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昔,神农、黄帝、岐伯、俞跗,以神圣之资,阐阴阳之奥,创兴医籍,拯济疾苦,实与教养政治相辅而行,故三坟之书先于五典。盖医之学,备在君相矣。厥后有伊芳尹汤液,亦其类也。东迁以来,君相罕有知者,而其学遂降为艺术。若医和、医缓、扁鹊之俦,皆其最也。始皇于世。汉之太仓公、华元化、张仲景之徒,皆精其术。仓公、元化无传书,惟仲景有《伤寒》、《金匮》两书,实与《本经》、《汤液》、《灵》、《素》、《难经》相为表里,此医学之大成也。晋太医令王叔和,错解义例,纂乱原文,而医学始晦。相沿至今,卒无起而正之者。虽有诸家辈出,各抒所见,究与《灵》、《素》、《难经》不能符合。其弊在于不信古经,不明内景,枉逞胸臆。是以得不偿失,名不副实。着作虽多,去古愈远矣。近世医方本草诸书,专执心肝脾肺肾,颠倒金木水火土,满纸空谈,毫无实义,莫不家置一册,沿为习俗,牢不可破。此时即起轩岐、卢扁诸圣贤而正之,不目为怪,则斥为妄耳。笏学术浅陋,惟于古圣之书,颇曾究心,观其诊病脉法,经络营卫,内景脏象,皆与后世诸论不同。盖理寓于气,气寓于形,后人舍形气而言理,故其术肤浅而不适于用。古人求实理于形气之中,故其术精切而多奇中。今欲实从形气中以求治病之理,不得不详之如左,以就正于高明,庶不至于按剑相诧也夫。
道光辛已孟春江右熊笏叔陵甫自叙
《中风论》一书,安义熊叔陵先生着,闻向无刊本也。戊寅夏间,余从里中世医郭君秋泉借阅其家藏抄本,喜是书明于内景,不独为中风立论,即中风一症,灼有见地,全卷无一模棱语,因手录之。嗣询此书所由来,秋泉云∶嘉庆季年,吾闽陈修园先生治疗出,一时名医右熊君耳其名,不远千里来证所学,修园下榻钦其绪论,即知熊有撰述,奈深自谦,秘不肯示人。一日熊外出,修园门下士私发其簏,得此书传钞之,欲再检他本,诘朝熊束装归矣。余论》相表里,欲合刻而公诸世,未逮也。今夏,家端植兄拟刊医书,余以此论告,即欣然出资付梓,并自任校雠之役,一字之疑,必来参酌。剞劂竣事,属叙缘起,余思熊氏书出,当有目共赏,固无待余之表彰,而端植隐于市廛,能不《医案一隅录》两种,肆中遍访无此书,端植能──搜罗,襄刻《熊氏全集》,尤余之浓望也夫。
时光绪甲申八月子庄林庆祺谨序
肝藏魂,属足厥阴经,有正络入肝络胆,主春木风令,旺于春,以胆为腑,属足少阳经,有正络入胆络肝,七情主怒,声主呼,液为泪,五官目(凡脏腑之相表里者,因诸经相属相络也。后世用五行干支相配,亦属凿空腐谈)。
心藏神,属手少阴经,有正络入心络小肠,主夏君火热令,旺于夏,以小肠为腑,属手太阳经,有正络入小肠络心,心君无为,五官舌。
心主无形,代心君行事,属手厥阴经,有正络历膻中,遍历三焦,主长夏相火暑令,旺于夏,以三焦为腑,亦无形,属手少阳经,有正络历三焦络膻中,七情主喜,声主笑,液为汗。
脾藏意,属足太阴经,有正络入脾络胃,主四季湿土令,寄旺于四季,以胃为腑,属足阳明经,有正络入胃络脾,七情主忧思,声主歌,液为涎,五官口。
肺藏魄,属手太阴经,有正络入肺络大肠,主秋金燥令,旺于秋,以大肠为腑,属手阳明经,有正络入大肠络肺,七情主悲,声主哭,液为涕,五官鼻。
肾藏精与智,左藏智,右藏精,属足少阴经,有正络入肾络膀胱,主冬水寒令,旺于冬,五脏以心为君、为主,心君无为,寂然不动,其脏坚固,邪不能侵,侵之则神去而死。
凡心之用,皆手厥阴心主代为用事也。
心主即膻中宗气也,但有气而无形,专代心君用事,故名之相火,譬如宰相代人君施政也。后世错认右肾为相火,考之《灵》、《素》、《难经》及仲景书,皆无此说。此因叔和脉法将三焦配入右尺,三焦本属相火,故遂错认右肾为相火耳。心主是本名,因心主无形可指,故《素问》借任脉之膻中穴名之曰膻中,是从其外而名之也。《灵枢》借护心之脂膜名之曰心包络,是从其内而名之也。二者皆是借名,非本名也。唯心主二字,乃是本名,因其代心君行事,为性情之主,故曰心主。
三焦亦有气而无形,即卫气之间行于腑者也。扁鹊名为原气,乃肠胃中行津化液之气也。盖心主是宗气,《内经》所谓大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者是也。凡肝之怒、肺之悲、肾之智、脾之思,皆秉此气为用。三焦是卫气,《内经》所谓卫出下焦,间行于六腑者是也。凡上焦之饮食主纳、中焦之主腐化、下焦之二便主出,皆秉此气为用,此二者皆有气而无形。马元台谓三焦有形如脂者,妄也。
肾有两枚,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男子以右肾藏精,女子以右肾系胞。此言出于《难经》,不见于《内经》,然《内经》谓冲脉为血海,循腹右系于肾。又谓男子二八太冲脉盛,精始至,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又谓男子无月事,冲脉不泄,则上荣而生髭须;女子有月事,冲脉下泄,则髭须不生。宦者损其冲脉,则须亦不生。观《难经》男以藏精,女以系胞之语,则右肾为命门者,即《内经》之冲脉循腹右下行系于右肾,谓男女之天癸所以传生者也,犹曰此生生受命之门耳。则命门乃水也,非火也。后世沿叔和之谬,谓左肾为水,右肾为相火,已属大谬,李时珍反用此法诋毁《难经》,可知后世医家于内景脏象全然不识,而犹妄意着作其书,尚可信乎?或问∶子以命门为天癸,然则肾中无火矣,无火则肾中真阳又是何物也?曰∶肾中真阳即是卫气之根,《内经》谓卫出下焦,《难经》谓肾间动气,又谓生气之原者是也。此两肾皆有之,且膀胱亦有之,奈何专属之右肾耶?《内经》曰∶初生之来谓之精(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即右肾藏精也)。两精相抟谓之神(阴阳合而神明生,即心藏神也)。随神往来谓之魂(神明动而知识生,即肝藏魂也)。并精出入谓之魄(精血充而运动生,即肺藏魄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脾主思,故藏意)。虑善而动谓之智(肾为技巧之官,故藏智)。此五脏之所藏,谓之五神,所谓性也。
凡五脏皆不可病,而心脏为最。然《内经》、《难经》论病,多以五脏为言者,乃指五脏所主之病,非谓五脏为受病之地也。譬如怒为肝之所主,其受病之地乃在卫气、宗气之上僭,《内经》所谓气有余善怒也。又如恐为肾之所主,其受病之地乃在卫气、宗气之下陷,《内经》所谓气不足善恐也。俗书不知从受病之气分施治,而辄从五脏用药,则误矣。
五脏为藏神最密之所,而名为阴者,以其为阴经所属也。六腑为传受渣滓之所,而名为阳者,以其为阳经所属也。唯胆为清净之地,不受秽浊,而亦名腑者,亦以其为阳经所属也。《内经》谓脏腑皆取决于胆,故胆为决断之官。
(此宗气领营血所行也,营行脉中)经脉发源在左乳旁下,以手按之有动脉者是也。《素问》名为胃之大络虚里穴,《灵枢》名为脾之大络大包穴。盖脉本营血,乃水谷所主,故以脾胃互称。此只一穴,在左乳旁下,若右乳旁下则无有,不论男女,人人皆然。此等要紧之穴,《内经》言之甚清,验之此身亦甚明,乃诸家竟不知此为何事,可为浩叹(虚里出浏腋下三寸,大包在腹下六寸)。
第一,手太阴肺经从左边虚里穴上注肺,由左腋间走左手大指(寸口脉即此),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肺)。
第二,手阳明大肠经从寸口斜分至腕臂(反关脉即此),走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大肠)。
第三,足阳明胃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胸前而下至足背,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胃)。
第四,足太阴脾经从足指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注心中,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脾)。
第五,手少阴心经从胸中接前脉,由间而至手小指,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心)。
第六,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接前脉而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小肠)。
第七,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背而下至足小指,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膀胱)。
第八,跷脉(男用阳跷,女用阴跷)从胫上接前脉,上至背俞,转从复冲下行于足(正络第九,足少阴肾经从足心接前脉,由膝内而上至胸,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肾)。
第十,手厥阴心主经从胸中接前脉,由而至手中指,是从胸走手(正络散入膻中)。
第十一,手少阳三焦经从手指背接前脉,由手腕外上至耳侧,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历三焦)。
第十二,足少阳胆经从头上耳侧接前脉,由身之旁下至足,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胆)。
第十三,足厥阴肝经从足下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中,注于肺,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肝)。
以上诸脉,各有两条先行于左者毕,然后再注肺,由右腋间走右手太阴经、手阳明经,以次至足厥阴经,亦如其左,不复繁缀,然后再交于督脉。
督脉从右足厥阴经上头而来,由头顶中间入颈,循脊中直下至尾骨,分两支入前阴,合交任脉(此脉只一条,无正络)。
任脉,从前阴接前督脉由腹中间上胸,复注于肺,为周而复始(此脉亦一条,正络无)。
以上左右十二经、两跷、督、任,凡二十八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一息六寸计,二百七十息此审次第。详后营行)。
(此卫气所行也。卫行脉外)人身头与手足是一壳子,五脏六腑皆在壳子之内者也,十二经络皆在壳子之外者也。然此壳子又有浅深不同,今分列于后。
第一层为太阳所行之地,手太阳二,足太阳二,阳跷二,督脉一,凡七脉为卫气极盛之地。
第二层为阳明所行之地,手阳明二,足阳明二,凡四脉为卫气总汇之地。
第三层为少阳所行之地,手少阳二,足少阳二,凡四脉为卫气初出之地。
以上三层皆名为表,少阳近里,为半表半里之界。
第四层为太阴所行之地,手太阴二,足太阴二,凡四脉为卫气初退之地。
第五层,为少阴所行之地,手少阴二,足少阴二,凡四脉为卫气退藏之地(任脉亦在此层,当云五脉)。
第六层为厥阴所行之地,手厥阴二,足厥阴二,凡四脉为阴尽阳生之地(过此则入脏矣)。
以上三层皆名为里。
凡卫行脉外者,用此察浅深,详后论卫气篇,知此则知偏枯之风专在卫矣。
凡十二经脉,各有支脉通于脏腑者,名为络,凡风之入脏者由此。
凡十二经脉,其阴经、阳经相交接处,名为交经别络(如手太阴交手阳明,足阳明交足太阴之类)。其阳经交阳经者在头,阴经交阴经在腹,则无别络。
凡十二经脉,各有小脉从气穴旁出者,名为孙络(又名小络,又名血络)。共有三百六十五气穴,即有三百六十五孙络。其病最轻。
阳维,即手三阳、足三阳诸气穴旁出之孙络也。
阴维,即手三阴、足三阴诸气穴旁出之孙络也。
阳跷,即足太阳之别,支通少阴者也。男子脉度以阳跷为经,阴跷为络。
阴跷,即足少阴之别,支通太阳者也。女子脉度以阴跷为经,阳跷为络。
督脉,即背脊当中一条督脉之孙络。
任脉,即胸前当中一条任脉之孙络。
以上六者,共有三百六十五气穴,此皆旁出孙络,不入营行之度。
冲脉为血海,循腹右下行,与右肾相通,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胞即子宫,为月事所从出,即天癸也。《难经》谓右肾为命门,即此冲脉行腹右,与左乳虚里穴相对。盖人身血液分为两途,其从左乳下随宗气动而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者,名为营血,所以荫形而生肌者也。其从腹右下注冲脉通于右肾者,名为天癸,所以种子传生者也。营血从左乳下发源,行于脉中,故左乳旁下有动气应手;冲血从腹右下注于右肾胞中,其血本静,故右乳旁下并无动气,此左右之所以不同也。营血养身,故不可伤,伤之则死;冲血传生,原有可泄,故阉宦者流虽伤冲血亦不死。此营血为病所以独重,而冲血为病所以较轻也。
带脉横通于腰,所以联系诸经者也。
以上二者,皆不入营行之度,与诸经孙络相似,故亦列于奇经。
凡此八者,皆血之积而不流者也,《内经》名为奇邪血络,《难经》则名为奇经。盖血之行于脉中者,如川河之流;血之溢于孙络者,如湖海之会,古人用此以审病耳。譬如阳维之血溢于上,则为鼻衄、齿衄之类;阴维之血溢于下,则为圊血、淋血之类;两维同病,则为吐血、呕血之类,其孙络上贯于膈也。冲带为病,则为崩漏、带下之类。《内经》、《难经》分晰甚明,李时珍辈乃谓另有八脉,考之古经既不合,证之此身亦不确,又假此为修真之说,无识者流莫不被其诳惑,往往因修炼而成痨瘵,生平所见亦多矣,故详辨之。
以上诸条,皆形体实义也。凡病,惟络病最轻,经病稍重,腑病又重,脏病最重。此审病轻重之大法。
形体实义既明,然后附于形体之气血阴阳始可得而知之矣。有宗气、有营气、有卫气,另详于左。
人身养生之气有二∶一曰呼吸天气。盖人在天地气交之中,如鱼之在水也。鱼在水中而不见水,人在气中亦不见气。试观平人扼吭则绝,无天气也。试观暴绝人气回则苏,通天气也。
无形而至刚,故古之圣人有服气却谷之法。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内经》所谓天气通于肺也。天气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及四季湿土不同,得其平则能养人,失其平则病,《内经》所谓天食人以五气是也。一曰饮食地气,即胃所受水谷也。试观平人绝谷则饥,试观瘠人美食则肥,则地气之养人可知矣。地气养人有形而至柔,故形体丰肥者其气反弱。地气至浊,全凭喉舌为出入,其饮食之权则以脾为主,《内经》所谓地气通于嗌也。地气有三∶食谷者,智人为万物之灵也;食肉者,勇鹰虎之属也;食草者,力牛马之属也。又有五味∶属木者酸,属火者苦,属金者辛,属水者咸,属土者甘,《内经》所谓地食人以五味是也。凡婴儿在胎中,亦有天气、地气为养,盖其呼吸、饮食皆资于母也。地气有形,故医书多言之,若天气无形,医家多不知为何物,故诸书皆置而不言,无怪医术之多陋也。
宗气者,乃呼吸天气所生,其所居在胸膈之间。《内经》曰∶宗气出于上焦。又曰∶呼则气出,吸则气入。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是也。凡人身之力,惟胸膈间最大,此即宗气也。凡头背手足之力,皆取络于胸膈,此气又名膻中,又名心包络,即心主也,常代心君用事,称为相火。盖心为君火,端拱无为者,性之体也;膻中宗气为相火,代心心君用事,与营血俱行脉中耳。其领营血行于脉中也,即从左乳旁下虚里穴起,以次行于各经。一呼一息,一息行六寸,已详于经络次序。
营气,即营血也。血不自行,必赖气以行之,即宗气领率之也,故称之曰营气。此饮食地气所生,乃水谷之精液,故《内经》曰∶水谷入胃,清者为营血。又曰∶水谷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行其津液,乃化为血,以奉生身。又曰∶营气出于中焦。中焦即腐化水谷之地也。中焦生血,化为两途,其从腹右注于冲脉者为血海,其血静而不动,即天癸也。其从腹左乳下随宗气走于二十八脉者为营血,此则动而不止者也。凡营血行度,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先行左十二经,后行右十二经,其行度左右交通,是以凡病之在营分者,病左则必及于右,病右则必及于左,断
卫气又名人气,以其纲维群动,为知觉运动之主也。又名阳气,以其温养一身也。合而凝之则为卫阳,此受命养生之主也。乃合呼吸天气与饮食地气所生,天气无形而至刚,卫气兼之》曰∶饮食入胃,浊者为卫。浊字正言其悍耳。因其悍,故不能行于脉中,而必行于脉外,此卫阳之所以不同于营阴也。
卫气有体、有用,所谓体者,卫气之根也。其根在肾,《内经》谓卫气出于下焦,常从足少必有所附而始留,下焦乃脂膏最多之地,卫阳即附于脂膏中,故曰卫气出于下焦。譬如灯附于油,则长明不息也。故后人又指为水中之火。不独人也,凡物之膏皆可燃火,则凡有生之物莫不各有阳气附于膏中矣。所谓用者,卫气之枝叶也,其义繁多,另详于左。
其一曰∶间行于五脏则五神生。从下焦而合于上焦宗气,应于心,则生神而为喜笑;应于肺而为思歌。总名之曰慧也。
其一曰∶间行于六腑则水谷化。从下焦而上合于宗气,应于胃则主纳,应于胆则主决,应于小肠则主腐化,应于大肠则主传送,应于膀胱则主渗利。总而名之,则曰三焦,所以行津化液也。凡大小二便之开合,皆三焦卫气之所司,《难经》谓之原气。
其一曰∶出入于经络则寤寐分。方其出也,从肾脏行于少阴之分(少阴为卫气出入之门户),官为之用(凡阳经皆上于头);行于手经,而手为之用;行于足经,而足为之用;间行于脏,而慧生;间行于腑,而饮食入。此卫气之出,而为寤也。两边齐出,且一时分驰者也。方其入也,从太阳、阳跷而下走阴跷,由少阴之分而注于肾,则目合而寐矣。故寐者,无五官之用,不在诸阳经也。无手足之用,不在手足诸经也。无饮食之需,不间行于腑也。唯从肾注心,从心注肺,从肺注肝,从肝注脾,从脾注肾,循环而已然。虽内注于五脏,而在外之经脉不为用,则不能丽于实而生慧,但游于虚而为梦。凡人夜之所梦,多属昼之所为者,卫气之所习也。其呓语者亦然,此卫气之入而为寐也。亦两边齐入,且一时并收者也。若卫气欲入于阴而寐,而勉强持之,使出而为寤,则必呵欠。《内经》谓∶阴引而下,阳引而上,阴阳相引欠者是也。
其一曰∶卫行有浅深。卫行脉外,《内经》所谓卫外而为固者也,《难经》名为守邪之神,六厥阴(凡伤寒传经即此)。寅卯辰三时行三层少阳,巳午未三时行一层太阳,申酉戍三时行二层阳明,亥子丑三时行四层太阴,子丑寅三时行五层少阴,丑寅卯三时行六层厥阴,故太阳卫气最盛,少阳为初进,阳明为初退,若三阴则敛藏矣(此法《难经》不载,出仲师《伤寒论》篇)。夫同此卫气,既有寤寐开合,又有行度浅深,何也?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此篇专论卫气)∶阳气者,若天之有日,故天常以日光明。可见寤寐者,譬犹日行南陆为冬,行北陆为夏也;浅深譬犹日出为晨,日中为午,日入为昏也。《内经》又有一刻少阳,二刻太阳,三刻阳明,四刻三阴之法,则推求更密矣。盖卫气悍,行度迅急,故大开合之中,复有小开合,《内经》比之于日,诚不诬矣。
其一曰∶卫分行左右。卫气行度,但有寤寐浅深之法,并无左右交通之法。其出而为寤也,驰,故手足、五官之动亦无先后;其入也,一时并收,故手足、五官之静亦无先后。其浅深也,亦然。可见卫行是左右分布矣。是以病之在卫分者,病右则不及于左,病左则不及于右仲师云∶风则伤卫,即是指此,此中风所以独有偏枯之症也。李东垣不识此中至理,乃分左为血,右为气,然则人身有病左不关气,右不关血乎,此等浅陋之见,诸医不能斥之,反从而附和之,殊可怪。
以上皆从《灵》、《素》、《难经》、《金匮》诸书考证确凿,施之延医历有明效,故记之。
后世知斥高阳生之讹诀,而不知辨王叔和之《脉经》,总由不读《灵》、《素》之过也。《灵》、《素》谓∶人迎为颈脉。即结喉两边之人迎穴也,叔和则指为左手脉名。《难经》谓∶阳得寸内九分,阴得尺中一寸。并无关脉地步,叔和则强分三段,又将奇经八脉概附两手,分为九道。种种虚诞,真堪捧腹。至分左寸为心、小肠,左关肝、胆,左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右关脾、胃,右尺命门、三焦,其法并不见于《灵》、《素》、《难经》,即后之仲师书中,亦无有也。后世又有各自为法,颠倒安置者。吁!五脏六腑本生成之物,可以任人提挈视如傀儡乎?今试诘之曰∶仲师谓尺寸俱紧者,名曰伤寒。若以此部位论之,则是五脏六腑皆病,何以止言曰太阳病耶?吾知其必无应矣。然则诸家脉法皆欺人之语,不足信也。惟《灵》、《素》、《难经》、仲景之脉,乃古圣所贻,各有至理,且其法相同,谨摘其要如左。
一曰经脉诊法,即手足阴阳十二经也。外病必先起于经脉,内病亦必发现于经脉,故为诊病第一要法。经脉有三阳,可以审卫气,以卫气盛于阳经也。经脉有三阴,可以察营血,以营血盛于阴经也。《内经》取结喉旁人迎穴为阳明脉,以候三阳经及卫气,取两手寸口,又名气口,为太阴脉,以候三阴经及营血。其法∶人迎盛于气口一倍,为少阳病;二倍,为阳明病;三倍,为太阳病。气口盛于人迎一倍,为少阴病;二倍,为厥阴病;三倍,为太阴病。
《难经》则括其法,于两手尺寸中,以寸候三阳,尺候三阴,关为阴阳之界。其尺寸相较法,亦如《内经》,以人迎气口相较也。仲师之法与《难经》同。
一曰脏气诊法,分浅深为五层。第一层,极浮者为肺。《内经》谓∶皮毛为肺之合。又谓∶脏真高于肺。《难经》谓∶三菽之重。仲师同。第二层,略浮者为心。《内经》谓∶血为心之合。又谓∶心藏血脉之气。《难经》谓∶六菽之重。仲师同。第三层,浮沉之中者为脾。
《内经》谓∶肉为脾之合。又谓∶脾藏肌肉之气。《难经》谓∶九菽之重。仲师同。第四层,略沉者为肝。《内经》谓∶筋为肝之合。又谓∶肝藏筋膜之气。《难经》谓∶十二菽之重。仲师同。第五层,极沉者为肾。《内经》谓∶骨为肾之合。又谓∶肾藏骨髓之气。《难经》谓∶按之至骨。仲师同。
凡此五者,以见阳脉为腑病,见阴脉为脏病。如三菽见洪为大肠,见细为肺,余可类推。又以轻者为腑病,甚者为脏病。如三菽略涩为大肠,涩甚为肺,余可类推。
凡此五者,各有主脉,肺涩(又名毛)、心洪、脾缓、肝弦、肾石也。如三菽见洪,为心火刑金,余可类推。
以上二法,平人则不见,惟病患乃见之。如病在经脉,则寸尺之诊必变于常;如病在脏腑,则菽数之诊必变于常。随其所变见而断其病,十不失一。
一曰平脉败脉诊法。平脉者,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四时旺脉皆有和缓胃气,故曰微也(微也,勿认为弱)。败脉者,春但弦、夏但洪、秋但毛、冬但石,四时旺脉皆无和缓胃气,故曰但也(但也,勿认为强)。盖脉本营血随宗气而动,宗气即呼吸天气所生,天气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之递嬗,宗气应之亦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递嬗。若营血乃饮食地气所生,其性精专有常而不变,与宗气相融,故反泯其迹,而为微弦、微洪、微毛、微石,故曰胃气也。若无胃气,则无营血相随,脉中仅止宗气独行,但见弦、洪、毛、石而已,故曰败脉也。凡见败脉者,为无胃气,虽不病,亦不可救,是名真脏脉。凡脉有胃气者,虽极危之病,亦有可生。故曰∶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即此义也。此法,以伤寒初起必见邪盛之脉,则审胃气之法更当细辨。若伤寒十日以后,亦可用此法。
一曰脉体诊法,其法有三。
一是呼吸数诊法∶一息四至为平,五六至为数,二三至为迟,数极为散,数时一止为促,迟时一止为结,止有定数曰代。
一是手指轻重诊法∶轻取曰浮;重取曰沉;浮沉皆有,中独取无,曰芤;浮沉皆无,中独取有,曰牢;浮无、沉有,曰伏;浮有、沉无,曰革;有力曰实;无力曰濡。
一是脉动形状诊法∶流利曰滑,凝滞曰涩,大曰洪,小曰细,过指曰长,不及曰短,劲疾曰紧,从容曰缓,端直曰弦,厥厥而摇曰动。
以上凡二十四脉,精而熟之,可以该诸书诊法。但其断法甚多,难于详载,故仅录其脉名。
以上皆详《灵》、《素》、仲师脏象及诊脉审病之法。若夫病之所由起,或从外因,或从内因,但取切要于中风者,详于后。
病有外因,如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热,八方之温热燥寒是也。有内因,如饮食饥饱、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也。凡此者,皆各有所及之经,有某经之脉象(如寸主阳经,尺主阴经之类),即有某经之见症(如三阳有头痛,三阴有腹痛之类),且各有所应之脏,有某脏之脉象(心病则六菽脉洪,肝病则十二菽脉弦之类),即有某脏之见症(心病多笑,肝病多怒之类),此皆确有要则固可知也。如见症虽不似初起,总必有一二未除;脉象虽与初起不同,而其可愈、不可愈总必有胃气可据(脉以和缓为胃气)。此从古圣贤相传要诀,历试不爽者也。病之多门,不及详论,今专以风门论之。
风为八邪之长,夫人而知之矣。至于伤寒之中风,与偏枯之中风,其所以判然不同之故,则自晋迄今千百余年,竟无一人道及,可见历来诸家多愦愦也。殊不知出在《灵》、《素》,特未许浅见窥及耳。夫伤寒之中风,乃六气之风,详在《素问》五营运大论篇,此系四时天气与宗气相名(宗气即呼吸天气所生,领营血行于脉中者也),其感于人也,必入营中,故初起必有恶风发热等症,且营血本左右递注,故病则左右俱病,断无偏枯之症。偏枯之中风,乃八方之风,详见《灵枢》黄帝与岐伯论八风篇中,此是四方贼风与卫气相袭,其入于人也,但在一隅,而不及营血,故起首无恶风发热等症,且卫气本左右分布,两边各出,故病左者不及右,病右者不及左,此所以有偏枯之症也。知此则风之源头清矣。再专就八方风论之。
其法分东、西、南、北为四正,又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合计为八方,各有主气,南风热、东风温、西风燥、北风寒,东南风温而热、西南风燥而热、东北风寒而温、西北风寒而燥,此其平也,太过者则贼风矣。贼风轻,其中于人也,亦轻;贼风重,其中于人八方之温热寒燥,只以东西南北辨之,不论四时皆有,与六气之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主一时者不同也。
卫气温养形体,《内经》所谓卫外而为固,《难经》所谓守邪之神也。卫气固密,则百邪不能侵,若少有罅隙,则邪即袭之矣。其隙在头,则中于面,但为口眼而已,其手足固无恙也。其隙在手经,则中于臂,但为腕臂不举而已,其头足固无恙也。其隙在足经,则中于髀枢,但为步履迟重而已,其头手固无恙也。其隙在左,则中左而右无恙;其隙在右,则中右而左无恙。中足少阴,则舌枯而语言蹇涩(少阴之脉上萦舌本);中手厥阴,则神倦而多健忘(手厥阴心主本代心君行事也);中手少阳,则三焦不利而多噎气,且大便不行;中足太阳,则膀胱不清而多溲浊,甚至小便癃闭而不能出,以膀胱气化全凭卫气渗利,卫气为邪风所袭,不能渗利,故癃闭也。种种诸症,难以枚举,总各视其隙之所在耳。《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以比斫材,木坚者不入,脆者皮弛,正谓此也。是以此症多发于中年以后之人,以其卫气不无少衰也。若少壮之人,则百中无一,以其卫气正盛也。后人不明卫气之义,乃有左血右气之说,失之远矣。又有谓血虚生内风者,亦不甚切,殊不知内风之生,乃卫气之虚而有隙,如谷虚则生风耳。非血虚也。虚则有隙,而邪风入之,故曰内风感召外风也。卫气出于下焦,为生风之根,即《内经》所谓肾间动气也。其开合寤寐出入间,皆以足少亦左右分布。凡人之始,初结胎时,其形如两甲,即两肾也,而卫气寓焉,故其开合寤寐出入间,行亦必左右分布,此内景之确而可信者,特粗工不能识耳。
动气之根,即是肾气,然必曰肾间动气者,以其为知觉运动之主,故加一动字以称之。
若两边卫气平均,则知觉运动自然爽健精明。若一边卫气无病,一边卫气有病,则知觉运动必不能如平日之爽健精明矣。语云∶众擎易举,独力难胜。可以为譬。
风中于左,则病在左;中于右,则病在右。独口角之斜则不然,中左者,口必右;中右者,口必左。所以然者,左则左边卫气不用,而经脉弛缓不收,右边卫气独用,而经脉牵引拘急,故必右(口角经脉是阳明经环于唇口者,左右各一)。其中右者仿此。
两边齐中,左右俱不仁者最重,不能运动,不知痛痒者,名为不仁,此即仲师所谓卒病(卒病者,陡然猝发,昏不知人也)。或左或右,但中一边者稍轻,此即仲师所谓偏枯也(详《金匮》)。此二者,皆病之大经者也,若中风入脏,则不可救矣。或但口眼斜,或但臂不举,或但足不用,或但舌喑不能言,或但麻木有定处(麻木即不仁),此五者,皆病之在孙络者,若久而不治,亦能渐入大经矣(左右二十八脉名为大经,三百六十五穴名为孙络)。故在脏者极重,其生死只在二三日间,在大经者稍轻,往往连年累月始可渐愈,在孙络最轻,有不药而亦能自愈者。
以上从病之所在论轻重也。
人身卫气,应于五神则为知觉,温于四体则为运动,原是左右齐应,两边合用,故能使耳目聪明,心思精详,手足便利。若风邪伤卫,有一处不相应,即有一边不为用,则知觉运动皆为之迟钝矣。所谓一马不行,百马休也。所以中风之后,往往多滞钝之病,虽平生极性急爽利之人,亦变而为迂柔宽缓。盖心欲前,而身不与之俱前,以志不能率气(卫气),气不能率形也,是以知觉多错乱迷忘,运动多艰难迟钝。此皆论病后邪风已衰,卫气未撤消也。当夫初亦昏不知人。其风中一边者,昏不知人,即风中小络者,亦昏不知人。以卫气猝为邪风所袭,不能自主也。一二日后,或七八日后,邪风少衰,卫气之已伤于左者,虽未能骤复,其未伤于右者,则必运动,而人事始渐清醒矣。再数日后,或一二月后,未伤之卫气必渐溉及已伤之卫气,于是偏枯者亦渐渐灵活矣。若治之得法,则未伤之卫气既可渐溉相助,而已伤之卫气又可逐日生发,如是则两边均平,而知觉运动依然复旧矣。其辨轻重之法,初起昏不知人,痰鸣气促,一日之后即能平静清醒,此受邪极微,病之最轻者也。或一二日后,始能平静清醒,此受邪略甚,病之稍重者也。或七八日后,或十余日后,始能平静清醒,此受邪较甚,病之重大者也。或仍不能平静清醒,而反息高鸣喘者,此受邪最重,直入于脏,正气尽去,病之不可救者也。
以上从邪风之微甚,诊轻重也。
偏枯之风,以四方之位定八风之寒热,伤寒之风,以四时之序分六气之寒热者绝然不同。盖八风之寒热,不拘四时皆有也。夫八方之风,其几微渺,非神圣不能察识。如黄帝明堂一篇,后来诸家俱茫然,不知其所指,又安能察识八风哉?吾辈虽不能审之于未形,未尝不可辨之于已着,则当据初起之症为断。如风之变乎常者∶从东来,则面必青,舌必紫,甚者舌卷囊缩,筋必惕(惕者,动也。俗言肉跳),目珠多斜转。从南来,则面必赤,舌必焦,甚者生芒刺,肌必热,目之白珠必有红处。从西来,则面必白,舌必燥,甚者如白霜、积粉,皮必粟起(谓毛发竖立也),目珠多上视翻白。从北来,则面必紫,舌必黑,甚者裂缝,息必鼾(如寐者呼吸有声,俗言寒睡也),目之白珠必有黑处。从中央来(此四维合并者也),则面必黄,舌必黄黑,甚者多涎垢,肌必潮湿粘手,目之白珠必黄。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来者,各以其方之法为断。
以上诸症,但见一二症便是,不必悉具也。此皆从所受之风而定其寒热也。
(初起时所必有者,凡七症。或有或无者,凡十七症)初起猝发,必昏不知人。
必有痰涎壅盛。痰涎即人身津液,本随卫气布一身者也。风伤卫,则不能行津布液,于是津液皆随宗气迸居膈中,与呼吸之气相上下,故壅于喉间也。凡风之寒者有之(此宜温),即风之热者亦有之(此宜凉)。俗医多用热药开痰者,非也。(笏)尝治此症,投以大凉剂立开。
必有皮肤发亮。八风虽有寒热之不同,然总为阳邪。以阳邪而动卫阳,两阳相合,故发亮。
必有短气。卫气不能行津布液,则津液皆聚膈中,而宗气之呼吸为之不利,故短气。
必有自汗。风为阳邪,不闭腠理,故自汗。汗即卫气所布之液也,风邪伤卫,不能约束皮毛,汗孔空,故汗自出(亦有无汗者,热甚也)。
必有半身不动(详论八风)。
必有体重。两边卫气皆用则身轻,有一边不用则身重。
以上七症,初起时所必有者也。若无以上诸症,则非中风矣。
或语言蹇涩,或喑不能言。少阴为卫气出入门户,其脉上贯膈,络会厌穴(此发声之地,如笙之有簧也),萦于舌本,卫为风所伤,重则喑不能言,轻则蹇涩。
或大便自遗,或大便燥结。卫气间行于腑者,为三焦原气,伤重则不能约束,故自遗,伤轻则不能传送,故闭结。常见有仅闭一二日,而大便干燥如石者,此热胜也。有闭至二十余日或小便遗溺,或小便癃闭。卫气唯下焦为盛,其间行于腑者为三焦,然必先从膀胱起,故《内经》以三焦与膀胱并称。膀胱有出窍,而无入窍,凡三焦水液之注入膀胱,全凭下焦卫气蒸渗而入,乃从小便而出。若风伤卫,则卫外之卫气(即行于经络者)皆迸入膀胱。渗利太过,则为遗溺;不能渗利,则为癃闭。俗书谓遗溺为肾绝者,非也。尝见有遗溺而仍愈者矣。凡小便中久澄之而有如膏发粉者,乃下焦有热,蒸铄水液,有如煎膏者然。故初出甚清,澄久则稠。盖初出尚热,如膏之热则不凝也。澄久则冷,如膏之冷则必凝也。不可认此为虚寒(小孩小便初出清澄,久变色如白浆,亦此义。以小孩纯阳,下焦多热也。书指为寒,则误或阳事暴举。卫出下焦,即肾间动气。卫之在外者,虽为风伤,而在下焦者,反郁闭不泄,故暴举。尝见有中风偏枯之后,反连生数子者矣。然其偏枯犹不愈者,以卫气不能行于表也。
或阳事痿弱。此因在外卫阳已伤,挹取其下焦卫气,外泄则肾间动气不强,然其偏枯转易愈者。昔一友患此,竟不药而偏枯愈,愈后半年,阳事复强。可知此症当缓,以俟其生发,不可用热药损筋。
或心悸善忘。悸,即怔忡也。卫不行津,则津停为水,水停胸下,则令人悸(详《内经》)。
或智虑多疑。卫阳伤,则不能取决,其神不足故也。
或嗳气不食。此非不食,乃腹中不甚饥耳。卫伤一边,则三焦气化不速,不能消水谷也。
或消谷善饥。此惟风淫于内者有之,《内经》所谓风能消谷也。昔一友患此,治以咸寒之药,一日而偏枯僻皆愈。
或心烦不寐。卫气浮于外,与风相合,不得行于阴,则目为之不瞑(详《内经》)。
或贪眠嗜卧。此惟风入少阴者有之,仲师曰∶少阴之为病,但欲寐。
或呵欠不止。一边已伤之卫气不行于阳,但欲入于阴,一边未伤之卫气能行于阳,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呵欠。此症最多。
或头痛如箍。此邪风盛于三阳阳经也。三阳之脉皆上行于头,风性上僭,故头痛。
或背反如折。此邪风盛于太阳、督脉、阳跷也。此三脉行于背,风邪入之,则三脉皆急。背搦(即抽掣。中风之搐搦只一边动)。此症较重,乃风邪兼入营分,故兼见此症。专在卫分者,无此症也。
以上十七症,初起时或有或无者也。
凡所必有之症,乃偏枯中风之本症,无此则非矣。或有或无之症,乃因其人受邪有轻重,经络有虚实。人之形体起居不同,故病情亦有不同也。此皆从其初起而言之耳。若夫缠延日久,则人情百变,病情亦百变,虽大禹神圣,亦不能铸鼎象物,穷尽怪相也。然可愈、不可愈,尚可以约略言之,今并附数则于下。
一、偏枯日久,以致骨节之间、肌肤之内,渐生痰涎,外见浮肿者,难愈。人身生气寄于津液,亦犹天地生气寄于水也。凡天下之无形而有形者,皆水也。《易》曰∶天一生水。试看体必瘦。若津液停而为痰涎,注于肢节、肌肤之间,则必始瘦而后肿。《内经》谓∶风气客于诸经之络,迫切而为沫。又谓∶沃沫聚之则极,肌肤而为肿者是也。沃沫即痰涎也。俗书不知此理,或指为寒湿,或指为脾虚,误矣。殊不知此症多生于热,譬如以水擦手,热则生泡,以火炙肌,亦生水泡。可知热从风生,沃沫微聚亦如水泡而已。此因日久,卫气大耗,一时难于复旧,故难愈。若无此,则易矣。
一、偏枯日久,手足拘挛,不能屈伸者,难愈。《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虽为血所养,必得卫气以温之,而后舒卷自如。《难经》谓∶血主濡之,气主煦之。若日久,卫衰营血耗,无以养筋,是由气分而累及血分,由浅入深,故难治。
一、偏枯日久,脉见沉细数急者,难治。凡中风之脉,必浮大而缓。考之《灵》、《素》、独见四时平脉者,有变见迟脉者,皆属易愈。惟变成沉细数急者,最为难愈。所以然者,以其病已分入血分也。沉主血分,细为血少,数急为有气无血。盖脉本宗气,领营血而行,宗气无形而悍急,营血有形而迟缓,二者相配,而后脉均。若无血,则宗气独行,故数急也。
血不足以充之,故细也。一见此脉,便是营血已伤,故难愈。凡病已入营者,为重也。
以上皆节取大概言之,尚有风痱、风懿、风痹等名,未能详及。然而中风诸义,则已括尽无遗矣。其左瘫右痪等名目,皆立自后人,徒有其名,羌无实义。夫营卫行度,经络浅深,《灵》、《素》、仲师皆言之甚详,后人不知,此处探求,辄暗中摸索。或谓中风为虚,或谓为火,或谓为痰,或谓为气,或谓为风、痰、气三者并合,或谓风、痰、火诸邪夹发,究不能得病源实在。更有以中魔、中暑、中毒,一切混杂邪病,而分为类中、直中者,此皆源流不
中风之脉,其起首必浮大而缓。考之《灵》、《素》、仲师,其言既同,验之诊候阅历千人如一。浮以手指轻重取之,大以脉之形状取之,缓以脉之至数取之(至数即一呼四至也。)盖风则伤卫,风为阳邪,故大;卫行脉外,故浮。病初起时,但在脉外之卫分,未入脉内之营分,其脉中之营血、宗气依然照常行度,故缓也。缓是脉之动数。宗气领营血而动,宗气一呼,营血二动;宗气一吸,营血二动;一呼一吸,脉凡四动,是名为缓,乃是无病平脉。因中风但伤卫,而不伤营,故脉应照常缓也。然则何以辨邪风之轻重?曰∶浮大异常者,为病脉也。缓为平人之脉,故不可作病看。然则但言浮大足矣。何必又言缓?曰∶古人言此,正以明病不在营耳。若入营,则不能缓矣。后人不识此理,往往将平脉混入病脉,此脉学之所以晦也。
其八风之邪,则又从浮大中兼见之脉别之。如风从东来者,为木邪,主温化,其大中必兼弦象;从南来者,为火邪,主热化,其大中必兼滑象;从西来者,为金邪,主燥化,其大中必兼涩象;从北来者,为水邪,主寒化,其大中必兼紧象;从中央来者,为土邪,主湿化,其大中必兼濡象。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相并而来者,则各以其方之脉兼见也(如见其弦象、滑象错出,则为风从东南来之类)。凡此诸脉,历断千人,无一遁者,孰谓脉法难凭耳?八方之风,分为温、热、燥、寒、湿五等,之中温、热、燥居其三,皆热症也。寒则仅居其一,湿则有从寒、从热之不同。可知中风一症,热病居多,故南人中风较多于北人。而生平疗病,每以凉药奏效,其源皆从此中悟出。近日诸医,但执庸陋俗书,暗中摸索,轻者酿成偏枯日久,则脉多变矣。然亦一二年其脉仍浮大而缓者,此风邪与卫气相合而不去,如银之入汞也(水银为汞),其症必将复中。盖阳邪未去,势必再召新邪也。复中则病加剧,若治之得法,不但复中可免,即偏枯亦可愈也。其脉为沉细数急者,难愈;其脉变为迟者,可愈(一息三至名为迟);其脉浮大全退,而见四时平脉者,易愈。中风在三阳经,则浮大之脉寸部盛于尺部;在三阴经,则浮大之脉尺部盛于寸部;若阴阳诸经俱中,则尺寸俱浮大如一。
此分辨经络之法。
治法无他,专从卫气治之而已。卫气有根本、有枝叶,有表、有里。卫出下焦,为肾间动气者,根本也。从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则为知觉性灵,间行六腑,则为三焦气化,此皆里也聪附于油也。根本治法,有宜补火者,如灯之添草则光焰益大;有宜补水者,如灯之加油则长明不熄。世俗专以补火为事,则油竭者光亦熄矣。其枝叶在经,温于肌肉,则附于汗液,如树木之以皮行津,得春夏阳气,而后浆汁盛也。枝叶治法,有宜用散者,如树之津气通则荣茂,有宜用收者,如树之皮津泄则枯槁。世俗专以敛补为事,则津壅者,树必胀绝矣(如漆树,日久不取漆,则必胀闷而枯。用树皮行津,以比卫阳之汗,其理至确。凡过汗亡阳者,即亡卫阳耳)。是以欲卫气之根本强,则当油草并加,不可专用热药,欲卫气之枝叶盛,则当散敛兼施,不可专用补药。凡治病养生皆然,不独中风也。
八方之风,虽有寒热之不同,然皆为阳邪,况又从热化者,五居其三。人身卫气,即是阳气,以阳邪而与阳气合,则水乳交融,毫无扞格矣。同类相求,而不相争,此偏枯中风者,所以无恶寒发热等症也。可知中风之伤卫气,乃邪风与卫气相混耳。其所以知觉运动皆为之不灵者,譬如三军之卒,有一军与贼私和,则号令不行,独一军不行也,势必三军皆为掣肘,观望不前矣。故善治中风者,必先从而分之,使邪风与卫气相离,而后风可净,而卫气仍为我用也。此侯氏黑散,所以用白矾之意。喻嘉言谓,为填塞空窍。夫白矾善消物,岂是填塞之药?可谓凿矣。
凡风之入,必乘卫气之隙,其隙多起于内热。盖寒则卫气敛,故冬时之人多无汗,热则卫气散,故夏时之人多大汗,寒则腠理闭,故无隙可入,热则腠理开,故有隙可乘。其内热或生于七情,或生于饮食(每见好服温补者,多有中风之病),此所谓以内因而感召外因也。
后人有所谓胃热生内风而致者,其言甚是,然不知此为卫气之病,究属一得之见。嘉言谓猝倒不气者,烦劳则张。此论专言卫气,烦劳即内热也,张即开也。此卫气因热起隙之由也。又曰∶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辟亦开也,夏则腠理汗孔皆开也。煎即烦也,厥者逆也,谓气逆于上,则多热也。此皆言内热。又曰∶目盲不可以视,耳聋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乎不可止。此即形状中风昏不知人之象也。
卫气之隙,由于表气不固,则散药似不可用矣。然用温药为散,则不可。若用凉药为散,乃,为皮痹不仁。卫气痹闭,即麻木也。或用滋阴养血之剂而愈者,缘受病本轻,得此甘寒阴药,解其内热耳。若受病稍重者,便难取效。可知此症,非从血治也。其过服温补者,多至成废。盖此症本由于内热,而又多外热之邪也(东风温、南风热、西风燥,四方之气,热居其三)。
南方地土温暖,其人腠理常开而卫气疏,故多中风。北方地土寒凉,其人腠理常闭而卫气密,故中风者少。惟尊贵人,温暖太过者偶有之,然亦易愈也。南人中风后,赴北方而愈者,尝见三人矣(俱服苏合香丸而愈)。《素问》曰∶阴精所奉者,其人寿。《西洋志》∶欧逻巴以北,地寒,人多寿;葛淄巴处南,四时皆热,其人不寿。非虚言也。凡久病,必先顾其脾胃,以血气之生发,全凭脾胃之运化也。然二者之治法判然不同。脾为阴、为脏,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其治法宜燥,燥则健;宜补,补则强,故其药宜甘温。胃为阳、为腑,为水谷之海。其治法宜润,润则化(凡干土不能腐物,必湿土始能腐物);宜通,通则运。故其药宜清凉。喻嘉言谓∶养胃与补脾有天渊之别。叶天士谓∶胃不强者,以凉通之则强;脾不健者,以温补之则健。《内经》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寒饮即清凉养胃之义,热饮即甘温补脾之义。肠即小肠也。为受盛之地(凡水谷之腐化皆在小肠之内),变腐水谷,而后脾始挹其精微喻氏、叶氏之言,正与《内经》合,特二君皆从治病悟出,故立言不与《内经》同耳。
脾胃之治不同,然则何以别之?曰∶即以其病别之。其病起于寒症,而不能食者,则宜燥补脾土,而用甘温药;其病起于热症,而不能食者,则宜润通胃气,而用清凉药。不独始病为然,即久病亦然。譬如偏寒、偏热之病,既退之后,犹不能食,投以凉剂,则胃气立开。世俗只知补脾之法,不知养胃之法,往往见热病不食,辄以凉药碍脾,疑而不敢用,其贻害者其有先患热病,后变寒症者,则用补脾法;先患寒病,后变热症者,则用养胃法。凡病久脾胃不旺,仍各从其病为治也。
昔扁鹊但论脉书(即《难经》),未传禁方,故无方论。因未遇传人,而遽遭李谧之害也(秦国太医自以技不如扁鹊,使刺客害之)。《神农本经》、伊芳尹汤液又无传书,往往为后世所淆乱。张仲师有《金匮方》,亦多散逸。如葛雅川、孙思邈之徒,皆剽窃《金匮方》而自为书,究不能明其旨。近世如李时珍之《纲目》,未免太杂(虽小说妄谈,亦为采入,以乱其真,故其书太杂)。汪庵之《本草》,未免太迂(淡竹叶,隰草也,乃隶木部,其他舛谬亦多)。方药之道几于晦矣。窃以平生所试验,质诸仲景遗书,充类至尽,固可以意求之也。兹择其切要者列下。
病在卫气,则当从卫分用药。卫气有表里不同,表者行津为汗,温养形体之阳气也;里者受命之根,水中之火,即肾间动气也。肾间动气,即卫气之根,出于下焦,附以脂膏,为水中之火,其治有四法∶火衰者,温中以益之,如灯之添草也。其药则有附子、肉桂、胡巴、故纸、干姜、吴萸,及椒、磺、茴香之属;其方则有四逆、回阳、理中、温中之类。火盛者,壮水以制之,如灯之添油也。其药则有地黄、白芍、知母、黄柏、元参、龟胶,及丹皮、芩、连之属;其方则有八味(知柏八味)、六味、封髓(古有三方封髓丹)、固精之类。火离于水,虚阳外浮者,则先用温中,引阳下归于根,后用壮水恋阳,使不复越,则阴平阳秘矣。火郁于水,真阳不伸者,则于益阳之中加以透发,如麻黄附子细辛之意,则阴退阳盛矣。
卫行脉外,为守邪之神,温于肌肉,运于形体,为肌表之阳,其治有六法∶或表阳外闭,无汗烦闷,则发汗以疏之,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之类。或表阳外泄,汗出不止,则固表以敛之,如白芍、龙骨、牡蛎、附子、黄之类。或表阳太盛,肌热如灼,则凉肌以解之,如石膏、知母、胡连、地皮之类。或表阳太虚,厥冷恶寒,则温经以助之,如桂枝、干姜、参、、香、蔻之类。或卫气盛于阳经,而衰于阴经,上逆者,则苦以降之,如龙胆、栀子、黄连、芦荟之类。或卫气盛于阴经,而衰于阳经,下陷者,则辛以升之,如升麻、葛根、白术、黄之类。
以上皆从卫分审病,用药之大略也。若夫中风之治,则又当细辨之。
风为阳邪,卫为阳气,两阳相合,而不相争,故无恶寒发热等症。阳主开,故有自汗。
卫为风所淆,则知觉运动俱为之不用,故猝倒不知人。仲景用独活以解外(因其有汗,故只用轻表),白菊、秦艽以解风,白芍以固卫气,归身以附营气,白术以安宗气,尤妙。入白矾以寒、从热之不同,则此方亦有加温、加凉之各异,特孙思邈从《金匮》录方时多遗脱耳。
中风之从寒化者,何以辨之?曰∶其四肢必厥,必无汗(寒则腠理闭),余症与前同。其治宜峻表,如麻黄汤加三生饮之类。尝用防风通圣散而愈者五人。其方则麻黄、桂枝、防风、羌活中风之从热化者,何以辨?曰∶其舌必枯(干裂如错),四肢必热,必大汗(热气所蒸),余症与前同。其治宜凉解,如清凉饮子及玳瑁散主之,然总不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为妙。生平以上二条,皆初起用药之法,若不如此,多至拘挛痿废矣。其后治之法,又当细辨之。
中风数日之后,人事渐醒,诸症渐减者,邪风衰也。然余邪之与卫气相融者,必不能净,卫气之为风耗者,必难骤复,故往往有偏枯、善忘诸恙。其治又当从养营、养气之中,加入竹沥、荆沥为引,或加姜汁为引(初起从寒化者可加,热化者忌)。然药力既轻,取效必不能速皮行津,故用此为引。
中风日久,则卫气必衰,在表之卫气盛,必须益其肾间动气,如树木培其根本,则枝叶畅茂皆补宗气之药)。若加入归、芍、地黄以配之,则又仅生营血而已,而于卫气无益。若用桂、附之类,虽能益肾间动气,亦易于生热。昔人创易老地黄饮子,用桂枝、附子,与生地、麦冬,白菊同用,服之亦有效验(必加竹沥、荆沥方效)。然总不如紫河车之妙,其性得血气之余,既非草木可比,且又不寒不热,而为卫气生发之源。盖人身结胎时,其形如两甲,即两肾也。此卫气受生之始,河车即从此两甲而生,以包护于五官、四体之外,即卫气外行躯壳,卫外为固之始,以血肉之属补,为血肉之同气相求,乃无上妙品也。
近日广东出有再造丸,服之亦间有效者,而不知其为何药。后于静芸齐《集验良方》中见之,即苏合丸之加减耳。其方皆辛香行气之药,用之于寒化者则效,用之于热化者多不效。其曰∶中左者用四物汤下,中右者用四君子汤下,亦不过沿袭左血右气,为诡遇之计,究非治病正理。
夫人益卫气之法,多主用酒。《灵枢》谓饮酒者,卫气盛,先行络脉,后行经脉,是以知有何脉之动。今验之人事,凡饮酒者,懦夫有强毅之气,愚夫有明决之气,笨人有轻便之气,静者好动,嚅者多言,此皆缘卫气先盛,则知觉运动迥异于常耳。是以扁鹊对齐桓侯有酒醪之语。然则欲益卫气,正不必戒酒,但不可太过,太过反耗气,不可太热,太热反生病(宜别图浸酒之法)。绍酒乃马蓼曲所作,马蓼曲性克削,能荡涤肠胃,非过食油腻者不能受。
烧酒虽热,然是水中之火,故为佳,但不宜多饮耳。盖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是在养生者宜自为斟酌也。扬州有百花酒甚佳,京都史国公酒亦佳。
食物不必过拘,不论寒热,皆可取食。盖食杂则无偏寒、偏热之患,若认定一类为食,则偏矣。《素问》曰∶物增而久(谓专食一物者),夭之由也。可以知戒。尝见中风偏枯人,谨守医戒者,虽服药而不愈,其放饭流者,虽不药而自愈。可知治病之道,在于得诀,不在于戒口也。唯是习俗相沿,必多疑虑,今亦从俗,但戒动风之物,如雄鸡、鲤鱼、黄鳝、鲜虾、香椿、鲜菌六者而已,其他俱不必戒也。至于日用晕肉菜蔬,与卫气相习已久,戒之则无以养胃气矣。
凡素有小恙,与中风本病无涉者,则不必兼治,反分药力,纵欲除尽,亦必愈后治之。
如肠风痔血等症,此血溢于阳明正络而来,《内经》所谓∶阴络伤(肠在下,故曰阴络),则血下溢为圊血(大便曰圊)是也。此属血分,与卫气风邪无涉,故不必兼治。且此为轻恙,风为重凡服药饵,有不宜服而服之反无恙者,以其本无甚病,纵误服药饵,亦不过如多食寒物、多食热物而已。盖无病,则人身气血不为之动,故得无恙也。若因其无恙,而辄信为可服,服之日久,未有不增病者矣。此亦物增而久之义也。有不宜服而服之即有害者,以其本有病,稍一误用,则其害立应。盖有病,则人身气血已动,再加误药,以助其病,则病愈剧矣。故曰∶不服药为中医。
凡过服药饵者,其效迟,往往寒之不见其凉,温之不见其热,因其胃口与药习惯耳。有连服十数剂,不甚见功,其实已暗受其益,譬如嗜酒之人,一旦使之戒酒,则反难过矣。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