕者,加半夏一钱;寒多者,加生姜一钱五分。


附子粳米汤

(《金匮》)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二钱,制)半夏(四钱)炙草(一钱)粳米(五钱,布包)大枣(一枚)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


大黄附子汤

(《金匮》)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者。

大黄附子(各二钱)细辛(一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治心腹诸痛虚极,诸药不效者,一服如神。及胁痛里急,妇人产后腹中痛。

当归(七钱五分)生姜(一两二钱五分)羊肉(四两,去筋膜,用药戥秤方准)水五杯,煎取二杯,温服一杯,一日两服。若寒多者,加生姜五钱;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五钱,白术二钱五分。


栝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沉迟,关上小紧。

栝蒌(连皮子捣,五钱)薤白(如干者用,三钱,生者用六钱)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大建中汤

(《金匮》)治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川椒(二钱,微炒出汗)干姜(四钱)人参(三钱)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入胶饴四钱,煎取八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食热粥半碗。

水肿方

五皮饮

此方出华元化《中藏经》,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治肿通用之剂。

大腹皮(酒洗)桑白皮(生,各三钱)云苓皮(四钱)陈皮(三钱)生姜皮(一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上肿,宜发汗,加紫苏叶、荆芥各二钱,防风一钱,杏仁一钱五分;下肿,宜利小便,加防己二钱,木通、赤小豆各一钱三分;喘而腹胀,加生莱菔子、杏仁各二钱;小便不利者,为阳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肤子;小便自利者,为阴水,加白术二钱,苍术、川椒各一钱五分;热,加海蛤三钱,知母一钱五分;寒,加附子、干姜各二钱,肉桂一钱;呕逆,加半夏、生姜各二钱;腹痛,加白芍一钱,桂枝一钱,炙甘草一钱。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赤茯苓麦门冬(去心)白术(各二两)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各一两)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各七钱五分)上咀,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二两,又加麦冬及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锅内,煎至一钟。五更空心服。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虚,肿势渐大,喘促不眠等证。

熟地(四两)云茯苓(三两)肉桂牛膝丹皮山药泽泻车前子山茱萸(各二两)附子(五钱)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灯草汤送下,一日两服。以两为钱,水煎服,名加减《金匮》肾气汤,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一钱五分,巴戟天二钱,治脚面肿。

风水

因风而病水也。


防己黄汤

(《金匮》)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三钱)炙草(一钱五分)白术(二钱)黄(三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虚汗自出,故不用麻黄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驱之。服后身如虫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术、甘草,焉能使卫气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越婢汤

(《金匮》)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钱)石膏(八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三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钱。风水,加白术三钱。

前云身重为湿多,此云一身悉肿为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故用此猛剂。


杏子汤

脉浮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方阙,或云即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皮水

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防己茯苓汤

(《金匮》)治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

防己桂枝黄(各三钱)茯苓(六钱)炙草(一钱)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药亦同防己黄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也。


蒲灰散

(《金匮》)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肿甚而溃之逆证,厥之为言逆也。

蒲灰(半斤)滑石(一斤)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当是外敷法,然利湿热之剂,亦可内服外掺也。


越婢加术汤

(《金匮》)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当是皮水笔误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方见《风水》。


甘草麻黄汤

甘草(四钱)麻黄(二钱)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


正水

水之正伏也。其脉迟者,水属阴也。外证自喘者,阴甚于下,不复与胸中之阳气相调,水气格阳而喘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大诸证,《金匮》未言,无不俱见。

愚按∶正水《金匮》未出方。然提纲云∶脉沉迟外证自喘,则真武汤、小青龙汤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汤、麻黄附子汤亦变证之备方,桂甘麻辛附子汤加生桑皮五钱、黑豆一两,为穷极之巧方,此正水之拟治法也。

石水

谓下焦水坚如石也。其脉自沉,外证少腹满,不喘。


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钱)炙草(二钱)附子(一钱)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妙。

胀满蛊胀方

七气汤

治实胀属七情之气者。

方见《心腹痛》。


胃苓散

消胀行水。

苍术(一钱五分,炒)白术浓朴(各一钱五分)桂枝(一钱)陈皮泽泻猪苓(各一钱五分)炙草(七分)茯苓(四钱)加生姜五片,水三杯,煎八分服。去桂、草,以煨半熟蒜头捣为丸。陈米汤下三四钱,一日两服更妙。


浓朴三物汤


浓朴七物汤

二方俱见《腹痛》。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金匮》)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桂枝生姜(各三钱)甘草麻黄细辛(各二钱)附子(一钱)大枣(三枚)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上即愈。

此症是心肾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细辛、附子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枳术汤

(《金匮》)治心下坚大如盘。(如盘而不如杯,邪尚散漫未结,虽坚大而不满痛也),水饮所作(与气分有别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二钱)白术(四钱)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软即止。


禹余粮丸

(《三因》)治十肿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石,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禹余粮石(三两)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妙在转输,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酒浸)桂心蓬术青皮附子(炮)干姜(炮)白豆蔻(炮)大茴香(炒)京三棱(炮)白蒺藜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上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此方昔人用之屡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调补气血药助之,不为峻也。

暑症方

六一散

(河间)治一切暑病。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研末,每服三钱,井花水下,或灯草汤下。


白虎汤

(仲景)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方见《伤寒》。加人参者,以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香薷饮

治伤暑,发热,身痛,口燥,舌干,吐泻。

甘草(一钱)浓朴(一钱五分)扁豆(二钱)香薷(四钱)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温服。泻利,加茯苓、白术;呕吐,加半夏;暑气发搐,加羌活、秦艽。


大顺散

治阴暑,即畏热贪凉之病。

干姜(一钱,炒)甘草(八分,炒)杏仁(去皮尖,六分,炒)肉桂(六分)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一钱。


生脉散

却暑良方。

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一钱)水一杯,煎七分服。


清暑益气汤

(东垣)炙(一钱五分)人参白术苍术青皮陈皮麦冬猪苓黄柏(各五分)干葛泽泻(各二钱)神曲(八分)炙草五味(各三分)升麻(三分)归身(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七分服。


一物瓜蒂汤

(《金匮》)瓜蒂(二十个)水二杯,煎八分服。

泄泻方

胃苓散

方见《胀满》。加减详《三字经》注。


四神丸

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补骨脂(四两,酒炒)肉豆蔻(面煨,去油)吴茱萸(泡)五味(炒,各二两)用红枣五两,生姜五两,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钱,临卧服三钱,米汤下。加白术、附子、罂粟、人参更效。


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以上六方,俱见《伤寒论读》。

按∶以上诸法,与《内经》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一节,揆脉证而择用,甚验。张石顽《医通》载之甚详,但古调不弹久矣!余新悟出一方,有泻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泻。肠热胃寒,能分走而各尽其长。非有他方,即伤寒厥阴条之乌梅丸也,屡用屡验。


眩晕方

一味大黄散


鹿茸酒

二方见上“三字经”注。


加味左归饮

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八钱)山茱萸怀山药茯苓枸杞(各三钱)细辛炙草(各一钱)川芎(二钱)肉苁蓉(酒洗,切片三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正元丹

(《秘旨》)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人参(三两,用附子一两煮汁收入,去附子)黄(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煮汁收入,去川芎)山药(一两,用干姜二钱煮汁收入,去干姜)白术(三两,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去陈皮)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煮汁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去乌药)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每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同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滓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

呕哕吐方

二陈汤

半夏(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减法详“三字经“注。


小柴胡汤

方见《伤寒》。


吴茱萸汤

方见《隔食反胃》。


大黄甘草汤

(《金匮》)治食已即吐。

大黄(五钱)甘草(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仲景)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一钱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进退黄连汤

黄连(姜汁炒)干姜(炮)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桂枝(一钱)半夏(姜制,一钱五分)大枣(二枚)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癫狂痫方

滚痰丸

(王隐君)治一切实痰异症。孕妇忌服。

青礞石(三两,研如米大,同焰硝三两,用新磁罐内封固,以铁线扎之,外以盐泥封固,过研末。水飞,二两实)沉香五分,另研)川大黄(酒蒸)黄芩(炒,各八两)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至二钱,食远沸汤下。


生铁落饮

治狂妄不避亲疏。

铁落(一盏,用水六杯,煮取三杯,入下项药)石膏(一两)龙齿茯苓防风(各七分)玄参秦艽(各五钱)铁落水三杯,煎一杯服,一日两服。


当归承气汤

(秘传方)治男妇痰迷心窍,逾墙越壁,胡言乱走。

归尾(一两)大黄(酒洗)芒硝枳实浓朴(各五钱)炙草(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温胆汤

骆氏《内经拾遗》云∶癫狂之由,皆是胆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温胆。亦治痫病。

即二陈汤加枳实、鲜竹茹各二钱,或调下飞矾分半。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疼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用之。

叶天士云∶动怒惊触,致五志阳越莫制,狂乱不避亲疏,非苦降之药,未能清爽其神识也。

当归龙胆草栀子仁黄柏黄连黄芩(各一两)大黄芦荟青黛(各五钱)木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另研)共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丹矾丸

(《医通》)治五痫。

黄丹(一两)白矾(二两)二味入银罐中通红,为末。入腊茶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按∶猪心血不粘,宜加炼蜜少许合捣)

磁朱丸

治癫狂痫如神。

磁石(一两)朱砂(一两)六神曲(三两,生研)共研末。另以六神曲一两,水和作饼,煮浮。入前药加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沸汤下二钱。解见《时方歌括》。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五淋汤

赤茯苓(三钱)白芍山栀子(各二钱)当归(一钱)细甘草(一钱四分)加灯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见《时方歌括》。


滋肾丸

又名通关丸。治小便点滴不通,及治冲脉上逆、喘呃等证。

黄柏知母(各一两)肉桂(一钱)共研末,水泛为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三钱,淡盐汤下。


补中益气汤

治一切气虚下陷。

方见《中风》。


萆厘清饮

治白浊。

川萆(四钱)益智仁乌药(各一钱半)石菖蒲(一钱)一本加甘草梢一钱五分,茯苓二钱。水二杯,煎八分,入盐一捻服,一日两服。


四君子汤

方见《时方歌括》。

歌曰∶白浊多因心气虚,不应只作肾虚医。四君子汤加远志,一服之间见效奇。


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

龙胆草(三分)黄芩栀子泽泻(各一钱)木通车前子(各五分)当归甘草生地(各三分)柴胡(一钱)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五倍子丸

治遗精固脱之方。

五倍子(青盐煮干,焙)茯苓(各二两)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盐汤下,日两服。


妙香散

怀山药(二两)茯苓茯神龙骨远志人参(各一两)桔梗(五钱)木香(三钱)甘草(一两)麝香(一钱)朱砂(二钱)共为末。每服三钱,莲子汤调下。

疝气方

五苓散

(仲景)本方治太阳证身热、口渴、小便少。今变其分两,借用治疝。

猪苓泽泻茯苓(各二钱)肉桂(一钱)白术(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钱五分,橘核三钱,木香一钱。


三层茴香丸

治一切疝气如神。

大茴香(五钱,同盐五钱炒)川楝子(一两)沙参木香(各一两)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或盐汤下。才服尽,接第二料。

又照前方加荜拨一两,槟榔五钱,共五两。根据前丸服法。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两,附子(炮)一两,共前八味,重十两。丸服如前。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

雄黄末(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七钱)水五杯,煎二杯洗。


太阳

桂枝汤

桂枝白芍(各三钱)甘草(二钱,炙)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服后少顷,啜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麻黄汤

麻黄(三钱,去根节)桂枝(二钱)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甘草(一钱)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啜粥,余将息如前法。


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去根节)桂枝(二钱)甘草(二钱,炙)杏仁(去皮尖,十二枚)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石膏(碎以绵裹,四钱五分)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煎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白术牡蛎龙骨研末)。若汗多亡阳者,以真武汤救之。


小青龙汤

麻黄(去根节)白芍干姜(不炒)甘草桂枝(各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细辛(八分)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去麻黄,加茯苓四钱。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时法用茯苓四钱代之,即猪苓、泽泻亦可代也,但行道人当于方后注明。


桂枝加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四钱。

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不须啜粥。


葛根汤

葛根(四钱)麻黄(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二钱)大枣(四枚)白芍(二钱)水三钟半,先煎麻黄、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微似汗,不须啜粥。

阳明

白虎汤

石膏(八钱,碎绵裹)知母(三钱)炙草(一钱)粳米(四钱)水三杯,煎一杯,温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清酒润)炙草(二钱)芒硝(三钱)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小承气汤

大黄(四钱)浓朴枳实(各二钱)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再煮服,若更衣勿服。


大承气汤

大黄(二钱,酒润)浓朴(四钱)枳实芒硝(各二钱)水三杯,先煮枳实、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人参黄芩炙草生姜(各一钱)半夏(二钱)大枣(二枚)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二钱。渴者,去半夏,加人参七分、栝蒌根二钱;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一钱半;胁下痞,去大枣,加牡蛎二钱;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一钱);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一钱五分,温覆取微似汗愈;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一钱,干姜一钱五分。


大柴胡汤

柴胡(四钱)半夏(二钱)黄芩芍药枳实(各一钱)生姜(二钱,五分)大枣(二枚一本有大黄五分)水三钟,煎八分,温服一钟,一日夜作三服。

太阴

理中丸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共研末,蜜丸如鸡子黄大,研碎以沸汤服一丸,日三四服。服后啜热粥,以腹热为度。

或用各三钱,水三钟,煎八分,温服。服后啜热粥。若脐上筑者,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钱;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饮水者,加术;腹痛者,加人参;寒者,加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服汤后如食顷,啜热粥,微自温,勿揭衣被。


四逆汤

甘草(四钱,炙)干姜(二钱)附子(二钱,生用)水三钟,煎八分,温服。


通脉四逆加人尿猪胆汤

干姜(六钱)甘草(四钱)附子(二钱,生用)水三钟,煎八分,加猪胆汁一汤匙、人尿半汤匙,温服。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生姜(二钱)大枣(四枚)芍药(六钱)炙草(二钱)水三杯,煎一杯服。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生姜(各三钱)芍药(六钱)炙草(三钱)大黄(七分)大枣(四枚)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少阴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根节)细辛(各三钱)附子(一钱五分)水三钟,先煮麻黄至二钟,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根)甘草(各三钱)附子(一钱五分)煎法同上。


通脉四逆汤

干姜(六钱)炙草(四钱)附子(二钱,生用)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白通汤

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生用)葱白(二根)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三钱,汤泡)人参(一钱五分)大枣(四枚生姜六钱)水煎服。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三钱)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胶煎化服。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四钱)黄芩(一钱)芍药(二钱)阿胶(三钱)鸡子黄(一枚)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胶烊尽,小冷,入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日三服。


大承气汤

方见《阳明》。


瘟疫方

人参败毒散

方见《痢疾》。


防风通圣散

方见《中风》。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泻,或作疟疾。

藿香白芷大腹皮紫苏茯苓(各三两)陈皮白术浓朴半夏曲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神圣辟瘟丹

神圣辟瘟丹,留传在世间。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此歌出聂久吾《汇函》)羌活独活白芷香附大黄甘松山柰赤箭雄黄(各等分)苍术(倍用)上为末,面糊为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月初一侵晨,焚一炷辟瘟。

妇人科方

四物汤

统治妇人百病。

当归身熟地白芍(酒炒,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水三杯,煎八分服。加制香附二钱,研碎,炙草一钱。加减详《三字经》。


归脾汤

方见《虚痨》。


逍遥散

(景岳)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

当归(三钱)芍药(一钱五分)熟地(五钱)枣仁(二钱,炒)茯神(一钱五分)远志(五分)陈皮(八分)炙草(一钱)水三杯,煎八分服。气虚,加人参;经滞痛,加香附。(按方虽庸陋,能滋阳明之燥,故从俗附录之。地黄生用佳)

当归散

(《金匮》)瘦而有火,胎不安者,宜此。

当归黄芩芍药芎(各一斤)白术(半斤)共研末。酒服方寸匕。今用一钱,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白术散

(《金匮》)肥白有寒,胎不安者,此能养胎。

白术川芎川椒牡蛎为末,酒服一钱匕。今用一钱,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加川芎;心烦吐痛不食,加细辛、半夏服之,后更以醋浆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汁服之。病虽愈,服勿置。


保生无忧散

妇人临产,先服三两剂,自然易生。或遇横生倒产,连日不生,服二三剂,神效。

当归(一钱五分,酒洗)川贝母(一钱)黄(八分,生用)艾叶(七分)酒芍(一钱二分,冬日一钱)菟丝子(一钱四分)浓朴(姜汁炒,七分)荆芥穗(八分)枳壳(麸炒,六分)川芎(二钱二分)羌活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

此方全用撑法。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者也,浓朴去瘀血者也,用之撑开血脉,俾恶露不致填塞。羌活、荆芥疏通太阳,将背后一撑,太阳经脉最长,太阳治则诸经皆治。枳壳疏理结气,将面前一撑,俾胎气敛抑而无阻滞之虞。艾叶温暖子宫,撑动子宫则胞胎灵动。贝母、菟丝最能滑胎顺气,将胎气全体一撑,大具天然活泼之趣矣。加黄者,所以撑扶元气,元气旺,则转动有力也。生姜通神明、去秽恶、散寒止呕,所以撑扶正气而安胃气。

甘草协和诸药,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撑法之神也。此方人多不得其解,程钟龄注独超,故全录之。


加味归芎汤

川芎(三钱)当归身(五钱)龟板(三钱,生研)妇人生过男女顶门发(烧如鸡子大)水三杯,煎八分服。如人行五里即生。


当归补血汤

当归(三钱)炙(一两)水煎服。加附子三钱,神效;或加桂一钱。


失笑散

方见《心腹痛》。


生化汤

当归(五钱)川芎(二钱)干姜(五分,炮)桃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甘草(一钱,炙)水二杯,煎八分服。产后风,口噤、角弓反张者,宜加荆芥穗三钱。又方,中风口噤,用华佗愈风散,即荆芥穗一味焙为末,勿焦黑,以童便和酒送下。口噤药不下者,用一两零,再以童便煎好,从鼻孔灌下。


当归生姜羊肉汤

方见《心腹痛》。


竹叶汤

(《金匮》)治产后中风,病痉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鲜竹叶(四十九片)葛根(三钱)防风(一钱)桔梗桂枝人参附子(炮)甘草(各一钱)大枣(五枚)生姜(五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温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头项强,加附子五分,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二钱。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蒌根三钱,附子五分。产后痉症,十中只可救一,除此方外,无一善方。


甘麦大枣汤

甘草(三钱)小麦(二两六钱)大枣(十枚)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金匮》方只录五首。余见拙着《金匮浅说》《金匮读》内,二书即欲梓行,集隘不能尽登。

小儿科方

小儿无专方,以上诸方,折为小剂用之。今儿科开口即曰食、曰惊、曰风、曰疳,所用之药,大抵以钩藤、秦艽、防风、羌活、独活、天麻、前胡、全蝎、僵蚕为祛风之品;朱砂、牛黄、胆星、石菖蒲、天竺黄、代赭石、青黛、赤芍,金银煎汤,为定惊之品;以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枳壳、浓朴、槟榔、草果为消食之品;以芜荑、榧子、使君子、螟蛉土、五谷虫为治疳之品。如杏仁、葶苈、酒芩、桑白皮、半夏曲、苏陈皮、贝母、天花粉之类,谓为通用调气化痰之善药。父传子,师传徒,其专方皆杀人之具也。钱仲阳以金石之药为倡,犹有一二方近道处,至《铁镜》采薇汤则乱道甚矣。近日儿科,只用以上所列诸药,任意写来,造孽无已,实堪痛恨!

识一字便可为医说

客有问于余曰∶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起死回生,非读破万卷书,参透事事物物之理者不能。今非通儒而业此,亦能疗人病获盛名,何也?余曰∶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而喻嘉言、柯韵伯二先生书,尤感愤而为不平之鸣,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今之业医者,无论不足为通儒,而求其识字者,则为良医矣。无论其识多字也,只求其识一字者,亦可以为良医矣。客曰∶此何字也,得毋所谓丁字乎?余曰∶亦其类耳。不必他求,即人字是也。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左为阳,左边一,阳之位也;右为阴,右边一HT,阴之位也。作书者,遇处自然轻手挥之,阳主乎气,轻清之象也;遇HT处自然重手顿之,阴主乎精,重浊之象也。两画不相离,阴阳互根之道也;两画各自位置,阴阳对待之道也。在左者不可使之右,HT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阴阳不离之道也。左由重而轻,万物生于水,即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之义,由阴而阳也。右HT由轻而重,形生于气,即大哉干元,乃通统天,至哉坤元,乃顺承天之义,阳统乎阴也。二者合之则成人,合之之义,医书谓之曰抱,《周易》名之曰交,交则为泰矣。试以形景浅言之,人之鼻下口上水沟穴,一名人中,取人身居乎天地中之义也(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曰人中)。自人中而上,目、鼻、耳皆两窍(偶画),自人中而下,口与二便皆单窍(奇画)。上三画偶而为阴,下三画奇而为阳,取天地之义,合成泰卦也。形景主外,犹必合阴阳之象而成人,况人之所以生之理乎,人之为义大矣哉!子若遇医者,问此一字,恐高车驷马,诩诩以名医自负者,亦一字不识也。客闻予言,亦大笑而去。

十二官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为一官,恐错简耳。《刺法补遗篇》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采此补入,方足十二官之数。

心说

心,火脏,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尝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盖心,火也;不欲炎上,故颠倒之,以见调燮之妙也。祝无功曰∶庖氏一画,直竖之则为,左右倚之则为为HT,缩之则为,曲之则,圆而神,一HT方以直,世间字变化浩繁,未有能外一HT架构之者。独心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HT之外,更索一字与作对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变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脉,血脉日新,新新不停,则为平人,否则病矣。(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舌)

肝说

肝,木脏,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体状有枝干也。又位于东方,而主生气。时医昧其理,反云肝无补法,宜凉、宜伐,只泥木克土之一说,而不知后天八卦配河图之象。三八为木,居东,即后天震巽之位,巽上坤下则为观,《易》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上坤下震则为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为义大矣哉!(其合筋也,其荣爪也,开窍于目)


脾说

脾为土脏,藏意与智,居心肺之下,故从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经云“纳谷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肺说

肺,金脏,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浊之气,以行于诸脏,使沛然莫御也。《内经》曰∶肺恶寒。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勿只守火克金之一说也。(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

经络歌诀

江庵《本草备要》后附此,宜熟读之,无庸再着。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增润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切脉

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微、迟、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为九道,李濒湖、李士材加入数、革、散三脉,共二十七字,实难摸索。必得其头绪如治丝者,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膀胱俱在其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也。此照《内经》分发之法),八纲易见是良规(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于指下轻重辨之,易见也。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易见也。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易见也。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易见也。以此八脉为纲。其余诸脉,辨其兼见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起四句,总提切脉之大法也)。胃资水谷人根本(脉属肺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脉得中土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为浮数形偏亢(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则沉迟势更卑(仲景以沉、涩、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诸凡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总因阴阳离决,忽现出反常之象)。只此数言占必应,《脉经》铺叙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可听)。

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

谚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言,时有常位,而气无定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

原标题:医学三字经
上一篇:辨证录下一篇:痧胀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