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关庆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26.29, -0.30, -1.13%)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同仁堂中医药传承大师、同仁堂首批海外中医药特技传承师,同仁堂集团专家委员会高级专家。
北京同仁堂医馆馆长,同仁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国老年病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委员。出身于著名关氏中医世家,先后追随十几位各具特色的中医名家进行中医全科临床研修。在临床中博采众长,孜孜以求,审证求因,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中医必遵之精髓,提倡“全气”认识与实践的多维医学观。在治疗内、妇、儿、皮肤、疑难杂症、未病医学、中医养生等领域都有着自己深厚的见解和突出的疗效,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在全球孔子学院历届院长年会上宣讲中医中和之道的医疗、养生、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中国文化价值观。
中医养生是探寻生命存在与维护的一种认识方式、实践方式、衡量标准。与现代西方医学的医疗、保健不同,中医药讲究通过“养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养心”若能“得神”,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得神”的实现与保持,则在于“常”,“常”的关键,是“致中和”。中医是“中”的医学,是“和”的实践,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平衡,寻求实现“天人合一”的医药道路。
中医养生,根本上是以“修心”而达“天人合一”
中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于天、地、人动态整体之中,提倡“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人的健康出现问题,产生疾病,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出现了问题。中医医疗和养生实践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维持、恢复、提升、顺应“天人合一”。所有中医药的技术、方法、产品,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其中隐含这样一层意思:既然手段要服从于目标,那么“天人合一”意味着,生命是自然整体的生命,生命的主导来源于外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和最终能做的,便是跟从与顺应天、地、人这个动态整体。换言之,生命是我们个人的,但更属于“天地人”这个更宏观的整体。
在这个宏观整体中,那个有“我”的我,只不过是无“我”的“天地人”大我的投影而已。需要强调的是,投影只能跟从本体,不能控制本体。但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却在这样做,并以为可以这样做!
“天人合一”揭示了中医药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传统所说的“心”处于整体调控生命的中心位置,如同一个国家的君主、领袖,故有“心为君主之官”的说法。显然,这个“心”,跟解剖学的“心脏”、跟学习知识与思考问题时所用的“思想之心”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指一切自然生命系统的关键、枢纽,既指身体生命,也涉及情感思想,更包括作为背景的自然、社会。
这个“心”在“天地人”的整体中,既离不开具体的人,又离不开这个人所生存的天地自然和社会,是人真正的“重心”。这在古代叫作“天心”,叫作“元神”。《管子·心术》称之为“心之中又有心焉”,这才是中医药所说的“心”。
故中医认为:这个“心”不是“人心”,而是“天心”,“天心”的表现,是“天性”。中医讲“上士养心”,即善养生者,要从“心”着手养生,跟着“天性”养生。可以理解为,不应固执地依赖自己的思想知识去养生,而是要跟从身体内的生命感觉养生。人的身体自然会提醒你,怎样做可以让生命进入更舒服的状态。
“养心”若“得神”,方是最高境界
“得神”,指一个人作为“天地人”整体生命系统中的内在核心,其自我调节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中。
《黄帝内经》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恬淡虚无”,则“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我们的生命之“心”若能保持或恢复“清净”、“恬淡”,生命状态就会处于有序化的状态,即“精神内守”,生命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就会提升,即“真气从之”,这样怎么还可能生病呢?
中医称此为“得神”,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提倡“养神”为养生的最高境界。中医讲的这个“神”,既不是神仙,也不是思想意识,而是系统生命活力的度量。这既包括了生命的自组织性,也包括生命受“天地人”整体规范的依从与适应性,涵盖了立于“天地人”整体中人的生命系统的整体有序性、与更高层次的可交流性以及与更大系统的吻合性,是生命多层次嵌套系统整体稳定与灵活水平的表征。
“得神”的实现与保持,在于“常”
如何实现“得神”水平的养生?
《黄帝内经》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即“清净”、“得神”,要“因时之序”,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说,我们只要饮食起居简单机械地定时定量,就能养生。而是说,人的饮食起居,要与“天地人”整体的自然气候节律同步,如同自然界太阳晨升暮落,月亮朔藏望盈,一年四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与天地同步的节律性,是一切生命的内在固有规定性。
《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所以《黄帝内经》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才说“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这个能让人“得神”的“生长之门”,中医称之为“常”,《黄帝阴符经》称此为“不神而所以神”,即“常”是能让生命系统有序化保有并提升的机制。所以《道德经》才说“不知常,妄作凶”。
那么,怎样才能“知常”、“得常”、“守常”呢?中医说“得之者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要知、行这个“常”,必须明确两个问题:谁得?得谁?这个“谁”,其实就是上文所说的“天心”,即“人的本性”。要从本性上得,要知道自己的“本性”,所以是“得之者内”;而我们这个“本性”又是既在我们身体中,又在我们生存的“天地自然社会整体”中,所以,又要“守之者外”。能如上“知常”、“行常”、“守常”,已经是在“调神”高度的养生了,不再是仅仅在形体上做事倍功半的假功夫了,所以说是“用之者神,忘之者器”。
中医对生命之“节律”的把握和对生命深层之“常”(规律)的遵从,实际上是从整体属性上来把握的,就是要关注、维持、恢复、提升人体生命的“自性”,用饮食的“食性”、中药的“药性”来进行调整。中医药材、食材采取,要重视“采造时月”,中药制药讲求“五月初五和药”,都是讲选择与制造药物、食品,要考虑其生命节律特征的获得与保留、改造。
甚至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也会重点考虑遵从生命节律,如药的繁体字“薬”,取“艹”与“樂”组成,“樂”在古代读作“yao(音“药”)”即是讲节律。“薬”的造字含义表明,中药利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草药,及其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的自然节律特征,来调整人体生命节律的不平衡及其与自然节律变化的不协调。
同样,中医开药称为“方”,“方”是一个时空格局的概念,亦是选取、构造时空节律特征,来调整人生命时空节律中的异常与不平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常”的关键,是“致中和”
中医进一步认为,从整体来看,随着阴阳中和水平的提高,人体的生命状态、自我调节能力、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也都会上升,因此养生要遵从“中和”,这是中医医疗、养生的核心。
《黄帝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和则神乃自生”。《中庸》则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以饮茶为例,茶性寒,采用热饮的形式,既可令清凉的茶性随水的热散开,冲荡涤清人体内的暑热火气,同时也调和了茶的寒性不使之骤冷伤胃气。
又如,中国人对菜肴的烹调思路:扁豆、茄子之性是均匀的渗透寒,烹调中必须用大热的大蒜;而对于螃蟹这种性大寒且凝聚的食材,则需要以生姜的温散之性来调配。
同样,中医养生推崇“太极拳”,讲求动静相兼,中和平衡,才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最佳之道。
所以,中医是“中”的医学,是“和”的实践,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平衡,寻求实现“天人合一”的医药道路。中医医疗、养生,与其说讲具体方法,毋宁说是结合具体人的体质、生存状态与方式、天气节律、地域特征,找寻生命平衡的实践。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