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先君子体羸善病。故海早岁即习方书。有恙辄调治之。癸酉六月。骤得吐血。继复转为下血。查照各书。施治罔效。延请名宿。仍无确见。大约用调停之药。以俟病衰而已。因此遍览方书。每于血证。尝三致意。时里中人甚诩乡先辈杨西山先生所着失血大法。得血证不传之秘。门下钞存。私为鸿宝。吾以先君病。故多方购求。仅得一览。而其书议论方药。究亦未能精详。以之治病。卒鲜成效。乃废然自返。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今先君既逝。而荆妻冯氏又得血疾。亲制方剂。竟获安全。慨然曰。大丈夫不能立功名于天下。苟有一材一艺。稍足补救于当时。而又吝不忍传。陋哉。爰将失血之证。精微奥义。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不为影响之谈。书成自顾。而转憾悟道不早。不能延吾父之寿也。然犹幸此书之或可以救天下后世也。
光绪十年甲申重九后一日容川唐宗海自序
一、血证自古绝少名论。故是书条分缕析。务求精详。间有烦文冗字。意取明显。故不删削。
一、时贤论及血证。率多影响。是书独从内难仲景探源而出。发挥尽致。实补唐以下医书之所不逮。故除引经之外。余无采录。亦间有一二暗合者。皆系偶同。并非掠美。识者鉴之。
一、是书分别门类。眉目极清。即不知医者。临时查阅。无不了然。最便世用之书。
一、是书议论多由心得。然其发明处。要皆实事实理。有凭有验。或从古圣引伸。或从西法参得。信而有征之说也。并非杜撰可比。
一、是书单为血证说法。与杂证不同。幸勿执彼例此。亦幸勿以此议彼。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气哉。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如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气既生。则随太阳经脉为布护于外。是为卫气。上交于肺。是为呼吸。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然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
故太阳之气达于皮毛则为汗。气挟水阴而行于外者也。太阳之气。上输于肺。膀胱肾中之水阴。即随气升腾。而为津液。是气载水阴而行于上者也。气化于下。则水道通而为溺。是气行水亦行也。设水停不化。
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交动。此病水而即病气矣。又有肺之制节不行。气不得降。因而癃闭滑数。以及肾中阳气。不能镇水。为饮为泻。不一而足。此病气即病水矣。总之。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是以人参补气。以其生于北方。水中之阳。甘寒滋润。大生津液。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润。肺主气。其叶下垂以纳气。得人参甘寒之阴。内具阳性。为生气化水之良品。故气得所补益焉。即如小柴胡。仲景自注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是通津液即是和胃气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肺得润养。其叶下垂。津液又随之而下。如雨露之降。五脏戴泽。莫不顺利。而浊阴全消。亢阳不作。肺之所以制节五脏者如此。设水阴不足。津液枯竭。上则痿咳。无水以济之也。下则闭结。制节不达于下也。外则蒸热。水阴不能濡于肌肤也。凡此之证。皆以生水为治法。故清燥救肺汤。生津以补肺气。猪苓汤。润利以除痰气。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即如发汗。所以调卫气也。而亦戒火攻以伤水阴。故用白芍之滋阴。以启汗源。用花粉之生津。以救汗液。即此观之。可知滋水即是补气。然补中益气汤。六君子。肾气丸。
是皆补气之方也。何以绝不滋水哉。盖无形之水阴。生于下而济于上。所以奉养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滋有形之水质。入于口而化于下。所以传道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泻。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故补中汤。用陈术以制水。六君子。用苓半以利水。肾气丸。亦用利水之药。以佐桂附。桂附以气药化水。苓泽即以利水之药以化气。真武汤尤以术苓利水为主。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固并行而不悖也。且水邪不去。则水阴亦不能生。故五苓散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并能发汗退热。以水邪去。则水阴布故也。然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故小柴胡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总见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能知此者。乃可与言调气矣。何以言火即化血哉。血色。火赤之色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男子则血之转输。无从觇验。女子则血之转输。月事时下。血下注于血海之中。心火随之下济。故血盛而火不亢烈。是以男子无病。而女子受胎也。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治法宜大补其血。归地是也。然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四物汤所以用白芍。天王补心丹所以用二冬。归脾汤所以用枣仁。仲景炙甘草汤所以用二冬阿胶。皆是清水之法。至于六黄汤。四生丸。则又以大泻火热为主。是火化太过。反失其化。抑之即以培之。清火即是补血。又有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者。仲景炙甘草汤所以有桂枝。以宣心火。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肉桂。以补心火。皆是补火生血之法。其有血寒血痹者。
则用桂枝细辛艾叶干姜等。禀受火气之药。以温达之。则知治火即是治血。血与火原一家。知此乃可与言调血矣。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干血。阴分之血液不足。则津液不下而病气。故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吐血咳血。必兼痰饮。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不散。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
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又并域而居。在躯壳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亦相倚而行。一阴一阳。互相维系。而况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后治血理气。调阴和阳。可以左右逢源。又曰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水火二藏。皆系先天。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藏。全赖于脾。食气入胃。
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仲景炙甘草汤。皆是此义。以及大黄下血。亦因大黄秉土之色。而大泄地道故也。地黄生血。亦因地黄秉土之润。而大滋脾燥故也。其余参。运血统血。皆是补脾。可知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至于治气。亦宜以脾为主。气虽生于肾中。然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肾之阳气。乃从水中蒸腾而上。清气升而津液四布。浊气降而水道下行。水道下行者。犹地有江河。以流其恶也。津液上升者。犹土膏脉动。而雨露升也。故治气者必治脾为主。六君子汤。和脾利水以调气。真武汤。扶脾镇水以生气。十枣陷胸等汤。攻脾夺水以通气。此去水邪以补气之法也。又有水津不灌。壮火食气。则用人参滋脾以益气。花粉清脾以和气。凡治气者。亦必知以脾为主。而后有得也。李东垣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脾胃。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气分不可留水邪。气分亦不可无水津也。朱丹溪治病以血为主。故用药偏于寒凉。不知病在火脏宜寒凉。病在土脏宜甘缓也。此论不专为失血立说。然治血者。必先知之。而后于调气和血。无差爽云。
(参看经血胎产门)世谓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因谓男子血贵。女子血贱。并谓男子之血。与女子不同。而不知皆同也。其不同者。女子有月信。男子无月信。只此不同而已矣。夫同是血也。何以女子有月信。而男子无月信哉。盖女子主血。血属阴而下行。其行也。气运之而行也。女子以血为主。未尝不赖气以运血。气即水化。前论已详。气血交会之所。在脐下胞室之中。男子谓之丹田。女子谓之血室。则肝肾所司。气与血之总会。气生于水而化水。男子以气为主。故血入丹田。亦从水化。而变为水。以其内为血所化。故非清水。而极极稠。是谓之肾精。女子之气。亦仍能复化为水。然女子以血为主。故其气在血室之内。皆从血化。而变为血。是谓之月信。但其血中仍有气化之水液。故月信亦名信水。且行经前后。均有淡色之水。是女子之血分。未尝不借气分之水。以引动而营运之也。知此。则知男子之精属气属水。而其中未尝无血无火。且知女子之经。属血属火。而其中未尝无气无水。是以男子精薄。则为血虚。女子经病。则为气滞也。问曰。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其中变化。诚如兹之所云矣。而女子何以必行经。男子何以不行经。答曰。经血者。血之余也。夫新生旧除。天地自然之理。故月有盈亏。海有朝汐。女子之血。除旧生新。是满则溢。盈必亏之道。女子每月。则行经一度。盖所以泄血之余也。血主阴而下行。所以从下泄。而为经血也。至于男子。虽无经可验。然亦必泄其余。男子以气为主。气主阳而上行。故血余不从下泄。而随气上行。循冲任脉。上绕唇颐。生为髭须。是髭须者。即所以泄血之余也。所以女子有月信。上遂无髭须。男子有髭须。下遂无月信。所主不同。升降各异。只此分别而已矣。义出内经。非创论也。世谓男女血迥不同。岂知变化之道哉。夫必明气血水火变化营运之道。始可治气血水火所生之病。女子要血循其常。男子亦要血循其常。若血失常道。即为血不循经。在女子虽无崩带。亦不受胎。男子虽无吐衄。亦不荣体。至失常之至。则女子未有不崩带。男子未有不吐衄者也。故女子血贵调经。男子亦贵调血。但男子吐衄。乃上行之血。女子崩带。乃下行之血。不可例论耳。然使女子吐衄。则亦与男子无殊。男子下血。则亦与崩带无异。故是书原非妇科。而于月经胎产尤为详悉。
诚欲人触类引伸。于治血庶尽神欤。
又曰。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是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凡为医者。皆知破血通经矣。独于男女吐衄之证。便不知去瘀生新之法。抑思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观月信之去旧生新。可以知之。即疮科治溃。亦必先化腐而后生肌。腐肉不化。则新血亦断无生理。且如有脓管者。必烂开腐肉。
取去脓管而后止。治失血者。不去瘀而求补血。何异治疮者。不化腐而求生肌哉。然又非去瘀是一事。生新另是一事也。盖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其间初无间隔。即如月信下行。是瘀去也。此时新血已萌动于血海之中。故受孕焉。非月信已下多时。然后另生新血也。知此。则知以去瘀为生新之法。并知以生新为去瘀之法。生血之机有如此者。而生血之原。则又在于脾胃。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今且举一可见者言之。妇人乳汁。即脾胃饮食所化。乃中焦受气所取之汁也。妇人乳汁。则月水不行。以此汁既从乳出。便不下行变血矣。至于断乳之后。则此汁变化而赤。仍下行而为经血。人皆知催乳须补脾胃。而不知滋血尤须补脾胃。盖血即乳也。知催乳法。便可知补血法。但调治脾胃。须分阴阳。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予亲见脾不思食者。用温药而反减。用凉药而反快。予亲见催乳者。用术鹿茸而乳多。又亲见催乳者。用术鹿茸而乳转少。则以有宜不宜耳。是故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知母石膏。反能开胃。补脾阳法。前人已备言之。独于补脾阴。古少发明者。予特标出。俾知一阴一阳。未可偏废。
补脾阴以开胃进食。乃吾临证悟出。而借伤寒论存津液三字为据。此外固无证据也。书既成。后得泰西洋人医法五种。内言胃之化谷。乃胃汁化之。并有甜肉汁。苦胆汁。皆入肠胃化谷。所谓汁者。即予所谓津液也。西医论脏腑。多言物而遗理。如此条者。实指其物。而尚不与理相背。适足以证予所论。故并志之。
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有一脏为病。而不兼别脏之病者。单治一脏而愈。有一脏为病。而兼别脏之病者。兼治别脏而愈。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乌睹其能治病哉。吾故将脏腑大旨。论列于后。庶几于病证药方。得其门径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盖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神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然此气非虚悬无着。切而指之。乃心中一点血液。湛然朗润。以含此气。故其气时有精光发见。即为神明。心之能事。
又主生血。而心窍中数点血液。则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原泉。亦出神之渊海。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火扰其血则懊。神不清明。则虚烦不眠。动悸惊惕。水饮克火。心亦动悸。血攻心则昏迷。痛欲死。痰入心则癫。火乱心则狂。与小肠相为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火不下交于肾。则神浮梦遗。心之脉上挟咽喉。络于舌本。实火上壅为喉痹。虚火上升。则舌强不能言。分部于胸前。火结则为结胸。为痞。为火痛。火不宣发则为胸痹。心之积曰伏梁。在心下大如臂。病则脐上有动气。此心经主病之大旨也。
包络者。心之外卫。心为君主之官。包络即为臣。故心称君火。包络称相火。相心经宣布火化。凡心之能事。
皆包络为之。见证治法。亦如心脏。
肝为风木之脏。胆寄其间。胆为相火。木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怒太甚则狂。火太甚则颊肿面青。目赤头痛。木火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回食逆满。皆系木郁为火之见。证也。若木挟水邪上攻。又为子借母势。肆虐脾经。痰饮泄泻呕吐头痛之病又作矣。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之清阳。即魂气也。故又主藏魂。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梦遗不寐。肝又主筋。螈囊缩。皆属肝病。分部于季胁少腹之间。凡季胁少腹疝痛。皆责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阴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至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与少阳相表里。故肝病及胆。亦能吐酸呕苦。耳聋目眩。于位居左。多病左胁痛。又左胁有动气。肝之主病。大略如此。
胆与肝连。司相火。胆汁味苦。即火味也。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胆火不旺。则虚怯惊悸。胆火太亢。则口苦呕逆。目眩耳聋。其经绕耳故也。界居身侧。风火交煽。则身不可转侧。手足抽掣。以表里言。
则少阳之气。内行三焦。外行腠理。为荣卫之枢机。逆其枢机。则呕吐胸满。邪客腠理。入与阴争。则热。出与阳争。则寒。故疟疾少阳主之。虚劳骨蒸。亦属少阳。以荣卫腠理之间不和。而相火炽甚故也。相火挟痰。则为癫痫。相火不戢。则肝魂亦不宁。故烦梦遗精。且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胃土得其疏达。故水谷化。亢烈则清阳遏郁。脾胃不和。胸胁之间骨尽处。乃少阳之分。病则其分多痛。经行身之侧。痛则不利屈伸。此胆经主病之大略也。
胃者。仓廪之官。主纳水谷。胃火不足。则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水停胸膈。寒客胃中。皆能呕吐不止。胃火炎上。则饥不能食。拒隔不纳。食入即吐。津液枯竭。则成隔食。粪如羊屎。火甚则结硬。胃家实则谵语。手足出汗。肌肉潮热。以四肢肌肉。皆中宫所主故也。其经行身之前。至面上。表证目痛鼻干。发痉不能仰。开窍于口。口干咽痛。气逆则哕。又与脾相表里。遗热于脾。则从湿化。发为黄瘅。胃实脾虚。则能食而不消化。主燥气。故病阳明。总系燥热。独水泛水结。有心下如盘等证。乃为寒病。胃之大略。其病如此。
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病隔食。大便难。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虚火旺。发热盗汗。若湿气太甚。则谷亦不化。痰饮泄泻肿胀腹痛之证作焉。湿气挟热。则发黄发痢。腹痛壮热。手足不仁。
小水赤涩。脾积名曰痞气。在心下如盘。脾病则当脐有动气。居于中州。主灌四旁。外合肌肉。邪在肌肉。则手足蒸热汗出。或肌肉不仁。其体阴而其用阳。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食少虚羸。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经云。脾统血。血之营运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
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血虚津少。则肺不得润养。是为土不生金。盖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脾土之义有如是者。
肺为干金。象天之体。又名华盖。五脏六腑。受其覆冒。凡五脏六腑之气。皆能上熏于肺以为病。故于寸口肺脉。可以诊知五脏。肺之令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伤。则口渴气喘。痈痿咳嗽。水源不清。而小便涩。遗热大肠。而大便难。金不制木。则肝火旺。火盛刑金。则蒸热喘咳。吐血痨瘵并作。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凡肤表受邪。皆属于肺。风寒袭之。则皮毛洒淅。客于肺中。则为肺胀。为水饮冲肺。以其为娇脏。
故畏火。亦畏寒。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之总司。盖气根于肾。乃先天水中之阳。上出鼻。肺司其出纳。肾为水。肺为天。金水相生。天水循环。肾为生水之原。肺即为制气之主也。凡气喘咳息。故皆主于肺。位在胸中。胸中痛属于肺。主右胁。积曰息贲。病则右胁有动气。肺为之义。大率如是。
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营运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之藏于水中者。韬光匿彩。龙雷不升。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归元。喘促虚痨。诸证并作。咽痛声哑。心肾不交。遗精失血。肿满咳逆。痰喘盗汗。如阳气不足者。则水泛为痰。凌心冲肺。发为水肿。腹痛奔豚。下利厥冷。亡阳大汗。元气暴脱。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女子主天癸。男子主精。水足则精血多。水虚则精血竭。于体主骨。骨痿故属于肾。肾病者。脐下有动气。肾上交于心。则水火既济。不交则火愈亢。位在腰。主腰痛。开窍于耳。故虚则耳鸣耳聋。瞳人属肾。虚则神水散缩。或发内障。
虚阳上泛。为咽痛颊赤。阴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阳虚不能化水。小便亦不利也。肾之病机。有如此者。
膀胱者。贮小便之器。经谓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指汗出。非指小便。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外感则伤其卫阳。发热恶寒。其经行身之背。上头项。故头项痛。背痛。角弓反张。皆是太阳经病。皮毛与肺合。肺又为水源。故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
水天一气之义也。位居下部。与胞相连。故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膀胱之为病。其略有如此。
三焦。古作。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唐宋人不知形。以为有名而无象。不知内经明言焦理纵者。焦理横者。焦有文理。岂得谓其无象。西洋医书。斥中国不知人有连网。言人饮水入胃。即渗出走连网而下。以渗至膀胱。膀胱上口。即在连网中也。中国医林改错一书。亦言水走网油而入膀胱。观剖牲畜。
其网油中有水铃铛。正是水过其处。而未入膀胱者也。此说近出。力斥旧说之谬。而不知唐宋后。古作焦。不知膜油即是三焦。是以致谬。然内经明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与西洋医法。医林改错正合。
古之圣人。何尝不知连网膜膈也哉。按两肾中一条油膜。为命门。即是三焦之原。上连肝气胆气。及胸膈。
而上入心。为包络。下连小肠大肠。前连膀胱。下焦夹室。即血室气海也。循腔子为肉皮。透肉出外。为包裹周身之白膜。皆是三焦所司。白膜为腠理。三焦气行腠理。故有寒热之证。命门相火布于三焦。火化而上行为气。火衰则元气虚。火逆则元气损。水化而下行为溺。水溢则肿。结则淋。连肝胆之气。故多挟木火。与肾心包相通。故原委多在两处。与膀胱一阴一阳。皆属肾之府也。其主病知矣。
小肠者。受盛之官。变化出焉。上接胃腑。下接大肠。与心为表里。遗热则小水不清。与脾相连属。土虚则水谷不化。其部分。上与胃接。故小肠燥屎。多借胃药治之。下与肝相近。故小肠气痛。多借肝药治之。
大肠司燥金。喜润而恶燥。寒则滑脱。热则秘结。泄痢后重。痔漏下血。与肺相表里。故病多治肺以治之。与胃同是阳明之经。故又借多治胃之法以治之。
以上条列。皆脏腑之性情部位。各有不同。而主病亦异。治杂病者宜知之。治血证者。亦宜知之。临证处方。
分经用药。斯不致南辕北辙耳。
医者。所以治人之生者也。未知死。焉知生。知死之无可救药。则凡稍有一毫之生机。自宜多方调治。以挽回之。欲辨死生。惟明脉证。高士宗以吐血多者为络血。吐血少者为经血。谓吐多者病轻。吐少者病重。而其实经散为络。络散为孙络。如干发为枝。枝又有枝。要皆统于一本也。以经络之血分轻重。实则分无可分。医旨又谓外感吐血易治。内伤吐血难疗。三指禅谓齿衄最轻。鼻衄次之。呕吐稍重。咳咯唾血为最重。
谓其病皆发于五脏。而其血之来最深。不似呕吐之血。其来出于胃间。犹浅近也。此如仲景近血远血之义。以此分轻重。于理尚不差谬。第鼻衄呕吐血。虽近而轻。而吐衄不止。亦有气随血脱。登时即死者。咳咯唾血虽远而重。亦有一哈便出。微带数口。不药可愈者。仍不可执以定死生矣。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
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以血为魄。而气为魂。魄未绝而魂先绝。未有不死者也。故吾谓定血证之死生者。全在观气之平否。吐血而不发热者易愈。以荣虽病而卫不病。阳和则阴易守也。发热者难治。以血病气亦蒸。则交相为虐矣。吐血而不咳逆者易愈。咳为气呛。血伤而气不呛。是肾中之水。能纳其气以归根。故易愈。若咳不止。是血伤火灼。肾水枯竭。无以含此真气。故上气咳逆为难治。再加喘促。则阳无所附矣。大便不溏者。犹有转机。可用滋阴之药。以养其阳。若大便溏。则上越下脱。有死无生。再验其脉。脉不数者易治。以其气尚平。脉数者难治。以其气太疾。浮大革数而无根者。虚阳无根据。沉细涩数而不缓者。真阴损失。皆为难治。若有一丝缓象。尚可挽回。若无缓象。或兼代散。死不治矣。凡此之类。皆是阴血受伤。而阳气无归。故主不治。若阴血伤。而阳气不浮越者。脉虽虚微迟弱。亦不难治。但用温补。无不回生。盖阳虚气弱者易治。惟阴虚气不附者为难治。所谓血伤而气不伤者。即以气之不伤。而知其血尚未尽损。故气犹有所归附。而易愈也。气之原委。吾于水火血气论已详言之。参看自见。
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不宜。伤寒过汗伤津液。吐血既伤阴血。又伤水津。则水血两伤。HT然枯骨矣。故仲景于衄家严戒发汗。衄忌发汗。吐咯可知矣。夫脉潜气伏。斯血不升。发汗则气发泄。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泄不已。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故虽有表证。止宜和散。不得径用麻桂羌独。
果系因外感失血者。乃可从外表散。然亦须敛散两施。毋令过汗亡阴。盖必知血家忌汗。然后可商取汗之法。至于吐法。尤为严禁。失血之人。气既上逆。若见有痰涎。而复吐之。是助其逆势。必气上不止矣。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血家最忌是动气。不但病时忌吐。即已愈后。另有杂证。亦不得轻用吐药。往往因吐便发血证。知血证忌吐。则知降气止吐。便是治血之法。或问血证多虚。汗吐且有不可。则攻下更当忌矣。予曰不然。血之所以上者。以其气腾溢也。故忌吐汗。再动其气。至于下法。乃所以折其气者。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当其腾溢。而不可遏。正宜下之以折其势。仲景阳明证。有急下以存阴法。少阴证。有急下以存阴法。血证火气太盛者。最恐亡阴。下之正是救阴。攻之不啻补之矣。特下之须乘其时。如实邪久留。正气已不复支。或大便溏泻。则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可缓缓调停。纯用清润降利。以不违下之意。斯得法矣。至于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里者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肾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许多妙义。未能尽举。四法之外。又有补法。血家属虚痨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即病家亦喜言补。诸书重补者。尤十之八九。而不知血证之补法。亦有宜有忌。
如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古有补气以摄血法。此为气脱者说。非为气逆者说。又有引火归元法。此为水冷火泛者立说。非为阴虚阳越者立说。盖失血家如火未发。补中则愈。如火已发。则寒凉适足以伐五脏之生气。温补又足以伤两肾之真阴。惟以甘寒。滋其阴而养其阳血。或归其位耳。血家用药之宜忌。大率如是。知其大要。而后细阅全书。乃有把握。
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一旦不循其常。溢出于肠胃之间。随气上逆。于是吐出。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营运。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不止而血欲止。不可得矣。方其未吐之先。血失其经常之道。或由背脊走入膈间。由膈溢入胃中。病重者其血之来。辟辟弹指。漉漉有声。病之轻者。则无声响。故凡吐血。胸背必痛。是血由背脊而来。气迫之行。不得其和。故见背痛之证也。又或由两胁肋。走油膜。入小肠。重则潮鸣有声。逆入于胃。
以致吐出。故凡失血。复多腰胁疼痛之证。此二者。来路不同。治法亦异。由背上来者。以治肺为主。由胁下来者。以治肝为主。盖肺为华盖。位在背与胸膈。血之来路。既由其界分溢出。自当治肺为是。肝为统血之脏。位在胁下。血从其地而来。则又以治肝为是。然肝肺虽系血之来路。而其吐出。实则胃主之也。凡人吐痰吐食。皆胃之咎。血虽非胃所主。然同是吐证。安得不责之于胃。况血之归宿。在于血海。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逆上者也。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冲脉丽于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今乃逆吐。失其下行之令。急调其胃。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矣。此时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或壅而成热。或变而为痨。或结瘕。或刺痛。日久变证。未可预料。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辏。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而纲领之中。又有条目。今并详于下方云。
一止血。其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所以逆上者。以其气实故也。吐血虽属虚证。然系血虚非气虚。且初吐时。邪气最盛。正虽虚而邪则实。试思人身之血。本自潜藏。今乃大反其常。有翻天覆地之象。非实邪与之战斗。血何从而吐出哉。故不去其邪。愈伤其正。虚者益虚。实者愈实矣。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
虽不似伤寒证。以胃有燥屎。为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仲景泻心汤主之。血多者。加童便茅根。喘满者。加杏仁浓朴。血虚者。加生地当归。气随血脱不归根者。加人参当归五味附片。有寒热者。加柴胡生姜。或加干姜艾叶。以反佐之。随证加减。而总不失其泻心之本意。则深得圣师之旨。而功效亦大。盖气之原在肾。水虚则气热。火之原在心。血虚则火盛。火热相搏则气实。气实则逼血妄行。此时补肾水以平气。迂阔之谈也。补心血以配火。不及之治也。故惟有泻火一法。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其正。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且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以损阳和阴。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药气最盛。故能克而制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今人多不敢用。惜哉。然亦有病之轻者。割鸡焉用牛刀。葛可久十灰散。亦可得效。义取红见黑即止之意。其妙全在大黄降气即以降血。吐血之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以上二方。投之立效。然亦有属虚属寒者。在吐血家。十中一二。为之医者不可不知也。虚证去血太多。
其证喘促昏愦。神气不续。六脉细微虚浮散数。此如刀伤出血。血尽而气亦尽。危脱之证也。独参汤救护其气。使气不脱。则血不奔矣。寒证者。阳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其证必见手足清冷。便溏遗溺。脉细微迟涩。面色惨白。唇口淡和。或内寒外热。必实见有虚寒假热之真情。甘草干姜汤主之。以阳和运阴血。虚热退而阴血自守矣。然血系阴汁。刚燥之剂。乃其所忌。然亦有阳不摄阴者。亦当用姜附也。上寒下热。芩连姜附同用亦有焉。以上数法。用之得宜。无不立愈。其有被庸医治坏。而血不止者。延日已久。证多杂见。但用以上诸方。未能尽止血之法。审系瘀血不行。而血不止者。血府逐瘀汤主之。火重者。加黄芩黄连。痰多者。加云苓瓜霜。咳逆。加杏仁五味寸冬。盗汗身热。加青蒿冬桑叶黄柏牡蛎。喘者。加杏仁苏子。身痛。胸腹满。大便闭。为瘀结。加大黄。如欲求详。参看痰瘀痨热等门。乃尽其治。又有审病之因。而分别以止其血者。
治法尤不厌详。因于酒及煎炒浓味之物者。其证脉数滑。口干燥。胸中烦热。大小便不利。宜用白虎汤。加茵陈炒栀大黄藕节治之。因于外感者。先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而紧者。为寒犯血分。外束闭而内逆壅。
是以吐血。麻黄人参芍药汤治之。若脉浮而数者。为伤风。风为阳邪。宜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当归白芍丹皮蒲黄知母石膏杏仁治之。若因瘟疫。外证颇似伤寒。而内有伏热攻发。口舌苔白。恶热羞明。小便短赤。大便浊垢。心中躁烦。脉见滑数。宜升降散。加桃仁丹皮花粉生地蒌仁石膏杏仁甘草治之。犀角地黄汤亦治之。若因于暑。则发热心烦。暑者。湿热二气合化之名也。以清热利湿为主。升降清化汤。加防己木通蒌仁治之。病轻者去大黄。因于怒气逆上。血沸而吐者。宜丹栀逍遥散。加青皮牡蛎蒲黄胆草治之。气火太甚者。则用当归芦荟丸。以平其横决。因于劳倦困苦饥饱不匀。以及忧思抑郁。心神怔忡。食少气短。
吐血虚烦者。宜用归脾汤主之。中土虚寒者加煨姜。虚热者加柴胡山栀。因于跌打损伤。以及用力努挣。
而得失血之证者。法宜补气以续其绝。消瘀以治其伤。四物汤。加黄人参续断桃仁红花陈酒童便治之。因于色欲过度。阴虚火旺。其证夜则发热。盗汗梦交。耳鸣不寐。六脉细数芤革。宜地黄汤。加蒲黄藕节阿胶五味治之。止血之法。此其大略。如欲变化而尽善。非参透全书。不能丝丝入彀。总而论之。血之为物。
热则行。冷则凝。见黑则止。遇寒亦止。故有用热药止血者。以行血为止血。姜艾等是也。有用凉水止血者。
或用急流水。或用井华水。取冷则凝之义。芩连诸药。亦即冷止之义。有用百草霜京墨十灰散等。以止血者。取见黑则止之义。黑为水之色。红为火之色。水治火故止也。此第取水火之色。犹能相克而奏功。则能知水火之性。以消息用药。何血证难治之有。又有用咸以止血者。童便马通扬尘水之类。此内经咸走血之义。童便尤能自还神化。服制火邪以滋肾水。大有功用。故世医云。服童便者。百无不生。不服童便者。百无不死。本人小便。清晨每服一碗。名回龙汤。各种随笔。赞回龙汤之妙者。甚伙。病家皆所当服也。顾止血之法虽多。而总莫先于降气。故沉香、降香、苏子、杏仁、旋复、枳壳、半夏、尖贝、浓朴、香附之类。皆须随宜取用。
而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即是血药。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识得诸法。其于止血之用。思过半矣。夫所谓止血者。非徒止其溢入胃中之血。使不吐出而已也。盖大吐之时。经脉之血。辐辏而至。其溢入胃中者。听其吐可也。下可也。即停留胃中。亦与糟粕无异。固无大害也。独动于经脉之中。而尚未溢出者。若令溢出。
则不可复返矣。惟急止之。使犹可复还经脉。仍循故道。复返而为冲和之血。所谓止血者。即谓此未曾溢出。仍可复还之血。止之使不溢出。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非徒止已入胃中之死血已耳。今医动言止血。先要化瘀。不知血初吐时。尚未停蓄。何处有瘀。若先逐瘀。必将经脉中已动之血。尽被消逐。则血愈枯而病愈甚。安能免于虚损乎。惟第用止血。庶血复其道。不至奔脱尔。故以止血为第一法。
二消瘀。血既止后。其经脉中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上则着于背脊胸膈之间。下则着于胁肋少腹之际。着而不和。必见疼痛之证。或流注四肢。则为肿痛。或滞于肌腠。则生寒热。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沮滞生机。久则变为骨蒸干血痨瘵。不可不急去之也。且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用花蕊石散。令瘀血化水而下。且不动五脏真气。为去瘀妙药。如无花蕊石。用三七郁金桃仁牛膝醋炒大黄。亦有迅扫之功。顾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譬诸君子之道不长。则小人之道亦不消。须知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
瘀血无处可留。迫之不得不去。故或化而走小便。或传而入大肠。花蕊石。化血从小便去。醋黄散。下血从大便去。但能去瘀血。而不能生新血。不知克敌者存乎将。祛邪者赖乎正。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治法宜用圣愈汤以补血。加桃仁丹皮红花枳壳香附云苓甘草。补泻兼行。瘀既去而正不伤。治瘀之法。大旨如是。然亦有宜用温药者。内经曰。血者喜阴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且有热伏阴分。凉药不效。而宜用从治之法。以引阳出阴者。方用仲景柏叶汤。为寒凝血滞之正治。亦瘀血伏于阴分之从治法也。然三药纯温。设遇火烈之证。非其所宜。或略加柔药调之。则合四物汤用。又有合泻心汤用者。则直以此反佐之也。以上通论治瘀之法。而瘀血着留在身。上下内外。又各有部分不同。分别部居。直探巢穴。治法尤百不失一。审系血瘀上焦。则见胸背肩膊疼痛麻木逆满等证。宜用血府逐瘀汤。或人参泻肺汤。加三七郁金荆芥。使上焦之瘀。一并廓清。血瘀中焦。则腹中胀满。腰胁着痛。带脉绕脐一周。下连血室。女子以系胎。男子以束体。乃血之管领也。凡血证。未有带脉不病者。今瘀血滞于其分。则宜去之以安带脉。带脉在中焦脾之部分。即从脾治之。观仲景肾着汤。可知治脾即是治带。带有瘀血。宜用甲己化土汤。加桃仁当归姜黄主之。腰痛甚者。加鹿角尖。胁腹痛甚者。加蒲黄灵脂。血瘀下焦。腰以下痛。小腹季胁等处胀满。是血瘀肝之部分。或积胞中血海为痛。宜归芎失笑散主之。大便闭结者。均加大黄。仲景逐瘀大剂。则有抵当汤。桃仁承气汤数方。皆苦寒大破下。为治瘀能事。亦有当用温药下之者。生化汤及牛膝散主之。本女科治产后恶露。及胞衣不下之方。余谓男女虽异。其血则同。同是下焦瘀血。故借用其方。
往往有验。且下焦原系阴分。上焦之瘀多属阳热。每以温药为忌。下焦之瘀多属阴凝。故产妇喜温而忌寒。以其血在下焦也。知此。则知以温药。治下焦瘀血。尤为合宜。然亦须审系寒凝乃用温药。若血室热。则仍是桃仁承气之证。又有瘀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者。宜化去瘀血。消利肿胀。小调经汤。加知母云苓桑皮牛膝治之。又有瘀血客于肌腠。阻滞荣卫。发寒发热。似疟非疟。骨蒸盗汗。咳逆交作。用小柴胡汤。加当归桃仁丹皮白芍主之。寒甚者。再加艾穗细辛。热甚者。再加花粉粉葛青蒿知母。咳有痰火。加瓜霜杏仁寸冬五味云苓知母。水饮上冲。加葶苈子。益小柴胡。原是从中上疏达肝气之药。使肝气不郁。则畅行肌腠。而荣卫调和。今加去瘀之品。则偏于去瘀。凡瘀血阻滞荣卫者。用之立验。总而论之。血瘀于脏腑之间者。久则变为干血。化为痨虫。血瘀于躯壳之间者。或病偏枯。或化脓。血瘀于肌腠之间者。则变骨蒸。毛发焦折。肢体瘦削。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另详瘀血门。
三宁血。吐既止。瘀既消。或数日间。或数十日间。其血复潮动而吐者。乃血不安其经常故也。必用宁之之法。使血得安乃愈。其法于止吐消瘀中。已寓厥治。然前药多猛峻以取效。乃削平寇盗之术。尚非抚绥之政。故特将宁血旨意。重加发明。以尽其用。有外感风寒。以致吐血。止后荣卫未和。必有身痛寒热等证。香苏饮。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丹皮阿胶治之。有胃经遗热。气燥血伤。而血不得安者。其证口渴哕气。恶闻人声。多躁怒。闻木音则惊。卧寐烦而不安。犀角地黄汤主之。重则合白虎汤。大清大凉。以清胃热。轻则止用甘露饮。以生胃津。而血自愈。有因肺经燥气。气不清和。失其津润之制节。而见喘逆咳嗽等证。以致其血牵动。清燥救肺汤主之。火甚。加犀角。血虚加生地。痰多加尖贝。润燥宁血。为肺痿等证之良方。葛可久十药神书。专医虚损失血。用保和汤亦佳。润肺利气。平燥解郁。前方清纯。此方活动。随宜取用。血自安静而不动矣。有因肝经风火。鼓动煽炽。而血不能静者。则见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胁痛逆气。躁怒决裂。骨蒸妄梦。以逍遥散平剂和之。审系肝经风气鼓动。而血不宁者。再加桑寄生僵蚕玉竹枣仁牡蛎青蒿。此从仲景白头翁汤得来。仲景治产后血痢。取白头翁平木息风。盖肝为藏血之脏。风气散而不藏。则必平之使安。而从血乃得安也。又或肝火偏胜。横决而不可遏。致令血不能藏者。则宜加阿胶山栀胆草胡黄连蒌仁牛膝青皮牡蛎。当归芦荟丸。尤破泻肝火之重剂。但不如逍遥散加减之稳。又有冲气上逆。其证颈赤头晕。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乳下动脉。辟辟弹指。颈上动脉。现出皮肤。冲脉原不上头项。咽干者。以冲为血海属肝。因肝脉而达于咽也。颈脉动面赤色者。以冲脉丽于阳明。冲气逆。则阳明之气。随逆故也。内经谓冲为气街。又谓冲为血海。气逆血升。此血证之一大关键也。故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麦门冬汤主之。
陈修园谓去粳米。加白蜜。尤能滋补其阴。予谓治冲脉独取阳明。促景既引其端。后人亦即当扩而充之。
审其冲阳太旺者。知母枳壳白芍石膏。均可加入。以清折之。栀子黄芩木通蒌仁牛膝。利阳明之水者。
尤可加入。以分消之。此冲脉之气。上合阳明之治法也。然冲为气街。气根于肾。血海即丹田。肾气之所藏也。若冲脉挟肾中虚阳。上逆喘急者。宜用四磨汤。调纳逆气。是仲景桂苓甘草五味汤意。但仲景用桂枝化膀胱之寒水。谓气从少腹。上冲咽喉。面热如醉。或热流于两股。或小便难而昏冒。忽上忽下。如电光之闪灼无定。乃阴盛格阳。而阳气飞越。故以辛温化之。今系失血。阴气既伤。再用桂枝。岂不犯阳盛则毙之戒。故用沉香代桂。以纳浮阳。而即用人参以滋阴。沉香直走下焦。乌药治膀胱肾间之气。冲为血海。居膀胱肾间之地。治阳明者。治其末。治膀胱肾间者。是治其本也。若肾中阴气大虚。而冲阳不能安宅。则用四磨汤。加熟地枣皮山药五味枸杞子。滋阴配阳以安之。若其人素有水饮。格阳于上。因而动血者。仲景桂苓甘草五味汤。又为对证。第其方。与血证本不相关。可加当归白芍丹皮阿胶。或用苏子降气汤。利痰降气。以靖冲逆。或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以导冲逆。桂苓苏子汤。是治痰饮以治冲之法。小柴胡。又是清火以治冲之法。本方治热入血室。血室者。肝之所司也。冲脉起于血室。故又属肝。治肝即是治冲。血室。在男子为丹田。在女子为子宫。其根系于右肾。肾中真阳寄于胞中。为生气之根。乃阴中之阳。肝木得之。发育条达。是为相火。其火如不归根。即为雷龙之火。龙骨牡蛎。乃阳物而能蛰藏。取其同气。以潜伏阳气。此尤治冲脉。更进一层之法。合小柴胡。大有清敛相火之功。若肾经阴虚。阳无所附。雷龙之火上腾者。用二加龙骨汤。加阿胶麦冬五味。以引归其宅亦妙。肾气丸。麦味地黄汤。皆可酌用。二方。一以温药化气。一以阴药滋降。肾居冲脉之下。又为冲脉之根。安肾气。即是安冲气。冲气安而血海宁。自不至于潮上矣。总而论之。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气之不安故也。宁气即是宁血。以上所论各气治法。亦云详备。在临证者细审处之。
四补血。邪之所辏。其正必虚。不独补法是顾虚。即止血消瘀。用攻治法。亦恐其久而致虚。故亟攻之。使邪速去。以免其致虚耳。但彼时虽恐其虚。而犹未大虚。故以去邪为急。若延日已久。未有不虚怯者。即血既循经。一如平人。而前次所吐之血。已属有去无回。其经脉脏腑。又系血所走泄之路。非用封补滋养之法。
乌能完全。补法不一。先以补肺胃为要。肺为华盖。外主皮毛。内主制节。肺虚则津液枯竭。喘嗽痿燥诸证作焉。因其制节不得下行。故气上而血亦上。未有吐血。而不伤肺气者也。故初吐必治肺。已止。尤先要补肺。用辛字润肺膏。滋补肺中阴液。肺既津润。则其叶下垂。气泽因之得以下降。利膀胱。传大肠。诸窍通调。
五脏受益。如肺叶枯焦。不能覆下。则翘举而气亦上逆。不得卧息。外应皮毛不荣。下则二便不调。足痿肠燥。百病俱生。惟此膏润津。为痿燥良剂。近人黄坤载。所立地魄汤。补土生金。补金生水。于补肺之法颇得。
平时代茶。可用生脉散。黄糯米汤。加阿胶麦冬。尤能充补肺脏。凡此皆滋补肺阴。为失血必有之证治也。而陈修园谓血虽阴类。运以阳和。心肺之阳一宣。如日月一出。爝火无光。诸般邪热俱除。血自不扰。而循经矣。故又有温补肺阳之法。用保元汤。甘温除大热。使肺阳布。阴翳自消。设有痰饮咳嗽者。加五味杏仁。或用六君汤。加炮姜五味。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上二方。为形寒者立补肺之法。凡阳虚生外寒。
及浊阴干上焦者。用以扶肺之阳。洵属良剂。然失血之人。多是阴虚。若执甘温除大热之说。妄投此等药料。鲜不致误。故年来从修园法者。能医杂证。而不能医虚痨。以其偏于补阳故也。第以理论之。原有气不摄血之义。故什百之中。亦有一二宜补阳者。因并列其方。使人参观。以尽其变。心为君火。主生血。血虚火旺。虚烦不眠。怔忡健忘。淋遗秘结。神气不安。用天王补心丹。启肾之水。上交心火。火不上炎。则心得所养。
心经水火不相济者。以此补水宁心。若不关水虚。但由本脏之血虚火旺者。则但用养血清心之药而已。
朱砂安神丸。泻心火。补心血。并安心神。凡怔忡昏烦不寐之证。皆可治之。若心阳不收。汗出惊悸。以及心火不下交于肾。而为梦遗溺赤等证者。随用上二方。再加龙骨牡蛎枣仁莲心浮麦等。以敛戢之。此为心经血虚火旺之大法。其有心经火虚。不能生血。瘦削悸怯。六脉细弱。宜用人参养荣汤。补脾胃以补心。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是汤补心化血。以奉周身。名养荣者。专主以阳生阴。和畅荣血。凡气血两虚。变见诸证。皆可服也。然女人血崩。及产后亡血过多。均以温补为主。因其血下泻。属于脱证故也。至于吐血。乃血脉奋兴。上干阳分。是为逆证。宜温补者最少。然亦有阳不统阴。暴脱大吐。阴亡而阳亦随亡者。温补又为要法。甚矣。医者辨证不可不详。而用药不可执一也。故近日从丹溪者。专用苦寒。从修园者。专用温药。皆是一弊。脾主统血。营运上下。充周四体。且是后天。五脏皆受气于脾。故凡补剂。无不以脾为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大便不调等证。归脾汤统治之。脾虚发热。加丹皮炒栀。兼肺气燥者。加麦冬五味。胀满而水谷不健运者。加陈皮煨姜。或加阿胶以滋血。或加柴胡贝母以解郁。或加鱼胶以固血。独于熟地不可加入。以碍其统摄营运之用。盖此乃以阳生阴。以气统血之总方。不似四物六味。以阴益阴也。且脾与肝肾。滋阴之法。亦各不同。若脾阴虚。脉数身热。咽痛声哑。慎柔五书。用养真汤。煎去头煎。止服二三煎。取无味之功以补脾。为得滋养脾阴之秘法。杨西山专主甲己化土汤。亦颇简当。而人参花粉。尤滋生津液之要药。世但知砂半姜蔻。为扶脾进食之要药。不知脾阳不足。
不能熏化水谷者。砂半姜蔻。自系要药。若脾阴不足。津液不能融化水谷者。则人参花粉。又为要药。试观回食病。水谷不下。由于胃津干枯。则知津液。尤是融化水谷之本。近日西洋医法书传中国。与内经之旨。
多有牾。实则内经多言其神化。西洋多滞于形迹。以内经之旨通观之。神化可以该形迹。然西人逐迹细求。未尝无一二通于神化者也。内经之旨。谓脾主消磨水谷。肝胆之气。寄在胃中。以疏泄水谷。西医则云。谷入于胃。有甜肉汁。来注以化之。又苦胆汁注于小肠以化之。与胃津合并。化其谷食。内经所言。化谷以气。西医所言。化谷以汁。有此气。自有此汁。今人读内经。不知经文举精以该粗。竟至得用而遗体。反不若西医逐迹以求。尚知谷食之化。在于汁液也。但西医有此论。而用药不经。不足为训。吾于滋胃汁。每用甘露饮。清燥养荣汤。叶氏养胃汤。滋脾汁。用人参固本汤。炙甘草汤。去桂枝。加白芍。滋胆汁。用小柴胡汤。
去半夏加花粉。生津化谷。以折衷中西之医法。而为补养脾阴要义。知此。庶可补李东垣脾胃论之所不足。若果脾阳不旺。不能磨化水谷者。则用六君子。加香砂以燥之。如欲专意填补。则仲景小建中汤。尤胜。
补阳致阴。为虚痨圣方。今即不能恪遵。但得其意。则于归脾六君补中益气诸方。可以变化神奇。用收广效。归脾汤。从建中汤重浊处用意。补中汤。从建中汤轻清处用意。第此方。桂枝阳燥。于血证有宜不宜。用者审之。如命门真火。不能生土。吐利厥冷。阴火上冲。头面赤色。恶心逆满。用正元丹温补少火。而又无壮火食气之虞。是能得小建中之遗意者也。葛可久白凤膏。化平胃散之燥。变为柔和。又用酒送。取五谷之精。合诸药以养脾胃。治饮食不进。发热劳倦。和血顺气。功效最大。肝为藏血之脏。血所以营运周身者。赖冲任带三脉以管领之。而血海胞中。又血所转输归宿之所。肝则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又肝所属。故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李时珍谓肝无补法。盖恐木盛侮土。故为此论。不知木之所以克土者。肝血虚。则火扰胃中。肝气虚。则水泛脾经。其侮土也如是。非真肝经之气血有余也。且世上虚痨。多是肝虚。此理自东垣脾胃论后。少有知者。肝血虚。则虚烦不眠。骨蒸梦遗。宜四物汤。加枣仁知母云苓柴胡阿胶牡蛎甘草。
敛戢肝魂。滋养肝血。清热除烦。为肝经阴虚滋补之法。又有肝经气虚。脏寒魂怯。精神耗散。桂甘龙牡汤。
以敛助肝阳。阳虚遗精。惊悸等证宜之。独与失血未尽合宜。以其纯用气分药故也。仁熟散。用血分药较多。温润养肝血。功与炙甘草汤相近。若肝之血不畅和。亦可用滑氏补肝散。以酸味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妙独活一味。借风药以张其气。若去独活。加桑寄生。则又有宁息风气之妙。方意实从逍遥散套出。但此方气味浓。俱纯于补肝。逍遥散气味较薄。故纯于和肝。凡肝有郁火。胸胁刺痛。头眩心悸。颊赤口苦。寒热盗汗。少食嗜卧。无不治之。又有肝经血脉大损。虚悸脉代者。法宜大生其血。宜仲景炙甘草汤。大补中焦。受气取汁。并借桂枝入心。化赤为血。使归于肝。以充百脉。为补血第一方。世医补血。而不得血之化源。
虽用归地千石无益。果参透此旨。则归脾汤之用远志枣仁。是入心理血之源也。逍遥散之用丹栀。是入心清血之源也。从此一隅三反。自有许多妙用。肾为水脏。上济君火。则水火既济。上交肺金。则水天一气。
水升火降。不相射而相济。安有不戢自焚之患。设水阴之气虚。而火热之气亢。喘咳蒸灼。痰血痨瘵均作矣。凡人后天之病。久则及于先天。寇深矣。若之何。凡治虚者。不可以不早也。地黄汤主之。补肾之阴。而兼退热利水。退热则阴益生。利水则阴益畅。盖膀胱化气。有形之水气下泄。则无形之水阴。如露上腾而四布矣。以济君火。则加枸杞元参。以输肺金。则加生脉散。火甚者再加黄柏知母。如小便清和。无痰气者。只须专意滋肾。左归饮多服为佳。回龙汤滋阴降火。同气相求。视无情草木尤胜。如阴虚火旺。足痿筋焦。骨蒸头晕。用丹溪大补阴丸。滋阴潜阳。以苦寒培生气。较地黄汤更优。以上补肾阴法。又有宜补肾阳者。肾为水脏。而内含阳气。是为命火。此火上泛。则为雷龙之火。下敛则为元阳之气。引雷龙之火以归根。则无上热下寒。头晕腰痛。肿喘癃闭之证。用肾气丸。从阴化阳。补火济水以治之。再加牛膝车前。或黄柏知母。
更能利水折火。如不须化水。但须补阳者。则用黄天魂汤。是从仲景附子汤套出。虽不及附子汤力量之浓。较附子汤药尤纯和。血家忌刚燥。间有宜补元阳者。亦以此等为佳。夫肾中之阳。达于肝。则木温而血和。达于脾。则土敦而谷化。筋骨强健。手足不清冷。卫气固。不恶寒。皆肾阳足故也。然肾水赖阳以化。而肾阳又赖水封之。此理不可偏废。补肾者所宜细求。以上所论补法。轻重进退。各有法度。非如张景岳辈。
多集补药而已也。总而论之。血证属虚痨门。固宜滋补。第恐瘀邪未清。骤用补法。则实以留邪为患。而正气反不受益。历见干血痨瘵等证。皆系医人横用滋补。以致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不知旧血。客于经络脏腑之间。如木之有蛀。不急去之。非木死。其蛀不止也。故仲景治干血。用大黄虫丸。夫既成虚痨之证。而内有干血。犹须峻药去之。则其虚未成者。更不可留邪为患。故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恐其留邪为患也。或虚中实证。则攻补兼用。或十补一攻。在医者之善治焉。
以上所论。吐血始终治法略备。惟于兼证变证不及详言。另立门类。缕分条析。查证治者。可以钩考而得之。
吐血者。其血撞口而出。血出无声。呕血者。血出有声。重则其声如蛙。轻则呃逆。气不畅遂而已。同是血出口中。治与吐血无异。但吐无声。而呕有声。证既小异。而治法若不加详。安能丝丝入彀。以轻重论。则吐轻而呕重。吐则其气尚顺。呕则其气更逆也。以脏腑论。吐血其病在于胃。呕血其病在于肝。何以言之。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故伤寒论少阳为病。
有干呕呕吐不止之病。是少阳转枢不利。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也。金匮呕涎沫头痛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取吴萸降肝之浊气。肝气降而呕自止。是肝木失其疏泄之常。横肆侮土。故成呕逆。主用吴茱萸。降肝之浊气。肝气不逆。则呕止矣。由此观之。可知凡呕皆属肝胆。而血又肝之所司。今见呕血之证。
断以调肝为主。诸家皆言呕血出于肝。而未详其理。吾故旁引金匮伤寒。以证明之。但金匮伤寒之呕。乃杂病之呕。属于气分者也。而失血之呕。则专主血分。治法自有不同耳。
先干呕。然后呕血。呕血后仍发干呕者。皆少阳之逆气也。用大柴胡汤。加蒲黄丹皮桃仁当归治之。呕血既止。再服小柴胡汤。以调和荣卫。转枢表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哕自止。血自安静。而不上潮矣。然肝胆相连。胆病未有不及肝者。丹栀逍遥散。可并治之。
但呕不吐。属少阳。呕吐兼有。属肝经。肝气善怒。其火最横。观伤寒论。肝气侮肺名曰纵。刺期门。肝气侮脾名曰横。刺期门。皆取刺法以泻之。则知肝气怒逆。而为呕逆。尤宜攘除肝火。不可纵敌为患。今本仲景刺法之意。变用汤药。宜当归芦荟丸。加丹皮蒲黄。凡发怒呕血。以及肝气横逆。其证恶闻人声。欲死不欲生。
欲按剑杀人。及惊狂骂詈。不认亲疏。皆肝经无情之火。非此大剂不能歼除。若此时因循。延至日久。病气未衰。正气先衰。虚中挟实。不攻不愈。欲攻不堪。是犹宋用贾似道。养奸为患。至国促而始去之。晚矣。若审其病稍轻者。但须凉肝血。调胃气。则呕血自止。犀角地黄汤。加柴胡枳壳。服后血止。再服逍遥散。加阿胶牡蛎香附以收功。
有平时呕酸呕苦。以及失血之后。常呕酸苦者。呕酸是湿热。试观夏月热汤过夜。则变为酸味。便知呕酸是湿热。呕苦是相火。胆寄相火。胆汁苦。故相火之味。能变胃津使苦。宜借用左金丸。再加血分药。以治血分为宜。盖此二药。辛苦降泄。治血药中。以为引导尤效。
呕血止后。如肝胆火旺。血虚烦躁。颊赤口渴。胸胁刺痛。发热盗汗。魂梦不安。此乃相火内炽。欲作骨蒸痨瘵。宜柴胡清骨散以治之。如兼咳嗽。喉间作痒。乃肝肺之气不相调协。宜用四逆散。香苏引。再加杏仁枳壳枯芩知母当归白芍治之。如咽喉中常若有气哽塞。善哕气打呃者。乃肝与心之气不畅故也。香苏饮。
加柴胡薄荷射干牛蒡子尖贝当归旋复花治之。逍遥散尤为治肝经之要药。加减得宜。皆能应手而取效也。
呕虽属于肝胆。然亦未有不关胃府者也。胃气逆上。治法已详吐血门。今并为医者补言之。凡血证带呕者。但治其血。血止而呕自止。凡呕证带血者。有如回食病。呕后见血水。此胃逆血枯。难治之证。大半夏汤。
麦门冬汤治之。玉女煎。加蒲黄麻仁亦效。四物汤。加甘草寸冬枳壳茯苓藕汁萝卜汁生姜荆竹油。皆清利胃气。养血止呕之药。
此篇论血。单以呕血论。然失血证。未有单见一证。而不兼见诸证者。今欲详其条目。不得不分门立说。至于用方。则须参考诸证而变化之。若拘守一门。以求方治。岂不胶柱鼓瑟。
咯血者。痰带血丝也。昔人谓咯血出于心。谓心主血脉。咯出血丝。象血脉之形故也。又谓咯血出于肾。盖肾主五液。虚火上升。则水液泛上。凝而为痰。然第吐痰已也。而何以又带血丝哉。盖肾气下行。则水出膀胱。今肾经之气不化于膀胱。而反载膀胱之水上行为痰。膀胱者。胞之室。膀胱之水。随火上沸。引动胞血随之而上。是水病兼病血也。观女人先发水肿。然后断经者。名曰水分。是水病而连累胞血之一证。又观伤寒论。热结膀胱。其血自下。夫热结膀胱。是水病也。而即能惹动胞中之血。从小便而下。又水病兼动胞血之一证也。据此。可知水泛为痰。而亦能牵引胞血矣。古法但谓咯血出于肾。而未能发明。致庸劣者竟谓其血出于肾脏。非也。所谓咯血出于肾者。乃肾气不化于膀胱。水沸为痰。而惹动胞血之谓也。此论从古未经道及。而予从伤寒悟出。千虑一得。不容自秘。医者知此。则可知治咯之法。并可知治痰之原矣。仲景猪苓汤。化膀胱之水。而兼滋其血。最为合法。再加丹皮蒲黄。以清血分。凡痰之原血之本。此方兼到。或用地黄汤。加旋复花五味天冬寸冬蒲黄。火甚者。用大补阴丸。加海粉牛膝云苓丹皮蛤蚧。凡此数方。皆主利痰立法。是就肾主咯血之说。以出治也。肾水化于膀胱。故泻膀胱。即是泻肾。膀胱与血室同居一地。
膀胱之水不泛。则自不动血室之血矣。数方皆治膀胱。兼治血室。故效。
夫痰为肾之所主。血实心之所主也。况水火互根。肾病及心。心病亦及肾。其有心经火旺。血脉不得安静。
因而带出血丝。咳逆咽痛者。导赤饮。加黄连丹皮血余蒲黄天冬寸冬尖贝茯苓治之。地骨皮散。加茯苓射干旋复花牛膝。太平丸亦治之。以上数方。皆就咯血出于心之说以立法。心主血脉。部居胸中。与肺为近。肺气咳逆。犹易牵动心部之血。故痰咳者。往往带出血丝。治血丝以心为主。肺为水之上源。水不清而凝为痰。痰不降而牵动血。治肺之痰。又是治咯血捷法。盖痰血之来。虽由心肾。而无不关于肺者也。太平丸为治肺通剂。紫菀散。保和汤。皆善能涤除肺痰。补泻兼到。另参咳血唾血门。可尽其治。
脾主消磨水谷。化生津液。津液腾溢。水阴四布。口中清和。湛然如露。是以终日不饮。而口不渴。亦终日闭口。而唾不生。唯脾之津液。不能清和散布。于是凝聚而为唾。是唾者。脾不摄津之故也。知脾不摄津而唾津。则知脾不摄血而唾血矣。唾津其常耳。而唾血则又甚焉。盖津乃气分之阴液。其源即在胃中。凝而为唾。其来既近。其伤不多。至于唾血。则出于阴分。内经云。脾为阴中至阴。盖五脏俱属阴经。而脾独名太阴。
以其能统主五脏。而为阴之守也。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营运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即如是。世医不识统血之义。几指脾为贮血之器。岂不愚哉。脾能统血。则血自循经。而不妄动。今其血走泄胃中。为唾而出。是脾之阴分受病。而失其统血之常也。
审系脾经火重。唇口干燥。大便秘结。脉滑实者。宜用泻心汤。加当归生地白芍花粉寸冬枳壳蒲黄甘草。
若是脾经阴虚。脉细数。津液枯。血不宁者。麦冬养荣汤。加蒲黄阿胶。甲己化土汤。加生地花粉人参寸冬藕节侧柏叶莱菔汁枳壳。皆滋利脾阴之要药。如或七情郁滞。脾经忧虑。伤其血而致唾血者。以脾主思虑。故每因思虑而伤脾阴。睡卧不宁。怔忡劳倦。饮食不健。宜用归脾汤。以补心脾。再加阿胶柴胡炒栀棕灰血余。以解郁火。清血分。此治脾兼治心。心脾为思虑所伤者。应手而效。又凡脾经忧抑。则肝木之气。遏于脾土之中。不能上达。故清阳不升。郁为内热。不须清热。但解其郁。郁升而火不遏矣。逍遥散主之。
脾土阴而用阳。脾经阴虚火郁者。上法略备。又有脾之阳气不旺。无以统运阴血。心战脉弱。四肢清冷。饮食不健。自汗身热者。用归脾汤。补脾之阳以生血。人参养荣汤。正元丹。皆治之。
亦有清晨唾血。每早初醒。血液满口。唾出即净。明晨又唾。乃卧后血不归经。溢退场门中。实证则由肝不藏血。必有头痛口渴便闭之证。用当归芦荟丸治之。虚证则由脾不统血。必有怔忡虚烦不眠等症。用归脾汤。加丹皮山栀棕灰五味治之。此证与肾虚齿衄相似。宜参看之。
高士宗曰。偶然唾血。一哈便出者。不药可愈。谓其血近胃。如先血后便为近血一般。故不药可愈。吾谓亦宜少用清味之药。可服甲己化土汤。加银花竹茹莱菔汁。丹溪又谓唾血皆属于肾。是混唾咯为一证。而以肾血之来。其路最深。其证最重。用保命生地散治之。吾谓先唾痰水。唾久然后唾血者。此血来路远。其证深。可用丹溪法治之。然亦有丹溪法所不能治者。即吾所定诸方。亦有不能尽治。别参吐咳诸门。自有治法。勿谓予论之不备也。
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肺之气。外合于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此外因之咳也。肺之气下输膀胱。转运大肠。通调津液。而主制节。制节下行。
则气顺而息安。若制节不行。则气逆而咳。此内因之咳也。夫外因之咳。不过其窍闭塞。肺气不得达于肤表。于是内奔喉间而为咳。其于肺之本体。固未常受伤也。至于内因之咳。则由于制节不行之故。盖肺为金体。其质轻清。肺中常有阴液。冲养其体。故肺叶下垂。如天道下际。其气泽之下降。亦如雨露之下滋。因之膀胱通。大便调。五脏六腑之气。皆得润利而不壅遏。肺气通调之益也。设肺中阴液不足。被火克刑。则为肺痿。肺叶焦举不能下垂。由是阴液不能垂之下注。肺中之气。乃上逆而为咳。此内因之咳。难治之证也。以上二者。乃肺之本病。自致咳嗽者也。又有为他脏所干。而亦咳嗽者。则以肺为华盖。诸脏皆居其下。
故他脏痰饮火气。皆能上熏冲射。使肺逆咳。故内经咳嗽论。详别脏腑。而总言之曰。聚于胃关于肺。病虽由于他脏。而皆关于肺。此肺之所以主咳嗽也。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盖咳嗽固不皆失血。而失血则未有不咳嗽者。或外感失血。病由皮毛。内合于肺。自应咳嗽。或由胃中积热。火盛乘金。气上而咳。或由肝之怒火上逆而咳。此失血之实证。必致咳嗽者也。或由阴虚火旺。肺失清肃之令。痿燥作咳。或挟脾经忧郁。心经虚火。以致咳嗽。或肾经阴虚。阳气不附。上越而咳。此失血之虚证。不免咳嗽者也。
又有痰咳。界在半虚半实之间。又有气咳。属在虚多实少之证。或先咳而后失血。或先失血而后咳。或暂咳即愈。或久咳不止。种种不一。必细推究之。而于失血虚劳。庶得调治之法。
一实咳。外感风寒。先见头痛。恶寒发热等证。仲景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者。用麻黄汤。李东垣师其意。用麻黄人参芍药汤。可见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古法用麻黄。乃劫病之剂。且是气分之药。于血分尚少调治。须知咳固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缘而失血也哉。故必以兼顾血分为宜。医宗金鉴用苏子降气汤。予则用小柴胡汤。加紫苏荆芥当归白芍丹皮杏仁。于气分血分两兼治之。最得和表清里之法火重秘结者。加酒军。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胸胁腰背刺痛胀满者。为有瘀血。再加桃仁红花。盖小柴胡。为通利三焦。治肺调肝。和荣卫之良方。加减得宜。左宜右有。凡血家兼有表证者。以此方为主。极为妥当。普明子止嗽散亦可用。但药力薄。不堪治重病。如咳嗽轻带血少者。又须用此轻剂以调之。斯为中病。
而不致太过。止血者。再加蒲黄藕节。清火者。再加枯芩寸冬。降痰加尖贝茯苓。降气加杏仁枳壳。补血加当归生地。凡上两方。及加减之法。皆为新病咳血而设。其有外感既久。陈寒入肺。久咳喘满。因而失血者。
乃咳嗽气逆。牵动诸经之火。以克肺金。肺气亦能牵动胸背脉络之血。随咳而出。是病虽生于寒。而实因寒动火。治法但温其寒。益动其火。宜清火疏寒。面面俱到。斯不差爽。用千金麦门冬汤。并小柴胡加苏子冬花。盖寒中包火者。宜小柴胡加减。以清郁火。火中伏寒者。宜千金麦门冬汤。以搜陈寒。或用细辛代麻黄。再加黑姜五味。尤去肺寒要药。但血证多忌刚燥。更合枯芩寸冬玉竹瓜霜以柔之。用去火中伏寒。庶几调剂得法。然而寒在肺中。久亦变从火化。既化为火。盒饭专治其火。兼温其寒。是犹抱薪救火矣。以上所论。外感风寒。变为咳血。此证最多。医者误治。往往酿成痨瘵。慎之慎之。此外又有内受温暑湿热者。亦能攻发而为咳血。其证身热口渴。小便不利。胸腹烦满。与外感风寒相似。治宜专清其里。忌发其表。盖此病皆袭人口鼻。侵人脉络。伏留肠胃膜原之间。不似伤寒。从肤表入者。故但用清里之药。不可发表。以张病势。里清则表自和。咳血自止。人参泻肺汤治之。若其人素嗜浓味。胃火炎上作咳者。用犀角地黄汤。加麦冬五味杏仁枳壳藕节。又或肝经怒火逆上。侮肺作咳。则用柴胡梅连散。加青皮牡蛎蒲黄丹皮生地。
又有热邪激动水气。水上冲肺。咳逆不得卧。或其人面目浮肿者。仲景谓之风水。用越婢汤。血家风火相动。激水气上升者。毋庸以麻桂发表。平肝风。宜柴胡白芍桑寄生僵蚕青蒿荆芥薄荷之属。清肺火。宜枯芩知母石膏天麦冬。清肝火。宜胆草黄柏。清心火。宜黄连炒栀。治激动冲上肺中之水。宜葶苈苡仁防己桔梗杏仁云苓。合此数品药。以求方治。其于风火激动水气冲肺。肺胀咳嗽之证。乃为合宜。盖仲景越婢汤。是治外感肺胀之法。吾所论者。乃血证内伤肺胀之法。吾曾治数人。有用泻白散。合葶苈泻肺汤而效者。有用二陈汤。和知母石膏荆芥薄荷防己木通而效者。有用小柴胡。加荆芥紫苏杏仁防己木通寸冬兜铃而效者。又丹溪云。此证多系痰挟瘀血。碍气为病。若无瘀血。何致气道如此阻塞。以致咳逆倚息。而不得卧哉。用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治之。丹溪此论。洵中病情。盖失血之家。所以有痰。皆血分之火。所结而成。然使无瘀血。则痰气有消容之地。尚不致喘息咳逆。而不得卧也。血家病此。如徒以肺胀法治之。岂不南辕北辙。丹溪此论。可谓发振聩。第其用四物汤加减。于痰瘀两字。未尽合宜。予谓可用通窍活血汤。加云苓桔梗杏仁桑皮丹皮尖贝。小柴胡。加当芍桃仁丹皮云苓尤妥。此皆血家咳嗽属实证者。再兼参咳嗽条更详。
一虚咳。肺为娇脏。无论外感内伤。但一伤其津液。则阴虚火动。肺中被刑。金失清肃下降之令。其气上逆。
嗽痰咳血。变为肺痿重病。吐白沫如米粥。咽痛声哑。皮毛洒淅。恶寒憎热。皆金损之证。不易治也。此病无论寒久变火。火郁似寒。总以十药神书保和汤治之。盖肺金火甚。则煎熬水液而为痰。水液伤。则肺叶不能腴润下垂。其在下之肝肾。气又熏之。肺叶焦举。不能制节。故气逆为咳。气愈逆。所以久咳不止也。此方润肺涤痰。止血和气。无论寒久变火。火郁似寒。痰血痿燥等证。皆统治之。凡由外伤。变作虚咳劳证者。以此方为第一。又有肺中阴虚。本脏气燥。生痰带血。发为痿咳。以及失血之后。肺燥成痿。痰凝气郁。久咳不止。此乃内伤所致。不必治其余病。但补其肺。诸病自愈。用清燥救肺汤。甘凉滋润。以补胃阴。而生肺金。肺金清润。则火自降。痰自祛。气自调。咳自止。血枯加生地。火甚加犀角。痰多加贝母。带血加蒲黄。以上二方。
于肺经虚火治法綦详。失血之人。多是阴虚火旺。照上治法者。十居八九。亦有一二属肺经虚寒者。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肺恶寒。多漩唾上气。仲景用甘草干姜汤治之。然金匮自言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则明见有虚冷遗溺之实据。乃用甘草干姜以温之。且其脉必沉弦迟微。痰必清稀泛溢。不似清燥保和二汤所治。故主温药。吾谓可用六君子为主。再加当归白芍炮姜五味。则于止咳止血皆宜。脾经虚寒。痰动咳嗽者。此方亦宜。若脾经虚火。生痰带血。则宜逍遥散。加寸冬藕节蒲黄。若肝经虚火生痰带血。亦宜逍遥散。加丹皮山栀五味。又有肾经虚火。生痰带血者。另详唾血咯血门。肝肾虚证。均详吐血门。降冲气条。并详见六卷咳嗽门。
一痰咳。肺中痰饮实热。气逆而咳血者。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泻肺丸主之。夫咳血之证。未有不与痰为缘者。人身之气以运血。人身之血。即以载气。血少。则气多不能载之。壅于内而为热。热则水津被灼。煎熬成痰。是以火旺则痰盛。痰盛。则滞气之往来。气阻则壅积。而益生其热。故痰甚而火益旺。此时补虚。则助邪。此时逐邪。则重虚。是惟攻补兼用。庶几两得其治。先用十药神书消化丸。临卧。用饴糖拌吞。以攻其实。即噙化太平丸以补之。攻补兼施。为除暴安良之妙法。时医但事滋补。岂不误了多人。若病家兢业。不敢用消化丸者。可用二陈汤以初解之。二陈降气利水。为祛痰通剂。若欲兼利肺气。加杏仁苏子桑皮。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叶不得下降。加葶苈大枣。若火甚者。加栝蒌霜黄芩老连。火轻者加寸冬知母。兼理风寒。加柴胡荆芥防风。兼理血分。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上方皆是去实痰之治法。又有虚痰。乃肺经阴虚。燥气生痰。粘着喉间。滞涩声音。喘咳发热。脉细数者。不宜渗利。再伤水津。但宜滋润以生津。津生则痰豁。宜保和汤。清燥救肺汤。紫菀散。如喉中有痰核气核。哽塞不得吞吐者。为梅核证。乃心火凝痰。宜豁痰丸加牛蒡子。香苏饮加桔梗枳壳尖贝云苓旋复甘草。亦治之。又有胃中疼气动膈。证见胸胁逆满。咳喘哕呃者。失血家往往有之。宜用礞石滚痰丸治之。若胃中气虚挟痰饮者。宜旋复代赭石汤。
兼治血分。则加当归白芍苏木。兼治火热。则加寸冬枯芩。哕呃详六卷。兹论痰咳。未及备载。痰咳之证。又在肝气上逆。干犯肺经。挟痰滞气。以致咳嗽。其证口苦头痛。颊赤多怒。两胁作痛。宜温胆汤。加青皮白芥柴胡山栀。若肝火横决怒逆者。加姜黄大黄。若肝经虚火郁而生痰。宜用丹栀逍遥散。加龙骨牡蛎阿胶贝母。夫痰饮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肾水上泛。是为痰饮。痰饮冲肺。乃生咳嗽。故治痰饮以肾为主。肾经阳虚。不能镇水。水气泛上。振寒喘咳者。用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若肾水因寒而动。上凌心火。心悸喘咳。虚阳上浮。咽痛面热。宜用苓桂术甘汤。加细辛五味。温寒利水。然此乃单为痰饮立法。血家阴虚阳亢。多忌刚燥。往往以此等药剂为忌。即系肾阳不能化水。以致便短。喘咳。痰饮上干。亦只宜肾气丸。从阴化阳。温而不烈。此方自宋元来。莫不珍为至宝。谓失血虚痨。上热下寒。阳浮于外。阴孤于内。唯此方引阳入阴。用药神妙。顾肾阳虚浮者。此方诚为至宝。若肾阴虚浮者。此方又非所宜。夫失血之人。浮热昏烦。痰喘咳嗽。多是真阴内虚。阳无所守。究阳之所以不守。实由阴虚使然。非阳虚也。径投此方。阴未生而阳愈亢。名为以阳生阴。实则以阳促阴也。如果上热下寒。外阳内阴之证。则尺脉必微弱。大小便必溏泄。手足必清冷。即渴欲饮。亦是饮一溲二。乃用此方最为神效。设纯是阴虚。则此方又不宜用。即欲以阳生阴。亦只可少用桂附。以反佐之。如滋肾用知柏各五钱。而桂只五分。借以从阳引阴耳。岂可多用桂附。而助阳以敌阴哉。若是肾中阴虚。火上水升。凝滞为痰。则宜猪苓汤主之。地黄汤。加麦冬五味旋复阿胶杏仁蛤蚧牛膝。亦仲景猪苓汤意。而滋补之功尤多。参看咯血门更详。
一气咳。无痰无血。但是气呛作咳。乃失血家真阴虚损。以致肺气不敛。肾气不纳。其病至重。最为难治。审其由肺气不敛者。其人不能仰卧。卧则气逆而咳。咳则心下煽动。或肺叶偏枯。则侧卧一边。翻身则咳不休。俱宜用清燥救肺汤。加百合五味琥珀钟乳石。以镇补肺金。金得保养。则能覆下收敛。而气自不咳。审其由肾气不纳者。其人短气喘息。阴火上冲。两颧发赤。咽喉不利。仲景谓失血脉数。发热而咳者。不治。即谓此阳不附阴。气不归元之重证。六味丸。加沉香五味麦冬磁石。以滋补镇纳之。使气既吸引归肾。而肾水滋生。又有以封镇其气。则气自不咳逆矣。或用肾气丸。加麦冬五味牛膝。借桂附以引气归元。陈修园谓肺肾不交。水天俱虚。用二加龙骨汤。加阿胶麦冬五味。予按肾气丸。二加龙骨汤。皆是肾阳虚。肺阴虚。
上热下寒之治法也。若肺肾之阳俱虚。元气不支。喘息困惫者。则宜用保元汤。加五味。上二方。又不恰切。
若肺肾之阴俱虚者。上三方俱不中肯。失血家气喘咳逆者。多是阴虚。气生于肾而主于肺。肺阴足。则气道润而不滞。肾阴足。则气根蓄而内涵。惟肺阴不足。是以气燥而咳。肾阴不足。是以气浮而咳。此乃肺肾阴虚不交之证。治宜参麦地黄汤。及三才汤。以滋二脏之阴。纳肺气。则加百合五味钟乳石。纳肾气。则加磁石沉香五味。此外又有冲气上逆之治法。说详吐血。及六卷咳嗽门。
一骨蒸咳。失血证久咳不止。发热盗汗。世谓之骨蒸劳咳。乃肝之血分。夹有瘀滞结。则肝气郁而不和。
肝寄相火。肝气即相火也。相火内行三焦。外行腠理。血分无瘀滞。则腠理无阻。是以相火往来。温养肌肉。
而不遏抑。故肌肉不寒冷。相火温之也。而亦不发热。相火不遏郁之故也。观妇人经不调。每遇行经必发寒热。为血分瘀滞所致。则失血骨蒸。为血分瘀滞。郁遏相火而使然也。小柴胡汤清理之。若延日既久。发热咳嗽不止。恐成痨瘵。用团鱼丸。疏理肺气。滋利肝血。攻补兼用。方法最善。
一痨虫咳。心中郁郁微烦。面色乍赤乍白。喉中痒不可耐。咳嗽不止。不知香臭。宜用月华丸。调肺杀虫治之。究虫之生。乃由瘀血停聚。热蒸湿腐。又被肝风扇动。是以化生痨虫。既变成虫。则从虫治之。而亦须兼去瘀血。以除其根。清湿热以涤其源。息风木以靖其机。聚毒药以杀其类。此方数法兼备。于治痨虫已得大概。另详痨虫门。参看自知。
又有肺痈咳嗽。吐脓血者。另详吐脓门。
又有食积之火。冲肺作咳。其火多在五更。流入肺中而咳。此病不关血分。然虚人往往有之。随用小柴胡逍遥散。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山栀麦冬。黄昏咳嗽。为阳将入阴。浮火不能内敛。入肺而咳。宜用五味子川文蛤兜铃等治之。
其余杂血咳嗽。不关血证者。自有方书可查。兹不具论。
汗者。气分之水。其源出于膀胱。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之气。从三焦。行腠理。充肌肉。达于皮毛。以卫外为固。阳气卫外。百邪不入。故其经称为太阳也。其有盛暑天气。亢阳蒸动膀胱水气。腾布于外。则发为汗。此犹天之有雨。阳布阴和。自然无病。有时外感风寒。皮毛疏泄。发热汗出者。乃太阳之气。为邪所病。不能卫外。故汗得泄出。其有心胃肝脾热湿之病。亦令汗出者。此犹土润溽暑。
亦能蒸作云雨也。又有亡阳自汗者。则由膀胱肾中之元阳脱泄。故其水阴之气。随而奔溢。散涣不收。气为水之所化。水即气也。汗即水也。气脱外泄。故汗出也。知此。则知汗出气分。不出血分矣。然汗虽出于气分。而未尝不与血分相关。故血分有热。亦能蒸动气分之水。而为盗汗。盖血气阴阳。原互根互宅。阴分之血盛。则阳分之水阴。自然充达。阳分之水阴。足以布护灌濡。则阴分之血。愈为和泽。而无阳乘阴之病矣。
若阳分之水阴不足。则益伤血之阴。故伤寒汗出过多。则虚烦不寐。以其兼伤血分之阴。心主血分。血分之阴伤。则心气为之不宁矣。又有伤寒。即当从汗而解。今不得汗。乃从鼻衄而愈。其衄名为红汗。盖阳分之邪。宜挟阳分之水。发而外出。今既不能外出。乃乘阴分之血。从鼻衄出。名为红汗。是为阳邪干阴之一验。故古谓阳乘阴。则吐衄。知阳乘阴而内逆者。发为吐衄。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血者。
心之液也。皮毛者肺之合也。治法。宜清心火。火清则阳不乘阴。兼治肺金。肺调则皮毛不泄。凉血地黄汤。
加桑皮地骨皮蝉蜕百合蒲黄治之。血虚火甚者。当归六黄汤治之。气虚血少者。当归补血汤。加桑皮地骨丹皮蝉蜕棕榈炭黄芩秦皮治之。外用锻石散扑之。仿仲景汗出不止。用温粉扑法之意也。或用桃花散扑之亦可。
皮毛者。肺之合也。汗出皮毛。故汗血宜治肺金。以敛皮毛。人参清肺汤。加蒲黄最宜。血者。肝之所司也。肝火亢烈。逼血妄行。宜当归芦荟丸。从内以攻治之。喻嘉言治女子经血闭。而周身汗出者。谓是阴分之热。
泄出阳分。用此方破经血。即以苦坚止汗。汗血同源。若肝火亢甚。而汗血者。借用此方。尤为合法。
胃火亢甚。亦能汗血。以胃主肌肉。热蒸肌肉。故令汗血。宜竹叶石膏汤。加蒲黄蝉蜕丹皮治之。犀角地黄汤。亦治之。
总论曰。汗者。阳分之水。血者。阴分之液。阴与阳原无间隔。血与水本不相离。故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不离乎血者也。吐血咳血。必兼痰饮。血虚则口渴而津液不生。
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为肿。是血病而不离乎水者也。故衄血家不可再发汗。以血病则阴液既虚。不可发汗。再伤气分之水。以致阳分之液亦虚也。又先水肿再吐血者。不治。以水病不可重伤其血也。观小柴胡调津液。而即治热入血室。观桃仁承气破血结。而即治小便不利。皆是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在躯壳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一阴一阳。皆相联属。吾于水火血气论已详言之。人必深知此理。而后知治血理气。调阴和阳之法。
可以左右逢源。
从毛孔中流出一条血来。有似箭之射出。故名血箭。由心肺火盛。逼血从毛孔中出。治宜清心火。以除血出之源。凉血地黄汤。加蒲黄。又宜泻肺火。以敛皮毛之气。使毛孔不渗泻。则血自止。泻白散。加生地蝉蜕百合五倍子黄芩蒲黄杏仁白芨。心肺兼治。宜用生地黄散。
血出过多。昏愦不省人事者。与吐衄血脱气散无异。宜独参汤。加附片蒲黄。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皆可择用。
外治法。水调桃花散。敷血孔。则血止。或用京墨磨醋搽。或用锻石散干糁。花蕊石散糁。均效。
血痣初起。其形如痣。渐大如豆。触破时长流血水。此由肝经怒火。郁血凝聚而成。内服丹栀逍遥散。及凉血地黄汤。
触破流血者。用花蕊石散糁之。血止后。用田螺散枯其本痣。另用生肌药收口。未触破。未流血者。古无治法。吾拟用虻虫为末。姜醋调搽。郁金三棱磨醋搽。真琥珀擦热。每日数次。内服之药如上。
癣疥血点。血疙瘩。一切皮肉赤痒。名色不一。今统称之曰血瘙。皆由血为风火所扰。火甚则起点。起疙瘩。
风甚则生虫生痒。火甚赤痛者。凉血地黄汤。加荆芥蝉蜕红花杏仁治之。风甚作痒者。和血消风散治之。
知血瘙之病。则凡一切火游丹。漆疮风丹诸治法。总不外是。兼热者色白。或流黄水。照上二方。加苍术赤苓。兼寒者。或青黯硬肿。加桂尖。
外用银花陈艾川椒食盐煎水洗。另搽大枫丹。油调最妙。
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或者寒凝。或者热结。或者风肿。或者湿郁。总是凝聚其血而成。初起总宜散血。
血散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其继则调脓化毒。此即吐脓条内所言。瘀血化脓之义。治宜托里。使气达疮。所以蒸血成脓。盖疮之成。由于血结。脓之成亦由血化。血何以能化成脓。得气之蒸。而腐化成脓也。气即是水。吾已论之屡矣。惟其气即是水。故血随气化。亦变为水。不名为水而名脓。以其由血所化。较水更浓耳。毒既化脓。自不内攻。方其未溃。气虚者难于蒸化。及其既化。虽气实者。亦随脓渗泄。而转为气虚矣。法宜固元以大补其气。此与本书内证。原不干涉。然同是血病。故兼论之。以互相发明。盖气迫血。则逆而为吐衄。血滞气。则凝而为疮疽。气迫血者。宜破气以和血。血滞气者。宜破血以和气。故吐衄宜补血。
血旺则气平。诸疮宜补气。气旺则血行也。至于既穿溃后。则躯壳已有破损。与壅闭之证迥别。试看针功。
刺期门泻肝。刺肺泻气。以一针之孔。尚能大泻脏气。况溃脓之孔甚大。其能大泻内气可知矣。故凡溃后。宜大补元气。不似吐衄。乃气盛血虚。只宜滋血以平气。而不宜助气以动血也。然疮溃之余。亦有瘀热未清者。亦不得骤用温补。吐血之后。亦有元阳大虚者。又不得拘守清凉。故吐血家。审其血亡。而气亦随亡。与阳气不能摄血者。十全养荣归脾参附等汤。亦所宜用。疮家溃后。固为必需之方。而亦有余毒未尽。
诸上方又其所忌。医者不容执一。
诸疮内治。初起肿硬。总宜散血。仙方活命饮主之。恶寒无汗。加麻黄。发热心烦。加老连石膏。大便燥结。加大黄。疮肉顽梗黯滞。乃阴证结毒。无气以发之也。加桂枝尖生姜大枣。疮内平塌不起。以及走散。恐毒内攻。加黄大枣生姜。盖血凝于气分之际。血行则气行。故以破血为主。是善调气之法也。若吐衄。则是气乘乎血分之内。气降则血降。当以破气为主。一内一外。反观自知。
诸疮调脓。宜以托里消毒散为主。盖血既凝而不化。则须补气以与之战。使蒸腾腐化。托令速溃。以疮乃血凝气分之病。惟恐气不足以化之。故宜补气而制血。若吐衄。则是气乘血分。惟恐气逆而血升。故宜平气以调血。与此不同。
诸疮既溃。属于虚损。宜固元以益气。内补黄汤主之。又审脓干者。其气虚。盖气既是水。气不足。故水少而干。且气既不足。则不能送脓外出。故留滞而结脓管。黄建中汤。重加银花赤豆芽当归治之。若脓清者。是血虚。脓为血所化。血少故脓清。当归补血汤主之。炙甘草汤。加黄亦治之。养荣汤。亦治之。
又曰。溃后属虚。然亦有瘀未化尽者。仍不得峻补以留毒。内服托里消毒散。外用乌金膏化之。此如失血虚中夹瘀。亦不得关门逐贼。溃久而仍有脓管者。尤宜用乌金膏化之。若徒生其口。内毒攻发。终不愈也。
此如干血痨。内有干血。非去其干血。而新血亦不能生。皆虚中夹实。治血则虚虚。补虚则实实。未易疗治。
只得攻补兼施。以尽人事。
又曰。吐血止后。宜补血以调气。疮疽溃后。宜补气以生血。吐衄在血分。气实血虚也。疮疽在气分。血实气虚也。
外治之法。消肿宜远志膏。用远志酒煮捣敷。及金黄散。化腐去瘀。宜巴豆炒黑研点。名乌金膏。田螺捻子亦佳。生肌宜乳香没药为末。名海浮散。再加珍珠。化腐生肌散。亦佳。
治疮之法。此不足以尽之。兹不过举外证以勘内证。明于诸疮之血。而吐衄之血乃愈明。
大肠者。传导之官。化物出焉。谓大肠下脾胃之化物。为中宫作传导之官。故呼为地道。乃宫中之出路也。
其经与肺相表里。肺为清金。大肠即为燥金。在五行本属一家。故诊脉者。可于肺部诊大肠焉。大肠之所以能传送者。全赖于气。气者。肺之所主。不独大肠赖肺气之传送。即小便亦赖肺气以化行。此乃肺金制节之能事。而大肠之气化金道又与之合。故治病者多治肺也。大肠位居下部。又系肾之所司。内经云。肾开窍于二阴。又曰。肾为胃关。故必肾阴充足。则大肠腴润。厥阴肝脉。又绕后阴。肠与胞室。又并域而居。故肝经与肠亦相干涉。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肾经阴虚。不能润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入肠者。乃大肠与各脏相连之义也。但病所由来。则自各脏而生。
至病已在肠。则不能复还各脏。必先治肠以去其标。后治各脏以清其源。故病愈而永不发矣。
一先血后便为近血。谓其血即聚于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此有两等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取赤豆芽以疏郁。取当归以和血。赤豆性能利湿。发芽赤色。则入血分。以为排解之用。当归润滑养血。以滋大肠。则不秘结。仲景略示其端。以为治脏毒者。必须利湿热。和血脉也。非谓此二药外。别无治脏毒之法。吾即此药引而伸之。若大肿大痛。
大便不通者。宜解毒汤。取防风枳壳等疏理其气。即赤豆芽义也。取大黄赤芍等滑利其血。即仲景用当归之义也。若大便不结。肿痛不甚者。不须重剂。用四物汤。加地榆荆芥槐角丹皮黄芩土茯苓地肤子苡仁槟榔治之。四物汤。即仲景用当归养血之义。所加诸药。即仲景用赤豆芽。以疏利湿热。而解血郁也。仲景但用养血疏郁。今恐湿热难解。故兼用清药。欲止血者。兼服锻石散。亦可。
脏毒久不愈者。必治肝胃。血者肝所司。肠者胃之关。胃若不输。湿热于肠。从何而结为脏毒哉。肝之血分如无风火。则亦不迫结肛门矣。治胃宜清胃散。加银花土茯苓防己黄柏苡仁车前子。升清降浊。使阳明之湿热。不再下注。则脏毒自愈。治肝者宜龙胆泻肝汤。逍遥散。
又有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而久不愈者。必见寸脉浮数洪涩。口渴溺黄。咳逆等病。方用人参清肺汤。取乌梅粟壳酸涩之品。以收敛肺气。而余药安肺。肺自不遗热与肠矣。若去此二味。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则又义取解散。在人变化耳。
肠风者。肛门不肿痛。而但下血耳。脏毒下血多浊。肠风下血多清。仲景书无肠风之名。然伤寒论云。太阳病。以火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太阳病下之。脉浮滑者。必下血。两条皆谓太阳。外邪内陷而下血。又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为热入血室。厥阴篇云。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此即今所谓肠风下血之义。夫肠居下部。风从何而袭之哉。所以有风者。外则太阳风邪。传入阳明。协热而下血。
内则厥阴肝木。虚热生风。风气煽动而血下。风为阳邪。久则变火。治火即是治风。凡治肠风下血。总以清火养血为主。火清血宁。而风自熄矣。寿世保元。用槐角丸统治之。而未明言其义。吾谓此方。荆防。治太阳阳明传入之风。乌梅川芎。治肝木内动之风。余药宁血清火。以成厥功。宜其得效。然而外风协热。宜得仲景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使内陷之邪。上升外达。不致下迫。斯止矣。治病之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吐衄所以必降气。下血所以必升举也。升举。非第补中益气之谓。开提疏发。皆是升举。葛根黄连黄芩汤。加荆芥当归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若肝经风热内煽。而下血者。必见胁腹胀满。口苦多怒。或兼寒热。
宜泻青丸治之。逍遥散。小柴胡。均可加减出入。谨按。肝风所以能下血者何也。肝主血。血室又居大肠膀胱之间。故热入血室。有小便下血之证。内有积血。有大便黑色之证。盖肝血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肝血下渗。从清道则尿血。从浊道则下血。肝为风木之脏。而主藏血。风动血不得藏。而有肠风下血之症。上数方。力足平之。或用济生乌梅丸亦妙。以乌梅敛肝风。以僵蚕息肝风。风平火息。而血自宁矣。然肝风动血。宜得仲景白头翁汤之意。以清火消风较有力量。或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如无白头翁。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桑寄生。得风气而生。代白头翁更佳。又曰肝经之横。以肺经不能平木故也。肺与大肠又相表里。借治肺经。亦隔治之一法。虚者人参清肺汤。实者人参泻肝汤。
凡肠风脏毒。下血过多。阴分亏损。久不愈者。肾经必虚。宜滋阴脏连丸。启肾阴以达大肠最妙。六味丸。加苁蓉槐角皆宜。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谓其血在胃中。去肛门远。故便后始下。因名远血。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黄土汤主之。黄土名汤。明示此症。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佐以附子者。以阳气下陷。非此不能举之。使黄芩者。以血虚则生火。故用黄芩以清之。仲景此方。原主温暖中宫。所用黄芩。乃以济附子之性。使不燥烈。免伤阴血。普明子谓此症必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四肢清冷。用理中汤。加归芍。或归脾汤。十全大补汤。时医多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之。皆黄土汤之意。凡中土不能摄血者。数方可以随用。但仲景用温药。兼用清药。知血之所以不宁者。多是有火扰之。凡气实者。则上干。气虚者则下陷。今医但用温补升提之药。虽得治气虚之法。而未得治血扰之法。予即仲景之意。分别言之。若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脾阴虚而肺气燥。失其敛摄之制者。人参清肺汤治之。若肝经怒火。肺经忧郁。以致血不藏摄者。归脾汤。加炒栀麦冬阿胶五味。或用丹栀逍遥散。加阿胶桑寄生地榆。此即黄土汤主用黄芩之义也。若系虚损不足。下血过多。脾气不固。肾气不强。面色萎黄。手足清厥。六脉微弱虚浮者。宜大补肝脾肾三经。人参养荣汤补脾。胶艾四物汤。加巴戟甘草补肝。断红丸补肾。此即黄土汤主用附子之义也。能从此扩而充之。自有许多变化。岂楮墨间所能尽者。
予按此证。与妇人崩漏无异。女子崩中属虚陷。此病亦属虚陷。女子崩中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男子此症亦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盖女子之血有经。男子之血亦有经。同是离经之血。下泄而出。故病情相类也。但所出之窍。各有不同。崩漏出前阴。故多治肝以和血室。便血出后阴。故兼治肺肾以固肠气。肾主下焦。主化气上升。肾足则气不下陷。肺与肠相表里。肺气敛则肠气自固。医者能知此理。而又参用女子崩中之法。可以尽其调治。
又按此证。与吐衄同是血病。然一则其气上行。一则其气下行。故虚实治法。略有不同。
此证有二。一是内。一是痢疾。
一内在上中焦者。其脓已溃。呕吐而出。在下焦者。或少腹。小肠。胁。肝。脓血均从大便泻出。初起时。其部分必隐隐刺痛胀满。脉沉滑数。甚则痛如刀锥。欲病此者。未有口不发渴。大凡血积。均应发渴。
初起血已凝聚。故应发渴。此时急夺其血。则不酿为脓。以免溃烂之险。用丹皮汤。加乳香没药柴胡荆芥山甲治之。如血已化脓。便宜排脓。赤豆苡仁汤。逐水即是排脓。溃后属虚。宜补养生肌。八珍汤主之。参看吐脓门自详。
客问积血何以变而成脓。答曰。血者阴之质也。随气营运。气盛则血充。气衰则血竭。气着则血滞。气升则血腾。故血之运。气运之。即瘀血之行。亦气之行。血瘀于经络脏腑之间。既无足能行。亦无门可出。惟赖气运之。使从油膜达肠胃。随大便而出。是气行而血自不留也。若气不运之。而反与相结。气为血所郁则痛。
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今举外证比例。凡气盛者疮易托化。气虚者疮难托化。气即水也。气至则水至。故血从气化。则从其水之形。而变为脓。刀伤粘水。亦从水而化脓。水即气之质。血从气化。有如此者。是故闪跌血积。得气化之。则肿处成脓。不得气化之。则肿处仍是血。以知血从气。气运血。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
一痢症便脓者。其症里急后重。欲便不便。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或下痢垢浊。皆非脓而似脓者也。夫胃肠之中。除却糟粕。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膏脂属血分。水液属气分。病气分则水混而为白痢。病血分则血扰而为赤痢。气血交病。则赤白相半。由何处酿成真脓。而从大便泄出哉。有之。则毒聚肠胃。将肠胃膏脂血肉。蒸化为脓。或下如烂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肠溃胃之危候。与疮之腐烂无异。此非寻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吾今借仲景之法证之。乃得有胆有识之术。仲景云。阳明病。脉数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厥阴病。脉数而渴者。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此虽无方。然曰可刺。曰有热故也。已示人泻湿清热之法。防风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赤豆防己。为表里泻实之大剂。地榆散。为清热之通剂。仲景又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汤温涩。似与可刺有热之说。大相径庭。不知病久。
则热随脓血而泻。实变为虚。观脓溃后属虚损。则知便脓血久而属虚症。譬之天时。其初则酷暑流金。
转瞬而凉振落。衣夏葛者。不得不换冬裘矣。况肠胃血液。既化为脓。恐其滑脱。故主桃花汤。温涩填补之。一服愈。余勿服者。仲景意谓此乃急时涩脱之法。止后盒饭涤除余病。无以涩伤气。无以燥伤阴也。盖脓血乃伤阴之病。故一时权宜。而少用干姜。后仍不可多服也。吾推其意。审其病后有虚热者。逍遥散。归脾汤。加柴胡山栀寸冬花粉。此祖桃花汤用糯米之意。审其病后有虚寒者。六君子加当归炒干姜白芍。
或人参养荣汤皆可。此祖桃花汤用干姜之意。成无己注桃花汤。谓阳证内热。则溢出鲜血。阴证内寒。则下紫血如豚肝。是明以桃花汤。为治阴证之方。惟即鲜血分阴阳。未能的确。盖色不足凭。凡痢证。须审脉微沉迟。手足厥冷。腹痛喜按。唇淡口和。为阴证。附子理中汤。加当归白芍木香。此乃补桃花汤所不逮者矣。消渴口热。胸腹胀满。坚实拒按。为热证。则用三一承气汤。此乃可尽仲景有热可刺之能事矣。
至于寻常红白。则不须如此重剂。病在水分者。痢下白浊。此如暑雨不时。行潦污涨。是湿甚而伤气也。审其脉数。身热口渴者。为热湿。宜清利之。四逆散合猪苓汤。去阿胶。再加浓朴老连枯芩黄柏。审其脉沉弦迟。口不渴。手足清冷者。为寒湿。胃苓汤加煨姜。有食积者。均再加麦芽神曲山楂莱菔子。白痢之故。总是水不清之故。水即气也。吾于水火论。已详言之。故调气即是治水。导水须于上原。调气以肺为主。是治肺乃清水之原。即是调气之本。细思此病发于秋时。秋乃肺金主气。金不清肃。是以水浊气滞而为痢。知此理。则知迫注者肺之肃。不通者金之收也。人参泻肺汤。以导其滞。小柴胡加花粉杏仁枳壳桑皮茯苓知母桔梗以和之。人参清肺汤以收功。此乃专为治肺立法。示医者以法门。使知所从事。非临证必用此方也。且病无单见。未有肺病而余脏不病者。故临证时尚须变化。病在血分者。则利下纯红。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滑大者。地榆散加酒军枳壳浓朴苡仁泽泻。脉细数者。不必下之。但用原方。若血黯黑。脉迟。手足冷者。属虚寒。黄土汤治之。红痢之故。总是血分为病。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肝木内寄相火。血足则能济火。火平则能生血。如火太旺。则逼血妄行。故血痢多痛如刀锥。乃血痛也。肺金当秋。克制肝木。肝不得达。故郁结不解。而失其疏泄之令。是以塞而不通。调肝则木火得疏泄。而血分自宁。达木火之郁。宜小柴胡去半夏。加当归白芍。白头翁汤。或四物汤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黄柏龙胆草黄芩柴胡桑寄生。肝风不扇。则火息。钩藤青蒿白头翁柴胡桑寄生。皆清风之品。僵蚕蝉蜕亦能祛风。肝气不遏则血畅。香附槟榔橘核青皮沉香牡蛎。皆散利肝气之品。茯苓胆草秦皮枯芩。又清肝火之品。当归生地阿胶白芍。又滋肝血之品。桃仁地榆五灵脂川芎。又行肝血之品。知理肝之法。而治血痢无难。肝藏血。即一切血证。一总不外理肝也。各书痢证门。无此论说。予从各书。旁通会悟而出。实先从吾阴阳水火血气论。得其原委。故此论精确。不似他书捉影。客曰。凡泻泄皆脾胃所主。痢亦泄泻之类。何以不主脾胃哉。答曰。渗泻洞泻。诚属脾胃。故内经曰。长夏善病洞泻寒中。以长夏为脾主气故也。痢发则多在秋天。而其情理脉证。亦与洞泻不同。虽关于脾胃。而要以肝肺为主。乃得致病之原。
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热浊攻。胃气被伤而不开。各书俱遵丹溪。用石莲汤。金鉴谓内热盛。上冲心作呕噤口者。用大黄黄连。好酒煎服以攻之。按肠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润泽。是以思食。西洋医虽滞于迹。亦间有可信处。言谷入于胃。即有胃津注之。将谷浑化如糜。常探胃津搅饭。顷刻亦化为糜。据此论说。则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试观犬欲得肉。则涎出于口。此涎即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类乎此。今胃为邪热浊气所攻踞。其清和之津。尽化而为浊滞。下注于大肠。则为痢。停聚胃中。则拒不纳食。丹溪石莲汤。虽知清火补胃。然石莲是莲米有黑壳者。今医用石莲子。不知何物。断不可用。即莲米性亦带涩。痢证宜滑以去着。涩乃所忌。且胃中浊滞。非洗涤变化不为功。此方虽寒热未差。然未能洗涤其滞。变化其浊。非起死回生之方也。清温败毒饮。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麦冬养荣汤。出入加减。庶可以洗胃变津。为开胃进食之良法。至呕不食。金鉴用二黄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终未得进食之本也。吾意以为宜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则攻逆生津。开胃进食。
两面俱到。治噤口者。从无此论。吾今悟出切实之理。为斯人大声疾呼。海始欲以文章报国。令已自分不能。庶几发明此道。稍有补于斯民欤。
查对各书。言痢证者。说法不一。张景岳主温。朱丹溪主凉。喻嘉言主发汗利水。陈修园主寒热合治。皆有至理。景岳谓夏月贪凉。过食生冷。至秋伏阴内动。应时而为下痢。佐关煎治之。此即仲景下利不止。用四逆汤桃花汤之意。乃虚寒治法。然必须有虚寒实据。乃用此法。朱丹溪谓湿热蒸灼。气血为粘腻。用黄连解毒汤。是即仲景白头翁汤意也。此类最多。然必有热证之实据。乃用此法。喻嘉言谓宜从汗先解其外。
外邪内陷而为痢。必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于外。人参败毒散主之。此即仲景协热下痢。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第仲景升发邪气。兼清其热。而喻则辛温升散。未能两面俱到。即如仲景白头翁汤。亦取白头翁。能升达其气。知开提疏发。为治下迫后重之良方。喻嘉言自以逆流挽舟。独得其秘。而未能根柢仲景。是以得半遗全。吾拟用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当归白芍枳壳粉葛。自谓升发清降。两得其治。喻氏又谓若热已奔迫大肠者。毋庸更从外解。急开支河。从小便而顺导之。金匮紫参汤。诃黎勒散主之。此即仲景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之意。大清凉散。药彻内外。最有力。从高原导水。使不浸渍肠胃。拟用甘桔汤。加桑皮杏仁枳壳防己木通石膏云苓苡仁柴胡薄荷生姜白芍治之。斯于喻氏发表利水之法。或更有发明。陈修园谓。此证有脏寒腑热。胃寒肠热之辨。仲景泻心汤。择用如神。余谓寒热合病。必有寒热兼见之实证。不得笼统言之。而混用寒热杂方也。即如仲景乌梅丸。所治之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此热证之实据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寒证之实据也。惟其有此腑热脏寒之实据。故用乌梅丸。兼寒热治之。又如仲景生姜泻心汤。所治之证云。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火证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肠间之实据。故用生姜泻心汤治之。初头硬。大便后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肠中有热。陈修园拟用理中汤。加大黄。此皆有寒热兼见之实据。医者辨证必如是之严。而后用药处方。不失铢黍。以上四家治法。合而用之。而治痢不虞束手矣。
黄坤载曰。人之大便。所以不失其常者。以肺主传送。而肠不停。肝主疏泄。而肛不闭。宜用参术以助肺之传送。用桂枝以助肝之疏泄。此黄氏论大便秘结之语也。吾从此语旁通之。而因得痢证之原。以知痢者。
肺气传送太力。故暴注大肠。肝气郁而不疏。故肛门闭塞。欲便不便。而为逼胀。此从黄氏之论推求之。而痢证迫而不通之故。诚可识矣。第桂枝参术。与痢证不合。痢证肺气之奔迫。以其火热暴注也。故伤寒论饮食入胃。即下利。清水完谷者。乃肺之传送太急。热之至也。宜急下之。据此则治奔迫者。当以清火为主。
人参清肺泻肺二汤治之。肝气不得疏泄。亦由木郁为火。结而不畅。桂枝温木。是益其火。得毋虑不戢自焚乎。观仲景白头翁汤。用秦皮白头翁。以凉达肝木。四逆散。里急后重者。加薤白以疏郁。则知助肝疏泄之法矣。当归芦荟丸。泻肝汤。丹栀逍遥散。加减治之。至于和肝调肺。止奔迫。解郁闭。一方而肝肺并治者。
自古无之。余拟用白头翁汤。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壳槟榔柴胡麦芽当归白芍甘草治之。轻剂则用小柴胡。加归芍杏仁桔梗枳壳槟榔麦芽花粉。调和肺肝。则肺气不迫注。肝气得开利矣。又或肝气欲泄而下注。肺气欲收而不开。故痢多发于秋。秋金肺气闭而不开。肝气决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此又从黄氏之义。另翻一解。而各书均不载者也。治宜甘桔汤。加白芍。以桔梗开提肺气。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为加减。则鳖甲龙胆草青皮秦皮芦荟。皆平肝之药。当归生地桃仁五灵脂延胡索。皆治肝经血分之药。
黄芩麦门冬桑皮知母。皆清肺之药。枳壳贝母杏仁陈皮。皆肺经调气之药。随宜致用。变化在人。乌有不治之痢哉。
调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此二语。为千古治痢之定法。而亦相沿治痢之套法耳。盖泛言调血。
则归芍地榆用尽而不效。泛言调气。而陈皮木香多服而无功。不知木香陈皮。乃调脾气之药。痢虽脾病。
而其所以逼迫者。肝肺之咎也。知调肝肺。则善调气矣。血乃血海所总司。血海居大肠之间。故痢症脐下极痛者。必有脓血。痛不甚者无脓血。以脐下血海之血痛故也。知理血海。则善治血矣。
普明子谓痢证多兼食积。宜用枳壳浓朴大黄。轻则用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此论最浅而中肯。
久痢不止。肺气下泄。则魄随之陷。而魄脱则死。肺藏魄。治宜调补肺气。人参清肺汤以固之。如寒滑者。桃花汤治之。仲景诃黎勒散。即是清肺固脱之方。四神丸。乌梅丸。皆是桃花汤之义。方难尽举。升提固涩。总须分寒热用药。斯无差爽。
休息痢者。止而复作。乃固涩太早。留邪在内。故时复发作。治宜按上治痢之法。视何经见证。则用何经之药。以消除其邪。伏邪既去。而邪自不作。如羊脂白蜜黄连末服。不过取滑去着。寒去火之义。尤未若视其邪所发见之情。而分经用药。更为对证。
又补论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证。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闭下滞。其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白虎汤亦佳。
膀胱与血室。并域而居。热入血室。则蓄血。热结膀胱。则尿血。尿乃水分之病。而亦干动血分者。以与血室并居。故相连累也。其致病之由。则有内外二因。
一外因。乃太阳阳明传经之热。结于下焦。其证。身有寒热。口渴腹满。小便不利。溺血疼痛。宜仲景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亦治之。
一内因。乃心经遗热于小肠。肝经遗热于血室。其证。淋秘割痛。小便点滴不通者。呼赤淋。治宜清热。治心经遗热。虚烦不眠。或昏睡不醒。或舌咽作痛。或怔忡懊。宜导赤饮。加炒栀连翘丹皮牛膝。治肝经遗热。
其证少腹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或则寒热往来。宜龙胆泻肝汤。加桃仁丹皮牛膝郁金。
尿血治心与肝而不愈者。当兼治其肺。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
故治水即是治血。人参泻肺汤。去大黄。加苦参治之。清燥救肺汤。加藕节蒲黄亦治之。
以上结热之证。其血溺出。皆有淋滴不通之象。乃尿血之实证也。此外又有虚证。溺出鲜血。如尿长流。绝无滞碍者。但当清热滋虚。兼用止血之药。无庸再行降利矣。盖前阴有二窍。一为水窍。一为血室之窍。血窍在女子。则为胎孕之门。血窍在男子。则为施精之路。故女子血室之血。能由此崩漏而下。男子血室之血。亦能由此走泄而出。是以血尿之虚证。与女子崩漏之证无异。宜用四物汤加减治之。肝如郁火者。加丹皮炒栀子柴胡阿胶芥灰。心经血虚火旺者。加黄连阿胶血余。脾气虚寒。不能摄血者。四肢清冷。脉微迟。面黯淡。加鱼鳔黄人参艾叶黑姜甘草五味治之。房劳伤肾。加鹿胶海螵蛸发灰散治之。又有肺虚。
不能制节其下。以致尿后渗血者。审系肺阴虚。则兼气逆痰咳口渴等证。人参清肺汤主之。若肺阳虚。不能治下。则必有遗溺足冷。水饮喘嗽之证。甘草干姜汤治之。
妇科已有专书。然男女血本同原。故并论之。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天癸者。谓先天肾中之动气。化生癸水。至者。谓至于胞中也。水为阳气所化。阳倡而阴必随之。血者阴也。冲任主之。故应癸水。而即输血于胞中。血之应水而下。是谓以阴从阳。冲任两脉。皆起胞中。上属阳明。阳明乃后天水谷之海。居中宫称戊土。
化气取汁。变赤为血。随冲任两脉。以下合癸水。是谓戊与癸合。男女皆然。男子主气。故血从水化而为精。
女子主血。故血从水化而为经。血是男子之精。水中有血。女子之经。血中有水。故行经前后。俱有水浆可验。夫此水乃肾中冲阳之气所生。气亢则水竭。而血不濡。热证于是乎生矣。气寒则水冷。而血不运。寒证于是乎生矣。故凡调血。先须调水。调水即是调气。气生于肾。而主于肺。血生于胃。而藏于肝。以血海为肝之部分。肺金司气之制节。又为水之上源。调血调水。人当知所从事矣。故或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血中之气而利水。是女子调经之法。即凡为血证之治法。学人宜鉴观之。
血热者。水之不足也。因见行经趱前。发热口渴诸证。四物汤。加天冬麦冬黄芩花粉柴胡阿胶牛膝等药。
以滋水者濡血。或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肺肾。亦能启水之源。此以滋水为养血之法也。血寒者。水不温也。
因见经水后期。黯淡清冷之状。以及凝滞疼痛兼作。四物汤。加茯苓甘草桂枝黑姜附子等药。以温水者行气。气行则血行也。血虚者。行经太少。以及干枯淡薄。诸虚证。犹杂出难言。审系肾中天癸之水不足者。
必骨热气逆。足痿脉数。子宫干涩。经血前后。均无浆水。宜左归饮。加菟丝龟板阿胶麦冬五味苁蓉。以滋天癸之水。审系胃虚。阳明冲任之血不足者。经水必淡。只有水浆。而少鲜血。宜炙甘草汤。养荣汤。酌而用之。以补生血之源。而血虚可治矣。
血滞者。瘀血阻滞。因见身痛腹胀。寒热带漏。散经闭经诸证。总是瘀血阻滞其气。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
安行无恙。何缘而错杂变乱哉。凡此之类。故总以去瘀为要。四物汤。加元胡桃仁香附乳香没药主之。有热。加黄芩黄连。有寒。加干姜附片。王清任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皆宜。瘀血之甚者。非仲景土瓜根下瘀血等汤不治。另详瘀血门。
总而论之。血气二者。原不相离。血中有气。气即是水。吾于本条。及水火气血论。已详言之。知此。则如瘀血阻滞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故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桃仁丹皮五灵脂等。在所必用。血分有热者。乃气分之水不足以濡血。故令血热。用栀芩等以泻火。泻火即是滋水也。血分有寒者。乃气分之水。水凝湿滞而不化。故濡滞不流通也。吴茱萸细辛桂枝艾叶。以温水者温血。水温则气和。气和则血和。观此。可知男子瘀血。热结寒凝。治法与此皆无异矣。观于生天癸以生血之法。则知男子滋肾养血之法。观于补阳明以补血之原。则知男子补血之原矣。观于滋肺以养血之法。则知男子生津以养血之法。以至血热而水凝为痰。血虚而水溢为汗。同类异情。无不毕见。
妇人面色青黄。肢体消瘦。心战腰酸。时下浊物。其物黄赤青白黯黑并下。是带脉之血。伤损而成。故名曰带证。古法又分白浊一条。谓带下是带脉为病。其色污杂。白浊则是心脾肾三经为病。其色纯白。而所用之方。仍相仿佛。其实同一病也。皆是带脉为病。吾为指明曰。白浊五带。所下似血非血。乃胞中之水也。此水清则为天癸。以济经血。前论详矣。此水浊则为白浊。为五带。水浊而血因以浊矣。盖带脉下系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属于脾经。脾经土气冲和。则带脉宁洁。而胞中之水清和。是以行经三日后。即有胞水。黄明如金。是肾中天癸之水。得带脉脾土之制。而见黄润之色。乃种子之的候。无病之月信也。若脾土失其冲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证。白浊污杂。治宜和脾以利水。治脾即是治带。治带即治水也。观肾着汤。用白术。治腰痛如带五千钱者。肾着名汤。明言是肾中水邪。着于带脉。故从脾治之。以土治水。而带脉自愈矣。即此可知女子带证。是水不清。浊证仍是水不清。不必强分。总以和脾利水为主。
胃苓汤主之。挟热者去桂枝。加黄芩黄连黄柏。夹寒者。加细辛吴萸。夫脾土郁蒸。湿气腐化。变生五带。赤白污浊。理脾解郁。宜逍遥散。加防己木通主之。热加丹皮栀子黄柏。寒加台乌药艾叶砂仁。以上所论。虽未尽带浊之治。然已得法门。学人推而广之。遇热证则硝黄甘遂。未必非宜。遇寒证则参术附。尤所必用。以及寒热错杂。皆可随证制方。有纸笔不能尽传者。在医师之自悟也。
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月经名曰信水。以五行惟土主信。土旺则月水有信。土虚则失信而漏下。甚则崩中矣。治法总以治脾为主。或劳倦伤脾。或思虑饥饱伤脾。脾虚不摄。宜用归脾汤。加艾叶阿胶灶心土。大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加阿胶续断升麻炮姜枣仁山萸肉。再用鱼肚鹿角霜莲米姜盐炖食。以调养之。黄糯米当归煎服。亦大补气血。六君子养荣汤。炙甘草汤。皆脾经补益之药。可以加减用之。凡是崩中。此为正治。又有治肝以治脾之贼者。肝经怒火妄动。木郁克土。火扰而血不宁。其人善怒头痛。口苦目眩。胁腹胀满。六脉弦数。与脾经虚寒之证。显有不同。宜归脾汤。加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麦冬五味子。补脾土。清肝火。两面俱到。或用丹栀逍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
谨按。带漏虽是水病。而亦有夹瘀血者。以血阻气滞。因生带浊。小调经汤。随寒热加减治之。崩中虽是血病。而实则因气虚也。气下陷。则水随而泻。水为血之倡。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宜服补气之药。以升其水。水升则血升矣。补中益气治之。
合崩带观之。一是水病。一是血病。女子男子。皆有血与水之病。宜通观之。
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其已入胃中者。听其吐下可也。其在经脉中。而未入于胃者。急宜用药消除。或化从小便出。或逐从大便出。务使不留。则无余邪为患。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譬如皮肤被杖。血初被伤。其色红肿。可知血初离经。仍是鲜血。被杖数日。色变青黑。
可知离经既久。其血变作紫黑也。此血在经络之中。虽已紫黑。仍是清血。非血块也。是以能随气营运。走入肠胃。吐下而出。设在经络之中。即是血块。如何能走入肠胃耶。至于血块。乃血入肠胃。停留片时。立即凝结。观宰割猪羊。滴血盆中。实时凝结。便可知矣。故凡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瘀为先。且既有瘀血。
便有瘀血之证。医者按证治之。无庸畏阻。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无论产妇及吐衄家。
有此证者。乃为危候。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末。亦佳。
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用参苏饮。保肺去瘀。此皆危急之候。凡吐血实时毙命者。多是瘀血乘肺。壅塞气道。肺虚气促者。此方最稳。若肺实气塞者。不须再补其肺。但去其瘀。使气不阻塞。斯得生矣。葶苈大枣汤。加苏木蒲黄五灵脂童便治之。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佛手散。加桃仁红花血竭续断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或用小柴胡。加归芍丹皮桃仁荆芥。尤通治内外之方。义较稳。
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目不了了。通窍活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归芍桃仁红花大蓟。亦治之。
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着滞血府。逐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亦治之。
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黑色。失笑散。加醋军桃仁治之。膈下逐瘀汤亦稳。
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四物汤。加枣仁丹皮蒲黄三七花粉云苓枳壳甘草。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
皆治之。温经汤。以温药去瘀。乃能治积久之瘀。数方皆在酌宜而用。
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腠理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气血往来之路。瘀血在此。伤荣气则恶寒。
伤卫气则恶热。是以寒热如疟之状。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
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盗汗。肌肉为阳明所主。以阳明之燥气。而瘀血和蒸郁。故其证象白虎。犀骨地黄汤加桃仁红花治之。血府逐瘀汤。加醋炒大黄。亦可治之也。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九气丸治之。在胸膈上者。加桔梗枳壳栝蒌生姜甘草。在右者。加苏子桑皮陈皮。在左者。加青皮牡蛎当归。在中焦大腹者。加浓朴枳壳防己白芍甘草。在小腹下者。加橘核小茴荔核槟榔川楝子五灵脂。气散则血随而散。自不至于结聚矣。至其既散之后。则又恐其复聚。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此时瘕气既散。处于血分之中。但一调血。则气自和。而不复聚矣。逍遥散。加丹皮香附治之。归脾汤。加柴胡郁金子亦治之。者常聚不散。血多气少。气不胜血故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或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水即气也。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元恶大憝。万无姑容。即虚人久积。不便攻治者。亦宜攻补兼施。以求克敌。攻血质宜抵当汤。下瘀血汤。代抵当丸。攻痰水宜十枣汤。若水血兼攻。则宜大黄甘遂汤。或秘方化气丸。外治法。贴观音救苦膏。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与气相战斗。则郁蒸腐化。而变为脓。另详吐脓便脓疮脓门。兹不再赘。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则为干血。气者。肾中之阳。阴虚阳亢。则其气上合心火。是以气盛即是火盛。瘀血凝滞。为火气所熏。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肌肤甲错。皮起面屑。名为干血痨。病至此者。十治二三。仲景大黄虫丸治之。盖既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啮血之物。以消蚀干血。瘀血不去。新血且无生机。况是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此时虽诸虚毕见。
总以去干血为主也。如胆识不及。可以滋补之药送下此丸。亦调停之一术。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风气变化。则生痨虫。气者。肾水之所化也。故气动即为湿。风者。肝阳之所生也。
故风动即为热。湿蒸热煽。将瘀血变化为虫。是为痨虫。此犹之草腐为萤。谷飞为虫也。其辨法。面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黄。唇口生疮。声嗄咽痒。烦梦不宁。遗精白浊。发焦舌燥。寒热盗汗。口出秽气。不知香味。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梦见亡先。惊悸咳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食豆而香。又用乳香熏其手背。帕覆手心。须臾。毛长至寸许。每日平旦精神尚好。日午向后。四肢微热。面无颜色。皆是痨虫之候也。月华丸主之。多食鳗鱼肉。既有滋补。又善杀痨虫。或用鳗鱼骨烧黑。鳖甲炒为末。煎人参当归白芍白薇汤送下。补虚杀虫。相辅而行。若专事杀虫。金蟾丸亦可间服。金线蛙烧服亦妙。黑猫杀取肝。焙干为末。月初五更空心服。大能杀除痨虫。可代獭肝。獭爪为末酒下。痨虫居肺叶间。咯血声嘶者。皆能治之。
痨虫乃血化之虫。最为灵异。其人死后。虫为妖孽。传染家人。为传尸痨。杀三人者。其虫不治。传尸之证。与其所感之病患无异。金鉴谓宜服传尸将军丸。方载丹溪心法中。今查丹溪心法不载此方。然以将军名丸。其主用大黄可知。夫传尸虫孽。袭染人身。亟宜除去。故主攻下。亦如仲景攻干血法。以免留邪为患也。
此虫一传人身。便能聚积人身之血以为窠囊。食息生育。变化无穷。吾谓可用移尸灭怪汤。杀其虫而夺其血。斯无遗留之邪矣。
以上二证。大便不溏泄者。尚可攻治。溏泄者。不能任药。必死。
蓄血者。或伤寒传经之邪。或温疫时气之邪。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胞中。小腹胀痛。其人或寒或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则发狂。呼叫打骂。内经所谓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是也。癫犬咬伤。毒聚胞中。故令发狂。皆属蓄血之证。仲景抵当汤治之。桃仁承气汤亦治之。若胆识不及。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大黄。若血犹未结。但是热入血室。夜则谵语。用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治之。
(附血肿)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医书俱云是妇人之病。唯喻嘉言谓男子恒有之。面色萎黄。有蟹爪纹路。脉虽虚极。而步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胁胀腹疼。迨胀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海饶鱼盐。鱼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热中。盐者咸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血为阴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久月增。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矣。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似妇人受孕者然。至弥月时。腹如抱瓮。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粱浓味。椒姜桂糈。成热中者。皆其类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汤。加干姜川芎防己为末。陈米荷叶煎汤泛丸。白汤下。执中央以运四旁法也。
谨按喻氏之论。其言血臌之原。最为详确。惟所主之方。与气热则结。而血不流之说。未能吻合。盖六君子与所加之药。于治痰臌为宜。且须寒饮。方为切合。如论所谓。宜用清和理气之品。攻剂代抵当丸主之。和剂丹栀逍遥散。加姜黄香附治之。诸书皆用桃奴散。或琥珀散治之。第两方用温药。亦血因寒凝之剂。与喻氏所论。又有不同。医者审证择用可也。
又有石瘕肠覃。状如怀子。腹日以大。月事以时下者为肠覃。以寒客于肠外。气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月事不以时下者为石瘕。乃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下不下。以留止。故成石瘕。是气病而血亦病也。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后服温经汤。
单腹胀者为血臌。若四肢皆胀。或先从四肢肿起。其色红者。谓之血肿。亦有不红者。血从水化而为水。故不红也。或得于吐衄之后。瘀血化水而肿。或得于妇人经水不行。血化为水而肿。既化为水。则兼治水。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治之。或用干漆雄黄。醋丸麦芽汤下亦可。
又凡臌胀浮肿。俱要分阴证阳证。阴证脉沉涩弦紧。必有寒痰诸证。宜中满分消汤加桃仁。阳证脉数口渴。便短气逆等证。宜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另详六卷肿胀门。
妇女经闭有四。一寒证。一热证。一实证。一虚证。
寒闭者。积冷结气。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胞门为寒所伤。经络凝坚。阴中掣痛。少腹恶寒。上引腰脊。绕脐寒疝。或瘀血不行。留为石瘕。皆霜凝冰结之象也。用温经汤主之。或用温药下之。附子理中汤。加当归桃仁大黄细辛牛膝肉桂。生化汤下之。尤稳。经通之后。再服肾气丸收功。
热证者。胞为血室。血室为肝之所司。肝火横逆。从胞脉上迫于心肺。心肺之气。不得下通。则发寒热。头晕耳鸣。烦躁多怒。咳逆气上。治宜平其肝火。使肺气得下降。心血得下注。斯经通矣。当归芦荟丸。加桃仁以攻之。丹栀逍遥散。加桃仁以和之。又曰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上属阳明。若胞中火逆。随冲任两脉上冲。头晕颊赤。咽喉不利。发热口渴。咳逆喘息。此乃胞气上逆。合于阳明之气。而为燥动之证。法宜从阳明以折冲逆。使火下降。斯经通矣。玉烛散治之。如脾胃素虚。不便攻治者。玉女煎。加桃仁丹皮治之。金匮麦门冬汤。尤能逆折冲气。数方皆从阳明降气。使气下达胞中。则经自通。又有从肾中。引气下行。以通经之法。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柏牛膝桃仁。此又引冲气下行隔治之法。
实证经闭者。妇人少腹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又仲景曰。
妇人伤寒。中风。经水适断。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小柴胡汤主之。妇人经闭。藏坚癖不止者。中有干血。湿热腐变。化出白物。矾石末纳入阴户。吾谓可用土瓜根汤。加黄柏防己治之。又或小腹结痛。大便黑色。小便不利。明知血欲行而不肯利下。宜抵当汤主之。时方可用膈下逐瘀汤。
虚证经闭者。或因失血过多。面与爪甲之色。俱浅淡黄白。血既从上而脱。更何从再注胞中。以为经水哉。
治法宜止其吐衄之血。使其下行。再补其虚。则血生而气顺。下注胞中。斯经得通矣。四物汤。加牛膝枳壳降香郁金血余童便茯苓甘草阿胶。或因过淫精竭。肾中天癸之水不至胞中。则不能引动冲脉之血。是为阳不倡阴。水不化血。宜滋补其水。以益天癸。左归饮主之。三才汤亦主之。或因生产过多。伤血血枯。圣愈汤主之。或室女血枯。名为童痨。室女正当血盛之时。而乃经少血枯。以致骨蒸肌热。面色枯白。两颧发赤。懒于饮食。皮干消瘦。咳嗽喘息。此宜大滋其血之化源。使血骤生。而诸病乃退。炙甘草汤主之。又或妇人女子。不得隐曲。心念不遂。脾气抑郁。以致胃病。不思饮食。倦怠少神。怔忡健忘。脾不化汁。心不化赤。是血虚而无经水。血虚则生内热。肌肉干瘦。如风之消物。故又名风消。其证难治。宜归脾汤主之。血虚则火盛无制。心乘肺金。金气不行。不能运布。水津留于胸中。津液尽化为痰。咳嗽不已。日久成痨。经所谓传为息贲。则不能治。谓喘息也。都气丸。加人参麦冬枣仁五味子钟乳石治之。天王补心丹亦治之。保和丸。清燥救肺汤。皆可借治。息贲。叶氏养胃汤。加熟地五味云苓亦佳。
经血原委。已于四卷详言之。兹特就经闭大略。出其证治。化裁通变之用。则存乎其人而已。
末段所论生血之法。男女略同。治血证者。须切究之。
妇人以血养胎。血或不足。或不和。于是有胎气诸证。此与本书血证不涉。然亦血分中事。不类而类。因并论以启人之悟。
孕妇胎中。止有水血二者而已。水即是气。故生产时。水衣先至。后下血衣。行经时亦先下浆水。后下鲜血。
水者气之所化。气属阳。血属阴。水先乎血。是为阳先乎阴也。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其受胎也。亦必天癸先交。而冲血后聚。故不曰男女构血。而曰男女构精。精者。水与血混合之名也。既成胎后。肾中之阳气。则化水以养胎。胃中之水谷。则取汁化血。从冲任两脉。下注胞中以养胎。胎中水足。则血不燥。胎中血足。制气不亢。水血调和。则胎孕无病。所以有病者。皆水与血不和之故。胎病多端。吾且斩断葛藤。但就水血二者立法。可以通一毕万矣。
恶阻者何也。胎中之水火。上逆入胃故也。冲任乃胞脉。皆上属于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今因有胎。子宫收闭。冲气不得下泄。转而上逆。挟胞中之水。以干胃土。则为痰水上溢。因而呕吐。治宜调胃利痰。二陈汤。加枳壳砂仁生姜藿香治之。香砂六君子汤亦治之。水降则气降。胃得安而不呕吐矣。又或胞气上逆。
上合阳明燥气而为火。亦致吐逆。呕苦呕酸。哕气拒食。胎塞于下。气逆于上。多生火证。故世谓胎前不宜热药。以此之故。法宜清胃降火。小柴胡汤主之。麦门冬汤亦治之。
子呛者何也。胎中之水火。上干于肺故也。养胎全赖水与血二者。若水不足以濡血。则血燥。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燥热相合。是为胎火。胎火循冲脉而上。干犯肺金。则咳喘交作。两颊发赤。咽喉不利。气呛咳嗽。
故名子呛。仲景麦门冬汤治之。时方玉女煎。加五味子亦妙。方中牛膝。正取其降冲逆。半夏降冲逆。降水也。牛膝降冲逆。降火也。皆以堕胎之药安胎。用之得宜。正无畏缩。又有胎中之水。上泛为痰。冲肺作咳。以致子呛者。于法又宜去水。苏子降气汤。六君子汤。加五味炮姜细辛治之。若是水火兼动。而致咳嗽。宜泻白散。加杏仁栝蒌霜白前黄芩枳壳甘草。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但葶苈猛。不可多用。
孕妇少腹痛。仍分水分血分两端。在水分者。膀胱之气不能化水。则子脏胀满。水不得泄。必见小便短涩。
胀喘诸证。审是热结不行者。导赤散。加山栀防己以清之。审系寒结而阳气不化者。五苓散治之。取其水利。则少腹之痛自止。橘核丸。加茯苓亦治之。在血分者。胞为肝肾所司。肝阳不达于胞中。则胞血凝滞而痛。四物汤。加艾叶香附阿胶茴香。肾阳不达于胞室。则胎冷痛。上连腰脊。四物汤。加杜仲故纸台乌艾叶。
此名胞阻。谓胞中阴血。与阳气阻隔也。重则用肾气丸。轻则用胶艾四物汤。
血与水皆阴也。水为先天阳气所化之阴液。血为后天胃气所化之阴汁。肾阴又转赖胃之水津而生。胃气又实藉肾之生阳而旺。今有肾中之生阳不足者。脉弦发热。愈胀而下坠。腹痛恶寒。子宫欲开。仲景用附子汤治之。保肾之阳。以扶胃气。此补阳法也。又有胃中之水津不足者。则子脏干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凭。数欠伸。所以然者。以肾水不足。冲血不足。无所润养。肾水在下。则为胞中之天癸。在上则为口中之津液。脏燥。则肺金不得津液之润养。故肺主悲伤。欠伸者。明系肾病。如神所凭者。血燥则心不化液。而神无守也。甘麦大枣汤。滋肾之阴。从冲任以输水于肾。而肾阴因籍以生。此补阴法也。视此二条。一切滋阴补阳之法。可以贯通。
胎漏。亦分水与血二证。下血者属血热。因其火甚。故逼血妄行。宜四物汤。加阿胶炒栀子侧柏叶黄芩。下水者。或如豆汁。下至升许。名曰孤浆。去水太多。则胎干枯。必倚而坠。水即气也。惟其气泄。是以水泄。黄糯米浓煎。补而滋之。茅根白术人参鹿角霜桑螵蛸白银。酒水煎服。亦佳。
再按血统于脾。而藏于肝。肝主疏漏。故漏血。治以归脾汤。加柴胡山栀阿胶。于法尤合。水生于肾而制于肺。肺气不纳。故漏水。今观肺中虚寒。不能制下。则小便遗溺。可知肺气不纳。所以漏水之理矣。宜用白术人参海螵蛸龙骨牡蛎百合诃子苎根白银。
子淋者。小便淋沥。亦分水淋血淋二者。水淋病在膀胱。胀闭涩滞。宜五淋散。加木通泽泻。血淋者。病在血室。阴中割痛。下滴血点。四物汤。加苁蓉茅根藕节条芩赤苓草梢。
子悬者。胎气上逼。悬塞心胸。亦分水分血分二者。水分之病。由于气虚。水泛为痰。壅凑其胎。浊气上逆。脉必沉滑迟弱。六君子汤。加枳壳紫苏腹皮川芎香附治之。血分之病。由于血虚。胎中厥阴肝经相火上僭。
举胎上逼。宜小柴胡合四物汤。再加云苓黄连黄柏。六味丸。加牛膝麦冬以引之使下。亦高者抑之之义。
毋畏牛膝之堕胎也。
又按子悬之证。有孕七八月。产母血虚。胎无所养。上行求食者。但用下降之药。不能治也。宜大补其血。炙甘草汤。去桂枝。加淮药枣仁治之。圣愈汤。加白术云苓甘草亦治之。甘麦大枣汤皆宜。又当美其饮食。用黄人参山药白芷芡实猪蹄炖服。最佳。
子气者。水肿也。胞与膀胱。并域而居。胞宫为胎所占。侵逼膀胱。以致膀胱之水。不能化行。亦由膀胱之气化。先有不足。故能为胎占。用五苓散主之。若是胎火乘肺。化源不清。以致便短水肿者。去桂枝。加知母麦冬黄芩杏仁防己治之。
子烦者。血虚也。血者心之所主。血足则心不烦。胎既耗血。胎中之火。又上与心火相合。火扰其心。是以虚烦不能眠。酸枣仁汤治之。朱砂安神丸。亦治之。
子眩者。气分之痰也。其证目眩头晕。皆由胎水上逆为痰之所致。二陈汤。加紫苏枳壳杏仁姜汁竹沥治之。
子痫者。血分之风也。其证忽然昏冒。卒倒无知。手足抽掣。过时则醒。口噤反张。乃孕妇血虚。风邪入肝之所致。法宜补血祛风。四物汤。加钩藤防风茯神桑寄生独活羚羊角。逍遥散小柴胡。皆可借治。
小便不通者。气不足也。气化则水能出。今小便点滴不通。是胞系下压其溺窍故也。究其所以下压溺窍之故。则因肾气不足。不能举胎而上。此名转胞。宜肾气丸主之。又或胃气不足。不能升提其胎。补中益气汤主之。
大便不通者。血不足也。孕妇之血足则无病。血既不足。则供胎犹未能给。更何能分给诸脏。是以必现口渴咳逆发热大便不通等证。治宜滋生其血。血足则大便自通。四物汤。加杏仁麻仁苁蓉菟丝子治之。逍遥散。加麻仁枳壳浓朴亦治之。
总而论之。胎气不和者。皆是水分之病。调水则气自和。胎火太旺者。皆是血分之病。调血则火自熄。能知水火血气之故。则治胎不难。治失血之证亦不难。即治杂证。更无所难。
此书为失血说法。其气一门。皆连类而及之者。然胎病之发。尤水火血气之显然者。能参透此条。则于水火血气四字。自无隐匿之情。其他胎病。有未备录者。另有胎产之书可查。
痨瘵之证。咯血痰嗽。遗精泄泻。潮热盗汗。瘦削疲倦。梦与鬼交。或梦亡先。喜见人过。常怀忿怨。平旦病减。
午后病增。发热心烦。口燥鼻干。脸红唇赤。骨蒸肺痿。咽痛失音。若泻不止。则不治矣。其原得于酒色损伤。
以及失血之后。瘀血郁热。化生痨虫。蚀人脏腑之精血。变生诸般怪证。病患死后。虫气传染家人。名曰传尸。又名尸疰。谓其自上注下。见证与前死之人相似故也。辨虫之法。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
或用乳香熏手背。以帛覆手心。良久手上出毛长寸许。白黄者可治。红者稍难。青黑者死。若熏手无毛。非痨虫证也。又或用真安息香。烧烟吸之。不嗽者非传尸。烟入即嗽。真传尸也。痨虫之形。或似蜣螂。或似红丝马尾。或似虾蟆鼠。或似鞠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或化精血归于元气之内。若传至三人者。其虫灵怪不可治。凡用药治虫。勿令病者知之。恐虫觉悟。难取效也。
夫痨虫何由而生哉。木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人身亦必先有瘀血。虚热郁蒸。乃生痨虫。虫者。风木之气所化。人身肝主风。木又主藏血。肝脏之血。若有瘀积。是犹木之先腐也。于是肝脏之风气。郁遏蒸煽。将瘀血化生为虫。既化为虫。即从虫治之。宜天灵盖散治之。然天灵盖不易得。且不宜用。可用虎头骨代。或金蟾丸亦可。余每用干漆明雄川椒楝根皮白颈蚯蚓升麻郁金。共为末。白汤五更时服。其虫不吐即下。义固取于杀虫。而尤在干漆郁金。兼治瘀血。以痨虫是瘀血所化。杀虫是治其标。去瘀是治其本也。诸书但言杀虫。而不知虫之所自生。宜乎未得其治也。吾为指出。痨虫是瘀血所化。治瘀血是治其本也。辨证录用移尸灭怪汤。治痨虫传尸。方以去瘀为主。故效。
痨虫之生。由瘀血所化。而痨虫既生。蚀人精血。人之正气。日以消耗。不治其虚。但杀其虫。病终不能愈也。
月华丸主之。义取补虚。而去瘀杀虫兼施。其治乃万全之策。鳗鱼肉常食亦佳。或鳗鱼骨鳖甲知母山茱萸柴胡当归青黛桃枭为丸。人参汤下。亦攻补兼行之术。
又凡湿热积痰。皆能生虫。与小儿疳虫无异。用金蟾丸即愈。不比血化之虫。灵怪难治也。
既杀虫后。但当滋补其虚。阴虚者十居八九。琼玉膏主之。加黄柏知母紫河车更佳。阳虚者。十之二三。六君子汤主之。
杂病咳嗽。另有方书可查。未及备论。兹所论者。虚痨失血之咳嗽也。失血家。十有九咳。所以然者。肺为华盖。肺中常有津液。则肺叶腴润。覆垂向下。将气敛抑。使其气下行。气下则津液随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
水道通调。肝气不逆。肾气不浮。自无咳嗽之病矣。血者火化之阴汁。津者气化之水液。二者本相济相养。
水不济火。则血伤。血不养气。则水竭。水竭则津不润。肺血伤。则火来克金。金被火克。不能行其制节。于是在下之气。始得逆上。气既逆上。则水津不能随气下布。凝结为痰。在下之水邪。又得随气而升泛为水饮。
皆致咳嗽。吾于咳血门已详论之。兹复条列如下。以便查核。
一肺脏津虚。火气乘之。致成燥咳。气呛痰涩。或带血丝。久成肺痿。清燥救肺汤治之。
一痰火凝结。咳逆发渴。喉中痰滞者。由于津液不散。阻塞气道。治宜清利其痰。滋养其津。紫菀散主之。
一水饮冲肺。咳逆倚息。不得卧者。由于失血之人。肝经风火太盛。激动其水。上冲肺。卧则肺叶张。水饮愈冲。是以不得卧息。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吾每用二陈汤治饮。加苏子柴胡白芥子黄芩石膏杏仁荆芥薄荷枇杷叶。风火兼治。尤效。此与杂病咳嗽。因寒动水者有异。因寒动水。以致水饮冲肺者。宜小青龙及真武汤。血证咳嗽。多是内动风火。激水而上。青龙真武等。又其所忌。医者辨之。
夫虚痨咳嗽。原于火克金。水乘肺。而切究其故。则病皆在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化生津血。血不足则火旺。
津不生则肺燥。水气不化。则饮邪上干。治胃火。宜白虎汤。加生地百合五味子。或玉女煎。治胃痰。宜滚痰丸。指迷茯苓丸。轻者用豁痰丸。治胃中水饮。宜二陈汤。加苏子白芥子防己枳壳杏仁生姜。若水饮挟火者。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上条分肺胃。治已详。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肺火盛。加麦冬。心火盛。加黄连当归。肝火盛。加当归胡黄连。黄昏咳嗽。为火浮于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以敛之。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加莱菔子。痰凝气滞者。加栝蒌霜旋复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贝母。水饮上冲者。加葶苈子桑白皮细辛五味子。有寒加干姜云茯苓。若兼外感。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而咳嗽者。宜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杏仁薄荷。盖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
又有痰血作咳。其证咳逆倚息。而不能卧。与水饮冲肺之证相似。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气壅即水壅。气即是水故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坐立则肺覆。瘀血亦下坠。其气道尚无大碍。故咳亦不甚。卧则瘀血翻转。更为阻塞。肺叶又张。
愈难敛戢。是以倚息不得卧也。若仍照水饮冲肺。用葶苈大枣汤。是得治饮之法。而未得治瘀之法矣。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宜代抵当丸。加云茯苓法半夏。轻则用血府逐瘀汤。加葶苈苏子。又有咳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诸书皆言侧卧一边。乃失血咳嗽不治之证。而不知仍是瘀血为病。盖瘀血偏着一边。以一边气道通。一边气道塞。气道通之半边。可以侧卧。气道塞之半边。侧卧则更闭塞。是以翻身。则愈加咳逆也。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
故不得右卧也。右卧则瘀血翻动。益加壅塞。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不得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凡此瘀血咳嗽之证。诸书少言及者。朱丹溪略引其端。亦未申明。吾于临证有悟。不惜大声疾呼者。正欲起死人而肉白骨。岂敢秘而不传哉。
又有冲气咳逆者。以冲脉起于血海。循行而上丽于阳明。血海受伤。则冲脉气逆。上合阳明。而为火逆燥咳之证。麦门冬汤主之。玉女煎亦治之。二方皆从阳明。以抑冲气之颠。使不逆也。
又有冲气挟肝经相火。上乘肺金者。其证目眩口苦。呛咳数十声不止。咳牵小腹作痛。发热颊赤。宜四物汤。合左金丸。再加人尿猪胆汁牡蛎五味治之。盖血室为肝之所司。冲脉起于血室。故肝经之火。得缘冲气而上。小柴胡汤。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丹皮地骨皮亦治之。重者加胡黄连。
冲脉本属肝经。然其标在阳明。而其根则在于肾。盖冲脉起胞中。而肾气即寄在胞中。肾中之气。上于肺而为呼吸。亦借冲脉之路。以上循入肺。是以脐旁冲脉之穴。谓之气冲。内经又明言冲为气冲。冲脉之与肾经交合者如是。是以冲脉每挟肾中之虚火。上逆而咳。喘促咽干。两颧发赤。宜猪苓汤。加五味子知母牛膝黄柏熟地龟板。或麦味地黄汤以安之。三才汤。加铁落以镇之。或大补阴丸。合磁朱丸。加五味以吸冲气。使归于肾。则不咳逆矣。又有胞中之水内动。冲气挟水上逆而咳者。其证上热下寒。龙雷火升。面赤浮肿。头晕咽痛。发热心悸。大便反滑。腰痛遗溺。桂苓甘草五味汤治之。肾气丸亦治之。参看吐血咳血门更详。
咳嗽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血家咳嗽。尤多生于肾虚。肾者气之根也。肾经阴虚。则阳无所附。气不归根。故浮喘咳逆。宜三才汤。加五味子沉香。陈修园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阿胶麦冬五味子。其附子须少用。只作引导耳。余每用知柏地黄汤。少加五味子肉桂。以为报使。常服都气丸亦佳。又有肾经阳虚。不能化水。腰痛便短。气喘咳逆者。肾气丸。加五味治之。更有肾水上泛。脾土不制。而为水饮咳嗽者。乃属五饮杂病。非失血家应有之证。自有各书可查。兹不赘及。
吐血家脉静身凉。不药可愈。以阴虽亏而阳犹不亢。阴与阳尚得其和。故易愈也。或身有微热。皮毛似汗。
此为阳来求阴。水来就血。亦可自愈。所谓发热者。与身有微热不同。
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但头汗出者。
火性炎上。外有所束。则火不能四达。故愈炎上。而头汗也。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此如盛暑遏热。得汗而解。小柴胡汤主之。
又有瘀血发热者。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肢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己化土汤。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
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桃奴散。加黄芩柴胡亦治之。
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眼目青黑。毛发摧折。世以为难治之证。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以上所论。皆属血家发热之实证也。又有发热之虚证。分血虚水虚两类。另条如左。
血虚者。发热汗出。以血不配气。则气盛而外泄也。或夜则发热。以夜主血分故也。或寅卯时即发热。以寅卯属少阳。肝血既虚。则少阳之相火。当寅卯旺时而发热。地骨皮散。加柴胡青蒿胡黄连云茯苓甘草治之。又或胞中之火。因血不足。上合阳明燥气。日晡潮热者。犀角地黄汤治之。
水虚者。水为气之所化。水津不足。则气热。皮毛枯燥。口咽生疮。遗精淋秘。午后发热。大补阴丸。以补水济火。或清燥救肺汤。从肺胃以生水津。水足以濡血。则阳气不亢。燥热自除。五蒸汤亦统治之。
复有阴虚于内。阳浮于外。而发热者。须大补其阴。而复纳其阳。故产后发热。用四物汤。加黑姜。失血发热。
亦可用之。火重者。再加芩连。若肾阴不足。真阳外浮。发热喘促者。是为阴不恋阳。阳不入阴。宜从阴引阳。
用二加龙骨汤。加五味子麦门冬阿胶。或三才汤。加盐炒肉桂少许。桑叶云苓白芍冬虫夏草山茱萸牛膝五味子知母沉香龟板。此外又有食积发热者。手足心腹热。胸满哕呃。大便不调。日晡及夜发烦。宜枳壳浓朴大黄。消去之。则不壅热矣。勿谓虚人无实证也。
杂病四肢厥冷。为脾肾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四逆汤主之。若失血之人。而亦间有发厥者。则多是热邪内陷。伏匿在里。外见假寒。身如冷水。目昏神暗。脉伏不见。或冷一阵。反而发热。或厥数日。反发热数日。其厥多热少者。是阳极似阴。热之至也。厥少热深者。是伏热犹得发泄。热尚浅也。此即伤寒论厥阴篇。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矣。盖厥阴肝经。内寄胆火。病则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反热。发热固是火甚。发厥则火伏于内。而更盛矣。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发。转厥为热。次乃更清其热。斯可愈耳。若误认为杂病发厥。而用热药。是促其命也。其辨法。杂病之厥。吐利不止。脉脱气微。有寒无热。伏火之厥。则厥后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宁。恶明喜暗。渴欲得饮。吐衄随厥而发。皆现真热假寒之象。先以清化汤。合升降散。攻其伏热。或当归芦荟丸攻之。次以五蒸汤清之。厥止热不退者。再用大补阴丸。地黄汤。以滋阴。发厥之证。又有寒闭于外。而火不得发者。用仲景四逆散。加荆芥黄连枯芩。审其阳陷于内。而不出者。白头翁汤。以清达之。升阳散火汤。以温发之。二方酌宜而行。
血家发热。固多是真热假寒。然亦有真寒者。去血太多。气随血泄。以致中气虚而不旺。元气损而不足。四肢厥冷。不思饮食。大便溏泻。此乃虚则生寒之证。法宜温补。十全大补汤。参附汤。养荣汤。随宜用之。
发热恶寒。多是外感伤其荣卫。伤荣则寒。伤卫则热。平人治法。须用麻桂发散。失血皆阴血大亏。不可再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只可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以和散之。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若不关外感。系本身荣卫不和。发为寒热。似疟非疟者。不可作疟治之。只用小柴胡。或逍遥散。和其荣卫而愈。又有瘀血作寒热者。其身必有刺痛之处。血府逐瘀汤治之。此与杂病寒热有异。
医者须知。
仲景泻心汤
大黄(酒炒二钱)黄连(三钱)黄芩(四钱)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
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陈。使不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气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药。以损阳和阴。真圣药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气而已。即外而经脉肌肤。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者。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气最盛。凡人身气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为患。惜哉。方名泻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义。于血证思过半矣。
十灰散
大蓟小蓟茅根棕皮侧柏大黄丹皮荷叶茜草栀子(各等分)上药烧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
得力全在山栀之清。大黄之降。火清气降。而血自宁。余药皆行血之品。只借以向导耳。吹鼻止衄。刃伤止血。皆可用之。
独参汤
人参(二两)浓煎细咽熟睡。取养胃之阴。安护其气。气不脱则血不奔矣。世以党参代之。并认为阳药。不知人参柔润甘寒。乃滋养中宫津液之药。人之真气。生于肾中。全赖水阴含之。出纳于肺。又赖水津以濡之。故肾中水阴足。则气足而呼吸细。肺中之水津足。则气足而喘息平。人参滋补中宫之津液。上布于肺。下输于肾。故肺肾之气。得所补益。世人不知气为水之所化。而以属阳。妄指参为阳药。幸陈修园力辨其诬。
而修园谓壮火食气。参泻壮火故补气。其说犹有隔膜。尚未识气即是水之理。吾于总论言之甚详。须知气即是水。而人参之真面乃见。
甘草干姜汤
甘草(三钱炙)干姜(二钱炮)五味子(一钱)甘草炙过。纯于补中。干姜变黑。兼能止血。二药辛甘合化。扶阳气以四达。血自营运而不滞矣。惟五味收敛肺气。使不上逆。以止气者止血。凡阳虚脾不摄血者。应手取效。但血系阴汁。血亏即是阴亏。刚燥之剂。往往忌用。必审其脉证。果系虚寒者。始可投此方。
四物汤
当归(四钱)生地(四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柯韵伯曰。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则究之于心。调血者。当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
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当归和血。川芎活血。芍药敛血。地黄补血。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使荣气安行经邃。若血虚。加参。血结。加桃仁红花。血闭。加大黄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热加芩连。欲行血去芍。
欲止血去芎。随宜加减。则不拘于四物矣。如遇血崩血晕等证。四物不能骤补。而反助其滑脱。又当补气生血。助阳生阴长之理。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气于仓卒。能调阴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阴之本。韵伯此论。虽有不足于四物。然谓四物为肝经调血之专剂。则深知四物之长者矣。
盖肝主藏血。冲任血海。均属于肝。故调血者。舍四物不能为功。
白虎汤
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甘草(二钱)粳米(一撮)四药甘寒。生胃阴。清胃火。阳明燥热得此。如金夕起。暑酷全消。故以秋金白虎名汤。乃仲景伤寒阳明之正方。借治血症。脉洪大发热口渴者。尤有捷效。
佛手散
(即归芎汤)当归(五钱)川芎(三钱)酒水各半煎服。辛以行气。温以行血。有汁能生血。二味为活血行血之要药。
失笑散
蒲黄(三钱)五灵脂(五钱)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气也。水行则气行。气止则血止。故蒲黄能止刀伤之血。灵脂气味温行以行血。二者合用。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半夏(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二钱)大黄(钱半)生姜(三钱)大枣(三枚)黄芩一味。清表里之火。姜枣柴胡。使邪从表解。半夏白芍枳壳大黄。使邪从里解。乃表里两解之剂。而用里药较多。后之双解散。通圣散。皆从此套出。借治血症。或加表药。或加血药。可以随宜致用。
逍遥散
(加丹栀名丹栀逍遥散)柴胡(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钱半)薄荷(一钱)煨姜(三钱)丹皮(三钱)栀子(二钱)此治肝经血虚。火旺郁郁不乐。方用白术茯苓。助土德以升木。当归白芍。益荣血以养肝。薄荷解热。甘草缓中。柴姜升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遥。如火甚血不和者。加丹皮山栀。清理心包。心包主火。与血为肝之子。为火之母。治心包之血。即是治肝之血。泻心包之火。即是泻肝之火。以子母同气故也。
当归芦荟汤
当归(一两)胆草(一两)芦荟(五钱)青黛(五钱)栀子(一两)黄连(一两)黄柏(一两)黄芩(一两)大黄(五钱)木香(二钱半)麝香(五分)旧用神曲糊丸。姜汤送下。借治血病。用酒丸。童便下。尤佳。人身惟肝火最横。每挟诸经之火。相持为害。
方用青黛芦荟胆草。直折本经之火。芩连栀柏大黄。分泻各经之火。火盛则气实。故以二香以行气。火盛则血虚。故君当归以补血。治肝火决裂者。惟此方最有力量。莫嫌其多泻少补也。
地黄汤
熟地(一两)山药(五钱)山萸肉(五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陈修园谓。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谓此方非补肾正药。然肾经水虚火旺者。实不可离。方取熟地以滋肾水。而又恐肝木盗水之气。故用山萸以养肝之阴。补子正以实母也。再用山药补脾土。启水津以给肾。用丹皮。清心胞。泻火邪。以安肾。庶几肾中之水。得以充足。特虑有形之水质不化。则无形之水津亦不能生。尤妙茯苓泽泻。化气利水。以泻为补。虽非生水之正药。
而实滋水之要药。
花蕊石散
花蕊石(为末每服三钱)男用酒调服。女用醋水服。瘀血化水而下。按此药独得一气之偏。神于化血。他药行血。皆能伤气。此独能使血自化。而气不伤。真去瘀妙品。
侧柏叶汤
侧柏叶(三钱)炮姜(钱半)艾叶(三钱)马通(二两)热气藏伏于阴分。逼血妄行不止。用姜艾宣发其热。使行阳分。则阴分之血。无所逼而守其经矣。柏叶属金。抑之使降。马为火畜。同气相求。导之使下。则余烬之瘀。一概蠲去。此为热伏阴分从治之法。乃久吐不止。一切寒温补泻。药几用尽。因变一法。以从治之。凡遇热症。用之须慎。若系寒凝血滞者。则无不宜。马通汁。即马粪泡水。无马通。以童便代之。
人参泻肺汤
人参(三钱)黄芩(三钱)栀子(三钱)枳壳(二钱)甘草(一钱)连翘(一钱)杏仁(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大黄(一钱酒炒)薄荷(一钱)葶苈大枣泻肺汤。是泻肺中之水。此方是泻肺中之火。肺体属金。不自生火。皆由心火克之。胃火熏之也。故用栀子连翘。以泻心火。黄芩大黄。以泻胃火。肺为火郁。则皮毛洒淅。用薄荷以发之。肺金不清。则水道不调。用桑皮以泄之。火盛即是气盛。用枳桔杏仁以利之。而人参甘草。又补土生金以主持之。补泻兼行。调停尽善。实从葶苈大枣汤套出。变泻水为泻火之法。凡上焦血滞痰凝。因火所致者。均可随证加减。
甲己化土汤
白芍(五钱)甘草(三钱)杨西山失血大法。以此为主方。而极赞其妙。其实芍药入肝。归芎桃仁。善去旧血以生新血。佐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气。为产后之圣药。各书多改炙草为益母草。不知益母乃凉血利水之药。
此方取其化血。即能生血。如益母草。焉有生血之功。与方名相左。吾以为治红痢尿血。或可用之。若此方断不可用。
牛膝散
牛膝(三钱)川芎(钱半)蒲黄(三钱)丹皮(三钱)桂心(三钱)当归(四钱)当归川芎蒲黄丹皮。四药和血。桂枝辛温以行之。牛膝下走以引之。用治下焦瘀血。温通经脉。无不应验。方义亦浅而易见。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钱)大黄(二钱)芒硝(三钱)桂枝(二钱)桂枝禀肝经木火之气。肝气亢者。见之即炽。肝气结者。遇之即行。故血证有宜有忌。此方取其辛散。合硝黄桃仁。直入下焦。破利结血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硝黄引从大便出。而桂枝兼化小水。此又是一层意义。
小调经汤
当归(三钱)赤芍(三钱)没药(二钱)琥珀(二钱)桂枝(二钱)细辛(五分)麝香(少许)当归补血。赤芍行血。树脂似人之血。没药为树脂所结。故能治结血。琥珀乃树脂所化。故能化死血。四药专治瘀血。亦云备矣。而又恐不能内行外达也。故领以辛桂麝香。使药性无所不到。而内外上下。自无伏留之瘀血。所以不循经常者。多是瘀血阻滞。去瘀即是调经。
小柴胡汤
柴胡(八钱川产为真)黄芩(三钱)半夏(三钱)大枣(三枚)人参(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二钱)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黄汤
犀角(钱半)生地(五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牛土属。而秉水精。地黄土色。而含水质。二物皆得水土之气。能滋胃阴。清胃火。乃治胃经血热之正药。然君火之主在心。故用丹皮以清心。相火所寄在肝。故用白芍以平肝。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饮
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三钱)熟地黄(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石斛(三钱)茵陈(三钱)甘草(一钱)枇杷叶(二片去毛)陈修园曰。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润以补之。枇杷枳壳。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重在养津液。方中地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芩枳。即猪苓汤用滑泽以除垢意也。
清燥救肺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黑芝麻(一钱)石膏(二钱)阿胶(一钱)杏仁(一钱去皮尖)麦冬(二钱)枇杷叶(炙一片)冬桑叶(三钱)喻嘉言曰。诸气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呕喘痿之属于上。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胃经。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上矣。所以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行气。即泄气。间有一二用润剂。又不得肯綮。今拟此方。名清燥救肺。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
以苦寒而不用。至苦寒降火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庶克有济。
保和汤
甘草(二钱)阿胶(三钱)百合(三钱)知母(三钱)贝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天冬(三钱)麦冬(三钱)桔梗(三钱)薄荷(一钱)饴糖(三钱)薏苡仁(三钱)马兜铃(二钱)肺经之津足。则痰火不生。而气冲和。若津不足。则痰凝火郁。痿咳交作。而气失其和矣。方用饴糖甘草阿胶。补胃以滋肺津。复加清火祛痰敛浮解郁之品。凡以保护肺金。使不失其和而已。葛可久此方。虽不及救肺汤之清纯。然彼以滋干为主。此以清火降痰为主。各方用意不同。无相诋訾。
麦门冬汤
麦冬(二两)半夏(六钱)人参(四钱)甘草(四钱)粳米(一盏)大枣(十二枚)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
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隔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盖冲脉起于胞中。下通肝肾。实则丽于阳明。以输阳明之血。下入胞中。阳明之气顺。则冲气亦顺。胞中之血与水。皆返其宅。而不上逆矣。此方与小柴胡合看更明。小柴胡是从胃中引冲气上行。使火不下郁之法。此方是从胃中降冲气下行。使火不上干之法。
或去粳米加蜜。更滋润。
四磨汤
人参乌药槟榔沉香(各等分)上药磨水煎服。治上气喘急。取人参滋肺。以补母之气。取沉香入肾。以纳气之根。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治之。泻实补虚。洵为调纳逆气之妙法。盖肺为阳。而所以纳气下行者。全赖阴津。故用人参以生津。
肾为阴。而所以化气上行者。全赖真阳。故用沉香以固阳。为沉其水。故能直纳水中之阳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枝尖(三钱)云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五味子(一钱)此治肾中水气腾溢。阴火上冲。面赤咽痛。咳逆诸病。桂苓抑水下行。水行即是气行。然逆气非敛不降。
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苏子降气汤
苏子(三钱)半夏(二钱)当归(三钱)陈皮(二钱)前胡(二钱)浓朴(一钱)沉香(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气即水也。水凝则为痰。水泛则为饮。痰饮留滞。则气阻而为喘咳。苏子生姜半夏前胡陈皮。宣除痰饮。
痰饮去而气自顺矣。然气以血为家。喘则流荡而忘返。故用当归以补血。喘则气急。故用甘草以缓其急。出气者肺也。纳气者肾也。故用沉香之纳气入肾。或肉桂之引火归元为引导。
肾气丸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云茯苓(四钱)泽泻(四钱)牡丹皮(五钱)川附片(三钱)肉桂(二钱)肾为水脏。而其中一点真阳。便是呼吸之母。水足阳秘。则呼吸细而津液调。如真阳不秘。水泛火逆。则用苓泽以行水饮。用地萸以滋水阴。用淮药入脾。以输水于肾。用丹皮入心。以清火安肾。得六味以滋肾。而肾水足矣。然水中一点真阳。又恐其不能生化也。故用附子肉桂以补之。若加牛膝。便具引火归元之功。若加知柏。又治上热下寒之法。如去桂附。加麦冬五味。则纯于滋阴。兼治肺金。
辛字润肺膏
羊肺(一具洗)杏仁(四钱)柿霜(五钱)真酥(五钱)真粉(三钱)白蜜(五钱)为末。搅匀入肺中。炖熟食。真粉即上白花粉。真酥即上色羊乳。如无以黑芝麻捣烂代之。方取肺与肺同气。而用诸润药。以滋补之。义最浅而易见。然方极有力可用。
琼玉膏
生地(一斤汁)白蜜(一斤)人参(八两)云苓(十二两)生地汁合白蜜入瓷瓶内。云苓人参为末。和匀。放水中煮三昼夜。悬井中昼夜。取起。仍煮半日。白汤化服。为润利肺经之妙剂。
生脉散
人参(三钱)麦门冬(三钱)五味子(七粒)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酸甘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
保元汤
人参(三钱)黄(三钱)黑枣(三钱)炙甘草(二钱)煨姜(三片)草与黑枣。大补中土。再加煨姜以温之。黄以鼓之。人参以滋之。总使土气冲和。上生肺金。肺阳布护。
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此为温补肺阳法。与上滋肺阴法。为一寒一热之对子。
六君子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二钱)陈皮(三钱)半夏(三钱)四君子。补胃和中。加陈皮半夏以除痰气。肺之所以有痰饮者。皆胃中之水不行。故尔冲逆。治胃中即是治肺。
天王补心丹
当归(三钱)熟地黄(五钱)生地黄(三钱)远志(一钱)人参(三钱)丹参(三钱)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元参(三钱)桔梗(钱半)酸枣仁(三钱)柏子仁(三钱)云茯苓(三钱)五味子(一钱)陈修园曰。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熟地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
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苓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枣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朱砂安神丸
朱砂(一钱)黄连(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二钱)朱砂之重以镇怯。黄连之苦以清热。当归之辛以嘘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黄连之太过。地黄之润。以助当归所不及。合之养血清火。安镇心神。怔忡昏烦不寐之症。可以治之。
人参养荣汤
人参(三钱)黄(三钱炙)白术(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熟地(四钱)大枣(三钱)生姜(三片)远志(一钱)桂心(一钱)陈皮(二钱)白芍(三钱)云苓(三钱)五味子(一钱)此方即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以为血之义。参术草大枣。大补中焦。中焦谷化则汁益生。故加陈皮以化谷。中焦水停则谷不化。故加姜苓以别水。水谷既化。中焦之汁自生矣。再用归地多汁以引其汁。凡系妇人催乳。用此足矣。若必令其奉心化血。则宜芍味以敛之。使荣行脉中。而不外散。加桂心远志。启导心火。以助其化赤之令。补中者。开血之源也。导心者。化血之功也。敛脉者。成血之用也。此心火不足之治法。与炙甘草汤建中汤相近。
归脾汤
白术(三钱)黄(三钱)茯神(三钱)人参(三钱)远志(钱半)木香(一钱)甘草(二钱炙)枣仁(三钱)当归(三钱)桂圆(五枚去壳)心主生血。脾主统血。养荣汤。以治心为主。归脾汤。以治脾为主。心血生于脾。故养荣汤补脾以益心。脾土生于火。故归脾汤导心火以生脾。总使脾气充足。能摄血而不渗也。
养真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钱半)山药(三钱)莲米(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八分)黄(三钱)白芍(三钱)煎去头煎。只服二三煎。取燥气尽去。遂成甘淡之味。盖土本无味。无味即为淡。淡即土之正味也。此方取淡以养脾。深得其旨。
小建中汤
桂枝(二钱)白芍(四钱)甘草(二钱)红枣(三枚生姜(三片)饴糖(一两)虚劳里急诸不足者。五脏阴精阳气俱不足也。故用姜桂辛温以生阳。用芍饴酸甘以生阴。大枣甘草纯甘以补中。使中宫创建。则阳气化而上行。阴气化而下降。细按此方。乃建胃滋脾。以阳生阴之法。归脾汤从此方重浊处套出。补中汤从此方轻清处套出。
正元汤
人参(附子汁煮)黄(川芎酒煮)山药(干姜煮)白术(陈皮煎)云苓(肉桂煮)甘草(乌药煮各等分)六药为末。盐汤下。取火烈之品。法平和之药。雄烈之味既去。诚为温补少火之驯剂。
白凤膏
平胃散(四两)人参(一两)茯苓(一两)上三味为末。纳枣内。入鸭腹中。陈酒煮烂。食鸭肉。将枣阴干。随用参汤白汤化服。鸭乃血肉之品。其性滋阴。酒为五谷之精。其性和阳。合诸药养脾胃。大收纯和之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钱)甘草(二钱)龙骨(三钱)牡蛎(三钱)肝寒魂怯。用辛温镇补之品。以扶肝而敛魂。心阳上越。肾阳下泄。此方皆可用之。
滑氏补肝散
枣仁(三钱)熟地(四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山茱萸(三钱)山药(三钱)川芎(一钱)木瓜(一钱)独活(一钱)五味子(五分)肝体阴而用阳。此以酸甘补肝体。以辛甘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欲其气之温敛者。则用巴戟。欲其气之清平者。则用桑寄生。欲其气之疏达者。则用柴胡白头翁。诸药皆治风之品。轻重不同。在人用之得宜。
炙甘草汤
(一名复脉汤)人参(二钱)地黄(二两六钱)麦冬(八钱)阿胶(二钱)芝麻(五钱)炙草(四钱)大枣(三枚)桂枝(三钱)生姜(三钱)清酒(一两)此方为补血之大剂。乡先辈杨西山言。此方亟戒加减。惜未能言明其义。余按此方。即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为血之义。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
下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时方养荣汤。亦从此套出。第养荣汤较温。此方多用生地麦冬。则变为平剂。专滋生血脉。若催乳则无须桂枝。若去桂加枣仁远志。则更不辛烈。若加丹皮桃仁。则能清心化血。加山栀。又是清心凉血之剂。加五味。则兼敛肺金。此虽加减。而仍不失仲景遗意。又何不可。
大补阴丸
熟地(八钱)知母(三钱)黄柏(三钱)龟板(四钱)苦寒之品。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盖阴虚火旺者。非此不足以泻火滋阴。夫人之生气。根于肾中。
此气全赖水阴含之。若水阴不足。则阳气亢烈。烦逆痿热。方用知柏折其亢。龟板潜其阳。熟地滋其阴。
阴足阳秘。而生气不泄矣。
四物汤
(为生血和血之通剂)生地(四钱)白芍(三钱)川芎(二钱)当归(三钱)
四君子汤
人参(三钱)白术(四钱)云苓(四钱)甘草(二钱)
异功散
即四君汤。加陈皮二钱。
八珍汤
即上二方合用也。气血双补之平剂。
十全大补汤
即八珍汤。加黄肉桂。为温补气血之大剂。
当归补血汤
黄(一两)当归(五钱)此方以气统血。气行则血行。外充皮肤。则盗汗身热自除。内摄脾元。则下血崩漏能止。
柴胡清骨散
柴胡(三钱)青蒿(三钱)秦艽(三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地骨皮(三钱)鳖甲(三钱)知母(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童便(少许)胡黄连(一钱)肝为藏血之脏。又司相火。血足则火温而不烈。游行三焦。达于腠理。莫不得其温养之功。若血虚火旺。
内则烦渴淋闭。外则骨蒸汗出。皆肝经相火之为病也。方用丹皮知母枯芩黄连童便。大清相火。而又恐外有所郁。则火不能清也。故用柴胡青蒿秦艽。以达其郁。又恐内有所结。则火不能清也。故用白芍丹皮鳖甲。以破其结。佐甘草一味以和诸药。务使肝经之郁结解。而相火清。较逍遥散更优。
保命生地散
生地(五钱)熟地(三钱)枸杞(三钱)地骨皮(三钱)黄(四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黄芩(二钱)天门冬(三钱)方取黄甘草。入脾统血。余药清润肺肾。以治血之源流。或血止后。用此调养亦宜。
猪苓汤
猪苓(三钱)泽泻(三钱)云苓(三钱)滑石(三钱)阿胶(三钱)此方专主滋阴利水。凡肾经阴虚。水泛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胶润燥。滑石清热。合诸药皆滋降之品。
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于肾。制肺者治其标。治肾者治其本。
导赤散
生地黄(四钱)木通(二钱)甘草梢(三钱)竹叶心(三钱)季楚重曰。泻心汤用黄连。所以治实邪。责木之有余。泻子以清母也。导赤散用地黄。所以治虚邪。责水之不足。壮水以治火也。
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一钱)桂枝(三钱)黄(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麻黄桂枝。从外发表。黄草参。从内托里。使内犯之邪。皆从外出。自不至乘阴而吐衄矣。然既乱之血。
又不可以治也。故用当归白芍以和之。麦冬五味以清之。又按麻桂力能发表。表解而血自止。是善用麻桂之功。非麻桂自能止血也。况仲景于吐血衄血。皆忌发汗。用此方者。须审其的由外感。非此不解。
然后一投即应。设忌发汗而反汗之。又误用麻桂之过。麻桂亦不任咎也。
止嗽散
桔梗(三钱)荆芥(三钱)广紫菀(三钱)广百部(三钱)白前(三钱)陈皮(三钱)甘草(一钱)普明子制此方。并论注其妙。而未明指药之治法。余因即其注而增损之曰。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热。金性刚燥。恶冷者也。遇寒则咳。用白前陈皮以治寒。且肺为娇脏。外主皮毛。
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故用荆芥以散表。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贵闭。喉窍贵闭。不贵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启而为咳。故用桔梗以开鼻窍。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肺气安宁。
千金麦门冬汤
麦冬(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半夏(二钱)生地(三钱)紫菀(三钱)竹茹(三钱)麻黄(一钱)五味(一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风寒客于肺中。引痰生火。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利除痰饮。用生地紫菀竹茹麦冬五味。以清敛火气。然陈寒不除。则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麻黄一味。搜剔陈寒。惟甘草则取调诸药而已。凡寒中包火。火中伏寒。皆能治之。
柴胡梅连散
柴胡(三钱)人参(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黄连(一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柴胡汤。逍遥散。各半成方。而重在黄连一味。较二方尤擅清火之功。心者肝之子。黄连泻心。实则泻其子。
甘桔汤
甘草(三钱)桔梗(三钱)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香捣三钱)大枣(擘破五枚)先圣用药。泻必兼补。故无弊。即如此两方。桔梗以开达肺气。凡咽痛肺痈排脓。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开达之势。葶苈苦寒。力能降泄肺中之气。火热壅肺。水饮冲肺。皆能随其实而泻之。
而必君以大枣。使邪去而正不伤。得此意者。可知配合之义。
保和丸
知母(三钱)贝母(三钱)天门冬(三钱)款冬花(三钱)天花粉(三钱)薏苡仁(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马兜铃(三钱)生地黄(三钱)紫菀(三钱)百合(三钱)阿胶(三钱)当归(三钱)紫苏(二钱)薄荷(一钱)百部(三钱)饴糖(二两)生姜(三钱)此方药味虽多。而实以润肺清火为主。凡是虚劳咳血。皆肺中阴津不足。火热乘之使然。火壅于内。则皮毛固闭。洒淅而恶寒。易招外感。火盛则水津凝滞。胶结为痰。而气愈不得息。痿咳所以不愈也。方用饴胶地归百合百部甘草紫菀花粉款冬。大生津液以润肺。五味天冬知母。以清肺火。犹恐外寒闭之。
则火郁而不清。故佐以姜苏薄荷。以疏解其郁。痰饮滞之。则火阻而不降。故用贝母苡仁。以导利其滞。
郁解滞行。火清肺润。咳嗽愈而痿燥除。无论寒久变火。火郁似寒。诸症皆能治之。十药神书。载此方加减甚详。余谓此方药味已多。如再加减。便杂而无功。对证之方甚伙。何须执此一方。苦苦加减。便欲医尽诸病耶。为末。饴糖丸服。
泻肺丸
栝蒌霜(三钱)贝母(三钱)半夏(三钱)郁金(二钱)葶苈(三钱炒)杏仁(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大黄(钱半)甘草(一钱)肺部痰火血气壅滞不降。用此方解泄破下。力量最大。是从人参泻肺汤。葶苈大枣半夏泻心小结胸等汤。割取而成。又加郁金大破血分。药虽猛峻。然果遇实证。非此不克。
消化丸
礞石(三钱)明矾(二钱)牙皂(一钱)云苓(三钱)陈皮(一钱)枳壳(一钱)枳实(一钱)南星(一钱生)沉香(一钱)半夏(一钱生)薄荷(一钱)黄芩(二钱)神曲(二钱)姜汁(一钱)饴糖(三钱)为末。神曲姜汁为丸。卧时饴糖拌吞。仰卧则药流入肺。去痰除根。痰即水也。寒郁之。气阻之。火凝之。是以胶粘潮溢。而不能去也。此方以燥降坠利去水为主。而用薄荷以散寒。用黄芩以清火。尤妙。明矾入浊水而能清。牙皂入污垢而能去。二物合用。为涤除痰涎之妙品。诸药猛峻。故用饴糖以缓之。葛可久法。服后即服太平丸以补之。可知泻实。亦宜补虚。然遇实证。慎毋畏而不用也。
太平丸
天门冬(二钱)麦门冬(二钱)款冬花(二钱)知母(二钱)杏仁(二钱)熟地黄(三钱)生地黄(三钱)川黄连(一钱)当归(三钱)阿胶(二钱蛤粉炒)蒲黄(二钱)京墨(五分)桔梗(二钱)薄荷(一钱)麝香(少许)炼蜜为丸弹子大。食后。薄荷汤化下一丸。义取润肺清金。豁痰止血。诸药显而易见。惟黄连一味。是泻心之药。心者肺之贼。泻心即是清肺。乃隔治之法。麝香一味。是透窍之药。肺者气之窍。通窍即所以安肺。是从治法。仲景金匮。亦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语。盖上焦通。则津液不凝为痰。下降而火亦随降。
葛可久制方。原未证诸仲景。而其义有可通。故引证之。第此方治肺。取滋利宣通。上焦虚枯滞涩者皆宜。若下焦阴虚。则大不宜。盖下焦之病宜敛藏。用宣通法。又其所忌。
二陈汤
半夏(三钱)陈皮(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水也。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去痰专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降之气最甚。究属降气之主。故凡用药。不可失其真面也。
紫菀散
紫菀(三钱)人参(二钱)知母(二钱)贝母(二钱)桔梗(二钱)茯苓(三钱)阿胶(二钱)五味(一钱)甘草(一钱)肺痿咳痰。取参草胶苑。以滋补肺阴。又用知母以清其火。五味以敛其气。桔梗贝母茯苓。以利其痰。火气痰三者俱顺。则肺愈受其益。此较保和汤。救肺汤。又在不清不浊之间。用方者随宜择取。
礞石滚痰丸
礞石(三钱)黄芩(三钱)大黄(三钱)沉香(三钱)痰者。水之所结也。肺胃火盛。煎灼其水。则凝而为瘀。与饮同主于水。而饮则动于寒。故清而不稠。痰则熬以火。故粘而难下。王隐君制此方。用黄芩清肺中无形之火。用大黄泻胃中实积之火。此治痰先清火。所以治其原也。然痰本水湿所成。故佐以礞石之悍燥以除水。痰之所留。气即阻而不利。故用沉香以速降之。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垢之处。而不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也。为末。
水丸。姜汤下。仰卧。忌饮食半日。若喉间粘壅。乃病药相拒。少顷药力到自愈。方虽猛峻。然顽痰变见诸怪证。非此不治。
旋复代赭石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赭石(三钱)旋复花(三钱炙)此方治哕呃。人皆知之。而不知呃有数端。胃绝而呃不与焉。一火呃。宜用承气汤。一寒呃。宜理中汤。加丁香柿蒂。一瘀血滞呃。宜大柴胡。加桃仁丹皮。此方乃治痰饮作呃之剂。与诸呃有异。不得见呃即用此汤也。方取参草大枣以补中。而用生姜旋复以去痰饮。用半夏赭石以镇逆气。中气旺。则痰饮自消。
痰饮清。则气顺。气顺则呃止。治病者。贵求其本。斯方有效。不为古人所瞒。兼火者。可加麦冬枯芩。兼寒者。可加丁香柿蒂。痰多者。加茯苓。盖既得其真面。然后可议加减。
温胆汤
半夏(三钱)云苓(三钱)陈皮(二钱)甘草(钱半)竹茹(三钱)枳壳(钱半)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以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温之实清之也。用治痰气呕逆为宜。
真武汤
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附子(炮三钱)水饮者。肾之所主也。肾阳化水。则水下行而不泛上。故用附子入肾补阳。以为镇管水气之主。制水者土也。用苓术以防之。白芍苦降。从其类以泻之。生姜辛散。循其末而宣之。合之宣泻防制。水有所宰。而自不动矣。故取此方真武水神以名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五钱)桂枝(三钱)白术(五钱)甘草(三钱炙)甘草白术。填中宫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饮自除。治水气陵心大效。盖桂枝补心火。使下交于肾。茯苓利肾水。使不上陵心。其实茯苓是脾药。土能治水。则水不克火也。桂枝是肝药。化水者肝。为肾之子。实则泻其子。而肝又主疏泄。故有化水气之功。补心火者。虚则补其母。肝为心火之母。而桂又色赤入心也。发汗亦用桂枝。借木气之温。以散布外达也。其降冲逆。亦用桂枝者。以冲脉下属于肝。内通于肾。桂枝温肝气以引之。化肾水以泄之。凡下焦寒水攻发。冲阳上浮者。往往佐苓夏以收功。须知桂枝其色赤。其气温。纯得水火之气。助火化木。是其所长。如无寒水。而用之发热动血。阳盛则毙。仲景已有明戒。不可不凛。失血之家。尤宜慎用。或曰。仲景炙甘草汤。是补血药。而亦未尝忌用桂枝。何也。曰。此正仲景慎于用桂枝处。方义以中焦取汁。变赤为血。不得不用桂枝。助心火以化赤。然即恐桂枝伤血。故用桂极少。而用麦冬地黄极多。以柔济刚。用桂而能制桂。仲景如此之慎。可知失血家。
不可轻用桂也。
二加龙骨汤
龙骨(三钱)牡蛎(三钱)白薇(三钱)附子(钱半炮)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大枣(三钱)生姜(三片)此方乃清散上焦。温补下焦之药。方用甘枣。从中宫以运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龙牡温敛。使下焦之火归根。合观其方。以温为正治。以清为反佐。真寒假热。虚阳上浮。为对证。陈修园极赞其妙。今人不察。往往误用。惜哉。
团鱼丸
川贝母知母前胡柴胡(各五钱)团鱼(重十二两)同煮。先取肉汁食之。次将药渣焙干为末。鱼骨煮汁。丸梧子大。麦冬汤下。团鱼乃甲虫之长。能破肝之结。肉亦带酸。入肝养阴。合清利痰火。疏理凝滞之品。凡肝经血郁气郁。火郁痰郁。以致骨蒸咳嗽者。
此丸力能治之。盖此丸以调肝者利肺。金木交和。则血气清宁。痨瘵不作。
月华丸
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三钱)山药(二钱)百部(三钱)川贝母(三钱)云茯苓(五钱)白菊花(三钱)沙参(三钱)阿胶(三钱)三七(二钱)桑叶(三钱)獭肝(一具)獭肝随月变形。每月生一叶。正月则合为一叶。以其变化不测。而性又能杀虫。凡痨虫隐伏幻怪者。亦以此幻怪之物治之。乃自古相传之灵药。方名月华。实以此药命名。而虫所由生。则由于瘀血所变。故用三七以化瘀。血之所以化虫者。又由于痰热所蒸。故用余药润利。以清痰火。但取杀虫。则獭肝一味已足。但取消瘀。则三七一味已足。而必多其品物者。攻补兼行。标本兼治。乃为全胜之师也。
生化汤
当归(三钱)川芎(二钱)黑姜(一钱)桃仁(三钱)甘草(一钱)益母草(三钱)血瘀能化之。则所以生之也。产后多用。
止衄散
生地(五钱)白芍(三钱)黄(三钱炙)赤苓(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二钱)生地凉血。当归和血。白芍降血。阿胶秉阿水潜行地中之性。能潜伏血脉。此最易见者也。妙在黄运气摄血。则血不外泄。赤苓渗水利气。则引血下行。但黄一味。气虚者得之。则鼓动充满。而血得所统矣。设气实者得之。以水济水。以涂附涂。益气横决。愈逼血妄行矣。此用方者。所以贵有加减。
生地黄散
生地(五钱)川芎(钱半)黄芩(三钱)侧柏叶(三钱)桔梗(二钱)栀子(二钱)蒲黄(三钱)阿胶(二钱)白茅根(三钱)丹皮(三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童便(一杯)莱菔汁(一杯)此方以治肝为主。以肝主血故也。而亦兼用心肺之药者。以心主火。治火必先治心。肺主气。降气必先清肺。为凉血止血之通剂。方义虽浅而易效。
地骨皮散
生地黄(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牡丹皮(三钱)地骨皮(三钱)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凑之。故热。仲景言阴弱则发热。阳气陷入阴中。必发热。然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陷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汤。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汤。
为肝家滋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物加知柏之苦寒者不同。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地骨皮饮。治阳邪之陷于肝脏者也。客者除之。勿纵寇以遗患也。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剂。
归脾汤
白术(三钱)黄(三钱)茯神(三钱)人参(三钱)远志(一钱)木香(一钱)枣仁(二钱)龙眼(三枚去壳)当归(四钱)炙草(二钱)
回龙汤
每自己小便。每去头尾接。用一碗乘热服。化血清火。自还神化。为血证妙药。与秋石不同。万勿服秋石。
玉女煎
熟地(五钱)石膏(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牛膝(三钱)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修园之所以短于血证者即此。可见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
咳嗽不休。多是冲阳上合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汤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
圣愈汤
即四物汤加黄人参。
参苏饮
人参(五钱)苏木(四钱)治吐衄产后。跌打损伤。瘀血干肺。鼻起烟煤。面目茄色。盖谓肺金气足。则制节下行。血不独不能犯肺脏。而亦不能犯肺之气分也。今不独干犯气分。瘀血上行。并真犯肺脏。血者肝木所司。金气将绝。木乃敢侮之。肺气已敝。血乃得乘之。方取苏木秉肝木之气。色赤味咸以破血。是治肝以去肺之贼。而急用人参生津。调肺以补气。使肺气一旺。则制节自行。而血不得犯之矣。
参附汤
人参(一两)附子(八钱)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入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
通脾泄胃汤
黄柏(三钱)元参(三钱)防风(三钱)大黄(一钱)知母(三钱)炒栀子(三钱)石膏(三钱)茺蔚(三钱)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衄亦宜。方取诸品清热泻火。使火不上熏。则目疾自除。而防风一味。独以去风者治火。火动风生。去风则火势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湿者清热。湿蒸热遏。利湿则热气自消。
通窍活血汤
赤芍(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老葱(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麝香(少许)黄酒(一杯)大枣姜葱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而麝香一味。尤无所不到。以治巅顶胸背。皮肤孔窍中瘀血。诚有可取。王清任医林改错。论多粗舛。而观其一生所长。只善医瘀血。此汤亦从小调经套来。故可采。
防风通圣散
大黄(钱半)芒硝(三钱)防风(三钱)荆芥(二钱)麻黄(一钱)炒栀子(三钱)白芍(三钱)连翘(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石膏(三钱)滑石(三钱)薄荷(一钱)黄芩(三钱)白术(三钱)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注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此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谓表里两解。营卫俱和也。本方名通圣散。极言功用之妙耳。余按此方。治表里实热。外无汗。内便坚之症。无论何证。通治一切。亦不但治中风也。
千金苇茎汤
苇茎(五钱)苡仁(三钱)桃仁(三钱)瓜瓣(即冬瓜仁三钱)
瓜蒂散
甜瓜蒂(三钱)赤小豆(三钱)为末。香豉汤下。上二方。皆取破泄宣吐。虚人勿服。
白散方
贝母(三钱)巴豆(炒黑一钱)桔梗(三钱)共为末服一字。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泻。不泻。进热粥。泻不止。进冷粥。
人参清肺汤
人参(三钱)阿胶(二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三钱)乌梅(三枚)甘草(一钱炙)大枣(三枚)桑白皮(三钱)粟壳(一钱)杏仁(三钱)治肺虚咳嗽喘急吐血下血等症。方取参草大枣。补土生金。以保定其肺。阿胶知母。佐其滋润。骨皮桑皮。泻其火热。肺为司气之脏。肺中清润。则气自下降。而得其敛藏之性。痰血不得干之也。再用杏仁以利之。乌梅粟壳以收之。总使肺得其制节。斯无诸病矣。此与太平丸。保和汤。紫菀散。人参泻肺清燥救肺诸汤。相为表里。用者可以推类尽致。
宁肺桔梗汤
桔梗(二钱)贝母(三钱)当归(三钱)栝蒌霜(三钱)黄(四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防己(二钱)百合(三钱)桑白皮(三钱)苡仁(三钱)知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地骨皮(三钱)杏仁(三钱)葶苈子(二钱)生姜(三钱)治肺痈。无论已溃未溃。及肺胀等症。补泻兼行。使痰火血气脓水。俱从下泄。而肺以安宁。
丹皮汤
丹皮(三钱)栝蒌(三钱)桃仁(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内痈。乃热毒结血而成。毒去其血热亦随去。栝蒌以解气结。桃仁丹皮以破血结。硝黄兼下气血之结。
结除而痈自去矣。
赤豆薏苡汤
赤豆芽(三钱)苡仁(三钱)防己(二钱)甘草(一钱)脓者。血化为水也。故排脓之法。总不外破血利水。赤豆芽。入血分以疏利之。助其腐化。苡仁防己。即从水分排逐其脓。甘草调和数药。使得各奏其效。此为治痈脓大法门。方未能尽载。从此可以类推。
人参固本汤
人参(三钱)熟地(三钱)生地(三钱)白芍(三钱)天冬(三钱)五味(五分)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麦冬(三钱)炙草(一钱)此方滋养肺胃。兼输肾水。名曰固本。谓胃肺之本。肺为肾之本。而肾又为生气之本。三脏互相灌溉。则根本固。而虚热清蒸咳喘回食诸症。自然不生。
当归六黄汤
生地(五钱)熟地(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黄(五钱)当归(三钱)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地黄之滋阴。又得黄连黄芩之泻火。则蒸汗之本治矣。此方之妙。全在苦寒。寒能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队中。倍加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为害。谨按修园此论皆是。惟言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不使留中为害。则差毫厘。盖药之救病。原于偏寒偏热。治偏寒偏热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此方大治内热。岂寒凉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况黄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黄直透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此为对症。如果外热。而内不利寒凉药者。则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加减可也。
凉血地黄汤
生地(四钱)当归(三钱)甘草(钱半)黄连(二钱)炒栀子(一钱)元参(三钱)黄芩(二钱)此方纯是凉心。血者。心之所生。凉心即是凉血。
田螺捻子
田螺(三枚)冰片(五分)白砒(五分)砂(一钱)捣和米糊为捻子。能化腐去瘀肉。枯血痣用处少。
仙方活命饮
穿山甲(三片)皂荚刺(一钱)当归尾(二钱)草节(一钱)乳香(二钱)金银花(二钱)赤芍药(二钱)天花粉(二钱)没药(二钱)防风(三钱)贝母(二钱)白芷(二钱)陈皮(二钱)黄酒(少许)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
托里消毒散
皂荚刺(二钱)甘草(二钱)桔梗(二钱)白芷(三钱)川芎(一钱)黄(三钱)金银花(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云苓(三钱)疮之结肿。血凝也。疮之溃脓。血化为水也。夫血与毒。结而不散故凝。凝则气阻而为痛。欲去其凝。仍是以气制之。使气与血战。以阳蒸阴。则阴血从阳化而为水。水即气也。气化则为水。此化脓之说也。是方四君黄。大补中气。而以解毒和血之品。佐其变化。为助气战血之大剂。本此意以加减进退。则得之矣。
麦冬养荣汤
人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黄(三钱)甘草(一钱)壮火食气。则气热而血失所养。故用麦冬知母以清火。火清气平。则阳不乘阴。血于是安。故亦名养荣。
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桂尖者。助心火以化血。此汤所以用知母麦冬者。清胃火以宁血也。
大枫丹
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癣痒各疮。
黎洞丸
三七(一钱)大黄(一钱)阿魏(一钱)儿茶(一钱)竹黄(一钱)血竭(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雄黄(二钱)羊血(心血二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牛黄(三分)藤黄(二分)消瘀定痛。降气止血。各药气味形质。皆精气所结。非寻常草木可比。故能建大功。
当归地黄汤
当归(五钱)熟地(四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防风(三钱)白芷(三钱)本(二钱)细辛(五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热风寒风。风总属阳。天地之噫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犯人血分。则为痛为肿。为强硬。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故治风先治血也。方取四物汤。补血以为去邪之本。而加祛风之药。以令邪外出。法浅而易效。头目顶脊诸风。可以治之。
防风芎归汤
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甘草(一钱)防风(三钱)补血祛风。药无多而义易见。加减得宜。尤效。
化腐生肌散
儿茶(一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血竭(二钱)三七(一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去瘀血。即是化腐之法。干水。即是提脓之法。活血。即是生肌之法。方主化腐去瘀。欲提脓者。加枯矾龙骨。欲生肌者。加珍珠人参。识透立方之意。则加减可以随人。
乌梅丸
黄柏(二钱)黄连(八钱)桂枝(二钱)附子(二钱)细辛(二钱)当归(二钱)花椒(二钱)人参(二钱)乌梅(十枚)干姜(三钱)共为末。蜜捣千椎为丸。米饮下。温肝敛木。化虫止利。真神方也。
橘核丸
橘核(三钱)吴萸(二钱)香附(三钱)楝子(三钱)楂核(三钱)荔核(三钱)小茴(二钱)共为细末。寒食面为丸。淡盐汤送下。治小腹疝痛结气等证。
当归导滞汤
大黄(一钱)当归(三钱)麝香(少许)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白芍(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生地(三钱)桂枝(三钱)柴胡(二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跌打损伤。内外瘀血。以此汤行之。此通窍活血。桃仁承气。小柴胡。小调经诸汤之义。参看自明。不须赘说。
十味参苏饮
人参(三钱)紫苏(三钱)半夏(三钱)云苓(三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前胡(二钱)葛根(二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肺之气生于胃。故用甘草人参。补胃生津以益肺。肺气旺。则能上行。外达内输。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肺之方。类以人参为主。然能补津生气。而不能治气之郁也。风寒外束。则气蕴于内。不能上行外达。故用紫苏前胡粉葛生姜。以发散之。痰饮内停。则气逆于上。不能内输下降。故用夏苓桔枳陈皮。以渗降之。合计此方。乃疏散风寒。降利痰水之平剂。而咳血衄血气喘之症。及跌打血蕴气分。皆借用之。亦借疏利之功。使郁滞去。而血自不遏。
玉烛散
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生姜(三片)治跌打瘀血。发渴身痛便闭。取四物以补调其血。而朴硝大黄。逐瘀去闭。妙在生姜一味。宣散其气。使硝黄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横达。俾在外在内之瘀。一并廓清。
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五钱)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生姜(三片粳米(四钱)口之所以发渴者。胃中之火热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转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黄土汤
灶心土(三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熟地(三钱)黄芩(二钱)阿胶(二钱)附子(钱半炮)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
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
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
再加温药。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钱)当归(三钱)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痈脓故多用之。俱用浆水服。
解毒汤
大黄(一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栀子(炒三钱)赤芍(二钱)枳壳(一钱)连翘(一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解毒者。谓解除脏毒也。脏毒由火迫结在肛门。故用泄火之药极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则火无所着。用枳壳者。兼行其气。气行则火自不聚。而火势之煽。每扶风威。故以防风去风以熄火。且防风上行外达。使火升散。则不迫结肛门。此即仲景白头翁汤之意。
清胃散
生地(三钱)当归(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升麻(一钱)甘草(一钱)方治脏毒。义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转下注之热。使逆挽而上不复下注。目疾口舌之风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与葛根黄芩汤相仿。
槐角丸
槐角(三钱)地榆(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防风(二钱)荆芥(二钱)侧柏(二钱)枳壳(二钱)乌梅(三枚)生姜(一钱汁)世谓肠风下血。问肠何以有风。则以外风由肺伤入大肠。内风由肝煽动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药。亦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头翁及葛根诸汤之意。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治协热下利便血等症。用芩连以清热。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达于上。出于表。则不迫协于下矣。
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汤。实该其意。能从此变化。而治痢思过半矣。
龙胆泻肝汤
木通(一钱)泽泻(二钱)柴胡(二钱)车前子(三钱)生地黄(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黄芩(三钱)炒栀子(二钱)龙胆草(二钱)
泻青丸
龙胆草(三钱)大黄(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羌活(一钱)炒栀子(二钱)防风(二钱)竹叶(一钱)
济生乌梅丸
僵蚕(三钱)乌梅(五枚)醋丸
脏连丸
熟地(五钱)山萸(三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入猪大脏肠内。同糯米蒸熟。去米。捣肠与药为丸。淡盐汤下。
断红丸
鹿茸(三钱)附子(二钱)当归(五钱)续断(三钱)黄(五钱)阿胶(三钱)侧柏叶(三钱)醋丸
地榆散
地榆(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黄连(钱半)炒栀子(二钱)犀角(一钱)薤白(二钱)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胀。余药乃凉血常品。
四逆散
柴胡(三钱)枳壳(二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
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伏。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汤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
五苓散
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
而阳水绝不可用。
平胃散
胃苓汤。即此方合五苓散也。
浓朴(二钱)陈皮(二钱)苍术(三钱)甘草(钱半)
石莲汤
人参(钱半)黄芩(三钱)黄连(二钱)石莲(即莲米有黑壳者三钱)胃火甚。则拒格不纳食。用芩连以清火。用人参石莲以补胃。故治噤口不食。
大清凉散
木通(一钱)泽兰(二钱)车前子(三钱)甘草梢(一钱)白僵蚕(三钱)金银花(二钱)蝉蜕(五钱)全蝎(一钱)川黄连(二钱)炒栀子(三钱)五味子(五钱)龙胆草(二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牡丹皮(三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黄酒(三钱)蜂蜜(三钱)童便(一杯)泽泻(三钱)诸药清热利水。使瘟毒伏热。从小便去。妙三虫引药及酒达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彻内彻外之方。
左归饮
熟地(八钱)山药(三钱)枸杞(三钱)甘草(钱半)茯苓(四钱)山萸(三钱)难经谓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归。方取枣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盗母之气。枸杞赤以入心。使火不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肾之水阴。使茯苓一味。利肾之水质。有形之水质不去。
无形之水阴。亦不生也。然肾水实仰给于胃。故用甘草山药。从中宫以输水于肾。景岳方多驳杂。此亦未可浓非。
血府逐瘀汤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赤芍(三钱)柴胡(二钱)桔梗(二钱)川芎(一钱)牛膝(二钱)甘草(一钱)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
膈下逐瘀汤
五灵脂(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牡丹皮(三钱)玄胡(二钱)甘草(一钱)香附(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王清任立方。即当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而所用药则仍浅近。
然亦有可用云。
土瓜根汤
桂枝(三钱)白芍土瓜根虫(各等分)
大黄甘遂汤
大黄(二钱)甘遂(一钱)阿胶(二钱)大黄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胶滋水与血以补之。泻不伤正。水血交结者。须本此法治之。
代抵当汤
大黄(一钱酒炒)莪术(一钱)山甲珠(三片)红花(一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牛膝(二钱)夜明砂(三钱)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粪。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粪能去血。啮死血。余药破下。务使瘀血不留。
化滞丸
巴豆(一钱去油)三棱(二钱)莪术(二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黄连(三钱)半夏(三钱)木香(二钱)丁香(一钱)蜜丸。攻一切寒热气滞之积。
大黄虫丸
大黄(一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桃仁(三钱)杏仁(三钱)白芍(二钱)干漆(一钱)虻虫(一钱)水蛭(三钱)虫(二钱)蛴螬(二钱)地黄(二钱)蜜丸酒服。治干血痨。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正是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与寻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气行之。干血与气相隔。故用啮血诸虫以蚀之。
金蟾丸
干虾蟆(三钱)胡黄连(二钱)鹤虱(二钱)雷丸(二钱)芦荟(二钱)肉豆蔻(二钱)苦楝根(二钱)芜荑(二钱)雄黄(二钱)治小儿疳虫。男子湿热所生之痨虫。以此杀之。夫痨虫有二。血化之虫。灵怪难治。必用鳖甲鳗鱼獭肝百部麝香诸灵药。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湿热之虫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乌梅丸之意。而妙在干虾蟆。雄黄亦灵药。故治虫最效。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三钱)甘草(二钱)阿胶(三钱)青皮(三钱)黄连(三钱)黄柏(三钱)清风火。平肝治痢。
移尸灭怪汤
山萸肉(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虻虫(一钱)水蛭(一钱)晚蚕砂(三钱)乳香(三钱)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两。七日而传尸之虫灭迹。夫痨虫者。瘀血所化也。死而传染家人。亦染于血分。
聚血为巢。生子蚀血。故虻虫水蛭。下血即能下虫。此乃治虫之根。而蚕砂乳香枣皮。又以味杀之。人参当归则助正气以祛邪。为攻补兼施之法。辨症奇闻论。皆循末忘本。惟此丸能知血化为虫之所以然。
而其自注。却未能及此。毋亦象罔乃得元珠哉。
紫参汤
紫参(三钱)甘草(八钱)先煮紫参。后入甘草。温服。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木通(一钱)治手足痹痛寒冷。
抵当汤
大黄(二钱)桃仁(三钱)虻虫(三钱)水蛭(三钱)
琥珀散
琥珀(一钱)三棱(一钱)莪术(一钱)丹皮(二钱)肉桂(一钱)延胡索(一钱)乌药(一钱)当归(三钱)赤芍(三钱)生地(三钱)刘寄奴(三钱)方主行气下血。使经通而石瘕去。
叶氏养胃汤
麦冬(三钱)扁豆(三钱)玉竹(三钱)甘草(一钱)沙参(三钱)桑叶(三钱)清平甘润。滋养胃阴。在甘露饮救肺汤之间。
脾约丸
麻仁(三钱)白芍(三钱)大黄(一钱)枳壳(一钱)浓朴(二钱)杏仁(三钱)为末。蜜丸。润利大便。
三物汤
浓朴(二钱)枳壳(一钱)大黄(一钱)
附子汤
附子(五钱炮)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白芍(三钱)此仲景温肾之主剂。附子色黑大温。能补肾中之阳。肾阳者。水中之阳。泄水之阳者木也。故用白芍以平之。封水之阳者土也。故用白术以填之。水中之阳。恐水邪泛溢则阳越。茯苓利水。俾阳不因水而泛。
阳斯秘矣。水中之阳。若无水津以养之。则阳不得其宅。故用人参以生水津。使养阳气。阳得所养。阳斯冲矣。六味左归。补肾阴以养气之法。都气丸。所以得名也。附子汤。肾气丸。补肾阳以生气化气之法。
栀子豆豉汤
栀子(五钱)淡豆豉(五钱)服后得吐为快。
甘麦大枣汤
大枣(五枚)甘草(三钱)小麦(五钱)三药平和。养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达子脏。则脏不燥。而悲伤太息诸证自去。此与麦门冬汤。滋胃阴以达胞室之法相似。亦与妇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则知此汤生津润燥之法。
桃奴散
肉桂(一钱)五灵脂(三钱)香附子(三钱)砂仁(一钱)桃仁(三钱)延胡索(三钱)桃奴(三钱)雄鼠屎(一钱)
三一承气汤
芒硝(三钱)大黄(二钱)枳壳(钱半)浓朴(二钱)甘草(一钱)攻下火结之通剂。
都气丸
熟地(五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丹皮(三钱)山萸肉(三钱)泽泻(三钱)五味子(一钱)人身呼吸之气。司于肺而实根于肾。此气乃肾中一点真阳。而深赖肾中之水阴充足。涵阳气而潜藏于下。故气退场门鼻。则有津液。气着于物。则如露水。以气从水中出。水气足。故气亦带水阴而出。其纳入于肾也。有水封之。而气静秘。故肾水足者。其气细。龙能蛰。龟能息。世传仙术。有五龙蛰。有龟息。皆是敛气之法。即皆是保养肾水之法。气者水之所化。吾故有气。即是水之论。此丸用六味地黄汤。补水以保其气。利水以化其气。加五味收敛以涵蓄其气。则气自归元。而不浮喘。名曰都气。谓为气之总持也。肾气丸。为阳不足者立法。此丸为阴不足者立法。而皆以气得名。盖一是补阳以化气。一是补阴以配气。
补中益气汤
黄(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升麻(一钱)柴胡(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柯韵伯曰。阳气下陷阴中。谷气不盛。表症颇同外感。用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益安。用益气之剂。
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清燥养荣汤
知母(三钱)花粉(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灯心(一钱)
大魂汤
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一钱)人参(三钱)附子(二钱)火为阳。而阳生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此方补之。
豁痰丸
当归(三钱)知母(二钱)天花粉(三钱)白前根(三钱)麦冬(三钱)枳壳(一钱)杏仁(三钱)栝蒌霜(一钱)竹沥(三钱)桔梗(二钱)射干(三钱)云苓(三钱)石斛(三钱)甘草(一钱)轻清润降。为治痰妙法。
烧散
取近阴处裆。方寸许。烧灰存性为末。开水送下。女病取男。男病取女。以阴头微肿则愈。治阴阳易反。
男女相传各病。
三才汤
天冬(五钱)人参(三钱)地黄(五钱)
清化汤升降散
僵蚕(三钱)蝉蜕(七个)姜黄(二钱)大黄(一钱)金银花(一钱)白芍(二钱)泽兰(二钱)陈皮(一钱)元参(三钱)胆草(二钱)黄芩(二钱)当归(三钱)黄连(钱半)栀子(二钱)生地(三钱)柴胡(二钱)甘草(一钱)前四味名升降散。去姜黄大黄。名清化汤。均用白蜜陈酒冲服。凡瘟疫里热等症。用此汤。去伏热。清邪毒。生津养血。
玉泉散
天花粉(三钱)粉葛根(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四钱)五味子(五分)甘草(钱半)方取甘寒滋润。生胃津以止渴。妙葛根升达。使水津上布。
清心饮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白芍(二钱)莲心(三钱)连翘心(一钱)茯神(二钱)枣仁(三钱)草节(一钱)麦冬(三钱)川贝母(一钱)竹叶心(一钱)龙骨(三钱)心血虚。有痰火不卧寐。用此药清补之。最妙。
地黄饮
安桂(五分)附子(一钱)苁蓉(二钱)茯苓(三钱)地黄(三钱)麦冬(三钱)五味(五分)远志(一钱)菖蒲(一钱)枣皮(三钱)巴戟(三钱)石斛(三钱)薄荷(一钱)勿久煎。即取服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白芍(三钱)阿胶(三钱)鸡子黄(二枚)煎成待温。入鸡子黄搅匀服。治心烦不寐。大清心火。生心中之阴液以安神。仲景之大剂也。
仁熟散
柏子仁(三钱)熟地(四钱)枸杞(三钱)五味子(一钱)山萸肉(三钱)桂心(二钱)人参(三钱)茯神(三钱)菊花(一钱)枳壳(一钱)酒服治肝胆虚。恐畏不敢独卧。并补心以实其子。则肝胆益旺。而菊花散风以宁之。枳壳和胃以安之。
又是闲中一子。
清瘟败毒散
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生地(五钱)犀角(一钱)黄连(三钱)栀子(三钱)桔梗(三钱)黄芩(三钱)赤芍(三钱)元参(三钱)连翘(二钱)丹皮(三钱)甘草(一钱)竹叶(三钱)
酸枣仁汤
枣仁(四钱)甘草(一钱)知母(三钱)茯神(五钱)川芎(一钱)清火和血安神。则能寐矣。
甘草泻心汤
甘草(二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干姜(二钱)半夏(三钱)黄连(三钱)大枣(三枚)胃虚不能调治上下。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而为痞。用姜半以折水。用芩连以清火。而参枣甘草。
以从中和之。
生姜泻心汤
生姜(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黄芩(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三钱)大枣(三枚)
桂苓甘草五味汤
桂枝(三钱)茯苓(四钱)五味(一钱)甘草(二钱)
小结胸汤
黄连(三钱)半夏(三钱)栝蒌(八钱)
大陷胸汤
大黄(二钱)芒硝(二钱)甘遂(一钱)
左金丸
吴茱萸(一钱)川黄连(六钱)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萆厘清饮
菖蒲(二钱)草梢(三钱)乌药(二钱)益智(一钱)青盐(少许)
地魄汤
甘草(一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清君相之火。降肺胃之逆。益水敛神。而生津。此补阴法也。
葛根汤
葛根(三钱)麻黄(一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甘草(一钱)大枣(三枚)生姜(三片)风寒中太阳经。背项痛发痉者。皆以此汤为主。盖麻桂为太阳发表之通剂。加葛根。则能理太阳筋脉之邪。
大秦艽汤
生地(三钱)熟地(三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秦艽(二钱)羌活(二钱)独活(钱半)防风(三钱)白芷(二钱)细辛(五分)黄芩(三钱)
越鞠丸
苍术(三钱)香附(三钱)川芎(二钱)神曲(三钱)炒栀子(三钱)
十枣汤
大戟(一钱)芫花(一钱)甘遂(一钱)大枣(十枚)共为末。大枣十枚。煎浓汤送下一字。下水饮如神。
四神丸
故纸(四钱)吴萸(三钱)肉蔻(三钱去油)五味(一钱)各等分。为末。蜜丸。治脾肾虚泻。
金箔镇心丹
胆南星(一钱)朱砂(三钱)琥珀(三钱)竹黄(三钱)牛黄(五分)珍珠(一钱)麝香(少许)金箔(一钱)蜜丸。金箔为衣。薄荷汤下。治癫惊悸怔忡。一切痰火之疾。
黄五物汤
即桂枝汤。加黄。
五蒸汤
人参(三钱)生地(三钱)石膏(三钱)知母(二钱)粉葛根(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竹叶(三钱)粳米(三钱)小麦(三钱)赤茯苓(三钱)五蒸之名。一曰骨蒸。二曰脉蒸。三曰皮蒸。四曰外蒸。五曰内蒸。统以此方治之。
益气安神汤
当归(三钱)茯苓(三钱)生地(三钱)麦冬(三钱)枣仁(三钱)远志(一钱)人参(三钱)黄(三钱)甘草(一钱)胆南星(三钱)黄连(二钱)竹叶(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醋黄散
(下瘀止血)大黄(一钱)郁金子(一钱)降香(一钱)三七(一钱)当归(三钱)牛膝(二钱)均用醋炒为末。酒、童便冲服。
小青龙汤
桂枝(三钱)麻黄(二钱)干姜(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五分)半夏(三钱)五味(一钱)甘草(一钱)温散寒水。外去风寒。内泻饮之大剂。
九气丸
(通治气不和作痛)姜黄(三钱)香附(四钱)甘草(二钱)
香苏饮
(发表轻剂)香附子(二钱)紫苏(三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葱白(二根)生姜(三片)
指迷茯苓丸
茯苓(五钱)风化硝(三钱)半夏(三钱)枳壳(一钱)
肾着汤
白术红枣甘草附子(各等分)
天灵盖散
天灵盖(檀香水洗酥炙三钱)槟榔(二钱)阿魏(一钱)麝香(少许)安息香(一钱)甘遂(一钱)朱砂(一钱)上为末。用桃枝柳枝桑根皮榴根皮葱白薤白。童便煎汤送下三钱。忍吐待下。子时服。巳时当下痨虫。
更进一服除根。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末。白汤下以止之。白粥补之。今不用天灵盖。以虎头骨代之。再加鳗鱼骨。是尤理得心安。
黄连解毒汤
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栀子(三钱)通治三焦之热。内外证加减随宜。
五皮饮
陈皮茯苓皮姜皮桑皮大腹皮各等分煎服。
泻白散
地骨皮(三钱)生桑皮(三钱)糯米(四钱)肺为火克。以此生金。清火利水。水清火自降矣。
五淋散
山栀子(三钱)车前子(三钱)当归尾(三钱)甘草(一钱)心遗热于小肠。结而为淋。以此清心平肝利水。
四逆汤
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甘草(一钱)胆肾阳虚。四肢逆冷。下利不止。以此温之。
小温经汤
当归(三钱)白芍(二钱)阿胶(三钱)川芎(一钱)人参(三钱)丹皮(三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吴萸(一钱)生姜(一钱)桂枝(二钱)甘草(一钱)此为调经第一方。行血消瘀散寒降痰。温利而不燥烈。为去瘀之妙药。
理中汤
白术(三钱)人参(三钱)干姜(二钱)甘草(一钱)霍乱吐泻腹痛。中土虚寒。以此温补之。
人参败毒汤
人参(二钱)羌活(二钱)独活(一钱)柴胡(二钱)前胡(一钱)枳壳(一钱)桔梗(二钱)川芎(一钱)云苓(二钱)甘草(一钱)散寒发汗。兼利痰饮。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