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脏腑养生 > 正文

足跟痛,足跟时常疼痛多半是肾虚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6/5/25
导读:足跟痛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足跟痛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足跟痛其实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足跟痛有不同的类型。

【气滞血瘀型】

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肝肾亏虚型】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痿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寒凝血瘀型】

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由此可见,足跟痛的病症多半是由肾虚引起的。为什么肾虚会导致足跟痛呢?

中医认为,脏腑的病变会通过相对应的经脉表现出来,肾脏则对应肾经,肾经经过足跟。所以,当出现肾虚之时,足跟就会出现疼痛感。如果足跟在经过久立或久行后出现疼痛的感觉,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眼昏花等症状,同时还有舌质红的现象,一般是肾阴虚。如果在经过久立或久行后出现疼痛的感觉,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眼昏花等症状,同时还有舌质淡、舌苔白的现象,可以确诊为肾阳虚。

如果出现了足跟痛的症状,结合以上列举出的病症,就可以判定是否是由肾虚引起的。如果是肾虚引起的,那么我们在治疗时,就要从治肾虚入手。在这里,我们来介绍一种治疗肾虚的常用方法—皂荚外洗。

皂荚洗脚的配方及用法:皂荚、血余(布包)各100克。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烫洗、浸泡患处(注意水温适度,以免烫伤)。每日1~2次,10日为1疗程。

皂荚的作用在古代医书中就有记载: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1200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30丸,空腹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血余的功用在《药性论》中的记载是消瘀血。

用本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对于无骨剌形成的足跟痛可以彻底治愈,对于有骨刺形成的足跟痛,虽然根治不了骨刺,但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