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清朝 > 正文

时方歌括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4/4

小引

经方尚矣。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约其法于十剂。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昔贤加入寒热。共成十有二剂。虽曰平浅。而亦本之经方。轻可散实。仿于麻黄葛根诸汤。宣可决壅。仿于栀豉瓜蒂二方。通可行滞。仿于五苓十枣之属。泻可去闭。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胆导蜜煎。滑可去着之剂也。赤石脂桃花汤。涩可固脱之剂也。附子汤理中丸。

补可扶轺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之剂也。白虎黄连泻心等汤。寒可胜热之剂也。白通四逆诸汤。热可制寒之剂也。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名为真方歌括。限于赀而未梓。缮本虽多。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大为恨事。辛酉岁。到直供职。适夏间大雨。捧檄勘灾。以劳构疾。脉脱而厥。诸医无一得病情者。迨夜半阳气稍回。神识稍清。自定方剂而愈。时温虐流行。因余之病。而知误于药者。堪悯焉。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余滥竽人后。诸多有志而未逮经。即仲景。

其切当精纯。

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为中人以下立法。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汇药治病。不足言方。缘一时盛行。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韵既成帙。共商注解。业经梓行。亦不遽弃。别其名曰俗方歌括。

此三种者。浅深

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

凡例

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悉遵古训。绝无臆说浮谈。以时法列于前。仲师法列于后。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尊生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所列病症。不可谓不详。而临时查对。

绝少符合。即有合处。亦不应验。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每症只寥寥数语。何所不包。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非遗之也。怔忡求之虚痨。头痛有邪求之伤寒。无邪求之眩晕。虚痨历节。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所以寓活法也。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此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不在详备。若得其秘诀。未尝不详备也。有症见于此。而治详于彼者。

有论此症。而彼症合而并论者。有论彼症。绝未明言此症。而即为此症之金针者。实无他诀。

唯其熟而已。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原之妙。

论中所列诸方第三卷第四卷俱载弗遗。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非熟读原文。不能领会。此书偶有阙而未载者。欲人于原文中寻其妙义。阙之即所以引之也。阅者鉴子之苦心焉。

一方后附论。或采前言。或录一得。视诸书较见简括。阅者自知。

四君子汤

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乃属虚火。

须加干姜。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痞满痰多。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

五味异功散

健脾进食。为病后调补之良方。

苓术参甘四味同。(人参茯苓白术各二钱。炙甘草一钱。加姜枣煎。名四君子汤。)方名君子取谦冲。增来陈夏痰涎涤。(前方加陈皮一钱顺气。半夏二钱除痰。名六君子汤。)再入香砂痞满通。(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各八分。以行气消胀。名为香砂六君子汤。)水谷精微阴以化。(饮食增则津液旺。充血生精。以复其真阴之不足。)阳和布护气斯充。(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若删半夏六君内。钱氏书中有异功。(六君子汤内。去半夏。名五味异功散。)陈修园曰。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

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证。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气胜于味。

以扶阳。参草二味。味胜于气。以和阴。此汤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阴阳兼调之和剂也。凡医家病家。俱重人参。全未识人参之性。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今录本草经原文而释之。或数百年之误。于兹而一正也乎。

按神农本草经云。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原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气即邪气也。今五脏得寒甘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按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之性。

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烦燥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之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浮泛杂沓。愈乱经旨。

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八方。

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

生姜泻心汤。黄连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抑或辛刚

香砂六君子汤论

柯韵伯曰。经云。壮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证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诸气既治。病从何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砂仁以通脾肾之元气。而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相须而益彰者乎。

滑可去着

滑者。润泽之谓也。从大便降之。视泄剂较轻些。

芍药汤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桂归香。(芍药三钱。黄芩黄连当归各八分。肉桂三分。甘草槟榔木香各五分。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须知。(调气。兼。行血。后重便脓自尔康。

痢不陈修园曰。此方原无深义。不过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立法。方中当归白芍以调血。木香槟榔以调气。芩连燥湿而清热。甘草调中而和药又用肉桂之温。是反佐法。

芩连必有所制之而不偏也。或加大黄之勇。是通滞法。实痛必大下之而后已也。余又有加减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类。亦可加入也。干姜辛热入气分。白痢取之为反佐。而苍术砂仁茯苓之类。亦可加入也。方无深义。罗东逸方论。

求深而反浅。

脾约丸

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结者。

燥热便难脾约丸。芍麻枳朴杏黄餐。(白芍、火麻仁、杏仁、去皮尖、枳实、浓朴、姜炒各五两五钱蒸大黄十两。炼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二十丸大便利即止。)润而甘缓存津液。溺数肠干陈修园曰物之多脂者。可以润燥。故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破结者必以苦故以大黄之苦寒。芍药之苦平为佐。行滞者必顺气故以枳实顺气而除痞。浓朴顺气以泄满为佐。以蜜为丸者。取其缓行而不骤也。

更衣丸

更衣丸用荟砂研。滴酒为丸服二钱。(朱砂五钱。研如飞面芦荟七钱研细。滴酒和丸。

每服一钱。好酒送下。)阴病津枯肠秘结。交通水火妙通玄。

柯韵伯曰。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太过亦病。然太过复有阳盛阴虚之别焉。两阳合明而胃家实。仲景制三承气下之。水火不交而津液亡。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古人入厕必更衣。故为此丸立名用药之义。以重坠下达而奏功。朱砂色赤为火。体重象金。味甘归土。性寒类水。为丹祖永母。能输坎以填离。生水以济火。是肾家之心药也。配以芦荟黑色通肾。

苦味入心。滋润之质。可转濡胃燥。大寒之性。能下开胃关。此阴中之阴。询为肾家主剂矣。

合以为丸。有水火既济之理。水土合和之义。两者相须。得效甚宏。奏功甚捷。真匪夷所思矣。

礞石滚痰丸

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

隐君遗下滚痰方。礞石黄连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顽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两。

用焰硝一两。同入瓦KT。盐泥固济。至石色如金为度。水飞过。大黄酒蒸。黄芩酒洗。

各八两。沉香一两。为末水丸。姜汤下。量虚实服。服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行动。待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

少顷药力到自愈)柯韵伯曰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

而水津又上输于肺。焉能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痰也。则当曰肾为生痰之原。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瘦。惟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输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根据附胃中而不降。当日胃为贮痰之器。斯义也。惟王隐公知之。故治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责。之。胃。肾。二黄礞石。禀中央之黄色。入通中宫者也。黄芩能清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荡涤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质。虽滑而粘。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绿涯而升。故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

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

可以迅扫其曲折根据伏之处。使浊秽不得脏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

仍得为老痰之巢臼。沉香为扎方之色。能纳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及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风化芒硝分外看。枳半合成四味药。停痰伏饮胜灵丹。(半夏制二两。

茯)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涩可固脱

原标题:时方歌括
上一篇:长沙方歌括下一篇:时方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