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疗法频道 > > 推拿 > 正文

秋季护胃六大要点:勿贪吃过凉食物 慎吃止痛药

来源:发布时间:2013/10/9
导读:导读:秋季是胃病的多发季,尤其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忽视早餐的重要性,使得得胃病的概率越来越高,那么秋季如何养胃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秋天是胃病多发季 黄小姐身体一向不错,也没有胃病史,所以平时吃东西时很少注意什么。一天早上,她来不及吃早饭就匆匆乘上公交车上班…

导读:秋季是胃病的多发季,尤其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忽视早餐的重要性,使得得胃病的概率越来越高,那么秋季如何养胃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秋天是胃病多发季

黄小姐身体一向不错,也没有胃病史,所以平时吃东西时很少注意什么。一天早上,她来不及吃早饭就匆匆乘上公交车上班去了,那天气温正好比较低,刚下过一场雨,而她穿的却是无袖衣服,被风吹过后猛地打了个寒战,之后腹部开始感觉不适。后来腹部每隔数十分钟就强烈地痛一次,有几次几乎整个人快要蜷缩起来。她赶快到医院检查,原来是胃出了毛病。

医生表示:秋季腹部不适多数情况都是由胃病疾病引起的,这是因为人体受到秋凉的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均有所下降。同时,随着气温的下降,人的食欲也随之旺盛,食量大增,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大量上市,有的人难以抵御美味的诱惑,难免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导致胃病的发生。此外,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晚上睡觉时如果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就非常容易引起腹部着凉,导致胃痛、腹泻的发生。因此,每年这个季节,都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

得了胃病后,平时注意保养并配合药物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所以胃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好心情能防治胃病

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密切相关,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种胃病的发生或发展。因此,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此外,平时还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人体对季节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胃病的发生。

盖好被子注意腹部保暖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较大,患有慢性胃病的人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时增添衣服。同时,夜晚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另外,还要注意下肢和足部的保暖,以免寒从足下生,导致腹部脏器的气血输布失调。

实行分餐制注意饮食卫生

食用不洁或者变质的食物后,非常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发生。随着各类瓜果的上市,有些水果上还有残留的农药,若不洗干净就很容易带入胃肠道内。此外,各种胃炎、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通过不洁的餐具、牙具、食物等传播。因此,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吃饭时最好实行分餐制,注意饮食卫生。

切忌暴饮暴食吃过凉食物

首先,吃饭时要做到细嚼慢咽,这样既能增加唾液的分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可避免粗糙的食物进入胃中,增加胃肠的负担,甚至导致胃黏膜损伤。

其次,切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既容易造成急性胃扩张,又容易损伤胃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胃病的发生。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同时,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

滥用止痛药会使胃病加重

对胃黏膜损害较大的常见药物有三类:一是消炎痛等消炎止痛类药物;二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类药物;三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等。因病情需要使用上述药物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并尽可能减小剂量、缩短疗程,最好饭后服用,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此外,胃病患者在服用其他药物时,除医生特别叮嘱应在空腹时服用外,大多数应该在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而加重病情。

吸烟饮酒损害胃

众所周知,酒精对胃黏膜有较大的损害作用。那么,抽烟是不是好一些呢?实际上并非如此。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作用于胃的迷走神经,破坏正常的胃肠活动,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使碱性的胆汁易于反流入胃,以致破坏胃黏膜。此外,尼古丁还能使胃窦部的细胞分泌胃泌素增加,进而促使胃黏膜分泌胃酸增多,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有统计表明,吸烟者患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要比不吸烟者高一倍,且患病率与吸烟量有密切关系;治疗过程中,吸烟者溃疡的愈合要比不吸烟者慢得多。因此,胃炎、胃溃疡等胃病患者,要做到戒烟限酒,以利于疾病康复或者防止复发。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