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国投创新、阿斯利康携手,这群科学家今日敲钟!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23/7/27
导读:12月10日,迪哲医药正式在科创板鸣锣上市,发行价52.58元/股,合计募资约21亿。冬日里的这抹亮色,给国内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闯关的曲折一年,画下了柳暗花明的句点。在它背后,国投创新、红杉资本、礼来亚洲等早期投资者也因为曾经的信任和坚持收获了亮眼的成绩单。 2016…

      12月10日,迪哲医药正式在科创板鸣锣上市,发行价52.58元/股,合计募资约21亿。冬日里的这抹亮色,给国内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闯关的曲折一年,画下了柳暗花明的句点。在它背后,国投创新、红杉资本、礼来亚洲等早期投资者也因为曾经的信任和坚持收获了亮眼的成绩单。

      2016年前后,跨国药企陆续关闭了在中国开设的研发中心。与同行们纷纷解散团队、关门歇业不同,阿斯利康撤走了业务线,但留下了核心团队。迪哲医药正是在原阿斯利康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ICC基础上,由国投创新及国投招商(先进制造产业基金管理人)和阿斯利康联合发起创立,研发团队整建制来自原阿斯利康ICC。

      迪哲医药CEO张小林博士曾向媒体表示,公司核心团队70%~80%的人员都是以前阿斯利康ICC的老同事,大家已经磨合出了默契,对新药研发的流程也比较熟悉,在一致的目标指引下,药物管线推进流畅,进展也很喜人。IPO前,迪哲医药的核心产品DZD4205和DZD9008已经在中美两地推进到关键性试验,前者是全球首个针对外周 T 细胞淋巴瘤疾病开展临床研究的特异性JAK1抑制剂,后者则是一种针对 EGFR/HER2 20 号外显子插入突变设计的全球首创 (First-in-class)小分子化合物。

      此外,迪哲医药形成了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研究平台、肿瘤免疫与放疗联合治疗研究平台、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验证和临床应用技术、模型引导的药物早期临床研究技术(Model-Informed Drug Development,MIDD)等与转化科学相关的技术平台,布局了丰富的小分子产品管线组合,是国内少有的真正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药企业。

      国投创新及国投招商董事长高国华表示,“投资最终就是投资’人’,投资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科学家,是我们长期秉承的理念。兼具专业性和情怀格局的张小林博士就是一位成功转型企业家的优秀科学家。迪哲医药坚持源头创新,专注于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存在未被满足和刚性治疗需求的疾病领域,以推出全球首创药(First-in-class)和具有突破性潜力的治疗方法为目标,所有产品均享有完整的全球权益,并采用全球同步开发的模式。”

      潮向

      2016年的冬天,在MNC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大潮中,阿斯利康总部也在计划ICC的转型。

      ICC负责人张小林博士是资深的分子遗传学专家。上世纪末,张小林结束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中心的分子遗传学博士后研究,曾到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分子基因工程中心工作2年,随后加入阿斯利康。回国组建ICC前,张小林历任阿斯利康的资深科学家、全球研发副总裁,参与了阿斯利康一系列重磅新药的早期开发。在ICC的10年,张小林和团队有过不少高光时刻,除了主导并承担阿斯利康肺癌新药泰瑞沙在中国的研发任务,还把多个管线产品推进到临床试验。

      彼时,与跨国药企撤离相映成趣的,是随着国内药监体系改革,和大量制药人才从跨国药企回流,中国的创新药生态正进入成长的快车道。在张小林内心,有意放手一搏。他的想法很简单,要做国际领先的中国创新药。“我坚信当下是本土生物医药产业谋求发展的好时机,无论是专业人员、政策、资金、大环境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利好。”后来,在向媒体回忆创业初衷时,张小林仍然显得坚定,“未来,我们将看到有一些本土创新药企可以逐步走向世界,同样希望看到更多出自本土研发的新药真正打入国际市场。”

      那段时间,张小林和国投创新生命科学团队负责人吕大忠的接触变得频繁。

      吕大忠已经带领投资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深耕多时,完成一系列初创企业布局后,他们尝试与跨国药企探索合作的可能性。因为投资团队很清楚,跨国药企的研发、医学资源积累深厚,而初创企业专项突破能力强、运作灵活,对于新药创制而言,这些都是关键要素。所以当阿斯利康有意对ICC进行战略调整时,吕大忠及生命科学团队向阿斯利康提出建议,希望张小林带领整个ICC团队一起干,“保留完整的有多年合作基础的团队,更有利于新公司研发进度,去研发具有全球创新性的药物。”

      1+1>2的设想虽好,但毕竟没有先例可循,对于怎么推进,没有太多头绪。反复商量过后,国投创新生命科学团队向阿斯利康抛出了全新合作方案。他们提出,阿斯利康提供行业方面的全球视野和初始研发管线,先进制造提供资金和国内资源支持,支持管理团队持股,阿斯利康、先进制造基金股权均等和张小林团队作为三方创始股东,于是有了迪哲医药。新公司战略性专注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存在未被满足和刚性治疗需求的疾病领域,把推出全球首创药(First-in-class)和具有突破性潜力的治疗方法作为目标。

       事实证明,创新投资模式下的迪哲医药成长速度很快。第一年就着手申请两个肿瘤靶向抑制剂的临床批件,同时,迪哲医药陆续建立起了整合生物科学、药物化学、药物ADME(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等多个技术平台,覆盖从药物靶点发现与机理验证、转化科学研究、化合物分子设计与筛选、临床前研究到CMC(药品的化学、制造和控制)、临床方案设计与执行的创新药研发全流程,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

       截至2021年6月30日,一体化的研发平台已经帮助迪哲医药将包括DZD4025在内的4个化合物从源头自主发现并推进到临床阶段,形成了颇具创新性和差异化的小分子产品管线组合。

      原创新药最快2年后上市

      几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迪哲医药,一直都颇受外界关注,这让张小林压力不小。

      与许多初创的新药开发企业一样,迪哲医药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中,收支很难平衡。据招股说明书记载,2018年至2021年的前6个月,迪哲医药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1020.42万元、42143.56万元、43949.48万元和25773.68万元,累计超过13亿元被用于产品管线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加速产品研发进程。

      “以往在阿斯利康,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依据预算,在时间表中顺利推动项目的进行,完成既定目标。而迪哲则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我们根据我们手头的资源,力图创造最大价值。”张小林曾坦言,“角色的转换,做事思考方式和决策依据会有很大不同。”

      迪哲医药的成长一直稳定而高效。两款拳头产品DZD4205和DZD9008都已经处于中美双报的关键性试验阶段。其中,迪哲医药计划在2023年一季度分别向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NDA(新药上市申请),顺利的话,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将分别获得美国FDA和中国NMPA批准,DZD9008的中美两地上市申请也计划在2023年提交。

      尽管JAK/STAT是颇受关注的信号通道,但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具体而言,目前全球只有两款JAK1抑制剂在肿瘤相关适应症中获批上市,分别是诺华的磷酸芦可替尼(Ruxolitinib)和新基的Fedratinib,其全球范围内的批准适应症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中,磷酸芦可替尼(Ruxolitinib)已经在中国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

      数据显示,DZD4205作为全球首个进入T细胞淋巴瘤适应症关键性临床试验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对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疗效显著,II期推荐剂量的客观缓解率达到51.9%。DZD9008在面向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中,关键研究剂量下最佳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8.4%,疾病控制率达到90.3%。

迪哲医药在研管线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此外,迪哲医药目前公司正在开展DZD1516首次应用于人体的针对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I期临床试验,DZD2269则正在进行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等一些列临床研究。据招股说明书信息,DZD1516是迪哲医药自主研发的一种具有穿透血脑屏障能力的高选择性HER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伴有或预防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和其它HER2阳性实体瘤,而DZD2269是高选择性腺苷A2a受体拮抗剂,用于高浓度腺苷环境下的肿瘤免疫治疗,首个适应症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过去的4年里,国投创新团队一直陪伴在侧。他们协助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优化管理机制,让迪哲医药的经营得以很快进入正轨,专注于新药研发和商业化。“几乎是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研发团队就投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整个迪哲项目组的成员在回忆起迪哲医药成立之初的情景,还颇有些激动。2020年8月,在国投创新的推动下,迪哲医药引入礼来亚洲基金、红杉资本、三一创新等头部机构,累计募资约1亿美元A轮,为创新研发注入了重要力量。成立4年来,迪哲医药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国投创新及国投招商董事长高国华所预想的:在国际化平台基础上,充分发挥科学家团队的力量,结合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提升新药创制的竞争力,走入世界新药研发的前沿梯队。

      数据显示,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远超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2019年,创新药市场规模占全球制药市场总规模的66.26%,达到8877亿美元,预计2021年这一市场规模将到9787亿美元。无论对于迪哲医药还是早期的投资者、推动者,这或许都是一个值得期许的未来。

      出海的基因

      按照张小林最初的设想,迪哲医药的全部研发管线都拥有全球权益,所有的临床研究都以国际多中心的方式开展。目前,公司相继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或启动了临床试验,这与国内创新药企近年来越发凸显的出海需求不谋而合。

      实际上,对于从跨国药企整编过来的团队而言,做全球化的原创新药几乎是一种默契。

      一方面,迪哲医药采用了目前全球主流的新药开发模式,即不断加深对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的理解,有效地洞察临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基于转化科学(Translational Science)研究能力开发能够解决临床痛点的新药,在转化科学领域建立了多项核心技术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发首创性(First-in-class)或具有突破性治疗优势的创新药,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

      比如,创新性地建立肿瘤药物与放疗研究平台,擅长于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并将其应用于药物发现和临床开发,并在行业内较早使用模型引导的药物早期临床研究技术(MIDD)指导新药开发。再如,突破了药物穿越血脑屏障等行业技术难点。而迪哲医药研发管线中的主要候选创新药DZD4205、DZD9008、DZD1516、DZD2269等均是公司转化科学研究的典型应用成果。

      另一方面,迪哲医药研发团队的跨国药研经验也让全球新药的创制过程更加流畅。他们大多在跨国制药公司从事超过20年的创新药物研发或临床研究,过往的经验积累下了与全球临床专家、患者沟通临床需求与方案设计的丰富经验,也十分熟悉FDA、EMA 及 NMPA 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的注册需求细节,这种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能够保证公司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的高效、顺利推进。

      在向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根据最初的计划,迪哲医药将到美国去做IPO。因为对于这群科学家而言,用全球新的思路做药,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登陆美股,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张小林博士坚持认为迪哲医药根植于中国,要做从中国走向全球的世界级创新药企,所以上市地也一定要留在中国。正值国家成立科创板给予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新机会,也是在国投创新、无锡市政府的推动下,迪哲医药成为科创板第8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医药企业。

      对于刚刚过了4周年的迪哲医药来说,IPO是外界对它过去成绩的一种认可,但更像一个成人礼。凡为过往,皆是序章,对于这家快速发展的创新药企而言,如何将全球新的药物推向市场,惠及更多患者,是市场对它的考验,更是期待。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