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学我必须超我养生必先养心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2/2
导读:

学我必须超我养生必先养心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100岁生日,学生和同事为他祝寿。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养生经

  百岁邓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有何养生心得?老人笑着说,他的长寿经只有一句话: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

  邓老说,养生不仅要讲究吃啥注意啥,更重要的是精神养生。“知足者贫者亦乐;不知足者富者亦忧。要向上看,不要向上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常不乐怎么能长命?”

  起居有节、饮食有度、适量运动,也是老人老当益壮的秘诀。在采访的这天早上,老人刚打完每天必做的功课“八段锦”,神清气爽。

  近日,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迎来了100岁生日。11月26日,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吕玉波,以及邓老的弟子、第二届“国医大师”禤国维等上门给邓老祝寿。

  这是广州一年最好的季节。冬日阳光,温暖了邓老的会客厅。老寿星与众弟子纵论中医之道,细说仁心仁术,传授养生心得,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润泽人心。

  这位见证了一个世纪的老中医,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至今每天读书看报,思考中医药发展。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镜头,他讲究地披上一件黄外套,戴上红围巾,幽默地说:“我们是黄种人、红思想嘛。”

  谈 屠呦呦获诺奖

  她在中医典籍找到“导师”

  吕玉波:邓老,前不久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此引发了中西医之争这一热点话题。您如何评价屠呦呦的成功?

  邓铁涛:许多人认为屠呦呦做的是西药研究,走西方研究道路,获的是西方的奖,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全面。发现青蒿素,完全采用的是化学分析法吗?不尽然。屠呦呦的灵感恰好来自中医的经典。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他们陷入僵局。

  在这个时候,她再一次转向中国古老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看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另辟蹊径采用不超过50℃的溶剂进行提取,获得了成功。可见,她是在中医经典中找到了“导师”。

  但当时青蒿素必须服药7天,疟疾也容易复发。同在项目组中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做了优化,就是复方。如今,李国桥领衔做的复方青蒿素已是第三代了,24小时就见效,疾病也不复发。中医药在不断进步发展,如今是现代科学“战争”,不是靠强兵利刃就可以的,更要考虑“兵法”,“海陆空”要相结合。

  谈 中医药传承

  要进行中医药文化再教育

  吕玉波:这些年,中医药的发展很快,但仍面对不少质疑。前几年还有人说要“取消中医”。您见证并参与了近百年我国中医的发展历程,您觉得要如何弘扬中医?

  邓铁涛:我们先来讲讲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取消了汉医即中医,废医存药,认为中药有效但中医无用。后来,日本卫生部的一位部长见到了当时中国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同志,反思说,日本取消中医是错误的,而中国做了正确的选择。

  中国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意义重大。毛泽东主席对中医的评价很高,说“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屠呦呦当时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西学中”。

  前几年有人说要“取消中医”,那是一场闹剧。我说,看看我们的省中医院,每天门诊病人2万多、卖出中药12吨,就知道,中医是取消不了的,这就是老百姓用脚投票。所以,2000年我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题词,是这么写的: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中医有很多宝贝,等着我们去挖掘。

  禤国维:听说,中国的宇航员也吃中药了。

  邓铁涛:对啊!外国的航天员上天,不是常得“航天运动病”吗。前些年,航天部门请王绵之老中医去给航天员“治未病”,给他们调理身体,结果航天员上天回来,一个个能够自己走出舱,外国的航天员出来心跳每分钟100多次,我们的航天员,心跳基本正常。这就是中医的功劳。

  又如2003年“非典”,广东中医介入早,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不仅退热时间短、没有反复,而且患者恢复好,平均住院日短,没有后遗症。香港还特别邀请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前往香港援助,开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南方日报:您认为,现在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哪些制约?

  邓铁涛:现在还是存在一些政策制约,比如药典,对中药剂量的一些限定,不太合理。比如,治疗疑难病“重症肌无力”,我想到了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李东恒的“补中益气汤”,并受清代名医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的启发,将“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剂量调至120克,成了如今中医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常用方——强肌健力饮。但是根据药典规定,黄芪不能超过60克。如果按照这个用量,就没效果了。中医药就像战阵,要充分考量如何用兵,而不是靠白老鼠点头就行的。所以,制定药典的同志,也可以来学学中医嘛。

  南方日报:中医的科普尤为重要了。

  邓铁涛:是啊。我认为,中医药发展,要写三种科普文章,一种给群众看,一种给领导看,一种给科学家看,要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再教育。

  谈 中医药未来

  中医要“双向接轨”

  禤国维:邓老,您是我的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您当年给我们讲的“各家学说”。我在这个过程中深受启发。

  邓铁涛:哈哈,我讲的是“各家乱说”。当时我的心得是,先把病案发给学生,让大家先考虑如何治,然后我再来讲讲这一家是怎么治疗的,给大家充分的时间思考。学中医,要综合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南方日报:您桃李满天下,禤老去年也评上第二届“国医大师”了。您对您的徒弟有怎样的期待?

  邓铁涛: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学我者,必超我”,希望他们都超越我,这样中医才能发展。之前,我有个外国学生毕业,我就给他题了两个字“超我”。

  吕玉波:邓老,当年是您号召全国一批名老中医到广东省中医院带徒弟,补我们人才的短板,在全国引起轰动。您对医院发展有怎样的期望?

  邓铁涛:道路决定命运,正确的道路会让医院的水平全面提高。希望广东省中医院建设成为中医的黄埔军校,重视中医药文化精华的继承与发扬,这是有益于全世界的。中医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去发扬它,那就说明我们这一代是笨蛋。如果这一代把中医丢了,那我们是罪人。

  这几天,北京中医药大学约我给学生们写寄语,我写了这几句:“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要把祖国医学精华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这才是自我创新的方向”。他们说,这是中医的科学发展观嘛,哈哈。

  南方日报:您还常谈到中医与世界接轨的问题,观点是“双向接轨”,这该如何理解?

  邓铁涛:20世纪最流行的词语,就是与世界接轨,就是我们是小弟弟,要向老大哥接轨。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国应该与世界双向接轨,互相接轨。我们必须要有信心,中西医合作努力挖掘宝库,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底气了,他们就要接我们的轨了。

  人物档案

  邓铁涛是首批“国医大师”之一,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从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著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故事

  为保住中医命脉他多次上书中央

  邓铁涛在中医界地位尊崇,一生多次上书中央,为中医呐喊。

  1984年,邓铁涛在为徐向前元帅做保健时提出“我帮你看病,你要救中医”。他以一个普通“中共党员中医”的名义,写信给中央领导,胡耀邦作了“认真解决好中医问题”的批示。此后不久,国务院同意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精简机构,中医药管理局可能受影响。邓铁涛当即联合全国其他七位著名老中医一起上书。最终,中医药管理局被“保下来了”。这就是中医界著名的“八老上书”事件。

  1998年,全国又刮起了一股“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邓铁涛忧心忡忡,再次和其他老中医一起上书朱镕基总理。后来,合并风“刹车”。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他又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建议中医介入抗“非典”。一周之后,他接到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的电话:“您的信,总书记已经收到了,还作了批示。谢谢您!”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陈枫 通讯员 胡延滨 宋莉萍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