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录
如果问,该到哪看老中医?很多老广州会如数家珍地跟你推荐:就去“三元里那间”,有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坐镇”,一批70多岁的名老中医还在出诊,看肿瘤科有周岱翰,看内科有陈镜合,看妇科有欧阳惠卿,看骨科有陈基长……还有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中青年专家,常有欧美、东南亚病人“打飞的”来求医。
这间街坊口中有很多“威水史”的中医院,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1964年的一个小诊所(门诊部),如今已发展成拥有2200张病床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该院以每年超过300万人次的门诊量,稳居全国中医院单体门诊量前三名,成为广东“中医药强省”的一张名片。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长子”、广东中医界的龙头单位之一,该院建院之初就荟萃了一大批岭南名医,比如刘赤选、何竹林、蔡荣、黄耀燊、罗元恺、李仲守、司徒铃、刘仕昌、邓铁涛等等,自觉肩负起岭南医学流派传承发展的重任。
现为大家逐一介绍这些岭南地区乃至全国行内都掷地有声的岭南名医,探访其传承岭南中医正宗、挺起中医脊梁的传奇故事,体味深厚的中医底蕴和人文内涵。
岭南喉科名医杨志仁
医家小传
杨志仁(1909—1986),原名衍政,广东南海人。出身于一个有中医背景的商人家庭,父亲杨梅宾年轻时是裱字画工人,多年努力稍有积蓄后从商,因患喉疾而钻研中医,与当时名医来往,拜佛山喉科专家柯师母为师,得其真传,成为善治喉疾的能手,平常为街坊邻里看病,施医赠药,从不受酬。
杨志仁5岁开始在家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古文观必》、诗词歌赋等,并练习书法,8岁起学习英文,10岁进入香港拔萃英文书院读书,打下了良好的中英文基础。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志向,对中医学情有独钟。14岁因病休学,由父亲指导学习中医,也涉猎西医,20岁身体康复后在父亲指导下开始中医临床实习,所诊病人以喉科为多。1932年(23岁)进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州中医学院的前身)学习,1933年参加广州市卫生局中医师考试取得注册中医师资格,1934年在广州与毕业于西医大学的两个姐姐合作开设曦云医务所,执业中医,同时也向姐姐学习西医知识。为充实自己的学识,他又师从广州名医谭次仲先生,并为了参考日本医著而学习日文。1935年就读上海名医恽铁樵、陆渊雷开办的函授学校继续深造。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他逃难到香港,在香港九龙油麻地佐敦道42号挂牌行医,并应香港保元中医学校校长谭次仲之聘到该校任教,又曾跟随香港名中医卢觉愚先生学习。
1942年日军侵占香港后,他辗转到曲江、桂林、梧州等地,1944年返回广州在宝源医院业医。在战争年代他曾在广州大学经济系学习获学士学位,为谋生计也做过英语教师、日语教师、会计主任等。然而在曲折起伏的生活征途中,他所矢志的则是穷究岐黄医术之妙造福众生。
新中国成立后,杨志仁在广州开业行医,曾参加第一届广州市中医进修班学习。1951年10月到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任内科教师、外文教师。1952年7月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历任医师、医务处代主任、住院部主任,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内经和内科学教师。1959年兼任广州中医学院喉科教师,独立编写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喉科学讲义》、《中医喉科学中级讲义》。1962年广州中医学院创建眼喉科教研组,杨志仁任主任,并任广州中医学院院务委员,兼广东省中医院喉科主任,主编了《中医喉科学讲义》(重订本),同年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在羊城宾馆召开的拜师大会上收谭祖辉医生为徒弟。1973年后历任五官科教研室顾问、耳鼻喉科教研室顾问、中医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分会五官科学会顾问等。1978年再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1981年定职副教授,1986年5月因病去世。
学术精华
杨志仁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拜名医为师,博采众家之长,无论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中他都坚持医疗实践,对中医学术精益求精。他不但系统深入地掌握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和方法,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吸收科技发展的精华和西医药学的诊疗方法,灵活运用,继承创新,在60余年的中医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留下了多方面的宝贵经验。提倡中西医结合,重视阴阳,治病求本,用药精准,重视心理治疗和中医体育疗法等,是其中几个突出的方面。
一、学贯中西,努力践行中西医结合
杨志仁认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中的无价之宝,已经被千百年的历史所验证。中西医是两套形成于不同历史条件的医学体系,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作为中医不仅要学好中医,也应当尽可能掌握西医知识,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诊疗水平。他从年轻时候起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既向中医前辈学习,也向西医前辈学习。他读书的范围包括中医的典籍、医案,西医的教材,众多的中西医药杂志,科普读物等,既重视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更注意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使中医理论不断充实、深化和更新。例如他对西医的巴甫洛夫学说很重视,并运用到对慢性病的调治中去,指导病人练习气功,从改善大脑皮层异常的兴奋状态入手去治疗难治的疾病。20世纪50年代西医学习中医成为热潮,他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还担负各种西学中班的讲课任务,在节假日马不停蹄地到各西医院进行疑难病例或高级领导干部的会诊,努力让中医走进西医院,让西医了解中医.解决了不少西医感觉困难的问题,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广东省中医院医务处的领导岗位上,他与许多西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广东省中医院的医疗力量大大增强。长期中西医结合实践的积累使他在学术上取得新认识,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科研建议、学术论文以及独辟蹊径的治疗方法。他践行中西医结合卓有成效,其实是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知识融汇运用的结果。
二、重视阴阳,治病求本
“生之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他经常强调的两句话,他说如果能够准确把握阴阳的变化,就是高明的中医。在判断每一个病症时都要考虑病症的阴阳属性,考虑疾病的“本”在哪里。他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和体质学说很重要,体质是由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病的表现,不认识它无法预计疾病的进程和转归,也无从决定治疗方案乃至选择药物。为此在临证的过程中,他总是尽可能多地与病人交谈,通过认真的四诊,详尽的病历记载,反复的思考判断,求得“本”之所在,再决定治疗方案和选择药物,这就是他在疑难病症面前屡屡成功而成为一代名医的诀窍。例如:1973年他经治1例患葡萄膜炎的小孩,患儿已经辗转于各大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而视力仅0.2,经治医生均感缺乏信心,他诊病时发现患儿手心热,体温37.3℃,结合其他证候辨证为瞳神紧小证(阴虚血热),依此处方,药到眼明,患儿视力日渐提高,数月后康复如常人。
重视阴阳和治病求本的思想更集中地体现在他对衰老和癌症的认识上。他认为未来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是衰老引起的疾病和癌症,而中医学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应该作出贡献。他深入思考研究后在1978年写成《中医药防老和防癌原理的初探》一文,根据中西医学理论研究人体衰老和癌症,提出如下学术观点:癌症发生的内因是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用阴阳学说去看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可以认为是一种阴虚阳亢的现象,是阴虚不能制阳的结果,及时调整失调的阴阳,可能预防癌症的发生;中医的保健养生方法可以调整阴阳,既可以延年益寿,也可以防癌。这些观点已经被近30年的医学发展逐步验证。
$:page
三、专精喉科,继承创新
杨氏喉科是家传的,但杨志仁并不满足仅仅运用家传的一套,他认为重要的是自己锲而不舍去钻研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要与时俱进,要继承,更要创新。
1959年广州中医学院创立眼喉科教研组开设喉科课程,需要编写全国喉科教材。历代多个流派的学说、繁杂的喉科病名,怎样介绍给年轻的一代?杨志仁独立挑重担,认为教材要结合临床实践,要执简驭繁,于是对历代中医喉科医著进行研究,整理归类,写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全国中医学院使用的喉科教材《中医喉科学讲义》,使后学者有章可循,中医界在喉科的交流中也有了统一的语言和规范,这是中医喉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后他继续编写了《中医喉科学中级讲义》和主编修订了《中医喉科学讲义》(重订本),对中医喉科学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还把家传的喉科秘方公开,编进了上述喉科教材,使之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教材中的一部分经验方便是杨氏家族经验的结晶。
喉科教材中有疏风清热汤一方,是广东佛山喉科世医柯师母传授给杨志仁父亲的,原有14味药组成(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赤芍、荆芥、防风、桑白皮、桔梗、天花粉、当归尾、玄参、川芎、白芷、甘草),辛温、辛凉药并用,集疏风清热、活血消肿药于一方,治疗急性咽喉病效果甚佳。杨志仁在实践中体会到南方人的喉科病以热证与阴虚者较多,乃改革创新舍去当归尾、川芎、白芷3味,加入黄芩、浙贝母,使此方适应证更广,取得更好的疗效。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中华医学会广州市五官科学分会的学术交流会上作了一个关于治疗声音嘶哑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中医学对此问题的学术源流,结合自己学习的心得,归纳概括了失音证临床常见的6个基本证型和基本方剂。他认为凡咽喉病日久不愈者,多有正气不足之内因,并常兼见痰湿和血瘀,应该根据患者年龄、体质、证候等细加辨别。他还提出了凡咽喉病患者除了用药治疗外,还必须做到:①尽量少讲话使患处休息,减少瘀血和劳损以得到修复的机会;②早睡眠,使虚火不致上炎,阴阳趋于平衡;③忌食生冷寒凉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寒邪伤肺和辛燥伤肺。这些都是杨志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之谈。
四、调理诸虚,脾肾为先
历代的中医家都注重脾和肾,杨志仁融汇继承了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等多个学派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中医的脾肾学说。他说,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学说是个核心问题,与西医的肾上腺一皮质下系统有相似之处,中西医在这方面如能取长补短,则可以相得益彰解决不少难题。
杨志仁认为中医治疗虚证有优势,补益法中又以健脾补肾法为最常用。1985年,一位17岁的女青年因患过敏性紫癜2年,用过皮质激素、脱敏疗法和中药治疗均未见效而来求治,他发现患者除了皮肤有紫癜外,兼见精神不振、气短声低、胃脘不适,右乳房乳腺增生如块状,小便正常,大便2日l行,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诊为紫癜(脾肾两虚),停用所有西药,用健脾补肾法治疗。拟方用熟地黄、女贞子、桑寄生、五味子、山药、茯苓、枸杞子、仙鹤草、何首乌、菟丝子、白术、炙甘草、陈皮、阿胶,服药8剂紫癜停止再出,继续调治5个月病愈。东莞市中医院何世东医生沿用此法,治疗该病20例均收到理想效果,验证了健脾补肾法治疗该病的疗效。
五、精心研究中药,重视心理治疗,推崇体育疗法
杨志仁在学术上的独到之处还表现在精心研究药物、注重心理治疗和推崇体育疗法等方面。
他认为,人体的正气要时时处处呵护,攻邪治病时不可伤及正气,选用药物一定要细致斟酌。例如,他发现一些病人(如小儿)不耐受苦寒药物,他就尽量为病人选用味淡性平的中药,还亲自煎煮品尝,发现了一些书上记载着味苦性寒的中药,其实味并不苦,性也不太寒,清热疗效良好且副作用极少(例如板蓝根、蒲公英等),就作为首选的清热药。他还很注意中药的药理研究,例如黄精对结核杆菌有疗效,他就常将黄精用于结核病患者,效果非常好;又如龙脷叶味淡性平,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疗效,他将此药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清火止咳养阴润肺且不伤脾胃,还介绍病人将它与猪肉煲汤作食疗之用,大受欢迎。
杨志仁非常重视心理治疗,他反复强调,与病人交谈是医生治病的手段,从谈话中可以发现疾病的成因、辨证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谈话,给患者良好的信息,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让带着疑惑和忧虑而来的患者心情舒畅和充满信心地与疾病作斗争,促进疾病痊愈。不少患者对杨老此举评价甚高,说找杨老看病还没有吃药,身体就已经舒服了不少,中药吃下去就更舒服了,这反映了他对病人身心同治达到相当高的造诣。
他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讲究综合治疗,对于慢性疾病尤其如此,坚决反对单纯药物观点,并特别强调体育锻炼,认为中国传统的体育方法在防治疾病方面有独到的功效,这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他将著名的武术气功专家李佩弦老师举荐到广州中医学院任教,又多次在学院的各种会议上呼吁搜罗气功方面的人才,争取早日开设气功课程以发挥中医优势。为推广气功治病,他积极地在省卫生厅的气功训练班中任课,又在广东省中医院创设富有中医特色的气功室。他常常对患者介绍患了顽疾经体育疗法治愈的例子,并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作体育治疗的指导。杨志仁常常向病人推介的是放松功、意气功和胸腹按摩法,有条件的病人也可以做太极拳、八段锦等,他说:“不要小看胸腹按摩的作用,胸腹是脏腑的所在部位,微循环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经常按摩胸腹可以改善脏腑的微循环,从而调整阴阳平衡,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往往有事半功倍的疗效。”他还指出,中药、针灸和中国体育疗法是中医学的三件宝,配合得当则相得益彰,不应重此轻彼,作为临床医生要努力全面掌握运用,以造福病人。
六、传承中医,不遗余力
杨志仁认为医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应据为己有,中医药学的发展要靠一代接一代的不懈努力。他从1951年起参加中医的教学工作,先后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担任教师。20世纪50年代末到广州中医学院喉科任教,网罗了谭敬书、王德鉴、谭祖辉、何鸣、张述清等一批中、西医人才,充实了中医喉科的团队。1969年后杨志仁年过60身体欠佳,仍然坚持定期门诊工作,参加全国教材、西学中班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中医百科全书等的编写工作,热情认真地参与指导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和外单位进修医生工作,在1981年72岁高龄时,他还勉力而为走上本科教学的讲台。特别是在1972年广州中医学院领导安排了他的女儿杨启琪作为工作助手和学术继承人后,他更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工作,克服了体弱多病、视力不好等许多困难,亲自搜集资料,指导女儿学习和整理,逐字逐句推敲修改,写出了科研建议、论文和医案等一批文稿,并言传身教指导临床10年之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
20世纪50年代,杨志仁在《自传》里写的“志仁”是他1933年报名参加广州市中医师资格考试时所取,此后便用此名行医。由此可知,他矢志岐黄之术造福百姓的决心早已确立,几十年医学生涯中他坚定不移秉持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正是他一生取得医学成就的力量源泉。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