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市县经验】罗乐宣:深圳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三甲医院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6/4/13
导读:在中医药“网底”建设方面,通过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康中心,基本形成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

罗乐宣

罗乐宣,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摘要】

在中医药“网底”建设方面,通过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康中心,基本形成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

充分发挥19名广东省名中医、33名深圳市名中医、34名深圳市优秀中医的作用,建立了名中医下社区工作制度。

根据深圳市《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的若干规定》,取得三级乙等和三级甲等资质的,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和2000万元的奖励。

市卫生计生委是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单位建设项目单位,获得了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专项资金200万元立项。

自2011年起,深圳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原则,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四有五抓一提升”总体思路为引领,注重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优势,注重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与保健方面的优势。经过四年的努力,2015年10月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

一、基本情况:全市共有中医医疗机构650家

2015年,全市共有中医医疗机构650家,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9家,中医门诊部8家,中医诊所497家,中医馆46家,中医坐堂医诊所90家。中医医疗机构数较2010年底的270家增长141%。

二、创建成效:基本形成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

通过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在推进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促进了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区中医院为骨干,综合(专科)医院为枢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为网底,“龙头强、枢纽优、网底实”的立体化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中医药“龙头”建设方面,深圳市有2家广东省中医名院,3家三级甲等中医院,2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创建了8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国家重点中医药研究室,27个省中医重点专科,13个省中医特色专科。在中医药“枢纽”建设方面。创建了6家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涵盖覆盖了市、区、街道级综合医院及市妇幼保健院,并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良好的枢纽示范作用。在中医药“网底”建设方面,通过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康中心,基本形成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

充分发挥19名广东省名中医、33名深圳市名中医、34名深圳市优秀中医的作用,建立了名中医下社区工作制度。

(二)中医药法律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新医改实施后我国的第一部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对于完善深圳市中医药医疗保健体系、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保障和促进深圳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深圳市于2012年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系列标准与规范》,其中涵盖中药饮片编码和中药剂编码规则等13项标准,是我国首个城市发布此类地方标准。2014以来,6项中医药标准上升为ISO国际标准,3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标志着深圳中医药地方标准成为走出国门,迈向国际的领头羊。

(三)中医药服务不断拓展创新。

深圳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联合创建国际性生命健康工程学院,设立中医药、生命健康及相关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开展教学、科研和产业化活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推动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相结合、教学科研和生命健康产业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相结合。宝安区从人才培养、中医医疗、中医药研发、中医药产业化、养生、中医药文化传承等六个方面筹划建设“中医药创新之都”,打造宝安区中医医院集团。福田区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度合作,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区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签署共建北京东直门医院深港澳分院。

(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彰显活力。

一是鼓励中医医院加强内涵建设。目前有4家社会办中医类医院,今年新增筹建2家社会办中医医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中医医院,根据深圳市《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的若干规定》,取得三级乙等和三级甲等资质的,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和2000万元的奖励。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成为全市第一个获得“三甲”财政奖励的社会办医院。

二是推动纯中医服务模式。制定了中医坐堂医诊所、中医馆准入标准,激发了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积极性。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名、老中医来深圳坐诊,为老百姓提供了“纯中医”的诊疗模式。2015年,全市90家中医馆,46家中医“坐堂医”诊所,完成门诊量60万余人次,相当于一家二甲中医院的年门诊量。

三是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以深圳和顺堂为代表的企业也开创了“名医、名药、名馆、名厂”的中医药连锁经营模式,成为深圳市中医医疗机构品牌化发展、集团化发展的典范,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之一。

(五)中医“治未病”进展顺利。

印发了《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本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总体架构、政策支持、建设目标、机构及其功能。制定了“治未病”三项制度及《深圳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技术操作规程》、《深圳市中医产后保健工作规范》。市中医院的“深圳中医养生治未病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市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500万元;市卫生计生委是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单位建设项目单位,获得了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专项资金200万元立项。

$:page

三、主要做法:建立12个部门中医药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落实三个到位,筑牢发展基础。

1.组织领导到位,部门协同联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建立了由市发改、财政、人力资源保障、卫生等12个部门为成员的深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职责,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调研督导到位,市区紧密互动。分管副市长亲自率队,深入调研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听取中医药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卫生计生委多次组织专家对各区中医药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形成市区紧密互动的良好工作机制。

3.宣传引导到位,群众积极参与。以“市民大讲堂”、“深圳读书月为载体,遴选中医名家组成“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讲习团”,向市民传播中医中药的防病治病科普知识。加强社康中心中医药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报刊、电台等传媒工具,以及开展中医药健康讲座、义诊和咨询等形式,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知晓率和依从度。

(二)完善三项机制,强化发展保障。

1.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强化财政保障。《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明确了市、区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法定职责。2010年始,市级财政设立了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给予市中医院400-500万元的专项经费。市财政对市属医院提供的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财政补助给予政策倾斜,中医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财政补助系数为综合医院的1.2倍。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保障。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先后举办“中医经典”培训班、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中药理论与实践提高班、“西学中”培训班、中医护理培训班等培训近30期次,共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开展了三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遴选培养中医药名医名家传承人才,为深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完善考核督查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将中医药服务纳入《深圳市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体系》《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评估指标》,将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科室设置、中医药服务量等内容作为考核重点,并加大了评分权重比例。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了中医药服务管理、分级检查评比制度,提高了中医药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抓好三项工作,拓展服务内涵。

1.抓好顶层设计。一是抓规划,根据国家部署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制定了《深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深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二是抓立法,充分发挥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颁布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以法律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2.抓好均衡发展。一是重点扶持市中医院建设发展。新建了新住院大楼、中医特色门诊部、针灸推拿分院;规划投资30多亿元,建设3000张床位的市中医院光明分院;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的投入,增强其中医药服务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二是推动区级中医院建设。福田区中医院完成新、改扩建,罗湖区中医院迁址新建,南山区、大鹏新区正在推进立项新建中医院,龙岗区中医院发展迅速,宝安区中医院正在实施改扩建工程,坪山新区与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合作共建坪山院区。

3.抓好内涵建设。

一是提升能力水平。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工程;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建设中医医学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建设。

二是发展中医适宜技术。组织专家研究编写《深圳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手册》,大力推广20项中医适宜技术;以21家中医“治未病”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为平台,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千人培训计划”,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发挥中医药服务预防保健作用。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指导中心,成立项目研究、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培训推广5个专家组,推动全市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开展;以老人、儿童为重点,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4年,全市65岁的老年人体质辨识率51.4%,0-36个月儿童中医调养率为44.92%。

四是以传统医药日为纽带,加强与港澳台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市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以“世界传统医药日”为载体,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开展学术论坛、病例讨论、义诊、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港大医院、中医馆吸引了港、台的18名中医师来深圳执业;深圳老中医协会编辑出版《深港中医黄页》,扩大深圳中医药服务辐射力。

几年来,深圳市的中医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中医药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中西医融合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我们将继续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深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