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余赋性孱弱。幼婴多病。迨丁年尤甚。尝患内伤。诸药罔效。于是悉取内经。难经。甲乙经。
东垣十书。伤寒六书各论。及薛氏等书。至于殊国僻壤。奇方怪疾。皆沿波溯源。推详考索。
循古人之余而为之。不知其已瘳已。人情莫不欲言其所自。知交亲承是谬。推庸多奏效。妄意遂谓凡病不出伤寒内伤之范围也。壬寅秋。天时热甚。入冬仍不寒。四方疫疠大作。其证似疟而寒热不闲。
似伤寒而三阳经少阴太阴经证齐。似内伤而气口脉不大于人迎。向所妄意以自信者。胥失之矣。
彼以伤寒治者七日逝。以内伤治。以疟治者。先后亦逝。间有染轻本固者。稍淹浃旬。终归不起。至一发不能言者。其死尤速。惟轻而不服药者。百起一二。即老医宿匠。计与术两穷矣。然天地之大德曰生。
塞极必有以通之者。有宋李待制之书在也。书名瘴疟卫生方。专是一证。始以风壤阔越。一涉猎而置之。而后乃知其宝也。
论证则辨晰周详。用药则简易平顺。此真妙于治也。且诸书疟部亦尝及瘴疟矣。本末未甚悉。岂身履其地。传不获习乎。待制造端王张讨润。皆因宦彼地。得其真诠。是书赖以全。予始以一二及十百。
因沿乡曲面流疏远。随手应心。刻期色起矣。予秘之。是以人命为私也。告之同业。惧不能遍。
谋梓以广之。区区之公而已。客有告之者曰。夫疟何有于瘴哉。闽广之间。山深雨淫。积岚为瘴。
黄雾隐天。中人作苦。吾信界在中土。土不同方。风亦殊俗。旷绝千里。岚瘴何从。母乃巧于署名以炫技乎。余曰。否否。诸疾之作。由天时也。四时之变。由气数也。人身肖天地与气顺逆也。易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征在国。国实以人。天气流转。山泽通之。以时验变。以人验时。奥气不藏。
时之变也。物直槎夭。人直疾病。山川不必同。而气至则行之矣。故吾信不必闽广而气类之。此瘴疟之所由作也。且如癸卯之冬。四山花木盎然。如春甲辰夏仲菊华如秋六月反拥絮。春秋陨霜不杀。
注谓四时失其序。则其施必悖。月令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在昔识之。盖天失其序。气旁行。
于是乎在迩。年以来冬复大暖。草木禽虫不含不蛰。殆物得气之先。与韩昌黎雪拥蓝关句。李唐岭南尚雪。今绝无之。驯至洛阳。杜鹃天气。自南而北。不尤信乎。客因领之。予又谓瘴疟于文为疟。
章言疾彰于外。内无实也。为疟如虎。反爪向人也。以疟施无实之人。故多濒于死。李待制之调剂。
思深哉。不揣愚陋。次其源委。附以鄙见。别伤寒内伤诸疟之形似。详药饵之宜用宜禁。验病色之可治弗治。编曰瘴疟指南。车僭妄之罪固无所逃。然于活人。或有小补。庸有未尽。以俟后之君子。
万历三十七年岁次己酉十月朔信州郑全望撰。
或问曰。发热头痛人俱称为伤寒。一以伤寒药治之可乎。予曰。当有所辨。诸般发热种种不一。
而最毒者在内伤有瘴疟。或曰。若内伤。果有东垣内外伤论。辨别详晰甚为有理。若医瘴疟则不能无疑矣。将以予为妄。吾见子治斯病活人甚多。但未闻是书未聆是语。当明以告我。予曰。伤寒内伤所病处广。况立法者。乃仲景东垣。二人圣医也。名重寰宇。而扩充是法者。陶节庵薛立斋二君。
故其书传之广。而心于活人者未有不读也。若夫瘴疟惟炎方有之僻于一偶。况业医者鲜。惜李待制治瘴之圣。其书所传不广。宜乎吾子之未闻是书。未聆是语。
或曰。既有是书。其病形可得闻欤。予曰。其病有三。而形状不外于头痛。发热。腰重。脚软。
或冷或呕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红。口渴。心烦。胸中大热。舌或黑。狂言谵语。
欲饮水。欲坐水中。或吐血。或衄血。或腹痛。或有汗。或无汗。诸证。以有寒有热者为寒瘴。
或间日。或不间日。为易治。以单热不寒者。为热瘴。为难治。得间日犹可以不言语。惟噫噫作声者。为瘴为不治。瘴疟之形状大都如是矣。
天以一气覆于上。地以一气载于下。人居覆载中。若何能与覆我载我者。相肖也。上古圣人等。天地人为三才。岂无灼见而妄立说耶。盖谓天以轻清之气。上浮而下转。地居其中。而干健之运。无一毫少息。若一毫不续。则穹壤判。
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人身肖之。其气亦无息。天以日月循环。人以荣卫循环。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经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风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阳之汗以雨名。阳之气以风名。人之一身。身以上其气象天。
身以下其气象地。故天不足西北。而人之耳目。右不如左之聪明也。故西北之人头常冷。地不满东南。而人之手足。左不如右之利便也。故东南之人。腰足常冷。天有阴阳。以生风暑湿燥寒。地有阴阳。
以生木火土金水。人有阴阳。以生肝心脾肺肾。天气以四时温热凉寒运于上。地气以生长收藏应于下。而人之阳气以升浮降沉应之。为生生不息之妙何也。天令春其气温。惟其气温。故地中之阳气鼓动而升于外。以生万物。人之阳气。亦应之以升。天令夏其气热。惟其气热。地中之阳气尽出于外。
以长万物。所以地之下极寒。人之阳气亦应之。尽出于外。脾坤土也象地。斯时脾土亦寒。天令秋其气凉。惟其气凉。所以阳气能降于地。而行收成之令。
人之阳气。亦应之而降于内。天令冬其气寒。惟其气寒。阳气尽沉于地。而成闭藏之令。所以地之下暖。人之阳气。亦应之沉藏于内。斯时脾土。亦暖。此天地得其常。而人之灾害亦不生。发瘴之地则不然。春夏多寒。秋冬多热。盛夏久雨。则可挟纩。隆冬久晴。宁不摇扇。一日之间。
日未升则寒。日中则热。日入又寒。一日一夜。寒暑迭变。无论四时。久晴则热蒸。蒸极则雨。雨下则湿。蒸雨久则凄凉。人生其间。饮食起居。安能一一谨慎。稍失调养。便感此乖戾之气。而发寒热。即谓之瘴。然瘴之发。多在秋冬。以其天气热。地中之阳气不能收藏而外泄。故草木不花而花。不叶而叶。人之阳气亦应之。不能收固。而恒泄之于外。惟其外泄。则脾土所以内虚寒。
身以上象天则极热。身以下象地则不热而寒。或热蒸极而汗。汗出则凄凉。其人身之寒热湿蒸。一与天时相似。故曰。人身肖天地。瘴疟类天时。知斯道者。则治瘴之法过半矣。
南方之地。寒暑不时。春夏淫雨则多寒。晨夕雾昏。地下湿蒸。故阴湿之气常盛。秋冬久晴则多热。草木不凋而放花。故阳燠之气恒泄。昼燠。夜寒。晴霁热。阴雨寒。人居其中。因寒湿之气盛。
故下体重湿。生痰又多。痰因秋冬热故。热多上壅。肤多出汗。至腠理不密。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
于斯时也。若饮食失度。起居不时。及食生冷食炙。则痰与食相并积于胃。而寒热之病作矣。或不避暑。奔走于日中。或避暑而坐卧当风。闭其汗孔。使汗不出。此病亦因之而作。或因其晨多雾而寒。
饮酒以御之。少焉日出。而热。则酒与痰相并滞于膈上。此病亦因之而作。或晨寒而少衣。或夜冷而薄衾。则寒与痰相并。亦作寒热。或因晨寒多衣。行至日中未解。则暑与痰相并。亦作寒热。要之此病之本。本于天气热元阳恒泄。在人之阳气。自不降而内又多痰。再不能调摄。感于不正之气。宜其病有上热下寒之症。所谓无痰不成疟者是也。养生者能远房室。省劳役。毋食生冷。毋食炙。毋醉早酒。毋饱晚饭。毋乘暑行走。毋当风坐卧。一日之中。顺其寒暑。而加减衣裳。则瘴虽毒。庶可免矣。
外伤寒邪之症与瘴疟。俱有寒热。医者尽以瘴疟作伤寒。率用汗吐下之法治之。其枉死者。
不可胜计。由其不辨寒热症候耳。今细分之。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冬若即病。谓之伤寒。
不即病至春变为瘟病。至夏变为热病。其病也。多自太阳经始。故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口中和而不恶。食脉浮紧。为伤寒。或恶风自汗。而脉浮缓。为伤风。其热无退时。若传经或传阳明经。则有目痛鼻干不得眠脉长之症。或传少阳经。则有耳聋胁痛。口苦呕吐。舌白苔脉弦之症。若传阳明腑病为入里。舌苔黄口渴。心烦舌干。不恶寒反恶热。扬掷手足。揭去衣被。狂言谵语。脉洪数内实之证。宜用下剂。下迟则入阴经。方舌黑大。凡伤寒之热。全不间断。直至传入里。下后方罢。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疟。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是知疟之发。多因于暑。故发瘴之地。
四时常似夏。其病也无传经。若是冷瘴。则有恶寒发热。头痛脚弱腰重。口中不和。呕吐或不呕吐。
脉弦带数。一呼一吸。脉来六至。或七至八至。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方其寒也。脉则沉迟而伏。及其热也。脉则六至七至。而弦洪渴欲饮水。饮则多吐。揭去衣被。待其汗出。热则退矣。或无汗而热久亦退。或间日再发。或一日一发。此为轻症。若是热瘴。则不恶寒惟发热壮热。头痛身倦。腰重脚弱烦躁。胸膈不利。呕逆或不呕逆。自利或不自利。小便赤涩。口渴脉洪弦七至八至。热亦不间断。一日二日舌便黑。目红面赤。渴欲饮冷。与之水亦能饮。狂言谵语。或大便闭。
至日晡尤甚。与伤寒下症无异。细察之。身中之热有不热处。以手扪之。额上极热。面微热黄尖凉。
心胸及腹极热。背微热。腰以下不甚热。重者常冷。或厥且谵语。以手扪心胸。蜷卧狂起。则脚重无力何也。瘴病是上热下寒。故腰以下。不热而沉重。上身之症。虽阳而阴。症隐具于其中。鼻尖为年寿宫。年寿属脾。脾寒所以鼻尖凉。此病是外热内寒。热症虽见于外。而内寒之症。验于鼻凉。
蜷卧叉手。胃胸隐然见矣。或谓是伤寒阴症。似阳亦非是。若阴症似阳。渴欲饮冷。与之冷则不饮。
瘴病与之则能饮。若用药得宜则热退。或得间日热。退时则脉微弱。非复前之洪弦数矣。大抵瘴与伤寒大不相同。伤寒因于寒。瘴病因于暑。伤寒有传经。有变症。有传染。而瘴病不传经。无变症。
不传染。若医者误认恶寒发热为表症。用伤寒汗药。以狂言谵语。大便秘舌黑为里症。用伤寒下药。则不旋踵而告变矣。
内伤饮食劳役过度之病。其发热恶寒。与瘴疟相似。若以瘴疟。而用内伤劳役之药治之。则神识昏乱。谵语如狂。
其热愈剧。服多亦至不起。由不细察其症候耳。今细辨之。内伤劳役之病。其恶寒也。见风见寒居阴处。无日阳处则恶之。若避风寒。居温暖处。或添衣被。则不恶也。或虽发寒。一暖便已。其发热也。蒸蒸然。上彻头顶。旁彻皮毛。下至腰足。浑身燥热。若袒衣被。近寒凉处则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若凉片时。即恶寒。添衣被。则不恶寒。又发热。
直至甘温之剂。进多则病已。其他头痛。身重。手心热。口渴。心烦。舌黑。妄语。妄有见闻。大便秘或沸。小便赤涩或呕。口不知味。其脉气口洪大。或兼各脏形症内伤之病。如此瘴疟之作其寒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领腰杳俱痛。虽重衣浓被。滚汤热火。不能温。寒去则内外皆热。渴欲饮冷。虽袒去衣被。重冰泉水不能寒。或先寒后热。
或先热后寒。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一日二三发。此是冷瘴。其脉洪弦数。冷瘴与内伤。其寒热不同又如此。惟热瘴热未间断时。又当细辨之。内伤之热。浑身上下皆热。热瘴之热。惟额极热。
胸腹极热。腰以下则不热。足发厥。又易辨之。亦有足热者。虽热亦不甚。内伤之热。袒去衣被即解片时。
热瘴之热。即卧于冷地亦不解。内伤之脉。气口独洪大而六至。热瘴之脉。六脉俱弦洪而七八至。
或阳症而见阴脉。要之。兼症虽多。惟以寒热及脉。潜心分别。则瘴疟内伤若冰炭矣。苟误认瘴疟为内伤。
而用补中益气汤。则热愈剧而神愈昏。盖瘴因阳气不降而然。升麻柴胡。乃轻清升药。使不降之阳气。
愈飞越矣。瘴乃类天时。天气郁蒸。得雨方解。瘴之热闷。欲俟下元温固。自然出汗方舒。黄白术敛腠理药也。使腠理闭塞。汗不得出。
愈加热闷神昏矣。若是内伤。此药一进。病势即渐减。纵不减亦不加。病之疑难如此。医者不明望闻问切之理。不分别其内伤瘴疟伤寒。而妄为施治者。屠刽之流也。
南方之地。其气不正。阴常盛。春夏多寒。阳恒泄。秋冬多热。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
故人得病多内寒外热。下寒上热。医者不察。概用升阳发表等药。致病者痰滞神昏。而不知人。
服多者气逆。哕而汗出即逝。盖瘴病之作。秋冬为多。人之阳气。春升夏浮。秋降冬藏。秋冬热。
是行夏浮之令。而秋冬之令不行。阳气之不降也明矣。阳气不降。则中下二焦空虚而寒。大法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知此者急使阳气下降。及温中之不暇。而况敢用升浮凉药以犯逆时之戒乎。凡升阳之药。味辛性凉。味辛便能散真气。性凉非脾胃虚寒所宜。因其升。
故心肺之阳不降。所以神愈昏不知人。因其散气。故中气愈虚。不能运痰。所以痰滞。因其性凉。
脾胃愈寒。所以发哕。因其发汗。故汗一出翻然作冷。上焦几微之间。气随汗而出。所以即逝。
议论至此。治瘴者。岂可以升阳风药而妄用之哉。所谓升阳风药者。如升麻。防风。荆芥。羌活。独活。
前胡。薄荷。天麻。蔓荆。葛根。细辛。白芷。川芎。紫苏之属是也。余观今之医瘴者。不识其端。
妄以头痛发热。身痛口渴。为时行寒疫。用败毒散及升阳散火汤二三服。则痰滞不语。目瞪口噤。
元气素实者。热退时此症亦退而苏。热来时其症复来。此时急宜温中利痰。用治瘴正法。多有得生者。
若元气虚。服三四服即变瘴。七日外竟成大梦。又有一等元气极实者。服前药亦不痰滞。亦不变。
止是热不退。直至十四日内热微时。方作哕而逝。此等变症不惟败毒散火汤。虽参苏饮变症亦如此。
经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瘴病之作。天气热而人身亦热。上多燥渴。心胸烦热。是重阳也。
而鼻尖凉。腰足冷痛。是阴寓于其中也。又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故瘴之始作也。必大热。及其病退也。身无尺寸之肤下如冰冷。医者不知此理。见其发热烦躁舌黑面红目赤脉数便以为大热之症。
用苦寒降药。如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知母之属。愈投愈剧。连服数剂。则上热未降。中寒作。或变。或痰滞。或发哕。或手足梢冷厥而泄。诸症一起。百无一生。又有甚者。见其烦躁引饮。而用白虎汤石膏汤见其舌。黑大便秘小便赤。而用大柴胡汤承气汤。此药下咽或即发狂而毙。或即痰滞而卒。顷刻危亡。是知瘴病未必遽能危人。医危之也。苦寒降药。如天花粉木通滑石车前子元参连翘元明粉生地黄之类。亦不可轻用。医者审之。庶不误人。
或曰。瘴病因于脾胃虚寒。外感乖戾之气而成。而治法必先正气和解。所用正气散养胃汤不换金和解散诸方。俱有平胃散在内。盖平胃散古人用以治脾胃敦阜。有削平之义。故曰平胃。
非补脾胃药。何又用之。况瘴病脉弦。脉弦而服平胃散。又犯东垣虚虚之戒何也。予曰发瘴之地。
其地多山。其土卑薄。方其晴明。天气热蒸。地下生水。及其阴雨。地下多湿。人生其间。常履于湿土之上。经曰谷气通于脾。湿伤脾内。故脾胃之虚。多由阳气浮于上。阴湿之气伤于下而然。
非若内伤之主于饮食劳倦也。用平胃以去脾湿。胡为不可。中有苍术之燥湿。不闭腠理。使汗易出。
陈皮之消痰下气。川朴温中下气理痰消食。甘草之调中气。益脾胃。故李待制选。以为治瘴要药也。
若谓脉弦在内伤。谓肝木克脾土。宜补脾抑肝。不宜去湿。故犯虚虚之戒。不知瘴病脉弦。是疟脉自弦之弦。
为邪在半表半里。因湿生痰而作。故不禁平胃。正欲其温中去湿也。
卫生方云。麻黄生于中牟。有麻黄之地。冬雪不积。盖麻黄能泄外阳故也。今南方无霜雪。皆如麻黄之地。阳气恒泄。即此可知。人居其间。不劳麻黄而自汗。有病则不宜轻发汗。轻用麻黄。
此理甚明。前辈诗云。四时恒是夏。一雨便成秋。读此一联。不惟知南方天气。亦可触类而知。
夫人之病也。假如病者多热。才经一汗。便翻然为冷。是岂宜轻发汗耶。如五积散。通关散。金沸草散。九宝饮。小续命汤。十神汤。香苏散。俱有麻黄。虽有主对。亦不可服。若麻黄汤。青龙汤。南方尤不可遽用也。今人例以麻黄为发散药。殊不知其力只能驱我之内阳。以劫外寒也。古今方书用肺经咳嗽。以肺之性恶寒。肺为娇脏。易于感寒。乃宜用之。
仲景治足太阳伤寒。以太阳在表。非汗不解。及治少阴经伤寒。发热脉沉。盖少阴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故以温剂佐之。发中有补。皆所当用也。除此三经。方书已自少用。况南方不寒之地。瘴气交重。瘴病岂尽因感寒耶。不因感寒。不用麻黄。又何不可。南史记范云欲赴梁武帝九锡之命。忽尔伤寒。召医徐文伯治之。恐不得与庆事。实告之曰。欲即愈。当先期取汗。
但不免妄泄元阳。恐二年后不复起矣。云曰朝闻夕可。况二年乎。文伯烧地布席。置云于上。得汗而解。云大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应。夫发汗先期。尚促寿限。况不当汗而汗乎。
又尝见有染瘴者。上热下寒。腰足寒痛。自谓五积散症也。遂倍加麻黄。多衣覆汗。竟成重症。
虽服真武汤。亦莫能救。并赘于此。为妄用药者之戒。大凡瘴病误用麻黄。服后哑者。七日内死。
或筋惕肉者。十四日内死。或目赤上气喘促者。十四日内死。若汗出不止。脉细如无悸动。寒战发哕者。实时死。余常目击。可不慎哉。
卫生方云。夫人身本地水火风。四大假合。阴阳和会。上焦属火为阳。下焦属水为阴。遇有寒热。见上热下寒之疾。不能升降既济之。而反用药。实实虚虚。则水火解散。而人身坏矣。尝谓见柳司教彭亮一曰。染瘴身热心烦。自以为实热乘渴。以冷水吞黄连黄芩丸。又取冷水以渍胸膈。
至日晡小便渐多。更服黄芩汤小柴胡汤。是夜连进数服。小便愈数。次日早。热渐才退。而即逝。可畏哉。夫下元为人身根本。根本既虚。身乎何有。小柴胡汤。今人但知为可用退热。抑知其所以用乎。夫仲景制方惟用之以治足少阳胆经伤寒。盖胆无出入道路。柴胡乃本经药。邪在半表半里。
非柴胡黄芩之苦。能发传经之热则不可。佐以半夏之辛。以散除烦呕。复用人参甘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又且存攻守之意也。
倘不择其可而概用之。鲜有不蹈彭司教之辙者。大凡瘴病误用柴胡汤后。愈增烦渴。舌愈黑。身沉重。自利频频。手稍冷。渐渐厥者。二三日决死。或发哕者。七日内死。或痰逆而哑者。七日死。
俱所目击者。或曰。若然柴胡断不可用与。余曰。柴胡能治邪气在半表。非不可用也。但必须其症一定。不可已。方可用之。亦不可遽用。其性极寒。必须先温中。固下正气后。及十四日后。
其病退时。脉亦弦数。外症的系实热。方可用之。亦当与正气平胃养胃兼用可也。或李待制柴胡散。
尤为稳当。
治瘴疟。不问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多热小寒。多寒小热。皆因夏月伤暑。汗出不透。或秋伤风。
或过食生冷。先伤脾胃。沐浴感冒。多作此疾。因为痰涎停于胸膈。所谓无痰不生疟。初起宜先下感应丸。温中去积滞。方服此以正气去痰。
陈皮(去白)半夏(汤泡七次)各等分为粗散。每服四钱。姜七片水煎。不拘时服。壮实人日三四服。虚弱人日二服。瘴疟本于痰。痰生于湿。半夏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与陈皮同用。
其味辛。辛能散滞气。利水谷下气。气行则痰行。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气理痰也。
治四时感冒。五肿膈气。和脾胃。温中下痰。止霍乱吐泻。心腹疼痛胀满。吞酸噫痞。噎塞干呕恶心。中受寒湿生冷。外感风邪。及山瘴之气。发而为瘴。身体沉重。骨节酸疼。头昏鼻塞。未分阴阳之间。正宜服之。则气自正。而病自退。及能止汗。治诸疟疾。遍身浮肿。或风气所灌。
手足肿痛。全不思饮食。肠腑时鸣。妇人胎前产后。皆可服之。小儿脾胃不和。时气诸疾。又治四方不服水土。凡寓岭南。此药不可缺也。
浓朴(去皮生姜汁浸一夜)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浸晒干)陈皮(去白)藿香(去梗洗净)甘草草果(去皮)苍术(去皮米泔水浸一宿妙)上各等分先用锅炒浓朴令香。次入苍术。炒令紫色。又会半夏。炒香熟。再入甘草炒黄。又入陈皮炒。方将众药安。藿香在中心。用药遍盖罨定。少时许。藿香干。方可取出。同草果为散。每服姜枣水煎。一方无草果。按发瘴之地。地土卑薄。阴湿之气恒盛。四时多热。阳燠之气恒泄。湿气盛则脾胃伤。阳气泄。则脾胃冷。是方用浓朴之温中去湿。满陈皮之消痰下气。
苍术之燥湿健胃安脾。甘草之调中。同用以去敦阜之气。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藿香之芬芳助脾开胃止呕。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滞。共为温中正气之剂。方名正气者。谓其能正不正之气。故治瘴为先用之剂。
治证同前。呕吐不止者。用此藿香叶(晒干)陈皮(去白)半夏(汤泡姜汁浸炒)甘草浓朴(去皮姜汁炒)上各等分。姜枣水煎。此即前方去苍术草果。治瘴之呕甚者。闻药气则呕。
苍术草果其气太辛窜。故去之。
治证同前。若兼耳闭心痛者。用此苍术。浓朴。陈皮。藿香。甘草。石菖蒲。姜水煎服。
此方即不换金去半夏。加石蒲。此太无治瘴之方。若瘴初起兼耳闭心气痛者。
可择用之。以菖蒲味辛能散邪开窍。治冷气也。
治瘴病术术欲吐不吐。及呕而膨胀。又治证候未分。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见证。
方用对证药。
陈皮(五两)半夏(五两汤泡七次)茯苓(一两去皮)甘草(一两)上散。每服五钱。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谚云无痰不成疟。故瘴病当以治痰为主。痰生于湿。由脾土不能制湿而成。是方用半夏辛温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不生。陈皮辛温能和气。甘草甘平能益脾。则土足以制湿。
和气则痰不能留滞。名曰二陈者。以半夏陈皮二药宜陈用之为君。故名之。此方治瘴。首尾俱可用温中固下之药。恐其太峻。加入此方。含用则少缓。
治瘴疟正气之后。专用此方。一日五六服。南人常自汗。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吐。多是脾胃感冷成病。
此方和脾胃逐风邪。其妙如神。感病轻者。更不再发。重者亦自减轻。
苍术(半斤制)陈皮(二两去白)本(四两洗)桔梗(四两)甘草(四两)浓朴(二两去皮姜浸炒)上共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钟。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一日夜五六服。不拘时。若用此药不发。更服此药一日方服别药。发稍轻亦有奇效。后再发次日更服。
一日亦五六服。若第三次不发更服此药。一日却服别药如三次再发。却服后药此药不止。治瘴神效。
就是伤风伤寒作疟。证候未分之时。并服此药。一二日皆有效验。如不效即自根据各症用药。若无于药之地。病初发至末后。皆服有效。瘴病起于地湿。湿则生痰。天气热外泄。脾胃多寒。是方用苍术为君。能去湿不闭腠理。使汗易出。汗出则病从汗减。与浓朴。甘草。陈皮。同为平胃之剂。
能去湿温脾胃。去冷气调中气。湿去则痰不生。脾胃温冷气去。则土暖中气既调。且和暖则瘴毒不能留。
自然作汗而解。加以本。乃太阳经药。头痛身热。腰脊强痛。乃邪气郁结于太阳经。本能使其邪自然作汗。而又治风流于四肢。凡中雾露之气。皆能为瘴。本能祛其气而清上焦。更去风除湿。桔梗之利肺气利痰。发散胸膈瘴热之气。与平胃合为和解之剂。为治瘴和解之神方。
治瘴毒发热烦渴闷乱。外热内寒。自利呕逆。手足厥冷。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炙甘草炮干姜白术(去芦土炒)上各等分水煎温服。如欲饮冷则冷服。瘴病发热烦渴。是心肺之阳不降而然。自利呕逆。手足冷。是脾土无阳虚寒而然是方也。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干姜附子之辛热以治内寒。吐利则脾虚。脾虚者以参术甘草之甘补。大附子能引上焦之阳入于中焦。则烦热退中焦暧则吐利除。
治瘴疾。呕吐心腹满痛。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陈皮。青皮。上各等分。水煎热服。不拘时。
瘴疾多呕者。因脾土虚寒。痰气上逆而然也。故以干姜之辛热治寒。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以补脾。
同为理中之剂。而陈皮青皮之辛以散气。气降则痰下而呕止矣。
治疗病数日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
大附子(炮)白茯苓(去皮)白术(炒)白芍(炒黄色)上药姜五片水煎。食前温服。小便利者。
去茯苓。大便利者。去白芍。加干姜。呕者加生姜五片。易简方云。不下利而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然既去附子但存三味。似太平易更当临时消息之。治病之法。本当遥度也。活人书云。太阳病发其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身筋惕。振振欲擗地。真武汤主之。意谓太阳经伤风。医者借用麻黄。既然不解。
复成重虚。故宜术附。芍药。之类。又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痛疼自利。或呕或咳。或小便利。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今并赘于此。以资用药者见闻庶不局于一偏也。瘴病头目昏沉。四肢沉重疼痛者。寒湿伤脾之外证也。腹痛自利小便不利者。寒湿伤脾之内证也。脾恶湿湿胜则濡泄。故用茯苓白术之甘以补脾去湿。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附子生姜以补脾。益阳气而去寒。白芍收脾气除腹痛。又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然必须酒炒黄色以去寒性。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之神。能镇北方寒水气使不为祸也。
(又名谷神散)治中满下虚。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筋胀满。心腹刺痛。不进饮食。或多痰。或吞酸胸满。短气肢体倦怠。面色萎黄。如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腑虚寒。
不受峻补。或因病中气衰。食不复常。禀受祛弱。不能多食。及瘴疾阴阳表里未分之际。尤宜服之。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一两)石斛(酒拌微炒三钱)杜仲(酒姜汁同炒三钱)青皮(五钱)甘草(一两五钱)藿香叶(三钱)谷芽(炒五钱)陈皮(去白三钱)白术(炒二两)砂仁(二两)薏米仁(炒一两)随风子(一钱如无小诃子代之)半夏(姜汁制三钱)丁香(五钱不见火)木香(三钱)桑白皮(炒五钱)槟榔(炒五钱)五味子(炒五钱)神曲(炒一两)人参(去芦一两)白蔻(去皮炒五钱)茯苓(一两去皮)大腹皮(炒三钱)沉香(三钱)上为末每服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不拘时。此方疗四时感冒。能调阴阳。使无变动。刻日得安。
如疗五噎加干柿蒂一枚。同煎如疗膈气。吐逆羸困入葱白三寸。枣五枚。同煎妇人亦可服。瘴病发热候冷服。老人虚人大便闭。加蜜少许煎冷服。
瘴病多因脾胃感冷而成。是方用参术。苓草。陈半。六君以补脾利痰。丁香。木香。砂仁。白蔻。
藿香。以开胃除积冷以温中。青皮以理气。谷芽神曲以消积。瘴病上热。肺最受邪。枇杷叶薏米仁桑白皮以养肺散肺热。五味随风子之酸以补肺敛肺气。瘴病阳气不降。
槟榔大腹皮沉香以降气。气不降则下寒。下寒则肾无阳。石斛杜仲合沉香引阳气入肾而暖腰膝。
故李待制谓其宜于瘴病。能升降阴阳。虽证候未分。亦可服之。
治脾胃不和。膈噎痰气。呕吐酸水。气刺气闷胁筋虚胀。腹痛肠鸣。胸膈痞滞。饮食不美。
常服则温养脾元。及辟岚瘴冷湿。病后进食悉有神效。
浓朴(三两去皮姜汁炒)陈皮(留白三两)甘草(二两炙)苍术(五两米泔水浸炒)生姜(四两和皮薄切)小枣(二百粒去核)上用水五升。漫火煎干。捣作饼子。先晒后焙。碾为末。入盐少许。调服。如泄泻加生姜。乌梅。空心服。
脾寒疟疾可加草果。乌梅。各一个。如胃寒呕吐。加丁香茯苓生姜。气不舒快。不美饮食。加砂仁香附各三两。生姜汤调服。瘴地阴湿之气常盛。脾恶湿。苍术以扶脾燥湿。浓朴以温中下气。理痰消食去湿。陈皮以消痰利气。甘草能健脾和中。姜以利痰温胃。小枣之甘。可以补脾气。
治瘴病内弱发热。或寒热往来。痰逆呕吐。头痛身疼。或汗多烦躁。引饮或自利。小便赤兼主卒中风。
黑附子(大者要一两以上者一个炮去皮脐)分作四服。每服加姜十片。煎温服。如欲冷者。候冷服之。不拘时。
瘴病痰逆呕吐自利者。脾土无阳。虚寒也。汗多者。阳气外泄也。烦躁引饮小便赤者。阳气上浮。
心肺焦熬而然也。头痛心疼者。虚寒外甚也。是方用附子之辛热以温脾。收外泄之阳气。佐以生姜又能发散外寒。候冷服之。则能导心肺之热下行。除下焦宿冷。以热攻热。为治重瘴之良方。大意先见附子论。
治瘴毒。阴虚发热。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重。舌苔黑。引饮烦渴。自利呕逆。汗出恶风。
大附子(一个,去皮脐分作四服)干姜(二钱炮)上水煎。欲饮水者。冷服之。瘴病烦渴引饮。
舌黑阳气上浮。心肺极热也。手足冷。鼻尖凉。吐利脾土无阳。虚寒也。身体重。寒气外盛也。汗出恶风。阳气外泄。不能卫皮毛也。姜附之辛热能温中祛外寒。而收外泄之阳气。冷冻饮料之以导心肺之热下行。而暖下焦上焦之热下行。中下二焦温暖。则寒热退。诸病息矣。
治瘴病上热下寒。腿足寒厥。
大附子(五钱)沉香(磨浓汁)上姜七片煎。八分乘热入沉香汁。勿令十分热。放冷服之。
此药既主上热下寒。须真正沉香方佳。虽弄沉亦不济事。况此香自有数种。既用服饵当以滋味别之。
如咀嚼而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用者。须审择以对证。附子率用小者。及漏芦侧子之类。谓难得大者。然阴毒及冷瘴。但欲一时壮阳气可也。若虚而藉降气敛阳。倘非地道大附子。非徒药之无益。
夫亦处方者之罪也。瘴病本上热下寒。加之腿足寒厥。乃下焦肾经阳气尽浮于上。肾经空虚之极。
是方用附子。乃肾经本药。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阳气上肾。肾中有阳气则下元暖。根本固而邪气自息矣。
治瘴病内寒外热。咽噎干燥烦渴不止。
人参(五钱)甘草(三寸炙)淡竹叶(十四片)大枣(五枚)大附子(一钱去皮)上水煎服。
瘴病内真寒外假热。咽噎干燥。烦渴不止者。心肺热也。人参之甘。能补脾气生津液。利痰。
甘草之甘。能和平。二味合用。能缓心肺之火。淡竹叶能解烦渴。大枣能补元气。大附子能引心肺之火下行。则烦渴止矣。
治瘴病热大。烦渴饮水无度。
大附子(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一钱)淡竹叶(二十片)半夏(一钱)粳米(二钱)麦门冬(二钱去心)上水煎服。
瘴病烦渴。饮水无度者。华盖焦熬之极也。故用人参以补肺生津。甘草之甘。以缓火。麦冬竹叶之寒。
以润肺清肺。佐以半夏不令痰滞。粳米乃肺经之谷。用以养肺。若附子之用。妙在于引火下行。
不令华盖焦熬也。
治瘴病。上盛下虚。升降阴阳。补接真气。及治虚风头眩。吐涎不已。
黑锡水银硫黄朱砂(各一两炒另研)上先将净铁。铫入铅。先熔去滓一两。净再入铫。内用铁匙。
炒搅将硫黄末一钱。渐投入或焰起。无妨只急手搅炒。令铅熟无性。其硫黄皆烧去。但得铅熟。遂领地下纸上。令硬即研细。以纱筛出铅粉。其余成朱者。再炒再研。再筛次将铫顿漫火上。又熔铅粉入硫黄一两。频频搅炒。至黄烟上。即急持起放冷处。少顷又顿火上再炒。铅与硫黄皆成黑色。
极调和了。却放冷处。候其微冷。又顿在微火上。少顷入水银。以匙搅炒。切勿令青烟上。又次入朱砂末。频炒至十分调和。即顷在地中。纸上系硬别。研为末粘米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盐汤送下。
瘴病之证多上热下寒。是方用硫黄大热之药。能补真阳壮真火。佐以朱砂黑铅水银三味。皆至阴之物。其性寒。所以去巨格之寒。兼有伏阳不得不尔。硫黄亦号将军。功能破邪归正。返滞还清。
挺出阳精。消阴回阳。化魄生魂。故治瘴用之。能引上焦阳气降于下焦。使阴升阳降。成水火之既济。镇坠其阳气。使不上浮外泄。元常温暖。已病瘴者。得愈。未病者。可以免矣。
治瘴病上热下寒。升降阴阳。及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及妇人血海久冷。
无子赤白带下。属虚寒者并治之。
黑锡(二两)硫黄(二两)肉桂(五钱)沉香附子(炮去皮脐)故纸(炒)小茴(炒)木香胡芦巴(酒浸炒)肉蔻(面煨)阳起石(研细水飞)金铃子(蒸去皮核各二两)上用新铁铫。如常法。结黑硫砂于地上。出火毒候冷研极细末。余药并末同研。自朝至暮。以黑光为度。酒面糊丸。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三五十丸。盐汤下。
或枣汤。妇人艾叶汤下。瘴病上热下寒。是方硫黄之大热。能助真火。佐以黑铅之至阴。能治阴盛格阳之病。木香能理诸气。肉蔻能下诸气。沉香能降诸气。加以故纸。小茴。胡芦巴。引阳气入肾。肉桂能保肾。附子导热气下行入肾。若阳起石。能补肾添精。直高巅之上。引阳气下达肾经。
共为温补下元。镇固阳气与瘴病为宜也。
治瘴病上热下寒。升降阴阳。及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及妇人血海久冷。
无子赤白带下。属虚寒者并治之。
黑锡(二两)硫黄(二两)肉桂(五钱)沉香附子(炮去皮脐)故纸(炒)小茴(炒)木香胡芦巴(酒浸炒)肉蔻(面煨)阳起石(研细水飞)金铃子(蒸去皮核各二两)上用新铁铫。如常法。结黑硫砂于地上。出火毒候冷研极细末。余药并末同研。自朝至暮。以黑光为度。酒面糊丸。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三五十丸。盐汤下。
或枣汤。妇人艾叶汤下。瘴病上热下寒。是方硫黄之大热。能助真火。佐以黑铅之至阴。能治阴盛格阳之病。木香能理诸气。肉蔻能下诸气。沉香能降诸气。加以故纸。小茴。胡芦巴。引阳气入肾。肉桂能保肾。附子导热气下行入肾。若阳起石。能补肾添精。直高巅之上。引阳气下达肾经。
共为温补下元。镇固阳气与瘴病为宜也。
治瘴病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升降阴阳。镇坠阳气。安和五脏。扶助元气。水银(八两)硫黄(二两)上用新铁铫炒成砂有烟即以醋酒。候研细入水火鼎内。醋调赤石脂封口。铁线扎缚。
灯盏盐土固济。晒干用炭。二十斤。炼如鼎裂。笔蘸赤石脂。频抹。火尽为度。经宿取出。研为细末。
糯米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枣汤下。米饮人参任下。瘴病多因秋冬热则阳气外泄。浮而不降。下元虚冷。是方用硫黄大热。能补下元真火。佐以水银至阴之物。复加炼成水火既济之义。能祛拒格之寒。兼有伏阳。大能降上焦之元气。于下元镇坠之。使不外泄。甚与瘴病为宜。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大附子(一个炭火煨以盐浸再煨再浸七次去皮脐切片)上用生姜七片。枣七枚。水煎。当发早晨空心温服。仍吃枣三五枚。忌口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
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谓益火之元。以消阴翳。加以大枣之甘。以温补脾气。则寒痰息而瘴疟止矣。
治喜怒不节。饮食过度。劳役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瘴疟。
人参半夏(汤泡七次)茯苓(去皮)白术草果(去皮)陈皮甘草(炙减半)乌梅(去核)上散用生姜枣子。入盐少许之。食顷浓皮纸裹水蘸温。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清水煎。
未发前连进三服。
瘴疟虽因天时。若平人脾胃元气实。则瘴毒虽惨。于身乎何有。惟喜怒伤气。饮食伤脾。则元气不固。
然后瘴毒得以干之。经所谓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是也。是方用参术苓草之甘温补脾。以益元气。加陈皮之辛。以理气。半夏之辛。以燥湿利痰。草果之辛。
以消食。乌梅之酸。以敛气生津。姜枣以补元气。共为截疟之方。亦君子满座。小人自退之意也。
治瘴病不问冷热。或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
常山(五两醋炒七次)乌梅(四十粒去核)槟榔(四十粒)甘草(三两)上再同炒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梧子大。未发时。好酒吞二十一丸。一日服七八次。尤妙。发时莫服。瘴止后。忌鸡鱼羊肉。及面葱韭。并生冷瓜果。一切毒物。
避风寒。成房事毋忿怒。瘴与疟同病而异名。第疟有定规。瘴多变怪。治瘴之法。不间断者。使之间断。
明见作息有时。已间断者。使之轻减。然后用是方。无痰不疟。故用常山以去痰。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荣卫肌肉之间。常山能去皮肤毛孔中之邪气。佐以槟榔能下滞气。消积利痰。
甘草之甘。以和中气。借乌梅之酸。以敛外泄阳气。生姜之辛。以开胃利痰。痰去则瘴本去矣。
截瘴之方。惟此为妙。
治瘴疟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明白作息。有时此以截之。
常山槟榔青皮草果(去皮)浓朴甘草上各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好以棉罩之。放星月下露一宿。当日早冷服。服后莫热饮食。无痰不成疟。是方用常山以逐痰。槟榔以坠痰气。草果以温中去寒痰。浓朴青陈皮之辛以行气。
气行则痰不能留。甘草以调胃和中。共为行气消痰之剂。痰消则疟本消。宜乎瘴之不再作也。
按瘴病治法最难。于始发热不间断时。及其温中固下。正气和解后。明白作息。有时正气渐和。
下焦湿冷已去。诸凡截药不犯寒凉。不吐不利者俱可用。
治瘴。神清目开。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声身热。
麦冬(去心)人参白术陈皮川芎半夏当归肉桂乌梅大附子甘草茯苓(去皮)上加姜三片。水煎温调。黑神散服。
瘴若神昏直视。不知人事。痰响者属痰。神昏不知人事。不痰响能饮食。惟不能出声。此邪热涌沸其血。上塞心肺之窍。故不能言也。是方用六君子。缓火邪以补脾救元气。门冬解心肺之热。
乌梅生津以收外泄阳气。归芎以行散上窍之血。血得热则行。故用桂附之热以行之。且能引上焦之阳下入阴分。再调黑神散。以驱逐其血。血散则心肺之窍开。而声音出矣。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