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疗法频道 > > 拨罐 > 正文

常用的拔罐方法

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发布时间:2022/7/12
导读:罐法有不同: 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使用罐具的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药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和留罐法等。不同的拔罐方法,侧重的功效不同,针对的病症也不同。在使用拔罐疗法时,应根据具体…

      罐法有不同: 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使用罐具的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药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和留罐法等。不同的拔罐方法,侧重的功效不同,针对的病症也不同。在使用拔罐疗法时,应根据具体的病情选用适宜的拔罐法。


1、单罐法


      单罐法是指使用单独一个罐子来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当病变范围较小、病情较轻时,可根据病变或压痛的范围选择单个适当口径的罐子进行治疗。如胃痛拔中脘,心律不齐、心悸拔内关,大便不正常拔天枢,头痛抜太阳,落枕拔肩井等。


2、多罐法
      在治疗时使用多个罐子进行拔罐,即为多罐法。多罐法分为排罐法和散罐法两种,适用于治病范围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厚或敏感反应点较多的情况。根据经络走向、肌肉走向或解剖结构等,成行排列吸拔数个或数十个罐,称之为排罐法;拔罐排列较稀疏,称为散罐法。身体强壮、症状明显的患者宜用排罐法,拔罐数目多而排列紧密;体质弱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则宜用散罐法。


3、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罐内成负压,并吸在皮肤上的拔罐方法称为火罐法。火罐法是临床很常用的一种拔罐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①闪火法
      一手持罐,另一只手握住闪火棒(用镊子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闪火棒后,伸入罐内旋转1圈后马上抽出,然后迅速将罐子倒扣在穴位上。在操作时,要注意蘸取的酒精不要太多,避免火焰随酒精流溢而烫伤皮肤。闪火棒不要在罐内停留太久,也不能置于罐口处, 以免罐具太热烫伤皮肤。本法适用于各种部位和体位的拔罐,特别适合在闪罐法和走罐法时使用。


      ②投火法
      投火法是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在火旺时迅速将火罐倒扣在穴位上。此法适用于在身体侧面横向拔罐。操作时,不可移位,以免棉球或纸片掉在皮肤上造成烫伤。


      ③贴棉法
      将小块棉球向四周拉成薄棉片,蘸上酒精贴于罐内中上段,点燃酒精棉片后,迅速将火罐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此法也适用于侧面横拔。在操作时,注意不可蘸太多酒精,以免灼伤皮肤。


      ④滴酒法
      在罐底部滴入酒精数滴,保持罐口向上,一手持罐将罐横放,旋转罐子使酒精均匀地黏附在罐壁上(勿使酒精沾到罐口),另一手持火柴点燃酒精后,迅速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此法适用于各种体位。在操作时,要注意滴入的酒精应适量,过少不易点燃,过多会流下而灼伤皮肤。


4、水罐法
      水罐法是指拔罐时配合使用水的一种疗法。根据用 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水煮罐法、水蒸气罐法和温水罐 法三种。
      ①水煮罐法
      将竹罐放在水中煮沸,用镊子取出,控干水液并迅 速用毛巾捂一下罐口,以吸去水液、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趁热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住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可适用于各种体位,有通经活血、散寒祛湿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症。

      ②水蒸气罐法
      先将水在壶内煮沸,当水蒸气从壶嘴或套在壶嘴上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罐子套在喷气口上2〜3秒钟,然后迅速将罐子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住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适用于各种体位。      

      ③温水罐法
      在罐内装入1/3〜1/2的温水,将罐子倾斜,罐口略高于罐底,用闪火法将罐子迅速倒扣在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温水罐法适合身体侧面部位的拔罐,如果拔罐部位不在身体侧面,应先让患者调整姿势,使拔罐部位处于侧位,再进行拔罐,以免罐里的水溢出。待罐子吸附在皮肤上以后,再让患者缓慢调整姿势,使罐底朝上,让罐子里的温水与皮肤充分接触。
      这种疗法在发挥拔罐疗效的同时,罐子里的温水可增强对局部的刺激,从而加强拔罐温经散寒的功效。由于小抽气罐的体积小,比较适合在头颈部、手部等狭窄部位拔罐,但吸附力较弱,若配以温水,刺激就会大大增强,局部的治疗效果就更明显,并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温水罐法较适宜于局部寒冷不温、虚寒和寒盛类病症,通过水的温度能进一步促进经气的畅通。另外,对于老年人和皮肤干皱者,用温水罐法还可润泽皮肤,减轻疼痛。

5、闪罐法
      闪罐法是用闪火法将罐子吸附在拔罐部位后立即拔下,再用闪火法将罐子重新吸附在同一部位,如此反复操作多次,至皮肤潮红发紫时为止。这种反复的牵拉、松弛,可使皮肤血液反复灌注、输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对神经和血管也能起到刺激作用。本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肌肉萎缩麻木、局部皮肤麻木、感觉迟钝、末梢神经炎及身体功能减退的虚证等病症。
      闪罐法操作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要快,快速送入罐底。如果反复闪罐,罐子温度过热,应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6、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 “行罐法” “移罐法”等,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麻木酸痛等病症。
      应选用口径较大、罐口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玻璃罐或有机玻璃罐。操作前先在要走罐的部位或罐口涂一层润滑剂,如石蜡、凡士林或风油精、红花油、风湿油、消炎止痛膏、药酒等,以便滑动罐子。
      将罐具吸附在皮肤上后,手扶罐子,后罐口着力,前罐口略提起,根据病情的特点和走罐部位的解剖结构,进行上下左右或圆圈的往返推拉移动,至皮肤潮红或出现淤血为止。一般腰背、四肢部位适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移动,腹部可旋转移动。走罐法适合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腹部、腰臀、背部、大腿等处,不能在骨骼突出处或小关节处及皮肤有皱襞、细嫩之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
      使用走罐法时,应根据病情和部位挑选口径适宜的罐子,并决定吸拔的力量和推移的速度。一般在腹、背、腰、臀处用大罐,四肢处用小罐。需要加大剌激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后用力将罐具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因取罐时常有响声,这种走罐法又称为“响罐法”。



7、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子吸附在拔罐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这是最常用的拔罐方式,一般留罐3〜15分钟,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有淤血为止。可用单罐留罐法,也可用多罐留罐法。但要注意吸附力较大的罐不能留置时间过长,夏季、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留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再留罐。在留罐期间,也可结合提按、摇动等手法来增强剌激,提高疗效。




8、药罐法
      药罐疗法可发挥药物和拔罐的双重作用。由于抜罐后局部皮肤充血,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因此能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常用药罐法有以下两种。
      ①煮药罐法

      将配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10〜20分钟,然后用筷子将罐夹出,罐口须朝下,甩净药液,迅速用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水分、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迅速倒扣在需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压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这种方法既发挥了拔罐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又有温热作用,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操作时要动作熟练、迅速,否则会出现吸拔力不足的状况。


      ②贮药罐法
      在抽气罐内装入1/2~2/3的根据不同疾病而专门配制的药液,如紫苏水、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将罐置于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枪抽取罐内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罐15~20分钟。也可在玻璃罐内装入1/2~2/3的药液,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9、针罐法

      针罐法就是留针拔罐法,是指拔罐前在选定的穴位用毫针计刺,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部位为中心,拔上火罐把针罩住,留罐10~15分钟,然后先起罐,再起针。针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以便于观察罐内情况。在操作时,要注意选用合造规格的毫针,针刺后,留在皮肤表面上的针柄长度要小于罐腔的高度,否则会将针柄压弯引起疼痛。在胸背部使用针罐法时要特别注意,因为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发生改变,可能引起气胸。

      针罐法具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治疗作用,其治疗效果比单用拔罐法效果更佳,多用于治疗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痹痛、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病症。
*此法具有一定危险性,不建议读者自行操作。








10、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叫“刺络拔罐法”或“血罐法”,是将刺络放血和拔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疗法。操作时,先对要刺络拔罐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叩打。刺激量分为轻刺、中刺和重刺三种。轻刺以皮肤潮红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针刺后,在该部位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干渗血。


      刺血拔罐疗法适用于症状较重,具有红、热、痛、痒等症状的实证患者,如各种扭挫伤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风湿痹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感染性热病、高血压(实证)等病症。对于虚寒体质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有出血倾向者,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白血病者,也不能使用这个疗法。 

*此法具有一定危险性,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


11、挑痧拔罐法
      挑痧拔罐法是将拔罐和挑痧配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疗法。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一般为经络穴位)拔罐,最好使用走罐法;若留罐,时间应稍长,吸拔力应稍大,等到皮肤出现紫红或紫黑斑块后再起罐。然后在皮肤紫红或紫黑较明显的部位、一般此处皮下有或大或小的硬节)用消毒过的针具挑刺,每个部位挑刺2〜3下,以皮肤渗血、渗液为度,最后用消毒棉球擦拭干净。挑痧拔罐法可用于中暑、风湿痹痛、痛经、神经痛等病症。



12、刮痧拔罐法
      刮痧拔罐法是将刮痧和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疗法,一般可先刮痧后拔罐,也可先拔罐后刮痧,前者较为常用。
      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涂抹适量的润肤油,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痧。若与走罐法配合,刮拭皮肤时间应略短,皮肤出现红色后即可走罐;若与留罐法配合,刮拭时间可稍长,等皮肤出现红、紫或黑色时再留罐。留罐部位可以是穴位(包括阿是穴),也可以是病灶点 (即刮痧后皮肤上出现红紫或紫黑明显处)。一般认为,在病灶点拔罐,对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有明显作用。
      刮痧拔罐法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 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哮喘、膝关节疼痛和屈伸不利、高血压、痤疮等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13、艾灸拔罐法
      艾灸拔罐法是指将艾灸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一般是先在选定部位进行灸法,然后再拔罐,以艾灸的药物和温热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等功效。常用的艾灸拔罐法有以下两种。
      ①艾炷灸拔罐法
      分直接灸拔罐与间接灸拔罐两种。直接灸即是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间接灸是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一些东西,最常用的是姜、蒜、附子饼、盐等,分别叫做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和隔盐灸。直接灸和间接灸都是在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和间隔物,再继续灸,以皮肤潮红但无烫伤为度,灸后再进行拔罐。
      艾炷灸拔罐疗法适应证较多,对于外感表证、晐嗽痰喘、脾肾虚证、风寒湿痹、女性气虚血崩等均有较好疗效。隔姜灸拔罐法多用于腹痛、风寒腹泻等症。隔蒜灸拔罐法多用于痈疽、瘰疬、肺炎、支气管炎、肠炎等症。隔附子饼灸拔罐法可用于阳痿、早泄等症。 

      ②艾卷灸拔罐法
      分单纯艾卷灸拔罐与药条灸拔罐两种。用绵纸把艾绒裏起来做成圆筒形称为艾卷,艾卷内只有艾绒,则称单纯艾卷;艾卷内除艾绒外还加入了药末而制成的艾条叫药条。
      将艾条(包括单纯艾卷或药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艾条另一端可用手或其他工具(如艾条支架)等固定住,燃端距皮肤1.5〜3厘米进行艾灸。一般每处灸5~10分钟,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灸完后再进行拔罐。这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等症。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