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疗法频道 > > 针炙 > 正文

痉挛性斜颈的中医针刺治疗法

来源:发布时间:2016/4/1
导读: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本病发病率约为15/30万,多见于成年人,平均发病年龄30~40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起病缓慢,病情逐渐加重,很少会自行消退或缓解,并且容易复发。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本病发病率约为15/30万,多见于成年人,平均发病年龄30~40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起病缓慢,病情逐渐加重,很少会自行消退或缓解,并且容易复发。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晨起轻,运动、情感变化或感官受到刺激后加重,入睡停止,患肌肥大疼痛,神经科查体多呈阴性,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至今病因不明,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药物和手术疗效均不确切。



中医古籍虽对该病无明确记载,但从其症状分析,仍以筋失柔养而挛缩、虚风内动而振颤为主,而肝主筋,仍考虑为血虚筋挛为其病机。从经络走行分析,手、足三阳正经及任督二脉、阴阳维、跷脉均通过颈项,足少阴、厥阴支脉也通过颈项,总之颈部应有12条经脉所过,但与颈项活动功能有关的主要还是督脉、少阳及太阳经脉。


中医针刺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 施以不同的治则和配穴手法,主要有开窍顺筋法, 以五心穴为主, 适用于各型;通经散结法, 以平刺风池、人迎、颈臂穴为主; 消壅除聚法, 以扬刺阿是穴为主; 强督振颓法, 以针刺风府、哑门、大椎等穴为主; 滋阴息风法, 以针刺复溜、照海等穴为主。根据患者不同症状, 临床可选取上法治疗或数法同用。


1 开窍顺筋法


( 1) 治则:开窍醒神, 顺气理筋。以开窍醒神为主, 此为针对病证根本所设, 开窍以醒神, 以治神妄, 神气调顺,经筋得以疏理。


( 2) 取穴及操作取五心穴, 即水沟, 双侧劳宫、涌泉。五心穴为经验用穴。水沟在头心, 劳宫在手心, 涌泉在足心。5 个穴位在人体的5个中心而得名。


水沟向上斜刺约45b, 采用雀啄泻法, 以眼球湿润、出汗为度; 劳宫、涌泉直刺17~ 20 mm, 采用提插泻法。针刺水沟时, 应给予病人能承受的最大刺激量以峻泻; 对于耐受好的病人, 要求一次性给予足够刺激量, 对于耐受差的病人, 可分次施行雀啄手法, 直至达到足够刺激量。


2 通经散结法


取天柱、风池、天容、颈臂、人迎、天鼎、郄门, 其中以人迎、颈臂为重点。颈臂与传统取穴方法不同, 取在平第4 颈椎棘突下, 斜方肌前缘与喉结后缘连线中1/ 3 与后1/ 3交点处, 直刺25mm。颈臂、人迎要求针感向手臂窜动2~ 3 次, 不可窜动过多, 否则加重病情。风池横刺,即风池透风池, 提插泻法, 针入75 mm许。郄门直刺17~ 20 mm, 提插泻法, 针感放射至中指。其余诸穴, 直刺17~ 20 mm, 提插泻法。


3 消壅除聚法


多选取筋聚之处, 施扬刺法, 先在正中刺一针,直抵经筋, 再刺四周, 取4~ 8 针, 均刺在筋聚之处,深约25mm以上。也可取阿是穴, 在筋聚之处刺2~ 3针, 均施以提插泻法。结聚不明显之处施平补平泻。注意先针其结, 后针其聚。


4 强督振颓法


以督脉穴为主, 多取风府、哑门、大椎、大杼等穴, 刺25~30mm深, 以有向手足放射针感为佳, 可配用华佗夹脊穴。


5 滋阴息风法选取足三里、太溪、复溜、照海等穴, 施提插补法, 要求有放射抽动针感。


6 降浊涤痰法


取郄门、内关, 刺12~ 17 mm, 施提插泻法, 使针感放射至中指。配丰隆, 刺25 mm许, 施提插泻法, 使针感放射至足趾。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