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聚焦岐黄论坛】青年专家论道中药产业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6/7/28
导读:岐黄论坛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重要品牌学术活动,本届首次设立青年中医药人才论坛,汇聚了来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的青年才俊,主要围绕中药质量安全的核心议题,重点探讨中药产业中,资源、工业、标准和临床四大领域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中药资源产业:亟待建立紧密…

岐黄论坛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重要品牌学术活动,本届首次设立青年中医药人才论坛,汇聚了来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的青年才俊,主要围绕中药质量安全的核心议题,重点探讨中药产业中,资源、工业、标准和临床四大领域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

【聚焦岐黄论坛】青年专家论道中药产业


中药资源产业:亟待建立紧密的全产业链协作共赢体系


中药资源产业链条是一个庞大的协作共赢体系,资源、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对于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同等重要,如何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多元协作的共赢体系,是本次论坛讨论的热点。


近年来中药材掺杂使假、药材染色增重、重金属农残超标等事件不断被曝光,中药材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日益凸显,中药资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魏胜利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药材生产和流通产业链过长,加之中药材品种过多,监管确实有难度。当前限制中药资源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药材的优质优价问题。本人在生产一线调研中,也发现有很多苦心培育优质药材的企业,但是其付出的辛苦和用心并不能在药材价格上得到体现,从而严重挫伤了这些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基于中药材的功效,建立更为科学的药材质量标准,推行中药材优质优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技术部主任曹海禄认为:“在中药行业走向产品标准化、质量溯源化、主体信用化、产业链监管常态化、造假刑事化的背景下,中药材种植改革必须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合理规划,打造优质道地生态药材基地,解决有效供给问题,对于中药材掺杂使假问题,可推行建立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有效把控质量安全风险。并且,整个中药材产业链要联动,以品种做桥梁,以利益做纽带,搭建中药资源产业命运共同体,确保农业为工业种,工业依靠农业产,促进中药资源产业链健康发展。”


中药材种质资源是中药资源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中国中药公司药材资源产业中心副主任王继永指出,当前很多野生药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如同公共绿地,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投入机制。大宗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繁育和推广应用工作进展缓慢,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市场体系和供应保障体系不健全,严重地制约了产业发展。对此,中国中药协会成立了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委员会,期望通过凝聚行业力量提升种子种苗标准化、良种化和产业化水平。中国中药公司也率先投资成立国药种业有限公司,利用市场机制,创新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模式,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供应保障平台。通过行业协作和企业商业实践,期望能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种苗供应探索出一条新路。


中药工业:迈向制药4.0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药工业是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核心产业。“如何将化学组成差异较大的中药材原料制成质量一致性高的成药是世界性难题。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和化药、生物药三分天下,但在先进制药技术领域,仍有待发展。”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范骁辉认为,从半机械化、机械化到管道化和自动化,再到数字化,我国中药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智能制造、智慧制药的4.0时代还有很大距离。“大数据是工业4.0的核心技术之一。但目前许多中药企业对数据库建设重视不足,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


范骁辉同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是制约中药工业健康发展的又一瓶颈。目前院校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学科交叉重视不足,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浙江大学在全国较早开设了制药工程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并不在药学院,而是在化工学院。”培养即懂中药又懂工程并且了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当作为当前中药工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黄文华认为,中药生产企业要有严格执行标准的决心。“无论是药材标准还是生产过程的内控标准,首先是制定科学、合理、适用的标准,其次是标准的执行。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质量的一致性,必须要有坚定地执行质量标准的决心。”


友博药业张健指出,中药与跨国药品最大的差异在于科技含量,包含从生产、质量管理、安全性、机制研究到临床定位、临床研究证据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作为解决方案,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中,应当分别进行不同的科技工作。在导入期,应当把之前的研发工作向营销传达;在成长期需要寻找到产品的特点,提供临床证据;在成熟期要找到和竞品之间不同的临床定位特点,找到新的增长点。


中药标准:构建关联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标准体系


“中药质量评控已陷入模式单一,难关药效,质-量割裂的窘局。”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王伽伯指出,现行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模式主要是参照化学合成药,即主要是依据指标性成分定性检测与定量测定而制定,然而大多数中药的“指标性”成分不一定是其专属性成分,也不一定是有效成分,或即便是专属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其谱效关系、量效关系、毒效关系目前尚远不清楚。


王伽伯认为,要想破解当前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面临的困局,需要有突破性的理念、思路、体系、模式、方法和技术,而不是对具体检测方法和指标的修修补补。中药质量评控模式应当从单一走向综合模式,质量评控方法应从难关药效走向关联功效,质量评控目标应从质-量割裂走向质-量一体化,质量评控标准应从量而不准走向量而又准,最终构建密切关联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中药标准体系。关联功效的中药质量生物评价模式和方法,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向,载入美国FDA《植物药研发指南(修订案)》。


“中药质量控制需要的是好的质量标准,而好的质量标准并不是大家经常说的高标准,好的标准是科学、可行、普遍适用的标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婉莹研究员建议,首先在理念上形成对接,与国际主流药典建立从协调到互认再到引领的“三步走”策略;其次在技术上要创新,所建立的标准采用的技术还要考虑到广泛适用。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姜勇提出基于活性成分建立中药整体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思路。她认为,系统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是建立中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前提,选择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作为质控的指标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控制中药质量的有效方法。在系统研究基础上,建立简单、实用的标准,并实现对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炮制、流通等多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构建完善质控体系,并指出建立标准分级的重要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许海玉提出,中药优质产品标准是中药标准升级版,是“优质优价”的突破口。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优质产品标准当前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建立与生物活性相关联的质量评价方法;二是建立与传统生药学鉴定或道地药材相关联的特征评价方法。质量标准制定一是要坚持“深入研究,浅出标准”原则,标准一定要简便、实用,便于推广;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对于建立更为科学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高伟认为,可通过“正本清源”,通过本草考证,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对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进行规范;建立道地药材种子种苗标准体系,保存好道地药材遗传信息载体;建立道地药材环境适应性区划和生产动态标准体系;建立道地药材药效物质及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中药临床研究:提高中国临床试验质量刻不容缓


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是中成药临床试验的核心目标,大型临床试验为药品价值赋予了强有力的循证证据,万例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研究为药物安全性精确的注脚,然而中成药临床研究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目标指向性、研究质量、数据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中成药上市前和上市后临床研究的原动力在哪里?提高中国中医药临床试验质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荆志伟认为,中成药得到市场认可的关键是其临床价值认可度和临床证据可信度,对于中成药临床安全性的内涵把握,应以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适合中成药产品特点的风险管理机构,积极、科学地开展常态化的不良反应监测,深入研究不良反应信号,逐渐改变在中西药联用时发生的不良事件判定中出现“非西药即中药”的逻辑惯性。同时企业应重视产品在临床应用中的“售后服务”,重视临床医师辨证用药对药品风险的重要性,将风险管理体系覆盖到临床使用者,力争实现中成药风险最小化。


“许多上市后有效性研究由于缺乏国际指南分级中的客观指标,而被认为陷入了一个‘概念很美、结果很low’的怪圈。”北京博伦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叶泰荣博士介绍,国际医学界对中药循证医学证据信心不足,中药“万金油”的印象没有改变,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药开展疗效评价时临床定位不明确,中药再评价的方法未正确使用。建议中药临床研究首要明确药品的临床定位,以最终获益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多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分级,提高中成药临床研究的整体可信度。




【业界观点】


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 高昊:


中药化学物质研究要注意三点


如何开展中药的化学物质研究,我有三点体会:动静结合、大小兼顾、点面关联。动静结合就是针对一个样品把化学成分做透,50个成分也好,100个成分也好,要构建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实体库,这就是静;基于化学实体库,采用各种分析方法,探明不同产区、不同地域、不同时节、不同加工方法、不同生产工艺等引起的变化和差异,这就是动。大小兼顾就是大分子和小分子都要关注,很多中药大分子,如多糖,虽然生物利用度低,但可能通过肠道菌群、肠免疫等途径发挥药效,这些对于中药的功效都是不可忽略的。点面关联,面就是化学研究要有系统性,要求全,要明晰化学全貌,点就是还要有重点,要重点关注那些“含量高、活性好、特征强”的成分,这些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厦门大学药学院教授 陈海峰:


优质药材返销须深思


说起药材做得好,大家一定会想到日本的津村药业。我十几年前去参观过津村药业的车间、储存仓库,至今印象深刻。他们用低温和恒湿的整栋楼来控制采购的所有药材。如果药材不符合他们企业的标准,他们负责掏运费给供应商退回去。他执行的标准不是日本法定的标准,也不是哪个药典的标准,而是企业自己的标准。


所以我觉得对于药材,企业自己要内控,这样做并且能活下来的企业才会有示范效应。因此,津村药业为什么能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优质的中医药产品需求量非常大。优质的好药材国内需求旺盛,是否应该限制中药材的出口?所有的中药材其实都属于资源,现在甘草资源非常紧张了不让出口,但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缺的,留下的很多药材都不够优质。且出口的优质药材很多又返销回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 张俊华:


重视依从性的影响


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忽视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评估和报告,且依从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也缺乏分析和评价。我认为,在现有依从性评测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中药临床试验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受试者服药依从性“间层变换”评价方法和报告规范,解决受试者依从性评价中“简单方法不精确”的问题,提高受试者的服药依从性,为临床试验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奇正藏药研发中心总经理 陈维武:


产学研结合制定标准


现在的质量标准的确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现行的药材标准和产品上市后对产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做出来的标准,往往是有差异的。这中间既有前期药材基础研究和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标准制定者的原因。很多的标准制定人员是药物分析出身,不懂药理,更不懂病理和临床,制定标准的时候往往都是基于成分的分析和成分的功效认识,或找药理的老师做一些离体或在体的药理模式测试一下,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基于药物的功效来做的。实际上很多中药到了临床上,医生不是基于质量标准的控制指标来用药的,他们用药是基于对药物的原本功效的认识去用的。因此,对有标准制定能力的科研院所来讲,做标准要慎重,最好能够产学研结合起来,同时要把各个学科的力量结合起来,做一个真正反映药材质量标准的一个标准。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