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伤寒一症。传变不常。有本传、越经传、巡经传、巡经得度传、误下传、表里传、上行传、顷刻之间。生死系焉。
可以寄人死生者。惟医焉耳矣。夫何脉理玄妙。七表八里九道。形似难辨。此庸医所以接踵而杀人者多也。元、若敖氏抱独见之明。着《金镜录》一书。只以舌证。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惟黑舌之症。
稍有未尽。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湿润、黑而濡滑、黑而柔软、皆寒症也。黑而肿、黑而焦、黑而干涩、黑而卷缩、黑而坚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热症也。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则庶几矣。予在南都。偶得此书。深珍重之。后会副宪笃斋汤公。出是编示之。极称其善。已命工梓行会稽郡矣。予患天下之人。未尽知也。复梓之以广其传云。
赐同进士出身大理寺左寺正陈楠书
伤寒一书。自汉张仲景先生究其精微。得其旨趣。乃万世之龟鉴也。论中梓讹难明。晋叔和成其章序。成无己《明理论》。刘河间五运六气。参同仲景钤法。则病之所变。预可知也。阴阳传变汗瘥图局。曰汗、曰吐、曰下。死生吉凶棺墓图局。曰死、曰生。随治随效。如附应声。则万举万全矣。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传变吉凶。深为妙也。舌乃心之苗。
心君主之。官应南方赤色。甚者或燥、或涩、青、白、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舌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肺自甚。故色白也。舌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也。色青为寒者讹矣。仲景法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色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舌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舌红为热。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甚也。舌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故色黑也。五色应五脏固如此。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未传于里也。舌白苔滑者。痛引阴筋。名脏结也。舌之赤者。邪将入也。舌之紫者。邪毒之气盛也。舌之红点者。火之亢极也。舌之燥裂者。热之深甚也。或有黑圈黑点者。
水之萌发也。舌根黑者。水之将至也。舌心黑者。水之已至也。舌全黑者。水之体也。其死无疑矣。舌黄者。土之正色也。邪初入于胃。则本色微黄发见。舌黄白者。胃热而大肠寒也。舌之统黄者。则胃实而大肠燥也。调胃承气汤下之。
黄自去矣。舌灰黑者。厥阴肝木相承。速用大承气汤下之。可保。但五死一生。大抵伤寒传变不一。要须观其形、察其色、辨其舌、审其症、切其脉、对症用药。在于活法。如脉浮紧而涩者。日数虽多。邪在表也。汗之而愈。若脉沉实而滑。日数虽少。邪在内也。下之而痊。其有半表半里。传到少阳只一证。则小柴胡汤主之。无不效也。太阴腹满自利。
脉沉而细者。附子理中汤主之。太阴腹满时痛便硬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舌干、口燥、津不到咽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少阴发热而恶寒。脉沉而迟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而汗之。厥阴舌卷囊缩。脉沉而弦者。为毒瓦斯藏。脉沉而短者。用承气汤下之。若厥冷、耳聋、囊缩、脉沉而弦者。少阴两感、不治之症也。此则三阴有可汗、可下、可温之理。
敖君立法辨舌。自为专门体认之精。当时尝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二书。皆秘之而不传。余于正德戊辰岁。见一人能辨舌色。用药辄效。因扣之,彼终不言。偶于南雍得《金镜录》。归检之。乃知斯人辨舌、用药之妙。皆本是书。惟《点点金》一书。则于伤寒家多有不切。其与仲景钤法奥旨同者。特《金镜录》尔。故余并刊于官舍。使前人之书。皆得以行于世。而四方学人。亦知所去取云。时
嘉靖己丑岁仲冬吉旦
南京太医院院判长洲薛己识
青藩良医所良医马崇儒校刊
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辨其脉、症、舌、表里汗下之。庶不有误。况脉者,血之腑。属阴。当其得病之初,正气相抟。若真气未衰。脉必滑数而有力。病久热甚气衰。脉必微细而无力。方数而甚也。但可养阴退阳。此识脉之要也。或初病即恶寒发热。后必有渴水燥热之证。或逆厥而利。此热证传经之邪也。若始终皆热证。惟热而不恶寒。故伤寒为病。初则头痛。必无发热恶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恶寒而无发热。此寒症也。此识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窍于舌。心属火。主热。象离明。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苔黄自去而疾安矣。至此医之不根据次。误用汤丸。失于迟下。其苔必黑。变症蜂起。此为难治。若见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无一生。此心火自炎。与邪热二火相攻。极热则有兼化水象。故色从黑而应水化也。若乃脏腑皆受。邪毒日深。为症必作热症。虽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热。否则其热散入络脏之中。鲜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则红,过则薪为黑色炭矣。
此亢则害。承乃制。今以前十二舌明着。犹恐未尽诸症。复作二十四图。并方治列于左。则区区推源寻流。实可决生死之妙也。
至正元年一阳月上浣之日
夫医者何。犹防之将也。凡视人疾。在究其浅深之异而疗之。且疾之袭人。若寇之侵境。方其至也。必瞰其势之强弱。先以安抚,次以讲和。戒严守御。以防其逆也。如坚然不退。至再至三。恣强肆侮。意谋土地也。当此之际。奈何必选将练兵。克期攻战。寇灭乃已。若怆惶无措。则地土陷矣。岂非将者。不识韬略。不知合变。以致误也。可胜叹哉。
夫今之医。不阅方书。不察脉理。临症茫然。当解而不解。当吐下而不吐下。畏首畏尾。颠倒错乱。助病日深。殊不知医乃司命。其可轻忽如此。大抵病之轻浅者。即为和解。深重者。即便攻击。故曰用药之时。胆欲大而心欲小。毋使君臣失职。佐使不当。反嫁疾焉。苟能如将之用兵。进退合宜。操存有法。何疾之不知也。余每察脉用药。觉有疑滞。幸承先师之诲。故姑撮其要领。以告后人云。
至正改元一阳吉日
永和三仙至人萧璜鸣书
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白色为寒。表症有之。里症有之。而虚症实症亦有之。凡风寒湿邪。国中皮腠。即为白苔。寒湿本系阴邪。
白为凉象。故舌苔白色。如白滑而腻者。湿与痰也。白滑浓腻者。湿痰与寒也。惟薄白如无,则为虚寒。白如积粉。则湿热或痰热也。因肺主卫、主气、又主皮毛。而太阳经亦主一身之表。凡受风寒。先入皮毛。内应于肺。其舌无苔而润。
或微白而薄。或浮白薄滑。外证必恶寒发热。而口不渴。此是风寒初感也。治宜辛温解表。如苔白而燥刺者。外证初在微寒。继即发热不已。此是温邪在肺。治宜辛凉清解。如苔白而粘腻者。外证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此是湿邪在于气分也。治宜解肌去湿。如舌苔白燥、或白而边红。外证见发热口渴。咳嗽喉痛。此是风温入肺。治宜轻清凉解。
如苔白中带红。外证头痛身热。口苦、眼赤、胁痛、耳鸣、脉象浮弦而数者。太阳之邪已入少阳也。治宜清解少阳。或白苔浮滑。带腻、带涨。刮之有净、有不净者。亦有尖白根黄者。是邪在少阳经之半表半里也。至若此苔系是白滑而边淡红,邪在半表半里膈膜之间。即《金匮要略》所谓“舌上如苔。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之候。故用小柴胡汤以达膈膜之邪。即栀子豉汤亦为清热达邪之良剂也。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黄芩甘草人参(各二钱)半夏(二钱)上咀,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钟,温服。
【介按】程应旄曰。方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
栀子豉汤
(从金匮要略新补)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介按】山栀味苦性寒。其子色赤象心。其花色白象肺。故为从肺入心。以治心中烦热而导之下行。兼除上下之邪热。豆形色黑象肾。蒸发为豉。其性轻浮。能引肾中水液上升,以降心中之热。而除胃外之邪。夫心肾相济。阴阳相和。
则烦热懊等证俱解。而为清热退邪之良剂也。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舌色如淡红、嫩红、或白中带红。外证初起微寒。继即发热不已。口渴甚者。温邪初起也。治宜辛凉清解。
如纯红或鲜红起刺者。胆经与营分邪热炽盛也。治宜苦寒清解。如不解,是温邪伏于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治以滋少阴之液。则少阳之热自解。如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者。此热结膀胱也。急宜导赤清热。如舌色鲜红。神昏谵语。见于斑疹已透之后者。热痰乘于胞络也。治宜清热消痰。若舌色鲜泽纯红。外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温邪入于胞络也。轻则于清解药中,加广郁金、鲜石菖蒲等味以开之。重则用牛黄丸至宝丹等、以芳香开窍,又据《舌鉴辨正》谓“将瘟舌。即纯红舌。非纯而不杂。即瘀红之色也。”脏腑热极者、中时疫者、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宜三黄白虎加连翘。或大小承气等酌用。此舌亦有表证者。则两脸周身必发热、头晕、目眩、乍热乍寒、脉浮数。邪热在太阳也。宜薄荷、荆芥、葛根、生甘草、凉散表邪。不可遽用“寒凉攻下”。今此舌只用含有刺戟性之透顶清神散以吹鼻取嚏。因病在神识昏愦之际。乃是临时救急之法也。
透顶清神散
猪牙皂角细辛白芷当归上为细末。各等分。和匀。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鼻内。吐出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此药吹入。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介按】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戟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取嚏。凡遇神识昏愦。人事不知之症。临时用之。即能开窍而苏神也。
舌有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宜用玄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介按】舌苔纯红起刺者。外证必有烦躁不宁。耳聋颧红。胸前发斑。甚则神昏谵语。治宜清少阳之热。解营分之邪。或舌如芒刺。斑见紫色。目赤面红。神呆不语。治宜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去芍药,加焦山栀、银花、菖蒲等味。以解包络之热,至于斑色之轻重。前贤吴坤安分辨甚晰。其言曰。“凡斑疹赤者为胃热。紫色为热甚。
紫黑为胃烂。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鲜红起发稀朗者。虽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难治。蓝斑黑斑者死。”又据《舌鉴辨正》。对于此舌之治法。大相悬殊。爰述其言曰。“全舌纯红而有小黑点者。脏腑皆热也。伤寒邪传阳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阴证。或疫毒直中三阴证。或实热人误服辛温药。燥伤三阴证均有之。不论老少何病何脉。
见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八两研粉生知母六钱去毛黄柏四钱黄芩六钱大黄芒硝各三钱生陈浓朴一钱生枳实钱半暹犀角尖四钱)倍加真犀角尖。连服必愈。旧说用元参、升麻葛根汤及化斑汤。误人多矣。”但舌苔有红中兼紫黑斑。或外证兼发斑者。心胃热极也。宜用三黄汤。(黄连、黄芩、大黄。)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减治之。
玄参升麻葛根汤
即玄参升麻汤加葛根。
【介按】升麻性主上升。为升发上行之专药。如若治伤寒失表失清,及温暑时邪,与胃热相抟而发斑之症。须防肺气上逆。转致喘嗽之患。葛根虽能鼓舞胃气。升津止渴而解肌热。若治发斑亦不相宜。是以先贤朱震亨先生曾有“凡斑疹已见红点。不可用升麻葛根汤。恐表虚反增斑烂也”之戒。至若元参。虽能滋液消斑。兹与升麻、葛根同用。恐是杯水车薪。无益于事。故《舌鉴辨正》有“误人多矣”之讥评也。
化斑汤
即白虎汤加人参。
【介按】赵以德云。“石膏能治三焦火热。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
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而为佐也。”据是以观。则知是方以救肺为主。虽亦能清胃生津。惟治舌红而有黑点。热毒入胃而发斑之证。尚须参用承气法为是。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