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能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相翼日月并列。《混元道经》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曰∶谷,养也,能养神则不死。神为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
五脏尽伤则五神去),是谓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地,天于人为鼻;牝,地也,地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滞,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原也。言鼻口之门,乃是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混元道德经》曰∶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之九窍而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也,动皆之死地十有三(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有三之死地)。夫何故?以其求生之浓也(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之活之太浓也。远道反天,妄行失纪)。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以其不犯上十有三之死地也)。
《庄子·养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禀,各有极也),而智也无涯(嵇康曰∶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不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恒在于智困,不在性动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郭象曰∶以有限之性,寻无趣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于智矣,又为智以救之者,又殆矣)。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向秀曰∶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张湛曰∶生理自全为分外,所为此,是以有涯随无涯也)。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时秀曰∶命尽而死者是。张湛曰∶乘生顺之理,穷所禀分,岂智所知何也)。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荣形,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张湛曰∶人与阴阳通气)。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始终和则神志不散)。
《混元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黄老经玄示》曰∶天道施化,与万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于神。不以生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与神化,故能与道同式。《玄示》曰∶以形化者,尸解之类,神与形离,二者不俱,遂象飞鸟,入海为蛤而随季秋阴阳之气。以气化者,生可冀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严君平《老子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大有经》曰∶或疑者云,始同起于无外,终受气于阴阳,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河图帝视萌》曰∶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洛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以元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
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在心肺,终身无患。《孔子家语》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也),食谷者智能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损焉。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暗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欤?《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奢懒者寿,悭勤者夭,放散劬之异也。
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
胡昭曰∶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干正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捐虑,先去乱神犯性,此则啬神之一术也。《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老君尹氏内解》曰∶唾者凑为醴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浮,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宗之而生也。《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将。尽顺养之,宜者则静亦可养,躁亦可养。
韩融元长曰∶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邵仲湛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甘口。甘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素问》曰∶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谓血气犹盛也),今时之人,年始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之失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房中交接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动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寿过百岁。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识御神,务快其心。游于阴阳,生活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老君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仕禄之业,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无谓幽冥,无知人情;无谓暗昧,神见人形。心言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千,地收人形。人为阳善,吉人报之;人为阴善,鬼神报之。人为阳恶,贼人治之;人为阴恶,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根据以影;地不欺人,根据以响。老君曰∶人修善积德而遇其凶祸者,受先人之余殃也。
犯禁为恶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余庆也。《名医叙病论》曰∶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贬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拥,肉理空疏,唯招蛊疾,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矣。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颓华岭而断涓流。语其易也,甚于兹矣。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气、胎息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仲长统曰∶荡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体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迁,乐之而不爱,以之图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其彭祖、老聃,庶几不然。彼何为与人者同类而与人者异寿?陈纪元方曰∶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张湛云∶凡脱贵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死亡(非妖祸外侵,直由冰炭内煎,则自崩伤中呕血也)。始富后贫,虽不中邪,皮焦筋出,委辟为挛(贫富之于人,利害犹于权势,故疹损于形骸而已)。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精气清静,乃与道合。庄子曰∶真人其寝不梦。慎子云∶昼无事者夜不梦。张道人,年百数十,甚翘壮也。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得一二百年寿也。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健,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于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必损年寿也。皇甫隆问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其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彭祖曰∶人之受气,虽不知方术,但养之得理,常寿之一百二十岁。不得此者,皆伤之也。小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复微加药物,可得四百八十岁(嵇康亦云∶导养得理,上可寿千岁,下可寿百年)。彭祖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
彭祖曰∶重衣浓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浓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美色妖丽,嫔外家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失。
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盖圣贤或失其理也。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彭祖曰∶人不知道,径服药损伤,血气不足,肉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命夭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
能行此道,可以长生。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
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中益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真人言∶热食伤骨,冷食减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食讫踟蹰,长生;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尤顺天理。燕不可食,入水为蛟蛇所吞,亦不宜杀之。饱食讫即卧,成病背疼。饮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醉卧不可当风,亦不可用扇,皆损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伤五内。醉不可强食,令人发痈疽、生疮。醉饱交接,小者令人面咳嗽;不幸伤绝脏脉,损命。
凡食欲得恒温暖,宜入易销,胜于习冷。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饱食走马,成心痴。饮水勿忽咽之,成气病及水癖。人食酪,勿食酢,变为血痰及尿血。食热食,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如虫行。食热食讫,勿以醋浆漱口,令人口臭及血齿。马汗息及马毛入食中,亦能害人。鸡、兔、犬肉不可合食。烂茅屋上水滴浸诸脯,名曰郁脯,食之损人。久饥不得饱食,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失覆,多霍乱死。时病新瘥,勿食生鱼,成痢不止。食生鱼,勿食乳酪,变成虫。食兔肉,勿食干姜,成霍乱。人食肉不用取上头最肥者,必众人先目之,食者变成结气及疰疠,食皆然。空腹勿食生果,令人膈上热,骨蒸作痈。铜器盖食,汗出落食中,食之发疮肉疽。触寒未解,食热食,亦作剌风。饮酒热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饱食勿沐发,沐发令人作头风。荞麦和猪肉食,不过三顿,成热风。干脯勿置秫米瓮中,食之闭气。干脯火烧不动,出火始动,擘之筋缕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杀人。羊胛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悬筋,食之患癫痫诸湿。食不见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胀。
暴疾后不周饮酒,膈上变热。新病瘥,不用食生枣、羊肉、生菜,损颜色,终身不复,多致死,膈上热蒸。凡食热脂饼物,不用饮冷醋浆水,善失声苦咽。生葱白合蜜食,害人,切忌。干脯得水自动,杀人。曝肉作脯,不肯燥,勿食。羊肝勿合椒食,伤人心。胡合羊肉食之,发热。多酒食肉,名曰痴脂。
忧狂无恒,食良药五谷充悦者,名曰中士。犹虑疾苦,食气保精存神,名曰上士,与天同年。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凡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热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凡交须根据导引诸术。若能避众伤之事而复阴阳之术,则是不死之道。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用精令人气力乏,多视令人目盲,多睡令人心烦,贪美食令人泄痢。俗人但知贪于五味,不知元气可饮。圣人知五味之生病,故不贪;知元气可服,故闭口不言。精气自应也。唾不咽,则海不润,海不润则津液乏。是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沐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丈夫勿头北卧,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勿井,今古大忌。若见十步地墙,勿顺墙坐卧,被风吹,发癫痫疾。勿怒目久视日月,失目明。凡大汗,忽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新沐浴了,不得露头当风,不幸得大风、刺风疾。触寒来,勿临面火上,成痫、起风眩。凡汗,勿床悬脚,久成血痹、足重腰疼。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疰。久忍小便,膝冷兼成冷痹。凡食热物,汗出勿当风,发疰头痛,令人目涩饶泪。凡欲眠,勿歌咏,不祥。起眠讫,勿大语,损人气。凡飞鸟投人,不可食焉,若开口及毛下有疮,并不可食之。凡热泔洗头,冷水濯,成头风。凡人卧,头边勿安火炉,令人头重、目赤鼻干。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夜卧勿覆头,妇人勿灶坐,大忌。凡若唾,不用远,远即成肺病,令人手重、背疼、咳嗽。凡人魇,勿点灯照,定魇死,暗唤之即吉,亦不可近前及急唤。凡人卧,勿开口,久成消渴,并失血色。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凡行途中,触热,逢河勿洗面,生乌。人睡讫忽觉,勿饮水更卧,成水痹。凡时病新瘥,汗解,勿饮冷水,损人心腹、不平复。凡空腹不可见闻臭尸气,入鼻令人成病。凡欲见死尸,皆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瓦斯。凡小儿不用令指月,两耳后生疮。是断名月蚀疮。捣蛤蟆末敷即瘥,并别余疮,并不生。凡产妇不可见狐臭人,能令产妇着肿。凡人卧不用于窗下,令人六神不安。凡卧,春夏欲得头向东,秋冬头向西,有所利益。凡丈夫,饥欲得坐小便,饱则立小便,令人无病。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凡卧欲得数转侧。微语笑欲令至少,语莫令声高硕。春欲得暝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冬日天地闭,阳气藏,人不欲劳作。汗出发泄阳气,损人。新沐浴讫,勿当风,失语。勿以湿头卧,使人患头风、眩闷、发颓、面肿、齿痛、耳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发疮及患风瘙痒。老君曰∶正月旦,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门,愿还(某甲)去岁之年。男女皆三通自咒。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崇祠灶之规,咸欲体合真灵,护卫真生者)。《仙经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气,大如鸡子,内赤外黄。辟众邪,延年也。欲却众邪百鬼,常存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人,可入瘟疫之中。暮卧常存作赤气在外,白气在内,以覆身,辟众邪鬼魅。老君曰∶凡人求道,勿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凶。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视天及星辰,五逆。夜起裸形,一不祥;旦起嗔恚、二不祥;向灶骂詈,三不祥;以足内火,四不祥;夫妻昼合,五不祥;盗恚师父,六不祥。凡人旦起,恒言善事,天与之福。勿言奈何、歌啸,名曰请祸。
慎勿上床卧歌,凶;始卧伏床,凶;饮食伏床,凶;以匙箸击盘上,凶。司阴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阴祸,司阴白之于天,天则考人魂魄。司杀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恶言,司杀白之于司命,司命记之,罪满即杀。二神监口,唯向人求非安,可不慎言?舌者身之兵,善恶由之而生,故道家所忌。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
鸡鸣、平旦、日中、日晡、黄昏、夜半时,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食之,每食辄满口咽之,延年。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千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龋;爪不数截,筋不替。人常欲数照镜,谓之存形,形与神相存,此其意也。若矜容颜色自爱玩,不如勿照。凡人常以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汤沐浴,令人光泽,不病不老。
月蚀,宜救活人,除殃、活万人,与天同功(天不好杀,圣人则之。不好杀者,是助天地长养,故招胜福)。善梦可说,恶梦默之,则养性延年也。
《元阳经》曰∶常以鼻纳气,含而漱满,舌撩唇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当少饮食,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玄示》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元也。善者遂其生,恶者丧其形。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血,因轻而止之,勿过失突,复而还之,其状若咽。正体端形,心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周形骸,调畅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因之而众邪自出。彭祖曰∶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
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辄周身解矣。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又宜空虚,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发疮。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鱼、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恚不除而以行气,令人发上气。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刘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谓鼻纳气为生,口吐气为死也。凡人不能服气,从朝至暮,常习不息,徐而舒之,常令鼻纳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常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儿之拳手,以四指押拇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华盖明(华盖,眉也)、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道家行气,率不欲嘘,嘘者,长息之心也。
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露恶风,猛寒大热时,勿取气。
《明医论》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府脏俱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今人邪气多,正气少。
忽忽喜忘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肢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此由早娶,用精过差,血气不足,极劳之所致也。凡病之来,不离于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以上十二种调气法,根据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吐之。若患者根据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瘥,愈病长生要术。
《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先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漱满唾三咽。气寻闭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野狼踞鸱顾,左右自摇,亦不息自极,复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极,三。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捩不息,复三。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复三。皆当朝暮为之,能数尤善。平旦,以两手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目四,令人目明。按经文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门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白之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把之,积习不止,眼中亦不复开。一说云,令人不遭魔魅)。
《内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泪、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损人也,但为损者有轻重耳。人能终日不涕唾,随有,漱满咽之。若恒含枣核,咽之,令人爱气生津液。此大要也(谓取津液,非咽核也)。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次则以舌搅漱口中津液,满口咽之,三过止。次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十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两手叉两耳极,上下热挪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复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揩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踞坐,以左手托头,仰右手向头上尽势托,以身并手振动三,右手托头振动亦三,除人睡闷。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踞坐,两手托,尽势,振动三,令人面有光泽。平旦起,未梳洗前,踞坐,以左手握右手于左上,前却,尽势,左三,又以右手握左手于右上,前却,右亦三。次又叉两手向前尽势,推三。
次叉两手向胸前,以两肘向前尽势三。次直引左臂、拳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势,尽力为之,右手挽弓势亦然。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尽势,右亦如然。次拳两手,向前筑,各三七。次拳左手,尽势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疗背膊臂肘劳气。数为之,弥佳。平旦便转讫,以一长柱杖策腋,垂左脚于床前,徐踞尽势,掣左脚五七,右亦如之,疗香港脚疼闷、腰肾间冷气、冷痹及膝冷、脚冷并主之。
日夕三掣,弥佳。勿大饱及忍小便。掣如无杖,但遣所掣,脚不着地,手扶一物,亦得。晨夕以梳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梳讫,以盐花及生麻油搓头顶上,弥佳。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
旦欲梳洗时,叩齿一百六十,随有津液,便咽之。讫,以水漱口,又更以盐末揩齿。即含取微酢、清浆半小合许熟漱,取盐汤洗两目,讫,闭目以冷水洗面,必不得遣冷水入眼中。此法,齿得坚净,目明无泪,永无齿。平旦洗面时,漱口讫,咽一两咽冷水,令人心明净,去胸臆中热。
谯国华佗,善养生。弟子广陵吴晋、樊城樊何,受术于佗。佗语晋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为道引之术,作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晋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踯,却三踯,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倒悬,左右七、手钩脚五,按头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各上,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两手相叉,伸臂股,导引诸脉,胜如汤药。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之气立销。夏天为之,令人凉不热。
序曰∶性非生知,学道者,必资于切问。道难言传,立教者不尚于明文,藏机隐意,恐轻泄于圣言;比物嘱辞,乃密传于达士。世有读书而五行俱下,开卷则一览无遗,声名喧世,孰知不死之方;头角摩天,岂悟希夷之理。必也访道寻真,求师择友,览仙经之万卷,不出阴阳;得尊师之一言,自知真伪。水火木金土,五行也,相生而为子母,相克而为夫妇,举世皆知也。明颠倒之法,知抽添之理者,鲜矣。上、中、下、精、气、神,三田也。精中生气,气中生神,举世皆知也;得反复之义,见超脱之功者,鲜矣。知五行颠倒,方可入道;至于抽添,则为有道之人也。得三田反复,方为得道,至于超脱,则为成道之人也。古先达士,无不道成;委成道者,百无一二。今来后学,徒有道名;委入道者,十无八九。欲论得道而超脱者,西山十余人矣。遂同前圣后圣,秘密参同。一集五卷,取五行正体之数;每卷五篇,应一气纯阳之义。开明至道,演说玄机,因诵短篇,发明钟吕、太上至言。庶得将来有悟,勤而行之,继仆以出尘寰,为蓬瀛之侣。华阳真人施(肩吾希圣)序。
葛仙翁曰∶天下无二道,殊途而同归;圣人无两心,百虑而一致。古今一道,圣贤同心。逮夫道原既判,心识自分。谈道者,强自分别,同流异派,摘叶寻枝,自为见鲜,以独立教门。万物之理,既不能穷,一己之性,胡为而尽?如释子于顽空,乃以今世求于后世;儒者执于见在,遂以少年荣为老年。殊不知先圣之行道,存乎一心也。
《西山记》曰∶吕先生言∶初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
葛仙翁曰∶以五常言道,止得其绪余;用三乘见性,难穷其根蒂。是知道不疏于儒、释,儒、释自疏于大道。历古及今,聪明有识之士,莫不留心清虚而志在玄元也。迨以安乐延年,次以长生不死,默盗天机,当为己用。自人升仙而为天官,何止儒者之虚荣于当年?由百岁延而及万年,何同释子之因报于后世?修真者邪正不可辨也。欲识大道,三教中太上为先,一身之外,更何求也?
《太上隐书》曰∶法本无法,理归自然。心因境乱,法本心生。立法之意,救补已失而防于未萌。故三千六百法,养命数十家。三千六百法者,十年之期;养命数十家者,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五行之阳数,二、四、六、八、十,五行之阴数。大道分而为二气,二气裂而为五行。大而为天地,明而为日月,灵而为人。莫不禀二气而生五行,运五行而贯三才也。
《西山记》曰∶华佗观五禽之戏而作导引,以为人之久逸而气滞血凝,故屈体劳形,使荣卫通畅。
后人因之名为般运。欲求超脱,误矣。昔陈义遗女于道,久饿而学龟之吐纳,得终年不死。后人因之名为服气。欲求丹药,误也。张绍审五味之乱人真液,一脏好而一脏恶,一气盛而一气弱,故罢五味而素且淡之。后人因之名为休粮,误也。刘洞知真阳真阴,有余则引其子,不足则杀其鬼,补且泻之也。
后世因以采日精月华,取天地正气,误也。
昔广成子教黄帝房中之术,恐走失真气而亏修养之宜,止欲御敌可欲之境,不说采战有功而夺妇人之气。后人因之以为人补人,采气还精,损人害己,以望长生,误也。
广成子教黄帝根据法修养,久不见功。于崆峒山,凡以内事为法则,炼外丹以补久虚积伤之损。后人因之以无情金石,锻炼于烟焰之中,分胎见宝,欲饵之以求上升或不死延年,误也。
扁鹊解《灵枢》,以鼻引清气,口吐浊气,留之二十四息为一。两火以炼真铅如戏蕊而曰阳胎,炼真汞如含莲而曰阴胎。胎在息住,息住神存,可以留形住世,积而入圣超凡。后人因之以多入少出,欲聚气为胎,闭息为法,误也。《九仙经》言∶病大用火,病小用水。用火则纳气复升于身,真气遍于四大,阴鬼邪魔望之不敢近也。用水则纳气而复升于身,气透水如涌泉,定中以意送在所病之处,气血通流,自无滞碍。后人因之而独坐闭气,以舌为辘轳,左旋右搅,收敛余津,漱而咽之,复随肠胃传送于外,乃曰浇灌以长黄芽,欲为大药,误也。《通玄真经》云∶守无为之道,得自然之理。清而不浊,静而后动,移神于希夷之域,保形于仁寿之途。一念不生,万惑俱息,长生延年,安闲自乐。后人因之不悟择静绝迹,默默忘机,终年竟不见功,误也。《灵室内观经》曰∶外境不入,内境不出,神志自守,闭目内视。降君火于下田,布黄云于四大,笙簧车骑,罗列往来,自得壶中之趣。后人因之形如槁木,必若死灰,谨守顽空,失于昏寂,阴灵出于天门,止于投胎就舍,误也。
又有开顶缩龟,住山识性,烧炼看读,布施供养。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是少识无知之徒,自生小法旁门,互相授受,迷惑后来,致使大道日远日疏。殊不知仰视俯察,默合天地阴阳升降之宜,日月魂魄往来之理。一气初浮,识自己之阴阳;五行既分,交自己之水火。火中有水,水中有火。火上负阴,恍恍惚惚,其物为真一之水;水上抱阳,杳杳冥冥,其精力正阳之气。二气交媾,结成内药,养就金丹,可为陆地神仙者也。
上清玄格曰∶大道似不肖盛。德若不足,韬光晦迹,自卫其身,人不知也。道未足于己,言已轻于人;事未充于内,骄已见于外,好胜于人,人不知也。修真之士,识人为先务。当其取士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及其求法也,察其理而验其功。勿以人而废言,防其大辩若讷者;勿以言而用人,防其善为说辞者。或大醇而小疵,始愚而终圣。修真之士,亦有知人之鉴,不可不奉无上之道也。
《西山记》曰∶古今贤圣,虽有兼人之智、普照之明,未尝不先求于人,谓务学而不如务求师;师,人之模范也。黄帝求赤松子,半年方得中戒经,止于防外行之失。刘安玉师王道原,终年始得小术法,又不言修养之事。阴长生不以马明生久病而怠其志,葛稚川不以郑思远家法而晦于人耳。朱度胡氏而始终如一,方遇金华而远近相随。张梦干三遇海蟾,方得三乘之法。解志一一见旌扬,尽授九转之功。王猛见长寿大仙,谈笑之间而识破大道。梅福遇大洞真君,步趣之次而诀尽天机。历古非神仙以入南洲,然修真之士不遇者,于识人之际不明也。其或道貌古颜,辩辞利口者,始谓得神仙,悠久始知常俗之辈。学而不遇,一也。或业重福薄,不信天机,轻命重财,甘为下鬼。录人纤恶,弃人大善,虽见其人,不听其言,虽听其言,不纳其理,终无所得,仙凡自隔。遇而不得,二也。或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纵得真诀,自生懈怠。悦须臾,厌持久,朝为夕改,坐望立成。得而不守,三也。又况交接狂徒,搜索异论,废时乱日,何以成功?古人上士,始也博览丹书,次以遍参道友,以道对言,所参无异论,以人合道,所师无狂徒。嗟!愚而自专,贤否不辨,贱而自用,邪正不分。论识人之去就,不可胜举也。故古今上圣真人,未修炼,先修养。故曰∶沐浴不可当风。若幽室静房,闭目冥心,伸身正坐,使元气上升,通满四大,上入泥丸,此真沐真浴,万倍于外之水火也。
又曰∶不欲远唾以损气,不欲疾步以损筋,不欲极视而昏精,不欲疾听而伤肾,不欲久立而伤骨,不欲久卧而伤肉。多睡浊神,频醉散气.多汗损血,力困伤形。奔车走马,气乱而神惊;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飞。养形之道,安而不劳,劳而不乏其力;静而不挠,挠而不乱其气。外有所补,内有所益。然后识五行以保全冲和之气,外固内真,两皆得趣,可以长久矣。
《洞玄经》曰∶有形者不能无名,有名者难逃于数。大则天地阴阳,升降不失其宜;明则日月魂魄.往来自有其度。差之毫米,失之颠倒。阴阳有愆伏,则四序乱而不能升成万物;寒暑无代谢,则八候差而不能运转一气。人为万物之贵,一气之灵。大则取象乎天地,无乖升降之宜;明则取法乎日月,不乱经营之度。定之以时,应之以数。于道也,夫何远哉!《西山记》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温凉寒暑,一年一交合,交合不失其时,一年之后有一年。
大道无情,营运日月。弦望晦朔,一月一往来,往来不失其时,一月之后有一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勿谓春生夏长也,而梅艳菊芳;勿谓秋收冬藏也,而柏实松茂。因时日受气,因气发生,无知之草木,如是最灵。而为人者,胡不顺养真性而修炼形躯耶?鹤知夜半,燕识戊己。因阴感阳,缘水避土。蛇于巳日不过道,莺于春时自出谷。无识之禽兽,如是最贵。而为人者,何不顺时养元阳而收藏真气耶?嗟!无知之徒,自气足之后,走失耗散,八百一十丈,元气久久而损。岂知真气大运随天∶春在肝,夏在心,秋在肺,冬在肾。元气小运随日∶子在肾,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天地之春夏秋冬,日月之弦望晦朔,人之子午卯酉,正相合也。冬,阴也。阴中阳生而为温,则曰春也。是阳为主而阴为客。
阳中又阳生而为热,则曰夏也。夏,阳也。阳中阴生而为凉,则曰秋也。是阴为主而阳为客。阴中又阳,生而为寒,则曰冬也。此天地之四时矣。旦则暗也,魄中魂生而为明,则曰上弦。上弦之后,魂为体而魄为用,魂中又魂生而曰望矣。望则明也,魂中魄生而为暗,则曰下弦。下弦之后,魄为体而魂为用,魄中又魄生而曰晦矣。是日月之四时矣。天地有三百六十日,日月有三百六十时,人有三百六十度。天地有二十四气,日月有二十四度,人有二十四时。自子至午,气生之时,阳也。自午至子,气谢之时,阴也。寅辰午申子戌,阳生之六时;卯巳未酉亥丑,阴生之六时;甲丙戊庚壬,五行之阳时;乙丁己辛癸,五行之阴时。辰则太阳而卯则阳明,寅则少阳而丑则太阴,子则少阴而亥则厥阴,戌则太阳而酉则阳明,申则少阳而未则太阴,午则少阴而巳则厥阴。午则肾气交心气,从下而上,三阳气聚之时。子则心气交肾气,从上而下,三阴气聚之时。魂为阴中之阳,其气生于卯初;魄为阳中之阴,其气生于酉末。
养阳不在春夏,春夏所以养阳者,以气在心与肝也;养阴不在秋冬,秋冬所以养阴者,以气在肾与肝。
夏至之后,真汞积于绛宫;冬至之后,真铅积于丹田。木运交天二十五度,是时巽也,以阳交阳,当此收之而成大药。金运交灵符二十五度,是时干也,以阴交阴,当此炼之而号还丹。炼形起火,须在气升之前;聚火还元,必用阴降之际。炼形住世,以气为先,用五行相克之时,炼气超凡,以时为先,使三田往返之候。修真之士不见功者,以旺时不收,损时不补,散时不聚,合时不取,无时不求,还时不炼。不知交会之时,又无采取之法,蹉时乱日,不见尺寸之功,安得比天地长久、日月坚固哉?
尝闻松有千岁之固,雪无一时之坚。若植松于腐壤,不期月而必蠹;藏雪于阴山,虽累年而不消。
违其性则坚者脆,顺其理则促者延。物情既尔,人理岂殊?然则所谓调摄之术者,又可忽乎?臣窃览前人所撰保生之书,往往拘忌大多,节目大繁,行者难之,在于崇贵,尤不易为。臣少也多病,留心养生,研究既久,编次云就。其术简易,乘间可行。先欲固其正气,次欲调其肢体,至于衣服、居处、药饵之方,蔬果、禽鱼之性,有益者必录,无补者不书。古方有误者,重明;俗用或乖者,必正。目之曰《保生要录》。虽无裨于闻道,粗有资于卫生。冒昧上献,伏深战灼。蒲虔贯谨序。
嵇叔夜云∶服药求汗,或有弗获。愧情一焦,涣然流离。
明情发于中而形于外,则知喜怒哀乐,宁不伤人?故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
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故手足欲时其屈伸,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两手双拓,如拓石法。或双拳筑空,或手臂左右前后轻摆,或头项左右顾,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捉细细捩,如洗手法,或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事间随意为之,各十数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拥滞。体中小不佳快,为之即解。旧导引方太烦,崇贵之人不易为也。今此术不择时节,亦无度数,乘闲便作,而见效且速。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过,名曰干浴。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常时浊唾则吐,清津则咽。常以舌拄上,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黄庭经》曰∶口为玉池大和宫,嗽咽灵液灾不干。又曰∶闭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炼获飞仙。频叩齿令齿牢,又辟恶。夫人春时暑月,欲得晚眠早起,秋欲早眠早起,冬欲早眠晏起。早不宜在鸡鸣前,晚不宜在日出后。
热时欲舒畅,寒月欲收密。此合四气之宜保身益寿之道也。
臣闻衣服浓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温。盛热能着单熟衣卧熟帐,或腰腹膝胫以来覆被,极宜人。冬月绵衣莫令甚浓,寒则频添重数。如此则令人不骤寒不骤热也。故寒时而热则减,减则不伤于温;热时而寒则加,加则不伤于寒。寒热若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衣为汗湿,实时易之。薰衣火气未歇,不可便着。夫寒热平和,形神恬静,疾疹不生,寿年自永。
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常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极饱而撤馔。常欲如饥中饱,饱中饥。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饥而后食,先渴而后饮。不欲强食强饮故也。又不欲先进热食而随餐冷物,必冷热相攻而为患。凡食,先热食,次温食,方可少餐冷食也。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冻齿。
凡食温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凡食热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上如虫行。食饱沐发作头风。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如全不食苦则心气虚,全不食咸则肾气弱是也)。
是以天有五行,人有五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生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生之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王脏不伤,王气增益。饮食合度,寒温得宜。则诸疾不生,遐龄自永矣。
(久枕治头风、目眩、脑重、冷痛、眼暗、鼻塞,兼辟邪)蔓荆子(八分),甘菊花(八分),细辛(六分),吴白芷(六分),白术(四分),芎(六分),通草(八分),防风(八分),本(六分),羚羊角(八分),犀角(八分),石上菖蒲(八分),黑豆(五合,拣择令净)。
上(前)件药细锉,去碎末,相伴令匀。以生绢囊盛之,欲达其气。次用碧罗袋重盛,缝之如枕样,纳药直令紧实,置在合子中。其合形也如枕,纳药囊令出合子唇一寸半以来。欲枕时揭去合盖,不枕即盖之,使药气不散。枕之日久渐低,更入药以实之,或添黑豆令如初。三、五月后,药气歇则换之。
初枕旬日或一月,耳中微鸣,是药抽风之验。
辩服金石金石之药,有可服不可服之理。欲究养生之术,须穷药石之由。今假设问辞,用明至理。
或问曰∶夫金石之药,埋之不腐,煮之不烂,用能固气,可以延年。草木之药,未免腐烂之患,焉有固驻之功?答曰∶夫金石之药,其性骠悍而无津液,人之盛壮,服且无益;若及其衰弱,毒则发焉。夫壮年,则气盛而滑利。盛则能制石,滑则能行石,故不发也。及其衰弱,则荣卫气涩。涩则不能行石,弱则不能制石。石无所制而行者留积,故为人大患也。欲益而损,何固驻之有哉?问曰∶亦有未虚而石发者乎?答曰∶忧恚在心而不能宣,则荣卫涩滞而不行,石势结积而不散,随其积聚,发诸痈疮。又有服石之人,倚石势而纵佚游。石势既行,乃作强中之病。不晓者,以为奇效。精液焦枯,猛热遂作,洞釜加爨,罕不焦然。
问曰∶金石之为害若此,农皇何以标之于《本经》?答曰∶太虚积冷之人,不妨暂服,疾愈而止,则无害矣。
又问∶前云石势骠悍,脏衰则发,今先虚而服石者,岂能制其势力乎?且未见其有害,何也?答曰∶初服之时,石势永积,又乘虚冷之甚,故不发也。以此观之,当太虚积冷之时,暂可服饵。若久长防患,则不如草木之药焉。
又问∶草木自不能久,岂能固人哉?答曰∶服之不倦,势力相搂,积年之后,必获大益。夫攻疗之药,以疾瘥而见功;固驻之方,觉体安而是效。形神既宁,则寿命自永矣。
果类莲实粉。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股轻身延年。
取莲实八月,就他皮黑者去皮心,曝干,捣筛为粉。早以酒或白粥调之,不宜与地黄同食。莲实嫩时,生食动气,为粉益人。
栗子粉。主浓肠胃,补肾气。
取栗子曝干,令皮自坼,去皮薄切。又曝令极干,捣为粉,如莲粉法食之。凡食栗子,生食动虫发气,熟食亦发胀,皆不及曝令半干。衣中近肌肉暖而食之,甚益人。
葡萄作浆,虽是常术,且补益功优。主筋骨湿痹,益气力,强志,令人肥健。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葡萄熟时,先于根底着羊肉汁、米泔汁各一斗,如是经宿。拣熟者摘之,纳新白瓶中,令满稍实,密封石器,自然成浆。去滓饮之,味过醇酎,甚益人。
(治风热、昏闷、烦躁)青梨(大者二十颗),石榴(十颗),淡竹沥(三大升)。
上捣榴梨。捩取自然汁,澄滤拌竹沥。一服五合,日三服。梨极大方用二十颗,小者三十颗。
谷并菜类胡麻。主肠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去虚热。久服明目轻身,不老延年。一名巨胜,四棱为胡麻,八棱为巨胜。陶弘景云∶八谷之中,唯此为良。又云∶味甘,在米豆部。此正是乌麻也。今时所用巨胜,茎荚虽小,类麻而叶子大。极味苦,其性甚冷。夫味苦不可入米谷,性冷不可为补益。其叶又与麻不同,阴暗则低,日烈则起。此当别是一物,非巨胜、胡麻也。今俗但用不觉其非。正当用乌油麻,味甘而荚有四棱者为胡麻,八棱者曰巨胜。正合本经,不当用味苦而冷者也。
肉类羊。丈夫食之损阳,女人食之绝阴(此羊中有角者是)。羊髓补虚损(脑髓,食不益人)。
鹿肉。温,补中,强五脏,益气力。壶居士云∶鹿性警烈,多食良草,处必山冈,产必涧泽。故可飨神者,以其洁故也。食良草有九物(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山苍、葛叶并根、齐头蒿、荠)。鹿常食此九草,性能解毒、治风、压丹石。服附子。多食鹿肉、附子,少力也。五月忌食之,茸不可近鼻。
獐肉。温,补五脏。八月至十一月食,胜羊肉。十二月以后,动风发气,不堪食。
鳗鲡鱼。性温,主五痔,杀诸虫,补阳气。食三五度,腰肾间百病自瘥。五色者,兼理妇人带脉百病。碎切去骨,以五味调,内羊肠中,系两头炙之,候冷,然后切食。
鸡雌而黄者,性温。主虚渴、数溺泄利。补五脏,益气力,黑者治风。
圆鱼。平补。去骨节间诸壅热气。五六月不宜食(有人以鳖甲作散,五六月间感阴湿气,忽化为小鳖)。
猪无筋,鸡无髓,药食多绌之。
鹌。性平补。不宜合菌食之,酥煎良佳。
思仙问曰∶夫修养之士,何物所宜食之充饥得不伤损矣?真人曰∶酸咸甘苦,食之各归其时,春夏秋冬,顺之勿逆其脏。所食大过,成疾亦深,节戒作,方延益无限。其伤损之事,前已具言。延益之宜,今为子说。无令说略,子宜志之。
八素云∶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皆益五脏而散邪气矣。此四时之味,随所宜加之食,皆能益脏而除于邪,养生之道,可不移矣。《礼记·内则》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云∶多其时味,以养其气也。经曰∶春无食酸,夏无食苦。四时各减时味者,谓气壮也。减其时味,以杀盛气。《内则》所云多其时味,恐气虚羸,故多其时味,以养其气也。《内则》云∶春宜羔豚,膳膏芗(春为木王。膏芗,牛膏也。牛中央土畜,木克土,木盛,则土休废,用休废之膏以节其气,故用牛膏芗也)。夏宜,膳膏臊,(,干雉也,,干鱼也,臊,犬膏也。犬属西方金也,夏属南方火,火克金,火盛则金休废,故用犬膏臊以节气也)。秋宜犊,膳膏腥(膏腥,鸡也。鸡属东方木,秋属西方金,金克木,金盛则木休废,故用鸡膏腥也)。冬宜鲜羽,膳膏(膏,羊也。羊属南方火,冬属北方水,水克火,水盛则火休废,故用休废膏也)。郑云∶彼羔豚物生而肥,犊物成而充,热而干,鱼雁水涸而性定。此八物,得四时之气尤盛,为人食之不胜,是以用休废之脂膏煎和膳之也。凡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瓜。言其气味相成也。
《周礼·天官》云∶凡食齐视春时,羔齐视夏时(羔宜热也),酱齐视秋时(酱宜凉也),饮齐视冬时(饮宜寒也)。
太素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桃皆辛。
又,肝病者,宜食麻、麦、犬肉、李、韭。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黍、猪肉、栗、藿。
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羊肉大热。羊头肉平,主风眩疫疾。羊肚,主补胃虚损、小便数,止虚汗。羊乳酪,补肺,利大肠。羊肾,补虚弱、益髓。
犬肉,温。主补五脏劳伤,久服益气力,浓肠胃,实下焦,填骨髓,不可炙食。
牛肉,平。牛乳甘寒,主补虚羸,止渴。牛酪主寒热,止渴,除胸中热。牛酥寒,淘胸间客气,利大小肠。
鹿头肉,主消渴及多梦。鹿肉,主补中益气力。鹿蹄肉,主骨髓中疼痛。鹿久食,令人耐寒。
獐肉,补五脏。从八月至十一月食,胜羊肉。
驴肉,主风狂、忧愁不乐,能安心气。
肉,主久水胀垂死,作羹食之大效。
豹肉,温酸。主强筋骨志性。
肉,平。食之肥下焦,强胃气,能食。
雄鸡肉,酸温。主下气,去狂邪,安五脏,肠中消渴。
乌雄鸡肉,甘温。主补中,止痛,除心腹恶气。
乌雌鸡肉,味平甘。主除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及乳痈。
雁肉,味甘平。主益气轻身,久服长发,耐老不饥。
白鸭肉,平。主补虚羸,消毒热,和脏腑,利水道。黑鸭不可食。
野鸭肉,味咸寒。主补中,益气,和脏腑,除客热,消食。九月后好食,消腹中虫,平胃气,调中,轻身,可长食之,胜家鸭。
鹑,温。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实,长食令人不厌。四月以后八月以前,不中食。
干枣,味甘辛温。主心服邪气,安中,养脾气,助十二经脉,通九窍,补少津液、大惊、强志,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成仙。
栗,味咸温。主益气,浓肠胃,补肾,令人耐饥。生食治腰脚,不宜蒸食。
柿,味甘寒。补虚劳不足,干者浓肠胃,健脾气,消宿血。红柿至补肺气,续经络气。
橘子,味酸寒。主下气,开胸膈痰疾、结气,止渴。久服除口臭,轻身长年,皮陈久者良。
乌梅,味苦平。主下气,除烦热,安心神,支体疼痛、偏枯不仁,止下痢、好睡、口干。
HT,寒。益心气,补中焦不足。
樱桃,平。主调中,益脾气,多食无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
蒲桃,味甘平。主益气,倍力强志,耐饥寒去肠间水,调中。久服之,轻身延年。
林擒,温。主止消渴、好睡,不可多食。
覆盆子,味甘平。主益气、轻身,令人发不白。
甘蔗,味甘平。主益气,补脾气,利大肠,止渴。
豆蔻,味辛。主温中,止呕吐、口臭。
莲子,寒。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二十五络,益血气。食之心欢,止渴,去热,补中养神,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延年。
藕,寒。主补中,益气力,养精神,除目病。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鸡头实,主补中,愈百病,益子精,强志明目。
菱实,平。主安中,补脏,令人不饥。
芋,平。主宽缓腹胃,除死肌,令人悦泽。
椹,寒。主补五脏,明耳目,利关节,通血脉,益精神。久食不饥,变白发。
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胸胁气,除客热、风痹,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补虚损,明目,益精气。久服轻身,耐寒暑。
葵,味甘寒。宜脾。久食利骨气,为百菜主。
竹笋,味甘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不可久食。
苜宿,味苦寒。利五脏,轻身,去脾胃邪气诸热毒。不可久食,瘦人。
荠,味甘温。主利肝脏,和中,明目。服丹石人不可多食。
蔓菁,味苦温。主消食下气,利五脏,轻身,益气。
萝卜,寒。利五脏,轻身益气,根消食下气,除五脏中风,炼五脏中恶气。服之令人白净,细肌理,美颜色,制面毒。
白苣,味苦寒。主补筋力,利五脏,通经脉,令人齿白,聪明少睡。
葱白,味辛温平。冬月食之甚益,不可多食,虚人。葱青,温。归肉,除肝邪,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薤,味苦辛。宜心归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轻身耐老。学道人长服之,通神安魂,益气,续筋骨。
韭,味辛酸温。归心,宜肝,可久食,安五脏。不利病患。
荏子,味辛。主咳逆下气,温中补髓。叶调中,却臭气。
紫苏,下气,除寒中。
薄荷,味苦平。却肾气,解劳。新病患不宜食。
荆芥,味苦温。辟邪气,除劳。不宜久食。
兰香,温。主消食,去停水,散毒瓦斯。
茼蒿,味辛平。主安心气,养脾胃,消饮食。不可频食。
香薷,味辛温。散水肿,止霍乱,去热风。不可多食。
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久服安心益气,少卧轻身,不老耐饥。
蓝菜,平。主填骨髓,利五脏,调六腑,理经络结气,明耳目。使人骨健、少睡,益心力。久食大益人。
生姜,温。去痰,下气,去胸中臭气,通神明,散烦闷,开胃口。
水芹,寒。养神益力,令人肥健,杀百药毒。
白蒿(今青蒿也),味辛。主补中益气,养五脏,长毛发令黑,久服轻身不老。
小根,味甘温。主养精保气,令人肥泽。
野苣,寒。久食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虚热气。长食甚益人。
马芹,温。主心腹满,下气消食,能调味甘香美。
决明,平。主明目,轻身,利五脏。
牛蒡,寒。主去热风、头面烦满,四肢不遂。通十二经脉,久服轻身。
菠,寒。主利五脏,通肠胃。服丹石人,食之甚良。
朱达,平。主补中下气,利五脏。
白黍米,味甘辛温。宜肺,主补中益气。
粳米,味甘辛苦。主心烦,止渴益气,断下痢,平胃气,长肌肉。
仓粳米,主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
炊饭水,浸令酸,食之缓五脏六腑气。
白粱米,味甘寒。除胸中客热,移易五脏六腑,续筋骨,可长食之。
粟米,味咸寒。主养肾气,去骨痹热中益气力。陈者止痢,压丹石毒。
胡麻,味甘。主益力气,长肌肉,填骨髓,坚筋骨,治金疮止痛,久服轻身长年。
绿豆,味甘酸。主虚羸,补五内虚乏,益气安精神,行十二经脉。食之脾浓肚宽,可长食之。
大麦,味咸寒。宜心,主消渴,除烦热,益气调中,久食头不白。
麦,味甘寒。主轻身,除热,久食令人多力健行。五谷之中,麦为上。
小麦,味甘寒。主养肝气,去寒热,止渴烦,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
薏苡仁,味甘温。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除筋骨中邪气,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稗米,味甘平。主益气补中,利脾胃气。
白豆,平。补五脏,益中,助十二经脉,可长食之。
饴糖,味甘温。主补虚乏,益心力,止渴,治喉咽痛,除唾血。
思仙问曰∶尝闻月宿所宜食者,愿赐其法。
真人曰∶每月宿下,各有所宜之物。人若择而食之,亦可除其疾疹矣。今传于尔,亦可晓示将来。
养生论云∶正月卯日。食鱼,使人无瘟病。
二月春分。食龟,使人不蛔,子孙蕃息。
三月宿毕。食鲔鱼,使人不蛔,美色,多气力。送迎各二日。
春三月。食大肉,又先酸麦,无齿病。因甲乙以具。
四月宿昂。食鸡,使人目明。
五月夏至。食鸣,送迎各二日。食鸱枭,送迎十日。
六月宿房。食野雉,使人阳多,遂子孙矣。
夏三月,食鸡雉及苦先麦,食之无瘅病。因丙丁以具。
七月。食蠹,使人宜子孙,送迎各二日。蠹,木蝎也。
八月秋分。食蠹,使人无病淫,众人畏之,送迎二日。
九月宿建星。食雁,使人不病瘅,得良辰,美筋骨,送迎二日。
秋三月。食马肉及辛,食之无寒病。因庚辛以具。
十月宿营室。食诸鸟使人烁心,益寿美色,送迎二日。
十一月冬至,食兔,令人不蛔,利足不僵。
十二月腊夜。令人持椒卧井旁,无与人言。纳椒井中,除瘟病。
冬三月。食彘及咸,食之无足病。因壬癸以具。常以其月,不尽三月夕半,食者无饱。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节情欲,以葆生生之气。少饮酒以防逆上之火。肝旺脾衰,减酸增甘。肝藏魂,性仁,属木,味酸,形如悬匏。有七叶,少近心,左三叶,右四叶。着于内者为筋,见于外者为爪。以目为户,以胆为腑。故食辛多则伤肝。治肝用嘘字导引。以两手相重,按肩上。徐徐缓缓,身左右各三遍。又可正坐,两手相叉,翻覆向胸三五遍。此能去肝家积聚风邪毒瓦斯,不令病作。
一春早暮,须念念为之。不可懈惰使一暴十寒,方有成效。
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减咸酸,增辛辣,助肾补肺,安养胃气。衣宜下浓而上薄,勿骤脱衣,勿令犯风,防夏餐雪。
二月,肾气微,肝正旺。戒酸增辛,助肾补肝。衣宜暖,令得微汗,以散去冬伏邪。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勿处淫地,勿露体三光下。
胆附肝,短叶下,外应瞳神、鼻柱间。导引,可正坐,合两脚掌,昂头,以两手挽脚腕起,摇动为之三五度。亦可大坐,以两手拓地,举身努力腰脊三五度,能去胆家风毒邪气。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伏阴在内,宜戒生冷。神气散越,宜远房室。勿暴怒,勿当风,防秋为疟。勿昼卧,勿引饮,主招百病。心旺肺衰,减苦增辛。心藏神,性礼,属火,味苦,形如例悬莲蕊。着于内者为脉,见于外者为色。以舌为户,以小肠为腑。故食咸则伤心,治心用呵字导引。可正坐,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虚筑各五六度。又以一手按髀,一手向上拓空,如擎石米之重,左右更手行之。又以两手交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间气为之,去心胸风邪诸疾。
行之良久,闭目三咽津,叩齿三通而止。
四月,肝脏已病,心脏渐壮,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为纯阳之月,忌入房。
五月,肝气休,心正旺。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早卧早起。名为毒月,君子斋戒。薄滋味,节嗜欲,霉雨淫蒸,宜烘燥衣。时焚苍术,常擦涌泉穴,以袜护足。
六月,肝弱脾旺。节约饮食,远避声色。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勿濯冷,勿当风,夜勿纳凉,卧勿摇扇,腹护单衾,食必温暖。脾藏意,性信,属土,味甘,形如刀镰。着于内者为脏,见于外者为肉。以唇口为户,以胃为腑。故食酸多则伤脾。旺于四季末,各十八日。呼吸橐龠,调和水火。会合三家,发生万物,全赖脾土,脾健则身无疾。治脾用呼字导引。可大坐,伸一脚,屈一脚,以两手向后,及掣三五度。
又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作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家积聚风邪毒瓦斯,又能消食。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收敛神气。禁吐、禁汗。肺旺肝衰,减辛增酸。肺藏魄,性义,属金,味辛。形如悬磬,名为华盖。六叶两耳,总计八叶,着于内者为肤,见于外者为皮毛。以鼻为户,以大肠为腑。故食苦多则伤肺。治肺用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去肺家风邪积劳。又当反拳槌背上,左右各槌三度。去胸臆间风毒邪气。为之良久,闭目咽液叩齿而起。
七月,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安静性情,毋冒极热。须要爽气,足与脑宜微凉。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勿食姜,勿沾秋露。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太盛。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勿冒暴风、恣醉饱。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暖足凉脑。曝背避寒,勿令汗出。目勿近火,足宜常濯。肾旺心衰,减咸增苦。肾藏志,性智,属水,味咸。左为肾,右为命门。上对脐,附腰脊。着于内者为骨,见于外者为齿,以耳为户,以膀胱为腑。故食甘多则伤肾。治肾用吹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耸托,左右引胁三五度。又将手反着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数十度。能去腰肾风邪积聚。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减辛、苦,以养肾气。为纯阴之月,一岁发育之功,实胚胎于此,大忌入房。
十一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增苦减咸,补理肺胃。一阳方生,远帷幕,省言语。
十二月,土旺,水气不行。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气。勿冒霜雪,禁疲劳,防汗出。
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挣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根据呵、呼、、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循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痔,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减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
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觉直而伸。昼夜起居,乐在其中矣。
(此法,以口吐鼻吸、耳不闻声,乃妙。此行六字工夫,秘要诀也。非此六气行不到手。本经以此导之。若不引经,不可知耳。)肝若嘘时目瞪睛,肺知气手双擎。
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
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吹肾气诀
肾为水病主生门,有病羸气色昏。
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邪妄立逃奔。
呵心气诀
心源烦燥急须呵,此法通神更莫过。
喉内口疮并热痛,根据之目下便安和。
嘘肝气诀
肝主龙涂位号心,病来还觉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泪,嘘之立去病如神。
肺气诀
数多作生涎,胸膈烦满上焦痰。
若有肺病急须,用之目下自安然。
呼脾气诀
脾宫属土号太仓,痰病行之胜药方。
泻痢肠鸣并吐水,急调呼字免成殃。
嘻三焦诀
三焦有病急须嘻,古圣留言最上医。
若或通行土壅塞,不因此法又何知。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右(即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锭金,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无分于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务,在士商不妨本业,只于二六时中,略得空闲,及行住坐卧,意一到处,便可行之。口中先须嗽津三五次,舌搅上下。仍以舌抵上,满口津生,连津咽下,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蓦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无既上升,随又似前,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然有声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忘作为正事,不使间断,方为精进。如有疯疾,见效尤速。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形体不变,百疾不作。自然不饥不渴,安健胜常。
行之一年,永绝感冒、痞积、逆滞不和、瘫疽疮毒等疾,耳目聪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长生可望。如亲房事,欲泄未泄之时,亦能以此提呼咽吸,运而使之归于元海。把牢春汛,不放龙飞,甚有益处。所谓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妙莫能述。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
常以朝起,布席东向。先以两手叉头上,挽头至地,五吸五息。止胀气。
次以卧,右手掩脑,左肘肘地极。复以左手掩脑,右肘肘地极。五息止。引筋骨。
次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睡极起头,五息止,引腰。
次以左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右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
次以左手据腰,右手极上引。复以右手据腰,左手极上引。五息止。引腹中。
次以叉手胸胁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止。引面目。邪气不复得入。
次以两手叉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通血脉。
次以两手相叉,极左右,引肩中。
次以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引肺肝中。
次以两手叉胸前,左右极。引除皮肤中烦气。
次以两手叉左右,举肩,引皮肤;立右右,摇两胫。引除香港脚。
右(即上)赤松子导引法,除百病,延年益寿。此自当日月习行之,久久有益。
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为陶正。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常不灼。
常以子后午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卧引为三,以手指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东向坐四通,啄齿无通数,伏前侧卧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还卧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邪热。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鼻微纳气,愈羸不能从阴阳法。大阴,勿行之。
蛤蟆行气法
正坐,自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大佳。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气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火法
向南方蹲踞,以两手从屈膝中入,掌足五命令内曲,利腰尻髋、治淋遗溺愈。箕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愈寤寐、精气不泄。两手交叉颐下,自极,利肺气、治暴气咳。举两脚、夹两颊边,两手据地,服疗宿壅。举右手、展左手,坐右脚上,掩左脚,愈尻髋痛。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皆治骨节酸疼。掩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为之即愈。竖足五指,愈腰脊痛,不能反顾视者。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愈倾侧腰膝及小便不通。东向坐,向日,左手揖月,举身望北斗,心服月气,始得众恶不入,理头仰苦难。牵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极,张弓,兼补五脏不足。气则至,抱两膝,着胸自极,此常令丹田气还补脑。坐地,直两脚,以手捻脚胫,以头至地,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
耳不闻勿正倍声,不息,行气从头至足心,愈疽痂、大风,偏枯诸痹,极力右振两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劳倦、风气不随。
龟鳖行气法
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鼻微出纳气,愈鼻塞不通。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愈口干舌苦。
雁行气法
低头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自愈。
龙行气法
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以达。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脚足虚痹、不任行、腰脊痛。以两手着项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月初出、月中、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吸月光精八咽之,令阴气长。妇人吸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
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快神气。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疾入上下、致肾气。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正偃卧、卷两手即握不息,顺脚跟据床,治阴结、筋脉麻痿累。以两手还踞、着腋下,治胸中满弦、手枯。反两手据膝上,仰头象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
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坐地,以两手交叉其下,愈阴满。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见,愈头眩风癫。以两手牵,反着背上,挽绳自悬,愈中不专精、食不得下。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及有肿。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愈肠不能受食、吐逆。
宁先生曰∶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有一还丹以还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去则衰朽。所以导引者,令人支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宿固HT不随,耳聋不闻,头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随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气者则可补于里,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
彭祖谷仙卧引法
彭祖者,殷大夫,历夏至商,号年七百,常食桂得道。
居常解衣被发卧,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又云∶伸左脚,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脾,去腹寒热、胸臆邪胀。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瘕,利九窍。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脊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两足内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踵内相向,五息止,短股,除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掩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心肺,去风虚,令人明目。张胫两足指,号五息止,令人不转筋。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外转两足,十通,内转两足,十通,五息止,复诸劳。
右(即上)彭祖谷仙卧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凡十节,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欲导引,常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
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息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遍,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得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咙如白银环一十二重,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锐,率率赤如莲华未开,倒悬着肺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正黄,如金铄铄然也。肾如两伏鼠,夹脊直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此名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洲也(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瘥,复如法引,以愈为效。诸有所苦,正偃卧,被发,如法,徐以口纳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所,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三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
闭气治诸病法
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张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纳气,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闭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纳气闭之,自前后扭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三、端坐生腰,以左胁侧卧,以口纳气,以鼻吐之,除积聚、心下不快。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除目晦、泪苦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然,除伤寒、头寒、头痛恍恍。皆当以汗出为度。
五、正偃卧,以口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令温,寒者使人干呕腹痛,以口纳气七十所,大填腹。
六、右胁侧卧,以鼻纳气,以口小咽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中痛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四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生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也。
十、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即气皆通畅。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倾,闭目,以鼻纳气,除头风,自极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满,食饮苦饱,坐生腰,以口纳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
十四、端坐生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十五、端坐生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
十六、两手却据,仰头,自以口纳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
十七、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
十八、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生腰,以口纳气填腹,自极七息。除痹疼、热痛、两脚不随。
十九、觉身体昏沉不通畅,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痛、瘀痹。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疼,一本除风、目晦、耳聋。
二十二、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纳气,鼻出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卧,旁视两踵,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
二十五、偃卧,展两手,外踵指相向,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
二十六、偃卧,展两脚两手,两踵相向,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仰、足胫寒。
二十七、偃卧,展两手两脚,左傍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中食、苦呕。
二十八、踞,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也。
二十九、偃卧,展两手两脚,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厥逆疾。人脚错踵,不拘拇指,根据文用之。
三十一、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周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左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闭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积聚。端坐生腰,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开目。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开目。
七日,伸左脚,屈右膝,内厌之,五息止。引脾气,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
导引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
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
诀曰∶凡人五脏,亦各有气。夜卧闭息,觉后欲服气者,先则淘转,令宿食故气得出,然后调服。其法闭目握固,仰倚两拳于乳间,两膝举背及尻。内闭气,鼓气海中气,便自内出,斡而转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淘气,毕则调之。导引服,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二七,愈龋齿痛,或曰治蚶不龋。
夫人皆禀天地元气而活之,每咽吐纳则内气与外气相应。自气海中随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喉吐极际,则辍口连鼓而咽之,郁然有声。然后左边而下至,经二十四节,如水历坎,闻之分明也。
女人则从右边而下,如此则内气相固,皎然别也。以意送之,手摩之令速入气海。气海在脐下三寸是也,亦谓下丹田。初服气人上焦未通,以此摩而助之,务令速下。若气已流通,不摩而自下,一闭口而连咽,止二咽,号云行。一湿咽,取口中津液相和咽之,谓之雨施。服气入内,气未流行,每一咽则施之。不可遽行至连咽也。三年行之,乃以功成也。
导引服,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痂、大风、偏枯诸痹。或曰,行气从足起,令上气至头,止。
导引服气,先偃卧,闭口鼓腮腹,令气满口咽,咽时作意蹙向后,日夕为之妙也。
导引服,踞地壁角中,两手抱膝,低头不息,九通。愈颈、腰、脚痛,一曰治劳,他同。
导引服,左右伸两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劳风、气不随、塞闭。
导引服,正坐,仰天呼出酒食醉饱之气,即饥醒。宜夏月行之,令人温凉不躁。
导引服,正坐,张鼻服气,排至脐下,小口微排不息。以除结。宜夏月,喜热。
导引服,小低头微息,但抱手左右不息十二通。消食,令人轻身,益精神,配气不得入。或导引服泻行气,皆低头抱踞,以绳自缚,低头不息十通,消食轻身。
导引,常以两手如拓千斤之右,左右互相为之,终身无疾。
导引,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之。此势每日为之,补益延年。当为之时,勿当风,仍须闭气。每一服了,吐气莫令耳闻。若劳倦,以吐之,脏中病若冷,则吹气;若热,呼气出之矣。
导引服,蛇行闭气,偃卧正直,复起踞,随王相所在,向之不息。少食通畅,服气为粮,以唾为浆,春出冬藏。华池玉浆甜如饴,子勉行之勿生疑。一本春生夏养,冬合内藏,闭目前光,他同。
导引思气者,呵属心,心主舌。口干涩,气不通及诸邪气,呵以治之。如大热大开口,小热小开口。亦须作意量宜,治之过度则必损。
导引思气者,呼属脾,脾主中宫土。如气微热,腹肚胀满,气闷不泄,以呼治之。
导引思气者,嘘属肝,肝主目。目温赤,嘘以治之。
导引思气者,吹属肾,肾主耳。腰膝冷,阳道衰,吹以治之。
导引思气者,属肺,肺主鼻。有寒热不合,以治之。呵、、呼、嘘、吹、嘻,是五脏各主一气,及劳极,根据理之,立瘥。
导引之法,卧床,当令高,无令地气上冲,鬼气有干。
导引之法,无令躁暴者,一身之贼。
导引之法,无令向北,反神有犯。每事不言,亥子日不向北唾,减损年命。
导引服,思司命两人更回左右,旋思常见。
导引服,思神光黄且明月在己边,昼夜常见。
导引服,思五脏形气色串,周流身匝。
导引服,思五脏色神在所处,自此以下,人形皆五。
导引服,思五脏化为龙鱼。
导引服,思精脐中肾气正赤白,从背上头下迎身,名曰还精。
导引服,思心为火如斗,辟恶气。
导引服,思飞分身飞行,常念有人若在己前后,久可得与语,南北在所问。
(上抄集宁先生导引图异同事,道林导引要旨。)低头以两手抱两足,不息十二通,主消谷,令人身轻,益精气,诸邪恶、百病不得入。
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五通。治鼻口热疮及五痔。
累膝坐,以两手据两膝,上伸腰极,起头引之,不息三通,治肤。
交趺坐,叉两手着头上,挽头结下着地,不息五通。令人气力自益。
长跪坐,曲手以抱两乳下,左右膝摇不息,令人延年益寿,住年不老,以两手抱两膝着胸前,不息三通,治腰痛、肾疝及背膂中疼痛。大箕坐,以两手捉两足五指,自极,低头至地,不息十二通。
治颈项腰背痛,又令人耳目聪明。
交趺坐,以两手交叉着头下,自极,不息六通。治腰痛、不能反顾。仰头,以手摩腹,以手持足距尘,不息十二通。治膝痹、不任行步及腰背痛。伸两脚,以两手指着足指上,治腰痛如折及歃血、瘀血。屈两脚坐卧住足五指,治腰背痛。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之,不息十二通,治脚痹湿及腰背痛。左手急引发,右手急掐项中,利阴阳之势。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治虚羸大小便。
以一手攀上悬绳,一手自持脚,治痔及肿。
伏蹲踞,以两手抱两膝,低头不息,九通,治颈痛、劳极、腰痛、百节蹉错。
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之气,立消也。夏天为之,令人自然凉不热。
以两手大指捻鼻孔,不息,令人阴阳不倦。外转两足十过,内转两足十过,补虚损益气。
赤松子坐引之道,能常为之,令人耳目聪明,延年益寿,百病不生。其先长跪,两手向前各分开,以指外向。
次复长跪,两手夹叉腰左右。
次复长跪,以右手反腰,左手高头而止。
次复长跪,右手伸后去,左手叉腰前。
次复缓形长跪,左右手更伸向前,更屈,从后叉腰。
次复长跪,高举两手。
撒开两手,鱼跃鸢飞。打破桶底,中流自在。此是转身向上一路,还从法外护持。所以饥食困眠,假借四大。行住坐卧,不离色身。但令二六时中,随方作课,使生气流行,身无奇病。只此着衣吃饭,家风便是空、假,中观正局。
辰
夙兴,整衣襟,坐明窗中,调息受天气,进白汤一瓯,勿饮茶,栉发百余遍,使疏风、清火、明目、去脑中热。盥漱毕,早餐宜粥,宜淡素。饱,徐行百步,以手摩腹,令速下食。天气者,亥子以来真气也。静而清,喧而浊,故天气至巳午而微矣。
巳
读书,或《楞严》,或《南华》,或《易》一卦,循序勿泛滥。勿妄想,勿聚谈,了大义,知止,勿积疑。倦即闭目,咽津数十口。见宾客,寡言以养气。
午
坐香一线,毕经行使,神气安顿。始饭,用素汤。当饥而食,未饱先止。茶涤口腻,漱去乃饮。
多行步,少坐,勿伛,胸中闷则默呵气二三口。凡饮食之节,减满受虚,故当饥,节其满;未饱,留其虚。
未
猎史,看古人大局。穷事理,流览时务。事来须应遇,物来须识破。勿昼卧,无事无物,不妨事物之来。涉猎流览,都是妙门生趣,读书人日用不知。
申
朗诵古人得意文一二篇,引满数酌,勿多饮令昏志。或吟名人诗数首,弄笔仿古帖,倦即止。
吟诵浮白,以王真气,亦是张颠草书被酒入圣时也。
酉
坐香一线,动静如意。晚餐宜早,课儿子一日程,如法即止。小饮,勿沉醉陶然。热水濯足,降火除湿。暮漱,涤一日饮食之毒。
戌
灯夜默坐,勿多思,勿多阅。多思伤心,多阅伤目。坐勿过二更,须安睡以培元气。卧必侧身,屈上一足。先睡心,后睡眼。睡心是止法,睡眼是观法。
亥子
亥末子初,婴始孩也。一身元气,于焉发陈。当其机候,起坐拥衾。虚心静宁,无为而行。约香一线,固其命门。精神日余,元气大盈。醒而行之,难老而长存也。
丑寅
丑寅间,精气发生时也。勿酣睡,静守,令精住其宅。或转侧,卧如弓,气亦周流不漏泄,如句萌不折,迎生气也。
卯
醒见晨光,披衣坐床。叩齿三百,转动两肩。调其筋骨,以和阴阳。振衣下榻,俾勿滥觞。
夜半子,少阳之气生于阴,分纾伸转掣。
《混元经》∶戌、亥、子三时,阴气生而人寐。既寐,即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不厌缩,觉不厌伸,转、掣,务令荣卫周流。
《淘气决》∶闭目仰面,停两手于乳间。侧立两膝,举腰背,鼓气海中气,使内外转,呵而去之。不使耳闻,一九二九止。凡欲服气,须淘转呵出,独令宿食消化。故气出尽,然后始可调而服之。服气人睡觉口干舌涩,是五脏热,即大开口,微呵数十遍,候喉中津液出,是热退而五脏凉矣。
踊身令起,平身正坐,两手叉项后,仰视举首,左右招摇,使项与手争。次以手攀脚,稍闭气,取太冲之气。
太冲二穴在大指本节后二寸,骨罅间陷者是。
左挽如引弓状,右挽亦如之。
《大洞真经·按摩篇》∶叉两手,乃度以掩项后。仰面视上,举手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令人精和血通,风气不入。能久行之,无病。毕,又屈动身体,伸手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华伦别传》云∶人身欲得劳动,但不当极尔。体常动摇,各气得血脉流通。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形体亦然。真人导引,盖取诸此。《元通经》云∶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通。
故修生之士以导引为先。
眉间一寸为明堂,深三寸为洞房,上入三寸为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为绛宫,下丹田为气宫。
各有神人,故曰神宫。
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一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一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一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一法∶一足蹋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一法∶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膊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膊并血冷、筋急,渐渐如消。
一法∶两手抱左膝,生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萎。
一法∶两手抱右膝着膺,除下重、难屈伸。
一法∶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一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
去膊并内血冷、内风、两膊、两腋、筋脉挛急。
一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
一法∶偃卧,合两膝,布两足,生腰,口纳气,振腹,七息。除伏势疼痛、两胫不随。
一法∶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握固者,以两手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者,以舌略舐唇口牙齿,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一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悉不得辄行气,唯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一法∶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一法∶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
一法∶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生腰坐,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痹痛、热痛、两胫不随。
一法∶踞坐,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引两手。
一法∶偃卧,端展两手足,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
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
一法∶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
一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一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痛痹。
一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一法∶凡人常觉脊倔强而闷,仰面努膊,并向上,头左右两向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两膝、脊、腰、颈、项痛,风痹。
一法∶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尽除。
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一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
一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一法∶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
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外踵者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转筋。
一法∶覆卧,旁视,立两踵,生腰,鼻纳气。去转筋。
一法∶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除腹肚冷气、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
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左跷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中病、食苦呕。
一法∶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心凝曰神,凝神归气以炼丹。情复乎性,复性归根以养命。还丹之本,铅汞而已。元精为命之根,宝元精而真铅自生。元神乃性之宗,啬元精而真汞自产。是知固精以养气,固气以养神。铅汞有时而相投,驻息绵绵而成火候。真气无刻不相聚,忘念久久而成金丹。若真铅走而真汞枯,元神散而元精竭。欲求返还,不亦难乎?非遇志人,勿轻传授。保而重之,秘之。
口诀
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则内药也。外有作用,内则自然。精、气、神之用有二,其体则一。以外药言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细细,至于无息。思虑之神,贵在乎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合之精自不泄矣。炼气,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炼元神也。坎离合,体成干也。元神凝则思虑之神泰定。其上更有炼虚一者,非易轻言,贵在默会,心通可也。勉旃勉旃。
三千六百法,养命数千家。率皆旁门小法,无非曲径。仆阅历《参同》,仅三十载,作规中图十二字诀,用传学道。君子以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处中以制外。以熙和、中和、敛静、敛肃八字为辅,调御四时,由外以应中。上合天心,中稽人事。默符造化,顺轨阴阳。外法五行,内理五脏,以为日月循环无端。不施为,不存想,晏然大定,以总元机。但要绝嗜欲,定心气,省思虑,节饮食,调鼻息,警昏睡,悭视听。养天和于四威仪、四聪,合自然之妙,别无繁难也。已立鄞鄂者,以是契符火,养圣胎。未立鄞鄂者,以是益元气,养精神。为立鄞鄂之渐至于虚耗损失,疾病交攻,则以是驱疾固元为补益、延年养命之术,可谓简易法门矣。宋咸淳己巳岁下元节,宜春玉溪子李公明序。
规中图
规中者,如居一规之中,如大圆镜之一我。但正心诚意为主,为中心柱子。当万虑具泯之时,真人出现,如鱼跃深渊,游泳自乐而不离方寸是也。喜怒哀乐未发,当此时,可以居规中,游泳而潜。
御四时以正造化,四威仪中,不可失节焉。物来则应,应过复归于中,绝不可动着中心柱子。于中常令空虚,一尘不立,久之不纵不拘,自得受用其妙也。六阴归坤,万物;元复赴建,始萌长。
子绝父体。一阳潜动处,万物未生时,从这里起,便是作用处。当斯时也,跏趺大坐,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
则一气从虚无中来,杳杳冥冥,无色无形,非子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肾中,以育元精,日益月强,始之去,次之返婴,积而为内丹之基本矣。袁真人云∶元气补元气,岂是凡砂石,此补益之上法也。朝屯者,君子经论之始,是万物萌芽之初,仁之端也。夫子时始生之气在肾,是不召而自来,宜保而养之。调息无令耳闻,但听有悠悠绵绵,合乎自然,则与天地橐龠相应。久之,则肾气合心气,二气之交感,以降甘露而产玄珠焉。暮蒙者,以养正圣功也。使不失赤子之初心,义之端也。午时其始生之气在心,是亦不召而自来,无思无虑,冥心内照以合之。静坐而照,久而则心合肾气而成既济之功焉。人居三才之一,一身之造化,与天地等耳。故日月常行,天地之气相应,真一之精相符。人之元气,八百一十丈,与二气橐龠相合。所以元气大运随天,小运随日也。但人生不能体天地造化之大,以至作丧伤败,精神迷乱,自与之违,天地岂违者哉。知道之士,若能顺理握机,则可以符化工而为修丹内炼长生久视之道也。舍人之外总皆禀混淆,而在元气中均为化物耳,又安能驭之气也。《参同契》云∶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从戌亥。又云∶赏罚应春秋,昏明应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玉真先生云∶无极中黄大道,本是口传心授,不立文本,吾今慈悯初生之士,一时闻之,不能记忆。故设为此善巧方便,令彼入耳注心,眼观神领。传度既毕,实时焚之,勿令泛之。内旨曰∶夫天有九宫,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中黄为太阳,地有中黄为太阴,人有中黄为丹扃,俱名为中黄。八极中言其位,黄言其色,故谓中黄。八极者,是八方总会要处,又只是中宫,即黄庭、即玄牝、即先天一气,即玄关一窍、即至善之所、即黄极之道、即允执厥中。
在五行谓之土,在五脏谓之脾,在五常谓之信。药物、三气、五神、火候、乎吸,尽在是矣。行住坐卧皆当注念,不可须臾离也。不废人事,但当正心处物。常应常静。吾祖师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又言∶三十辐共一毂。辐者胁肋,毂者中扃也。又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乃呼吸之谓也。呼则肾气升,得土则止。吸则心液降,逢土则息。即此谓水火锻炼而成大丹。若能存守,则法无不灵。吾常谓若要道法灵,须是守中扃。中者,理得上下四隅,不偏不倚之谓也。天地相去八万四升里,人之心肾,即一身之天地,相去八寸四分,以中指节文为则,自脐上至尻尾骨尖,尺有八寸四分。今云脐者,盖与肾对也。故心之下去三寸六分,脐肾之上三寸六分,惟中间一寸二分为黄庭,主我身命,所谓至圣之道,秘之秘之。
三茅真君云∶精养于气,气会于神。精神不散,是曰修真。子不离母,母不离子。子母持守,长生不死。洞真先生云∶谨守谨守,莫言莫言,自然自然,玄之又玄。闻道之士,皆千生幸庆,宿有仙缘。或资谈笑,漏泄于人。有不测之祸,蔓延之灾。受授之后,勤而行之。
玉溪真人云∶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颜、曾、思、孟,历代道统相传,即此道也。升少慕清虚,留心至道。万法千门,无不师访。因游衡岳,方遇至人,密受紫阳仙翁丹诀。按九宫八卦,以年易月,以月易日,以日易时,取天地之正气,夺造化之奇功。纳归中宫,交感成丹。非止延年,可以住世,所谓我命在我不由天。升自得之后,体力不衰,发鬓不白,日行百里,举动轻便。神异证验,不可具述。
其间水火既济,又为坎离交会之法。久而行之,可以成丹。今之人盖火燥炎上,水湿润下,自勾引阴邪之气,乘间而入,令人多病。寿夭若遇,此诀使之。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顺行则凡,逆行则圣。玄之又玄,今悉于后。诀曰∶一升便提,气气归脐;一降便咽,水火相见。此十六字,简而易行,不拘时候。或在官府,不妨政事;虽处富贵,不妨行用。所谓至道不繁也。如有风疾,见效甚速。但于日中少暇,或盘膝,或垂足、正坐,皆无所拘,取鼻中出入息为候。
入息谓之吸,即便升气,将下部微力前提,其气尽归脐间,此之谓气气归脐。盖脐乃人之气海,所聚元气尽藏于兹。出息谓之呼,即便放身自在,一咽然有声,此谓之水火相见。如是行之,不计次数。要行且行,得止便止。若能久持,脐下常如火熨,腹中气响如雷,小便渐减,精气不泄,腰脊坚强,饮食倍进,百病去体,外邪不侵。行及一年,宿有诸疾尽除。行之既久,自然三宫升降,二气循环,遂成大道,长生久视也。昔年都下有过海王先生,教人行持,随鼻出入息升降之法,而不得提搐之法。次有恩州李道人,授杨和玉,只教提搐之法,而又不得出入息之法。皆用其偏枯。升因游南岳紫气峰下,亲受李先生秘诀。先生山东人也,一百五岁,发须不白,面如童颜,行步如飞。予得其传,行之既验。不敢自秘,谨以传好道之士。
一开臂,二开胸,三搅车,四挽弓。青霞翁《丹经直指》∶仆自幼学道,弱冠弃家,遍历江湖,求师问友。得先师张悟真以来,诸前烈丹经、诗词、传记,熟读精思,寻友求义。又尝遍参道友术士,访名山洞天,祷求石碑壁记,得海琼仙指迷大道之要。后遇率然居士于朱陵洞天,作诗章以相赠,始得证海琼之妙旨。乃知年少所学、所求、所见,已是屋上架屋,枝上接枝,殊不知屋便是屋,枝便是枝,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一但顿悟,切恐湮没无传;且念后之学人,未必如此肯心留意。因录数语,以贻后人。得之者可因文解意,猛省用功,虽不求师,而在其中矣。夫男子四大,一身皆阴。惟先天一气真阳,此气非吹、嘘、呼、吸之气,亦无形影气象可见。
故悟真先生以为可见不可用,可用不可见也。然此气未受形之先,在父母胎中,先受此气,然后生二肾,便生二眼,由此生心、生肝、生脾、生肺、生九窍四肢而后人象俱足也。此气只在两肾中间,名为玄牝之门。先师玄牝歌言之详,世间人莫能悟之。今人宰牲杀猪,但见两肾中间、腰脊去处有一空,膜中有此,呼吸膨动,直至肉冷方息是也。此气未死之先,气血全盛,魂魄相属,内含五采,受气如汤。人一死则如牲畜,气血一散而气馁矣。只此一气,便是金丹大药。故先师以肝、心、脾、肺、胆、肾、肠、精、津液、涕唾、气血为非道,又以精神、魂魄意似是非者,此也。人之一身,右足大阴,左足太阳。而足为涌泉,发水火二气,自双足入尾闾,上合于二肾。左为肾堂,右为精府,一水一火,一龟一蛇,互相囊龠。二肾之间,虚生一窍,是为玄牝。二肾之气,贯通玄牝之间,由此发黄赤二道。上夹脊双开,贯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之下,会于风府,上朝泥丸。
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宫,下入重楼玉阙,直注于绛宫,复流入于本府。日夜循环,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即不是动手脚做成的。今人流入旁门者,不知虚无自然默默运用之理,却乃妄行屈伸、呵咽、摩擦、引导、存思、注视,妄想妄作,反致成疾。如白莲道人多黄肿,运气道人多气蛊,皆其验也。夫此一气,人人一般,即无多少,但有涵养的做得成,无涵养的做不成。其流行出入,自有定数。
如海中潮候,弦朔必应天上,斗柄子午自移。又若女子月经,因时而至,确然不差。此气遇阳时为火,阴时为水。火即木液,水即金精。又左肾为坎,右肾为离,离中有己,坎中有戊。以戊己二土合为圭字。
又名水中金,金者,刀也,故名刀圭。又火即木,水即金。为金木无间,水火同乡。其实金木水火只是一土,一土为总五行尔。先师以为五脏无气,六腑无精,故谓此也。此气自然时时运转,不假人力。
凡言辘轳、三车、黄河、曹溪,取象如此,非以人力强为也。此气常以子时而至,为阳火。午时而至,为阴水。以卯时而至,为木液。酉时而至,为金精。卯中有甲,酉中有庚。故须采取用甲庚。子中有戊,午中有己,故运中土。自非洞晓乾坤升降、阴阳盛衰、药材老嫩、水火潜亢之理,不足以语此。然先师言之甚详,而后人甚惑;言之愈多,而后人愈疑者,何也?皆缘终于虚无,无则不知下手功夫,是以胎息不成而归于顽空。忽于自然,溺于妄想强作,是以心神枉费而返致疾。夫虚无者,言其不可见闻。
自然者,言其不可以迎取。今之采取火候等逐节工夫,深浅之言,句句分明,节节谨切。谨守奉行,无不应验。凡未入室以前,且理会,得安鼎采药。每日夜,且习打坐,坐一定然,则骨节关开,脉通自膀胱至夹脊,便如车轮运动。先天一气,自然由三关朝泥丸,下重楼,入绛宫。然其来有时而采亦有时,须得甲庚金木旺相之时,默默端坐,不须用摩动。须臾觉顶中火热,喉中甘露垂垂滴而下,便以目内视,一意以内送纳之绛宫玄牝而止。凡一日之间,以甲应上弦,庚应下弦。自子至卯为上弦,得汞半斤;自午至酉为下弦,得铅半斤。采甲汞庚铅各半斤,自然定数。所谓铅见癸生须急采者,言木汞金铅以甲庚二时采取也。如此采取之法。然初采之时,不计年月,久久积之,方成鼎炉。夫一身,炉也。绛宫,鼎也。今人以脾中黄庭、顶中泥丸为鼎,皆非也。年月既久,炉鼎方成。然后种药,药物一生,且采且炼。
采而积之为药,炼而成之为火。采之一日有一斤数,炼之一日有铢之得。采药之时,须采甲庚旺气。行火之法则,忌甲庚沐浴,有此不同云。采之法,亦如鼎,然不过目,其自然之来.迎之以意,送之以目。
故丹书有黄婆、青女之说。黄婆,意也。青女,眼也。以意迎逢,谓之黄婆媒合;以目内送,谓之青女传言。人身之气,随意而动。意行即行,意止即止。故送入鼎中,随意即止。不复下流矣。谓之种药。药既入鼎,然后有火候焉。圣人传药不传火,以火与药同归殊途,同情异功故尔。子为一阳,至巳为六阳。自子至巳,火得六数,而六阳成干。当其子至巳,以意迎之,谓之进火,谓之添。午为一阴,至亥为六阴。自午至亥,水得六数,而六阴成坤。当其午至亥,以意送之,谓之退火,谓之抽。
故子巳为火,午亥为水。言火不言水者,添进为火,抽退为水耳。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丹经言河图洛书之有数者,言其火候自然,与此生成之数合也,非必待用力而合此数也。言朝屯暮蒙,昼夜复。亦言与卦默合,非必用力而方合此卦爻也。如运用之说,则言此气营运流灌五脏百脉。如亥子旺肾,寅卯旺肝,巳午旺心,申酉旺肺,辰戌丑未旺脾。自然此气营运,由旺宫而出。亦不必妄想此时此脏有气出入流运。然采取造鼎之初,则无禁忌。时至即为,既了即了。至如入药行火,则须择日入室。一毫俗事,不可妄干。使耳目鼻口,四象相忘,胸中淡然,虚室生白,一有所着便是封固不密,药物走漏,便非道也。既居室内,惟半饥半饱,不可求睡。每使胸次惺然,常常提醒。见药即采,遇火即行。一年之内,止除卯酉二月不行水火。以其卯则木旺,酉则金旺,木旺则火旺,金旺则水旺故耳。凡此二月不行水火者,盖行则返过而伤也。一年十二月内,除卯酉二月外,止存十月。故十月而胎成,过十月又不须行火,则又谓之伤丹,此谓火候。十月胎成,移入泥丸,谓之换鼎。此胎气既足,如人已生,但须乳哺。故换鼎入泥丸,乳哺之谓。此时不须工夫火候,亦无沐浴,但只常常温养之。如此三年九载,则天门自开,婴儿自然出矣,往来无碍而位登仙翁矣。此首尾用工之说,皆出自然,不假人力强为妄想,不过及时以意迎之而已。此是积日累月,造鼎安炉。一年十月,结胎行火,先师以为一日金丹赫赫红是也。又谓顷刻可成者,何也?言一时半日之工夫,可夺一年半纪之造化。当其药生之时,不过顷刻迎逢,谓之顷刻金丹。即非终日终夜,劳神苦思,强为之也。夫药、炉鼎、火候、沐浴、胎息、婴儿、运用、抽添、主宾、浮沉、升降、铅汞、水火、真土、金精、木液,一切言说,皆是假名换姓,其实只为一物。钩锁连环,自可熟论见义。其有用工下手虚无自然之说,先师许多丹经词诀尽矣。参同吻合,一以贯之,不过如此而已。然言之非艰,行之为艰,行之亦非艰,守之为艰。何以守之为艰?大抵旁门小法,具无报应。惟金丹一件,便有报应。今人采药,年少者,须半年功夫,守斋戒、沐浴、绝欲、忘念、静坐,默取采之。候时节到来,耳目手足轻健,百病具无。自然两肾火起,夹脊如车轮,泥丸如汤浇,口中常有甘露滴滴而来。若能不睡,存神不绝,不过两月余,得目生神光,此心明了也,若有慧性,此之验也。得之者,不可便以为至道,否则狂念一生,遂成颠风。至若三月,行火之余,时刻工夫不差,则九窍光明,头有金轮,洞视内外,远接鬼神。当此之时,婴儿已成形象,不可便纵其运动,出入须加紧护牢收,否则火漏丹散。十月既满,婴儿受气已足,自然如瓜果之熟,脱蒂而去,然后出入往来,可以移身丈尺。
远则不可远出,一出便还须收回,否则神一夺而迷途遂至,投胎托化,不复顾屋庐矣。直须三年九载,日子满足,骨格老成。如人生十数载,知人事深浅轻重,方可纵其自然往来出入,此则飞升变化登真仙位矣。然犹有魔障焉,当其入定坐忘之时,而聪明倍生,神异百出。凡天下奇奇怪怪之事,生前死后神仙希遇之事,鬼怪警怖之状,并集于前,直如慧眼神见,又若神明根据附。此魔障之来,不可便以为道,须要定见把握。一念凝坚,所谓太玄之一守其真形是也。切不可见妄为真,从情为性,如此守一,方能成道。今人多如此时无定力定见,故为外邪所附。不为学道无成,及致坠堕,以为神仙有无何渺茫?惜哉!仆平生读书结友,参师问道,躬行力践,所见功验如此,并以告之未来学者。有志之士得而诵之,寻文求义,参之先师丹经遗论,求之道藏玄文秘旨,一一皆合。但能根据此修行之,十月胎成。移鼎温养之后,又参向上一着,方可看悟真下编求精进法。又当自然有希有之遇,有不言传者。若不如此次第行之,则身中无主,婴儿不育,妄参禅学,如水之无源,木之无根,觉成顽空,顽空之下,不思工字用工。丹田合一,方是贯通之理,一有走漏,到老无成,终归轮回恶趣,皆思平日空下工夫。修炼成丹,合一成真,方是贯通,诚实也。再用丹田修炼成珍,则脱体化神,方是宝也。修得实宝在身,丹成之后,修成深浅,把握定否。如何有报应,却是用功处。一时不可怠忽,一步不可放纵。就中飞升为上,尸解为次,夺舍又次之,投胎为下矣。至如飞升、长生久观一也,尸解二也。二者尤须功圆行满,有代天宣化、济物、利人之功,方能及此。若无功行,但足以增年益寿,亦不能为仙矣,何以言之,神一去而不回,则气一绝而不苏。上则夺舍,下则投胎。又下为无着之魂。
仆痛惜愚惑之徒,谈道者千万,功成者一二。故并述为来者之戒。不揆轻泄,冒成此书。后之作者,得玩味披研,如对师资,如见君父,珍藏什袭,永为身宝。非人勿示,非人勿传。有违此语,先祸其身,后及九祖。坠沉无间,永无出期。时咸淳甲子秋望日,书于朱陵洞天。
道不远,在身中,物即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神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神御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术则易知道难遇,几人遇了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与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金锁乃玄关处,玉匙即元气也。静坐之际,调鼻中之息。规守中扃,以得定处自然。神息绵绵,不可以一毫别念。待调息已匀,鼻中自觉无出入息。但存中去处,一念坚固。以元气呼吸,息纳于玄关。
忽觉一声,其关即开,当时自有所见之趣。工夫至此,中字方洞彻矣。
金鼎欲留砂里汞。金鼎是中字,又即鼎炉,中间欲留存。砂里汞,是元精也。玉池先下水中银。玉池是华池,水是神水也。金鼎中欲留其汞。静坐间先守中扃,中扃若守得定了,出入息自然微默。
微默之后,自觉息定,元气自在内藏呼吸。待身体自觉混融,恍不知有物、有自身、有天地后,如此,华池水自来。待得满口,一咽然有声,就下以意送至中扃。中扃玄关处然一声响,似开锁。
恁时,就闭目回照,顾己内境,自灵异景象,不可尽述之耳。
夫咏玄者,乃咏玄中深奥也。窈冥取理,恍惚求真。撮众妙之英华,采群经之要会。言上直而义正,道入重玄;旨似远而意明,风存上祖。引龙虎同归之躁竞,显玄牝绝利之玄微。直示指归,立成妙用。正演开遮之说,明分去就之元。回玄包罗,升沉浩渺。故使下士抚掌,上士勤行。克成于神气全真,冀泯于根尘妄照。诚知珠玉兮何重,性命兮何轻。宁不穷解分息动之玄,而纵流光走魄之逝。深可悲哉!此咏玄诗实长生度世之法要也。至如玄元帝之灵篆,常秘枕中;淮南王之神方,密藏肘后。
盖上圣所遵所重乎至言也。学人值遇,宜须秘慎,深自惜焉。
二气相成道始生
夫姿形立兆,未有独分一气而获着生。盖荣卫调和,方生存也。故云二气相成。始生者道也。道者,生也。故老子云∶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浑融同处一源行
二气浑融之谓和气。同处一源,以其生生也。
阴阳感激相须理
禀二气而兆形质,舍二气而着生成。此皆感激阴阳,资养性命。
不得和柔即战争
忽二气争竞,不相和柔,即勃乱五脏而患生焉。故经云∶阴疑于阳必战。是知无全阳之男、全阴之女。故天为全阳而负阴露,地属全阴而抱阳精。盖天地阴阳相须而化生万物。《易》云∶干男坤女。故人伦亦全,法天象地矣。
荣气生来不独分
荣气者,清阳也。《内观经》云∶气清而驶谓之荣。在人身中,不可独建,故不独分也。
清阳虚在赖阴存
阴气聚而阳托,阳气存而阴赖。故曰阳赖阴存,以相成也。
从兹始得成胚兆
夫二气相感,始成于胎孕。解胎而生,亦自有荣气之始也。
炼取归元别有门
于二气中淘炼,归于本源。纯一清净之气别,修除滓秽,成全阳而荣与道同真矣。
卫气元从阳气来
卫者,浊也。《内观经》云∶气浊而迟谓之卫。本因元气交感,方有形躯;既有形躯,始明卫气。
故卫从荣来。
色身兆合处胞胎
形质既兆,即禀二气之所感,处于胞胎也。
暗符天地排宫室
人之一身,暗象天地。故《内观经》云∶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此之谓也。
自此澄凝细可裁
自此精血澄凝,以成形质,细可裁量,以通其用。盖人之卫气,凡有二名。一者,精血澄凝,以成形质。二者,同荣气流行而通其生也。是知人之身者,因示修真之地,得乎最灵之称,可不惜而怠惰而求于逝也。其卫气亦象三才∶一者,澄凝以成形质,象地也;二者,荣卫合处,曰冲和之气,象人也;三者,真精命蒂,居上丹田全阳之宫,以象其天也。禀此三气,以通其生,而道自归之。是故体三才而履道也。
二气含和即着生
魂者,阳真精也。魄者,阴真精也。二精处乎泥丸宫,以蒂二气。不相离溃而神明居之,生方着也。
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以成其道。
始名魂魄应真灵
子产曰∶人始曰魄,既生阳曰魂。是故二气发生,莫非魂魄而应真灵。及其生也,万变千化,有生有死。无超跃三清,漂沦诸趣。得丧之机,实在此矣。
在天日月全通象
日月者,天地魂魄也。故魂者为日,主昼天真精也;魄者为月,主夜地真精也。是知明暗同源,往来通会。盖人之魂魄,全通象于日月也。淮南王曰∶天之气成魂,地之气成魄。又《五脏内镜》云∶父之精气为魂,母之精气为魄。其理昭然矣。
万化皆从守一宁
万化者,盖心之所灭而运役魂魄,着于生云。故圣人设千经万术,教化群品,显是守一之法而息诸妄也。
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鱼之在水,两腮翕动,无有停时。人在宇宙间,两鼻翕张,亦无有停时。所以统辖造化之气,人赖之以生也。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为此也。人生奔驰劳顿,气因之骤矣。骤则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内者愈虚。所以死期将至。惟至人观天道,执天行,抱神以静,气气归脐。寿天地矣。故知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云∶但有四句偈,须是在处受持。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郭信用其言,知自护爱,康健倍常,年几百岁。
皆由善摄元气所致。天气常清,天色常明。更无一物挠乱,所以长久。今人所见云气倏忽变现起灭者,皆近地之界。百里而上,无有也。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欲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扰,岂能长久?诚能至清至明如天地,岂得不如天地之不毁乎?青天歌云∶青天忽起浮云障,云起纵横遮万象。养生者辨之。
触事而感生,善应而劳生,此皆致老之理也。庄子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余以为此即养生之理也。人之生也,以有上栋下宇之求,饥食渴饮之资,故不得不与民角利。日夜忧劳其心,无有顷暇,故老及之也。今岩居水饮,则于世无求;不与民同利,则于物无竞。无求无竞,虽欲不寿,得乎?古人谓之却老。却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谈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谈也。不能绝色,不必谈道。不能绝世,不必谈道。何也?道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绝色,则为渗漏之躯,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绝世,则为合尘之徒,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隐在市廛为证,此则禅家最上一乘之妙。若以此为解,徒使退堕耳。
卫生歌云∶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谅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羡艳悲壮、激切、鼓动、奔驰、跳跃、翔舞、讴歌、叫啸之类,凡激于人我而发者,夫熟非火之所以为哉?木与木相钻而火生,人与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损,惩其忿而窒其欲,则五气自平,六脉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贤愚在德,肥瘦在母,寿夭在父。血盛则肌肥,精足则神壮,神和则德全。此闻之汪弄丸,云以此见天之赋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但养和全德,此则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权德舆文云∶舟有溺,骑有坠,寝有魇,饮有醉,食有,行有餍。其甚则皆可以致毙,无非危机。呜呼,岂独在于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饮食、衽席、舆马、燕寝之间。人之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于危耳。
学道之士,须识吾之一身从太虚中而来。既从太虚中而来,则此身初亦无有,岂应执着之以为己物?故此身之灵明,主人必使不着于有,不着于无,一如太虚之无物以扰之。然后本体之心方得清静合虚,灵觉常圆。而一切繁华,一切系累不能夺矣。繁华、系累不能夺,则俗心日退,真心日进。退得一分俗心,自能进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者是也。心自太虚,则身还太虚。所谓仙,所谓佛,何俟多谈。
周莱峰以养生术请钱午江,曰∶不过履和适顺而已。履和,则不伤和;适顺,则不违顺。夫天地之气,至和大顺。尽之人身,小天地也,岂不可仿天地之长年乎?莱峰刻石临清公署制小牙牌,勒四字置衿袖,终其身。先辈之重箴言如此!阴阳本不相对,待造化之生物也。阳入于阴,阴留阳而不得飞,则生;阳出于阴,阳罔顾阴而不能留,则死。是死生俱系于阳,固与阴不相关也。仙家谓∶一分阳气,不尽不死;一分阴气,不尽不仙。
然则阴阳岂可对待言哉?虽然,阳之所在,不独生死系之,即诸物之灵蠢亦系之。人,阳气在上,故耳目聪明,于物最灵。鸟兽,阳气与阴气混淆,故蠢。草木,阳气在根,故尤蠢。以此为言,则人之阳气安可不宝?耳聋目,阳将散矣。是以君子先时竟竟,惟阳是守。有以也夫。
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
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体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爱者,谓其神之去也。然则人之所爱,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养,顾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声神去,好色神去。
凡动静运用纷纭,神无不去,人莫之惜顾,神绝乃独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及其绝而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古仙云∶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翁妪返童孩。噫,其诚通天地之生机也夫。
高南州云∶阴阳交合,造化之妙,无可伦比。因述一术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时,俟月色正中,以方诸取月华水盈缸。俟来年五月五日午时,以阳燧置缸上。须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腾翻涌而起。
顷之,水尽涸矣。观其药候,以为服食。此丹家炼神水法也。服食虽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窥造化交合之妙。
却病之术,有行功一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工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外发之工夫以散之。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
此四法可为治病快捷方式,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此得之老方士言。
道书云∶有妻子者,则为妻子所累;有富贵者,则为富贵所累。道不可行也。审如是,必弃妻孥、捐富贵而后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于累妻孥;富贵不绝道,绝在于累富贵。
盖妻孥、富贵,在境而累,不累在心。舜尝二女裸矣,亦尝受尧禅矣。不为许由之逃务光之辞,而竟无伤于道。此其道之微旨可想已。
王宏宇论修真有难易曰∶吾辈破漏之躯,与童真修炼自别缘。童贞原是干体,不破不漏,非破干而成离者。比欲修纯干,止用得一段纯阳工夫耳。若吾辈,必补离成干,然后更着工夫,所以难也。此论甚合元理。
《续仙传》有卖药翁尝呼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此言最警悟,人之不为土馒头寡矣。
人日非而己不悟,何与?但药有数种,苦不能辨。有灵药可以益寿延年,有至药可以起死回生,有神药可以回阳换骨。若夫金石草木,但可以治病,虽然迟速,末后一着土馒头如故。
许道人云∶人心贵澄静。若能半夜打坐不倒身,端坐凝寂,则性命入吾囊橐;若夜夜不倒身,则性命在我掌握,长生可冀矣。何者?魂强魄弱故也。又问∶何如用工。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二语尽矣。
陆元鹤谈养生之旨曰∶不过藏神于渊,令不外游。久之,自然神化。毋多谈,予唯其语。夫神之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恒留于身,其中炯然。则精气归真,神化自现。古仙云∶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能神气住,便是得仙人。所谓神气住者,非神也耶?世率称仙真为神仙,以其所炼在神也。
郑龙门见召,指座右二沃丹花曰∶此四本同发,惜止移其二入堂中,今十余日矣。其二则未暇为日色所曝,遂萎谢。且曰∶此可以悟养生若如此花,天岂有所限量邪?余因惕然有警。诚悟此理,则自不置其身于伤生之境。嵇中散一溉后枯之说可信。
壮年嗜欲,一时不见,久之渐至怯薄;譬如富家妄费,一时不见,久之渐至贫穷。自然之理。人听见在旦暮,故不悟耳。推此以观,凡读书史、作文本养生作家,取效亦复如是。弗谓无功,久之自然见效。
偶遇方僧,谈终南山苦行道流,多有至二三百岁者。日常掘食黄精、苍白术诸药草以充食,又有服饵茯苓者。其法∶山中大松树多合抱者,搜其根土深数尺,断树命根,以大瓮盛蜜与新茯苓放树根下。春则蜜气升于树颠,冬则蜜复降入瓮。如此三年,方取出地。每日啖如拳大一块,饮水一瓯,不复火食。茯苓既是长年之植,又不火食,其享有异寿,固宜也。若今世人,志行如常而欲企异常之寿,不亦难乎哉?俗谓人之雄健者,曰有气力。以见力与气元自相通,力从气而出也。凡叫喊、跳跃、歌啸、狂舞、奔逸、趋走之类,凡以力从事者,皆能损气。古之善养生者,呼不出声,行不扬尘。不恒舞而熊经鸟伸,不长啸而呼吸元神。殆皆息力以生气乎。
凡风寒暑湿,在外则为气,中于人身则为毒,或有发为痈疽、发为疟痢者,中伏伤生之道,不可不谨。故人之起居室之栖止,须秘密坚固,高朗干燥。斯无患矣。
井不汲不溢,精不用不盈。何以?以水由地中,汲则益之;精充身中,损则充之。本非有溢而盈也。世人不解斯理,谓汲井不见其损,不知汲频则地元竭;用精不见其耗,不知用频则真元疲。是以明于汲井之理者,井养而不穷;明于用精之道者,神用而不竭。
有人好养真而未尝轻事远游,曰∶昔也,某曾泛舟游于江,遇风几覆没,以是不数游也。余笑曰∶闭尔户,坐尔室,宁独无江乎哉。夫江之险犹凭舟也,若户与室之险,在衽与席,在饮与食,宁复有舟可凭哉,奚独江也?焦若火,凝若冰,利若戈矛,何时而不有,奚独江也与哉?客曰∶吾闻命矣,吾将事远游。
发本缁也,而何为素?齿本缜也,而何为疏?眸本也,而何为?耳本聪也,而何为?手本攫也,而何为疲?足本趋也,而何为痿?肩能负,何为老而痹?身能任,何为病而弱?颜能丹,何为衰而枯?此意可省其殆生之所以死者耶?殆死之所以形见其征者耶?知生之所以死者,则知死之所以生矣。
夫人之形,日日有生,生而不知所以宝其生;时时有死,死而弗知所以救其死。及其偃然卧、溘然冥,然后随而哀之。噫,亦晚矣!夫早服重积者,非至人,乌足语此。
上品上药,神与气、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裕气,裕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方。但心为精主,意为气马。心驰意动,则精气随之行。故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为此。
虽然,犹是初功,须到得心虑俱泯、神识两忘,方是真人境界。心虑俱泯、神识两忘为何?泯其心所以存其心,忘其神所以养其神。气盛神全,自然底于神化。
顾色泉生平好奉道旨。偶夜梦之海上,有二人从逐而行,相谓曰∶此君姓顾,笃好学仙。色泉顾而问之,一人高声曰∶仙没有,无欲即仙。因与同东行,指海中而去。醒而自思畴昔所梦,非仙也邪?余因无欲即仙一语甚近道,志之。
黄可斋言∶嘉靖年间至京,遇内膳来自吏部李古冲所,得尝一脔,味极咸,不可入口。盖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大抵内膳烹调,五味过浓,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因言∶食淡极有益,五味盛多能伤生。彼曾至东光县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余,极强健。问之,云∶此地难得盐,吾辈尽淡食,且务农无外事。此不可解养生哉?可斋亦食淡已十年。丹书云∶食淡精神爽。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以此观之,五味之用,可无慎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今人口鼻中气喘急,气出反为天地所盗,得天气之养者寡。
日常所养,惟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惟不得养,且以戕生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浓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称鲜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抚西江,以劳致衰疾。闻方士言,乃多索民间乳饮。每晨进瓯许,无验。又多索松子取实,日进数盂,代餐饭。半月余,更觉虚疲不可支。得告归,竟不起。此胡沙冈言。因思物有形质,岂能复化为精气?况诸香走窜腠理,耗散元精。其不验,宜矣。夫善养生者,岂徒特药物已哉?王阳明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昔慧海师,或问修道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时即眠。一切人,吃饭时不肯吃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眠食,不得自如。岂得长生邪?尝举示二则公案于道友,且问百尺竿头更进步,如何?道曰∶饥食困眠,犹是欲界;须阳长阴消,至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方是究竟。
欲最难制,惟断乃成。姻家董三冈,性刚果,年六旬,始举子。既育之日,曰∶吾将绝欲延寿,观此子之成立也。诸姬别馆,自此俱异处。寿七十八而终。余闻严介溪,因阃中不和,年方四旬余,即绝欲。至后贵极人臣,果八十五终。宝精之验如此。
昆山周六观,盖然一儒也。余曾识荆,能诗善画,作赵体书亦逼真。又好客、好古玩、好声伎、好鼓琴。余私念,此君精神如此,诸好毕集,何以支久?逾年,周果不禄。以此见人生所好,自当专一。若多好、多能,反能耗神损精。其殆与食少事烦者,同一机邪。
张全山官学职,年八十有六,有少容。陈泰严谈其为人甚可法。官虽小,若以为贵;家虽贫,若以为富。年老生一子且幼,若以为众且壮也,欣然无忧戚之色。且不形之论议,真实作自家事。宜其寿也。因忆全山对徐存斋云∶彼苍报施,决不差爽。然则全山之得寿,其亦有由致与?马见田善谈元理,年六十有五而须发尽黑。李少白不善谈元理,行年七十而须发亦黑,有少容。
予尝以养生术叩见田,曰∶不食咸,不饮茶,宝养精、气、神为主。日坐一室,无所事事。及叩少白,少白无言,但日嬉嬉然,不关心世务,虽患难,无忧戚之色而已,然未常绝足城市。然则二君致寿,果相符邪?抑外不相符而中实无异邪?心动则神疲。凡诸技俩营营与人角胜负者,未有不减年者也。技俩之中,作诗弈棋,劳神独甚。周莱峰云∶某之所见,以弈伤生者四人矣。宋豫斋、王连川、王汾源、郭南洲是已。又云∶孙李泉五更作诗,以劳成疾而卒。陈雨泉云∶王同墟与客弈,忽瞑目,呼之不应则死矣。弈之劳神如此!噫,伤生之事,岂独在酒色之间已哉。
嘉定陆筠台少病寒证,瘥而不慎,遂病亡阳。稍闻人声,辄悸欲死。服药累年无效,陆乃尽除药饵。日事睡卧,待毙而已。如是者五年,病似少瘥,性颇通灵。
门有隶人至,呼曰∶隶人至矣。有友人至,呼曰∶有友人某至已。而数里外之事,率能前知。更年余,乃起,如少壮时,能挽他有力人不能挽之弓。既病起累月,少人事,灵知遂昧,不复如其病卧时矣。
与余友善,后得子,号兰室。
过佘山,遇顾豫斋,与语。豫斋好静,修筑馆佘山,弥岁不归。谈内养一诀,止是专气致柔,如婴儿作不生计,则长生可冀。若分别尔汝、高下,有敬慢、有爱憎,皆是有生后事,非未生前工夫也。
此言真得修养之奥。
内养秘诀,得之未真切,未可轻试,屡有因之而召祸者。曾见谢宾山之徒试内视之诀,行火太急,未期痢下五色,死。有一苏友,从方外学闭气诀于某塔寺,仅半岁,亦病痢下而亡。某士夫,闻一同年病疽发而殒,云∶此必曾学坐功也。询之果然。以是知遇诀未真,欲益反损。试观人间炼黄白术,火候少差,鼎炉随失。况于人身,又非鼎炉可见者比。下工试手者其慎无倚,信哉。
色易溺人,圣人亦不能卒制,止是远之而已。故曰去谗远色。远之自可驯致于绝也。饮食亦易动饕贪,故曰君子远庖厨也。旨酒则疏,仪狄而绝之。疏之云者,殆亦远之义与?因谈食色性也之义而漫论及此,不知可测圣贤制欲之真方否。
道者谢宾山,别去数年,复来谒。云∶别后过建业,浮彭蠡,之袁南饶厂之间,访龙虎山遗迹。
年余,逾匡庐,走荆、襄、郑、卫诸境。已而过河间,徒步真、保,长途以及北都。居三年,复还。寓金焦岁余。访贤日久,曾无一遇。但只勘得世情熟破。问世情若何?曰∶只是要占便宜,损人利己而已。遇富人则敬,遇贫人则贱。在在皆然。语音不同,其情一如。既而曰∶只讨一人我平等人,亦不易得。况肯损己利人,何以学道?余闻之悚然。果能人我一如,是谓无我,是谓克己。巍巍圣境,缈不可即。
吾乡佘山庙塑像甚工。闻寺僧云∶旧有一塑工某姓,来自江西。经岁余,塑诸像。金泽寺像亦其人所塑。成而病,诸侣欲为延医。工却之曰∶无以为也。吾想像臆度,尽吾神矣,此所以病也。世岂有药物能复吾神哉?竟死。仙庙诸像今具在,诸刹罕见其比。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头是。睚,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头是。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霸下,平生好重,碑坐兽是。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狮子头是。,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惟龙无好,所以成龙。此可以证无欲即仙之旨。
《龙川纪事》载仙都山道士论养生有内外。精气,内也,非金石所能坚凝。四肢百骸,外也,非精气所能变化。欲事内,必调养精气,极而后内丹成,内丹成则不能死矣。然隐居人间,久之或托尸解而未能变化轻举,盖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惟外丹然后可以点瓦砾、化皮骨,飞行无碍矣。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余谓此论固为唐皇服丹燥渴而发,然以内丹为精气,则胶于凡躯不知药自外来之旨;以外丹为金石,则滞于形质而不知从有入无之妙。岂足通元家之奥义邪?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