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温度,也看到了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造健康中国的总体工作安排。我们期待,医疗卫生行业改革发展规划中的每一项措施如春风化雨,融入患者看病就医时可感可知的具体服务之中,让百姓对改革所释放出的红利有更多的获得感。
医疗服务的持续改善,是公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直接的感受,也是医改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从百姓对医疗服务的具体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改善患者看病就医体验。
比如,已开展多年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和2012年,原卫生部回访调查表明,77家医院出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达88.97%和93.12%。在这些直观数字的背后,有着护理领域多项持续的改革举措,增加护士数量、扭转医护比倒置现象,改善执业环境,提高护士收入,促进分配方式调整等。
再比如,预约诊疗服务的逐步推进,缓解了挂号排长队的问题,大大缩短了候诊时间。越来越多的医院还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让门诊患者能从网上、手机上取化验单;让住院患者在床旁做出院结算,对医药花费一目了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看病节省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些就医感受改善的背后,就有医改“四梁八柱”之一的信息化建设持续布局、投入和发力的功劳。
从2011年开始,全国医疗系统开展了“三好一满意”活动,以服务、质量、安全、医德和行业形象为落脚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新近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督查的结果表明,群众对医改和就诊体验的满意度达到96%。
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启动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三年计划,其内容小到“优化诊区设施布局,保持就诊环境整洁,设置醒目引导标识”,大到“规范诊疗行为,落实患者安全措施”“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注重医学人文关怀”“落实政府管理责任”等,覆盖百姓看病就医的方方面面,并要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重点工作统筹协调、同步推进,足见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的重视,也足见改善服务的决心。
不可否认,医疗卫生服务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患者对改善医疗服务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满足,比如在基层看不上高水平的医生、流动人口异地就医要享受医保还不那么容易等。以此为目标和方向,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基层培养更多合格医生;制定政策,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加强医疗质量控制,鼓励设置独立的检验、病理诊断、影像检查机构,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医保异地报销更方便,都是改善服务的新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既需要全行业、全社会开动脑筋,付出智慧,见诸行动,同时需要深化医改,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提供助力。
另外还需要看到,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方面,还有不少空白等待填补。比如,康复机构、护理院缺位,轻症老年病人不得不挤到大医院;居家养老中缺乏医护服务,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巨大等。这些都要依靠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补齐医疗服务链条,依靠社会资源做大医疗卫生蛋糕才有望解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群众期盼改革出实效,要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都对医疗卫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我们要做好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储备,从提供和改善服务入手,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