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药科大副校长:不能否决中医药的重大作用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0/8
导读:

    “今年三位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获奖,让我对现在的研究更有信心了,这两天,我常跟学生们说,要好好做研究,说不定哪天就能获得诺奖了。”昨天下午,当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向药学生们说起他从事的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时,挤满大礼堂的学生会心地大笑起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慕名而来的药学生们甚至站满礼堂过道,聆听“2015年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介绍宣讲会”。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是这场讲座的主讲人,他长期从事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还曾多次在学术会议上见到屠呦呦教授。10月5日,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来,他就开始准备这场宣讲会,跟师生们分享屠呦呦青蒿素研究的始末。

  1967年,“523”项目启动,当时的科学家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中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直到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她灵感。

  对此,有网友认为,这恰恰说明中医在治疗方面的缺陷,“青蒿素的发明只能说明中医古籍里可能存在一些有用的提示,但是却淹没在众多无用的信息里面,从古籍药方里面找这些极其有限的提示,无异于大海捞针。”

  对此,孔令义认为,以发明青蒿素为例,筛选出的中草药有的跟疟疾直接相关,但有的可能相关性并不大,所以扩大筛选范围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中草药看重的是整体疗效,开具的方剂需要配合使用,有的药可能效果不明显,例如有的中药是提高免疫力,不直接对病灶有作用,这都是正常的。而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有时需要配合治疗,因为对病灶产生作用的都是化学成分。

  孔令义说,青蒿素是结合中药学、植物化学、活性筛选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天然药物,但根据青蒿素产生的衍生物,例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等化学药作用更大,“化学药有50%源于天然药物。”

  孔令义表示,现在药物研发界的主流模式,是通过发现药物靶点,即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来寻找突破,但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从中医药典籍中研制、发现新药也是有效途径,“那究竟是应该更注重靶点的研究,还是要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取精华呢?”有学生提问。

  “这两种方式是殊途同归,不能用一条否决另一条。”孔令义说。

  孔令义认为,纵观近几年获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基础科学,但屠呦呦的获奖,说明应用科学的研究也是科研的重要方面,同样能得到国际公认。“这也提示我们,对于不善于写文章、但善于研制新药、善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者,也应该给予鼓励。”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