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中医教你健康饮用滋补药酒强身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4/10/23
导读:本文导读:对于一些阳虚、肾虚等人群,平时喝一点药酒,不仅能补肾壮阳,还能祛风活血,具有很好的养生功能,甚至对一些慢性虚损性疾病也有治疗功效。 入冬,人们又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滋补养生。泡药酒就是其中之一。活血化淤、补血益气、滋阴温阳的药材,再加上酒本身辛…

        本文导读:对于一些阳虚、肾虚等人群,平时喝一点药酒,不仅能补肾壮阳,还能祛风活血,具有很好的养生功能,甚至对一些慢性虚损性疾病也有治疗功效。


        入冬,人们又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滋补养生。泡药酒就是其中之一。活血化淤、补血益气、滋阴温阳的药材,再加上酒本身辛散温通的功效,药酒的保健功效大增。对于一些阳虚、肾虚等人群,平时喝一点药酒,不仅能补肾壮阳,还能祛风活血,具有很好的养生功能,甚至对一些慢性虚损性疾病也有治疗功效。

补气血壮肾阳,三类药酒最常用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秦敏说,把药材放入白酒或黄酒中,高度的酒精能够渗透出药材有效成分,加上酒的温通作用,可以发挥出两者最大的药效。一般来说,药酒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强筋壮骨、补益气血等作用。

秦敏说,通常内服滋补药酒可分为补气、补阳、补血等几类。补气类药酒以人参酒为代表,对因气虚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者有较好疗效;气血双补类药酒以八珍酒为代表,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等;补肾阳类药酒以鹿茸、鹿鞭、杜仲、巴戟为代表,用于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性功能减退等;补血类药酒以当归、枸杞、桂圆等为代表,用于面色苍白、体弱血虚等症。

在保健食品的柜台,经常可以看见五加皮酒、十全大补酒、仲景补酒等身影。而市民常常也会自己泡药酒,最常见的就是冷浸法,将药材按要求比例加适量白酒(广东米酒或二锅头)放入玻璃瓶内密封浸泡。秦敏说,浸泡药材最好采用50℃以上的白酒,高度酒较易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

药酒并非泡得越久越好

泡药酒的时间一般为15-30天,在此期间,可每天搅拌或震荡1次,到期泡成后,过滤取酒液饮用即可。温度对药酒的浸泡有直接的影响,温度高则浸泡的时间短些,温度低则浸泡的时间可长些。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泡制药酒时,不应放入冰箱,因为这样会影响药效被泡出。药酒饮服90%后,可加酒第二次浸泡,但不要再次添加药材,一是因为浓度不易把握,二是因为容易变质。

一般来说,药酒不是泡得越久越好,比如泡制一个月后,开了封,酒精易挥发,抑菌作用会降低,泡太久的药材也可能霉变,饮用这样的药酒可能会对胃肠及肝脏造成损伤。

植物性药材泡酒较为安全

以前很多人用毒蛇、野黄蜂、蝎子等毒物泡酒,秦敏说,外用的药酒也许可以使用蛇虫鼠蚁等动物性药材,但内服的话,还是建议尽量选用常见的植物性药材,因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未必就能被酒精杀死,同时这些昆虫和动物也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等,不太安全。秦敏提醒,如果要选用多种药材泡酒,一定要根据中医开具的药方配置,不要随意乱泡。

一般来说,泡药酒并非药材越多越好,药材与酒的比例通常为1:10-20:1。质地较松散的药材吸水性强可以多加些酒,如枸杞子可加20倍酒进行浸泡;质地坚实的药材吸水性差,可以少加些酒,如人参可加10-15倍酒浸泡即可。当药酒泡好之后,即可饮用,不过要适当控制酒量,一般每次饮用量为10-20毫升。

不宜喝药酒的人群: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肺结核、心功能或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的人最好不要饮用。

药酒疗法

●气血双补药酒

材料:龙眼肉20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白术10克,熟地黄10克,牛膝20克,黄酒1000毫升。

制法:把上述药材兑入黄酒1000毫升中,泡一个月即可饮用。

功效:人参补气,龙眼肉、枸杞、当归、熟地补血,所以此酒具有气血双补的功效。

●补气壮阳药酒

材料:人参20克,党参10克,巴戟天20克,淫羊藿20克,鹿茸10克,冬虫草10克,肉苁蓉10克,米酒1000毫升。

功效:此方具有温肾壮阳、填精补气、强骨抗衰等功效,可以预防阳痿不举、腰膝酸软等症。

●补肾壮阳酒

材料:菟丝子30克,枸杞子60克,五味子30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将所有药材浸泡于白酒中,密封二三十天即可饮用,每日两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菟丝子、枸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滋肾温精,三药合而泡酒,增强滋补之功。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