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昔朱子之论脉诀也。曰词最浅鄙。非叔和本书明甚。又曰世之高医。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以俟明者而折中焉。朱子于此有隐词矣。其议之也。不过曰词最浅鄙。且曰俟明者而折中。则不以世医之委弃为然可知也。夫朱子之不能恝然于脉诀者。盖有以见夫作者之苦心。乃故作此浅鄙之词。不欲用脉经之深隐。使末学终无所问津焉耳。至其词有异于脉经。
则又非无义而不足为大病何也。脉经且未尝尽合于古矣。岂惟脉经。即难经言四时脉状。且与素问大异矣。后人虽疑而辨之。卒不似排抵脉诀。直至欲取而焚之者。徒以脉诀文词浅鄙。易生轻侮耳。而孰知作者苦心。正在是哉。其私心之所得。临证之所见。确有异于古之所云。遂毅然恻然为后人告也。
岂独滑亦有寒。脾亦候尺为义本先民耶。夫固不免偏驳矣。然自诋之太过。而濒湖李氏脉学。遂蹶起而行于世。而脉法且因之而愈微昔人谓脉诀行而脉经隐。我更慨脉学行而脉法坏也。其书极简。最便驽骀。而托本于脉经则名高。使明哲亦奉之而不以为陋。夷考其词。究于脉理何所发明。能尽合脉经之旨耶。人之便之者。徒以其较脉诀更简而已矣。岂真有以见夫脉诀之非。而欲由脉学而上溯脉经耶。
余已刻脉经。复虑其词隐奥。不便俗学也。因取俗行张注脉诀视之。则注词浅陋。毫无所发。旋见石山医按中。有戴氏脉诀刊误。或释或辨。委曲详尽。诚可宝贵。虽其所辨不无过词。要亦执古太严。
而于大义则无不赅洽矣。亟付剞劂。为脉经之羽翼焉。夫脉诀上较脉经已为简矣。不谓其后乃有李氏脉学。更简于脉诀。使天下靡然从之。并脉诀亦摈弃而无过问者。犹之讲伤寒者。其始犹知伤寒百问。至今日则但取陈修园时方妙用附录之。区区数版而已。夫天下事日趋于简便。人心日趋于儇薄。义理日趋于暗昧。典型日趋于紊乱。而其祸竟蔓延而至于医也。是书也。果得风行海内。习医者果恍然于脉理有如是之精且详。而耻以李学自也。则医中少一屠刽。生民不止少一夭枉矣。戴氏之功。视叔和何如哉。
光绪辛卯夏五周学海记。
昔朱文公跋郭长阳医书。谓俗间所传脉诀。辞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殊不知叔和所辑者脉经也。
当叔和时未有歌括。此盖后人特假其名以取重于世耳。摭为韵语。取便讲习。故人皆知口熟脉诀以为能。
而不复究其经之为理也。元季同父戴君深以为病。因集诸书之论。正于歌括之下。名曰脉诀刊误。
乡先正风林朱先生为节抄之。予始闻是书于歙之旧家。彼视为秘典。不轻以示人。予备重赀。不远数百里。往拜其门。手录以归。然而传写既久。未免脱误。予于是补其缺而正其讹。又取诸家脉书要语。
及予所撰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以扩刊误未尽之旨。诚诊家之至要也。将欲秘之以为己有。则有辜作者之盛心。欲梓之以广其传。则又乏赀以供所费。藏之巾笥。盖亦有年。我徒许忠因质之休宁师鲁程先生。先生转语其姻HT吴君子用刻之以惠久远。且使是书不至于湮没也。自今而后。学人得见是书而用其心。则歌括之谬。一览可见矣。噫。使天下后世。举得以由乎正道。而不惑于曲学。未必不由是书之刻也。吴君之心之德。何其盛欤。视彼建琳宫塑佛像。费用于无益者。其相去殆万万矣。是知吴君之心。即仁者之心也。传曰仁者寿。又曰仁者必有后。岂欺我哉。必有验于兹矣。
嘉靖癸未春三月下浣祁门朴墅汪机题。
医流鲜读王氏脉经。而偏熟于脉诀。诀盖庸下人所撰。其疏谬也奚怪哉。戴同父儒者也。而究心于医书。刊脉诀之误。又集古医经及诸家说为之解。予谓此儿童之谣。俚俗之语。何足以辱通人点窜之笔。
况解书为其高深玄奥。不得不借易晓之辞。以明难明之义也。今歌诀浅近。夫人能知之。而反援引高深玄奥者为证。则是以所难明解所易晓。得无类奏九韶三夏之音。以聪折杨皇花之耳乎。同父曰。此歌诚浅近。然医流仅知习此而已。窃虑因其书之误。而遂以误人也。行而见迷途之人。其能已于一呼哉。
予察同父之言。盖仁人之用心。如是而着书。其可也。临川吴澄序。
愚久见此序。而未见其书。岁乙巳秋。得之于金陵郝安常伯。即借而传抄之。慨予光阴有限。故不及全而节其要云。
朱升题
六朝高阳生。剽窃晋太医令王叔和。撮其切要。撰为脉诀。蔡西山辨之详矣。世相因。人相授。
咸曰王叔和脉诀。既不能正其名。又不能辨其非。讹承惑固。是以罔觉。今刊其误。题曰脉诀。
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也。窃取灵素内经、秦越人、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名医之书以证。又述诸家所解。集长辨短。知我者其惟脉诀乎。罪我者其惟脉诀乎。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肾。
十二经动脉循环无端。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一昼夜五十周。朝于寸口。会于平旦。内经诊以平旦。难经独取寸口。寸口者。即手太阴之经渠穴也。上古诊法有三。其一。各于十二经动脉见处。分为三部。
天地人以候各脏腑。其二。以寸口与人迎参之。以验阴阳四时之大小。以决其病。其三。独取寸口。
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身形。斯王叔和之所取。以为寸口。脏腑之位。脉诀述之有差。脉经两尺并属肾与膀胱。今脉诀以命门列右尺。通真子注。又以三焦为命门合。并属右尺。是不可以不辩。
十八难曰。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亦未尝言手心主少阳火在何部也。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灵枢铜人并同。又未尝以三焦合命门也。且持脉有道。因动脉而有别。假使以右肾为命门之脏。外无经络。其动脉何在。且命门之说。始于扁鹊。
亦不分男女左右。考之内经。肾固已分为两脏。未尝有命门也。惟铜人有命门穴。在十四椎下。
灵枢言两目为命门。既无动脉。何以为诊。又非正脏。何以列部。肾有两枚。均为肾。尺内以候肾。
同列左右尺。斯黄岐之正论。习医者。不本内经。而信末世昧理之谬论。安能悟其非而造其妙。
三因方以右肾居右尺中。属手厥阴经。与三焦手少阳经合。则又差之甚矣。心主非右肾也。手厥阴虽与三焦经合。其起于心中。出属心包络。终于手小指次指。其经不行尺部之下也。何以列在右尺。黎氏曰。扁鹊以心主与三焦为表里。而脉诀以命门与三焦为表里者。以肾为精之舍。三焦为精之府也。命门虽系一脏。外别无经。与肾俱属足少阴经。与足太阳膀胱相为表里。以此推之。
三焦之气与命门通。而三焦之经不与命门合也。扁鹊之论为正。然则寸口之部位以何为正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内以候肾。尺外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此寸口部之定位也。或曰必以动脉为诊。则手厥阴少阳二经。当列何部也。曰。经云手少阴独无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也。
故治病者治包络之经。无犯其经。则手厥阴同手少阴经部诊也。手少阳为三焦。则各分于上中下部以诊也。则十二经动脉。皆可诊于寸口矣。洁古以地道自右逆行。言脉三部自手少阴君火心始。逆而至厥阴风木肝。逆而至太阳寒水。外应十一月。内应于左尺肾与膀胱。接右手。肺应九月。居右寸。逆至太阴。土为脾。应右关。又逆至手厥阴与三焦。以愚考之。此乃地六气之步位。故岁首于春初之气。亦始厥阴风木君火不任令。退居二气。而少阳相火当夏为三之气。四气太阴。五气阳明。
六气太阳。乃取地之六气。根据四时而至。难以言寸口三部之位。且六节气位。乃地理之应也。经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虽始以君火。亦顺次而行。未尝逆。杨仁斋以右尺其经手厥阴。其藏心包络。其府三焦。其名命脉。决非右肾之命门。
以愚考之。十二经脉。自上古立名。今不悟脉歌非王叔和之本经。又立命脉以附和之。且观于内经尺内以候肾。原不曾分左右。是合左右之尺。皆以候肾。亦无所谓命脉矣。仁斋直指于医方发明甚高。
惜乎于此未明。
〔女人反此背看之〕(男女脉形有异同。)尺〔脉〕(位)第三同〔断〕(肾)病。
歌首二句。只言部位未论脉。女人反此背看云者。原其惑于男左肾右命门。女右肾左命门。故言反此。
又断之曰尺脉第三同断病。则反此背看者。只论尺脉耳。男女有异同者脉形尔。如男脉关上盛。女脉关下盛。男左大右小为顺。女右大左小为顺。男女脉位即无异同也。以十二经脉所行之终始。
五岁之定位成形。则一也。惟茎户及胞门子户。精血之不同尔。安可言脉位。女人与男子反而背看乎。
脉诀之误。因于肾与命门有男女之别。不知肾有两。其左为肾。右为命门。难经虽有左右之别。
亦无男女左右之分。其实皆肾脏非命门也。至褚氏遗书。则又以女人心肺自尺始。倒装五脏。则谬又甚焉。或曰南政北政。三阴司天在泉。而尺寸亦或易位。褚氏之论或原此乎。曰不然也。
司天在泉。以天之六步为客脉也。故随南北政以分尺寸之不应耳。其地之六步为主脉。即随候以见而不移也。心肺在上。肝肾在下。脾脉在中。自三才分而为人。亘古今何尝异。无求子曰。
所谓反者。男子尺脉常弱。今反盛。女子尺脉常盛。今反弱。故谓之反耳。李范因之。虽于反字义明。不同于众论。然反盛反弱。乃男女之病脉。今入式歌。方言部位。而遽以病脉牵解。
似非本旨。特作歌者不善行文。故以反此背看传惑于世耳。今刊而改之如上。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居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然。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寸。
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此脉诀重分左右寸关尺部所出也。其曰命门还与肾脉同。以此句观之。命门即肾也。既知其非动脉。前何必以命门为脏而列部邪。察病指南以右手尺为命门。却又曰一名手心主包络则又差。以命门为心主也。心为脏。小肠为腑。以腑配脏者。实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二经脉相接。故同一部。其余脏腑同部皆同。然脏腑之脉。实以浮沉之位别之。腑阳也。故因浮而见。藏阴也。故因沉而见。然以难经一脉十变推之。如云心急甚者肝邪干心。心微急者胆邪干小肠。是又以本脏之脉微甚。
别脏腑也。察病指南以七难六气循甲子旺脉分六腑者非也。阳明脉浮大而短。安得为胃脉形也。浮大而短。阳明燥金脉也。
〔若诊他脉覆手看要自看时仰手认〕(诊脉皆须仰手看。覆手反诊用不应。)古人诊病必仰病患手而诊。医者覆其手。以三部九候菽重之法取之。惟反其诊者不然。盖南北二政之岁。三阴司天在泉。尺寸或有不应者。反其诊则应矣。不应者。脉沉不应诊也。覆病患手诊之。
则脉见也。沉者为浮。细者为大。舍此之外。无覆手之诊。
升按脉诀之言。谓诊他则覆手。自诊则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误盖误认歌意。以医之覆手诊人。
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后有似此者。节去之而不辩。
三部须教指下明。
难经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
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蔡氏曰。手太阴之脉。自腕中横纹至鱼际。横纹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自腕中横纹前尽一尺为阴之位。自鱼际后一寸为阳之位。太阴动脉。前不及鱼际横纹一分。后不及腕中横纹九寸。故古人于寸内取九分。尺内取一寸。冥契阳九阴十自然之数。尺寸之间。谓之关。关者。阴阳之限也。
索氏曰。
诸家论脉部位。或曰尺寸。或曰寸关尺。或曰三寸为三部。或尺寸三部通论。其不同者何也。素问言脉之部位。止言尺寸。未言关也。至扁鹊难经。乃言有关部。在尺寸之交。盖扁鹊假设关位。而寓于尺寸之交。以为三部也。其实只有尺寸而已。逮仲景本论。及王叔和言脉之部位。
或以尺寸通论某脏某腑受病者。是确言诸脏腑之脉只一之意也。乃合黄帝之说矣。或以三部分论某脏某腑受病者。是假言诸脏腑之脉各出之意也。乃合扁鹊之说矣。今究仲景叔和。既宗黄帝。
言只有尺寸。又从扁鹊三部之说何哉。盖黄帝言尺寸者。约度之义。扁鹊言三部者。亦约度之义。
仲景叔和所以兼取并用。非疑而两存之也。千金载黄帝问曰。何谓三部脉也。岐伯曰。寸关尺也。
今考黄帝书无此说。盖思邈假托耳。通真子曰。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三部。言身之上中下部。
非谓寸关尺也。
九候了然心里印。
素问曰。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乃各于动脉现处候之。分九候。今脉诀所歌。以寸关尺三部。
每三部内有浮中沉三候。浮以候腑。中以候胃气。沉以候脏。通一手三部为九候也。
大肠〔共〕(供)肺为传送。
素问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传送者大肠之职。非与肺共也。
大肠以肺为脏。供送应副而已。
〔心与小肠为受盛〕(小肠受盛与心应。)素问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配心脏。与之相应。非心与小肠同受盛也。
脾胃相通五谷消。
素问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胃受五谷。脾气磨而消之。
膀胱肾合〔为津庆〕(通津径。)肾之所摄者精。胞之所藏者溺。精溺之泄。同为一径窦而出。若曰津庆。膀胱虽为津液之府。
然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非肾膀胱所专主也。
三焦〔无状〕(为府)空有名。〔寄〕(分)在胸〔中〕(腹)。膈相应。
此段皆以脏腑配合为歌。至三焦。却不以命门为配。其以三焦附于尺诊欤。且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心主脉历络三焦。手少阳脉遍属三焦。其治各有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各有法象。
不偏在下。安可诊于尺也。且难经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即上焦之部。中下部即中下焦。
分诊甚明矣。三因方之好异也。云。三焦有形如脂膜。附于两肾夹脊。若果如此。则内经难经言之矣。
其经脉又何遍属历络之云乎。
肝胆同为津液〔府〕(居)。〔能〕(上)通眼目为清净。
素问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则津液府。施于膀胱为当。以为肝胆则非。又肝脏胆腑。今云同为府。辞又害意。今改之同为津液居。乃言肝胆之津液耳。五脏各有液。肝之液泣。其候目。五腑皆有出入。惟胆无出入。其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故藏在肝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经曰。胆者清净之府。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故上通眼。人年老目昏者。血衰。肝叶薄。胆汁减也。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素问曰。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陈氏曰。凡欲诊脉先调自气息。
压。取病患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莫之敢违。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分)尺〔泽〕(寸)。三部还须仔细看。
尺泽者手太阴之合穴。在肘中约纹上。其取一寸九分之法。上始鱼际太渊。下终尺泽一尺一寸。
于尺取一寸。于寸取九分。为三部之位。通真子云。三部。寸口在上。关脉在中。尺泽在下。尺泽者。
尺脉一寸之外。余脉所不出不见。如入深泽而穴。故曰尺泽。安可以穴名而言尺部。今改之。无求子于三部。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分为七候。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此无求子合经中诸法以为定法也。凡诊平人之脉常以平旦。凡诊病脉。则不以昼夜。王贶子亨法也。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为热)兼〔头痛〕(吐血)。
难经曰。数则为热。脉经曰。阳数则吐血。
阴微即泻脐中吼。阳实应知面热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脐下热痛久。)脉经云。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尺主下部。今云脾热口臭。脾在中州。非尺所系。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经脉不调候。)脉经曰。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及尿血。食注脾咎。当诊于关上。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此总结关前为阳名寸口以下之文也。脉经辨阴阳大法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吐血。阴微下利。阳弦头痛。阴弦腹痛。阳微自汗。阴微自下。阳热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躁不得眠。
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今脉诀所述。或遵或违何也。洁古曰。阳弦为脉浮而弦。阴弦为脉沉而弦。
但言阴阳者。乃脉之浮沉也。经曰。浮为表。沉为里。非止寸口独浮尺独沉。尺寸俱有浮沉。今按洁古论浮沉表里则是。而以论此段阴阳则非。盖脉经脉诀。皆以关前阳关后阴启之。中论脉证。后又以关前关后辨阴阳结之。安可以浮沉论。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素问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难经曰。脉来。
一呼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二经之言不同何也。盖难经因论损至之脉而概举也。故于至脉。则云一呼再至。曰平。不言一吸者。举一使反三隅也。及后再举。则兼呼吸。总论。不大不小者。息数调匀也。然不若内经理备言详。其曰闰以太息者。闰在气盈朔虚之间。太息在呼吸之间。犹岁之闰。
非一呼一吸之外再有呼吸也。
太息者。呼吸定息在呼吸之间。脉因而又一动。以成五动之数。亦如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而脾受谷气于中。在呼出吸入之间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三至为迟一二败〕(一息一至着床害。)两息一至死非怪。
迟败。前已言矣。今重出。况下文两息一至正论损。损有四等。故改之以举其凡例。十四难曰。
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损脉从下上。自一呼一至。
而至四呼一至也。然离经夺精则必死矣。何待三呼四呼一至。故脉诀。两息一至即言死。仲景曰。
脉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也。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患脉一至也。六损一时死。
平人六息。病患脉一至也。此仲景于四损之上。又增五损六损。为一日一时死期。
迟冷数热古今同。难经越度分明载。
难经曰。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越度者秦越人之法度也。
热〔即〕(积)生风冷〔生〕(动)气。用心指下丁宁记。
热岂能生风。热积之多则风生。冷不能生气。冷积之多则动气。然冷热。亦能动血而为病。不可专泥也。
春弦夏〔洪〕(钩)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素问曰。春脉如弦。其气来弱轻虚以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秋脉如浮。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抟。故曰营。难经曰。者弦。脉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当根据素问作脉来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
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弓弦。曰死。夏钩。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曰平。来益数如鸡举足曰病。
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秋毛。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当根据素问作厌厌聂聂如落榆叶。)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冬石。脉来上大下锐。如雀之啄。曰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今按四时之脉。皆取法象本乎难经。夏脉不当改作洪。
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四时之末。土旺十八日。此脾土之本位。然而四时之候。四脏之脉。皆以脾土胃气为本。难经曰。
脾者中州。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尔。来如雀之啄。如水之漏下。是脾家之衰见也。脉经曰。六月季夏建未。
坤之间。土之位。脾旺之时。其脉来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今脉诀增春杨柳以为法象。蔡氏曰。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亦可谓善于形容者矣。
今按难经所言。四时之平脉者。有胃气之脉也。病脉者。四时脉多而胃气少者也。死脉者。但有四时脉。而无胃气者也。如此则胃气之脉。随四时而寓于当时之脉之中。为平脉也。不可得而见。亦不可得而形容。其曰阿阿而缓者。专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诊而见者言之耳。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枢晓解通玄记。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阳脉)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阴脉)同。
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惟浮沉二脉。可以表里论。黄、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里。脉经王氏所作。
无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今脉诀窃托叔和之名。其论脉却悖于脉经。自六朝以来。以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未有言其非者。王裳着阐微论。谓脉诀论表不及里。于脉之形状大有发明。至于表里则不言其非。尚拘拘增数长二脉为九表。加短细二脉为十里。以九与十为阴阳数之极。呜呼。脉之变化。固从阴阳生。然安可以名数拘之哉。从来之论脉有以浮沉长短滑涩为三阴三阳者。有以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者。
有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者。有以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者。是皆以阴阳对举而互见也。未尝云七表八里九道也。但七表八里九道。果可以尽脉之数乎。内经曰鼓曰搏曰喘曰横曰急曰躁。仲景曰卑荣章纲损。曰纵横逆顺。岂七表八里九道之能尽也。然其名虽异。实不出乎阴阳。
故脉当以阴阳察形。不当以表里定名。内经曰脉合阴阳。又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诸脉因浮而见者。
皆云表。不拘于七表。诸脉因沉而见者。皆曰里。不拘于八里。沉而滑亦曰里。浮而涩亦曰表。详辨在众脉条下。
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素问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
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大会。又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
以次传下。又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又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又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队。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营气卫气。皆津液之所行。又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又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
又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又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者也。灵枢曰。人经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分昼夜。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
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一万三千五百息则气五十周。水下百刻。故五十营者。备得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又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手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足跗上。
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
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会于目。(详见灵枢卫气行七十六)此五十周卫气之行也。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五十周而后大会于平旦者。营卫息数同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经脉行度终始也。与卫气之行则各异。三因方云。血为脉。气为息。一呼一吸一定息。脉行六寸。二百七十息。行尽十六丈二尺者。
血之脉也。气之息迟于脉。八息三分三厘三毫方行一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方行尽十六丈二尺。今按经云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流于海。下者注气街。上者走息道。如此则营卫各道。如上文灵枢所言。营者水谷之精气。出于中焦。变化为赤。入于脉。与息数呼吸应。卫者水谷之悍气。
出于上焦。行于脉外。温分肉。充皮肤。司开阖。不与脉同行。不与营同道。不与息数同应营卫也。其异如此。然而行于身也。昼夜五十周。则营与卫一也。三因以血为脉指营言。以气为息指卫言。而谓营血之脉昼夜五十周。卫气之息昼夜一周。不知何据。而与古经如此其异也。又按难经曰。营气之行。
常与卫气相随上下。卫由息而动。巢元方谓气行则血行。气住则血住。皆疑其传误。王冰谓刺络通营卫。
不当兼言卫在络之间也。灵枢卫气行篇云。卫气之行。昼行阳。则目张而寤。夜行阴。则目瞑而寐。
谨按此节。言平旦阳气之出目。而下行于手足三阳也。皆一时分道并注。非有先后次第也。此经篇末言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者。
则是先下太阳究竟。然后下少阳。俟少阳究竟。然后下阳明。俟阳明究竟。方上行阴分。大与此节矛盾。
并衍文也。又按此节。言阳气流行之周数。及下文言漏水所下之刻数合而推之,其为衍衣冠文物矣。何以言之。
夫昼日漏下之水。凡五十刻。昼日阳气之行。凡二十五周。以昼日漏水之刻数。配于昼日阳气之周数。
则阳气一周配漏水二刻也。又以漏水之二刻。配于阳气之一周。则阳气之从平旦出目。而分道并注下于手足三阳也。盖配水下一刻焉。其从足心之出内踝。上行阴分。而复合于目。亦配水下一刻。是为一周也。如此则水下一刻。人气当在三阳。水下二刻。人气当在阴分。而行一周于身也。水下三刻。人气又当在三阳。水下四刻。人气又当在阴分。而行一周于身也。如此周流三阳与阴分。至水下五十刻。则得二十五周于身,而与篇首昼日行阳之数相合。今此篇末。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刻在少阳。三刻在阳明。四刻在阴分之说。则是漏水下四刻。配人气行一周于身。水下八刻。配人气行二周于身。水下五十刻。配人气行一十二周半于身。与篇首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之说不合。岂经之本旨耶。营气之行。自手太阴始。至足厥阴终。为一周于身也。详其一周于身。外至身体四肢。内至五脏六腑。无不周遍。故其五十周。无阴阳昼夜之殊。卫气之行则不然。昼但周阳。于身体四肢之外。不入五脏六腑之内。夜但周阴。于五脏六腑之内。不出身体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与营大会于肺手太阴也。
(心肝脾肺肾)
心藏身之〔精〕(君)。小肠为〔弟兄〕(受盛)。
心者。君主之官。一身之主宰也。经曰。主明则下安。曰身之精。不见心为尊矣。精有两义。有与生俱来之精。经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非心之专主也。有五脏六腑之精。经曰。
肾受而藏之。肾为精之处。非心之所主也。心脏。小肠腑。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不可以兄弟言。小肠为受盛之官。(盛平声)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明)。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内行于血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灵枢曰。血海者冲脉也。又手太阳少阴二经为表里。心主血。上为乳汁。
下为月水。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心歌云。内行血海。以此。李范以肝为血海。而牵合之。
非也。
外应舌将荣。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平)。
洪脉见于夏。为顺候。平脉。何惊之有。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心之积。名伏梁。出难经。若内经腹中论所载。伏梁。乃风根也。非心积也。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诊时须审委。细察要叮咛。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灵枢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安而喜梦云云。
秤之十二两。小大与常平。
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狂言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
心脉芤〔阳气作声〕(时失血荣)。或时〔血痢〕(尿血)吐交横。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
池氏曰。溢关者。阴气上至于关。而未溢于关前阳部。肾之阴水。欲胜心火。火不受邪。水火交争而两伤。肾伤则骨痛。心伤则烦躁。以致气上攻而头面赤。
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微寒虚惕心寒热。急则肠中痛不通。实大相兼并有滑。
舌强心惊语话难。单滑心热别无病。涩无心力不多言。沉紧心中逆冷痛。弦时心急又心悬。
肝脏应春阳。连枝胆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含血荣于目。牵筋运爪将。逆时生恚怒。
顺候脉弦长。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积曰肥气得。杯覆胁隅旁。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四斤余四两。七叶两分行。
左右须候四时脉。四十五〔动为一息〕(日三气毕)。
难经曰。脉不满五十动一止。一脏无气。脉诀生死歌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病。正本难经。
今此乃曰四十五动为一息。及六部脉歌。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内经。谬于名数。今于后六歌。
皆当改作五十动为是。且一息者一呼一吸也。四十五动。非止一息也。若以息为止息。则脉经所谓五十动不止者。五脏六腑皆受气。即无病。五十动一止五岁死。五动一止五日死。四十五动。除去五动。
而不及五十。不知何意。今详此句。想因四时脉而言。或本于内经。冬至夏至各四十五日。为阴阳上下之期。一时六气九十日。三气得四十五日。今改为四十五日。以合内经。李范脉髓。作四十五动图说。
亦巧而未敢信。通真子洁古诸解穿凿。皆非。盖脉之流行。如环无端。无一息之停。未尝以五十动一止为限。
但止即为病。根据数而止。期以岁死。不根据数而止。则为结促代三病脉矣。
指下〔弦〕(浮)急洪〔紧〕(数)时。便是有风兼热极。忽然匿匿慢沉细。冷疾缠身〔无他事〕(兼患气)。
贼脉频来问五行。屋漏雀啄终不治。
左手头指〔火〕(木之子)。〔四十五动〕(五十动脉)无他事。
左手者。病患之手。头指者。医者按脉。初下第一部之指。下准此。心火为木之子。
三十一动忽然沉。顿饭忽来还复此。春中候得夏须忧。夏若得之秋绝体。秋脉如斯又准前。
冬若候之春必死。
脉沉顿饭之久然后来。乃绝止之脉。见于三十一动之间。三十动一止。应在三年死。今云在三月一时之后。是以月为年也。此下六歌之非皆然。当以在后生死候歌为正。
左手中指木相连。脉候还须〔来一息〕(足五十)。二十六动沉却来。〔肝脏有风兼热极〕(克在二年为死日)。
曰沉却来。即是止脉。不可为风热之诊。此歌盖传误。大抵止脉。皆不吉之兆。诸家穿凿以求符合。
皆非。今直据诊生死候歌断之。二十动一止。二岁死。下仿此。不再论。
三十九动涩匿匿。木脏及筋终绝塞。一十九动便沉沉。肝绝未曾人救得。
左手肾脉指第三。〔四十五动〕(五十动足)无疾咎。指下急急动〔弦〕(数)时。便是热风之脉候。
忽然来往慢慢极。肾脏败时须且救。此病多从冷变来。疗之开破千金口。二十五动沉却来。肾绝医人无好手。努力黄泉在眼前。纵在也应终不久。
右手头指肺相连。〔四十五动〕(五十动足)无忧虑。极急明知是中风。更看二十余七度。忽然指下来往慢。肺冷莫言无大故。一朝肺绝脉沉沉。染病卧床思此语。十二动而又不来。咳嗽唾浓兼难补。
〔发直如麻只片时〕(毛折皮枯喘不休。)扁鹊也应难救护。
发直如麻。小肠绝也。改作毛折皮枯。以合难经手太阴脉绝之证。仲景云。若汗发润。喘不休者。
肺先绝。
经曰知者一言而终。不知者流散无穷。脉之为说。前已论辨于各脉之下。今又以分合偶比类五字。
以经纶错综之。庶无惑矣。
分有脉之形。分谓脉各有形状。当先明辨。便了然不疑。大小浮沉滑涩。可以指别。迥然各异。
辨之于毫厘之间。使其形不相混。如举有按无为浮。按有举无为沉之类。
有脉之证。分。谓脉之一字独见为证。如寸浮。中风头痛之类。不杂他脉。独为证。今脉诀歌在各脉之后者。是也。或独见一部。或通见三部。或两手俱现。
合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脉者。谓如似沉似伏。实大长弦之合。为牢。极软浮细之合。为濡。之类。
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证者。谓浮缓为不仁。浮滑为饮。浮洪大而长为风眩癫疾。有二脉合者。有三四脉合者。大抵脉独见为证者鲜。参合众脉为证者多。今脉诀独取平三关一脉论证。而遗其合众脉以论证者。
今各补注于后。以全其脉证。(此条补注节抄不及备录)且一脉虽独见。而为证亦不一。如浮。为风。
又为虚。又为气。各不同。此又一脉之证合也。必备论之。以证相参。而考脉。则思过半矣。洁古张元素医学启源云。右寸大肠。肺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肺属里。
肺合皮毛。肺脉寻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脉道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动。为短。此乃浮涩而短。肺不病之脉也。肺脉本部。在于皮毛之上。
见于肤表。是其浮也。入于皮毛之下。见于血脉肌肉之分。是其沉也。六部仿此。此诊之定法。可以合众脉之形矣。
偶脉合阴阳。必有偶对。经曰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
浮沉者。脉之升降也。浮升在上。沉降在下。为诸脉之根本。为阴阳之定位。为表里之定诊。
浮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沉法地。有重浊在下之象。浮为风为虚。体高而气浮也。沉为中坚。为内蕴。
体聚而不散也。论诸脉者。必先此二脉。
迟数者。脉之紧慢也。脉以四五至为平。减一至为三至曰迟。增一至为六至曰数。难经曰。迟阴为在脏。数阳为在腑。迟则为寒。数则为热。亦偶言之也。中藏经曰。数在上。阳中之阳。在下。阴中之阳。
迟在上。阳中之阴。在下。阴中之阴。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助。热用寒助。本乎阴阳也。虚实者。脉之刚柔也。按之浮中沉。皆有力。为实。迟大而软。按之豁豁然空。为虚。虚实之由。
皆以有余不足占之。故以按而知。经曰其气来实强。为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
血实脉实。血虚脉虚。亦皆偶而言之。论表里虚实。必以此二脉。中藏经曰。脉举之滑。按之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其脉举按皆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
俱曰脏实。其脉浮而实大者。腑实也。轻手按之滑。重手按之平者。腑虚也。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
上实也。左右寸弱而微者。上虚也。左右尺脉伏而涩者。下实也。尺中脉滑而濡者。下虚也。尺中微涩短小者。俱属下虚也。许叔微曰。浮缓为表虚。伤风解肌。浮紧涩有力为表实。伤寒发汗。脉沉无力为里虚。可温。沉而有力紧实为里实。可下。此论伤寒表里虚实。凡此皆非单论脉虚实之理。长短者。脉之盈缩也。脉盈过于本位曰长。脉缩不及本位曰短。长有见于尺寸。有通见于三部。短只见于尺寸。盖必质于中。而后知过于中为长。不及于中为短。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脉有三阴三阳。而长短在其中。是亦偶而言之。又曰人长脉长。人短脉短。又因人形体而别。滑涩者。脉之通滞也。脉通则流利无碍曰滑。
脉滞则蹇涩不流曰涩。内经曰滑者阴气有余。涩者阳气有余。难经三阴三阳。滑涩对举。千金曰。
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多气少血。皆偶言也。以二义考之。阴气有余者血多也。血多则气少。脉者血之府也。营行脉中。今血多故流利圆滑。阳气有余者气多也。气多则血少。故艰涩而散。一止复来。
先明气血之多少。斯知滑涩之理。洪微者。脉之盛衰也。血热而盛。气随以溢。满指洪大。冲涌有余。
洪为脉之盛也。气虚而寒。血随而涩。应指微细。欲绝非绝。微为脉之衰也。紧缓者。脉之急慢也。
紧为伤寒。寒则伤营。营受寒邪。脉络激搏。若风起水涌。既如切绳。又如转索。缓为风结。皮肤不仁。
营血不流。卫气独行。不能疾速。血虚顽痹。脉为缓慢。营受寒邪则脉紧。营血蹇涩则脉缓。二脉由营而见。沉氏曰紧为阴。阴主寒。寒则物敛。而有拘变之象。又主痛。诸痛皆原于寒。又主宿食。
由胃虚挟寒。不能腐化故也。缓为阳热主血虚。血虚则脉体弱。又主气虚。气虚则脉体无力。又主风。
风者阳邪。主舒启纵弛故也。
动伏者。脉之出处也。出见于外。故数见关上。如豆大。出类而异于三部者动也。处藏于内。
不见其形。脉行筋下者伏也。二者犹人物之出处也。
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代则死脉也。促结为偶。而代无对。脉不可以偶对言者。不敢凿也。三因方尽为偶名。而以弦弱、芤微、濡革、散代、亦为偶。非一阴一阳也。因知其不可尽以偶言也。必一阴一阳而后可偶。
然又有脉偶而同见者。如大小缓急疾徐疏数之类。经曰前大后小。前小后大。来疾去徐。来徐去疾。
去不盛来反盛。去盛来不盛。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乍疏乍数。是二脉偶见也。亦有两手偶见者。
如左大右小。左小右大之类。
比比者所以明相类之脉。比其类而合之。因其疑也。辨其异而分之。
决其疑也。内经曰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似肾。此皆三者之所乱也。然从容得之。以知其比类也。注云以三脏相近。故脉象参差而相类。是以三惑乱为治之过失矣。必从容比类而得三脏之形状。故浮缓曰脾。浮短曰肺。浮而滑曰心。急紧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肾。不能比类。则疑惑弥甚。
是以脉经立相类之脉。今立比字为纲。使从容比类。先明于未诊之先。免交疑于持脉之际。脉经曰浮与芤相类。一曰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缓与迟。革与实。千金云牢与实。今细详之。有弦细。有芤虚。有濡芤。有洪散。
有牢伏。有数脉同类者。洪散俱大也。而散无力。濡弱同极软而细也。有浮沉之异。微细俱小也。
而微无力。芤类浮也。按之边有中无。濡类芤也。按之如无。沉伏牢同居下也。按有余曰沉。按实大长弦曰牢。按不见脉行筋下曰伏。弦细同直长之形。同收敛之义也。亦有大小之分。弦如弦之直。
细如线之细。迟缓同慢也。有三至四至之异。大慢小衰之别。涩微易识也。何疑乎相类。牢与实。
革与实。非相类也。脉赋云。洪与实形同仿佛。是相类也。洪实同有力而大也。洪分沉浮之异。
实合浮沉而皆有力。弦与紧之异。弦左右无。而中直如弦。紧左右弹。而有如转索。虽相类而甚相远也。又有数脉之相类。如涩促结代。同一止也。而全不同。他如濡弱迟。如芤虚。如微细濡弱涩。已辨于各脉条下。
类易曰方以类聚。又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内经曰脉合阴阳。
又曰察之有纪。从阴阳始。众脉阴阳。各以类从。知乎此。则七表八里九道之非。不胶固于先入之言矣。旨哉蔡西山之论也。曰凡平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其太过为大为长为实为坚为强为浮为芤为滑为洪为急为促者。皆阳也。
其不及为细为短为虚为软为沉为结为伏为涩为微者。皆阴也。阳搏阴为弦。阴搏阳为紧。阴阳相搏为动。寒虚相搏为革。阴阳分离为散。阴阳不续为代。
难经曰。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数则为热。迟则为寒。浮为表。沉为里。三因方云。博则二十四字。
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
风湿寒热属外。虚实冷燥属内。内外既分。三因顿别。三点刘立之亦以浮沉迟数四字为纲。以教学人。浮风沉气。迟冷数热。分别三部为证。此诚初学入门。然必搏学反约。然后能知脉之妙。若遽以此自足。则今汝画矣。
故述此于分合比偶类五字之后。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
柳氏曰。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候脉须候五十动。知五脏之气有无缺失。今人手指到病患腕臂。
便以为见了殊不知五十动见。岂弹指间事。相习成风。以疾速为神奇。庐山刘立之号曰三点。以手中指点人三部脉。生死吉凶多验。学徒相传亦用之。刘果三点之神耶。抑亦声色得之耶。色可传。脉不可传。古人以切脉为上工。如扁鹊。饮上池水。能洞见人脏腑间病。如华佗。刳骨剔胃。是岂切脉而得之欤。后世圣神之术不常。有所当学人。诊脉以知内。参以问证察言观色以知外。则可耳。脉经曰。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死。以至十投一止者。四脏无气脏中死。其言几脏无气。以分别几岁之死期。予窃疑之。内经曰肾绝六日死。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果此脏气绝。又安有待四岁三岁乎。大抵五十动者脉之大数。要必候五十动。不可不及五十动而遽不候也。或问候止脉何处数起。曰得止脉后。再从始至脉数起。看得几至而止。为数。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至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
此是十动内有止脉者。然难必谓暴病有此。久病亦有见此者。俣当以至数定死期。不必专于诊暴病也。
健人脉病号行尸。病患脉健〔亦如之〕(审言之。)短长肥瘦并如此。〔细心诊候有依稀〕(脉病相违亦若斯。)内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仲景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
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今脉诀曰亦如之。
是与行尸同也。故改之。
仲景曰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故责之。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脉经曰当视其人大小长短。皆如其人之形性。则吉。反之则为逆。肥人脉细小如丝。身涩而脉来往滑。身滑而脉来往涩。皆死。前言形脉相反。又有脉病相反。不可不备举。难经所谓脉不应病。病不应脉者是也。
素问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难经曰。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涩而短者。死也。病若闭目而渴。
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濡而微者。死。此类皆脉病相反。脉诀所缺。今改此歌末句以着之。
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于壬癸为期尔。严冬诊得四季脉。
戊己辰戌还是厄。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刑克。季月季夏得春脉。克在甲寅应病极。直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贼。
内经难经并以天干五行论克贼。脉诀又以地支并论。若用支干上下纯为鬼邪之日为死。必六十日方遇。若死期之近何以克之。不若以天干一旬为期。根据内经为断。不失之拘也。内经又曰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谓我所生者)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谓生我者)自得其位而起。必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期。
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机按。诊法以平旦。主无病者言。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于此又知前圣决死生之分。不专于脉。必须察色观形。以此相参伍也。今世专尚诊脉。
而不复问其余。是不知前圣垂训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后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终始。故取法于寸口。
(机按。此以气口决死生者。谓气口为五脏主也。难经四难言。五脏皆以胃气为主。其脉在关上。是人之生死亦系于关上。八难十四难又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是生死又系于尺脉也。可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故越人所以错综其义也。)
脉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机按。难经曰尺寸。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于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矣。一难言。寸口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尺阴寸阳。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脏六腑。莫不由于阴阳。而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说古法寸部占九分。关尺部各占一寸。
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根据此法。则头指诊在关部。次指诊在尺部。第三指诊在闲处。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为准。揣得高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取尺寸。
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说也。)
(以轻重分脏腑)左寸。心小肠脉所出。
重按至血脉。浮大而散者。心脉也。属脏。或谓浮涩而短。轻按至皮毛。浮滑而长者。小肠脉也。
属腑。
左关。肝、胆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弦紧而浮长者。胆脉也。属腑。
左尺。肾、膀胱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迟者。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膀胱脉也。属腑。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
微重按于皮肉。浮短而涩者。肺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肠脉也。属腑。
右关。脾、胃脉所出。
重按至肌肉。缓而迟者。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微缓而稍疾者。胃脉也。属腑。
右尺。命门、三焦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实而疾者。命门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三焦也。属腑。
机按。命门三焦。配合右尺。刊误辩之详矣。兹不复赘。但此与刊误。并以轻重而分诊脏腑之脉。不知何所据也。意者脏属阴主沉。腑属阳主浮。故以义取轻重为诊式耶。他本又谓内以候脏。
外以候腑。其义亦犹此也。然考之脉经。及素难诸书。只论五脏之脉。于六腑之脉。虽言之而不详。六腑病脉。
虽间或言之。诊法轻重亦未之及。盖谓脏脉可以兼腑欤。抑谓能知脏脉。而腑脉无劳诊欤。或病在六腑为轻。而脉无要紧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论五脏脉状。及六腑脉状。与下编大不相侔。亦不知其何所本也。故着之以俟明者。
心脉。浮大而散。
心合血脉。故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
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余仿此。机按。菽。豆也。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脉。浮涩而短。
肺合皮毛。故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脉。弦而长。
肝合筋。故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脉道与筝弦相似为弦。次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脉。缓而大。
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柳梢之状。
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脉。沉而软滑。
肾合骨。故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按之。脉道无力为软。
举指来疾。脉道流利者为滑。凡此五脏平脉。须要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
经曰。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
(出诊脉须知。)左寸。手太阳小肠脉。洪大而紧。(一云洪大而长。为受盛之官。名受盛之府。)左关。足少阳胆脉。弦大而浮。(一云大而浮。一云乍数乍疏。乍短乍长。一云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与祟脉无异。何以区别。然两手三部皆然。方为祟脉。今独左手关部如此。则谓之胆脉。可也。
胆为中正之官。名清净之府。相火胆与风肝合。脉急则为惊。)左尺。足太阳膀胱脉。洪滑而长。(膀胱为州都之官。名津液之府。寒水膀胱。与君火肾合。脉急则为瘕。或曰心脉居午。谓之君火宜也。今肾脉居子。亦谓之君火何义。又命门脉为心主。
居亥。谓之相火宜也。今胆脉居寅。亦谓之相火。又何邪。内经天元纪论。鬼臾区曰。子午之岁。
上见少阴。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
热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而释者谓午亥之岁为正化。子巳之岁为对化。由此言之。则心肾皆可言君火。以其热气主之也。厥阴既主风气。而手厥阴命门不当以相火言。少阳既主其相火。
则胆与三焦为相火明矣。)右寸。手阳明大肠脉。浮短而滑。(一云短而涩。为传道之官。名传道之府。)右关。足阳明胃脉。浮长而滑。(一云浮大而短。为仓廪之官。名水谷之府。燥金胃与湿土脾合。)右尺。手少阳三焦脉。洪散而急。(为决渎之官。名外府。机按。以上但言六腑脉状。而诊法轻重内外。俱未及论。学人宜更考之。)
雀啄连来三五啄。(脉经曰。雀啄者。脉来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诊脉要诀云主脾元谷气已绝。胃气无所荣养。其脉来指下。连连凑指。数急殊无息数。但有进而无退。顿绝自去。良久准前又来。宛如鸡践食之貌。但数日之寿也。王叔和云雀啄顿来而又住。据此云脾绝之脉。萧处浓谓之心绝。吴仲广谓之木脉。其说尤远。当以脾绝为是。)屋漏半日一点落。(脉经曰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王叔和云。屋漏将绝而复起。吴仲广云。脉来指下。按之极慢。一息之间。或来一至。若屋漏之水。滴于地上。而四畔溅起之貌。主胃经已绝。谷气空虚。
立死之候。据此云胃绝。而萧处浓又谓心肺绝。何耶。)弹石硬来寻即散。(脉经曰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序也。
萧处浓谓肺绝之脉。吴仲广谓肝绝。当以谓肾绝为正。盖石乃肾之本脉。合沉濡而滑。今真藏脉见。如弹石。劈劈然凑指。殊无息数。死无疑矣。一说脉来指下。如坚硬之物击于石。貌劈劈然无息数。)搭指散乱真解索。(解索见前弹石下。吴仲广云解索脉者。其形见于两尺。脉来指下。散而不聚。若分于两畔。更无息数。是精髓已耗。将死之候。机按。脉经云。来如弹石。去如解索。似通指一脉来去而言也。今此分为二脉。则与脉经相反矣。宜考之。)鱼翔似有一似无。(脉经云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王叔和云。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
吴仲广云。脉来指下。寻之即有。泛泛高虚。前定而后动。殊无息数。宛如鱼游于水面。头不动而尾缓摇之貌。主肾与命门俱绝。卫气与营气两亡。旦占夕死。)虾游静中跳一跃。(脉经曰。虾游者冉冉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王叔和云。
虾游冉冉。而进退难寻。吴仲广云。脉来指下。若虾游于水面。沉沉不动。瞥然惊掉而去。将手欲趁。杳然不见。须臾于指下又来。良久准前复去。如虾游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之候。一说。脾胃绝也。)寄语医家子细看。此脉一见休饵药。
(汪机撰)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于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也。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或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叠见矣。
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洪为火。
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
怒则伤肝而脉急。忧则伤肺而脉涩。思则伤脾而脉结。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凡此者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若论其变。
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于脉矣。试举一二言之。张仲景云。脉浮大。
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
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
又云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微汗之。此又非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症。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长寿者有矣。
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症。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
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诊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倾心付托。笃意委任。而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
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不识义理。固无足怪。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是又大可笑也。
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处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人必常究心于此矣。先正又曰。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病卧于床。
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为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
又岂得为父而慈。为子而孝乎。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苟或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而忠浓。发言而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亦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症。或有少差。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若以此而遂弃之。所谓以二鸡子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
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十数种病。假使诊得浮脉。彼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谓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是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病与脉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
曷尝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岂得而偏废乎。噫。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万万者耶。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至于无误也。安得为医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始初本质之脉。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云。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
窃视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志。不过托此以为侥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辩其非者。或又为之语曰。太素云者。
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即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则主一病。贫富贵贱。何从而察知哉。
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则是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
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
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不能必其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此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人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影捉蛇。仿佛形象。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于望闻问切。况能知人之贵贱穷通乎。使脉而能知贵贱穷通。则周公之易。邵子之数。希夷之相。子平之命。皆不必作矣。何圣人之不惮烦也。何后世不从其脉之简便。
而犹以卜占风鉴星命。而谈不绝口哉。且脉肇于岐黄。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语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有不可诬者矣。若果如太素所言。古人当先为之矣。又何待后人之驰骋耶。巢氏曰。太素脉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
又有善伺察者。以言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罔。此又下此一等。无足论也。
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气之清者。则必形质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
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贵与富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日招财。
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禀气之浊者。则必形质浊。气血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重浊。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与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晦。某时失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此谓浊中之清。所主得意处多。而失意处少也。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所主失志处多。而得志处少也。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其或清而促者。富贵而夭也。浊而长者。贫贱而寿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人可以准此而类推。是则吾之所调以脉而知人富贵穷通者。一本于理而论也。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太素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折。又从而延誉之于人。纵使其言有谬。阴又与之委曲而影射。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
终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尔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吁。可慨也夫。此皆世之通患。
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叮咛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王安道注曰。四气之伤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而成何病乎。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成某病耳。飧泄也。疟也。咳嗽也。温病也。
皆是因其病发之时。形诊昭着。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伤暑。伤湿。伤寒耳。
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必为此病也。机按。四气所伤。入于皮肤之内。藏于经脉之中。宜其见于动脉。可以诊候而知也。而王氏所论。尚谓病若未发。难以诊候而知。彼富贵贫贱。天之命也。身外事也。非若邪气入于皮肤。藏于血脉也。乌可以脉而知之乎。王氏此论。足以破太素之谬矣。故并附之。
以示来者。)
(出丹溪)脉之状不一。大率多兼见。人之病有四。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故学诊者亦必以浮沉迟数为之纲。以察病情。初学人又以浮数为热为有余。沉迟为寒为不足。其间最难体认者。涩脉也。最难调治者。弦脉也。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又曰短而止。皆是不足之象。得此脉者。固为寒。
为湿。为血少。为气多。为污血。然亦有病热与实者。不可不知。或因多怒。或因忧郁。或因浓味。
或因补剂。或因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涩。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实热可也。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象。便以为虚为寒。用药热补。误人多矣。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木为病也。五脏更相制伏。
以防其太过。木为病则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考之诸家。皆曰弦者虚也。为反胃。为痛。沉弦为悬饮。弦长为积病。弦紧而细主。弦而伏主不治。弦急为腹痛。弦而钩主蜚尸。弦小主寒痹。弦而大。主半产漏下。
亡血失精。双弦为寒。双弦而迟为心下坚。偏弦为饮。左寸弦头痛。右寸弦水走肠胃。左关弦怒而血聚。右关弦寒痛四肢拘急。趺阳弦肠痔下血。尺中弦小腹痛。回肠结核。率是木邪风气。土极士败为病。先哲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于畏之论。尚未发明。倘非滋水以降火。浓土以养金。
加以行湿散风导郁。为之辅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况弦脉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远。
故不容不辨。若曰不然。夫弦属阳。而仲景列于五阴之数。至于叙六残贼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为之终。其意可见。又云。痈疽而得浮洪弦数。气病脉也。岂可据此作热论。沉细弱涩。血病脉也。
岂可据此作寒论。此万病之根本。非特痈疽而已。(机按。丹溪论涩弦二脉。及痈疽之脉主病。
与诸家所主大不相侔。夫脉藏于血脉之中。形之于脉。宜其同也。何脉同而病异耶。此脉所以难凭。
务须观形而审证也。噫。脉本以察病。而病尚难以脉决。彼富贵贫贱。乃外来假设之事。非藏于血脉中也。所谓赵孟所贵。赵孟能贱。岂得形之于脉。而可以脉之乎。)
(出丹溪)脉。血之所为。属阴。大。洪之别名。火之象。属阳。其病得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多治之。其病得之于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作邪胜治之。合二者而观之。皆病症方长之势也。谓之病进。不亦宜乎。(机按。脉之大。一也。内伤得之。为虚多。外伤得之。为邪胜。便要审证。如此分别。不知太素家诊得此脉。亦将审其贵贱。而如此分别否乎。)
(出东坡)脉之难也尚矣。至虚有实候。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可不慎欤。病不可不谒医。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亦因其长而护其短耳。士大夫多秘所患。求诊以验医之能否。
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遂非以全其名。
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复参以己之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之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虚实冷热。已定于中矣。然后求诊。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机按。东坡有宋名人。尚不使医索病于脉者。盖以脉虚而病实者。脉实而病虚者。脉有不相应故也。吁。病且难凭于脉。而欲凭脉知富贵贫贱。宁不为东坡笑耶。)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