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天地阴阳。风寒暑湿。冷暖虚实。各因其人体气以受病。各因其地时气以致疾。原非一概而论。即如两人同一病。致病受病。就有不同。并有一人一身前后同一病。而筋络脏腑之行。又有不同。命之理微。地之理微。医之理亦微。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诚不我欺。迥乎难挽。甚未容易言医。其故或在认症之不真。学问所不到。譬之行兵临阵。有所不久。不久而即不熟。
且人之受病。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火有寒。有阴有阳。有暑湿而似乎虚弱。有虚弱而类乎风邪。是凡医家不可以不细加体察。予风尘薄宦。无济世之力。有救人之心。无论其力之能与不能。而心之再无下尽其到也。偶与友人沈月枝论及世道人心。因而就病谈医。于是乎渠欣欣然出示笔花医镜一书。书系抄本。予捧而翻阅。恐不克久而不忘。且此等书果可以济世救人。何妨共诸同好。予骤然付梓刊印。布告同人。或为医家之一助。不没江公一片婆心云尔。是为序。
道光十四年仲冬之月上浣皖江古舒钟承露谨序
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欲极其精以穷其变。虽千万言不足以发明其绪。
是以岐雷贷季而后。名家辈出。议论纷如。而合诸病情变幻。有难以按图而索骥者。暾何人斯。而敢以一二浅言。谓足以罄乃事乎。然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恃乎理。以形求理。即以简驭繁。达乎此。通乎彼。固有千万言所不能尽。而一二语足以赅之矣。暾自中岁究心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深知其难。亦不敢自安于拙。迨服官东粤。学渐荒芜。而习见此邦医士。如文家相题布局。理法未清。其何以司活人之柄耶。病家固不甚讲求。
但以神鬼为福。即偶延医诊。而默受其误者。亦终莫之知。是诚不服药为良矣。可也夫。暾久思引救。碍于官箴。兹将引退还山。略举其要。镌为一编。俾人人得有简要之方。偶遇一症。
自可按对病情。审为何脏何腑。是阴是阳。不乖乎表里虚实寒热之真。即知为心肝脾胃肺肾之疾。症既洞澈。药自效灵。较诸授命于瞽。以身为鹄者。其损益可昭然判也。诚愿有志者熟玩是编。据为要领。而旁参诸大家之说。自可一览了然。将近以事亲。远以济众。于生灵不无稍补焉。是为序。
时道光四年孟夏之月上浣浙江归安江涵暾自序
数页书岂能疗千万病。然有纲举目张之法。盖病总由脏腑。总不外虚实寒热。审知其为何脏何腑之虚症实症。寒症热症。而联其病类以集之。则药归同路。疗一病可。疗千万病亦无不可。固不在多立病名。多立方书也。此所谓镜也。
凡人不愿知医者。以卷帙浩繁。见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也。兹但言其现何病象。系何脏腑。
作何治法。寥寥数语。亦易知矣。其一切经络源委。概不缕叙。避繁赜也。若欲究其全。则自有诸名家书在。
用药如用兵。须量其材力之大小。盖有一利。即有一弊。如大补大攻。大寒大热之品。误用即能杀人。各部后分为猛将次将。俾阅者不敢轻用。即用亦必斟酌分量。庶知利害。
人生一小天地。病之轻者。如日月之食。不转瞬自必回和。断不可轻易服药。恐益乎此则损乎彼也。暾阅历既久。悉知其故。宁受众怨。不轻情。此事如老将临阵。大贾航海。愈历炼而愈知畏耳。
是书浅近。说法别无精意。不过愿人人稍知医理。不为庸医所误。以延寿命。且乡僻间不及延医者。亦可对症自医。取其便耳。至医家读书少而阅历浅者。得此亦有头绪。稍知把握。便可活人。
医家首在立品。古人云。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人之性命在我掌握中。专心揣求。尚虞有失。此事岂同儿戏乎。若一涉利心。则贫富歧视。同道相攻。伪药欺售。置人命于脑后矣。试仰观苍苍者何物耶。而为病家者。亦宜以上宾礼貌相待。须思此人为我父母妻子救命而来。岂可任我招之来麾之去也。
是编大半采仲景、东垣、景岳、钟龄诸家之说。亦述而不作之意。
凡古人立方。寓有精意。然断不可呆用。余尝见浅医。未经阅历。遇暑倦辄用清暑益气汤。而不知黄之闷。遇热喘辄用生脉散。而不知五味子之敛。卒至暑热伏留。缠绵床蓐而毙。甚可哀也。他如六味地黄汤及麻黄汤桂枝汤等。必须斟酌万稳而进。或用次将之品代之。否则一误之下。不可挽回。归咎古人。古人岂任受哉。
病患双腕仰。高骨定为关。(住掌后之高骨定为关脉)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关前距虎口一寸故曰寸关后距臂弯一尺故曰尺)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系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口鼻一呼吸。脉来四五跳。此是无病者。平和气血调。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迟则寒之象。
数则热之标。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
轻举得皮面。表邪脉故浮。若是病在里。重取须沉求。洪长征实健。细弱识虚柔。水湿并痰饮。
滑利又弦遒。紧促气内乱。伏涩气凝留。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代脉中止芤脉中空)只此尚易见。其他渺以幽。
舌者心之窍。凡病俱现于舌。能辨其色。症自显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虽或发热。尚属表症。若舌苔粗白。渐浓而腻。是寒邪入胃。挟浊饮而欲化火也。此时已不辨滋味矣。宜用半夏、藿香。迨浓腻而转黄色。邪已化火也。用半夏、黄芩。若热甚失治则变黑。胃火甚也。用石膏、半夏。或黑而燥裂。则去半夏。而纯用石膏、知母、麦冬、花粉之属以润之。至浓苔渐退。而舌底红色者。火灼水亏也。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以养之。此表邪之传里者也。其有脾胃虚寒者。则舌白无苔而润。甚者连唇口面色俱痿白。
此或泄泻或受湿。脾无火力。速宜党参、焦术、木香、茯苓、炙草、干姜、大枣以振之。虚甚欲脱者。
加附子、肉桂。若脾热者。舌中苔黄而薄。宜黄芩。心热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黄连、麦冬、竹卷心。肝热者。舌边赤或芒刺。宜柴胡、黑山栀。其舌中苔浓而黄者。胃微热也。用石斛、知母、花粉、麦冬之类。若舌中苔浓而黑燥者。胃大热也。必用石膏、知母。如连牙床唇口俱黑。则胃将蒸烂矣。非石膏三四两。生大黄一两。加粪金汁、人中黄、鲜生地汁、天冬麦冬汁、银花露大剂之投。不能救也。此唯时疫发及伤寒症中多有之。余尝治一独子。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余。而始透病始退。此其中全恃识力。再有舌黑而润泽者。此系肾虚。宜六味地黄汤。若满舌红紫色而无苔者。此名绛舌。亦属肾虚。宜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等。更有病后舌绛如镜。
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肾水亏极。宜大剂六味地黄汤投之。以救其津液。方不枯涸。
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何也。盖闻声一道。不过审其音之低高。以定虚实。嗽之闷爽。以定升降。其他则无可闻者。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深浅。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
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
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假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舌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接心腹。四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又实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口不渴。喜饮热汤。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脉迟。此病之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红。口渴喜冷。烦躁。溺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患热者也。凡此皆阴阳之分也。至于邪盛正衰。阴虚火亢等。则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其间毫厘千里。命在反掌。
辨之者安得而不慎。
表治宜发散也。如初感风寒。发热头痛。但用苏梗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川芎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头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如咳嗽。则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之类。一剂得汗而热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风寒。忌油腻。未得汗则再剂而止。若寒热往来。欲作疟状。宜用柴胡八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虚者加防党二钱。此其症在表。切勿妄用枳壳、神曲、麦芽消导之药。引邪入内。
里治宜归经也。有虚实。有寒热。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法详脏腑门。惟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此里症之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效。否则无益也。然症在于里。大忌发散。散之则虚者汗脱。热者煽炽。医家动辄用表。可惧哉。
虚治宜补也。然有阴虚。有阳虚。血虚者为阴虚。宜补其血。轻者用生地四钱。首乌二钱。归身一钱五分。
酒芍一钱五分。炙鳖甲二钱。豆皮三钱。海参三钱。北沙参三钱之类。重者用熟地五钱。枸杞三钱。五味七分。萸肉一钱。菟丝一钱以填之。气虚者为阳虚。宜补其气。轻者用党参三钱。白术二钱。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红枣六枚。生姜一片之类。重者用人参一钱。黄一钱五分以振之。气欲脱则并加附子二钱。干姜二钱以回阳。若气血兼虚。则阴阳并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皆圣药也。
实治宜泻也。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胆胃包络膀胱大小肠各能受邪。皆为实症。治法详各脏腑门。然治实以速为功。苟迁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气虚。则难以消导矣。
寒治宜温也。寒在表则恶风寒。宜苏叶一钱。藿梗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姜三片之属。以散其邪。甚则桂枝五分。麻黄五分。细辛六分。寒在里则喜热汤。宜制夏二钱。藿香一钱五分。焦术一钱五分。制朴一钱。吴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钱。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属。以暖其中。甚则附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症唇舌必白。脉迟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凉。入口立脱。慎之。
热治宜凉也。然热症有实火。有虚火。实火之症。或因外感。或因内郁所致。宜分脏腑治之。火之微者。黑山栀一钱五分。石斛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丹皮一钱。连翘一钱五分。麦冬二钱。花粉一钱五分。银花三钱。竹叶五分。灯心一握之属。甚者加黄连七分。黄芩一钱五分。或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分。极甚则用大黄一钱五分。龙胆草七分等。虚火之症。或阳虚外热。口不渴。唇不红。脉不数。宜四君子汤。以补其阳。若阴虚内热。舌或绛。头或痛。目或干。过午便热。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以补其阴。
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
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假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舌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接心腹。四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又实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口不渴。喜饮热汤。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脉迟。此病之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红。口渴喜冷。烦躁。溺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患热者也。凡此皆阴阳之分也。至于邪盛正衰。阴虚火亢等。则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其间毫厘千里。命在反掌。
辨之者安得而不慎。
表治宜发散也。如初感风寒。发热头痛。但用苏梗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川芎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头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如咳嗽。则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之类。一剂得汗而热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风寒。忌油腻。未得汗则再剂而止。若寒热往来。欲作疟状。宜用柴胡八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虚者加防党二钱。此其症在表。切勿妄用枳壳、神曲、麦芽消导之药。引邪入内。
里治宜归经也。有虚实。有寒热。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法详脏腑门。惟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此里症之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效。否则无益也。然症在于里。大忌发散。散之则虚者汗脱。热者煽炽。医家动辄用表。可惧哉。
虚治宜补也。然有阴虚。有阳虚。血虚者为阴虚。宜补其血。轻者用生地四钱。首乌二钱。归身一钱五分。
酒芍一钱五分。炙鳖甲二钱。豆皮三钱。海参三钱。北沙参三钱之类。重者用熟地五钱。枸杞三钱。五味七分。萸肉一钱。菟丝一钱以填之。气虚者为阳虚。宜补其气。轻者用党参三钱。白术二钱。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红枣六枚。生姜一片之类。重者用人参一钱。黄一钱五分以振之。气欲脱则并加附子二钱。干姜二钱以回阳。若气血兼虚。则阴阳并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皆圣药也。
实治宜泻也。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胆胃包络膀胱大小肠各能受邪。皆为实症。治法详各脏腑门。然治实以速为功。苟迁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气虚。则难以消导矣。
寒治宜温也。寒在表则恶风寒。宜苏叶一钱。藿梗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姜三片之属。以散其邪。甚则桂枝五分。麻黄五分。细辛六分。寒在里则喜热汤。宜制夏二钱。藿香一钱五分。焦术一钱五分。制朴一钱。吴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钱。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属。以暖其中。甚则附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症唇舌必白。脉迟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凉。入口立脱。慎之。
热治宜凉也。然热症有实火。有虚火。实火之症。或因外感。或因内郁所致。宜分脏腑治之。火之微者。黑山栀一钱五分。石斛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丹皮一钱。连翘一钱五分。麦冬二钱。花粉一钱五分。银花三钱。竹叶五分。灯心一握之属。甚者加黄连七分。黄芩一钱五分。或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分。极甚则用大黄一钱五分。龙胆草七分等。虚火之症。或阳虚外热。口不渴。唇不红。脉不数。宜四君子汤。以补其阳。若阴虚内热。舌或绛。头或痛。目或干。过午便热。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以补其阴。
(手少阴属脏)心体属火。位南方。色现赤。胸下歧骨陷处其部位也。凡额上手足心。皆其所辖。得血以养之。
方能运慧思。用才智。心无表症。皆属于里。
心之虚。血不足也。脉左寸必弱。其症为惊悸。为不得卧。为健忘。为虚痛。为怔忡。为遗精。
惊悸者。惕惕然恐。神失守也。七福饮、秘旨安神丸主之。不得卧者。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安神定志丸主之。健忘者。心肾不交。神明不充也。归脾汤、十补丸主之。虚痛者。似似饥。似手摭心。喜得手按。洋参麦冬汤主之。怔忡者。气自下逆。心悸不安。归脾汤主之。遗精者。或有梦。或无梦。心肾不固也。清心丸、十补丸主之。
心之实。邪入之也。心不受邪。其受者胞络耳。脉左寸必弦而大。其症为气滞。为血痛。为停饮。
为痰迷。为暑闭。为虫啮。
气滞者。或食胀。或怒冲。烦闷而痛。沉香降气散主之。血痛者。血凝于中。痛有定处。转侧若刀针刺。手拈散主之。停饮者。干呕吐涎痛。作水声。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如有饮囊。则加苍术。名倒仓法。痰迷者。顽痰壅闭。不省人事。清膈煎灌之。暑闭者。汗喘昏闷。先以消暑丸灌之。再用香薷饮加益元散。
虫啮者。饥时作痛。面白唇红。化虫丸主之。
心之寒。脉左寸必迟。其症为暴痛。
暴痛者。肢冷气冷。绵绵不休。姜附汤加肉桂主之。
心之热。火迫之也。脉左寸必数。舌尖赤。其症为目痛。为重舌、木舌。为烦躁。为不得卧。为癫狂。
为谵语。为赤浊。为尿血。
目痛者。赤肿羞明。导赤散加连翘、菊花、蝉蜕主之。重舌、木舌者。泻心丸主之。烦躁者。泻心丸加竹卷心主之。不得卧者。暑热乘心也。导赤散加益元散主之。癫狂者。弃衣骂詈。生铁落饮主之。谵语者。邪热攻心也。泻心丸主之。赤浊者。萆厘清饮加灯心、丹参主之。尿血者。阿胶散主之。
〔补心猛将〕北五味〔次将〕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龙眼、麦冬、当归、白芍、茯神〔泻心猛将〕石菖蒲、黄连、木通、朱砂、犀角〔次将〕山栀仁、连翘心、通草、车前子、竹卷心、灯心、莲子心
七福饮
治心血虚而惊悸者。
人参熟地(各三钱)当归枣仁(各二钱)白术(炒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远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治惊悸神魂失守者。
人参枣仁茯神制半夏(各二钱)当归炒白芍橘红(各一钱五分)五味子(十粒)炙草(五分)生姜(三片)
归脾汤
养血安神。
人参白术当归白芍枣仁(各一钱五分)黄(一钱半)远志(七分)炙草(五分)龙眼肉(五枚)
安神定志丸
治心惕不卧。
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一两)石菖蒲龙齿(各五钱)炼蜜为丸。以辰砂为衣。每服二钱。
十补丸
治气血大亏之症。
黄白术萸肉杜仲续断枣仁(各一两)大熟地(三两)人参当归白芍远志(各一两)茯苓山药(各一两五钱)北五味龙骨牡蛎(各七钱五分)
洋参麦冬汤
治心经虚热而痛者。
洋参麦冬当归(各二钱)生地(三钱)白芍丹参钗石斛(各一钱五分)犀角甘草(各五分)
清心丸
清心火。止梦泄。
生地(四两)丹参(二两)黄柏(五钱)牡蛎山药炒枣仁茯苓茯神麦冬(各一两五钱)北五味车前子远志(各一两)用金樱膏为丸。每服三钱。
沉香降气散
治气滞心痛。
沉香(三钱)砂仁(七钱)炙草(五钱)盐水炒香附(五两)酒炒元胡索(一两)煨净川楝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二钱。淡姜汤下。
清膈煎
治痰壅心膈。
制胆星(一钱)白芥子(二钱)海石(三钱)陈皮木通川贝(各一钱)
化虫丸
治虫积心腹诸痛。
芜荑白雷丸(各五钱)槟榔(二钱五分)雄黄(一钱五分)木香白术陈皮(各三钱)炒神曲(四钱)以百部二两熬膏糊丸。每服一钱五分。米饮下。
姜附汤
治寒厥心痛。又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宜用本方大剂饮之。或救十中之一二。痛而喜按者。更加人参。
干姜熟附子(各三钱)水煎服。
导赤散
治热闭小便不通。
麦冬(三钱)木通(一钱)生地(三钱)甘草(四分)竹叶(十片)车前赤茯苓(各一钱五分)
泻心丸
治心火。
川黄连五钱为末。灯草汤下。
生铁落饮
治心热。
天冬麦冬川贝(各三钱)胆星橘红(各一钱)远志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各一钱)元参钩藤甘参(各一钱五分)辰砂(三分)用生铁落煎熬三炷线香。取此水煎服。
萆厘清饮
治心移热膀胱。而为赤浊者。并治诸淋。
川萆(二钱)炒黄柏石菖蒲(各五分)茯苓白术(各一钱)莲子心(七分)丹参车前子(各一钱五分)
阿胶散
治尿血。
阿胶(一钱)丹参生地(各二钱)黑山栀血余丹皮麦冬当归(各八分)
手拈散
小半夏加茯苓汤消暑丸香薷饮益元散(以上诸方俱见卷一)
(足厥阴属脏)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赖血以养。自两胁以下及少腹阴囊之地。皆其部位。最易动气作痛。其风又能上至巅顶而痛于头。色属青。常现于左颧目。于妇人为尤甚。肝无表症。皆属于里。
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脉左关必弱或空大。其症为胁痛。为头眩。为目干。为眉棱骨眼眶痛。为心悸。为口渴。为烦躁发热。
胁痛者。血不营筋也。四物汤主之。头眩者。血虚风动也。逍遥散主之。目干者。水不养木也。
六味地黄丸主之。眉棱骨眼眶痛者。肝血虚。见光则痛。逍遥散主之。心悸者。血少而虚火煽也。
七福饮主之。口渴者。血虚液燥也。甘露饮主之。烦躁发热者。虚火亢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肝之实。气与内风充之也。脉左关必弦而洪。其症为左胁痛。为头痛。为腹痛。为小腹痛。为积聚。为疝气。为咳嗽。为泄泻。为呕吐。为呃逆。
左胁痛。肝气不和也。柴胡疏肝散、栝蒌散并主之。头痛者。风热也。清空膏主之。或柴胡疏肝散。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药甘草汤主之。小腹痛者。瘕之气聚也。奔豚丸主之。有热者去附桂。积聚者。肝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和中丸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主之。疝气者。气结聚于下也。橘核丸主之。寒则加吴茱萸、肉桂。咳嗽者。木火刑金也。止嗽散加柴胡、枳壳、赤芍主之。泄泻者。木旺克土也。
四君子汤加柴胡、木香主之。呕吐者。木火凌胃也。二陈汤加炒黄连主之。呃逆者。气郁火冲也。橘皮竹茹汤主之。
肝寒之症。脉左关必沉迟。其症为小腹痛。为疝瘕。为囊缩。为寒热往来。
小腹痛者。寒结下焦也。暖肝煎、奔豚丸主之。疝瘕者。寒气结聚也。橘核丸加吴茱萸、肉桂主之。囊缩者。寒主敛。故缩也。奔豚丸、四逆汤主之。寒热往来者。欲化疟也。小柴胡汤主之。
肝热之症。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眩晕。为目赤肿痛。为口苦。为消渴。为头痛。为胁痛。为瘰。
为耳。为筋痿拘挛。为气上冲心。为偏坠。为舌卷囊缩。为小便不禁。
眩晕者。风热上升也。逍遥散主之。目赤肿痛者。风热入目也。蝉花无比散主之。口苦者。胆味苦。肝热胆亦热也。小柴胡汤主之。消渴者。风燥其液也。一柴胡饮主之。头痛者。火上冲也。柴芩煎主之。
胁痛者。肝火郁也。柴胡疏肝散加栝蒌霜主之。左金丸亦可。瘰者。血燥筋急而生也。消瘰丸主之。兼服逍遥散。耳者。风热相搏。津液凝聚而痒痛也。逍遥散去白术。加荷叶、木耳、贝母、香附、菖蒲主之。筋痿拘挛者。血气热也。五痿汤加黄芩、丹皮、牛膝主之。气上冲心者。火逆也。柴芩煎主之。甚则小承气汤。偏坠者。热而睾丸舒纵也。柴胡疏肝散主之。舌卷囊缩者。邪入厥阴。血涸也。大承气汤主之。小便不禁者。肝气热。阴挺。失职也。逍遥散主之。
〔补肝猛将〕枸杞、北五味、乌梅〔次将〕山茱萸、菟丝子、首乌、当归、白芍、沙苑蒺藜、鳖甲、龙骨、牡蛎、木瓜〔泻肝猛将〕郁金、桃仁、青皮、莪术、沉香〔次将〕香附、木香、延胡索、柴胡、山栀、川芎、川楝子、赤芍药、栝蒌壳、白蒺藜、陈佛手、钩藤〔凉肝猛将〕龙胆草、胡黄连〔次将〕羚羊角、夏枯草、石决明、青蒿、菊花〔温肝猛将〕肉桂、桂枝、吴茱萸、细辛、胡椒、骨碎补〔次将〕菟丝子、艾叶、山茱萸、茴香
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痛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家以意揣之。揣之不合。杀人易于反掌。即揣得其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此非绝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易胜任也。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恣食。畏苦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然揣之之法。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其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故不能儿科者。或能治方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儿科。
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
而少疮疹之患。若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则专用金银花汤亦可。弥月间声直发搐。
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因其母肝气素郁。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外风则内风动。此症发之太早。泣不出声。泣而无泪者。皆难治。治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先清火。或用益黄散治之。视其牙龈有泡。急以绵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冰片。略涂口内为妙。
至三岁以前。形质微弱。无脉可凭。但察其脉之强弱缓急而已。须更审其食指寅卯辰三关。
男左女右。食指近手第一节为寅关。次节为卯关。上节为辰关。凡儿有病。必有脉纹外现。如现纹在寅关。不过卯关者易治。连卯关者难治。过辰关者更难治。若一条纹。从寅关直透卯透辰者必死。其纹青色为风。紫为泻利。青紫为肝木乘脾。红则为热。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其大概也。三岁后六七至为平脉。四五至为寒。九十至为困。脉弦急为气不和。沉缓为伤食。
促结为虚惊。浮为风。沉细为寒。脉乱者不治。
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其症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别而治。此内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药。伤食者。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栝蒌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山栀、丹皮等清之。阴虚者。蒿皮四物汤退之。阳虚者。四君子汤养之。此等热久必伤阴。日渐削瘦。成为疳痨。慎勿忽视。
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儿科有急惊风慢惊风二症。不惟惊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滥以丸子相投。从此小儿之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试思惊字何解。凡受吓者谓之惊。吓则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悸动。唯心虚者易犯此。在方脉中亦有之。儿科中大惊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惊也。故用药以人参、五味、枣仁、丹参等安神定魂为主。断无有攻痰散风而能治惊症者。且风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今混言之曰风。究竟外风乎。内风乎。治外风之药不可以治肝。治肝风之药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盖时俗所谓急惊风者。痰火闭也。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搏。则血虚而肝失所养。
肝主筋。筋脉干热则抽搐。故外作拘挛。面现青色。是肝燥而风内动。非外风也。是痰火闭其窍。而目窜牙紧发厥。非吓惊也。但利其窍。清其火。降其痰。则神醒矣。此症即不医亦能自醒。
而漫以惊风名之可乎。世俗所谓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吓惊也。宜补其脾。
回其阳。则土振而木静矣。此症不补必死。而谬以惊风名之可乎。且急惊为实火症。慢惊为虚寒症。如水火然。治急惊药不可以治慢。治慢惊药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丸。
名之曰治急慢惊风。欺人乎。欺天乎。兹特并揭之曰非惊。而分为痰火闭症。木侮土症。则为实为虚。当各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儿庶不至于枉死。
痰火之症。即俗所谓急惊风也。小儿或感风寒。或积乳食。皆能生痰。痰积则化火。或受暑热亦生火。失于清解。则火升而痰亦升。痰火上壅。闭其肺窍。则诸窍皆闭。其症目直气喘。昏闷不醒。且火甚则肝燥筋急。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而八候生焉。总因痰火郁结。肝风内动而成。当其拘挛弓仰之时。但以手扶。勿可用力抱紧。伤其筋络。致成废疾。初起以通关散开其嚏。得嚏则醒。轻者利火降痰汤。重者清膈煎加石菖蒲、竹茹。或抱龙丸。醒后清热养血汤。
天台程钟龄女科一卷。悉从诸大家论说中斟酌尽善而出之。字字毫发无憾。并无近世临证指南等纤巧习气。故根据治每收实功。兹卷大半宗此。以为女科正范。此外诸症。与方脉同治者。概不赘叙。
妇女之症。不肯对人言。与小儿之不能自言。其难治一也。医家又未便逐细询间。则更暗中摸索矣。然大要不离乎中情郁结者近是。盖妇女阴啬之性。识见拘墟。一有逆意。即牢结胸中。又不能散闷于外。则郁久而成病矣。主治之法。审无外感内伤别症。唯有养血疏肝四字。
用四物汤、逍遥散之类。可以得其八九。其一切杂症。与方脉同治。兹不赘叙。若胎前产后。此生死交关处。详叙于后。慎勿忽诸。
室女天癸未至。有病从幼科论。天癸既行。则与妇人同治矣。然其神完气足。经水应无愆期。
其有时经闭者。若非血海干枯。必其经脉逆转。血枯则内热咳嗽。渐成怯症。经逆则为吐为衄。血必妄行。皆非轻候也。须速治之。如或经水适来。偶阻溺窍。则小便不通。腹胀欲死。急宜通其经而便自利。用调经饮。
经者常也。月行有常度。经水有常期。其愆乎常者。皆病也。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此说亦难尽信。要之。察其色总以红为正。其变为紫黑者。热也。黄如米泔者。湿也。浅淡红白者。虚也。或成块而紫黑。色黯者。寒凝也。成块而紫黑。色明者。热结也。将行而腹痛拒按者。气滞血凝也。既行而腹痛喜按者。气虚血少也。经前发热者。为血热。经后发热者。为血虚。腹胀者。为气滞。腹痛者。为血滞。泄泻者。是脾虚。溏泻者。是寒湿。凡逆行上溢而吐衄。错行下流而暴崩。
皆属血热妄行。而亦有络脉伤损。瘀积肝旺所致。若经水过多者。色淡为虚。色深为热。或兼赤白带而下者。臭者为湿热。腥者为寒湿。
血枯与经逆者。并用益母胜金丹加牛膝主之。经阻溺窍者。调经饮并泽兰汤主之。经水紫黑者。
生地四物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淡红者。八珍汤主之。黄如米泔者。六君子汤加苡仁、扁豆。寒凝成块者。四物汤加桂心、牛膝。热结成块者。生地四物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气血凝滞而作痛胀者。调经饮或四物汤加延胡、香附、木香。气虚血少。而或痛或热者。四物汤加人参、白术。泄泻溏利者。六君子汤主之。血热而上下妄行者。四物汤加丹皮、阿胶、黄芩、黑山栀。络脉伤而妄行者。或喜怒。或过劳。八珍汤主之。瘀血积则血不归经。独圣丸主之。肝火旺不能藏血者。逍遥散主之。
其兼赤白带者。五苓散加减治之。
肝气者。妇女之本病。妇女以血为主。血足则盈而木气盛。血亏则热而木气亢。木盛木亢。皆易生怒。故肝气唯妇女为易动焉。然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其结气在本位者。为左胁痛。移邪于肺者。右胁亦痛。气上逆者。头痛目痛。胃脘痛。气旁散而下注者。手足筋脉拘挛。腹痛小腹痛。瘰乳岩。阴肿阴痒阴挺诸症。其变病也不一。
随症而治之。
左胁痛。肝气不和。柴胡疏肝散。若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解恨煎。右胁痛。用推气散。如肝燥而皮泡胀痛者。栝蒌散。头痛者。痛或连眉棱骨眼眶。逍遥散主之。目痛者。蒺藜汤加柴胡、山栀。胃脘痛者。
沉香降气散、柴胡疏肝散并主之。手足筋脉拘挛者。肝气热也。五痿汤加黄芩、丹皮。腹痛者。木乘土也。芍药甘草汤主之。小腹痛者。疝瘕之气。橘核丸主之。
瘰者。血燥有火也。消瘰丸散之。兼服逍遥散。乳岩者。逍遥散、归脾汤二方间服。阴肿阴痒阴挺诸症。逍遥散主之。甚则龙胆泻肝汤。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