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气象专家“画”出蕲药种植图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2/8
导读:

 “2009年之前,这座山只是这边十几亩、那边几十亩零星地种植了栀子,如今已发展为万亩连片的栀子种植基地。不但药材产量高,质量也好……”11月29日,蕲春县管窑镇的栀子种植大户管家铭站在自家栀子地前高兴地说,县气象局专家根据县内各地的气候特征,专门“画”了一幅中药材种植地图,哪块地适合种植哪种中药材,大家按图索骥,清清楚楚。


  药材一度种错地方


  时间回溯到1995年。蕲春县开始大力实施李时珍故里人文资源战略,以市场带动药材种植,经过几年发展,到2007年,已建成蕲太、京九、岚洗、大别山腹地公路100多公里的药材带。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中药产业发展,新的问题出现了。本来,蕲春地处大别山南麓,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充沛,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由于药农没有按中药材生长气候的适应性进行有效规划、部署种植,造成许多药材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低。

  “栀子、白术、蕲艾是蕲春三种主要中药材,蕲艾宜在海拔100米以下的长江沿岸及湖区、库区种植,可有的药农把蕲艾种到高山上,导致艾叶油质不高;白术喜温凉、怕渍涝,应在海拔200米以上山区种植,可有的药农却在平地种植;栀子喜温,在海拔500米以上种植只开花不结果,在150米以下区域种植结果多、产量高、品质好……”蕲春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旺来介绍。


  探寻最佳种植区域


  为解决该问题,县气象局和县药材生产办共同建议:只能利用气候资源,根据药材生长习性进行规模化种植。

  2005年至2009年,蕲春县气象局派出以王旺来牵头的业务骨干,历时3年零8个月,上高山、下湖区,深入分析县内的气候特点,探索各类中药材种植的最佳区域。

  他们请来县里有名的老药剂师、挖药老农、收购药材老专家,共同鉴定从不同海拔取回的药材质量;整理气象资料;调查各种天气在不同海拔对不同药材的影响程度。

  同时,开展小面积试种。2006年至2009年,试种户在海拔500米的檀林大王山、400米的田桥村、300米的大同向桥大园村、200米的张塝孙冲小麦坪、100米的张塝古木村、23米的蕲州等地,分别种上栀子、蕲艾、白术、百合、杜仲、银杏、黄柏、栝楼、生地、丹参等10种常种药材。气象等部门进行跟踪、评估。


  种植图“画”出之后


  几经波折,2009年3月,《蕲春县中药材种植专题气候区划手册》一书出版。该书根据中药材生长习性,对蕲春县主要中药材(栀子、蕲艾、白术、百合、生地、杜仲、银杏、黄柏),确定了不同的种植区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根据该《手册》,蕲春县加快“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步伐。该县中药材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军“晒”出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县中药材存量面积30万亩,产值5亿多元,医药工业产值30亿元,医药商业贸易额12亿元,医药总产值60亿元,占全县GDP30%。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