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医者意也。以我之意。揣病之情。始终洞悉。然后可以为医。但天下之意有有本之意。有无本之意。无本者师心自用。未尝有所闻见。妄而不可为训也。有本者得之师资。鉴之往昔。论一症。订一方。皆有上下千古之识。
不敢以己意为臆逆也。然而几此亦甚难矣。晋朝以前。司是术者。类皆缙绅先生。苦心济世。精言微论。卓有可观。后世用为糊口之术。文人学士。概不与焉。脉理方论。已自不工。而又当兵火之后。医经残缺。凑合成书。
其中虽有可采之说。精奥难解。不可从者十之六七。若非临症参考。将何去而何从乎。予不敏忝生名阀。
当以书香为急。不幸稚年失怙。叠罹水患。不能沉心于举业。一生虚度。何以告无罪于祖宗。然而择术于医。
固为温饱之计。而删述纂修之功。固当亦有责焉。于是访投明师。讲习数年。其所获者。医学之规矩已耳。法律已耳。临症不无少隔。因思孟子有云。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是知学道之功。始而求其中规,继而求其能贯也。然中规之学在乎师。而能贯之功则在乎我。不博无以为约。不约无以为贯。
遍览群书。上而神农轩岐。张朱李刘。下而医统准绳。薛氏之十六种。以及指掌医鉴。无不细加详阅。
究之相同者多。互异者少。宜遵者不过约略数言。纂集成编。尽可塞责。其中隐而未发之义。因此悟彼之妙。犹未之知也。先辈云。熟读王叔和。不如见症多。三十年来。阅历既烦。有一症。必有一症之理。以理思症以症合理。方敢下手调治。又于今医之中。一长可取者。虚心访问。一一笔诸笥中。悠而游焉。渐积而久焉。古今之妙义。始得融会于吾心。不揣庸陋。妄蹈作述之咎。更订十数余次。苦志成书。将古今奥妙。深入而浅出。言近而指远。高才视之。鲜不以为迂。然而病机之源流。治法之初终。俱莫遁乎是矣。
非敢曰医囊无底。可于是集而大备也。但理路既明。由此扩而充之。其入于精微之地。岂有他哉。予之气禀甚怯。天鉴下民。加我数年。再将伤寒女科素难本草终其注释之事。则天祖之生我不虚耳。斯道之行废。又何足论乎。
时康熙庚辰菊月尚友斋陈岐德求氏自识
人之有脾胃。犹地之有土也。万物生化于土。而人之五脏六腑。大经小络。以及皮肉筋骨。无不资生于脾胃。
一身之要物也。盖命门真火。乃父之精气。附于两肾之间。未有此身。先有此气。出于天成。不假人为。所以谓之先天。若夫脾胃之气。饮食五味。变生五气。以奉生身。全藉人为。后天之气也。饮食虽能养人。亦能害人。
欲求长生者。全要饮食节制。为却病之良方。饮食之所以养人者。原取其气。不取其味。因谷味甘淡。故假五味以引之。然亦不可偏嗜。辛味归肺。肺盛则金来克木。肝血不生。甘味归脾。脾盛则土来克水。肾精消散。苦味归心。心盛则火来克金。肺气虚耗。酸味归肝。肝盛则木来克土。脾气亏损。咸味归肾。肾盛则水来克火。心血不足。今人烹炮一物。必备五味。全是不欲偏胜之意。惟肾水多有不足。
故咸物独多。然亦不可偏胜也。(云来按若味过于辛且能伤肺耗气损阴味过于甘且能壅气生痰满中味过于苦且能伤脾胃而动燥火味过于酸且能挛筋槁骨枯肌伤肺味过于咸且能伤血损肺再评此按发原本所未发)每日饭食。只宜八分。不可尽量。凡遇外有茶水。家食即当减去一次。
每见恣意饮食之人。非不节制。一至食当其前。不觉食指之欲动。此嗜欲之性。人所不自禁者也。吾辈终岁用药。补益者少。消导者不计其数。宁非嗜欲之自戕乎。日进饮食。必须碎咬细啮。徐徐咽下。方不伤脾。食后慢行百步。用手搓磨其腹。庶几饮食可消。
最忌食后就寝。耳无所闻。脾即不磨。肺气又不为之四布。惟有郁结成病而已。至于夜食尤当屏绝。自平旦以至日中。胃气行阳。二十五度。饮食易消。日中以至合夜。胃气行阴。二十五度。饮食难消。释教过午不食。其亦卫生之大则欤。更有病后虚人。元气未复。脾气不能胜谷气。
只须白粥调理。扶助元气。肥甘硬物。不但不能消化。且增其病。不可不察也。平日调理丸药。宜用滋阴健脾丸。
盖肾主藏精。其所以生精生血者。全赖饮食生化。而输归于肾。脾胃一强。精血自足。张洁古云。补肾不如补脾。旨哉言乎。六味地黄丸一方。其性孤阴。但可降火。不能生精。苟非阴虚有火者。必以健脾为主治也。
脾胃虽能化物。而其所以化物者。实是下焦水火二气。命门火衰。釜底无薪。其何能熟。古方理中汤八味地黄丸。皆知补火以生土也。至若水亏不能化物者。诸书毫未之及。肾司五液。入脾为涎。肾家阴虚有火。津液不足。脾土干燥。健运何施。予用归芍门冬。加入楂曲等药。无不应也。然脾胃虽为要物。而先天命门。又为一身之至宝。节房欲。慎劳苦。戒远行。其亦保养先天之一法欤。
滋阴健脾丸
人参(二两)麦冬(三两)五味(一两)白术(三两)白茯(二两)甘草(一两)山药(三两)石斛(一两)陈皮(一两)山楂(三两)古方健脾丸。乃纯阳之品。脾虚有寒者宜之。若中宫有火。不能化物者。此方极妙。
益气健脾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陈皮半夏山楂神曲苡仁泽泻正气虚。饮食少。当以补药为君。消食为佐。若饮食多者。又以消食为君。补药为佐也。症非泄泻下痢。宜加当归。气虚甚者。加黄炮姜。滞重者加浓朴。
养血健脾汤
当归白芍麦冬山楂神曲陈皮泽泻白茯苡仁桔梗滞重加浓朴。
(添加)
戊癸汤
破故纸人参茯苓鸡内金生姜菟丝子白术甘草沙苑子大枣(添加)
消食健脾丸
枳实白术山楂人参神曲鸡内金麦芽连翘
风为阳邪。只伤三肠。不传三阴。由太阳而阳明。由阳明而少阳。亦有首尾只在一经者。非若伤寒之传三阴也。肺为华盖。内通膀胱。而为气之主。所以太阳伤风。则肺亦咳。凡浑身酸痛。咽干眼胀。或鼻之两旁迎香穴痛。不必咳嗽。汗出然后为风也。治分有汗无汗。无汗为感冒。有汗为伤风。伤风之脉。浮细而缓。或前小后大。人身之中有卫气。有荣气。荣深而卫浅。风但伤卫。所以不可发表。发之则汗多亡阳。
或津液亏损。变生坏症。宜用参苏饮。微解其肌。仲景用稀粥以助汗者。因解肌之药不能达表。故与粥以助之。若腹中有滞。此法又不宜用矣。解散之后。身热咳嗽者。此中伏有妙义。经云。外邪之入必与内邪相合。伤风之人。
平日有痰有火。火熏皮毛。腠理不密。风从火势。火借风威。互相鼓煽。不去其痰。屡痊屡发无有已也。此痰伏于肺胃之间。胶粘固结。非半夏可除。宜用苏杏二陈汤。内有杏仁油以润之。金沸咸以软之。庶几痰消而火降也。如耳中气闭。咳嗽口苦。邪传少阳胆经。宜用柴陈汤。亦加杏仁金沸之类。不可过用发散也。三阳既尽。咳嗽宜愈。每见伤风久嗽不止者。其故何耶。真阴素虚。咳久伤气。肺叶不收。不治多成痨怯。宜用加味地黄汤。
敛而降之。若脉来细缓无力。或洪大无力者。中气大虚。土不生金。宜用加减补中汤。固其元气。曾见伤风气虚。随治随作。后至气脱而死。病症虽小。亦可畏也。
伤风汗多者。卫气不固。风邪袭入荣中。以致四肢微冷。冷汗多出。脉来沉细如丝。宜用桂枝芍药汤。倍加黄。若脉来洪大无力。身热汗出者。元气犹未大伤。但用桂枝汤可也。
伤风面肿者。咳嗽气急。脉多沉弦。风邪从呼吸而入。客于肺管。肺叶胀大不收。失其降下之令。气逆于头面而为肿也。甚则上身俱肿。医者不识。呼为水肿。误人多矣。宜用芎苏散散之。咳血者。宜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肺逆失降而为肤肿且肺主皮毛故也岂可误为水哉)无汗伤风者谓之感冒。因有咳嗽邪气。留连三阳。不传三阴。所以较伤寒为轻也。但当禁其饮食。与伤风不同。
宜用药芎散。或人参败毒散治之。其中在经在腑。悉从伤寒调治。无二法也。
参苏饮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桔梗枳壳前胡木香紫苏葛根人参风盛则气壅。气壅故痰聚。是方多用顺气之品。可见伤风以利气为第一义矣。医者须识此意。咳嗽声哑者。宜加黄芩。(按黄芩宜用枯者取轻清之义原本未分晰特重订正)
苏杏二陈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枳壳桔梗紫苏杏仁金沸草桑皮此方顺气化痰。于理是矣。而又用紫苏者。以其余邪未尽也。胸不宽加浓朴。
(按方中金沸草宜绢包不尔有毛射入肺而咳甚矣)
加味柴陈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杏仁金沸草
加味地黄汤
熟地山药白茯山萸丹皮泽泻麦冬五味乌梅
加减益气汤
人参白术甘草黄当归陈皮麦冬五味子
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生用三钱)甘草(二钱)大枣(三枚)浮麦(一撮)气虚脉细加黄。
茯苓补心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枳壳桔梗前胡紫苏干葛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万不可用以滋阴腻膈遏伏外邪当辨外风之有无是为至要)此即参苏饮合四物汤是也。参苏一倍。四物汤原是两倍。不可轻重失伦。
咳血者。忌半夏。以花粉代之。川芎亦当议去。(按审邪正而用药如正虚邪重当用参苏饮二倍四物汤一倍医贵变通而化裁之岂可执一以误人哉。)
芎苏散
紫苏干葛柴胡川芎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枳壳桔梗
中寒者。寒邪不从阳经传入。直中阴经。故曰中寒。其症有轻有重。重者。脉来沉微。一息三至。腹痛唇青。
四肢厥冷。此因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直入少阴肾脏。气冷而血不流。顷刻死矣。治是症者。只以回阳为主。虽有他症。不必兼治。宜用附子理中汤。大剂救之。
此症有兼自利。无脉者。生气已绝。似不可治。然寒极则伏。生机尚存一线。当以前药浸冷与之。一周时许。
自然脉出而解。盖厥利无脉。阴盛格阳。热药入口。格绝而不入。惟以前药冷服。直达病所。自无格拒之患。
内经所谓。寒因寒用者是也。但脉出之时。又要徐徐浮大。不宜暴出。暴出则气从外脱。非其所宜。故仲景云。微续者生。暴出者死。旨哉言乎。又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面赤烦躁。其脉即出者愈。似与前说相背。不知前症无热。故脉不宜暴出。此症热浮于外。全要脉之速出。阳通于阴。豁然解矣。
阴症如此变幻。奈何不体古训。执一方以司人命耶。最可笑者。庸工动用吴萸。以为其性大热。可以回阳。
不知吴萸气热而味大辛。辛能散气。阳未回而气已脱。较之挺刃杀人。特一间耳。至若舌卷囊缩。自汗多出。断致不起。
里寒阴症。古言之矣。又有非时暴寒。从口鼻而入。或食生冷凉物。以致呕吐痰水。微寒微热。甚则昏晕不醒。二便皆遗。亦名中寒。诸家未之详也。盖里寒阴症。先因欲事伤肾。先天命门真火。不可守邪。故令外邪斩关而入。
此则胃气虚衰。不能胜寒。命门全然无恙。故可一温而愈。脉虽沉细。一息四至。与前之三至者不同。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少加炮姜为妙。切不可兼用辛散之药。患是症者。又有轻重。轻者。脉来洪缓。按之无力。寒为标而热为本。先用香砂六君子汤。止其吐逆。后以杏仁玄明粉。加入柴陈剂中。无不获痊。重者。脉沉细缓。香砂六君子为丸。久服桂附八味丸。亦不可少也。
(按辛能散气吴萸味辛故不可妄用以及寒为标热为本始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止呕逆继用杏仁明粉加柴陈之治皆历练见道之言尤宜三复勿失)
附子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桂附炮姜。俱为热药。但炮姜温肺之功居多。肉桂温脾之功居多。附子温肾之功居多。里寒症重。故三味合用也。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为妙。以其活血故也。
灸法
用葱一大把。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以一面熨热置于脐上。用熨斗盛炭火葱上熨之。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
香砂六君子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白术人参香附砂仁藿香炮姜中寒多有胸中不宽。宜加浓朴。若滞重者。宜去参术(按随机应变智者之能事岂可执一以误人哉)
天之六气。春主厥阴风木。秋主阳明燥金。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惟夏至以后。秋分以前。
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三气合行其事。是以天本热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载以地之湿。
三气交运。时分时合。其分也。以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觉其苦。其合也。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
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蒸。无隙可避。多有体倦神昏。肌肤痱起。胸膺痤出。头面疖生者矣。当此之时。元气浮于肌表。内存者少。所以多有饮食不消。而成霍乱。吐泻胸膈不宽诸症。善养生者。宜节饮食。薄滋味。为却病之良方。至于生冷瓜果。尤宜节制。西瓜虽能解热。食之亦必有时。
即如巳时申时。离饮食已远。新谷未进。食之毫不为殃。若饮食甫离。继以瓜果。势必冷热相抟。酿成诸病也。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曰。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者是也。仲景分之为四。弦细芤迟。皆为暑脉。总是元气虚衰之象。若难经所谓。洪大而散者。乃心之本脉。不可以言暑也。洁古云。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此句最当领会。中暑者阴症也。凡乘凉于高堂大厦。水阁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阳气不得发越。以致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脉来浮数滑大。即为夏月伤寒。
宜以寒法治之若脉来细缓无力。方为中暑。宜用香茹散暑汤。至于口食生冷。停滞饮食者。治分阴阳二候。
内热脉数。宜用柴胡化滞汤。脉沉细缓。宜用浓朴温中汤。香茹藿香以之为君。一则发散阴暑。一则发越脾气。脾气宣行。积滞方得下降。不独治暑然也。但脉缓者可用。脉数者不宜。若夫中热之症。行人农夫。日中劳役。或隘巷小房。无处乘凉。口鼻吸入热气。以致身体大热。昏晕欲死。脉沉细数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药汤之类。不可妄投热药。
大抵肥人多湿。最易召热。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热。六一散。能驱湿热。从小便而出。
古人用之解暑有自来矣。若瘦弱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用柴胡芍药汤。
藜汁蔗浆之类。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热之人。脉洪盛而不虚弱者。此天禀之浓。暑热客于肌肉。未得深入经络。身虽燥热。毫无倦怠。宜用竹叶石膏汤。
黄连解毒汤之类。不可与脉虚者。同归一治也。
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谓之暑厥。当分阴阳二症。阳症脉来洪数无力。身热汗出。谓之阳厥。此因暑食伤脾。
食多而热亦多。宜用连芍调中汤或辰砂六一散。先治其热。俟其人事清白。再看食之多寡调治。昔云。
中暑不得用冷。得冷则死。原为中暑者说。非为中热者言也。今人一遇热症。动引此说。总由未明中暑中热之理也。
至于脉来沉细无力。肌肤不热。曾食生冷瓜果。谓之寒厥。夏月元气发散在外。腹中空虚。又遇生冷伤脾。冰伏其食气闭不通。宜用浓朴温中汤。不可遽补。如遇汗多身冷。方可以香砂理中汤治之。诸书言此。不分阴阳二候。混言风暑误用升散。害人不浅也。又有老人虚人。夏月中痰多类暑厥。但中痰之人。身温不冷。又无大热。口角流涎。以此为别也。(按厥分寒热发前人所未发学人尤当细心研究庶免草率误人生命要在审症精详然后用药自无他歧之惑也)
中者。口渴喜饮是也。其人洒洒恶寒。淅淅发热。全似伤寒。但伤寒。脉来洪大。症脉来细数。于此可别。中亦有洪大者。其症初起即渴。与伤寒之久病作渴者不同。肥盛之人。可用六一散清之。使热从小便而去。
不致伤损津液。若身体黑瘦之人。精血为时令所耗。又以利小便为戒。
宜用柴胡芍药汤。生津止渴。奇妙无穷。(按中与伤寒同脉来洪大者伤寒细数为中几微之辨间不容发要在细心讨论而自得之)
暑热发于季夏。此其常也。亦有伏藏日久。留于少阳胸胁部分。以致微寒微热。恶心自汗。小便短少。脉来沉弦细数。即其候也。宜用香茹六君子汤。若脉不甚虚者。去参术名香茹二陈汤。
立夏之后。四肢酸软。困倦喜卧。饮食少进。名为注夏。秋冬则精神如故。说者皆云脾虚。合用资生丸。
补中益气汤矣。但脉沉细缓脾肺无热者。可用此药补之。若脉来沉细又带微数。往往不受参术。其奈之何。
试看脾胃论中。脾偏于阳。无阴以济之。亦不能化物。故湿热之气乘于四肢。令人筋痿无力。宜用养血健脾汤。
则注夏之脾虚有热者。亦当仿此施治矣。其中多用酸收方为合法。夏月元气浮散在表。又以汗而大泄。不加酸收。则浮散者不止。孙真人云。暑月多服五味。令人气力涌出。厥有旨哉。(脾受湿热熏蒸故四肢倦怠乏力用酸收以敛浮越之阴然必审无外邪方可用之)
香茹散暑汤
香茹浓朴甘草藿香柴胡陈皮杏仁半夏香茹原利小便。何以又能发散。以其味辛而淡。辛者先走表分。后者乃入膀胱。所以又能散暑也。佐以藿香柴胡走表更速。暑邪在经。必有痰滞留结。故用杏朴半夏。但脉缓无热者宜之。有热者勿服。(阐明立方之旨洞若观火)
柴胡化滞汤
方见食门。
浓朴温中汤
浓朴杏仁半夏枳壳桔梗炮姜甘草藿香香茹陈皮此方易晓。
辰砂六一散
辰砂(研细水飞五钱)滑石(磨碎水飞六两)粉草(煎膏拌晒一两)六一散有辰砂。能引甘滑之凉。先入心经。使热与湿俱解。无朱砂者。但能利湿。不能解热。以其无向导之兵也。(按此方旨用药之理固已开发尚有未尽者如其人肝阳素旺外袭暑风必加青黛以清之抑肝清肺少加薄荷之辛辛能散凉能清故前人有碧玉鸡苏之名而曲尽其妙用也)
柴胡芍药汤
柴胡黄芩花粉甘草麦冬白芍知母黄连
竹叶石膏汤
黄连解毒汤
俱见火门。
连芍调中汤
枳壳浓朴山楂泽泻陈皮桔梗白芍黄芩黄连甘草此方因其胸中不宽。又兼中热。故用此方。若有热无食。宜用柴胡芍药汤。
暑月发厥。阴厥者多。阳厥者少。身不热。脉不数者。不可浪投。
香茹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陈皮半夏香茹山栀黄连赤芍此方用六君子以祛痰益脾肺。使正气旺则客邪易逐矣。值时当炎暑。热蒸于外。湿蕴于中。故用栀连以清里。茹芍以解表和荣。惟脉洪数。尤宜慎审。未可浪投。(按此亦扶正逐邪之法)
湿之为病。散见各门。此将湿之原委。逐一讲贯。治之。方不谬也。有自外而伤者。有自内而中者。从外而伤者。
即如冒雨而行。雾露而处。冷水灌汗。湿从上受也。若涉水履冰。当风洗足。坐卧湿地。湿从下受也。初起湿邪在经。
未郁为热。但觉骨中冷痛。或皮肉微肿。微微恶寒。其脉细缓而不洪数。可知其为寒湿也。俱用人参败毒散加减。湿留日久。壅遏本身正气。即成湿热。脉多洪缓数大。向之细缓者。今则乌有矣。
但看上下部分。红肿酸痛。恶寒发热者。知其为湿热也。虽宜解表。但可用辛凉。不宜用辛温。如柴葛二妙汤。上下俱可着用。如寒热已退。红肿不消。宜用加减柴苓汤。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见治湿之法。又以利小便为第二义矣。然而利小便之法。有湿则利湿。无湿则损津液。肿盛者可用。微肿而痿弱者。又当除湿养荣。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言湿邪初客。未郁为热。但觉蒙昧不清。如以物裹其首也。又云大筋软短。小筋驰长。是言湿客日久。湿郁为热。热伤其血。则大筋为之软短。湿伤其筋。则小筋为之驰长。明此数语。方知治湿之不可过于燥矣。此湿从外受者也。至于湿从内中者。又有上下之不同。如茶酒汤水。脾虚不能消散。积于上焦。即为上焦之湿。其人头面发肿。或生瘾疹。是为湿中生热。治当凉散。不宜温散。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其人小便不利。在上之湿。难于下趋。又当用柴苓汤。利其小便。若脉来细缓无力。小便色白。不时淋滴而多汗。一切利水之药。即不可施。其有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宜用柴胡汤加大黄下之。湿积于下。即为下焦之湿。合用柴苓汤利之矣。若其人恶寒发热。或两尺洪盛。余脉沉细。湿热下壅。阴气不能上通于阳。必用柴葛二妙汤。散其标邪。方可利水。若脉来细缓。小便色白者宜用独活寄生汤。助阳以驱湿。亦不得不用之法也。
人参败毒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人参白茯甘草寒甚者。加桂枝。无人参。以白术代之
柴葛二妙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干葛赤芍苍术黄柏湿热之脉。洪数者多。亦有湿邪壅滞。脉沉细缓者。但问身热内烦。即以此方散之。在上者去黄柏。加连翘。
加减柴苓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茯泽泻赤芍枳壳苡仁木瓜
除湿养荣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牛膝杜仲木瓜苡仁续断黄芩石斛五茄皮
加味柴胡汤
柴胡黄岑甘草花粉白芍麦冬山栀大黄
独活寄生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茯苓甘草杜仲牛膝续断秦艽防风独活细辛肉桂桑寄生(按此方重在助阳以驱湿小溲清白脉来尺微寸缓是其的剂若湿热未尽者尤宜三复庶免抱薪救焚之虞)
人之脏腑。有血脉。有津液。津液又在血脉之先。得心火之化。变成血脉。流于坎宫。得命门真火之化。变成真精。
其原生于胃。输于脾肺。下灌两肾膀胱。以为一身之阴气。胃气得之。则留恋不脱。若津液亏损。胃为孤阳。阴绝而阳亦绝。古云。伤寒偏死下虚人。盖有见于此也。今之医家。不知津液为何物。动手便用燥剂。杀人惨于刀刃矣。
然而燥之一气。诸书从未辨明。即以素问之遗。亦言秋伤于虚。后代名医错出。并无一人改正其讹。所以疑误至今。用药鲜当也。惟法律始详辨之。盖言风主于春。寒主于冬。暑湿火兼主于夏。而燥则专主于秋也。立秋之后。
犹是夏天余气。热中有湿。所以草木犹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
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阐发致燥之由较胜于喻氏)凡有身热咳嗽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治当养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剂。戕人性命。极为要紧。然燥令虽主于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岂独主于秋乎。治者明之。
柴胡芍药汤
柴胡黄芩花粉甘草白芍麦冬知母(清燥救肺汤亦可用较此方尤为得宜用桑麻麦冬阿胶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润肺是谓有制之师也)
火症之脉。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亦有火盛之极。而脉反沉。小伏匿者。即大易。所谓干之上九亢龙有悔者。是也。脏腑之中。火从何来。气之不得其平为之也。有实火。有虚火。有相火。有燥火。
有湿热之火。又有郁火。猛烈之火。无名之火。皆不可以不察也。何谓实火。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宜用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
黄芩清肺汤之类。若是虚火。东垣之论。确不可易。东垣曰。饮食所伤。劳倦所损。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症似白虎。但脉来洪大。虚而不长。不可以实火投治。当有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则自愈矣。倘以实火治之。立见危殆。又有相火者。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熬煎真阴。
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急用滋阴地黄汤。填补真阴。务使水壮而火息。一切凉药。毫不可施。至若燥火者。肠胃涩滞。
津血不充。大便常闭。先用脾约丸润之。后用地黄固本之剂。若用芩连栀柏。百剂无功。湿火者。湿生乎热。热生乎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或痿与臌。从而生焉。故有大便久秘。及更衣则又溏泄。热在肠胃之外故秘。湿在肠胃之中故溏。宜用柴苓汤加黄柏玄参之类。
不可因其泄泻。禁其寒凉。若夫猛烈之火。或从右胁起。或从脐下起。或从足底起。皆为疠症。丹溪以为不可骤用凉药。恐其扑之而愈张。抑之而愈扬。先以甘草煎汤。兼泻兼缓。俟其猖狂少定。量其虚实治之。亦一法也。
郁火者。腹中作痛。肌表热。四肢热。摸之烙手。此因过食生冷。郁遏阳气于脾土之宜用清阳散火汤。无名之火一发。即不识人。或狂言失志。或直视声鸣。或手足螈。或闭目无言。或发数日而终者。或一发便脱者。或卧枕而逝。人不及知者。既无经络之可寻。
又无脉症之可据内经所谓暴病暴死。皆属于火者是也。可不审乎。(按人身肝火最烈燔灼无忌善治者先平肝火而余脏之火自缓也)
黄连清心汤
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山栀连翘甘草薄荷
柴胡泻肝汤
柴胡甘草当归川芎青皮山栀连翘龙胆草
黄芩清肺汤
荆芥薄荷黄芩山栀连翘麦冬白芍桔梗甘草桑皮
滋水地黄汤
熟地山药白茯丹皮山萸泽泻麦冬白芍玄参
清阳散火汤
山栀黄芩白芍白芷紫苏川芎枳壳桔梗甘草白茯
风湿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风也。其症一身尽痛。比之伤寒身痛。殆有甚焉。因知其为风湿也。风从上受。湿从下受。殆至两相抟聚。注经络。流关节。渗骨体躯壳之间。无处不到。是以无处不痛也。其症有轻有重。轻者脉浮弦细。浑身酸软无力。宜用加减柴葛汤。风在外而湿在内。不可大汗。恐风去而湿仍存。惟此轻解之剂。内外之邪俱去。
若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脉沉细缓无力者。宜用桂枝白术汤。助阳以驱湿。不易之法也。重者周身大痛。脉浮洪数。亦用加减柴葛汤。若头面目赤。身热足寒阳气不能下通于阴者。宜用柴陈汤加枳壳大黄以下之。如发散之后。上体已愈。下体疼痛不止者。宜用柴苓二妙汤。
加减柴葛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干葛赤芍紫苏川芎山栀苍术续断枳壳木瓜治风湿之法。固宜散风行湿。而清热利气之药。亦不可少。盖以湿邪在经。气滞不行。郁而成火故也。
桂枝白术汤
桂枝白芍甘草白术木瓜续断陈皮
加减柴陈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大黄
柴苓二妙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茯赤芍泽泻苍术黄柏木瓜续断牛膝杜仲
风湿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风也。其症一身尽痛。比之伤寒身痛。殆有甚焉。因知其为风湿也。风从上受。湿从下受。殆至两相抟聚。注经络。流关节。渗骨体躯壳之间。无处不到。是以无处不痛也。其症有轻有重。轻者脉浮弦细。浑身酸软无力。宜用加减柴葛汤。风在外而湿在内。不可大汗。恐风去而湿仍存。惟此轻解之剂。内外之邪俱去。
若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脉沉细缓无力者。宜用桂枝白术汤。助阳以驱湿。不易之法也。重者周身大痛。脉浮洪数。亦用加减柴葛汤。若头面目赤。身热足寒阳气不能下通于阴者。宜用柴陈汤加枳壳大黄以下之。如发散之后。上体已愈。下体疼痛不止者。宜用柴苓二妙汤。
加减柴葛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干葛赤芍紫苏川芎山栀苍术续断枳壳木瓜治风湿之法。固宜散风行湿。而清热利气之药。亦不可少。盖以湿邪在经。气滞不行。郁而成火故也。
桂枝白术汤
桂枝白芍甘草白术木瓜续断陈皮
加减柴陈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大黄
柴苓二妙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茯赤芍泽泻苍术黄柏木瓜续断牛膝杜仲
酒者。清冽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渗入之区。先从胃入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也。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而出。其所存之余质。惟胆独当之。是以善饮者。必浅斟缓酌。以俟腹中之渗。若连飞数杯。倾囊而出耳。酒虽一物。却有数种之不同。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缓而居中。淡者能利小便。
善饮之人。先天元阳本浓。所以膀胱能渗。但宜少饮。不宜多用。少则流气活血。多则耗血损神。善饮者又借酒为元气。戒之则形体必瘦。大抵天地之道无他。中而已矣。且膏粱贫贱。各自有病。富贵之家。多色多酒。不致生病。贫贱之夫。少饮辄病。近色则损。此其故何也。盖膏粱之人。嗜酒者远色。近色者节饮。而且无奔走负重之劳。经营谋虑之苦。一有酒色。安寝休息。浓味填补。病从何来。若酒色双有者。亦非美事。至于贫贱不遂之人。经营谋虑劳其心矣。奔走负重伤其力矣。再有酒色之伤。神气几何。堪如是之斫丧耶。汪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尤甚。醉饱就枕。热壅三焦。伤心损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助火。因而致病者多矣。其有伤于酒者。
治之宜分表里。切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湿热在经。闭塞本身元气。宜用柴葛解肌汤。发汗以彻皮毛之邪。如谵语烦渴。
人事不清。宜用栝蒌枳实汤。大便不通。脉沉有力者。法当下之。如有小便不利。腿足发热者。酒热积于下焦。宜用加减柴苓汤。诸书言酒皆云。无形元气受伤。但可发汗。不可妄下。以伤有形阴血。吾观饮酒之时。非无嘉淆。未饮之前。亦有谷食。不可以前说为拘也。(按酒能乱性又能助湿奈嗜酒者隐戕其身何不知审慎如是耶)
柴葛解肌汤
羌活干葛柴胡川芎半夏枳壳桔梗浓朴山楂黄芩山栀甘草
栝蒌枳实汤
贝母栝蒌霜枳实陈皮桔梗白茯甘草山栀黄芩当归加半夏更妙。
加减柴苓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茯猪苓泽泻赤芍枳壳浓朴
瘅者热也。黄胆俱因正气不宣郁而生。黄有如遏酱相似。其症有五。条分缕析。脉症始得而详明也。一曰湿热发黄。小便如栀。染衣成黄。而面目身体之黄。不待言矣。此因茶酒汤水。
聚而不散。郁成壮火。故成此症。但有热多湿少者。有湿多热少者。有湿热全无者。不可以不辨也。热多湿少者。脉来弦数。黄中带亮。宜用茵陈柴苓汤。若渴而饮水者。宜用柴胡芍药汤。加茵陈。泽泻。乃得三焦气化行。津液通。渴解而黄退。金匮云。疸而渴者难治。虑其津液枯竭。初非不治之症也。湿多热少者。
脉来沉细而缓。其色黄而晦。宜用茵陈四苓汤。若大便自利。上气喘急。宜加参术。不可误用寒凉。伤损脾气。至于湿热全无者。既无血食酒汗之症。又无黄赤小便。但见身黄倦怠。肢体无力。虚阳上泛为黄也。
宜用加减八物汤。今医治此。概用五苓套剂。岂能愈乎。
谷疸者。饮食郁结。正气不行。抑而成黄。其症胸膈不宽。四肢无力。身面俱黄。脉来洪滑者。症属于阳。合用二陈消食之剂。但火热郁结。遏生苔衣。干涩难下。今人动用苍朴燥剂。但治其食。不治其热。疸之一字。置于何所。无怪乎治之不痊也。更有粗工。专用针砂绿矾等药。不思积滞虽去。津液随亡。大失治疸之体。惟用养血健脾汤。大有殊功。脉沉细缓者。症属于阴。其人四肢青冷。大便时溏。宜用香砂理中汤。加炮姜肉桂之类。不可概以热治也。然谷疸之症。每兼发肿。初起见之无妨。日久气虚。多主危殆。
女劳疸者。身黄加以额黑也。其症脐下满闷。大便时黑。日晡寒热。皆蓄血之所致也。男子勤于房事。血不化精。滞于小腹。故成此症。女子经水未净。
交合血滞。亦有此症。脉来弦芤者。宜用加减柴物汤。若脉来细缓无力。或涩而细者。元气大虚。虽有蓄血。不宜消导。
宜用十全补中。大扶元气正气盛则邪气自退。若用消导之剂。是促之使亡也。然女劳之血宜在小腹。若大腹尽满。血散成臌。不治之症也。仲景云。腹满如水者不治。旨哉言乎。
酒为湿热之最。因酒而成疸者。其人小便必如栀汁。合用茵陈柴苓汤矣。若心中懊。热不能食。时欲呕吐者。湿热积于上焦。必有老痰在胃。宜用清热化痰汤。若头面目赤。身热足寒。脉来寸强尺弱。阳气不能下达。宜于前方加大黄下之。如大便带黑。面色黄黑者。其人必有蓄血。盖嗜酒之人。多喜热饮荡死血脉积于胃中。隐而未发。亦宜加减柴物汤。缓缓调治。酒疸之黑。与女劳之黑。相去一间。女劳为肾气所发。酒疸乃柴血腐败之色。柴物汤有半补半消之功。
若用大黄峻剂。荣血益趋于败而已。治者明之。黄汗者。汗如栀汁。染衣成黄。多因汗出浴水。水浸皮肤。壅遏本身。
荣卫郁而生黄也。亦有内伤茶酒。湿热走于皮毛。亦令发黄。初起身热恶寒。头疼身痛者。可用柴陈汤。加苏葛桑皮。
以微散之。日久津虚。宜用柴胡芍药汤。此症脉多洪大无力。或细缓不匀。不可误用补剂。以其发热不止。必生恶疮留结痈脓也。
茵陈柴苓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猪苓泽泻赤茯茵陈麦冬赤芍湿少热多。固宜分利。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小柴胡。方有清热之功。湿蒸热郁。必先燥其肺气。所以小水不行。茵陈辛凉清理肺热。肺金一润。其气清肃下行。膀胱之壅热立通。小便利而黄退矣。(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法尤宜慎审)
加减八物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当归白芍熟地石斛苡仁远志秦艽陈皮
养血健脾汤
当归白芍麦冬枳壳浓朴山楂赤茯杏仁桔梗陈皮
香砂理中汤
方见食门。
加减柴物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香附玄胡丹皮丹参
清热化痰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杏仁山栀枳壳桔梗赤芍
柴胡芍药汤
柴胡黄芩花粉甘草白芍麦冬知母
血之所积。因名曰积。积久而后发也。气之所聚。因名曰聚。聚散不常之意也。者。坚也。坚则难破。
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者。左右或有一条筋。脉拘急。大者。如臂。小者如指。如弦之状。故名曰。
因气而成也。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名色虽多。而痞块二字。可以该之。
欲知治痞块之法。详察五积。其理自明。肝积居于左胁。大如覆杯。名曰肥气。久不愈令人发呃。疟连岁不已。
心积居于脐下。上至心下。其大如臂。名曰伏梁。久不愈令人烦心。肺积居于右胁。大如覆杯。名曰息贲。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成痈。脾积在胃脘右侧。腹大如盘。名曰痞气。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为黄胆。斯四积者。
从何而生焉。盖因饮食不消。着于气怒。痰行过其处。必裹一层。血流过其处。必裹一层。痰血共裹之。则不能不成块矣。但上部气多血少。不致活而成痞。治以化痰为主。而活血兼之。宜用消积二陈汤。若痛无形质。不时而发者。
非即癖。宜用柴胡疏肝散。至于肾积居于脐下。在女子多因血滞不行。男子多因食积所成。按之不移。
方为积病。因于血者。宜用加味柴物汤。因于食者。宜用二陈消食之剂。至若活而成痞。千金保命丹。大有殊功。秦越人云。肾积居于脐下。上下无时。
有若江豚拜浪。名曰奔豚。久不愈令人喘急。骨痿少气。据此看来。又有积散不常之意。不可以积名也。此因下焦虚寒。
寒气从腰而入。自后冲前。所以小腹作痛。宜用桂枝独活汤。温经散邪为主。不用大补。内经云。凡治积块。衰其大半而止。块去须大补。若必欲攻之无余。多致积散成臌。至于脾气大虚。神思倦怠者。当以大补元气为主。
正气盛则邪气自退。此不易之法也。内热不受补者。脉来弦数者。极为危笃难医。虽然积块固属实症。倘按之无形。多因七情气滞。肠中汁沫。与气相抟。故作痛也。亦用加减柴物汤。
消积二陈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杏仁枳实玄明粉石菖蒲归尾赤芍内热加黄芩。有滞加浓朴。痛甚加莪术。
柴胡疏肝散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白芍香附枳壳玄胡内热。加山栀。
加味柴物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香附玄胡
桂枝茯苓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香附桂枝细辛独活肾积奔豚。乃寒气从腰眼而入。肠中汁沫凝聚作痛。故用二陈以行汁沫。桂辛独活以散外邪。不可妄补。
狂者。狂乱而无正定也。狂叫奔走。人难制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詈骂不避亲疏。此证虽属有痰。但痰多火多。当以清热为君。化痰为佐。宜用清火化痰汤。大解心胃之热。大便结燥者。可用滚痰丸下之。清热之后。邪热未净者。宜用柴胡芍药汤。如脉来沉细。宜用六君健脾汤。狂病原属实热。脉宜洪大有力。沉细则危。法当禁其饮食。不可与癫症同治也。癫病语言谵妄。喜笑不休。此因抑郁不遂而成。脉宜沉小无力。不宜洪大。治用六君健脾汤。盖此病多由食积生痰。天麻胆星等药服之无效。气顺痰消。又宜八味地黄丸。大补先天元气。此不易之法也。(经云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乃辨症不二法门)
清火化痰汤
黄芩黄连山栀贝母栝蒌霜枳实苏子桔梗赤芍麦冬
滚痰丸
大黄(八两)黄芩(八两)沉香(五钱)礞石(一两)此方实人可用。虚者误服立死。
六君健脾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陈皮半夏枳壳浓朴杏仁泽泻炮姜
痫病发则仆地。闷乱无知。啮舌吐沫。角弓反张。手足搐搦。或作六畜之声。古有猪羊牛马鸡痫之分。以应五脏。
亦可不必。风痰鼓其窍道。其气自变。譬之弄笛者。六孔闭塞不同。而宫商各别也。脉来洪数者。
症属于阳。宜用舒中二陈汤。后以清痫二陈汤加减调治。脉细无力者。症属于阴。治之难愈。宜用六君健脾汤。八味地黄丸。亦所必用也。此病痰伏心包。全要胃气清虚。方能健运。日用饮食。只宜少进。肥甘浓味。不宜屡尝。
(按肥甘血肉均含毒质无病患食之每生脾胃痼疾而况痫症尤要胃气清虚庶免增痰助疟之虞为医者必预言之也)
舒中二陈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杏仁枳壳浓朴山栀黄芩玄明粉癫痫之病。人皆责之肝风。每用天麻胆星等药。不知食积生痰。抑遏少阳之气。以致手足挛搐。心神昏冒。但治其食。其病即瘳。予所屡试屡验者也。清痫二陈汤存以备参(此方涤痰有余痰盛者尤捷若久病正虚宜裁酌用之)陈皮半夏白茯甘草天麻胆星栝蒌霜枳实石菖蒲桔梗麦冬黄连山栀
六君健脾汤
方见癫狂门。
夫疝者痛也。重坠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阴肝经之病。与肾经绝无干涉。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东垣丹溪以为先有湿热。又被风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湿热尽也。即以湿热言之。初起睾丸肿大。恶寒发热。
脉来弦数。不时举发者。奔走劳碌。饮食郁结。水谷之气。陷于至阴。即为湿热。非水谷之外。又有湿热也。诸书泛言湿热。而水谷之气。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应。予从金匮论中。见其言疝言香港脚。以及腿缝生核。肿不消。皆言水谷之气下注。则疝气之由食积明矣。其寒热脉数。全是劳倦伤脾。气道错乱。失其营运常度。郁生寒热诸症。
岂尽感于风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汤。散其劳倦之火。继以柴胡化滞汤。消其食积。不但目前立愈。并疝气之根永除不复作矣。此古人隐而不发之义。经予一言道破。治疝之法。了无疑义也。又有微寒微热。脉虽洪弦。按之无力者。气虚下陷。与前症迥不相同。宜用橘练补中汤。其肿自消。以上二症。卵皮虽肿。其色如故。若红肿大痛者。谓之囊痈。热多湿少。血热下注。日久血化为脓。最难调治。初用清肝渗湿汤。七八日后。肿而不溃者。宜用滋阴内托散。已溃之后。全要睾丸悬挂。毒从外散。可保无虞。若囊皮脱落。连及睾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见之症。而亦有不恒见者。条分于左。以备采用。
寒疝者。囊冷如冰。坚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此因坐卧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湿而然。脉沉细缓者。宜用补中汤。加桂枝细辛之类。若脉来滑大有力。标寒束其本热也。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原有疝气反缩入内。聚于小腹疼痛异常者。阴寒夹食。积聚不通。
宜用蟠葱散。
水疝者。皮色光亮。状如水晶。脉来弦数者。病为阳水。宜用龙胆泻肝汤。恐其肿痛不消。必致作脓。
脉沉细缓者。又为阴水。宜用五苓散。
筋疝者。阴茎肿胀。挺纵不收。或有白物如精。随溺而下。得之春方。邪淫所使。龙胆泻肝汤。清肝渗湿汤。俱可量用。日久病深。宜用滋阴地黄丸。
血疝者。状如黄瓜。居阴毛之上。俗名便痈者是也。若在腿缝之上。左为鱼口。右为便毒。非血疝也。治之之法。
亦照囊痈调理。
气疝者。不痛不痒。但觉肿坠。此因气怒郁于下焦。宜用柴胡平肝汤。日久气虚。亦用橘练补中汤。其在小儿名为偏坠。得之父精怯弱。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亦用橘练补中汤。
狐疝者。昼则肿坠。夜则入腹。按之有声。如狐之昼出而夜归也。故名狐疝。治之难愈。橘练补中汤。八味地黄丸。
审而用之。
疝者。阴囊胀大如升如斗。俗名沙HT是也。每见身死之后。疝气全消。可见阴囊之大。全是气虚下陷。苟于未大之前。常服橘练补中丸。亦可免其渐长。不可误认水肿。妄用针刺。(景岳以疝病属气不疏治宜舒气为主是创言也若遇七疝皆属气凝治以舒气则凝者散而疝自愈矣。)
柴葛二妙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干葛赤芍苍术黄柏枳壳浓朴川芎香附
橘练补中汤
人参黄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橘核川练子白芍小茴香此方虽能升提下陷。气虚甚者。无参则不效。
清肝渗湿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柴胡黄岑山栀龙胆草花粉甘草泽泻木通热盛加黄连(治疝气偏坠肿不可忍附方槐子一钱炒黑色为末入盐三分空心黄酒调服)黄酒调服。
滋阴内托散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泽泻皂角刺穿山甲又方杏仁(去皮尖)茴香(各一两)葱白(焙干五钱)共为末。每服五钱。黄酒调服。嚼核桃肉咽下。
蟠葱散
(散寒利气之主方)苍术三棱砂仁丁香肉桂炮姜玄胡白茯甘草葱白
八角茴香丸
山楂枳实大茴吴萸荔枝核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连翘生地黄芩黄连山栀归尾甘草泽泻车前子木通大黄
柴胡平肝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白芍川芎香附
香港脚者。腿足肿痛也。腿足之下。乃肝脾肾三阴所主。三阴之脉。起于足之中指。若当风洗足。或汗出风吹。风邪客之。上动于气。故名香港脚。初起不觉。因他病乃成。即如腿足红肿。恶寒发热。脉浮弦数者。
素有风湿。又遇奔走劳役。饮食郁结。水谷之气。陷于至阴。故成此症。宜用柴葛二妙汤。散去表邪。再用宽中化滞之剂。自无不痊。大便不通者。法当下之。至于白肿不红者。其候有寒湿风湿湿痰之分。
寒湿脉沉细缓。多因坐卧湿地。寒月涉水。湿邪在表。未郁为热。宜用补中汤加桂枝独活之类。日久寒郁为热。不可以寒湿论也。风湿脉浮弦细。微微带数。风伤气分。未入于荣。所以白而不红。治以发散为主。不宜天凉。当用疏风胜湿汤。若夫脉来弦数。白肿不红者。此属湿痰。宜用柴陈四妙之类。
不可以湿治也。
又有干香港脚者。不肿不红。但骨内酸痛。其候有轻重之殊。轻者痛而不甚。脉浮弦细。微微带数。亦用疏风胜湿汤。重者恶寒发热。脉浮弦急。痛而难忍。亦因水谷之气下陷。宜用柴葛二妙汤。余邪不解。
可用除湿养荣之剂。外有脚丫出水。虽由湿热所使。亦必有风当以养血除湿为主。少佐以防风独活。方为尽致。至若足跟作痛。多属阴处。用六味丸。加苡仁木瓜杜仲五茄皮之类。斯得之矣。
柴葛二妙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芍干葛苍术黄柏浓朴山楂木瓜槟椰此即疝气门去川穹香附。加木瓜槟榔是也。
疏风胜湿汤
紫苏干葛柴胡川芎陈皮半夏前胡苡仁木瓜续断枳壳香附黄芩
柴陈四妙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苍术黄柏防风金银花贝母花粉山栀
除湿养荣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芩知母木瓜苡仁续断五茄皮牛膝杜仲车前子独活防风秦艽
痿者足痛不能行也。凡人壮岁之时。气血未衰。或年及五旬。形体不甚瘦弱者。多因湿热伤脾。不能束骨。
未可即以痿论也。盖热伤其血。则大筋为之软短。热伤其筋。则小筋为之弛长。所以机关不利。
宜用滋筋养荣汤。脉沉细缓者。宜用独活寄生汤。至于年过五十。形体怯弱者。此属痿症无疑。内经曰。
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又谓治痿必主阳明。盖言阳明胃土。为诸筋之宗。肾水不足。
不能上制心火。火来刑金。无以平木。肝邪得以克贼脾土。而痿症作矣。治当补肾水之虚。泻心火之亢。使肺金清而肝木有制。脾自不伤也。大凡初起身热。脉来洪数。腿痛甚而难忍者。心火流于下焦。内经所谓阳精所降。
其人夭者是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犀角牛膝木瓜麦冬之类。若脉来细数。痛而不甚者。宜用加味地黄汤。肥甘浓味。辛热烟酒。既不可尝。恐助肺家之火。痛愈甚也。然痿症固属肺热。若阳明气虚。宗筋失养。亦令足痿。宜用加味八物汤。至于先天命门火衰。又宜大造地黄丸之类。不可拘于一法也。
滋筋养荣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续断杜仲牛膝木瓜苡仁车前五茄皮麦冬石斛独活秦皮
独活寄生汤
独活细辛当归防风杜仲桑寄生川芎熟地桂枝甘草秦艽牛膝白茯人参
加味八物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阿胶续断天冬杜仲山萸枸杞五味黄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