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膏方的制备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20/6/29
导读:膏方的组成 膏方的组成可分为四部分,即普通中药饮片、精细料(如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胶类及其他辅料类。 1-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膏方发挥疗效的主体,膏方中的中药饮片应以优质药材为主,少用草类药、矿物类药,优先选用黄精、玉竹、山药等膏滋析出量大的药物,以利于…

膏方的组成


膏方的组成可分为四部分,即普通中药饮片、精细料(如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胶类及其他辅料类。


1-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膏方发挥疗效的主体,膏方中的中药饮片应以优质药材为主,少用草类药、矿物类药,优先选用黄精、玉竹、山药等膏滋析出量大的药物,以利于膏方的成型。


2-精细料


精细料一般为贵重药物,一般不宜与饮片同煎,以免造成浪费。可用小火另煎浓汁,于收膏时将药汁冲入,或将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研成细粉,于收膏时调入膏中,以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药效。


3-胶类


胶类包括阿胶、黄明胶、龟甲胶、鹿角胶等,是制作膏方的重要基质和赋形剂。胶类药在膏方中起着补益虚损的作用,同时有利于膏方制剂的固定剂型。在一剂膏方中,胶类药的总用量通常为200〜5008,以便保证收膏成型的要求。


4-辅料类


辅料类是指为了改善口感,矫正异味,并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和收膏作用的一类材料,如治糖、冰糖、蜂蜜、黄酒等。这些辅料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正确适度使用,不能随意滥用。


膏方的配伍原则


膏方的配伍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由中医师根据人体的体质或者疾病情况,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综合考察人体的表现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选用合适的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结构来组成相应的膏方。膏方的配伍是一个专业的医疗过程,决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膏方就是补药,从而随意配伍而成。


一、膏方配伍形式


膏方的配伍形式与方剂中药物的配伍相似,主要有单味药物的配伍、多味药物的配伍两种形式。单味药物因其在临床中适应的病症范围较小,故临床中较少使用;常见的配伍形式主要是多味药物的配伍,也就是采用复方的形式来配伍组成膏方。


1-单方


单方是使用一味药物制成膏方,如用熟地黄制成治疗肾阴虚证的膏方,用白术制成治疗脾气虚证的膏方;以及单用桑枝制成祛除风湿膏方等。


2-复方


复方是使用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依据病情、按照一定原则,配伍组成膏方。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可以增强药物功效,或者减弱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如人参配伍黄芪,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女贞子配伍旱莲草,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等。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又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如术附膏中的蜂蜜,既有甘缓、缓急止疼痛的作用,又可以解除附子的毒性;补气养血膏在运用党参、枸杞子、熟地黄、黄精等滋腻药的同时,佐用少量陈皮理气和胃,来消除滋补药物滋腻碍胃的不良反应。


二、膏方配伍原则


膏方中一般大多使用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药物,这些药物长期服用会产生滋腻碍胃的不良反应,所以在药物配伍时应当考虑哪些药物配伍在一起能够增强相互作用,哪些药物配伍在一起能够消除不良反应。在配伍时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辨证立法


膏方的制订,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用这种方法开出来的膏方,既未遵循理、法、方、药的辨证理论,又无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患者服后,弊大于利。所以在制定膏方的时候应当重视辨证论治。医者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患者复杂的症状表现中,分析其病因、病机从而确立证候,再根据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方法的指导下选用膏方或者自行配伍组成新的膏方。


2-调节脾胃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中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共|同完成调节人体气机升降的作用,同时,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在人体起到运化水液和腐熟水谷的作用,也就是帮助人体消化吸收的作用,所以制定膏方时就要考虑到调节脾胃的功能。服用膏方后,只有正常消化吸收,才能达到补益或者祛邪的目的。所以在制定膏方时,可以配伍健脾养胃之品,或用炒白术,取其焦香健脾之功;或配伍山楂、神曲、麦芽,取其消食化积之效;或用桔梗、枳壳,以调整人体气机升降;也可以配伍辛香之苍术,能够消除补益药物滋补黏腻之性,取其健脾燥湿之功。


3-注意通补兼旋


运用膏方进补时,不能单纯滋补,也不宜一味地祛邪,应当釆取通补兼施、


动静相合的方法。如针对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辨证选用“通药”,如用温通之附子,取其温里散寒、振奋心阳之效;用通下之大黄、决明子,取其通腑排毒、降低血脂之功;用通脉之丹参,取其活血化瘀之效等;与补药相配伍,起到培本清源之效。又如民间常用的|驴皮膏,服用后经常发生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动药”多为芳香理气之药,补药为“静药”,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做到补而不滞。


另外,四时之气会对疾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医家就有因时制方的思想。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注意用药与四时相应,以适应温、热、寒、凉的变化规律。所以结合各个季节的发病特点,则可以在不同的时令,釆用相应的药物,随证应变,遵从中医因时制宜的防治原则。


三、膏方配伍结构


1-君药——主要作用药物


君药是膏方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膏方中常以补益药为君,根据体质差异,针对脏腑气血状态进行调治,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2-臣药——辅助作用药物


臣药是在膏方中辅助君药起加强治疗作用或者针对主要兼夹病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一方面臣药可以辅助君药起到加强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针对慢性病证起到调理作用,以改善症状,达到补益祛邪的目的。


3-佐药——辅佐药物


佐药有三类,一类是作用与君药相近的药物,以辅助君药治疗一些次要症状,这类药物被称作“佐助药”;二是为了减少药物的偏性及峻烈之性,配伍相应的药物来起到制约君臣药物的毒性,防止不良反应,这类药物被称作“佐制药”;还有一类药物性味与君臣药物相反而作用相成的被称作“反佐药”。在膏方中佐药常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由于补药较多不易消化,会影响食欲,所以常常在膏方中加入调理脾胃的药物。常用的调理脾胃的药物如木香、陈皮、鸡内金等。


4-使药——引经药物和调和药


使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引领其他药物到达病位的药物,被称作“引经药”;另一种是起调和作用的药物,被称作“调和药”。在膏方中,使药多为调和药,如甘草、蜂蜜等;也有引经药,如柴胡、桔梗、升麻等上行药,或牛膝、枳壳等下行药。


膏方用药剂量


在临床当中运用膏方,一般是在汤剂治疗有效之后,在病情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使用。膏方药物用量一般是在汤剂用药剂量的基础上增大到10-15倍。由此形成的膏方的药物用量一般在1000g以上,如果额外加上糖或蜂蜜1000g,一共可以熬出膏滋约14008左右,能够服用一个半月。如果天气较热时,用药剂量应酌情减少。


具体的药物使用剂量问题,古今医家虽然经过很多考证,但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所以可以参照古代方书所载膏方中药物的用量比例,结合现代使用药物的常用剂量,以酌定膏方中的药物用量。


膏方制备方法


膏方的制作一般要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工序。


1-漫泡


将膏方中的配伍药物除胶类药外一洁净的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药物充分吸收水分膨胀,然后再继续加水至没过药物左右为宜,浸泡24小时。


2-煎煮


将浸泡后的药物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1小时左右,转为微火煎约3小时,用细纱布滤出药液;再加清水浸润剩下的药渣,再次煎煮,煎法同前,然后滤出第二煎药液,再以此法煎第三煎。将三次煎煮所得药液混合到一起,静置沉淀后再次过滤,以药渣愈少为佳。


3-浓缩


将过滤完的药液倒入砂锅中,进行浓缩。可以先用大火煎煮,加速水分蒸发,并随时撇去浮在上面的泡沬,当药液慢慢变得稠厚之时,改用小火继续浓缩,此时应不断搅拌,防止药汁稠厚时粘在锅底烧焦,一直搅拌到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为度,此为清膏。


4-收膏


把烊化后的胶类药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制,不断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还可根据需要,将胡桃肉、红枣肉、桂圆肉等一起煎煮取汁,在收膏的同时将药汁放入以发挥其作用。也可以加入备好的药末,如鹿茸粉、人参粉、胎盘粉等,在膏中充分搅拌均匀。


5-存放


待收好的膏冷却后,装入洁净的瓷质容器内,用干净纱布遮盖住容器口,先不加盖,待完全冷却之后,再盖上盖子,存放在阴凉的地方。


膏方的制作程序比较复杂,有严格的操作过程,一般不提倡自制。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原标题:膏方的制备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