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中医文化】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系列——三国两晋南北朝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4/8
导读: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时局动荡多变,学术上各学派学说相斥相容,交错互动,医学自为地按医疗需求和技术特长别类分科。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手术和麻醉、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成就卓著。医药典籍的注释整理,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中外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为医学的全…

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时局动荡多变,学术上各学派学说相斥相容,交错互动,医学自为地按医疗需求和技术特长别类分科。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手术和麻醉、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成就卓著。医药典籍的注释整理,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中外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须予着重提出的是,该时代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涌现了若干有关医学分科内容的专著。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



杏林春暖



                                                                  


三国时候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传说有“仙术”。他为人治病不取钱,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王叔和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

吴普、樊阿、李当之


                                                           


吴普,三国魏医药学家。名医华佗弟子。他以华佗所创五禽戏进行养生锻炼,因获长寿,“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但主要是在本草学上有一定成就。所撰《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古辑注本之一。

樊阿(164-272),彭城人。 樊阿曾经跟随华佗学医,擅长针灸并勇于探索。据说樊阿用华佗传授的“漆叶青黏散”制药技术而制药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药王李当之,三国时期著名医家。为名医华佗弟子,少通医经,修神农旧经,得佗真传,尤为精工于药学尤有研究,尝著《李当之药录》、《李当之药方》、《李当之本草经》,早佚,后《说郛》中存有若干佚文。常常给曹操煎熬汤药,不会扎针。

橘井泉香


                                                                  


                                                           


苏耽,传说中的仙人。在汉文帝的时候受天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耽。苏耽在辞别母亲、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吃下橘叶、喝下井水就能治愈了。”后来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很多,都被治愈了。

此后人们便以“橘井泉香”来歌颂医家救人的功绩,医家也将书写在匾上以明志。


皇甫谧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四十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五十三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

晋永兴元年(304)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太宁三年(325),友人干宝力荐他任散骑常侍领国史,坚持不去上任。后因生活所迫,再出任咨议参军等职。

咸和二年(327),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经皇帝允准后,遂南行赴任,途经广州,会晤刺史邓岳。邓告诉葛:其辖地的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炼丹,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

鲍姑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是中国古代4位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

陶弘景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龚庆宣

                                                               

南齐医家龚庆宣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著述了《刘涓子鬼遗方》。这本书共三卷,扼要总结治疗金疮、痈疽、疮疖和其它皮肤病等方面的经验,收列内、外治法处方约一百四十多个,并最早创造了用水银外治皮肤病的方法。

雷公炮制论

                                                               



《雷公炮炙论》三卷,南北朝刘宋·雷敩约撰于公元五世纪。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雷公炮炙论》也是中国最早的制药专著。


                                                               


陈延之

陈延之,南北朝宋齐间医家。史书无传,确切的生卒年代无从可知。《中国医籍考》卷三十八谓陈是晋初人,著有《小品方》,内外妇幼、金疮急救、药物针灸,无不具备。原书已佚,其佚方保存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

姚僧垣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一生治验不可胜记,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583年(开皇三年),姚僧垣去世,终年85岁。著有《集验方》12卷、《行记》3卷行于世。

全元起

全元起为南朝时齐梁间人,其注《注黄帝素问》八卷,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其注解朴实无华,特合医理。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后代对其学术评价甚高。全元起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王僧儒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学者。以字行。东海郯人。少好学,六岁能文。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遍览群书,学识渊博,兼擅书法。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邓宣文

北齐武成帝长了颗“牙”,就是所谓的智齿,身边的御医认为长智齿是个平常的事情,于是尚药典御邓宣文就以实相告,结果武成帝非常生气,命人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邓宣文打了一顿。

徐之才

徐之才,南北朝时北齐医学家。字士茂。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祖父徐文伯、父徐雄均为当时名医。之才秉承家学,精通医道,且博学多才。初仕南齐,后被俘于魏,因其学才而被魏帝征召,武平二年(571年)封西阳君王,故又称徐王。撰有《徐王八代家传效验方》(或作《徐王效验方》十卷)、《徐氏家秘方》两卷、《徐王方》五卷,为总结家传医疗经验之书。另有《药对》(或作《雷公药对》)两卷。该书总结古代药剂学的精华,对多种药物炮炙处理,均有详细记载。

秦承祖

秦承祖,刘宋时期太医令,性格耿直,有决断,并精于方药,在朝廷中享有威望。在刘宋朝廷重视教育的风气影响下,秦承祖于元嘉二十年(443)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可能是中国最早提出创办医学教育和从事医学教学实践的人。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