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是对中医药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和深刻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明确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是做好中医药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必须着力转化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动力。
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中可以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化医改纵深推进,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渴望享受到全方位、多环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集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于一体,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能够为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健康服务,十分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控制医药费用,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卫生与健康发展模式。
中医药在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可以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进入新常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把握发展动力转换这个核心和关键。中医药作为潜力巨大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绿色生态的特点,贯穿中药材种植、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中医药健康服务等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消费作用大。发展中医药产业,有助于提升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扩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医药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可以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总书记对中医药海外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出访时与捷克、吉尔吉斯斯坦等多国元首洽谈深化中医药合作、见证中医药合作文件签署,亲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已成为世界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民心互通,讲好中医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当代中国的活力。
“中医药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是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最显著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找准发展定位,主动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明显提升。
发展环境更优化。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规划的密集出台,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更加有力。
发展格局更合理。不断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五种资源”的潜力与活力,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开展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社会办中医,中医医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尤其是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共有中医医院3267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民族医院253所、中医类门诊部1640个、中医类诊所40888个;社会办中医机构达到4万个,床位近6万张;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2万余个。
人才队伍显著加强。“十二五”期间,评选表彰第二届国医大师30人,建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56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建设了471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培养了2300余名中医药学科(后备)带头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协同推进。
传承创新成效显著。屠呦呦研究员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奖零的突破。建设了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14类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疗效获得循证依据,建立了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新模式。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文化传播载体不断丰富。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发展空间更开放。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捷克政府共同支持建立的中捷中医药中心是我国“一带一路”第一个卫生合作项目。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签订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中心,并建有7所中医孔子学院,中医药正成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成效更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全民健康方面,截至2014年底,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2%的乡镇卫生院、70.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4.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显著增强;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5.3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7.9%,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2227.1万人,占医院出院总人数的14.5%,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2%和24%。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为探索医改的“中国式解决办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了73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1/3,进出口额达到46.3亿美元。研制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5个中药大品种年销售额均在30亿元以上。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带动地方农民增收致富和绿色经济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修复。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一大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动力。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医药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医药服务资源布局、结构仍需加快调整,服务能力尤其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还需着力提升。二是传承创新对事业发展的驱动力还不强,还需下大力气攀登医学高峰。三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基层人才不足,还需加快构建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四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需加快完善政策机制,增强我们的本领。
自觉遵循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
谋划“十三五”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推动新发展理念在中医药系统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中医药系统的核心位置。突出创新这个核心,不断完善并丰富“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六位一体、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方法,推进中医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以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为主线,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充分转化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措施。在科技创新方面,以继承、遵循和把握中医药特点和规律为前提,以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构建新型创新体系为载体,勇攀医学高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在服务创新方面,紧紧围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这个目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引导新需求,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型保障模式。
坚持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牢牢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找准当前“短板”,调整相互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着力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的中医药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保持特色优势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处理好医疗与健康服务的关系,处理好公立中医医院与社会办中医的关系,处理好行业能力提升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关系。注重提升发展整体效应,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主动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强调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坚持绿色健康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广和发展针灸、推拿、刮痧等非药物疗法,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降低费用。另一方面,全面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在造就金山银山的同时,促进生态修复,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生态屏障,回归青山绿水。
坚持开放发展,加快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把中医药海外发展放在“一带一路”战略等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统筹,顺应中医药正逐步融入相关国家主流医学体系的趋势,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加强中医药海外发展顶层设计,加快走出去,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公共外交。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全球传统医药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把握主动权。善于学习和吸收先进科技成果,集成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把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结构、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果、发展健康产业,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中医药参与世界卫生体系建设,让更多国家的民众共享包含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发展成果。
加快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发展任务,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加快形成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切实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推进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加快中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中医”,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开展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推进诊疗模式创新和中西医协作,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中医治未病,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力。
全面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强化师承教育。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推动中医药在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等取得新进展。
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推进中药工业集群发展,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促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有效融合,提供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
全力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海外中医药中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