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评判“互联网+医疗”还太早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0/23
导读:

评判“互联网+医疗”还太早

在很多从业者看来,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蕴含着人们对移动医疗的期待和焦虑,值得欣喜,更值得深层次的思考。而刚刚出版《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书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的观点,则代表了几乎所有创业者的态度:“2014年才被称之为中国移动医疗的元年,至今才一年多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还难以评判行业发展好与不好,就像是评判一个一两岁的孩子长大以后有没有出息,还是太早了。”
    近几天来,因旧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网络上掀起了对移动医疗的新一轮讨论,阿里健康与滴滴出行近日联合推出的“滴滴医生”,又为热火朝天的讨论添了一把干柴。
    与2012年移动医疗刚刚走热,资本方蜂拥而至,业内一片叫好声不同,如今更多人开始更审慎的看待“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和定位。借用春雨创始人兼CEO张锐在为春雨话题专门建立的千人讨论群中说的一句话,“赞我谤我,不过是借我言人世”。
    和医疗沾边的事情急不得
    最近这一轮对于移动医疗的讨论,起于今年5月微博博主“一医一世界”发表的文章《论春雨医生的倒掉》。文中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入错行。医疗本身很大,市场却很小;看病需要信任,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资本等不起;市场丘壑纵横,资本想一统天下阻力很大。二是模式行不通。线下诊所的本质依旧是中介,而这个中介又区别于打车中介;政府在医疗中是主导角色,任何想进入医疗行业挣钱的资本都会面临一种道德指责。文章认为,春雨以前尝试的模式已经很多,剩余的可信故事已经不多,必然走向失败。
    对此,网络上开始了狂风暴雨式的探讨。一些业内人士直言,文章引起关注,至少说明其戳中了当前移动医疗公司的一些痛点。张锐在10月19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梳理了自2011年春雨建立以来走过的创业道路,坦承其中有过弯路,也在不停试错。在他看来,移动医疗是一个新的行业,没有任何可借鉴、可抄袭的对象。因为春雨是先行者,应该担负起探索、尝试的责任。
    “新的行业”,几乎每一位移动医疗创业者都以此形容当前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以美国学者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解释了她对当前移动医疗行业的理解。
    戴廉表示,对于每一个创新产品而言,都存在创新者(即率先采用新产品的一群人),早期使用者、早期多数使用者、晚期多数使用者以及落后型消费者。其中,在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多数使用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而当前的移动医疗行业正处于这一阶段。
    “各种O2O行业都有个共同点,最容易快速覆盖的是使用频次高、价格低、业务标准化的行业,比如滴滴出行。而较难覆盖的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使用频次低、价格又高的产品。而医疗行业因为使用频次低、服务无法标准化、价格不等,处于两者中间。”在戴廉看来,滴滴出行花费了大约两年时间跨越创新曲线的鸿沟,更为复杂的移动医疗行业取得如今的进展,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
    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对唱衰的论调更是嗤之以鼻。他笑言,2012年年底就有人提出挂号网很快会倒掉,事实击碎谣言。“在我看来,如今外人对于行业的焦虑都出于善意的期待,因为滴滴出行在几年内就成为日成交量、市场占用率高的应用,而移动医疗还在摸索。但和医疗沾边的,没有快工。所以我觉得从业者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心态,那就是珍惜这种期待,真正埋下头去,务实地积累和成长,这样才能赢得尊敬。即便一些创业公司倒下,也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铺路石,也应该获得掌声。”
    在不断创新中成长
    更多对于移动医疗唱衰的论调,其支持依据之一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公司仍然鲜见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其时常变动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让习惯了稳定的医界人士看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移动医疗创业者看来,创新和试错本身就是行业成长不可回避的过程。
    树兰医疗总裁、开放医疗与健康联盟发起人郑杰表示,移动医疗的成长之树应该扎根于传统医疗的痛点,而这些痛点对于医患双方在不同阶段是变动的。例如患者病情加重,就需要大专家的帮助,需要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人。而对于健康状态的人而言,往往需要的是咨询保健等保险类的服务。正因如此,目前的创新模式有咨询类的轻问诊、院内App、医生工具、医生社区、医生平台、医患导流等。“各种类型的切入都在尝试阶段,但是结论目前需要时间验证,但有些模式会长期存在,比如说对医生的评价。但是现在全面去评价哪些会长期存在还为时尚早。”
    对于寻找痛点,创业者也存有争议。卓健医疗创始人兼CEO尉建锋直言,无论是开设线下诊所,还是健康大数据互联实验室、电视客户端,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连接医生与患者的服务,在当前的体制内看来还是很有难度,原因之一就是公司很难满足医患双方以及医院真正的需求。“比如,患者希望通过平台快速找到大医院名医,而时间被无限碎片化的名医希望快速解决有价值的病例,同时提高知名度。而这些单纯的轻问诊平台都无法解决。同时,如今春雨想把这些医生和患者拉到医院外围,医院不乐意,医生和患者就非常难做。所以还是应该着眼于如何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医疗流程和体验。”
    此外,虽然很多人认为“滴滴医生”是一种抓眼球的营销模式。但在陈金雄看来,这种尝试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毕竟医疗是O2O服务,线下占主导。移动互联网在外围突破,从预约挂号到报告提醒、患者导航,已经解决了很大问题。未来如果把轻问诊、预约挂号、出行结合起来可能也会成为一种服务模式。再向后延伸,未来或许可以产生第三方上门取标本化验,再通过互联网推送结果类似的创新业务。从这个角度讲,‘滴滴医生’其实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戴廉则表示,现在创业者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去考虑医疗生态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现阶段,医生、患者、医院各个力量此消彼长,创业者还需要更深入了解医疗行业,找到立足点,并且持续不断地创新。
  要与医改政策有机结合
    在业内人看来,“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来自于需求,而这种需求是有目共睹的。陈金雄将当前传统医疗行业的痛点总结为5点,即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质量差和矛盾深。其中,看病难和看病贵是世界性难题,也正因如此,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医改破题。
    “虽然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很难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但在技术层面却能够破解现实情况下的困境,而这也是移动医疗存在的价值。”陈金雄表示,首先一点就是医疗资源有效配置问题,这与当前政府提出的分级诊疗以及改善医疗服务感受等政策非常吻合;其次是调动医生积极性问题,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颁布后,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互联网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此外,未来广义的移动医疗将包含可穿戴设备等一系列工具,由此会相继产生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等,而这些“大块头”组合在一起发生裂变,将会使医疗模式产生巨大改变。
    在采访中,廖杰远直言,目前挂号网更名为微医集团,就是要致力于促进医疗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在他看来,分级诊疗是政策名词,而在互联网应用中就是要实现按需匹配,而互联网与生俱来的连接“基因”,完全可以突破这一阻碍。
    廖杰远介绍,目前微医团队已经吸引了包括吴孟超团队在内的3800组专家上线,建立跨区域的医生协作组织。“目前最大的医生团队有上千名医生参与,患者登陆微医App后,我们会自动按照对症、就近、医生时间等几个维度,为其匹配合适的医生初诊治,如果患者病情需要,患者可以在医生团队中享受绿色通道转诊,实现分级诊疗。”廖杰远说,通过专家团队,可以让大医院专家和基层医生形成有效沟通。以此,以一位大专家为轴心,就可以把他的经验扩展到一群医生,最终形成几十位甚至几百位专家。
    廖杰远也认识到,真正的专业分诊,能够切实提高诊疗效率和诊疗准确率。因此,为了准确匹配,目前微医已经发展了7000多位团队专业助理,平均每个医生团队至少3人,而这些人员的工作就是做“人工匹配”,分诊人员全部都是团队里资深的医务工作者,多数为专业医生或专业医生助理,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线上分诊体系。集团计划用15个月时间连接100万名基层医生,将微医平台发展为“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
    事实上,将互联网与卫生政策有机结合,从医疗痛点切入,已成为主流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模式。尉建锋表示,目前卓健科技从最开始掌上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到现在的医链“提高医生专业水平”,再到目前正在推广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移动远程系统,都是为了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就医流程,沉淀医生的智慧。同时响应目前国家政策导向,建设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有限支撑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模式,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在简化流程、提高医疗效率,以及资源下沉和就医体验上,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与传统医疗必将融合发展
    当移动医疗兴起之初,创业者最爱说的词是“颠覆”,如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讨论传统医疗“哪些是移得动的,哪些是移不动的”,是个伪命题。而互联网就是一种工具,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以后会和空气和水一样是必需品,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不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而会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更好的体系。
    “互联网进入任何一个领域,总是从一个点开始。当然,能不能有效力,取决于进入的点是不是核心的痛点,力度够不够,如果两者兼备,就可以从这一点开始渗透,逐渐渗透至业务链接的其他几个环节。”廖杰远表示,未来“互联网+医疗”的理想模式就是医、险、药的闭环运行。
    尉建锋则表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还在探索阶段,并且只是整个移动健康行业的维度之一。“最终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患者预防保健到看病、就医、康复、监测等各个点均有切入,并且有医院、医生、患者甚至第三方机构(比如影像公司、检验公司)的参与,它还应该包括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
    “真正的医疗革命是把诊前、诊中、诊后完全打通,形成闭环,而强大的医院内部信息化程度,会是未来医疗服务的制高点,也是医疗服务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基础。”郑杰表示,医疗行业能否升级,关键是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平台水平。在发展过程中,一大批做医院信息化的公司也会参与进来,能不能给医院带来全新的信息系统是值得思考的。也因如此,未来树兰医疗会投入更多精力做医院内部的信息化重构。
    对于未来,更多的创业者持乐观态度。廖杰远透露,过去邀请医生加入微医,要一个人一个人“磕”,如今因为产品在推动分级诊疗方面有所突破,包括医院甚至省级卫生计生委都前来寻求合作。
    尉建锋则表示,目前卓健科技已经在全国18个省(市)的300家医院上线App,同时在杭州、绍兴、宁波等15个区域推出平台型App。基于这些线上终端,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多终端会诊体系。“现在国内几乎大部分医院和医生对移动医疗持开放和拥抱态度,非常乐意与我们一起探索如何简化医院工作、提升医生社会价值、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我认为这也是国内移动医疗创业者不断努力的结果。”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