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泥鳅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2/18
导读:䲡《本草经集注》,䲡鱼《本草拾遗》,鳅鱼、粉鳅《药性切用》,鱼鳅、泥鳅鱼《广西药用动物》。


《滇南本草》

【异名】

䲡《本草经集注》,䲡鱼《本草拾遗》,鳅鱼、粉鳅《药性切用》,鱼鳅、泥鳅鱼《广西药用动物》。

【基原】

为鳅科泥鳅属动物泥鳅、花鳅、大鳞泥鳅的肉或全体。

【性状】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小,口腹位,呈马蹄形,周围有触须5对。鳞极细小,埋在皮下。胸腹鳍小,背鳍短,尾鳍圆形。体背及两侧灰黑色,下部灰白色。全身布满黑色小斑点。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自北到南都有分布。

《本草拾遗》:“短小,常在泥中。”

《本草纲目》》:“泥鳅生湖池,最小,长三四寸,沉于泥中。状微似鳝而小,锐首肉身,青黑色,无鳞,以涎自染,滑疾难握。”

【采收加工或制法】

四季捕捉,可用泥鳅笼捕捉,在笼内放些蚯蚓、米糠作诱饵。捕获后,鲜用或烘干用。

【性味】味甘,性平。

《饮食须知》:“味甘,性平。”

《滇南本草》:“味甘、淡,性平。”

《医学入门》》:“甘,温,无毒。”

【归经】入脾、肝、肾经。

《本草求真》:“专入脾”,“入肾与肝。”

《广西药用动物》:“入胃、小肠经。”

《中医饮食营养学》:“入脾、肺经。”

《中医食疗学》:“归肝经。”

【功用】

益气调中,除湿退黄,补肾壮阳。适宜于脾虚泄泻,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痿,黄疸,痔疮,皮肤痛痒者食用。

《滇南本草》:“主治五劳、五热,小儿脾胃虚弱,久服可以健胃补脾,令人白胖。治诸疮百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医学入门》》:“补中止泄。”

《本草纲目》》:“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调中收痔。”

《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壮阳,杀虫收痔。”

《广西药用动物》:“调中益气,壮阳,利小便。主治皮肤瘙痒、痔疮下坠和疥疮发痒。”

《中医饮食营养学》:“补中气,祛湿邪,清热,壮阳。”

《中医食疗学》:“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

《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能调中益气,解渴、醒酒,滋阴清热,通络,补益肾气。利小便、壮阳、收痔。主治肝炎,小儿盗汗,痔疮下坠,皮肤搔痒,跌打骨伤,腹水,手指疔疮,白癖、漆疮,小便不通、热淋,阳痿,糖尿病饮水无度,黄疸湿热,小儿营养不良。”

【服食方法】可烧、煮、炖食等。

《滇南本草》:“煮食。”

《本草纲目》:“闽、广人劙去脊骨,作臛食甚美。

《相感志》云:“灯心煮䲡甚妙”,“同米粉煮羹食。”

《广西药用动物》:“炖汤。”

【服食宜忌】补而可清,诸病不忌。

《医学入门》》:“不可同白犬血食之。”

《本草省常》:“同荆芥、犬肉食杀人,服何首乌者忌之。”

【食疗方】

1.治消渴病沃焦散:泥鳅10条阴干,去头尾烧灰,干荷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本草纲目》引自《普济方》)

2.治阳痿早泄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本草纲目》)

3.治肛泥鳅同米粉煮羹食,调中收痔。(《本草纲目》)

4.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泥鳅晒干研末,加适量的薄荷和香料作矫味。每天服3次,每次10g,饭后服,小儿减量。(《广西药用动物》)

5.治营养性水肿泥鳅三两,大蒜头两个。猛火炖吃,不加盐,连续吃几次。(《广西药用动物》)

6.治小便不通、热淋用白糖撒在泥鳅身上,使黏液、白糖混合,然后取混合液冲冷开水服。(《广西药用动物》)

7.治小儿盗汗泥鳅200g,去内脏后,洗净黏液,用油煎至焦黄,加水一碗半,煮汤至半碗,也可用盐调味。每日1次,幼儿分次服,连服数日。(《常见药用动物》)

8.黄疸湿热,小便不利泥鳅100g,炖豆腐食,每日2次,连食几日。(《食疗药用动物》)

【储藏】

鲜活者可放于水盆暂养,并倒入少量油,促使泥鳅吐净泥沙。泥鳅肉可放于冰箱冷藏保鲜。

【食论】

民间有谚语曰:“天上斑鸠,河中泥鳅。”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席上佳肴。其性味甘平,兼具清补之功,如《本草求真》云:“鳅鱼伏于泥中,得土阴气以养,性动而侵,故能人土以补脾。”又云:“得水则浮而出,涸则入泥而不见,故能下入而治病。书言同米粉煮羹,下人而收痔者,义由斯也。”据临床观察,泥鳅还是治疗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肝病、胆囊疾病的良好食材。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原标题:泥鳅
上一篇:鳜鱼下一篇:银鱼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