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5年打造中医药界的“新华西”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2/5
导读:

—访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赵军宁

本报记者 石小宏

“以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研发平台和人才引智平台,用5年时间,使省中医药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三甲’行列,打造中医药界的‘新华西’。”新年伊始,四川省优秀干部和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2期培训班高端领军人才班优秀学员、刚刚走马上任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赵军宁研究员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2007年,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和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成立,甫一诞生,就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建设“集中医、中药科学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于一体的技术指导中心”和“四川省中医药自主创新中心”的重任。前者源自1930年在南京创建的中央工业试验所,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后者建于1980年,是全国首批建立的六大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

如何把雄厚科研资源转化成市场优势,实现中医药强省的目标?赵军宁告诉记者,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享誉国内的中医泰斗有不少是四川人,道地的四川中药材也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四川中药工业占全省医药工业份额超过50%。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正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内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外有良好的环境和文化传统。正是基于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我们提出了用5年时间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跻身全国三甲的目标。”赵军宁说。

实现目标,关键在“变”。“中医药文化既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就是要出专利、出成果、出产品,要在全球范围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无缝对接。”曾经挂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副司长的赵军宁说,结合自身实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在体制、人才、分配等多个环节都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规划,“当前,我们正着手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引进,二是观念转变。”

赵军宁认为,在人才上,尽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但真正既有中医药基础又有现代科技能力和国际化眼光的中医药高端人才却十分缺乏,这是中医药事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为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我们将推出跨单位、跨国界、产学研结合的‘知识创新平台’,培育和打造从基础到临床的中医药国际化医学转化中心以及院校、院地合作产业化基地,创建共同孵育新技术、形成溢出效应的科技管理新模式。”

赵军宁说,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过去科研人员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上,重学术轻市场,使得实验室与市场脱节。虽然省中医药科学院每年都有不少新产品、新技术和发明专利,但遗憾的是,其中不少科研成果前脚出了实验室后脚就进了‘档案室’。”

“应该看到,中医药的市场十分广阔。吉林省仅一个‘人参’就能做到产值过千亿元,我们四川拥有公认的5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资源,做出这样的产值并非不可能。”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国家基本药物所需重要中药材种植种苗(四川)基地建设、川产道地药材系统研究与开发技术工程中心的总负责人,赵军宁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着新机遇,中医药的医疗、养生、保健等都可以形成新产业链,都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产值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据悉,省中医药科学院正积极筹备,准备在成都周边打造一个集医疗、养生、保健、体验于一体的园区,探索一条中医药市场化和群众受益度相结合的新路子。

作者:石小宏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