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别光盯着调结构更要注重控总量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1/9
导读:

    《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日前出台,记者联系了深度参与《意见》制定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李卫平研究员、张毓辉副研究员,以及该中心医院改革与管理研究室副主任黄二丹,请他们对文件重点进行权威解读。

    ■要避免跷跷板效应

    张毓辉介绍,我国医药费用中医院费用是主体。2012年,各类医院费用占医药费用的比重为64.7%,其中城市医院费用占比达到47.43%,县医院占比为17.09%。要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如不有效控制医院费用的过快增长,难以取得实效。

    张毓辉指出,我国医药费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药品费用占比过高。1995年,我国药品费用占医药费用的比重达到58.72%,此后尽管行政部门采取控制药占比等多种措施控制药品费用增长,但到2011年,药品费用占医药费用的比重仍高达48.98%。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医药费用增长仍面临较强的驱动力。我国可借鉴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发展历程,将8%作为未来医药费用增长的警戒值。

    黄二丹提出,控制医药费用不能光盯着结构调整,更要注重总量控制,控总量是调结构的前提。如果仅仅关注药费占比的下降,在补偿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医院检查化验费用就可能会升高,出现跷跷板效应。换句话说,如果只关注收入结构的调整,医疗机构就会在增量上做文章。为此,《意见》不仅要求各地实现确定的区域医疗费用控制目标,还提出监测比较医疗机构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增幅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幅。

    ■公开指标促措施落地

    为了让各项控费措施真正落地,《意见》给出了21项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主要监测指标。对于每项指标,《意见》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值要求,而是分别附有“逐步降低”“逐步提高”的趋势性要求,并要求公开信息以供“监测比较”。对此,李卫平表示,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监测指标不能做一刀切的量化规定。进一步细化费用控制目标的权力,将会下放给各地。

    黄二丹认为,让医药费用回归合理水平的关键在于让相关费用指标公开透明,做到可监测、可比较。他表示,医疗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医疗费用和医疗价格之间的关系不密切。比如,一项手术的价格可能很低,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花费却可能很高。治好一种疾病,究竟花费多少钱是合理的,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所以,《意见》要求公开典型单病种例均费用,要求公开患者的自付费用比例。对于费用高于地区平均线的医疗机构,行政部门要进行问责。 

   可操作的监测指标从哪里来?李卫平说,专家组对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控费经验进行了深入了解,最终选取了一些关键性控费指标。比如,《意见》要求监测手术类型构成比,监测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等。

    ■重预防 减轻费用增长压力

    张毓辉指出,慢病费用已经成为医药费用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慢性病费用为12910.77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69.98%,其中,心血管疾病医药费用占慢病医药费用的33.49%,消化系统疾病占16.85%,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占10.02%。

    张毓辉认为,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忽视预防所导致的,增加预防投入,可以大大减轻未来医药费用的增长压力。基于此,《意见》着重提出强化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增加政府投入,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充分提供,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医药费用增长。

    李卫平表示,1990年年初,世界银行就发布研究称,若中国再不重视慢性病预防工作,到2030年,卫生总费用将令国力难以承担。只有加大预防投入,重视健康管理,才是控制医药总费用的长久之计。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