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共医事。由是观之,药毒也,而病毒也,药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而考本草,有毒者有焉,无毒者有焉,为养者有之,不养者有之。于是人大惑焉,世远人泯经毁,虽欲正之,末由也已,今之所赖也,天地人耳。夫有天地,则有万物焉,有万物,则有毒之能也,有人则病与不而有焉,是古今之所同也。从其所同,而正其所异也,孰乎不可正哉!扁鹊之法,以试其方也,药之瞑眩,厥疾乃瘳,若其养与不养邪,本草之云,终无其验焉。故从事于扁鹊之法,以试其方,四十年于兹,以量之多少,知其所主治也。视病所在,知其所旁治也。参互而考之,以知其征,于是始之所惑也,粲然明矣。凡攻疾之具,则药皆毒,而疾医之司也。养精之备,则辨有毒无毒,而食医之职也。食者常也,疾者变也,吾党之小子,常之与变,不可混而为一矣。而本草也,混而一之,乃所以不可取也。不可取乎,则其方也。规矩准绳,是故扁鹊之法,以试其方之功,而审其药之所主治也。次举其考之征,以实其所主治也。次之以方之无征者,参互而考次之,以古今误其药功者,引古驯而辨之,次举其品物,以辨真伪,名曰《药征》也。犹之一物也,异其用,则异其功,是以养其生者,随其所好恶;攻其疾者,不避其所好恶。故食医之道,主养其精也。故撰有毒无毒,而随其所好恶也。疾医之道,主攻其疾也。故药皆毒而不避其所好恶也,而为医者不辨之,混而为一,疾医之道,所以绝也。
夫古今不异者,天地人也。古今异者,论之说也。以其不异,以正其异,不异则不异,异则异也。譬如人君用人,率材则功,达材则无功矣。一物无异功,用异则功异,用养生乎?用攻疾乎?养生随其所好恶,攻疾不避其所好恶,不知其法,焉得其正?其法既已建,而后以其不异,以正其异,不异则不异,异则异。《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是之谓也。
盖今之为医之论药也,以阴阳五行,疾医之论药也,唯在其功耳。故不异则不异,异则异。
然则治疾如之何,匪攻不克;养生如之何,匪性不得。吾党之小子,勿眩于论之说,以失其功实云尔。
明和八年中秋之月日本艺阳吉益为则题
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
考证白虎汤证曰∶谵语遗尿。
白虎加人参汤证曰∶大烦渴。
白虎加桂枝汤证曰∶身无寒、但热。
以上三方,石膏皆一斤。
越婢汤证曰∶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不渴,非全不渴之谓。无大热,非全无大热之谓也,说在外传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以上二方,石膏皆半斤。
大青龙汤证曰∶烦躁。
木防己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以上二方,石膏皆鸡子大也。为则按,鸡子大,即半斤也,木防己汤,石膏或为三枚,或为十二枚,其分量难得而知焉。今从旁例,以为鸡子大也。
上历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互考《伤寒论》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则按,上云不可与白虎汤,下云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上下恐有错误也。于是考诸《千金方》,揭《伤寒论》之全文。而白虎汤加人参汤,作白虎汤是也。今从之。
《伤寒论》中,白虎汤之证不具也,《千金方》举其证也备矣,今从之。
辨误《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已。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
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陶弘景曰∶石膏发汗,是不稽之说。而不可以为公论。仲景氏无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而在下则下。于是乎有非吐剂而吐,非下剂而下,非汗剂而汗者,是变而非常也。何法之为?譬有盗于梁上,室人交索之。出于右,则顺而难逃。逾于左,则逆而易逃。然则虽逆乎?从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陶氏所谓石膏发汗,盖亦此类也已。陶氏不知,而以为发汗之剂。不亦过乎?后世以石膏为峻药,而怖之太甚,是不学之过也。仲景氏之用石膏,其量每多于他药;半斤至一斤,此盖以其气味之薄故也。
余尝治青山候臣蜂大夫之病。其证平素毒着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发则胸膈烦闷而渴,甚则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数矣。一日大发,众医以为大虚,为作独参汤,贴二钱,日三服;六日未知也。医皆以为必死。于是家人召余诊之。脉绝如死状,但诊其胸,微觉有烦闷状,乃作石膏黄连甘草汤与之。一剂之重三十五钱,以水一盏六分,煮取六分,顿服,自昏至晓,令三剂尽,通计一百有五钱,及晓,其证犹梦而顿觉。次日余辞而归京师,病客曰∶一旦诀别,吾则不堪。请与君行,朝夕于左右,遂俱归京师。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许日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药而不可怖也,可以见焉尔。
品考石膏本邦处处出焉。加州、奥州最多。而有硬软二种。软者上品也。《别录》曰∶细理白泽者良。雷曰∶其色莹净如水精。李时珍曰∶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为则曰∶采石药之道,下底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采石膏于其上头者,状如米糕。于其下底者,莹净如水精,此其上品也。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用之,此以其性为寒故也。臆测之为也,余则不取焉。大凡制药之法,制而倍毒则制之。去毒则不,是毒外无能也。诸药之下,其当制者,详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考证猪苓汤证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滑石一两。
上此一方,斯可见滑石所主治也。滑石白鱼散证曰∶小便不利。蒲灰散证曰∶小便不利。
余未试二方,是以不取征焉。
互考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甘散,其痛立息。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
品考滑石和、汉共有焉,处处山谷多出之也。软滑而白者,入药有效。宗曰∶滑石今之画石,因其软滑,可写画也。时珍曰∶其质滑腻,故以名之。
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也。
考证大陷胸汤证曰∶心下痛、按之石硬。
以上一方,芒硝一升,分量可疑。故从《千金方》大陷胸丸。作大黄八两、芒硝五两。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项亦强。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故从《千金方》作五两。
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曰∶大便不通。又曰∶不吐不下心烦。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今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此方无有焉。故姑从桃核承气汤,以定芒硝分量。
柴胡加芒硝汤证,不审备也。(说在互考中)以上一方,芒硝六两。
大承气汤证曰∶燥屎。又曰∶大便硬。又曰∶腹满。又曰∶宿食。
大黄牡丹汤证曰∶小腹肿痞。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曰∶心下痞坚云云。复与不愈者。
以上三方,芒硝皆三合。
大黄硝石汤证曰∶腹满。
以上一方。硝石四两。
橘皮大黄朴硝汤证曰∶食之在心胸间不化、吐复不出。
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
以上二方,朴硝、芒硝皆二两。
硝矾散证曰∶腹胀。
以上一方,硝石等分。
上历观此数方,芒硝主治坚块明矣,有软坚之功也。故旁治宿食腹满,少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者也。
互考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而加芒硝者也。而小柴胡汤主治胸胁苦满,不能治其块,所以加品考硝石和、汉无别;朴硝、芒硝、硝石,本是一物,而各以形状名之也,其能无异,而芒硝之功胜矣,故余家用之。
考证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证曰∶厥,咽中干,烦躁。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烦不得安。
甘姜甘草汤证曰∶咽燥而渴。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以上五方,甘草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甘麦大枣汤证曰∶藏躁喜悲伤欲哭。
以上二方,甘草皆三两。
甘草汤证曰∶咽痛者。
桔梗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桂枝甘草汤证曰∶叉手自冒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曰∶烦躁。
四逆汤证曰∶四肢拘急厥逆。
甘草粉蜜汤证曰∶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以上六方,甘草皆二两。
上八方,甘草二两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苓桂甘枣汤证曰∶脐下悸。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小建中汤证曰∶里急。
半夏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小柴胡汤证曰∶心烦。又云∶胸中烦。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倚息。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人参汤证曰∶逆抢心。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乌头汤证曰∶疼痛不可屈伸。又云∶拘急不得转侧。
以上十方,甘草皆三两。
排脓汤证。阙。(说在桔梗部)谓胃承气汤证曰∶不吐、不下、心烦。
桃核承气汤证曰∶其人如狂。又云∶少腹急结。
桂枝加桂汤证曰∶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曰∶惊狂、起卧不安。
以上五方,甘草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无论急迫,其他曰痛、曰厥、曰烦、曰悸、曰咳、曰上逆、曰惊狂、曰悲伤、曰痞硬、曰利下,皆甘草所主。而有所急迫者也,仲景用甘草也;其急迫剧者,则用甘草亦多。不剧者,则用甘草亦少。由是观之,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古语曰∶病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斯甘草之谓乎?仲景用甘草之方甚多,然其所用者,不巡前证,故不枚举焉。
凡征多而证明者,不枚举其征,下皆效之。
互考甘草汤证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凡其急迫而痛者,甘草治之。
其有脓者,桔梗治之。今以其急迫而痛,故与甘草汤。而其不差者,已有脓也。故与桔梗汤,据芍药甘草附子汤,其证不具也。为则按其章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是恶寒者,附子主之。而芍药、甘草,则无主证也。故此章之义,以芍药甘草汤。脚挛急者,而随此恶寒,则此证始备矣。为则按∶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俱有甘草。而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皆无甘草也。
汤证曰∶或如狂、或少腹急结,是虽有结实。然狂与急结,此皆为急迫,故用甘草也。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俱解其结毒耳。故无甘草也,学人详诸。
辨误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孙思邈曰∶解百药之毒。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呜呼?此说一出,而天下无复知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从三子之说,则诸凡解毒,唯须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则其说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诸药本功,则就长沙方中,推历其有无多少。与其去加,引之于其证。则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长沙方中,无甘草者居半,不可谡众药之主也,亦可以见已。古语曰∶攻病以毒药,药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学人察诸。夫陶弘景、孙思邈者,医家之俊杰,博治之君子也。故后世尊奉之至矣。而谓甘草众药之主,谓解百药之毒,岂得无征乎?考之长沙方中,半夏泻心汤本甘草三两,而甘草泻心汤更加一两,是足前为四两,而误药后用之,陶、孙盖卒尔见之,谓为解药毒也。呜呼?夫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故观二子之过,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孙知仲景误药后,所以用甘草,与不必改其过何也?陶、孙诚俊杰也,俊杰何为文其过乎?由是观之,陶、孙实不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后世之不幸哉!东垣李氏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是仲景所不言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今欲为疾医乎?则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不可从也。
品考甘草华产上品,本邦所产者,不堪用也。余家唯锉用之也。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
考证芍桂枝苦酒汤证曰∶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又云∶汗沾衣、色正黄加汁;防己黄汤证曰∶身重、汗出恶风。
以上二方,黄皆五两。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黄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二方,黄皆三两。
桂枝加黄汤证曰∶身常暮盗汗出者。又云∶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
以上一方,黄二两。
黄建中汤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黄一两半。
上历观此诸方,黄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能治身体肿或不仁者,是肿与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考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汤,同治黄汗也。而芍桂枝苦酒汤证曰∶汗沾衣,是汗甚多也。桂枝加黄汤证曰∶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用黄多少,则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黄汤、防己茯苓汤。同治肌肤水肿也。而黄有多少。防己黄汤证曰∶身重汗出。防己茯苓汤证曰∶水气在皮肤中,此随水气多少,而黄亦有多少。则黄治肌表之水明矣。故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汤,随汗之多少,而用黄亦有多少也。
黄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为则按∶仲景之治不仁,虽随其所在,处方不同。而历观其药,皆是治水也。然则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便,则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学人思诸。
防己黄汤,《金匮要略》载其分量与《外台秘要》异。为则夷考其得失,《外台秘要》古,而《金匮要略》不古矣。故今从其古者也。
辨误余尝读本草载黄之功。陶弘景曰∶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甄权曰∶主虚喘,肾衰耳聋,内补。嘉谟曰∶人参补中,黄实表也。余亦尝读《金匮要略》,审仲景之处方,皆以黄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为则尝闻之,周分置医,职四焉∶曰食医、曰疾医、曰疡医、曰兽医。夫张仲景者,盖古疾医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动言疾病,而弘景动论养气,谈延命,未尝论疾病。后世之喜医方者,皆眩其俊杰,而不知其有害于疾医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岂不亦悲哉?夫逐奔兽者,不见大山。嗜欲在外,则聪明所蔽。故其见物同,而用物之异。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也;仲景以黄治水气,弘景以之补虚。夫药者,毒也。毒药何补之为,是以不补而为补,以不补而为补,是其聪明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语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夫古所谓虚实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无者,今则有之,则是实也。昔者常有者,今则无之,则是虚也。邪者,常无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谓实者,病也。而虚者,精也。因病而虚,则毒药以解其病毒而复其故也。非病而虚,则非毒药之所治也,以谷肉养之。故曰攻病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今试论之。天寒肌肤粟起,当此时服黄而不已也。以衣衾则已,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无他。是非病而精虚也。若乃手足拘急恶寒,是与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不已也,与毒药而已也。无他,是邪实也。呜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征,此孔子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权、嘉谟不言疾医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祸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阴阳,此功之所以不着也。
品考黄汉土、朝鲜、本邦皆产也。汉土出绵上者,以为上品,其他皆下品也。其出朝鲜、本邦者,亦皆下品也。今华舶之所载而来者,多是下品,不可不择也。凡黄之品,柔软、肉中白色,润泽味甘,是为上品也,锉用。
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证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不得卧。
以上一方,黄连四两。
黄连汤证曰∶胸中有热、腹中痛、欲呕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吐。
白头翁汤证曰∶下利欲饮水。
以上四方,黄连皆三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
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连皆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连治心中烦悸也明矣。故心中烦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此皆治也。此外用黄连一两方多,其比余药分量差少,但举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征焉!故不枚举也。
互考张仲景用黄连。其证与人参、茯苓,大同而小异。说在人参部。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此方黄连为君,而有心中烦之证,斯可以见其主治矣。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而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既云不足,又云泻心,此后世论说之所由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烦悸之谓也。凡病心中烦悸、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汤皆治也。由是观之,所谓不定者,烦悸之谓也。
辨误夫万物生于天也,故天命之谓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谓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谓之蠃能。人之眩蠃能,而谓性多能者多矣。余尝读本草,举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一性,岂有此多能哉!今近取譬于人之多能乎?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清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虽圣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有无能焉,多能非求于天性之外而成焉,无能非求于天性之中而无焉。人其性而用之,则多能也,是善于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则尽其性之任而已。任之外,无有其能也。清则清,和则和,直则直,从性之一而贯之,不可移易也。亦有学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与性成者也。此所以论于人之道,而非所以论于草根木皮也。夫善于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况于草根木皮乎?性之外,无有多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黄连之苦,治心烦也,是性之为能也,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如心烦者,其应如响。仲景治心下痞,呕吐下利,其方用黄连者甚多,斯亦可以征也。由是观之,黄连主治心烦也,本草之谬也明矣。黄连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品考黄连处处出焉,出于本邦越中者,为上品,世所谓加贺黄连是也。贪利之贾,成以郁金色之,不可不择也,锉用。
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考证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六物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心烦。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止。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以上八方,黄芩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微呕、心下支结。
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芩或一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呕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证也,则得黄芩即治矣。其无此证者,终无效焉。无他,治心下痞也。
互考六经之言,则后人所搀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强急而下利者,此汤主之。
为则每对若证,即用此汤,其应如响,学人审诸。
六物黄芩汤,其证不具也。此方半夏泻心汤,而去黄连、甘草加桂枝者也。张仲景用人参、黄芩也,于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则心下痞硬干呕下利者,此汤主之。其无此证,则终无效也。学人审诸。
辨误世医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论药之寒热温凉,终不一定。彼以为温,则是以为热;甲以为寒,则乙以为凉。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者之于用药也,譬犹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为武夫也。医亦然,毒药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苟有其证者而不用之,则终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则何以医为也?张仲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世医不深察,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药,可悲也夫!品考黄芩处处出焉。出汉土者,此为上品也;出朝鲜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锉用。
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考证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又云∶腹中痛。又云∶胁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汤证曰∶胸胁满。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又云∶往来寒热。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急、郁郁微烦。又曰∶往来寒热。又曰∶心下满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以上一方,柴胡四两而八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其他治往来寒热、或腹中痛、或呕吐、或小便不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为则按∶《伤寒论》中,寒热、腹痛、呕吐、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胁苦满而有前证,则柴胡主焉。此可以见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考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其证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蒌也。今试诸世所谓疟疾,胸胁苦满而渴者,甚有效焉。其无有胸胁苦满证,则终不知也。然则胸胁苦满证,其脱也明矣。
辨误《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考柴胡处处出焉。本草以产于银州银县者为上品也。本邦药铺所鬻者有二品。曰镰仓柴胡,曰河原柴胡也。盖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种也,不可用焉。镰仓柴胡者尤佳,去须及头,以粗布指拂拭之,锉而用焉。雷、陈子承,称柴胡香气甚矣。而本邦之产,比诸产汉土者,形状则同,气味则薄,因稽诸说。嫩则香美也,老则不也。张元素曰∶气味俱清,故今用镰仓柴胡也。
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考证桔梗白散证曰∶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以上一方,贝母三分。
仲景氏用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贝母,主治郁结痰饮,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与仲景氏治浊唾腥臭,其归一也已。其功于桔梗,大同而小异也。
品考贝母用自汉土来者也,锉用焉。今本邦间亦出焉,不异于汉土产也。
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考证小青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以上二方,细辛皆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以上三方,细辛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胸胁心下宿饮停水而所致也,用细辛则水饮去,而其证已。可以见其所主治也。
互考麻黄附子细辛汤条,特云少阴病反发热,而不举余证。为则按∶六经也者,是后人之搀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谓少阴病者,蜷卧、小便清利也。蜷卧者,恶寒甚也。恶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恶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也。由是观之,恶寒之为水气也明矣。其喘而恶寒,有痰饮之变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条下,故不复赘焉。
辨误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夫欲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药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审其药功而已。为则从事于此,审试诸药,本草所谓大毒者,其不彻疾也,不瞑眩。所谓无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见药弗瞑眩,而疾之为瘳者也。呜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哉!学人思诸。
品考细辛本邦称云∶真细辛者,即是也,洗去尘土,锉而用之,药铺间以杜衡充细辛也。
不可不辨矣。
主治心中懊也。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而烦也。
考证枳实栀子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栀子大黄豉汤证曰∶心中懊。
以上二方,香豉皆一升。
栀子豉汤证曰∶心中懊。又曰∶胸中窒。又曰∶心中结痛。
栀子甘草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栀子生姜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以上三方,香豉皆四合。
瓜蒂散证曰∶心中满而烦。
以上一方,香豉一合。
上历观此诸方,其主治心中懊也明矣。
互考枳实栀子豉汤条,无心中懊证。为则按∶栀子大黄豉汤,此枳实栀子豉汤而加大黄者,而其条有心中懊之证;心中懊,固非大黄所主治也。然则枳实栀子豉汤条,其脱心中懊之证也明矣。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是栀子豉汤加味之方也。故每章之首。冠以若字焉。心中懊而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心中懊而呕者,栀子生姜豉汤,斯可以知已。
辨误栀子豉汤方后,皆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世医遂误以为吐剂,不稽之甚。为则试之,特治心中懊耳,未尝必吐也。且心中懊而呕者,本方加用生姜其非为吐剂也,亦可以见矣。《伤寒论集注》曰∶旧本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传于此也。
今品考香豉李时珍曰∶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中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大过,取晒簸净,以水拌之,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罐中,筑实,桑叶盖浓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
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考证泽泻汤证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以上二方,以泽泻为君药。泽泻汤,泽泻五两,五苓散一两六铢半。
茯苓泽泻汤证曰∶吐而渴欲饮水。
以上一方,泽泻四两。
八味丸证曰∶小便不利。又曰∶消渴、小便反多。
以上一方,泽泻三两。
猪苓汤证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泽泻一两。
牡蛎泽泻散证曰∶从腰以下有水气。
以上一方,用泽泻与余药等分。茯苓泽泻汤以下四方,以泽泻为佐药也。
上历观此诸方,泽泻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互考泽泻、五味子,同治冒而有其别也。说见于五味子部中。
辨误陶弘景曰∶泽泻久服则无子。陈日华曰∶泽泻催生,令人有子。李时珍辨之,其论详于《本草纲目》。夫怀孕,妇人之常也,而有病不孕,故其无病而孕者,岂其药之所能得失乎?三子不知此义,可谓谬矣。余尝治一妇人,年三十有余,病而无子,有年于兹。诸医无如之何,余为诊之。胸膈烦躁、上逆而渴,甚则如狂,乃与石膏黄连甘草汤,并以滚痰丸服之。
周岁,诸证尽愈。其父大喜,以语前医。前医曰∶治病则可,而不仁也。曰∶何谓也?曰多服石膏,无子也,是绝妇道也。非不仁而何?其父愕然,招余诘之。余答曰∶医者掌疾病者也。而孕也者,人为而天赋,医焉知其有无哉?且彼人之言,子何不察焉?彼人疗之十有三年,而不能治之,彼岂豫知其来者乎?其父曰∶然。居顷之,其妇人始孕也。弥月而娩,毋子无品考泽泻本邦仙台所出者,是为良也。锉用。
主治乳肿也。
考证薏苡附子散,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五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曰∶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分。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半两。
互考薏苡附子散,证不具也,而薏苡附子败酱散,言如肿状,则主治浮肿明矣;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亦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而去石膏加薏苡,则用之于咳喘浮肿可也。
品考薏苡仁和、汉无别,田野水边,处处多有焉,本交趾之种,马援载还也,本邦有二,其壳浓,无芽,以为念经数珠,不中用药也。有芽尖而壳薄,即意苡也,俗传其种弘法师之所将来也,因号弘法麦。
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考证栝蒌薤白白酒汤证曰∶喘息、咳唾、胸背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曰∶胸痹、心中痞。
以上二方,薤白皆半升。
栝蒌薤白半夏汤证曰∶心痛彻背。
以上一方,薤白三两。
上历观此三方,薤白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品考薤白有赤白二种,白者为良。李时珍曰∶薤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
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考证大建中汤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苓姜术甘汤证曰∶身体重、腰中冷。又云∶腰以下冷痛。
半夏干姜散证曰∶干呕吐逆、吐涎沫。
以上三方,干姜或四两,或诸药等分。
人参汤证曰∶喜唾。又曰∶心中痞。
通脉四逆汤证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逆。又云∶干呕。
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又云∶咳。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又云∶心烦。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欲呕吐。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六物黄芩汤证曰∶干呕下利。
以上九方,干姜皆三两。
栀子干姜汤证曰∶微烦。
甘草干姜汤证曰∶厥,咽中干、烦躁吐逆。
干姜附子汤证曰∶烦躁、不得眠。
以上三方,干姜二两、一两,而四两之例。
四逆汤证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冷。
以上一方,干姜一两半,而三两之例。
桃花汤证曰∶下利。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曰∶呕吐不止。
以上二方,干姜一两,而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其呕吐者,咳者、痛者、下利者之等,壹是皆水毒之结滞者也。
互考孙思邈曰∶无生姜,则以干姜代之。以余观之,仲景氏用生姜、干姜,其所主治,大同而小异;生姜主呕吐,干姜主水毒之结滞者也,不可混矣。
辨误本草以干姜为大热,于是世医皆谓四逆汤方中,姜、附热药也,故能温厥冷,非也。按厥冷者,毒之急迫也,故甘草以为君,而姜、附以为佐,其用姜、附者,以逐水毒也。何热之有?京师二条路白山街,有嘉兵卫者,号近江铺,其男年始十有三,一朝而下利,及至日午,无知其行数,于是神气困冒,医为独参汤与之。及至日晡所,手足厥冷,医大惧,用姜、附益多,而厥冷益甚,诸医皆以为不治。余为诊之,百体无温、手足擗地、烦躁而叫号、如有腹痛之状、当脐有动、手不可近。余乃谓曰∶是毒也!药可以治焉。知其死生,则我不知之也;虽然,今治亦死,不治亦死,等死,死治可乎?亲戚许诺。乃与大承气汤,(一帖之重十二钱)一服。不知,复与,厥冷则变为热、三服而神色反正,下利减半。服十日所,诸证尽退。由是观之医之于事知此药,解此毒耳。毒之解也,厥冷者温,大热者凉。若以厥冷复常为热药,则大黄、芒硝,亦为热药乎?药物之寒热温凉不可论,斯可以知已。
品考干姜本邦之产有二品,曰干生姜、曰三河干姜。所谓干生姜者,余家用之。所谓三河干姜者,余家不用之。
盖古书之贵于世,以施诸今而有征也。其古虽并于诗书,言之与实背驰,则不足贵矣。
本草之书,传于世也虽邈焉。凿说之甚,辨折以胸臆,引据以神仙,其言巧而似。于是其理达而远乎实,游断谍谍,不异赵括之论兵也。先考东洞翁,于是作《药征》,考校效验,订绳谬误,揣权宜,精异同。虽颇穷经旨,未尝有如本草说多能者。然循其运用之变,奏异功则殆如天出,而俏性多能,是方之功,而非一物之能也。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而浮云盖其光,则水火忽不可致也。而终日握阳燧不得温手,终夜舐方诸不能止渴。方诸阳燧,虽致水火,责之以其能而不获者,非自然之能也。自然之能出乎天,而不假他力,法用之功成之可以据,载籍虽古,岂足尊信哉?行考之于《药征》也,主治颇详明,不道阴阳,不拘五行,以显然之证。征于长沙之法,推功之实,审事之状,阐众之所未发,以烛乎冥行之徒。诚扁鹊之遗范也。其书之已成,受业者奉之,屡请刊行。翁喟然欢曰∶过矣!刊行何急?世所刊之书,后欲废者,往往有之,皆卒然之过也。药论者,医之大本,究其精良,终身之业也。今刊未校之书,传乎不朽,为人戮笑,宁蠹灭于椟中,终不许焉。翁卒暨于今十有二年,遂命剞劂之师,利行之于世矣。
天明甲辰之冬十一月朔男猷谨题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