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余自归里后,杜门不与世事接。先太宜人病痰饮,延叶眉寿治,历四年弗痊,而眉寿谓为痼疾难效。因遍览方书,颇会其旨,拣方以治,不一年而瘳。后遂旁收博采,穷幽极渺,而于长沙、河间、东垣、子和、丹溪诸书尤三致意焉。窃尝谓医之有长沙,时中之圣也;而四家并峙,犹清任和之各成其圣,偏焉而至者也。学不从此参究,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其能之乎?但四家自河间、东垣而外,子和文多缺略,未为全书;丹溪着作,类出门人记载。惟闻《脉因证治》一书简而赅,约而尽。学人循是而窥长沙,如得其船与楫,沿而不止,固自不可量也。而流传绝少,历三十年未获一嗒,心常怏怏。岁乙未,客有持来示余,欲广诸同好,亟请付梓。不禁欣感交集,以为一线灵光,忽然涌现,真为桑榆之幸。因不辞而为之序,以弁其首。
乾隆乙未仲夏吴趋缪遵义书于芝田山房
【脉】
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气入脏则死,入腑则愈。唇青身冷为入脏,死;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则愈。紧而急者为遁尸;少阴不至,肾气衰
【证治】
在外者可治,入里者死。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厥,暴死。素有痼疾,新加卒病,先治卒病。尸厥者,昏不知人,脉动如故,开上焦心肺之阳,自愈。
尸厥,脉动无气,气闭静而死也。以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放舌下。又方∶剃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入喉立起。
救卒死身热者验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五升煮消,浸脚令没踝。盖取矾性收涩,而敛其厥逆之气。
还魂汤
治卒死、客忤气。
麻黄(三两,去节)杏仁(八十个,去皮尖)炙甘草(一两)上三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入姜汁少许,令咽之。盖取辛甘通阳气,发越邪气故也。
救卒死目闭方
捣薤汁灌耳中妙;或吹皂荚末于鼻中,立效。薤汁辟邪安魂,荚末取嚏开窍。
救卒死张口反折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饮以五毒诸膏散。
外有中恶、中气、中食等状,与卒尸相类,须详谛脉证而投之,慎勿泛视,误人仓卒。
变通在神,法难毕述。
【脉】
寸口喘而坚,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长而左右弹,痹在肝;大而虚,痹在脾;坚而大,痹在肾。
【因】
风,风为行痹。风性善行。寒,寒为痛痹。寒主收引。湿,湿为着痹。
湿本重滞。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
【证】
其合而为痹也。以冬遇者,骨痹;春遇者,筋痹;夏遇者,脉痹;长夏遇者,肌痹;秋遇者,皮痹。久而不去,内舍五脏之合。待舍其合,难治矣。
《痹论》中议痹,乃三气皆可客于五脏,其风、寒、湿乘虚而客之故也。筋痹不去,内舍于肝;皮痹不去,内舍于肺;肌痹不去,内舍于脾;脉痹不去,内舍于心;骨痹不去,内舍于肾。其客于心,则烦心,上气嗌干,恐噫,厥胀是也。其客于肺,使人烦满而喘吐。其客于肝,多饮数溲,小腹痛如怀妊,夜卧则惊。其客于脾,四肢解堕,发渴呕沫,上为大塞。其客于肾,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其客于肠,数饮而小便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夫大肠乃传道之官,为冲和之气,三气乘虚客之,而和气闭矣。水道不通,使糟粕不化,故喘争飧泄也。其客于胞,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小便涩,上为清涕。夫三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其客于血脉,随脉流通上下,升降一身,谓之周痹。
华佗论痹
乃邪气合四时不正之气,感于脏腑所为。有气、血、筋、肉、骨之分。其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正气衰,邪气胜。留于上,则胸腹痛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贯于舌,则不言;遗于腹,则不溺。壅则痛,流则麻。右寸脉沉而迟涩者是也。其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甚,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营卫,因而血搏,渐成枯削失血之证。左寸脉结而不流利是也。其肉痹者,饮食不节,肥美之为。肉不荣,肤不泽,则纹理疏,三气入之,则四肢缓而不收持。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也。其筋痹者,由叫怒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寒热客之,流入筋会,使筋急而不舒。左关脉弦急而数,浮沉有力是也。其骨痹者,乃嗜欲伤于肾气,内消而不能闭禁,邪气妄入。脉迟则寒,数则热,浮则风,濡则湿,滑则虚。治法各随其宜。
麻木余辨
是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气不行。其证合目则浑身麻。亦有痰在血分痒者,血不营肌腠。
【治】附子汤
治风、寒、湿痹。
附子(炮去皮脐)桂枝白芍甘草茯苓人参(各三钱)白术(一两)行痹,加麻黄桂汤;痛痹,加附子、姜茯汤;胞痹,加四苓;肠痹,加平胃、茱萸、草肉、豆蔻等。
戴人法
苦剂涌寒痰,次与痰剂。使白术(除湿)、茯苓(养肾水)、桂(伐木)、姜、附(寒胜加)。
麻木方
人参(助阳道)当归(行阴)生甘草(去热)白术茯苓(除湿热)升麻柴胡白芍苍术黄柏。痰,加二陈。
忍冬藤膏
治五痹拘挛。
(即痉也)
【脉】
太阳发热,脉反沉细,难愈。太阳证备,脉沉迟,此为痉。寸口脉直上下行,伏坚紧如弦。沉弦,沉紧。少阴脉紧,暴微者,欲解。
【因】
血气内虚,四气外袭。因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寒、湿同性,故湿可伤太阳。
《三因》论状
身热足寒,头强项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脉,独头摇动,卒噤,角弓反张。皆因血虚筋无所养,邪因入之。故寒则紧缩,热则弛张,风则弦急,湿则胀缓。又有因疮口未合,风入之,为破伤风;湿入之,为破伤湿。与痉同,但少头强项急,余并相如。又有因汗、下过多,又有产后怒气致此病者,项强亦有痰者。
【证】
有汗而不恶寒,名柔痉;无汗,口噤脚挛,名刚痉。
【治】
宜流湿祛风缓表而安。详有无汗而药之。柔痉,葛根加桂汤;刚痉,大承气汤。葛根汤汗之,有表证可用。大承气下之,有里证可用。
【脉】
浮而大,浮虚大热;滑而大,滑痰大虚;洪而缓,洪热缓虚。
【因】
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金,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着者,则生痿。皆因贪欲好色之故。湿痰亦能为之。
经论
有由悲哀太甚,阳气内动,数溲血,大经空虚,热起于心。病则枢纽如折,名曰脉痿。有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宗筋弛纵,热入于肝。病则筋急而爪枯,名曰筋痿。
有由湿地,以水为事,热生于脾。病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名曰肉痿。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阳气内乏,热舍于肾。病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名曰骨痿。然此皆热熏于肺之为也。火上炎,肺治节不行而痿矣。
【证】
面黄,身热,肌瘦,往来寒热,涎嗽喘满,面浮弱而不用者,为痿。外有痿即软风也。柔风脚弱,病同而证各异。
【治】
治独取阳明。阳明者,胃脉也。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故阳明虚而然。
张,以黄连解毒汤加归等剂治之。
李,以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四君子补阳明虚,清暑益气治之。湿痿之为病,宜二陈汤加术、苓、柏治之。
清暑益气汤
治热伤肺,气虚成痿。
黄(一钱,汗少减半。暑邪干卫,身热自汗,甘温补之)人参(救火伤气)白术(各半钱)白苍术(一钱,除湿)甘草(炙,三钱,益气)当归(三钱)升麻(一钱,酒润,甘平,润肌热,风胜湿)葛根(二钱)陈皮(半钱)泽泻(半钱渗湿)神曲(半钱,消食去痞)五味(九分,酸寒,收暑伤金)麦门冬(三钱)青皮(二钱半)黄柏(三钱,补水泻热)或加知母、黄芩。
健步丸
治湿热成痿。
羌活防风柴胡滑石炙甘草生姜(酒洗,各半两)泽泻(五钱)防己(酒制一两)川乌苦参(酒洗)肉桂(一钱)愈风汤下。
秘方
气虚,四君子加苍、白术、苓、柏。痰,加竹沥。血虚,四物汤。湿痰,二陈汤加苍白术、苓、柏、竹沥。下补阴丸。
经论
喑痱乃肾虚也。舌不语,肾脉挟舌本,肾气厥不至;足不行,肾气不顺。
【脉】
沉微而不数,谓之寒厥;沉伏而数,谓之热厥。
【因】
因虚,因痰,因热,因寒。
【证】
厥当分两种,次分五脏。寒厥,为手足寒也。阴气胜则寒。其由乃恃壮纵欲于秋冬之间,则阳夺于内,精气下溢,邪气上行,阳衰精竭,阴独行,故为寒厥。热厥,为手足热也。阳气胜则热。其由乃醉饱入房,气聚于脾胃,阴虚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竭,精气竭则四肢不荣,酒气与谷气相搏,则内热而溺赤,肾气衰,阳独胜,故为热厥五心烦热,有小肠热者,有心虚而热者。
厥,亦有腹暴满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衰乱者。皆因邪气乱,阳气逆,是少阴肾脉不至也。肾气衰少,精气奔逸,使风促迫,上入胃膈,宗气反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股腹,与阴相助,令人不仁。又五络皆会于身,五络俱绝,则令人身脉俱动,而形体无所知,其状如尸,故曰尸厥。正由脏器相乱,或与外邪相忤,则气郁不行,闭于经络,诸厥有痰如曳锯声在咽中,为痰厥;骨枯爪痛为骨厥;身直如椽为厥;因醉而得为酒厥;暴怒而得为气厥;手足搐搦为风厥;喘而狂走为阳明厥。此皆气逆之所为也。
【治】
李法∶痰用白术、竹沥;热用承气下之;气虚补气,四君子;血虚补血张法∶降心火,益肾水。通血和气,必先涌之。
【脉】
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强,加之风伤阳,故浮虚。阳浮,阴弱,营气弱也。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营,营实则卫虚。寒伤阴,故坚牢。阳紧,邪在上焦,主欲呕;阴紧,邪在下焦,必欲利。
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脉长,身热目痛鼻干,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而耳聋,病在少阳。脉俱沉,口燥舌干,邪在少阴。脉俱微缓,烦满囊缩,邪在厥阴。脉俱沉细,嗌干腹满,邪在太阴。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而紧涩,变为温疟。阴阳俱盛,伤寒之脉,前病热未已,后寒复盛也。脉阳浮滑,阴濡弱,更遇于风乘,变为风温。阳浮而滑,阴濡而弱,皆风脉也,前热未歇,风来乘热。脉阳洪数,阴实大,遇湿热两合,变为温毒。洪数、实大,皆两热相合。脉阳濡阴弱而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病发热,脉沉而细,表得太阳,名曰痉。病太阳身热疼,脉微弱、弦芤,名曰中。病若发汗已,身灼然热,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鼾,语难则惊痫,时螈。若火熏则死。病水,狂闷,名是阳厥。脉当有神,不问数极、迟败,当中有力即有神焉。神者,血气之先。伤寒热甚,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饮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温病八九日,头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来细强,十二日死。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汗出,肾脉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脉反细或代者死。八日以上反大热,死。邪胜故也。热病七八日者死。热病得汗,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不汗者,四日死。热病脉涩小疾,腹满胀大绝,喘而短气,大衄不止,腹中疼,死。热病脉浮洪身热甚,死。热病脉小疾,咳喘眩悸,夺形肉,身热,死。热病腹胀便血者,死。热病脉转小,身热甚,死。热病脉转小,身热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缝,躁扰不卧,死。热病呕血,咳而烦满,身黄气胜也。身体如油,正气脱也。喘而不休,水浆不下,胃气尽也。体麻不仁,营绝也。
热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言,名肺绝,死。丁日死,后仿此。热病头痛呕,呕逆吐血,水浆不入口,狂妄,腹大满,名脾绝,死。热病烦满骨痛,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笑而哭,名心绝,死。热病僵卧,足不安地,呕血,血妄行,遗屎溺,名肝绝,死。热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气,目视不明,汗如珠,肾绝,死。
太阳病,脉反躁盛,是阴阳交,死;得汗,脉静者生。少阴病,恶寒而蜷,下利,手足死。又吐利躁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又七八日息高者死。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活。少阴病,下利止,厥逆无脉不烦、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伤寒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下利至厥不止者死。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死。热病在肾,渴,口干,舌燥黄赤,日夜饮水不知,腹大胀尚饮,目无精光者死。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病者胁下素有痞,而下至于脐旁,痛引小腹入阴挟筋,为脏结者死。结胸证具,而烦躁者死。直视谵语,喘满者
【因】
房劳、辛苦之过,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厉之气,严寒之毒。
病,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热病。皆肾水涸,春无以发生故也。皆热不得发泄,郁于内,遇感而发,虽曰伤寒,实为热病。春病温疫,夏为热病及飧泄,秋发疟,冬生咳嗽,皆因感四时不正之气,总名之曰伤寒。
【证治】
自外而入,内传经络。
太阳证,头疼,发热恶寒,腰脊强。脉浮而紧,无汗,谓之伤寒,可汗,宜麻黄汤。脉缓自汗,谓之伤风,宜桂枝汤。忌利小便、重汗、下大便。
阳明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恶风寒而自汗。尺寸脉俱长,宜白虎汤。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气汤。胃,血也,不主汗、利。忌汗,利小便。
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痛而呕,耳聋,脉弦,宜和解之,小柴胡汤。胆无出入水火之间,下犯太阳,汗、下、利皆不可。忌利小便,忌汗,忌利大便。
太阴证,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时腹痛,脉沉细,其脏寒,宜四逆汤。脉浮可汗,宜桂枝汤。又大实痛,可下,用详。忌三法,宜三法,用详。
少阴证,口噤,舌干而渴,脉沉实,宜大承气汤。脉沉细迟者,宜用温之,四逆汤。身脉沉细而虚,宜泻心汤。身热,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脉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宜附子泻心汤。其吐泻不渴,脉浮弱,理中汤主之。渴而脉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少阴证,脉沉发热,当汗,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证,下利色不青,当温;色青口燥,当下。脉弱忌下;厥阴证,烦满而囊缩,大小便不通,发热引饮腹满,脉俱微沉实,按之有力,当下;无力,当温。厥阴乃二阴交尽,曰厥阴,为生化之源,喜温而恶清。
大抵三阴非胃实不可下,此三阴无传经,止胃实可下也。
太阳,标本不同。标热,太阳发热;本寒,膀胱恶寒。故宜汗。阳明,从中气。标阳,;本实,妄语。标阳,故宜解肌;本实,故宜下。少阳,标阳,发热;本火,恶寒。前有阳明,后有太阴,故宜和解。太阴,标阴;本湿,腹胀满,或嗌干,身目黄。从标治则温;从本治宜泄满下湿。少阴,标阴,爪甲清冷;本热,脉沉实,口干渴。标宜温,本宜下。厥阴,中气宜温;烦满囊缩,故为热,宜苦辛下之。
麻黄、桂枝之辈,汗而发之。葛根、升麻之属,因其轻而扬之。三承气、陷胸之辈,引之。泻心、十枣之类,中满泄之。在表宜汗,在里宜下,在半表半里宜和。表多里少,和而少汗之。里多表少,和而微下之。在上者,吐之。中气与脉气微者,温之。脉亦同法,又当求本。假令腹痛,用桂枝芍药汤。何不只用芍药?却于桂内加之。要知从太阳中来,故太阳为本。又如结胸,麻黄亦然。
刘法∶分病及脉。以五脏言之,诸在皮者,汗之,麻黄汤内加表之。在内者,下之。麻辛附子汤内加下之。此言藏者,五脏也。可通经入脏。物之藏者,腑也,方可下。麻黄汤,治外证之外,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内证之外。肝脉外证,善洁,面青,善怒,脉弦,前方加羌活、防风三钱。内证,满秘便难,淋溲,转筋,沉而弦,后方加同前。心脉外证,面赤,口干,善笑,脉沉而洪,前方加黄芩、石膏各三钱。内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脉沉,后方加同前。肺脉外证,面白,善嚏,悲愁欲哭,脉浮而涩,前方加姜、桂各三钱。内证,喘咳,洒淅寒热,脉沉,后方加生姜、桂枝。脾脉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味,脉浮而缓,前方加白术、汉防己。内证,腹胀满,食不消,怠惰,脉沉。后方加同前。肾脉外证,面黑,善恐,脉浮,前方加附子、生姜。内证,泄如注,下重胫寒,脉沉,后方加同前。
以前外证,皆表之表,汗而发之;内证者,里之表也,渍形以汗,如脉沉,复有里证。
为发热引饮,便利赤涩,泄下赤水,或秘,按之内痛,此为里证。宜速下之,根据方加大黄三钱。如邪又未尽,复加大黄二钱。
刘、张又相继论∶人多劳役饥饱者,得之火化、火扰。治之宜以辛凉。比及年少性急劳役之。表里证有相似,药不可差。伤寒表证,发热恶寒而渴,独头痛,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乃阳明经病也,白虎汤主之。杂证,里证亦同。但目赤者,脏病也。脉亦洪大,甚则吐血,先有形也。乃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亦以枸杞、地黄等物治之。补泻当察虚实。假如洪弦相杂,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实。又脉弦无表证,是东方实,西方虚也。又前来者,为实邪。根据此补泻,余仿此行之。
表汗,通圣散、双解散。半表半里,凉膈散、柴胡汤。里下,右手脉实,承气汤;左手脉实,抵当汤。不分浮沉,但实可用。
血气俱实,主三承气汤;温,四逆汤、真武汤;解利,五苓散、解毒散、白虎汤、甘露饮、栀子汤;发黄,茵陈汤。
伤寒得伤风脉,伤风得伤寒脉。假如太阳证,头疼,身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紧,是伤风得伤寒脉也。余以例推之。桂枝麻黄各半汤、羌活汤尤妙。
吐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豆豉汤下一钱。
结胸,脉浮大者,不可下之,下之必死。
小陷胸汤
半夏连(姜汁炒)栝蒌实
大陷胸汤
炒大黄(五钱)苦葶苈(炒,三钱)芒硝(一钱)杏仁(十二个)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入甘遂末三字,蜜半匙,水煎,至半温服。
太阳痉,汗多热利,误下变证。
阳明烦躁。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栀子豆豉汤。宿食加大黄。狂谵实热发斑,胃火呕吐哕。
少阳潮热。有平旦、日晡之分。(详见前。)太阴腹痛,有部分同杂证治。
痞有虚实。实,便秘,浓朴、枳实。虚,便利,白芍。
少阴心惊悸是杂证。吐泻同霍乱证。治咽喉热,甘草、桔梗。寒热合二方。下利色青,下;色不青,温。渴逆,乃阴消阳逆,或兼以舌挛,语言不正,昏冒咽痛,大承气。
厥阴,羌活汤。
厥利伤寒,不问何经,辨两感、伤寒之例。
羌活防风川芎甘草(炙)芩(各一钱)地黄细辛(二钱半)白术(二钱)如身热,加石膏四钱;腹痛,加芍药三钱半;往来寒热,加柴胡一钱、半夏五钱;心下痞,加枳实一钱;里证,加大黄三钱,邪去止之。
治疫
麻黄(一两)甘草(一两半)石膏滑石黄芩白术(各四两)煎服表汗。
解利
大羌活汤治两感伤寒。出李。
防风羌活独活防己白术甘草(炙)黄芩黄连苍术川芎细辛(各三钱)知母生地黄(各一两)白芷(阳明加之)
双解散
混解,不问风、寒。出张,李、刘皆用。
栀子豉汤
出李。
消毒饮
治疫疠时毒。
黄芩黄连(各半两)连翘(一钱)陈皮玄参(各三钱)甘草黍粘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人参僵蚕(各一钱)桔梗(三钱)升麻(七钱)柴胡(五钱)薄荷川芎(各五钱)大黄(便硬加之)以水煎服。
伤寒中寒说
伤寒为外寒郁内热。伤寒面惨而不舒,恶寒不恶风。中寒谓寒乘其肤腠,不分经络,疏豁一身,无热可发,温补自安。此胃气之大虚也。
风湿不可下论
春夏之交,病如伤寒,自汗,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非伤寒也。因阴雨卑湿,或引饮多有此证,宜多与五苓散,切忌汗、下。
四证类伤寒
伤寒,右寸脉紧盛,痞满。香港脚如伤寒证,但病起于脚胯。痰证,呕逆头痛,脉浮而滑;痞满,虚烦不恶寒,不头痛身疼。阳毒,身重,腰脊痛,狂言,或吐血下利,脉浮大数,咽喉痛唾血,面赤如锦纹,五六日可治。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紧数,身如打,五六日可治。
阴盛格阳
目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主之。
阳盛拒阴
身表凉痛,四脚冷,诸阴证,脉沉数而有力,承气主之。
阳厥极深,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势困,脉附骨,按之有举之无。因阳气怫郁,不得荣运于四肢,以至身冷。先凉膈养阴退阳,以待心胸微暧,可承气下之。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中气冷,水浆不入口,二便不禁,面上恶寒,如有刀刺。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来,口鼻气热。
伤风,气出粗,合口不开,面光而不惨,恶风不恶寒。伤食,口无味,液不纳,息肩。
,即与太阴俱病。腹满身热,不饮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烦满囊缩,水浆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
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刚痉。无汗为表实,恶寒为重感,故名刚痉。太阳病,发热有汗,不恶寒者,为柔痉。表虚伤湿。其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头摇,卒口噤,背反张。
中湿
见前脉。其病一身尽黄,头痛汗出,欲水而不能饮,反欲近火。
头汗
乃邪搏诸阳,热不得越,津液上凑。又见自汗条下。
手足汗
有邪聚于胃则便硬。有寒则便溏,不能食,小便不利。
烦躁
有热传于内,胸中有热,关前洪数,宜解热。有虚,因汗、吐、下,虚协余热,身不疼,脉不紧数,宜补之。又初解,胃弱强食,胃脉浮洪。
苔,皆心经之热浅深也。白而滑,乃邪在半表半里也;白而涩,热在里也;黄而干,热在胃也;黑者宜下。
哕皆胃疾,或寒,或妄下之虚。
厥,手足冷。有寒,有热。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先厥而后热者,阴退阳气复;始得之便厥,皆阳不足而阴胜也,所主为寒。
谵语四证
伤寒谵语,属阳明经。乃胃有热,脉洪大者是。宜调胃承气汤。身不热,身困者,谓之郑声。病退人虚,脉和平,宜滋补。妇人经来,适邪气乘虚入于血海,左关脉数者,小柴胡汤主之。有邪祟者,言语涉邪,颇有意思,状多变,与病相违者是。
气喘七证
伤寒太阳证,下之微喘者,内虚外热故也,宜解其表。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胸膈满而喘者,宜利其小便。病本无喘,因药下之,泻止而喘,其色已脱,不治。
喘而四逆者,不治。喘而噫者,不治。喘而鱼口者,不治。喘而目闭、面黑者,不治。
目瞪四证
伤寒至目瞪不省人事,此中风痉证。以药开关吐痰,痉退眼开,随证治之。伤寒,病已过经,痉退无热,人困不语,脉和目瞪,谓之戴阳,下虚故也。阳毒不解,热毒之气伏于太阳之经,故使目瞪。六脉弦劲,渐作鱼口,气粗者死。太阴痰潮,上灌七窍,两目瞪。与小儿惊风之类同,下痰则愈。舌卷唇焦,乃心肝热极,三焦精液不生,可治;舌卷卵缩,厥阴绝也,必也。
厥阴幽闷三证
阴毒阳冷,四肢逆冷,心膈幽闷,默默思睡,脉沉伏者是。伤寒起,汗下后,又战汗过多,人困身冷不动者,乏阳也。伤寒未三日,身冷,额上汗出,面赤心烦者,非阴毒证,谓之阴胜格阳。阴气并于外,阳气伏于内,其脉沉数也。
咽干两证
少阳证,口苦咽干,乃胆热也,小柴胡汤。少阴证,口燥咽干,主肾热津液不生,宜下。
恶寒三证
发热恶寒,发于阳。脉浮数,宜麻黄、桂枝汗之。无热恶寒,发于阴。脉沉细。宜四逆温里。发汗后,反恶寒,气虚也。脉微弱,补虚,芍药附子甘草汤主之。
恶风三证
汗出而脉缓,宜桂枝加葛根汤,便遍身润。太阳病,发汗过多,亡阳。卫虚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风湿相搏,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恶风,不欲去衣,宜甘草附子汤。
汗后发热并再伤八证
发汗不入格,其病不解,宜再汗之。发汗后,再伤风邪而热,宜发汗;再伤风寒而热,随证治之。汗后温之热,脉弦小而数者,有余热也,宜和解之。汗后温之热,脉静,身无痛处。虚热也,宜平补之。汗后温之热,或渴,或烦,或胸满,或腹急,有里证,脉沉数,宜下之。劳力而再热,平解劳倦,宜柴胡鳖甲散。食过而热者,宜消化其食。
中
夏月发热恶寒,小便己洒然毛耸,脉弦细而芤迟,宜白虎人参汤。忌汗、下。
中暑
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烦躁引饮,四肢不痛,脉浮,宜五苓、白虎。
中温
,冬月冒寒,至春再感乖常之气。
风温
先伤风,后伤温。头疼自汗,体重息如喘,但默默欲眠,尺寸脉俱浮。风温脉浮,证同前条下。
温毒
汗、吐、下,表未罢,毒邪入脏,身有斑,脉阳洪数、阴实大。湿温,先伤湿,后中暑。
瘟疫
众人一般,脉阳虚弱、阴弦紧。
潮热
阳明,申酉时分也。胃实宜下,寒热相继在他时。太阳病,热在寅卯;少阳,在巳午。
汗自出
太阳经自汗,营弱卫强也。中风,太阳脉缓;风温,身重多睡,脉浮缓;风湿,脉沉而细,证同前条下。少阴,咽痛,拘急,四肢疼,厥逆自汗,亡阳也。太阳,亡阳自汗。柔痉,同前痉下。
除中者,死。伤寒六七日,脉迟下利而热,反与黄芩汤撤其热,腹中恶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脾经受邪,则下利而热,反与黄芩,邪热未去而胃气先去。
禁忌
厥阴心痛发斑,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则利不止。诸四肢厥逆,不可下。
五六日,不结胸,腹痛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当下反汗之,必口烂。
少阴脉沉细数,病在里,忌汗;微者,忌汗。尺脉弱涩者,不可下之。
太阴腹满,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忌下,下之胸下结硬。脉弱,自便利,虽用下,宜减之。
少阳不可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犯之,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诸变例。
太阳小便不利,不可利之。利之邪气入里不能解。咽干淋衄,小便不利,当汗不可汗。
在表不可下,下之动血。误犯之成结胸、痞气。汗之成血蓄于胸中;当汗而下之,成协热利。
太阳证误下有八变
脉浮者,必结胸。紧者,必咽痛。弦者,必两胁拘急。细数者,头痛不止,沉紧者,必欲呕。沉滑者,必热利。浮滑者,必下血。
阳明不当发汗
发汗成蓄血,上焦为衄。不当下而下之,血蓄下焦发狂。有年老患时热狂妄,服附者愈,服寒凉者死。
足太阳未渴,小便清者,禁利。咽干禁汗,成蓄血禁下太早。已渴者,五苓散。谵语、潮热、大渴,宜下。
足少阳三禁,胃实可下。足太阴禁下。足少阴脉沉,口燥咽干而渴,禁汗;脉涩而弱,禁下。三阴非胃实,不可下。
治三焦便有胆少阳经,作风治不宜汗、下、利小便。治心便有肾少阴,故本热标寒,故脉沉细,按之洪大,用承气汤酒制热饮是也。
治膀胱便有小肠太阳,故本寒标阳,故脉紧数,按之不鼓而空虚,用姜附寒饮顿服。
治肺便有脾太阴,故寒因寒用,大黄枳实下之。
治阳明纯阳,大肠喜热恶清,当以热治寒也。络宜清,当以寒治热。
许学士解利外感。
伤风者,恶风。用防风二钱、甘草、麻黄各一钱。头痛加川芎,项背腰痛加羌活,身重加苍术,肢节痛加羌活,目痛鼻干及痛加升麻;或干呕,或寒热,或胁下痛,加柴胡。伤寒者,恶寒。用麻黄二钱、防风、甘草各一钱。头沉闷加羌活一钱。
凡治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看他证加减。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是风宜辛散也。其伤寒表证,以石膏、滑石、甘草、知母、葱、豉之类,汗出即解。如热半表半里,与小柴胡,汗出而愈;热甚,大柴胡与之;更甚,小承气。
里热甚,大承气,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陷胸汤下之。
内伤,见于右手。内伤躁作寒已,寒作躁已,不相并,但有间,且晡时必减,乃胃气得令。潮作之时,精神困倦,乃其气不足。外伤,见于左手。外伤但无间,且晡时必作剧,乃邪气盛。潮作之时,精神有余,乃邪气胜。寒邪不能食,风邪能食。
表虚,不作表虚治。或劳役于凉处解衣,或阴虚新浴,表虚为风寒所遏,切不可妄解表
(附蛤蟆瘟)
【因】
阳明邪热太甚,故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湿热为肿痛,治之视其肿热在何部分,随结而取之,是天行也。
【治】
黄芩(炒)甘草大黄(煨)黍粘子(炒)芒硝阳明渴,加石膏;少阳渴,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加升麻、白芍、葛根、甘草;太阳行经,加羌活、防风。
蛤蟆瘟
【因】
风热。
【治】
解毒丸下之。
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粪敷。烧灰大妙。
车前叶服;或丁香尖、附子尖、南星,醋磨敷皆可。五叶藤汁敷亦可。
【脉】
微涩,或代,或伏。脉弦滑者,膈有宿食;身却不热,为霍乱。大者生,微迟者死,脉洪者热。
【因】
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湿。
邪在上焦则吐,下焦则泻,中焦则吐而且利。吐为热也;泻为湿也;风胜则动,故转筋也。或因大渴而大饮,或饥,或饱甚,伤损胃气,阴阳交争而不和。此为急病也,不死。如干霍乱而不得吐利,必死。
【证】
其状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发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下,心腹俱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则死,不然则吐泻。
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须臾则死。以盐汤大吐之佳。
外有冲恶,病同而名异。
【治】
五苓散治热多饮水,关上脉洪者,热也。宜清之。
理中丸
治寒多不饮水,身不热者。
半夏汤
治霍乱转筋,吐利不止。身痛不止者,宜加桂枝汤。
半夏曲茯苓陈皮白术薄荷桂枝甘草
和解散
治霍乱。此条,内有所积,外为邪气所阻。甚用吐法,二陈汤。
和解散
川芎苍术白芷防风
【证】
众人一般者是。
【治】
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
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苍术防风滑石粉人中黄香附子上神曲丸,送下随宜。气虚四君子;血虚四物汤;痰,二陈汤;热甚,童便作汤送下。
春夏不服麻黄,秋冬不服桂枝;夏不服青龙,冬不服白虎。
【脉】
脉虚身热,或浮自汗。自汗者,火动而散故也。
【因】
夏火太热,损伤肺金元气。其感有二∶动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动而火胜,热伤气也,脉洪而大。静而得之,乃安乐之人,静而湿胜,火胜金位也,脉沉而实。
【证治】
暑喜归心。入心则噎塞,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入肺则喘满、痿;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肾则消渴。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弱,头疼恶热,躁热,大渴引饮,大汗。因动而中,白虎加入参汤主方。头疼恶寒,拘急肢节疼,大热无汗。因静而中,大顺散、白虎加苍术。有阴胜阳之极,甚则传肾肝为痿厥,清暑益气汤主之。
凡中死,切忌与冷水凉处,须沃以汤,宜黄龙丸主之。
心虚伤暑,身热头痛,烦满而渴,五苓散主之。肺虚伤暑,身热烦闷而喘,白虎汤主之。脾虚伤暑,则为疟,常山饮主之。
黄连香薷汤
治暑。挟痰加半夏;虚加参、。
清暑益气汤
治暑伤金,虚甚。
玉龙丸
曾用治暑。油炒半夏、姜汁丸。
补中益气汤
治疰夏痰渗。
二苓汤
治春夏之交,病似伤寒,自汗体重,痛难转侧,此名中湿。
泽泻(一两)滑石(二两)茯苓猪苓白术(半两)暑风挟火,痰实者,可用吐法。
玉龙丸
治暑泄泻,或二便秘。
焰硝明矾滑石硫黄(一两)白面(六两)水丸,水下。
【脉】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数者,可汗,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因】
夏暑舍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遇秋之风,玄府受之。惨怆之水,寒气气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因汗郁成痰,因虚弱阴阳相乘。
外因从六淫,有寒、湿、瘅、湿、牝。寒则先寒后热;温则先热后寒;瘅则但热不寒;湿则身骨节疼;牝则寒多不热。内因,有脏气不和,郁结痰饮所致。有肝、心、脾、肺、肾之说。说见后。不内外因,疫疟,一岁之内,大小相似;鬼疟梦寐不详;瘅疟乍有乍已;食疟因饮食得之;劳疟因劳得之;母疟有母传染者也。
李论
夏伤于暑,秋为疟。暑者,季夏湿土。湿令不行则土亏矣,所胜妄行,木气太过,少阳主也。所生者受病,则肺金不足,不胜者侮之。水胜土之分,土者坤,坤在申,申为相火。水入土,则水火相干,则阴阳交作,肺金不足,洒淅恶寒。土虚少阳乘之,则为寒热。发于秋者,湿热则卯酉之分也。
【证治】
先寒而热,谓之寒疟;先热而寒,谓之温疟;治之宜乎中也。中者,少阳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又有得之于冬,而发于暑,邪舍于肾,足少阴也。有藏之于心,内热蓄于肺,手太阴也。但热而不寒,谓之瘅疟,足阳明也。在太阳经谓之风疟,宜汗之;在阳明经谓之热疟,宜下之;少阳经谓之风热,宜和之。此伤之浅也。在阴经则不分三经,谓之温疟,宜从太阴经论之。此伤之重也。
太阳经,头痛腰痛,寒从背起,先寒后热,宜小柴胡、羌活地黄汤。
少阳经,心体解,寒热不甚,恶见人,多汗出甚,小柴胡汤。
阳明经,先寒久乃热,热大汗,喜见火乃快,宜桂枝二白虎一汤。
少阴经,呕吐烦闷,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病难已,小柴胡加半夏汤。
太阴经,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喜呕乃衰,理中汤。
厥阴经,小腹腰痛,小便不利,意恐惧,四物玄明苦楝附子汤。
心疟,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宜桂枝黄芩汤。
肺疟,心寒甚,热间善惊,如有见者,桂枝加芍药汤。
肝疟,色苍苍然太息,甚伏若死,通脉四逆汤。
脾疟,寒则腹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
肾疟,腰脊痛宛转便难,目然,手足寒,桂枝加当归芍药汤。
胃疟,将病也,善饥不能食,能食而支满腹胀,理中汤、丸主之。
劳疟,经年不瘥,后复发作,微劳力不任,名曰劳疟。
母疟,百药不瘥,结成癖在腹胁,名疟母。
治虽不同,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汗不彻,郁而成痰,宜以养胃化痰发汗,邪气得出,自然和也。虚则补之,脉洪数无力者是也。
羌活汤
治邪气浅在表。
羌活防风甘草恶寒有汗,加桂枝;恶风无汗,加麻黄;吐,加半夏。
麻黄桂枝汤
治夜疟。此散血中风寒。
麻黄(一两)桂枝(二钱)甘草(炙,三钱)黄芩(五钱)桃仁(三十粒,去皮尖)邪气深而入血,故夜。以桃仁缓肝,散血中邪。
桂枝石膏汤
治邪深间日。
桂枝石膏知母黄芩汗出不愈,为内实外虚,寒热大作,必传入阴。太阳阳明,、芍;寒热传入,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加柴胡、半夏、人参、甘草。
藜芦散
治久疟欲吐不能吐,宜吐之。
藜芦为末,温齑水调下半钱,以吐为度。
张法
白虎加参汤、小柴胡合五苓散、神祜丸治之。
服前三方未动,次与之承气汤治。甚者,甘露饮调之,人参柴胡饮子补之,常山饮吐之。
老疟丹
治老疟,风暑入阴在脏,凝血气。
川芎桃仁红花当归苍术白术白芷黄柏甘草上水煎,露一宿,次早服之。
疟母丸
治疟母、食疟。
鳖甲(醋炙,君)三棱莪术(醋炙)香附子阿魏(食积加醋化)
截疟丸
先补药、表药,彻起阳分,方可截。
川常山草果知母槟榔乌梅穿山甲(炒)甘草(炙)用水一大碗,煎半碗,露一宿,临发时温服之,宜吐。
一补一发丹
治久疟内伤挟外邪。内发必主痰,外以汗解。
半夏茯苓陈皮柴胡黄芩苍术川常山葛根虚加参、术补气,甚加芩、连。有一人夏感,脉沉细,服之愈。
常山汤
治妇胎疟。
常山(二两)黄芩(三两)石膏(八钱,另研)乌梅(十四个)甘草(一两)煎服之。
不二散
白面(二两)砒(一钱)和匀,以香油一斤煎之,色黄,用草纸压之,去油为末,入江茶三两,每服一字。
神妙绝疟
木通(川者)秦艽(去芦)穿山甲(炙)常山(各等分)辰砂(半钱,另研)乌梅(七个)大枣(七个)上以水三盏,煎至半,入酒一盏,再至半。先刮砂,枣服,次服药。
【脉】
浮大而虚为虚,脉细而实为实。脉沉细或数者,皆死。病热有火者,心脉洪是也;无火者死,细沉是也。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死。
【因】
因心火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则金烁水亏,惟火独存。
【证治】
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肾肝。
虚热,如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属脾虚,治宜甘寒温而行之。实热,如能食口干,舌燥便难者,属胃实,治宜辛苦大寒下之。火热而郁,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热,宜汗之、发之。心神烦乱,血中伏火,病蒸蒸然不安,宜镇阴火,朱砂安神丸主之。蒸劳热,乃五脏齐损,病久憔悴,盗汗下血,宜养血益阴。阴虚而热者,用四物加柏。
治法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汗而发之。不尽,则逆治之。
又治法
养血益阴,其热自治。《经》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伸之。
李论∶外有元气虚而热,有五脏而热,有内中外而热。轻手扪之则热。重之则不热,在皮毛血脉也。轻按之不热,重至筋骨,热蒸手足甚,筋骨热也。不轻不重而热,在肌肉也。
凡三法,以三黄丸通治之。
肺热者,轻按之瞥瞥见于皮毛,日西甚。其证喘咳,洒淅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者,微按之热见于血脉,日中甚。其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热,肉下骨上热,寅卯间甚。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转筋多怒惊,四肢困热,筋痿不起床,泻青丸、柴胡饮。
脾热,轻重之中见于肌肉,夜甚,怠惰嗜卧,无气以动。泻黄散、调胃承气治实热,补中益气汤治虚热。
肾热,按至骨,蒸手如火,困热不任起床,宜滋肾丸、六味地黄丸。
平旦潮热,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白虎加芩。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柏。
木香金铃子散
治暴热心肺,上喘不已。
大黄(五钱)金铃子(三钱)木香(三钱)轻粉朴硝上为末,柳白皮汤下三钱,以利为度。止喘亦止。
大黄散
治上焦烦,不得卧睡。
大黄栀子郁金(各五钱)甘草(二钱半)煎服,微利则止。
黄牛散
治相火之气游走脏腑,大便闭。
大黄(一两)牵牛头末(半两)酒下三钱,以利为度。此不时热,温热也。
金花丸
柏连芩栀大黄(便实则加)煎、丸任用。或腹满吐呕,欲作利,加半夏、苓、朴、生姜;如白脓下利后重,加大黄。
凉膈散
退六经热。
连翘山栀大黄薄荷甘草(一两半)黄芩(半两)朴硝(二钱半)如咽噫不利,肿痛,并涎嗽,加桔梗一两、荆芥半两。咳而呕,加半夏三钱,姜煎。鼻衄、呕血,加白芍、地黄。如淋闭,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或闷而不通,腹下状如覆碗,痛闷难忍。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先用木香三钱、沉香三钱,酒下,或八正散。甚则宜上涌。
当归承气汤
治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也。
当归大黄芒硝(各一两)甘草(半两)每二两,姜、枣煎。
牛黄膏
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
牛黄(二钱半)朱砂(一两)郁金甘草(各半两)脑子(一钱)丹皮(三钱)上炼蜜丸,皂子大,水下。
三黄丸
治实热能食者。能食,为实热也。
白虎汤
治表热恶寒而渴者。
柴胡饮子
治两胁下肌热,脉浮弦者。
四顺饮子
治一身尽热,日晡肌热,皆血热也。
桃仁承气
治血热,夜发热者。
潮热者,黄芩、生甘草,辰戍时,加羌活;午间,黄连;未时,石膏;申时,柴胡;酉时,升麻;夜间,当归根。如有寒者,黄、参、术。
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涌泉五壮,立愈。
地黄丸治久新憔悴,寝汗发热,肠下血,骨蒸,痿弱无力,五脏齐损,不能运动,烦渴,皮肤索泽。食后更宜当归饮子。
熟地(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上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当归饮子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各一两)大黄当归白芍(各三两)滑石(三两)姜煎服。
如痰实咳嗽,加半夏;五谷不化完出,淋闷惊悸,上下血,宜金花丸。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似懊状,皆是膈上血中伏火。
朱砂(一钱,研)黄连(一钱半,酒制)炙甘草(五分)生地(五钱)当归(半钱)饼丸,津下。如心痞,食入反出,加煨大黄,除地黄。
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目赤面黄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脉浮大而虚,重按之全无,为血虚发热。证似白虎,唯脉不长并实耳。
黄(一两)当归(二钱,酒制)热服。
火剂汤
黄芩黄连山栀黄柏
火郁汤
治四肢热,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或血虚得之;或胃虚,多飧冷物,抑遏阳气于土中。
羌活升麻葛根人参白芍(各半两)柴胡甘草(炙,各三钱)防风(二钱半)葱白(三寸)煎服。
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山栀(各一两)人参(半两)朱砂(三钱,另研)脑子(另研,五钱)茯苓(五钱)上蜜丸,朱砂为衣,水下。
黄连清膈丸
治心肺间及经中热。
麦冬(一两)黄连(五钱)鼠尾(三钱)上蜜丸,绿豆大,温水下。
补中益气汤
治脾胃虚弱而热。
辰砂滑石丸
治表里热。
辰砂龙脑薄荷六一散
秘方
治阴虚发热。
四物汤、黄柏、龟板、人参、白术(二味,气虚加之)
治酒发热
青黛栝蒌仁生姜。
【脉】
脉涩濡弱为亡血;细弦而涩,按之虚,为脱血也。脉浮弱,按之而绝者,为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脉沉弦,面无血色,无寒热者,必衄。沉为在里,营卫内结,胸满必吐血。脉滑小弱者生,浮大牢数者死;又血温身热,脉躁者死,热为血气散故也。藏血,脉俱弦者死,滑大者生。
【因】
外有肺痈、肺痿,亦能咳嗽脓血。劳亦能吐血。
【证治】
麻黄汤治伤寒证大壅塞内热,火气不伸成衄。脉浮紧为寒。
桂枝汤
治证同前,脉浮缓为风。
五苓散
治伏暑,热流入经络。
黄芩芍药汤
治伤寒、风二证,脉微。
衄血方
治出于肺经。如不止,用寒水纸于胸、脑、大椎三处贴之。
犀角升麻山栀黄芩白芍生地丹参紫参阿胶荆芥穗研服亦良。萝卜头段捣饮,又汁滴之亦良。大椎、哑门灸之亦止。
咯唾血方
出于肾。亦有瘀血内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肺壅,非吐不可。
天冬麦冬知母贝母桔梗熟地远志黄柏有寒加干姜、肉桂。
呕痰涎血方
出于脾。
黄黄连白芍当归甘草沉香葛根
呕吐血方
出于胃。
犀角地黄汤
治实,及病余瘀血。
犀角(一两)生地(八两)白芍(三两)丹皮(二两)
小建中汤加黄连
治虚及伤胃吐血。
三黄补血汤
治六脉大,按之虚,面赤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之脉也。此气盛而亡血,泻火补气,以坠气浮。
丹皮(一钱)川芎(二钱)熟地(二钱)生地(三钱)柴胡当归(各一钱半)升麻黄(各一钱)白芍(五钱)
人参饮子
治脾胃虚弱,衄血、吐血。又治吐血久不愈,于气冲三棱针出血,立愈。
甘草(一钱)麦冬(二钱)当归(三钱)黄(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一钱)
救肺饮
治咳、吐血。
升麻柴胡白术白芍(各一钱)归尾熟地黄人参(各二钱)苏木陈皮甘草(各五分)作一服。
清心莲子饮
治咳血兼痰。
凉血地黄汤
治肠下血,水谷与血,另作一派。
知母(炒)黄柏(炒,各一两)槐子(炒)青皮熟地当归如余证,同痢门法治之。
胃气汤
治风毒客肠胃,动则血下。
芍术参归桂芎苓(各等分)
尿血方
治心肾因房劳、忧思气结。
发灰,能消瘀血,通闭,醋汤下三钱。棕榈烧灰,米饮下亦可。
三汁丹
治小便出血。
水杨树脑老鸦饭草赤脚马兰各自然汁,以水服之。
益阴散
治阳浮阴翳,咯血、衄血。
黄柏黄连黄芩(以蜜水浸,炙干)白芍人参白术干姜(各三钱)甘草(炙,六钱)雨前茶(一两二钱)香油釜炒红,米饮下三四钱,立安。
三黄丸
治衄血不止,大便结燥者,下之。
大黄(半两)芒硝地黄(二钱)黄连黄芩山栀(各一钱)老蜜炼丸。
咳血丹
治因身热,痰盛血虚。
青黛栝蒌仁(二味治痰)诃子海石(涩)杏仁(治嗽甚)四物汤(治虚)姜汁童便山栀蜜调噙化。
呕血丹
治因火载血上,错经。
四物汤
山栀(炒)郁金童便姜汁韭汁山茶花痰加竹沥。喉中痛是气虚,加参、、术、柏。
衄血丹
(凉血)犀角地黄汤入郁金。
溺血丹
治热。
生地(四两)苏木根淡竹叶山栀(炒)滑石甘草蒲黄藕节当归血虚,加四物、牛膝膏、通草。
下血丹
四物汤。热,加连(酒煮温)、山栀(炒)、秦艽、升麻、胶珠、白芷;虚,加干姜(炮)、五倍子;寒,加辛升温散,一行一止。
神效方
治吐血,痰血,酒色过度者。
枇杷叶(去毛)款冬紫菀茸杏仁(去皮尖)鹿茸(炙如法)桑白皮木通(各一两)大黄(半两)炼蜜丸,临卧含化口中。
圣饼子
治咯血。
青黛(一钱)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上杏仁,以黄蜡煎黄色,研细,入黛作捏饼子。每日柿一个,中破开入药合定,湿纸煨,饮下。
罗面丹
治内损吐血。
飞罗面(略炒)京墨(磨下,二钱)
越桃散
治下血及血痢。
山栀槐花大枣干姜(各等分)烧存性,研,米饮下三钱。
伏龙肝散
治便血。因内外有感,凝住在胃,随气下通,亦妄行之类。
伏龙肝(八两)白术阿胶黄芩干地黄甘草(各三两)煎服。
赤豆归散
治先血后便,谓之近血。
赤小豆(五两,浸令芽出,晒干)当归(一两)为末浆水下。
五灵脂散
治下血。
五灵脂(炒为末)芎归汤下。
有血脱尽,色白而夭、不泽,脉濡。此大寒证,乃始同而末异。治宜辛温益血,甘热温经,干姜类是也。
有阴结者便血。夫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不和则血留之,血无所禀,渗入肠间,其脉虚涩,非肠风脏毒也。治宜生地黄汁、小蓟汁各一升、砂糖、地榆、阿胶、侧柏叶。
【脉】
脉滑按之虚绝者,必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必下清脓血。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小大者,为未止。脉数,若微发热,汗自出者,自愈;设脉复紧者,必为未解。脉微,若数者令自止,虽发热不死;脉反弦,发热,身汗出,自愈。脉绝手足厥,灸之手足温者生;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止,当下之;数而滑者,有宿食,当下之。肠下白沫,沉则生,浮则死。肠下脓血,悬绝者死,滑大生。又沉小流连者生,数大有热者死。肠转筋,脉极数者死。凡诸痢泄注,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身热者死。或谵语,或腹坚痛,脉沉紧者,可下;迟者,可温之。下痢不欲食,有宿食;肠满痛,为寒食;肠坚心下坚,为实,皆可下。下痢脉迟,紧痛肠鸣,心急大孔痛,皆可温。伤寒下痢,三部无脉,尺中时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形损脉不至者死。
【因】
风湿热论之,则火盛而金去,独木火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利脓血。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曰∶诸下利,皆属于湿。又曰∶下利稠粘,皆属于火。又曰∶利下脓血,皆属滞下。
【证】
前证,皆热证、实证也。忌用龙骨、石脂、粟壳等剂。虚证泄利,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脉弦涩者是也。宜温补之。
【治】
治法,重则大黄汤主之,轻则黄芩芍药汤主之。后重则宜下,乃有物结坠。里热脉洪甚,宜下;若脉洪大甚,不宜下也。又大肠经气不宣,加木通、槟榔、木香。肠痛则宜和,胃气不和,当以茯苓、归、芍和之。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风气因动属于内,大柴胡汤主之。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热甚故也。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沉微,喘吐,虽有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药而安,则浆水散是也,属少阴。风邪在内缩,宜汗之也。有厥阴下利不止,脉沉而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平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安矣。李用升举之法亦然。溏为利,宜温之。谓利有结粪,属太阴。有里者下之。或后重,或食积与气坠,下之。在上者涌之。或痰气在上,涌之安;在下者,竭之。
大法,去者送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假如恶寒热,腹不痛,加苓为主;痛甚,加当归,倍芍。如见血,加连;或发热恶寒,非芩不止,上部血也。如恶寒脉沉腰痛,或白痢下痛,或血,非连不止,中部血也。或恶寒脉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止,下部血也。
痢下,有风、湿、热、寒、虚,滞下、噤口痢、疳痢、瘵痢、湿蚀疮,病同而因异。血痢,有瘀血、血枯、肺痿、风血酒痢,证同而因异。
泄痢是积辨泄痢有期,或久亦然,或久神不悴亦然,宜逐去之,此名滞下。
有一人,年六十。忧患滞下褐色,腹微痛,后重频并,食大减,身微热,脉弦而涩,似数稍长。非滞下,乃忧患所致,心血亏脾弱也。以四物、四君合而治之愈。
有一人,年三十,奉养浓。秋间患滞下,腹大痛,左脉弦大似数,右脉亦然,稍减,重取似紧。此乃醉饱后吃寒凉,当做虚寒治之,遂以四物,桃仁、红花,去地黄,加参、术、干姜,煎入姜汁、茯苓,一月而安。
黄芩芍药汤
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脉洪疾。
芍药黄芩(各一两)甘草(五钱)痛加桂少许。
大黄汤
治前证重者。
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煎服,以利为度。
芍药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行血则便脓自安,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甘草(炒)木香槟榔桂枝(各二钱)黄芩(半两)大黄(三钱)
白术芍药汤
治脾受湿,水泄微满,困弱,暴下无数。
白术芍药(各一两)甘草腹痛甚,加芩桂;脉弦头痛,加苍术、防风;下血,加苍术、地榆,痒则同上;如心下痞满,加枳实。
黄连汤
治大便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腹中痛,谓之热毒下血。
当归(半两)大黄(二钱半,热毒加之)芍药桂(腹痛加之)
诃子散
治虚滑,久不已。
黄连(三钱)木香(半两)炙甘草(三钱)诃子皮(生、熟各半两)白术芍药汤送下。
桃花汤
治冷痢腹痛,下鱼脑白物。
赤石脂()干姜(炮)饼丸,饮下。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脉微气少,甚者加吐、急痛。
半夏(一两)炮附子干姜(五钱)桂枝(五钱)炙甘草(三钱)良姜(二钱半)上为末,三五钱,浆水二盏,煎半,和滓热服。
小续命汤
治风积痢。
龙芽草刘寄奴
椿皮丸
治风邪内陷。
香连丸
止痢。
燥湿和血汤
治肠下血,合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
以下出李。
地黄(生、熟各半两)牡丹皮(半钱)白芍(一钱半)当归(二钱)甘草(生半钱,熟一钱)黄(一钱)升麻(七钱)苍术秦艽肉桂(各三钱)橘皮(二钱)作一服。
升麻补胃汤
治前证,腹中不痛,腰沉沉然,乃阳明、少阳经血证,名湿毒下血。效过老人久痢。
升麻(一钱)羌活(二钱)独活柴胡防风(各五分)葛根(三钱)肉桂(少许)白芍(一钱半)当归(三钱)丹皮(半钱)地黄(生、熟各半钱)炙甘草(半钱)黄(一钱)槐花(治湿毒)青皮作两服。
益智和中汤
治前证,腹中痛,皮恶寒,脉俱弦,按之无力,关甚紧弦,肌表阳分凉,喜热熨,为内寒明矣。
升麻(一钱半)葛根(半钱)白芍(一钱半)炙甘草(一钱)桂皮(四钱)益智(五分)当归(一钱)黄(一钱)牡丹皮(炙)柴胡半夏(各五分)干姜(炒)肉桂(一钱)
茯苓汤
治伤饮冷水,变成白痢,腹内痛,减食。
茯苓(六钱)泽泻(一钱)当归(四钱)苍术(二钱)生姜(二钱)黄芩(三钱)肉桂(二钱)猪苓(六钱)甘草(半两,炙)芍(一钱半)升麻柴胡(各二钱)
止痢神丸
川黄连茱萸粟壳(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干,同上二味,同此制)上末为丸。热则甘草汤下,寒姜汤下八十丸。
小柴胡去参汤
浑身热,挟外感。
没乳丸
治瘀血痢。
乳香没药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槟榔。苏木汤下。
保和丸
治食积痢。
噤口丹
治噤口痢,呕不纳食;亦治痢吐食。
枇杷叶(十张,蜜炙)缩砂(十个,末)熟蜜调,抹口上。
半夏(四钱)人参(八钱)姜煮干,焙末。以姜粉入香附,丸服,连多加参煎呷。
大承气汤
治下痢不欲食。
许学士云∶凡痢病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归、术为佐。见血前后,以三焦热论。
凡治痢病,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
又法,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沉沏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微细而迟者,寒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也。凡谷消化,无问他证及色,便为热也。寒泄而谷化者,未之有也。
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川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甘草为主。冬月,白芍药一半、白术一半;夏月,制黄芩。先见脓血,后见大便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先见大便而脓血者,制芩、归梢;脓血相杂下者,制连;大便腹不痛,白芍半之;身倦。目不欲开,口不能言,黄、人参;沉重者,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余同上。
【脉】
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热也。脉沉细疾,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此阴也、寒也。
【因】
湿多成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证治】
胃泄,饮食不化、色黄,宜承气汤。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呕吐逆,宜理中汤。一云,肠鸣食不化者,经云脾虚。
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宜干姜附子汤。
小肠泄,溲便脓血,小腹痛,宜承气汤。
大瘕泄,里急后重,数圊不得,茎中痛,宜五苓散。
五病治虽不同,其湿一也。有化寒、化热之异故也。虚则无力,不及拈衣而已出,故谓之不禁故也。温之、热之;实则圊不便,虚坐努责,宜下之。
痰积下流,因太阴分有积痰,肺气不得下流降而瘀,大肠虚而作泄,当治上焦,以萝卜子等吐之。
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不胜。寒泄,大肠满而泄溏。
风泄,久风为飧泄,乃水谷不化而出也,防风为君。
平胃五苓散
治湿泄、水恣泄、热泄。此方治一切阳证。
平胃散、五苓散、白术。热,加黄连、木通。
补胃丸
治气虚下溜。
四君子、白芍(炒)、升麻。
流积丸
治痰积下流。甚则吐之。
青黛黄芩海石神曲砂仁
止泻丸
肉豆蔻(五两)滑石(春一两,夏二两,秋一两半)寒,加神曲、砂仁、吴茱萸;热,加黄连、茯苓;滑,加诃子(煨)。
温六丸
清六丸
脾泄丸
白术(二两,炒)白芍(一两,酒炒)神曲(一两半,炒)查子半夏(一两半)黄芩(半两,炒)苍术虚,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荷叶煨饭丸。
姜附汤
治寒泄。
椒术丸
治湿泻。
川椒苍术肉果。
胃风汤
治风泄。
太平丸
治泄。
黄连一方与干姜炮各一两,或加诃、归,名驻车丸;一方与茱萸各一两,或加芍药,又名苦散。
肠鸣,乃湿与热相搏也;或大热亦然;或饮水亦鸣。
许论
泄泻有八。冷泻,脉微,宜暖药。热泻,胃中有热,伤寒多有脉数,宜凉解之。积泻,脾脉沉弦,宜逐积。脾泻,同上条。气泄者,躁怒不常,伤动其气,肝气乘脾而泄,脉弦而逆,宜调气。飧泄者,春伤于风,肝旺受病而传于脾,至季夏土而泄,宜泻肝补土。惊泻者,因心受惊,惊则气乱,心气不通,水入谷道而泄,心脉散大者,是宜调心利水。病亟气败而泻者,《素问》云∶门户不要也。
厥逆幽闷,困泻不止,四肢冷,困软不能转侧,下泄不知,脉亡阳,喘者死。
【因】
湿能自汗,热能自汗。虚则盗汗。痰亦自汗、头汗。
【证】
阴阳俱虚,身体枯燥,头汗,亡津液也。热入血室,头汗。
伤湿额上汗,因下之,微喘者死。胃热上熏,头汗。发黄头汗,小便不利而渴。此瘀热在里也。心下懊,头汗。
(附痰饮)
【脉】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有食痰。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脉滑而数者,实也,有宿食,当下之。脉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食、留饮,宜下之。脉短疾而滑者,酒病。脉浮细而滑者,伤饮。
【因】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复加之,则胃化迟难,故宿食、留饮。饮,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则为咳满水泄,重而为蓄积。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食饱,筋脉横解,肠为重,或呕或吐或下利。
【证治】
《千金》云,胃中有癖,食冷物则痛不能食,有热物则欲食。大腹有宿食,即寒凛发热如疟状。小腹有宿食,当暮发热,明旦复止。
《三因》云∶有饮在中脘则嘈,有宿食则吞酸。
李论
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则不消,伤其太阴,填塞闷乱,兀兀欲吐。甚则心胃大痛,犯其血也。治宜分寒热轻重。如初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轻则内消,缩砂、炒曲等是也。
重则除下,承气汤是也。寒则温之,半夏、干姜、三棱、莪术是也。热则寒之,大黄、黄连、积实、麦芽是也。饮则下行,或大饮而气逆,或寒冷而伤肺。病则喘咳痰涎、水肿。轻则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醒汤、五苓散、半夏、术、枳壳之类是也。重则为蓄枳、为满者,三花、神是也。
张论
饮食不消,分贫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胀闭痞膈,醋心,宜木香导饮丸主之。贫者,乃动作过劳,饮食粗,酒食伤之,以致身腹满闷,时吐酸水,宜进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证同太阴伤寒,止脉沉,可与导饮丸治之。
又论,留饮,蓄水而已,虽有四、有五之说,止一证也。夫郁愤而不伸,则肝气乘脾之气而不流,亦为留饮。肝主虑,久不决,则气不行。脾主思,久则脾结,亦为留饮。因饮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为留饮。饮酒过多,胞经不及渗泄,亦为留饮。渴饮冷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满,燥久而成痰,左胁同肥气,右胁同息贲,上入肺则嗽,下入大肠则泻,入肾则涌,在太阳为支饮,皆内气逆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满;在中者,支饮痞膈痰逆;在阳不去,久而滞气;在阴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导水、禹功,调以五苓、葶苈、椒目,逐水为全矣。
有伤西瓜,冷水、羊乳寒湿之物,宜白术(二钱)、川乌(五分)、防风(一钱)、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钱。)伤羊肉面湿热之物,宜白术、黄芩、黄连(各七钱)、大黄(二钱)、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实;腹痛,白芍药(一钱);腹胀,浓朴;胸中不利,枳壳;胸中寒,陈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苍术;体肢沉重,苍术。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
槟榔丸
治伤之轻者,饮食不化,心腹鼓胀。出刘。
槟榔(二钱)陈皮(八钱)牵牛头末(四钱)醋糊丸,梧子大。姜汤送下二十丸。
雄黄丸
治伤之重,胁肋虚胀者。
雄黄(一两,另研)巴豆(五钱,生用,去油)丸服。法同心痛。
瓜蒂散
主吐。心腹卒痛闷乱,急以治之。
瓜蒂赤小豆(各三钱)细末之。每服一钱,温酒下。
枳实丸
治伤食。
枳实(半两)白术(一两)曲丸。木香、槟榔、青皮,此三味气滞加之;大黄、黄芩、黄连,此三味,湿热加之;萝卜子、黄连、泽泻,伏湿痞闷加之;栀子,病后食伤加之;半夏、豆粉,湿面油腻加之;草豆蔻、棱、莪,伤冷硬加之;干姜,伤水加之;缩砂、丁香,心胃痛加之;人参,伤胃加之。
解酲汤
治伤酒。
白豆蔻砂仁生姜葛花(各半两)白茯苓猪苓(去皮)陈皮(去白)人参白术(各一两半)青皮(三钱)神曲(炒)泽泻(各二钱五分)木香(五分)上为末,白汤送下。
秘方
治胃中有物,恶食。
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神曲(炒)。
神丸
治留饮、悬饮,脉弦。又治脉伏,其人欲自利,难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茯苓桂术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官桂白术甘草
大青龙汤
治溢饮体痛,当发其汗。
麻黄(七钱)官桂甘草(各二钱五分)石膏(鸡子大)杏仁半夏(湿加)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支饮不得息,加葶苈、枣。
朴黄汤
治支饮胸痛。
大黄浓朴(各等分)。
二陈汤、小半夏汤
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治先渴却呕,水停心下,此属饮,加茯苓。
五苓散
治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破饮丸
治五饮结为痈瘕,支饮胸满吐逆,心内隐痛。大能散气。
荜茇胡椒丁香缩砂青皮乌梅木香蝎梢巴豆(去油)以青皮同巴豆,浸浆水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将浸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研细为膏。姜汤送下五七丸。
控涎丹
治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隐痛不忍,连筋骨牵钓痛,坐卧不安,时走易。
甘遂大戟(红牙)白芥子(真)上粉丸,梧子大,白汤送下。
痰饮证状
或咳或喘,或呕或泄,眩晕嘈烦,忪悸,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痞膈,如风如癫。悬饮者,水饮在胁下,咳唾引痛。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痛重。支饮者,呕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痰饮者,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痛,胁下痛引缺盆。伏饮者,膈满咳喘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恶寒振振然。悬饮当下,溢饮当汗,支饮随证汗、下之,痰饮宜温之,从小便去之。
(附气)
【因】
胃中有火,有痰。
《三因》论醋咽。夫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酸、吞酸者,皆食证(俗名咽酸)
【治方】
食郁有痰,吞酸。
南星半夏(五钱)黄芩(一两)陈皮
燥饮丸
治痰饮心痛。
干螺壳(墙上者)苍术神曲为丸。
曲术丸
治吞酸。中脘有饮则嘈,宿食则酸。
缩砂陈皮苍术神曲(炒)曲丸,姜汤送下。
又方
治酸,皆湿热郁。
黄连(姜汁炒)苍术茯苓汤浸,饼丸。吐清水苍术(陈壁土炒)茯苓(一钱)滑石(煨)术(一钱五分)陈皮(五分)水煎。
论气
证
夫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其病烦痛,畏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或腹胀泻泄,及四肢浮肿。若胃实热,食反留滞,其脉滑而数,宜下之愈。
若脾虚,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宜温消之。
木香丸
木香砂蓬术胡椒半夏干漆(炒令烟尽,各五钱)桂心缩砂青皮(各三钱)附子(炮,去皮脐)三棱(醋炙)干姜(各一两)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感应丸
肉豆蔻川芎百草霜(各二两)木香(一两五钱)荜澄茄丁香三棱(各一两)巴豆(百粒,去皮)蜡(四两)杏仁(百粒,去皮)上除巴豆外,为末。以下别研。巴豆、杏仁和匀。先将油煎蜡溶化,倾出药末,内和成剂,入臼内杵千余下,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白汤下。
又外有醋咽、气、思膈皆同。
【脉】
来细而附骨乃积。寸口,积在胸;关上,积在脐旁;尺中,积在气冲。
左积左,右积右,脉两出,积在中央。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名肺积。
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胸满悸,腹中热,名心积。
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名肝积。
沉而急,若脊与腰相引痛,饥见饱减,名肾积。
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胫肿,名脾积。
寸口沉而结,快而紧,积聚有系痛。脉弦细微者,为,横胁下及腹中有横积。脉弦,腹中急痛为瘕。脉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沉小而实者,胃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脉沉而紧者,若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迟而滑,中寒有症。脉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转也,死。脉紧,强急者生,虚弱者死,沉者死。
【因】
胫寒厥气则血脉凝涩,寒气上入肠胃,所以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又盛食多饮,起居过度,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
又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气则上逆,上逆则六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积。
又生于阴,盖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入房,汗出入浴伤肾,皆脏气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蕴结而成积矣。
又有食积、酒肉积、水积、涎积、血积、气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证】
盖积、聚之源则一。其在脏者,始终不移为积;其在腑者,发痛转移,随气退出为聚。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
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复盆,发咳逆疟。连岁不已,其中有血,肝主血故也。
心之积名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心,有大脓血,在于膈胃之外。
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洒淅寒热,喘咳肺壅。贲者,贲门也,积在肺下有贲门。
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盘,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痞者,湿也。食冷,其人伤气,为湿所蓄。
肾之积名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喘息,骨痿。
病在六腑。太阳利清气,阳明泄浊气,少阳化精气,失常则壅聚不通。故实而不转,虚则输,属阳无形,随气往来,在上则格,在下则胀,旁攻两胁,如有泥块,易于转变,故名曰聚。
又有息积者,乃气息癖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营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哕不已,名曰息积。
【治法】
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消者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真气以补之,随其所利而行之;酒肉食等积,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
五积丸
治积块。
黄连(肝肾五钱,心肺一两半,脾七钱)浓朴(肝心脾,五钱,肺胃八钱)巴豆霜(五分)川乌(肝肺一钱,肾脾五钱)干姜(心肝五分,肾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人参(肝肺肾二钱,心五钱)另研巴豆,旋入和匀,炼蜜丸,梧子大。微溏为度。
肝积,加柴胡二两、皂角二钱五分,川椒四钱、昆布二钱、莪术三钱五分。
心积,加茯苓三钱、肉桂一钱、茯神一钱、丹参一钱、菖蒲五钱。
肺积,加桔梗一钱、紫菀一钱五分、天门冬一钱、三棱一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川椒一钱五分、白豆蔻一钱。
肾积,加玄胡三钱、苦楝肉三钱、全蝎一钱、附子一钱、泽泻二钱、独活三钱、肉桂三钱、菖蒲二钱、丁香五钱。
脾积,加吴萸二钱、泽泻一钱、茵陈二钱、缩砂二钱、川椒五钱。
秋冬,加制朴一倍,减芩、连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又有虚人,不可直攻,以蜡匮其药,又且久留磨积。
肉积,砂、水银、阿魏;酒积,神曲、麦芽;血积,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气积,槟榔、木香;水积,甘遂、牵牛、芫花;涎积,雄黄、腻粉;食积,礞石、巴豆;癖积,三棱、莪术;鱼鲜积,陈皮、紫苏、草果、丁香、桂心;寒冷成积,附、朴、硫黄。
化气汤
治息积癖于腹胁之下,胀满瘀痛,呕吐酸水。
缩砂肉桂木香(各一钱)甘草(炙)茴香(炒)丁香青皮(炒)陈皮生姜(炮,各五钱)沉香胡椒(各一钱)上为末,姜、紫苏汤、盐、酒调二钱一分。
散聚汤
治久气六聚,状如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胁腰,喘咳满闷胀。
半夏槟榔当归(各三钱)陈皮杏仁肉桂(各二钱)茯苓甘草炮附川芎枳壳吴萸浓朴(制,各一钱)大黄(大便秘加之)
三圣膏
贴块。
锻石(末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红出,候热稍减,研之)大黄(一两,末之,就炉微炒,候凉入桂)桂心(半两,末,略炒,醋熬成膏,浓摊,贴患处)
又方
大黄朴硝(各一两,末。)大蒜捣膏,贴之亦佳。
张法
无忧散治诸积不化。桂苓白术散调之。
茶调散
治沉积水气。木香槟榔丸调之。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块,不令困人,须量虚实。
硝石(六两)大黄(半斤)甘草人参(各三两)上为末,以三年苦酒(即好醋也)。三升,置筒中,以竹片作三片刻,先纳大黄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消块丸
此必审确可用。
三棱莪术(削坚)青皮陈皮(破气)香附(调气)桃仁红花(治血)灵脂(破血)甘草牛膝(死血用)石碱(破痰块)二陈汤(皮里膜外多痰加之)山楂(食块加之)吴茱萸(炒,一钱五分)益智(炒,一钱五分)葵根白术(等分)碱石汤下。
茶癖散
石膏黄芩升麻砂糖调服。
治痰块
苦参半夏瓜蒂姜蜜丸。
破块验丸
吴茱萸黄连木香槟榔桃仁郁李仁又承气加连、芍、川芎。干葛汤下。
又栝蒌、半夏、黄连、贝母丸,果效。
【脉】
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脉软散者,气血虚。脉洪大者,阳余阴亏。寸口脉浮而迟,浮为虚,卫气亏;迟为劳,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为风,数消谷。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脉数大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
【因证】
膏粱甘肥之变,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甚,则阴气不得营也。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
足阳明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热也。
夫因则火一也,病则有上、中、下三也。盖心火盛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参汤主之。
火盛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则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论云∶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等治之。
火盛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论云∶焦烦水易亏者是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治法】
热淫所胜,治以甘苦,甘以泻之。热则伤气,气伤无润,则折热补气,非甘寒不治。
李以补肺、降火、生血为主。
秘丹
生血为主,总治三消。
黄连花粉人乳地黄汁藕汁上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下。
参膏汤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
人参(五钱)石膏(一两)知母(六钱)甘草(三钱五分)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朴(一两)大黄(四两)枳壳(二两)赤芍药(一钱)
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
茴香苦楝(炒)五味上为末,酒下二钱,食前服。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黄柏(一斤,烧)真蛤粉(一斤)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补肾。
又方
芦根栝蒌根麦门冬知母竹叶牛乳
生津甘露饮
已下出李。
石膏甘草(滋水之源)黄连山栀黄柏知母(泻热补水)杏仁麦冬全蝎连翘白葵白芷归身兰香(和血润燥)升麻柴胡(经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为末,舐之)
酒煮黄连丸
治中暑热渴。
太阳渴,脉浮无汗,五苓、滑石类;阳明渴,脉长有汗,白虎、凉膈等;少阳渴,脉弦而呕,小柴胡加栝蒌;太阴渴,脉细不欲饮,不思水;少阴渴,脉沉而自利者,猪苓、三黄汤;厥阴渴,脉微引水,少与之。
神芎丸
已下出张。
黄连(入心)牵牛(逐火)滑石(入肾)大黄(逐火)黄芩(入肺)薄荷(散热)
三黄
治消渴。大黄,春秋二两,夏一两,冬五两;黄芩,春四两,秋夏六两,冬三两;黄连,春四两,秋夏七两,冬三两。桂苓甘露饮调之。白虎汤调之。
生藕节汁、淡竹沥汁、生地黄汁,相兼服之、润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浓煎麦门冬苗,下二钱。
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
猪肚丸
治消中。
猪肚(一个)黄连(五钱)麦冬(去心)知母栝蒌上四件末,入肚缝之,蒸烂熟,于砂盆内杵而丸之,如坚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
治肾消。
葛根栝蒌(各二两)铅丹(二两)附子(一两,炮)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又治肾消。
栝蒌根(二两五钱)胡粉(五钱)铅丹(五钱)泽泻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五钱)甘草(炙,三两五钱)上杵为末,任意服,痛者减服。
人参白术汤
人参白术当归白芍山栀泽泻大黄(各五钱)连翘栝蒌根茯苓(各一两)肉桂藿香木香(各一钱)寒水石(二两)滑石朴硝(各半斤)甘草(三两)石膏(四两)姜煎,入蜜少许。
口燥、口干、口渴、咽干,须详之。
【因】
误下阴虚。食积痰滞。湿土虚痞。
论曰∶太阴湿土为积饮痞膈,乃土来心下痞满也。
【证治】
误下多则亡阴,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亡阴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
痰积痞膈,胸中窄塞,宜消导之,谓之实痞。
湿土虚痞有二。大便秘能食者,浓朴、枳实主之;大便利者,芍药、陈皮主之。
【治法】
以泻心汤。黄连为君,泻心下之土邪;浓朴降气。
《三因》论状心下坚满,痞急痛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呕吐烦闷,自汗时出,痛引彻背。
外有心热而痞之,痞则满硬。结胸则痛,属胸痹。
大消痞丸
治湿土痞、虚气痞。
黄连(炒)黄芩(各三钱)姜黄(一钱)白术半夏(各一两)甘草(炙,一钱)缩砂(一钱)枳实(炒)生姜(各五钱)陈皮(二钱)神曲(一钱,炒)浓朴(三钱)泽泻猪苓(各一钱五分)丸梧子大,白汤送下。木香,有忧气结中脘,心下痞满,肚皮底微痛加之,否则不用。
利膈丸
除痰利膈。
黄芩(生炒各一两)黄连南星半夏(各五钱)枳壳陈皮(各三钱)白术(二钱)白矾(五分)泽泻(五钱)神曲(五钱,炒)
栝蒌丸
治胸痞,或胁下逆抢心。
栝蒌子枳实陈皮取栝蒌皮,穣末熬丸。胸痞切痛,加栀子烧存性、附子炮,各二两。
【证】
乳房为阳明所经,乳头为厥阴所属。
【因】
浓味湿热之痰,停蓄膈间,与滞乳相搏而成。
滞乳,因儿口气吹嘘而成;有怒气激其滞乳而成。凡病皆阳明经也,浅者,为痈;深者,为岩,不治。
【治】
宜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行污血,散肿结。
方
石膏(清阳明)橘皮栝蒌子(消肿)甘草节(行血)蜂房台芎香附(二味郁气加之)青皮(疏厥阴)葛根酒、姜汁饮。
又方
大黄天花粉当归(一两)甘草节(已下一钱五分)栝蒌子穿山甲(陈壁土炒)酒丸服。
【因】
大抵食味之过,郁气之积,曰毒,曰风,曰热,皆此三端,变化引换。
须分虚实,实者易治,虚者可虑。夫初发于少阳一经,不守禁戒,延及阳明。盖胆经至主决断,有相火,而且气多血少。
神效方
牡蛎粉五钱,和鸡胆为膏,贴之。又,用活石一两,肉桂五钱,调汤服之好。
【证】
外有虾蟆瘰,无核但肿。瘰在阳明、少阳经,结核按之走痛。瘿或隐僻处。劳瘵结核,连数个在耳边,或聚或散也。瘤等亦同。
【治】
宜泻火散结。虚则补元气,实则泻阴火。补则十全散,下则玉烛散、化坚汤。
升麻(一钱)葛根(五分)漏芦(足阳明)牡丹皮(三钱,去留血)当归地黄(生熟各三钱)连翘(一钱,生血脉)黄(一钱,护皮)白芍(收散,三钱)肉桂(散结,寒因热用,三钱)柴胡(八钱)黍粘(消肿)羌活(一钱)防风独活(各五分,散结)昆布(软坚)三棱(削坚)广术人参浓朴(腹胀加)黄连陈皮木香(气不顺加)大黄(便秘加)。
大黄汤
大黄(煨)皂角甘草(炙)煎服。以麝香、栝蒌仁敷之。
法
未破核者,用火针针其上,即用追毒膏,点苎线头,内针孔中。
又用杜牛膝捣敷,缚其上,一日一易。如脓将尽,又用生玄参、地榆、滑石、寒水石、大黄等末敷,缚其疮。又用白厄菜、墨草,同缚其疮。以寒水石、大黄、硝、龙骨、木香、槟榔末、收口。后又用竹茹,亦能长肉,白膏药收后。红不退,用北窠敷。如已溃久不收口,须用香附,灯烧铁烙,烙其腐处,尽后,根据前治之。
治
耳接耳边项上生块核是。
方
五味子香白芷为末,蜜调敷。
鼠粪,以黄泥炉。
去瘰毒
皂角子(五两)大黑豆(一斤)甘草(一两)冬青叶汁(一斤)上煮汁干为度,常食,不过两料。
【因治】
属表者,因风挟热痰。通经微汗之,下之亦可。
属里者,因胃热,助手少阴心火,入于手太阴肺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之间耳。白虎、泻心,调胃承气,从长而用之。
【因】
热与痰、血热也。夫斑、痘、疹、丹,皆恶毒血热蕴蓄于命门,遇相火合起则发也。
外有赤游风、天蛇漠、丹疹、瘾斑,其状不同,因则一也。
【治】
张归之少阳相火。如遇热之时,以通经辛凉解之;如在寒之时,以葛根、升麻,辛温解之。如遇疮痈黑陷,腹内喘满者,热而气虚也,急以白虎解之。热加参,参主喘也。主之,全以凉膈调之。
消毒汤
升麻根羌活本细辛柴胡葛根黄芩(酒炒)生地黄黄连黄柏连翘红花当归苏木白术苍术陈皮吴茱萸防风甘草
又方
紫草红花子白芍胡荽当归
附方
剪刀草汁调原蚕砂,敷之。
龙脑丸
治斑疮倒靥。
猪心血调脑子成膏,以紫茸汤化,无脑用辰砂。
(附油火刀犬等伤)
【脉】
金疮出血太多,脉沉细者生,浮数实大者死。
【治】
没药散治刀箭伤,止血住痛。
定粉
风化灰(各一两)枯白矾(三钱)乳香(五分,另研)没药一字,(即二分半也,一铜钱有四字之故。)另研和匀糁之。
圣愈汤
治出血太多。
四物汤人参黄煎服。
金疮刀伤见血方
降真香末细贴之;锻石和人血作饼,旋干贴之;煨大黄、石膏,细研,桐油二分,水一分,拌,抹上;又淹灰搽敷亦良。
救苦散
治热油、刀斧伤、火伤、犬咬伤。
寒水石油调涂上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