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唐孙真人着千金要方。谓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小卒不成大。故孙氏方先小儿而后丈夫耆老。实崇本之义。譬夫良苗嘉植。初生之日。不克培其根本。去其蝥贼。鲜有不夭折者。即幸而长成。其华实亦必不茂。则小儿科之急需讲求。洵医林之先务也。惟小儿气质微弱。有病每不能自为陈说。故医家目为哑科。最不易治。习是科者。必先于天时之寒暖。地势之高下、以及人身十二经脉之环周。奇经八脉之起止。三百六十五穴之部位。平日了然于心。临证复察色听声。反复推求。始能洞悉病情。而不致偾事。故尚书谓保民如保赤子。良以保民者。必周知民间之疾苦。所恶勿施。所好与聚。而民始治。犹保赤者。必诚求赤子之隐曲。时其饥饱。适其寒温。而赤子始安。余以辁材。奉命巡阅两湖。督理军务。兼长民政。夙夜只惧。不惮博访诹谘。期举闾阎之疾苦。扫除而廓清之。为吾乡父老昆弟谋乐利而策安全。顾箕毕之好恶不同。一人之耳目有限。往往事与愿违。力不从心者。时或不免。至此始恧然于保民之难。愈憬然于保赤之不易。适吾宗北承孝廉倦游回鄂。携有手校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余素稔小儿科之难。而善本尤不易得。
因捐资付梓。复商之北承孝廉。重加雠校。以免鲁鱼帝虎。贻误将来。庶几保民之愿。虽未尽偿于目前。而保赤之心。
尚幸流传于后世。至此书为医学之宝笈。幼科之金针。前人序论。言之綦详。兹不赘述。
岁次甲子首夏两湖巡阅使督理军务兼湖北省长黄冈萧耀南衡山叙于武昌节署
保幼大全者。予同寅朱君时佐之所以寿世者也。其论理至精至密。其制方至详至备。盖自人之成形。以至成童。纤悉之证。莫不毕具。惜乎着之者失名耳。相传谓得之古冢中。虽未必然。而用之疗疾。靡有不效。诚天地间一奇书也。
朱君携至宣城。谋与李令宗仁。绣梓以传于四方。且请予序诸首。予惟传曰。如保赤子。赤子甚不易保也。而是书亦未易得之。得之者不私于一家一邑。而欲传之于四方。且将以及后世。使凡赤子。皆得所以保之之道。而安然于长大寿考之域。二君子之用心。不亦公且溥矣乎。夫保赤子。即所以保民也。使保民者。真能如保赤子。而民有未安者。吾未之信也。是为序。
弘治二年己酉秋七月望日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直隶宁国府知府天台范吉以贞书
保幼大全。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之别名也。以其制方着论。详审精密。故复名之曰保幼大全。予素颇有志于济物。
见医家书。每喜蓄之。挥使郑君和。精于小儿医者也。与予友善。予扣其所以精于医之故。乃出是书焉。予阅是书之异于寻常也。又扣其所以得之之故。则曰相传农人得之于古冢中。于是求以录之。郑君无难色。遂以全集授予、录而珍藏诸笥者有年矣。间遇小儿疾。按方试之。往往得奇验。一日。偕宣城令李君宗仁询民瘼。会于公所。语及是书。宗仁又乐于济物者也。即取而刊之。以广其传。不数月而成。噫。予窃禄明时。无补于吾民久矣。使一二孩提之童。得因是书而济万分之一于危迫仓卒之际。予之素心。宁不亦少慰乎。若其为术之高下。明者当自得之。盖不待予言者。姑序其所自云。
弘治己酉中秋旦京闱戊子乡贡进士宁国府通判世族济南朱臣时佐书
余先君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家藏甚久。今六十余载矣。不知作者为谁。博加搜访。未尝闻此书之流播也。
自婴孩初育以至成童。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视古今方书极为详尽。仁哉。着书者之心也。宗族亲旧间。幼稚有疾。
余每口传指授。效如影响。又取其可以通用于大人者。增汤剂而用之。尤为神异。岂此书不言之妙。有待于余而发耶。
乌可掩为一家之实。而不与人共之。于是集二三同志。订正其誊写之舛。锓于行在太医局。以广其传。得此者敬而用之。
当知余言不缪。或未免画蛇添足之讥。不暇顾矣。吁。齐鲁大臣。史失其名。恨不得详其人也。
嘉定丙午立春日和安大夫特差判太医局何大任序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着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劝学人。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
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苟能如此。于道几希。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如到其家。须先问曾请未。会请师即问曾进是何汤药。已未经下。乃可得知虚实也。如已曾经下。即虚矣。更可消息参详。则无误矣。又治小儿之法。必明南北禀受之殊。必察土地寒温之异。不可一同施治。古人最为慎耳。
人禀父母精血化生。故内经有曰。阳施阴化。谓之有子。圣济经言。方其受授之初。一月血凝。二月胚胎兆。三月阳神为魂。四月阴灵为魄。五月五行分五脏。六月六律定六腑。七月七精开窍。八月八景具全。九月气足象成。十月百神集备。至日满而生也。(又云。一月如珠露。二月若桃花。三月形象成。四月男女分。五月腑脏具。六月筋骨全。七月魂生而动左。八月魄长而动右。九月三转身。十月足而生。此未知其所出。)其始有谓之妊者。以其阳始而阴任之也。有谓之胚者。以其未成为器而犹坯也。有谓之胞者。以其已为正阳而阴包之也。有谓之胎者。以食于母而为口颐也。有谓之娠者。以其有时而动也。有谓之怀者。以其有身而根据也。原夫此象者。皆阳始阴任在有形之先。次由五行而后化成也。故曰。阴阳具而五行立矣。且阴之所任者。
壬也。一阳壬兆。则人乃肇生。命门主生气之原。精所藏焉。壬、阳水也。合丁之阴火而生丙。故有命门。然后生心。
心主血。神所藏焉。丙之阳火。合辛之阴金而生庚。故有心然后有肺。肺主皮毛。魄所藏焉。庚、阳金也。合乙之阴木而生甲。故有肺然后生肝。肝主筋。魂所藏焉。甲为阳木。合己之阴土而生戊。故有肝然后生脾。脾生肉。意所藏焉。
戊为阳土。合癸之阴水而生壬。故有脾然后生肾。肾主骨。志所藏焉。故肾与命门一也。此阴阳五行。夫妇生化。自然之理也。人之赋禀。自受气至胎化。自成形至生养。亦皆由焉。
胎内十二证
一、双瞽。二、只眇。三、骈拇。四、六指。五、体残。六、肢废。七、独肾。八、喑哑。九、缺唇。十、社老。十一、挛拳。十二、侏儒。
胎外十二证
一、睛凸。二、近睹。三、鼻。四、耳反。五、结喉。六、项瘿。七、舌短。八、节弹。九、龟胸。十、驼背。十一、膝并。十二、交胫。
六指
儿生下六指者。外科以利刀截一指。外贴生油膏。往往有不见痕迹者。
缺唇
儿生下缺唇。亦能弥缝。然不能掩其痕。十二病中。惟是二种仅有手段。昔人之不能。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
儿才生出母腹中。急当举之。便以绵絮包裹。抱大人怀温暖。虽暑月。亦不可遽去绵絮。须渐渐减去之。盖乍出母腹中。不可令冒寒也。又急以绵裹手指。揩拭儿口眼中及周遭秽血。皆令尽净。不可令入口眼也。若举迟。失于包裹。
则令儿中寒。若秽血得入口眼。则令儿生病。(其证候方论并在后)
儿才生出母腹中。哭声迟者。急以葱白细鞭其背。呼父小名。即啼。又儿才生下。气欲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其儿。顿放大人怀中温暖。若已包裹。须更添之。令极温暖。且未得断脐。将胞衣置灰火上烧之。仍捻大纸。却盛蘸油点着。于脐带上往来遍燎之。以脐带连脐。得火气由脐入腹故也。更以热醋汤捋洗脐带。须臾则气回啼哭。然后如常洗浴断脐。此法甚良。救者甚多。
儿才生下。须先洗浴。以涤荡污秽。然后乃可断脐也。若先断脐。则浴水入脐而为脐疮等病。及浴水须入药预先煎下。以瓶贮顿。临时炊暖用之。不犯生水即佳。并以后浴之。亦用药煎汤。今具煎汤用药下项。
用猪胆汁汤浴儿。则不患疮癣。皮肤滑泽。用金银虎骨丹砂煎汤。则辟邪恶。去惊。(单用虎骨亦得)用李叶切半升煎汤。则解肌热。去温壮。用白芷二两。苦参三两。锉碎煎汤。则去诸风。用蒴葱白胡麻叶白芷本蛇床子煎汤。退热。
用苦参黄连猪胆白芨杉叶柏叶枫叶煎汤。去风。
用大麻仁零陵香丁香桑葚本煎汤。治诸疮。
用金银桃奴雄黄丹砂煎汤。则辟邪除惊。
用益母草煎汤。治疥癣诸疮。
凡煎汤。每用水一斗。入药煎至七升。去滓。适寒温用之。冬不可太热。夏不可令冷。须调停得宜。乃可用之。
儿自生之后。须根据时洗浴。以去垢污。又不可数数。若都不洗浴。则皮皴毛落。多生疮疥。凡洗浴时。于背上则微微少用水。余处任意。即不可极淋其背。亦不可久坐水中。则引惊作病。切须慎之。如常能根据法用之。令儿体滑舒畅。血脉通流。及长少病。无不验也。
儿自胎孕以至生成。皆禀五行而分五脏。故自五气以生五态。而各不同。圣济经言。五行孕秀有异宜。
五态委保有殊气。冲和均赋。体性潜异者。盖母气胎育。有盛衰之虚实。故其子生也。有刚柔之勇怯。又经云。
心气虚而语晚。肝气微而行迟。脾气弱而肉瘠。肾气怯而解颅。如此之类。悉皆是矣。然五脏之气。禀受殊异。
其于怯弱者。圣人亦有方药以补养之矣。
心
心气盛者。则伶俐。早言笑。形神清而多发。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发久不生。生则不黑。心主血。发为血之余。怯则久不生也。心系舌之本。怯则语迟也。
治小儿生下无发。以鲫鱼烧灰末。和酱敷之。即生。
巨胜丹
治小儿发久不生。
当归(去芦一两)生干地黄(去苗土一两)芍药(一两以上并为末)巨胜(一合别研)胡粉(半两别研)上同研匀细。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黑豆汤下。兼化涂头上。量大小用。
又方
以楸叶中心子杵烂。绞汁涂之。
又方
以羊屎烧灰。淋汁。同豉汁洗之。三日一次。不过十次。即生。
又方
治血热。发薄不生。以桃柳煎汤。入猪胆汁和。沐头。发自生。
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从小至数岁不能言。
石菖蒲(二钱)人参(去芦焙半两)丹参(去芦一钱)天门冬(去心焙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赤石脂(三钱)上同为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温水下五七丸。至十余丸。量大小增损。日三。久服取效为度。无时。
又方
治同前。
菖蒲(一两一寸九节者良)远志(甘草水煮去心一两)桂心(一两)黄(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连(去须半两)酸枣仁(汤浸去皮半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二粒。煎生姜汤化下。无时。
灸法灸心俞三壮。灸两足踝三壮。
又方
治五六岁不语。此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不能发转故也。一云。风冷伤于少阴。以赤小豆为末。酒和涂舌上。神效。以社坛余胙酒。与少许饮。
肝
肝气盛者。则跷健而早行立。肝气怯者。则长不能行而脚细,名曰鹤膝。肝主筋。怯则筋弱。故长不能行也。又或眉久不生。眉属肝。肝气不荣。故眉久不生也。何以知眉属肝。且五脏皆有毛。其发属心。心为火。
火性炎上。故发生上枪也。须属肾。肾为水。水性润下。故须生下顺也。是以女人皆无外肾。故无须也。毛属肺。肺在五脏之上而主外。故毛生皮肤之外也。眼睫属脾。眼轮亦属脾。脾在右偏。故睫斜生眼轮之上也。眉属肝。肝在左偏。故眉斜生眼睫之上也。左为上。右为下。所以眉在上而睫在下也。
麝茸丹
治小儿从小至数岁不能行。大验。
麝香(研)茄茸(酥涂炙黄)生干地黄(去苗土焙)虎胫骨(酥涂炙黄)当归(去芦洗焙)黄(锉各半两)上为细末。用羊髓二两。煮烂。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磨沉香汤送下。乳前。日三服。
羚羊角丸
治同前。
羚羊角(用尖细节密者锉取末)虎胫骨(敲破涂酥炙黄)生干地黄(去苗土焙)酸枣仁(去皮炒过秤)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桂(去粗皮不得见火)防风(去芦切焙)当归(去芦切焙)黄(切焙各一分)上为细末。炼蜜和剂。每用一子大。食前温水化下。日三。儿大者加之。
又方
以五加皮为末。饮服之。
灸法小儿自小至五岁。不能行者。灸两足踝各三壮。
又灸法小儿鹤膝脚细。不能行者。灸膝眼三壮。
治小儿生下无眉毛。欲得生者。以七月中采乌麻花。不拘多少。阴干为末。以生乌麻油浸。每夜敷之。
赤芝散
治小儿眉毛眼睫。因癣退不生。名乳颊癣。
野油花(旋复花是)赤箭(天麻苗)防风(去芦各等分)上为细末。先洗癣净干。以好油调涂之。后服乌犀丸。
乌犀丸
犀角末(一钱)猪牙皂角末(二钱)干蟾末(三钱)龙脑(少许)上为细末。熊胆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一丸。温水下。量儿大小加减。
脾
脾气盛者。肌肉浓而色紫。耐壮而乳多。脾气怯。则肌虚而喜汗。汗多则肉瘠。脾主肌肉。怯则肌虚。虚则荣卫衰。故汗多而肉瘠也。
丁香散
治小儿脾怯多汗。
陈皮(一两)青皮(去穣)诃子肉(去核)甘草(各半两)丁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儿小分之。
香瓜丸
治小儿喜汗。
大黄瓜(黄色出种子者)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胡黄连柴胡(去芦)青皮(去嚷)鳖甲(醋炙黄)黄柏(去粗皮)芦荟上药各等分。瓜用一个。先将黄瓜割顶去瓤。以诸药为细末。填瓜内至满。却将顶盖口。杖子签定。慢火内煨熟。取药并瓜研之。如皮研不烂则去之。干后入面糊。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二丸。乳后冷浆水下。儿大加之。
粉身法
黄连(去须)牡蛎(火)贝母(各七钱)上为细末。以米粉一升。同研匀。粉身。与丁香散同用。
肺
肺气盛者。肌肤莹白滑腻。发细黑浅。肺气怯则肌肤粗败。若无皮而血凝。故宝鉴亦名血凝。孙真人言。小儿出腹。肌肉犹是血也。渐渐坚化。肺主皮肤。肺气不充则血沮败。不成肌肤。故若无皮毛而血凝。面目绕鼻口悉黄,闭目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哭无声。不吮乳。此皮毛不敛也。多是不育。千金治以龙胆汤。
(方具于后)治初生儿血凝。皮肉不敛。哭无声。不吮乳。以胡粉研细。酒和涂之。干即再。
又方
以白僵蚕为末。煎汤。适寒温浴之。
灸法初生儿血凝。以脐四边各去脐半寸。并鸠尾下。五处各灸三壮。
肾
肾气盛者。囟小而合早。牙齿早生。肾气怯者。解颅而囟不合。牙久不生。生则不固。面惨。目睛多白。肾主骨髓。脑为髓海。怯则脑髓不成。故囟解而不能结也。解颅不瘥。而百病交攻。极难将护。此最为大病矣。又肾主骨。牙乃骨之余。怯则牙久不生也。
玉乳丹
治小儿解颅。
钟乳粉(根据法炼者半两)熟干地黄(根据法蒸者半两)柏子仁(半两)当归(去芦半两)防风(去芦分锉)补骨脂(一分拣净微炒)或加黄茯苓亦得。
上为细末。入钟乳粉柏子仁拌匀。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茴香汤送下。乳后。
又方
治同前。
细辛(去苗)桂心(各半两)干姜(七钱半)上为细末。以乳汁和敷缝上。干即复敷。儿面赤即愈。
又方
以蛇蜕皮炒焦为末。用猪颊车骨中髓。调敷缝上。日三。一方只用猪颊髓。
又方
以驴蹄烧灰。研细末。生油和敷缝上。以瘥为度。
治小儿囟不合生蟹足骨半两。白蔹半两。为细末。以乳汁和贴缝上。
又方
以龟甲煮汤。适寒温渍之。不得用黑者。
治小儿囟不合。鼻塞不通。以大天南星微炮去皮。为细末。淡醋调。摊绯帛子上贴之。仍炙手热。频熨立效。
治小儿囟不合。囟肿囟陷并主之。
蛇蜕皮(半两烧灰细研)防风(去芦)白芨大黄(湿纸裹煨纸焦各一分)上为细末。入青黛一分。同研极匀。每用半钱。用猪胆汁调匀。将纸一片。按大小长短。翦一纸花子。摊药在上。仍于四边各留少白纸。用淡醋糊涂遍。以贴病上。不住以温水润动。一伏时换。一方以防风一两半。柏子仁白芨各一两。为末。乳汁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易之。
又法治小儿解颅。囟不合。作头巾与裹。遮护之。久而自合。千金云。良法也。
治小儿齿久不生以雄鼠屎三十枚。日一枚拭齿断。即生。其屎两角尖者。乃雄鼠屎也。一云。用雌鼠屎。两头圆者。
又方
以黑豆三十粒。于牛粪火内烧令烟尽。细研。入麝香少许。再研匀细。用针挑不生齿处。令血出。以药末揩上。不得见风。忌醋。多年不生者。用之极效。
又方
以尿坑中竹木。正旦刮屑涂之。即生。
儿生自乳养者。一切不论。若令乳母乳养者。必择其人。若有宿疾。狐臭瘿。上气喘嗽。疥癣头疮。龟胸驼背。
鼻紧唇。痴聋喑哑。颠狂惊痫。痈疽等疾。并不可令乳儿也。
凡乳母乃血气化为乳汁。则吾性善恶。悉由血气所生。应喜怒饮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若纵性恣意。因而乳儿。
则令儿感生疾病也。若房劳乳儿。则令儿瘦瘁。交胫不能行。若醉以乳儿。则令儿身热腹满。若蓄热乳儿。则令儿变黄。
不能食。若怒作乳儿。则令儿惊狂上气。若吐下乳儿。则令儿虚羸气弱。是皆所忌也。
凡每乳儿。乳母当先以手按散其热。然后与儿吮之。若乳汁涌。恐儿咽乳不及。虑防呛噎。则辄夺之。令儿少息。
又复与之。如是数反则可也。又当视儿饥饱节度。一日之中,知几乳而足量以为常。每于早晨。若有宿乳。须当捻去。
若夏月不去热乳。令儿吐。冬月不去寒乳。令儿咳痢。又若儿大喜之后。不可便乳。令儿惊痫。若儿大哭之后。不可便与乳。令儿吐泻。又乳儿不可太饱。恐停滞不化。若太饱。则以空乳令吮则消。
凡每乳儿。乳母当以臂枕儿头。令儿口与乳齐。乃乳之。不可用膊。即太高。令儿饮乳不快。多致儿噎。又乳母欲寐。则夺去其乳。恐睡着不觉。被乳填沃口鼻。别生其他事。又且不知儿饥饱也。
凡儿生六十日。目瞳子成。能识人。百日。任脉反复。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日。掌骨成。能匍匐。
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移步。乳母常须根据时按节。续续教引。使儿能会。此是定法也。即不得常常抱持。过时都不教引。致令儿筋骨弛堕。又恐成腰脚之疾也。
凡乳母慎护养儿。乳哺欲其有节。襁褓欲其有宜。达其饥饱。察其强弱。适其薄。循其寒燠。盖自有道。不可不知也。
凡儿自初生至盈月。宜常常时取猪乳汁滴儿口中。令咽。最为佳妙。又以珍珠末一大豆许。用蜜一蚬壳和之。分三次或四次。每十日内外与一次。涂儿口中。安心神。镇魂魄。
凡儿生肌肉未成。不可与暖浓新绵之衣。当与故絮帛薄衣。若与新绵浓暖,则蒸燠生热。筋骨缓弱。故圣济经云。
襁褓者衣欲旧帛。绵欲故絮。非乃恶于新燠。亦资父母之余气。以致养焉。
凡乳母。若遇天和无风之时。当抱儿在日中嬉戏。使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若藏帏帐之内。
重衣温暖。譬如阴地草木。不见风日。则脆软不任。易为伤损。故圣济经言。重衣温浓。帏帐周密。宜与减损。甚则伤皮肤。害血脉。是生多疾也。
凡儿常令薄衣,虽冬月。但令着两夹衣。及衲衣之类,若极寒。即渐加旧絮衣。人家多务爱惜。乃以新绵浓衣。温养过宜。适以为害。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若至来春稍暖。须渐减其衣。不可便行卒减,恐令儿伤中风寒。
凡儿于冬月。须着帽项之衣。夏月须着背褡。及于当脊。更衬缀一重。以防风寒所干。谓诸脏之俞。皆在于背故也。
又常令乳母。每日三时。摸儿项后筋两辕之间。名曰风池。若热。即须熨之。令微汗则愈。谚云。戒养小儿。慎护风池者是也。
凡儿于春时。不可覆头裹足。致阳气不得出泄。则发热矣。
凡儿常当看觑消息。无令身体有汗。若汗出则致腠理虚。而以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须审天气冷暖。衣服浓薄。
凡儿于暑月。时常令在凉处。勿禁水浆。但少少与之。唯是不宜多与。
凡儿不可抱于檐下洗浴。又不可当风解脱。恐为寒干。又啼哭未断。不可与乳。冒冷冲寒。不可哺饲。恐为食伤。
又不可近神佛之前。驴马之畔。又不可令儿见怪异之物。及各门异户不相识之人。恐为客忤。
凡儿生三日之外。当与少哺。姚和众云。以粟米煮粥。饮研如乳汁。每日与半蚬壳许。以助谷神。导达肠胃。孙真人云。以粳米饮。七日外与三大豆许。慎不可杂与药吃。巢氏云。儿生满三十日后。当哺少物。如二枣核许。至五十日。
如樱桃许。至百日。如大枣许。若乳少。当以意增之。不可多与。恐不能胜。别生病矣。若乳多。不消哺食者。亦须少少与之。以壮肠胃。儿大。稍稍增之。当有常剂。圣济经亦云。儿生三日用饮。过三日用哺。哺之以赖壳气也。哺之多少。量日为则。如是则五脏得养。而胃气壮矣。今之养小儿者。多务爱惜过当。往往至二三岁。尚未与食。致脾胃虚弱。
体力怯软。平生多病。若在半年之后。宜煮陈米稀粥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则自然易养少病。惟忌生冷油腻荤茹甜物。
凡小儿乳哺。既有常剂。若忽尔却乳哺少者。此是腹中少有不和也。盒饭与微微下之。若都不肯食。但饮少乳者。
此伤重。要下之。不可不下也。若不与下。则生寒热。或为吐痢。及为癖积。脉大者发痫。皆不早治之由也。孙真人亦曰。小儿寒热。亦当下之。乃瘥。又小儿乳哺。不能无痰癖也。常当节适之。若稍不进乳食。便以微药克化。紫圆最妙。
(方在后)不得行药转痢。又不得为无事而迁延。致病大即难治尔。小儿微患。便与微下。则损不甚而易愈矣。若于春夏之时有疾。(千金云。立夏后)切不可妄行吐下。及微疾亦不可乱行针灸。盖针灸伤经络。吐下损腑脏故也。若误行转泻。则使下焦虚而上焦热。变成大病也。故巢氏有言。小儿春夏。自非甚病。决定不可吐下者是也。
凡小儿有不可食之物。不可不知。今具于后。
小儿不可多食栗子。令儿气弱行迟。热食则气壅。
小儿不可食蕨菜。令儿立则无力。久不能行。小儿不可食芡。令儿不能行。
小儿不可食黍米鸡肉胡瓜。令儿腹中生虫。经验方云。小儿未断乳。食鸡肉。令小儿腹中生蛔虫。
小儿不可食越瓜。令儿发痼疾。
小儿不可食麦。令儿发落。(麦是荞麦也)小儿不可食凫茨。令儿脐下痛。
小儿不可食鲟鱼。令儿生症癖。
小儿不可食炒豆猪肉。令生气壅致死。
经言六岁以上者为小儿。十八以上者为少年。据此之言。则十八以下者。皆为小儿也。此乃古之所论尔。以今时校之。则时世相异。理或未当。且礼云。男子三十曰壮有室。又曰。男子三十而娶。是古之男子。皆三十以上方娶。故十八以下。得为小儿之称。今之时则不然。男不过十五而娶。至十八已有生一二子者。岂得为小儿也。以今时言之。当以十四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以上者。天癸已行。婚冠既就。则为大人治耳。
面上五脏部分色
左颊主肝。右颊主肺。额上主心。鼻上主脾。(一云唇口)颐上主肾。色青为风。色赤为热。色黄为食。色白为气。色黑为寒也。
面上五脏四时色
经言五脏之色。皆外荣于面。故死生疾病系焉。肝主春。其色青。心主夏。其色赤。脾主长夏。其色黄。肺主秋。其色白。肾主冬。其色黑。是谓五脏之色。随四时各荣于面也。其色不深不浅。应常光润者。为平和也。若色重深者。其脏实。浅淡者。其脏虚。
面上五脏生死色
经曰。滋荣者。其色生。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枯夭者。其色死。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炱煤。
面上五脏部分相乘色
肝色青者本色也。赤者心乘肝也。黄者脾乘肝也。白者肺乘肝也。黑者肾乘肝也。
心色赤者本色也。青者肝乘心也。黄者脾乘心也。白者肺乘心也。黑者肾乘心也。脾色黄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脾也。赤者心乘脾也。黑者肾乘脾也。白者肺乘脾也。肺色白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肺也。赤者心乘肺也。黄者脾乘肺也。黑者肾乘肺也。肾色黑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肾也。赤者心乘肾也。黄者脾乘肾也。白者肺乘肾也。
面上五脏四时相乘色
经言青赤见于春。赤黄见于夏。黄白见于长夏。白黑见于秋。黑青见于冬。是谓五脏之生。五行相继也。为病轻。若肝色见青白。心色见赤黑。脾色见黄青。肺色见白赤。肾色见黑黄。是谓真藏之色。五行相克也。为病重。
面目死生色
内经曰。凡病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圣济经云。脾真为本。
而面黄必生者。以真气外荣故也。若面青目赤。面青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谓无脾色外荣。而真气已绝故也。
鼻上色
圣济经曰。鼻端青为腹冷。黑为水气。白为无血。黄为胸寒。赤为有风。鲜明为留饮。
目内色
赤者心热。淡红者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肝虚。黄者脾热。无精色肾虚。
金匮死色
凡小儿病者。有黑色满面。或绕口入口。或延眉绕目。或暗人中者。皆死。有青色延面。连目入耳者死。目无精光。眼中有物。如横红针者死。
外台死色
凡小儿病者。面上有青黑色。如纱盖定。从发际至印堂者。不以疾状浅深。六十日死。至鼻柱者。
一月死。至人中者。十日死。满面者。即日死。
耳后完骨上。有青脉如线三两路。卧不静者。此痫疾候。当刺。掐破令血出。以为小治。若目肿破者。死候也。
手大指后。白肉鱼际之上,有筋络色青黑者。胃中有寒。赤黄者有热。赤青黑杂者寒热。若青而小短者少气。
叉手处。手大指第二指之间虎口上。有筋脉如线。看其颜色曲直。以决其病。若纹直者是惊。曲者是伤。沉隐为风。
曲外有冷。曲内为食。
〔歌曰〕虎口青纹直。情知四足惊。黑色元因水。赤乃火飞禽。淡红人惊发。湾紫有伤寻。外冷内为食。沉隐定风生。长大疾须重。短小得安平。但看叉手处。病候验虚真。
第一指上仄三节。名曰三关。小儿从男左女右看之。有八般筋脉纹状。以验其病。名曰八片锦。最下一节。名为气关。有纹过者。病才觉重。诸病既生。则气不调顺。故名气关也。第二节。名为风关。有纹过者。须发惊风。渐加困重。
故名风关也。第三节。名为命关。有纹过者。则病极而命危殆。故名命关也。
\r图\p03-b42a1.bmp\r鱼刺形。主初惊。在气关。主壮热吐泻。在风关。主初惊才发。在命关。惊极难治。
〔歌曰〕形如鱼刺是初惊。遍体如汤面色青。吐泻躁烦如似此。通肠和气便惺惺。
垂针形。主泻痢。在气关。主伤冷吐泻。在风关。泻传惊风。在命关。惊传慢惊风极候。
〔歌曰〕形如悬针泻痢多。发惊身热定违和。此病若变惊风慢。命关已度是沉。
水字形。主肺惊。在气关。涎痰咳嗽虚积。在风关。发惊喘哽涎。在命关。困不治。
〔歌曰〕形如水字肺家惊。虚积相传面色青。鬲上有涎须与治。命关若过更无宁。
乙字形。又曰中曲。主食惊。在气关。主食伤吐痢。在风关。传变风。乙形属肝。肝刑于脾。在命关。传慢脾风。不治。
〔歌曰〕形如乙曲病因肝。眼慢惊啼螈偏。冷积为伤传变此。慢脾风已度三关。
去蛇形。主内实外虚。来蛇形。主外实内虚。蛇中卷形。内外俱虚。此数样皆曲虫。又曰曲蛇。在气关。主疳积。在风关。主劳带惊。在命关。不治。
〔歌曰〕形如蛇曲病因深。脾积疳劳又带惊。未过二关宜早治。若过三关更莫论。
长者弓形。短者环形。主疳积。在气关。吐逆疳热。吃泥土。在风关。疳极羸瘦。在命关。不治。
〔歌曰〕形如环弓疳气黄。好食泥土是寻常。此病早求良医治。三关已到命飞扬。
乱纹形。主虫痛。在气关。主气不和。有虫积。食诸生物。在风关。主虫咬心腹痛。在命关。病困极难治。
〔歌曰〕纹乱纵横虫上寻。晓夜啼号不可禁。神佛求遍都无应。安虫取积得康宁。
珠形死候。此候不拘三关上下。见者皆为死候。
〔歌曰〕流珠死候不须医。便是沉莫疗之。三关若见都休望。安排后事更无疑。
〔诸纹总歌〕鱼刺初惊候。悬针泻痢多。水纹惊肺积。乙样是肝讹。曲虫惊疳病。环弓一论过。乱纹虫咬甚。流珠病已。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