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大率主血虚。有痰以治痰为先,或虚挟火与湿;亦有死血留滞者,外中于风者;亦有中气者,当从痰治,顺气化痰。若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者,皆不治。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
病若在左者,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在右者,二陈汤、四君子等加竹沥、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斜者、不能言者,皆当吐。
吐法∶轻用瓜蒂、虾汁、皂角;重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内或口内,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虚而不可吐者。
气虚卒倒,参补之。
气虚有痰,浓参汤合竹沥、姜汁。
血虚,宜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
又法∶以猪牙皂角、白矾等分为末,姜汤调下,名稀涎散。
血虚者,四物汤补之。挟痰者,亦用姜汁、竹沥。
脉诀内言诸不治证,见则不可治,筋枯者不治。举动则筋痛者,是筋枯,以其无血滋润故也。
治痰∶气实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用开经络,行血气。入四物汤中,必用姜汁助之。
肥白人多湿,少用附子、乌头行经。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去痰药,二陈汤、四物、四君子等汤加减用。
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即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气血中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郁∶香附子、苍术、川芎。
湿郁∶苍术、川芎、白芷。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栝蒌。
热郁∶青黛、香附、苍术、川芎、栀子。
血郁∶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郁∶苍术、香附、针沙(醋炒)、山楂、神曲(炒)。
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
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
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余皆仿此。
大风病,是受得天地间杀物之气,古人谓之疠风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须分在上、在下。
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散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取出虽有道路之异,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治此证者,须知此意。看其疙瘩与疮,上先见者、上体多者,在上也;下先见者、下体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复在下也。阳明胃经与大肠无物不受,此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则在上多;血受之,则在下多;血气俱受之者,上下俱多也。自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此。夫从上从下以渐而来者,皆可治。人见其病势之缓,多忽之。虽按法施治,病已痊可,若不能忌口、绝色,皆不免再发,发则终于不能救也。余曾治五人中间,唯一妇人不再发,以其贫甚而且寡,无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四年后皆再发。
孙真人云∶吾尝治四五十人,终无一人免于死。非真人不能治,盖无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妇人本病药外,又服百余帖加减四物汤,半年之上,方得经行,十分安愈。
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后用通神散,及三棱针于委中出血。但不能忌口、绝房者,不治之也。
醉仙散∶胡麻仁牛蒡子蔓荆子枸杞子(各半两为粗末,同炒紫色)白蒺藜苦参栝蒌根防风(各半两)上八味为细末,每一两半入轻粉三钱,拌匀。大人一钱,空心,日午、临睡各一服,淡茶调下。五七日间,必于齿缝中出臭涎水,浑身觉痛,昏闷如醉,利下恶臭屎为度。量大小虚实加减与之。证候重而急者,须以再造散下之,候补养得还,复与此药吃。须断盐酱醋诸般鱼肉椒料果子烧炙等物,止可淡粥及淡煮熟时菜食之。茄尚不可食,惟有乌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药力。
再造散∶郁金(半两,生用)大黄(一两,炮)皂角刺(一两,黑者大者)白牵牛(头末六钱半,炒半生用之。)上为末,五钱临夜冷酒调下。以净桶伺候泄出虫。如虫口黑色,乃是多年虫;口如赤色,是近者。三数日又进一服,直候无虫,即绝根也。
(主乎温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气,有口伤生冷之物。
戴云∶此伤寒,谓身受肃杀之气,口食冰水瓜果冷物之类。病者,必脉沉细、手足冷、息微、身倦,虽身热亦不渴,倦言语。或遇热病,误用此法,轻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脉数者、或饮水者、或烦躁动摇者、皆是热病。寒热二证,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误即杀人。学人慎之。
伤寒,必须身犯寒气,口食寒物者,从补中益气汤中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补中益气汤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气虚热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参之剂。如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以上伤寒治法,可用于南方,不宜北。
(即胃脘痛。)心痛,虽日数多,不吃饮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方可吃物。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以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矣。郁则蒸热,热则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中多以山栀为热药之向导,则邪伏而病易退,正易复而病易安。虽然,病安之后,若纵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复作时,必难治之也。
山栀炒,去皮,每十五个浓煎汤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煎小沸服。或入芎一钱尤妙。山栀大者用七个或九个。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非山栀子不可。佐以姜汁,或半夏、橘红各五,黄芩三,甘草一。用二陈汤加苍、芎,倍加炒栀。痛甚者,加炒干姜从之反治之法。心痛轻者,散之。麻黄、桂枝。重者,加石碱、川芎、苍术、栀子必炒去皮用,作丸服之。
凡治病必须先问平日起居如何。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血流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切记!轻者用韭汁、桔梗,能开提气,血药中兼用之。
以物拄按痛则止者,挟虚也,以二陈汤加炒干姜和之。
有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属虫。治苦楝根、锡灰之类。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
痛甚者,脉必伏。多用温药,不用参术,可用附子。
诸痛不可用补气药。
客寒犯胃,草豆蔻丸用之。热亦可用,止用一二服。
草豆蔻(一钱四分,裹烧热去皮)吴茱萸(汤泡,洗去梗焙干)益智仁白僵蚕橘皮人参黄(以上各八分)生甘草归身炙甘草桂皮(各六分)曲末姜黄(各四分)桃仁(七个,去皮)半夏(一钱,洗)麦(一钱半,炒黄)泽泻(一钱,小便多减半用之)柴胡(四分)详膈下痛多为用之。
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极细末,同桃仁研匀,用汤泡,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用热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用之。
又方∶用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服。亦治白带。
又方∶脾痛用海蛤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栀、生姜煎辣汤,调服为佳。
又方∶单用牡粉,酒调下一二钱。气实不可用。
(湿热、肾虚、瘀血。)湿热腰痛者,遇天阴或坐久而发者是。肾虚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轻夜重者是也。
脉大者肾虚,用杜仲、龟板、黄柏、知母、枸杞、五味之类,用猪脊髓丸。
脉涩者瘀血,用补阴丸中加桃仁、红花。
湿热者,用苍术、杜仲、黄柏、川芎。
痰者,用南星。
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诸痛不可用人参。盖人参补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矣。
脐下忽大痛者,人中如黑色者,多死。难治也。
人面上忽有红点者,多死。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肝急;有痰流注。
木气实∶川芎、苍术、青皮、当归,龙会丸,泻火要药。
死血∶桃仁、红花、川芎。
痰流注∶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行血。胁痛甚者,用姜汁下龙会丸,肝火盛故也。
咳嗽胁痛,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戴云∶寒痛者,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时痛时止者,是热也。死血痛者,每痛有处不行移者是也。食积者,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是。湿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脉弦强者食。脉滑者痰。
滑痰多作腹痛,用苔芎、苍术、香附、白芷、生姜汁、入汤服。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汤加黄芩、黄连、栀子。
凡心腹痛,必用温散。此是郁结不散,阻气不运,故病在下者多属食,宜温散之。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苍术、香附、白芷、干姜、茯苓、滑石。
四肢百节走痛∶风热,风湿,血虚,有痰。
大法主方∶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黄芩。
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
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
血虚者,多用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花。
薄桂治痛风。无味而薄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治之。
上中下痛风方∶威灵仙(三钱)南星(二两)苔芎(二两)桃仁(五钱)白芷(五钱)桂枝(三钱)防己(半钱)苍术(二两)黄柏(二两,酒浸炒)红花(一钱半)羌活(三钱)神曲(一两,炒)草龙胆(五分)张子元气血虚有痰浊阴火痛风人参(一两)白术(二两)黄柏(二两,炒黑色)山药(一两)海石(一两)锁阳(五钱)干姜(五钱,烧灰)南星(一两)败龟板(二两,酒炙)熟地黄(二两)粥为丸。
治臂痛半夏(一钱)陈皮(五分)茯苓(五分)苍术(一钱半)酒芩(一钱)威灵仙(三分)白术(一钱)甘草(少许,炒)南星(一钱)香附(一钱)
(大率与痫病相似。)多是血虚有火兼痰,人参、竹沥之类。不用兼风药。
(一名积瘕)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此理晓然。醋煮海石、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之类。
白术汤吞下瓦龙子,能消血块,次消痰。
治块,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
行死血块去,须大补。石碱一物,有痰积,有血块,可用洗涤垢腻,又消食积。
以黑锡炒成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戴云∶积聚瘕∶有积聚成块,不能移动者是。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用蜀葵根煎汤,煎人参、白术、陈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汤,入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
一服可见块下。
病重,补接之后,加减再行。
消块丸,即千金大硝石丸。只可磨块,不令人困,须量虚实而用可也。
硝石(六两)大黄(八两)人参甘草(各三两)上为末,以三年苦酒三斗,置铜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拄器中熬。先纳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则取。丸如鸡子中黄大。每服一丸,米饮下。如不能大丸,则作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后下如鸡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后,忌风冷。淡软粥将理。
又三圣膏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提出火外,候热少减,次下大黄末)大黄(一两,为末,就炉炒,伺热减,入桂心末)桂心(半两,为末,略炒,入米醋熬成膏药,浓摊,贴患处。)贴积聚块大黄朴硝(各一两)上为末,用大蒜捣膏,和匀贴之。
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加补气药。先须断浓味。
茶癖∶石膏黄芩升麻上为末,砂糖水调服。
瘿气,先须断浓味。海藻(一两)黄药(二两)上为末,以少许置于掌中,时时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须止后药服。
食积一方,乃在妇人门食积条下。
湿热痰积,流下作痛,大概因寒郁而作也;即是痰饮、食积、并死血。
戴云∶疝本属厥阴,肝之一经。余尝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
子和云∶疝本肝经,宜通勿塞。只此见治之法;专主肝经,与肾绝无干,不宜下。湿多疝气,灸大敦穴。
食积与瘀血成痛者∶栀子桃仁山楂枳实吴茱萸上为末,生姜汁、顺流水作汤,调服。
按之不定,必用桂枝,属虚。
桂枝山栀(炒)乌头(细切;炒)上为末,姜汁为丸。每服三十丸,劫痛。
治疝方,定痛速效。湿胜者加荔枝。
枳壳(十五个)山栀(炒)糖球(炒)茱萸(炒)又方∶守丸。治要药,不疼者。
苍术南星白芷山楂川芎半夏枳实为末,神曲作丸。
治阳明受湿热,传入大肠,恶寒发热,小腹连毛际,结核闷痛不可忍。
山栀(炒)枳壳(炒)桃仁(炒)山楂(等分)上研细,砂钵内入生姜汁,用水一盏煎令沸。热服之。
治诸疝发时,用海石、香附二味为末,以生姜汁汤调服。亦能治心痛。
治疝方∶栀子桃仁橘核茱萸川乌上碾煎服。劫药用乌头细切,炒栀子橘核散,单止痛。
经水、经候、过期而作痛者,乃虚中有热,所以作痛。
经水不及期,血热也。四物汤加黄连。
经候将来而作痛者,血实也。
桃仁香附黄连过期乃血少也。
川芎当归带人参白术与痰药。
过期,紫黑色有块,血热也,必作痛。
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淡色过期者,乃痰多也。
二陈汤加川芎、当归。
紫色成块者,乃是热也。四物汤加黄连之类。
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如此。
南星苍术香附川芎作丸服。
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前方加黄连、白术。若血枯经闭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
躯肥脂满经闭者,导痰汤加芎连。不可服地黄,泥膈故也。如用,以生姜汁炒。
崩之为病,乃血之大下,岂可为寒。但血去后,其人必虚,当大补气血。
东垣有治法,但不言热。其主于寒,学人宜再思之。
急则治其标。白芷汤调百草霜。
甚者,棕榈皮灰,后用四物汤加干姜调理。
因劳者,用参带升补药。
因寒者加干姜。因热者加黄芩、参、。
崩过多者,先服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五灵脂能行能止。妇人血崩用白芷、香附为丸。
白带用椒目末,又用白芷末。
一方∶用生狗头骨烧灰存性,或酒调服,或入药服之。
又方∶用五灵脂半生半熟为末,以酒调服。
气虚血虚者,皆于四物汤加人参、黄。
漏下乃热而虚者,四物汤加黄连。
(赤属血、白属气、主治燥湿为先。)带、漏、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宜升。无人知此。肥人多是湿痰。
海石半夏南星苍术川芎椿皮黄柏瘦人带病少,如有带者,是热也。
黄柏滑石川芎椿皮海石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仍用丸子(一本作瓦龙子)。
又云∶赤白带皆属于热,出于大肠小肠之分。
一方∶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汤下,治白带;亦治心痛。
罗先生治法∶或十枣汤、或神丸、或玉烛散、皆可用,不可峻攻。实者可用此法,虚则不宜。
血虚者,加减四物汤。
气虚者,以参术陈皮间与之。
湿甚者,用固肠丸。
相火动者,于诸药中少加炒柏。
滑者,加龙骨、赤石脂。
滞者,加葵花。性燥者,加黄连。
寒月少入姜附。临机应变,必须断浓味。
良姜芍药黄柏(二钱,各烧灰)入椿树皮末(一两半)上为末,粥为丸。每服三四十丸。
痰气带下者∶苍术香附滑石蛤粉半夏茯苓妇人上有头风、鼻涕,下有白带。
南星苍术黄柏(炒焦)滑石半夏川芎辛夷牡蛎粉(炒)茯苓白带并痛风∶半夏茯苓川芎陈皮甘草苍术(炒浸)南星牛膝黄柏(酒浸,晒干炒)
肥盛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其身中脂膜闭塞子宫,而致经事不能行。可用导痰汤之类。
瘦怯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子宫无血,精气不聚故也。可用四物汤,养血、养阴等药。
孕妇人因火动胎,逆上作喘者,急用条黄芩、香附之类。将条芩更于水中沉,取重者用之。
固胎地黄(半钱)人参白芍(各一钱)白术(一钱半)川芎归身尾(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二钱)糯米(一十四粒)黄连(些小)黄柏(些小)桑上羊儿藤(七叶完者)上咀煎汤服之。
血虚不安者用阿胶。痛者缩砂,行气故也。
一切病不可表。
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多。
小儿肝病多,及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
三棱莪术陈皮青皮神曲麦芽甘草白术茯苓黄连上为末,水调服。
伤乳吐泻者加山楂。时气吐泻者加滑石。发热者加薄荷。
吐泻用益元散。钱氏五补五泻之药俱可用。
发热、口疮、手心伏热、痰热、痰喘、痰嗽。
并用通法;重则用瓜蒂散,轻则用苦参赤小豆末。须酸齑汁调服。吐之后,用通圣散蜜丸服之。
惊有二证∶一者热痰,主急惊,当直泻之;一者脾虚,乃为慢惊,所主多死,当养脾。
东垣云∶慢惊者,先实脾土,后散风邪。
急者,只用降火、下痰、养血。
慢者,只用朱砂安神丸,更于血药中求之。
黑龙丸牛胆南星礞石(各一两,焰硝等分)天竺黄青黛(各半两)芦荟(二两半)朱砂(三钱)僵蚕(五分)蜈蚣(二钱半,烧存性)上为细末,煎甘草汤膏,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急惊薄荷汤下,慢惊桔梗、白术汤下。
神圣牛黄夺命散槟榔(半两)木香(三钱)大黄(二两,面裹煨熟为末。)白牵牛(一两,一半炒,一半生用)黑牵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用)上为一处,研作细末,入轻粉少许。每服二钱,用蜜浆水调下。不拘时候,微利为度。
胡黄连丸胡黄连(半钱,去果积)阿魏(一钱半,醋煮,去肉积)麝香(四粒)神曲(二钱半,去食积)黄连(二钱半,炒,去热积)上为末,猪胆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白术汤下。
小儿疳病腹大∶胡黄连丸二十丸,白术汤下。
(分气虚、血虚补之。)气虚用人参、白术,加解毒药。
但见红点,便忌升麻葛根汤,发得表虚也。
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实。
里实而补,则结痈肿。
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或用烧人屎。黑陷甚者,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而复用表药,则要溃烂不结痂。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
痘疮,或初出,或未出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合少,重者合轻。方用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吃。入朱砂末亦可。
解痘疮毒药丝瓜升麻酒芍药甘草(生用)糖球黑豆犀角赤小豆解痘疮法,已出未出皆可用。朱砂为末,以蜜水调服。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焚焰,飞走狂越,消烁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乎三焦虚实之两途∶曰君火也,犹人火也;曰相火也,犹龙火也。火性不妄动,能不违道于常,以禀位听命营运造化,生存之机矣。夫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欲不妄动,其可得乎。故凡动者皆属火。龙火一妄行,元气受伤,势不两立。偏胜则病移他经,事非细故,动之极也,病则死矣。经所以谓一水不胜二火之火,出于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阴、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丹溪又启∶火出五脏主病。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痛疮疡,属于心火之用也。诸气愤郁,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经所谓一水不胜五火之火,出自人为。又考内经病机一十九条内举属火者五∶诸热瞀,皆属于火;诸惊禁,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气逆上,皆属于火;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而河间又广其说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内经之意。曰∶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有声、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之病,皆少阳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肠之气所为也。若瞀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跗肿酸痛、气逆上冲、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哑、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不明、暴注、、暴病、暴死,此皆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所为也。是皆火之变见于诸病也。谓为脉虚则浮大,实则洪数。药之所主,各因其属。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
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火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其阴失守,无根之火,为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风之属。不明诸此之类,而求火之为病,施治何所根据。故于诸经,集略其说,略备处方之用,庶免实实虚虚之祸也。
扞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当其和平之时,外护其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气,曷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清者遽变之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卫护而不和,内失健悍而少降,营运渐远,肺失主持,妄动不已,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何者?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
河间曰∶五志过极,则为火也。何后世不本此议,而一概类聚香辛燥热之剂。气作寒治,所据何理?且言七气汤制作∶其用青皮、陈皮、三棱、蓬术、益智、官桂、甘草,遂以为平和可常用,通治七情所伤,混同一意,未喻其药。以治真气以下诸气,尤有甚焉者,兹不复叙。况所居之情,各各不同。且夫经言九气之变,未尝略而不详。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惊者平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胜之。九气之治,各有分别,何尝混作寒治论,而类聚香热之药,通言而治诸气,岂理之谓欤。
若香辛燥热之剂,但可劫滞气,冲快于一时;以其气久抑滞,借此暂行开发之意。药中无佐使制服所起之气,服之,甚则增炽郁火,蒸熏气液而成积,自积滋长而成痰,一饮下膈,气乃氤氲,清虚之象,若雾露之着物,虽滞易散,内挟痰积,开而复结,服之日久,安有虚实而不动,气动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误之由,习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升发太过,香辛散气,燥热伤气,真气耗散,浊气上腾,犹曰肾虚不能摄气归原,遂与苏子降气汤四磨汤下,黑铅丹、养气丹、镇坠上升之气;且硫黄黑锡佐以香热,又无补养之性,借此果能生气而补肾乎。请熟详之∶夫湿痰盛甚者,亦或当之,初服未显增变,由其喜坠、而愈进,形质弱者,何以收救。不悟肺受火炎,子气亦弱,降令不行,火无以制,相扇而动,本势空虚,命绝如缕,积而至深,丹毒济火,一旦火气狂散,喘息奔急而死。所以有形丹石瓦药,重坠无形之气,其气将何抵受随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尝沉也,岂不死欤。丹溪有曰∶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其热愈甚,自觉无冷,非真冷也。火热似水,积热之甚,阳亢阴微,故有此证。认假作真,似是之祸可胜言哉。内经虽云百病皆生于气,以正气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伤气,郁结不舒,痞闷壅塞,发为诸病。当详所起之因,滞于何经,有上下部分藏气之不同。随经用药,有寒热温凉之同异。若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与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气、香附之快滞气、陈皮之泄气、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紫苏之散表气、浓朴之泻卫气、槟榔之泻至高之气、沉香之升降其气、脑麝之散真气,若此之类,气实可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损泄者,其过剂乎,用之,能却气之标,而不能治气之本。岂可又佐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混同谓治诸气,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气作火论,治与病情相得。丹溪发挥论云∶冷生气者,出于高阳生之谬言也。自非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而足论寒者,吾恐十之无一二也。
《内经》曰∶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脾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液汗变化而赤为血也。生化旺,则诸经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可不谨养哉。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盛则阴必衰,又何言阳旺而生阴血也。盖谓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营运于内,而无阴以羁束,则气何以树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调治也难。以其比阳常亏,而又损之,则阳易亢阴易乏之论,可以见矣。诸经有云∶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经行,至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知此阴气一亏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稍血热则膀胱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血色紫黑;热盛于阴,发于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痛痒瘾疹,皮肤则为冷痹。蓄之在上,则人喜忘;蓄之在下,则为喜狂。堕恐跌仆,则瘀恶内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此特举其所显之证者。治血必血属之药,欲求血药,其四物之谓乎。河间谓随证辅佐谓之六合汤者,详言之矣。余故陈其气味专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之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通肾经,性味辛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
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气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脾胃论》有云∶若善治者,随经损益,损其一二味之所宜为主治可也。此特论血病而求血药之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
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子、血竭、牡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榈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锁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黄、苦参,血热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以其触类而长,可谓无穷之应变矣。
滞下之病,尝见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热,妄用兜涩燥剂止之。或言积滞,而用巴KT丸药攻之;或指湿热,而与淡渗之剂利之;一偏之误,可不明辩乎。谨按原病式所论,赤白同于一理,反复陈喻,但不熟察耳。果肠胃积滞不行,法当辛苦寒凉药,推陈致新,荡涤而去,不宜巴KT毒热下之。否则郁结转甚,而病变危者有之矣。若泻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谷湿之象。滞下者,垢瘀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岐,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行积可乎。其下痢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肾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下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泻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尝原其本,皆由肠胃日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瘀,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不行相火司令,又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以其积滞之滞行,故名之曰滞下。其湿热瘀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气血不运,脾积不磨,陈积脱滑下凝,犹若鱼脑矣。甚则肠胃空虚,关司失守,浊液并流,色非一类,错杂混下注出,状如豆汁矣。若脾气下陷,虚坐努责,便出色如白脓矣。其热伤血深,湿毒相瘀,粘结紫色,则紫黑矣。其污浊积而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至圊而不能便,总行频并亦少,乍起乍止而不安,此皆大肠经有所壅遏窒碍,气液不得宣通故也。众言难处,何法则可求之?长沙论云∶利之可下者,悉用大黄之剂。可温者,悉用姜附之类。何尝以巴KT热毒下之,紧涩重药兜之。又观河间立言∶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宜温、脉弦则去风、脓血粘稠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药温之,风邪内束宜汗之,溏为痢当温之,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
用药轻重之别,又加详载。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治实治虚之要论。而丹溪又谓大虚大寒者,其治验备载《局方发挥》。观此治法,岂可胶柱而调瑟。又有胃弱而闭不食,此名禁口痢,病七方未有详论者。
以《内经》大法推之,内格呕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则胃虚木火乘之,是土败木贼也,见此多成危候。
尝读刘河间先生三消之论,始言天地六气五味,以配养人身六味五脏,而究乎万物之源;终引《内经》论渴诸证,以辩乎世方热药之误。此比物立象,反复详明,非深达阴阳造化之机者,孰能如是邪。请陈其略∶夫经中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结热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因小肠痹热而渴者,有因伤饱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天热而渴者,有因伤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肾热而渴者,有因痛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为燥热之疾一也。三消之热,本湿寒之阴气衰,燥热之阳气大甚,皆因乎饮食之饵失节,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食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实热结于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实热燥甚于肾,故渴而不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故治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岂不以滋润之剂,养阴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泄漏消渴,多者不知其书,谓因下部肾水虚,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实热而多烦渴,下虚冷而多小便。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尤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吁!若此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矣。以彼人言,但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能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暗哉。彼不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则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于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渗泄浸润于外,则阴燥竭而无以自养,故久而多变为聋盲疮疡痤痱之类而危殆。其为燥热伤阴也,明矣。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