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凡治婴儿病。不望颜色。不审苗窍。故病不应药。是书惟以望颜色。审苗窍六字。为大主脑。
凡症俱有颜色可望。苗窍可审。独惊痫三症。颜色苗窍。俱非本来。无处拿提。是书洞决死生。俱属先君从百千婴儿中侦探出来的。辨明形状。俱属先君从百千婴儿中体认出来的。治法药味。俱属先君从百千婴儿中尝试出来的。故是书于此三症。则冠以初。明有自也。
凡前辈图绘各穴。俱任意栽插。鲜不差谬。是书图穴。由两代考索。毫不舛错。
凡症所载推拿者。俱属必效。不准者。如老汉扳罾猿猴摘果之类。尽行删汰。
凡症推三关。必须少推腑上以应之。推六腑。必须少推三关以应之。防补泻太过。
凡症属。载明灯火艾灸。俱起死回生秘法。
凡症下无汤散名。只有药味者。俱卓溪自立方。历验始载。
凡有夏禹铸曰。其中多出己见。发明至理。亦从治效过立说。
凡症立说引喻。俱属疑团。不譬不明。
凡症后间附效案。系症有疑难。传以较核。
凡症初起不用丸散。因各脏病有轻重。临症用剂。必有加减。如丸散药味分两已定。倘内有一二味与症不宜者。抽不出来。模糊投入。反生别病。予于暂症。必不肯用。若用丸散。殊是症属一家。
凡口诀。有古人旧诀。有卓溪新诀。新诀上。注卓溪二字。
凡字句用夹圈者。是大主脑。用尖圈者。是认法。用单圈者是紧要。
一、热疟认法。乃卓溪生平第一着得意处。自分亦能上绳父武。出以传世。更当研究。
一、症。大小方脉书独不齿及。多因症属至轻。迩来症为患最重。余每临症。只从脾肺两脏看虚实。肺脏大肠探根苗。于中创出治法。一剂必效。用以传世。此乃发造物未发之秘。补先辈不足之书。
凡推拿。古人以之代药。后人竟以推拿为儿戏。并不知推应何经。拿应何脏。所代何药。
以致轻症加重。重予速死。予特载出某推当某药。某拿抵某味。使人晓得用推拿。便是用药味。药味既不可误投。推拿又何可乱用。
一恨挑筋割肉。五脏之病。岂尽在筋。挑断不知当那一味药。六淫之贼。岂尽在血。血出又不知退那一经邪。这一种挑筋的。如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病儿见面。寒热虚实。茫然不知。辄曰死作活医。药之不效。死不任过。一药偶中。活即居功。死症能生。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见儿烧热。并不知烧从何感。热自何生。乱推乱拿。致儿大啼大叫。汗出热解。偶尔撞着。便自称神。既自称神。缘何有效不效。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不知症候。药与病反。不曰自己用药不当。且曰儿母有失护持。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活症。屡药不效。名医一药成功。不曰自己不知。且曰他合时机。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以丸散为欺人之具。其实不值一文。且曰此丸此散。真是无价。不论中病与否。解包投服。不愈。则多方以药本为辞。丸散既属无价。投服病胡不瘳。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动用牛黄、竹沥、贝母。为除痰要药。痰有寒热。热痰见此。真似滚汤泼雪。寒痰见此。竟是雪上加霜。不论寒热。概投儿服。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必用柴胡退烧。烧热有表里之殊。柴胡专属解表之味。脾虚肾虚。气血两虚。诸烧热亦用柴胡。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一恨用汤头有内减外加之说。加减原在汤头内。看脏腑之有虚有实。酌药味之宜多宜寡。
间或清病之来路。塞病之去路。外加一二味。此是变通妙手。如曰内可减。外可加。则四君子加两味。便成六君子。十全大补减两味。便是八珍。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夏禹铸曰。余生平来。凡嫉我。欺我。负我。饵我。以及无故加我者。辄过而忘。独于幼科庸医而恨之。且恨之有九。何也。常见艰于嗣息者。一旦举子。庆也如何。及病付医。轻者重之。生者死之。其饮恨也又何如。余抱公愤人也。
遂引人恨为己恨。然恨之正所以觉之也。觉之则睡汉惊来转脚。便步百尺竿头。悟到医家三昧。方见卓溪叟以九恨作醒人擘头之一棒也。
一、残忍之人必不恻怛。不可学。
一、驰骛之人必无静气。不可学。
一、愚下之人必无慧思。不可学。
一、卤莽之人必不思索。不可学。
一、犹豫之人必无定见。不可学。
一、固执之人必不融通。不可学。
一、轻浮之人必多忽略。不可学。
一、急遽之人必期速效。不可学。
一、怠缓之人必多逡巡。不可学。
一、宿怨之人借此报复。不可学。
一、自是之人必以非为是。不可学。
一、悭吝之人必以此居奇。不可学。
一、贪婪之人必以此网利。不可学。
予以此十三种人为不可学。非外之以为必不可学也。苟绝此病。先能自医。又何不可学之有。
一、儿啼哭无声。前辈俱作死症。以为肺绝故也。独予先君于拿之无声者。审出肺气未绝。一药即生。而予亦经验过。历历不爽。生死关头。何可秘而不传。
一、惊风。伤寒。热疟。三种相似。前辈俱未能辨。误医误死。不知凡几。独予先君辨出惊风的模样。伤寒的光景。
热疟的认法。透彻无遗。一经医治。无有不生。而予亦经验过。历历不爽。生死关头。何可秘而不传。
一、儿左手之三关六腑。大指之脾位。五指之上下。两脚之左右。前辈无不误传。独余先君悟出至理。辟尽各处差谬。阐出部位根源。推无不效。补无不应。泻无不神。而予亦经验过。历历不爽。毫厘千里。何可秘而不传。
一、儿脐风。前辈只知风入脐内。以致撮口噤口。卒不知风入深浅。死生有异。予独悟出逆克至理。见外知内。治无不退。经验过历历不爽。生死关头。何可秘而不传。
一、儿慢症。前辈多作慢惊。乱推乱拿。乱掐乱火。以致汗愈亡阳。痛愈伤脾。独予体贴慢字。不作惊治。惟补脾虚。经验过历历不爽。生死关头。何可秘而不传。
一、儿胃有实痰。药解不散。惟有取法。前人取之。多有壅筑喉内。不吐出。又不下去。因不敢取。予偶见修养家作练功大睡法。眼翻气筑时。于气海穴以手指曲节抵之。一放即活。予因悟及取痰不出又不下者。以是法行之。果即下。复取便出。经验过历历不爽。此因诗悟礼。触类旁通。万病俱可因端起悟。何可秘而不传。(取喉内痰。将儿中指捋至尖。数下。推涌泉穴。左转不揉。以指对抵颊车穴。以耳挖爬舌上。即吐。)一、儿有惊风。痰热虚实表里。前人俱用推拿。且曰小儿肚肠脆嫩。不可服药。独予先君云。急惊风痰。非推拿不效。脏腑虚寒。非药味莫瘳。此予两代因病用推用药。经验过历历不爽。好竽鼓瑟。必不相宜。何可秘而不传。
一、儿有病。前人以四季之五行。按五脏之五行。以药味之四性。合天时之四季。其理固是。然不知弃轻从重之妙。
如当夏宜用黄连等味以泻心。不宜用枣仁等味以补心。理也。设使心经虚极。或怔悸不眠。或汗出如雨。补耶泻耶。当夏宜用五味等味以救肺。不宜用桑皮等味以泻肺。理也。设使肺经热极。或大便闭塞。或热血妄流。泻耶救耶。此种学问。余从不固执。惟相其缓急。权其标本。弃轻从重。不拘时令。祗照病医。却无不好。经验过历历不爽。深恐胶柱鼓瑟者流。不敢轻用药味。何可秘而不传。
一、望儿颜色不错。证之苗窍相符。药之又与病合。若服一二三剂。病犹照常不除。又不加甚。切不可因人言药不合症。半路更方。盖在我望色既真。辨窍既稔。效不见速。无非病深药浅。药力未到。譬之舟人驾舟。两岸辽阔。一时难到。
我既认定风色。亦只把定舵牙。活握篷索。一任浪涌兼天。鏖一鏖自然到岸。如把持不定。在半江中。或辞篷转舵。则断无不覆之舟。予两代经验过历历不爽。似此成败关头。何可秘而不传。
一、儿病患。举世幼科。皆于儿第二指面筋纹。细摹细看。以形色论症候。以透关决死生。予两代以医术济人共约七十余年。治活婴儿不下百千万数。皆以望面色。审苗窍为主。治无不神。间亦摹看筋纹。了无证验。似此迷津道岸。
何可秘而不传。
夏禹铸曰。摹看手指筋纹。乃医家异教。盖指面筋纹。生来已定。岂因咳嗽而变为反弓。惊积而化为鱼刺。膈热而结为流珠。肝气粗而来蛇状之理。即曰能变能化。亦不过反弓知咳嗽。鱼刺知惊积。流珠知膈热。蛇来知气粗而已。外有何知。况二指一面。仅大小二肠所属。非五脏诸经并见之地。即曰并见。一指长不过寸许。阔不过分余。设也膈热而兼气粗。气粗而兼咳嗽。则流珠与反弓蛇来并相撕混。请从何辨。又诀曰。初关乍入宜支退。筋透三关命必亡。常见筋透三关。竟无病者。亦有病时透三关。而必不亡者。此种道理。殊不知解。余两代经过不验。不忍隐而不言。见之者幸勿执迷不悟。
禹铸曰。治病不可关门杀贼。脏腑之病。必有贼邪。或自外至。或自内成。祛贼不寻去路。以致内伏。是谓闭门杀贼。如伤寒贼由外入。法宜表散。心火贼自内成。清利为先。是知降心火而不利小便。除肺热而不引大肠。治风热而不发表药。夹食而不导消。痢初起而不通利。疟始发而遽用截方。凡此皆闭门之弊。不第不能杀贼。而五脏六腑。无地不受其蹂躏。则闭门之害。可胜道哉。凡有心幼科者。又不可不知也。
卓溪夏禹铸曰。万物以土为母。而人身亦然。陈非宋问曰。物赖土生。有形可见。人身亦以土为母。何以知之。曰。
脾属土也。以是知脾土为一身之母也。有脾土而后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此五脏相生之序也。有生亦必有克,不克则太旺无制。故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此五脏相克之序也。业医者。不明五脏生克之定理。则治病兼补兼泻之法。从何而施。如脾家虚极。法虽用补。补之不足。必兼补心。苟不明相生之理。焉知补心以补脾。如脾家热极。法虽泻脾。然泻之不克。必兼泻肺。不明相生之理。又焉知泻肺以泻脾。生我者谓之母。克我者谓之贼邪。如肝家虚极。则肺邪乘肝。补肝禹铸曰。望闻问切。固医家之不可少一者也。在大方脉则然。而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
问继之。闻则次。而切则无矣。经云。切而知之之谓巧。夫小儿六脉未全。切无可切。而巧亦无所用其巧。问而知之之谓工。小儿于未言时。问之无可问。即于能言者问之。多不以真对。是问之不必问。而工亦无所用其工。闻而知之之谓圣。小儿初病之时。声音或不失其常。至病久而气丧。气丧而声失。闻之无可闻。而圣又何所见其圣。况书有曰。
哭声不响者多死。而亦有不至于死者何。无非泥其声。而不得其肺之绝与不绝故也。吾故曰。以望为主。曰。五脏之体隐而理微。望从何处。曰。体固隐矣。然发见于苗窍颜色之间者。用无不周。理固微矣。乃昭着于四大五官之外者。无一不显。中庸所谓费而隐。显之微者。不可引之相发明哉。
故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着也。望形审窍。自知其病。按病推拿。药石见效之速。未有不如响之应声者。内有脏。曰心。曰脾。曰肺。曰肾。曰肝。五脏不可望。惟望五脏之苗与窍。
也。淡白。虚也。鼻准与牙床。乃脾之窍。鼻红燥。脾热也。
脾胃之窍。红紫。热也。
淡白。虚也。如漆黑耳与齿。乃肾之窍。耳鸣。气不和也。齿如黄豆。肾气绝也。目乃肝之窍。勇视而睛转者。风也。直以目分言之。又属五脏之窍。黑珠属肝。纯是黄色。凶症也。白珠乃肺受湿热。
疸症也。瞳人属肾。无光采。又兼发黄。肾气虚也。大角属大肠。破烂。肺有风也。小角属小肠。破烂。心有热也。上皮属脾。肿。脾伤也。下皮属胃。青色。胃有寒也。上下皮睡合不紧。露一线缝者。脾胃虚极也属。
额属心。离火也。左腮属肝。震木也。右腮属肺。兑金也。唇之表。
小便短黄涩痛。心热也。清长而伤胃旺也。闻声着吓。肝虚也。膀胱。肾之表。居脐下气海之右。有名无形。筋曰红。
红病在心。面红者热。一曰青。青病在一曰黑。
者矣。
五脏各有所司从外治内
心
乃一身之主。通身皆心司之。专主血。专司神(如惊悸不安,属心虚)泪(无因而泪者,心
脾
专司元气(气弱者脾虚)气(又分司汗,气虚盗汗)肌肉(消瘦者脾虚)痰(实痰动者,脾湿也,虚痰动者,脾虚也)思虑(过则伤脾)以上有病俱从脾治。
肺
专司声音(弱者肺虚也,有声不出者痰蔽也,声撒者肺气不敛也,无声者肺绝也)热(出在肺)皮毛(破痒者肺燥,不润者肺虚)腠理(肉外皮内,不密则汗出)以上有病,俱从肺治
肝
专司血(血弱者肝虚)汗(又分司汗,血虚自汗)筋(抽掣者肝风)以上有病俱从肝治。
肾
专司骨、齿、耳以上有病俱从肾治。
脾肺内有伤,皆从外入,如父母舐犊过爱,则饮食伤脾,护持疏失,则六淫伤肺。至于心、肾、肝无有伤处,到成人后,纵情欲多房事伤肾,守钱虏去财谷伤心,四畏至时忍恼伤肝,乃如之症远近便多,卓溪虽有良方,惜乎鞭长莫及。
夏禹铸曰∶三朝之内,便是脐风,如七朝之外,定然不是。前人只曰,风由脐入腹,以致撮口噤口,并不曾说出一种理来。余思婴儿出世,剪落脐带,带口有水,风固乘水由脐入腹,然腹与唇舌相去甚远,而唇撮舌强何故。把贼邪逆犯之理一悟,乃知风入于腹始附于肝。肝。木也,风则附木而鸣。目,肝之窍,两眼角故有黄色。风入于肝必逆犯乎脾,鼻准脾之属,故准头又有黄色。入于脾必逆犯乎肾,两唇属肾,故色黄口撮。入于肾必逆犯乎心,舌乃心之苗,故舌必强。直到此风火交炽,亡之必矣。余悟脐风颠末至此,自问亦不自知。语曰∶思之思之,豁然通之,殆此谓欤。脐风初发,吸乳必较前稍松,两眼角挨眉心处忽有黄色,宜急治之,治之最易;黄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浆,治之稍难;口不撮而微有吹嘘,犹可治也;至唇口收束锁紧,舌头强直,不必治矣。一见眼角,鼻及人中有黄色,而唇不撮紧者,曲儿小指,揉外劳,即用灯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各穴一,脐轮六,未落带于带口火燃,既落于落处一,共十三,风便止。
而黄即退矣。此火攻之法,何异吕祖壶中药,卢公再生方哉。愿普天下为儿父母的根据余看治,即十百千万亿中,断无一孩死于脐风者。
余常见大方脉书垂效案,无一姓氏,似属虚诞,卓溪叟附录必书姓氏,断不敢谬,如有借名,是书一出,将何以对效案中诸君子乎。两代效集充笥不能尽载,聊取疑难之症约略附之各症之末,非矜己也,用以资事斯道者之相较验云。
长山庠友储二有,一日抵掌下,偶道及从前举子俱不育于脐风。余为约日后生子,三朝内招余过望,此患可除。后果如约,将儿抱出,两眼畔黄色方兴,用灯火十三即退。此望脐风不爽之一验也。
余邑中峄桐居士刘伯宗先生乃郎佶,三妇初举嫒,脐风,延至七日,口不吹嘘,亦不撮紧,两眼角黄色,深集溶溶,鼻准并沟畔,黄色淡淡,身上微烧,见之甚讶。从未有脐风能延至七日者,以眼角鼻上黄色浓淡揣之,知其脾土禀赋甚旺,风难遽入,以故尔尔。余重揉外劳,用灯火十三攻拔肝风于鼻上,并左右沟里加火三以截去路,用防风一钱煎服,立愈。
此脐风异症之一验也。
胎寒,下地后或半日、一日内,通面皆青如靛染,口不吮乳,先有啼声后复不啼而昏迷者是也。观儿两眼、鼻准无黄色,口又不吹嘘,定是胎寒。先于向导、威灵二穴对拿紧,并将昆仑穴拿紧,其声稍出即用十五元宵火断之;或声不出。亦用此火则声必出,乳必吸,青色必渐退矣,然此症须防作吐。胎寒者脏腑皆寒,胃先纳乳,胃寒不能纳,故必吐。治用人参一分,桔梗一钱,白术三分,藿香五分,服之自愈。亦有发之迟者,胎有寒而外无感冒,则迟之二三日之间。胎有寒而下地复感其寒,故即发于半日一日之内,面必青色,唇白,泻白,或昏睡,或腹痛,或口不吮乳,四肢必冷曲手握掌,或啼哭不已,皆胎寒也。治之切勿认为脐风,当以辨脐风之法辨之,治宜用理中汤加附子。迟久,或变为盘肠内吊,治宜用钩藤膏,此症由娠母好食生冷、坐卧贪凉所致。
胎热者,通面大红。红虽赤子本色,恐人不能辨。盖本色红而淡,淡而正。热色深红而燥,燥而色杂,如满口热气莽莽,或舌肿而红紫,口气蒸手,或大便闭结,小便短赤,目内红赤,此皆胎热也。如牙龈肿硬不能吸乳,用银簪于牙上下合骨处刺破出血,而乳自能吸。
随用连翘一钱,伏龙肝二钱,车前一钱,煎服,或用大连翘饮。此症由娠母喜睡火炕,好食煎炒所致。
此症由娠妇常浴热汤,或久卧火炕,或过食煎炒辛辣。其候丹发头面四肢。赤色游走不定,先用天保采薇汤表散,次用大连翘饮。或伤乳发丹,大便闭结,宜用四顺清凉饮通之自愈。
夏禹铸曰∶小儿发惊而村妇庸夫,多以铁针于儿手挑筋破肉,噫,异矣。此丧心之村妇、觅食之庸夫,不知惊之为惊,而误认为筋骨之筋也。盖惊者惊吓也,由儿先有内伤复来外感,肺窍痰迷,心无所主,一着惊而即发也,若不豁痰以疗惊,祛风以止掣,只把手筋挑断以免筋抽,不犹之止儿之啼而惟塞其口耶。况惊属心,筋属肝,若挑筋以治惊,便与明纪上有云,女婿牙疼灸岳母的脚后跟又何有异。推前人所称,蛇丝、马蹄、鲫鱼、乌鸦等惊名之意,无非为后之痴人立其名色,告以病表,使易识耳。因儿舌吐出如蛇舌,遂以蛇丝惊名。儿手足撑踢如马蹄,遂以马蹄惊名。儿口动如鱼吮水,遂以鲫鱼惊名。儿身黑如乌鸦,遂以乌鸦惊名。如执此以治惊,则当用雄黄以治蛇丝,绊马绳以治马蹄,香饵以治鲫鱼,穿杨箭以治乌鸦,方为中病之药。然筋亦有时而抽者何,盖筋属于肝,血行于筋,气以行血,肝有贼邪,则气血与贼邪交战而不行,以致筋受风邪而抽掣耳,故豁痰以疗惊,祛风以止掣,乃莫破之理。余妙法备传,较之玉宫紫府之仙方,枯木回春之造化,不相轩轾。凡我同人,万不可以蛇丝诸诡名,执为正论垂之,以杀有冤莫诉之婴儿也。
夏禹铸曰∶惊生于心,痰生于脾,风生于肝,热出于肺,此一定之理也。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此贼邪逆克必至之势。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而解热又以何者为先乎?肺主皮毛,皮毛为贼邪入内之门户,彼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来,皮毛受之即入犯乎肺,肺本出热地也,燥火暑邪一入,则热与热根据而热盛;风寒湿邪一入,肺窍为之闭塞,则热无所泄而热亦盛。若解热必先祛邪,前书上只云解热,并未说到祛邪,今以祛邪之法详之,一用拿,一用推,一用灯火,一用灸,一用药。
先君初明有曰∶如儿体不近肥,痰不甚盛,不省人事,张目视人者,在精威二穴对拿紧,了不知痛,竟无挣声模样,惟咬齿摇头,此肺经已绝。肺,金也,如钟磬之类,空则声亮,碎则声无,治之无益。
夏禹铸曰∶惊之为症,症属有余。语云∶宁医有余,不医不足。既曰有余胡亦有死,我知之矣,此乃肺气先弱,肺主皮毛,淫邪一犯,肺实受之,是已弱又加弱也。由肺犯肝,由肝犯脾,理应犯肾。奈肾只虚位,却无实地,亦且水乡,风则可动而热与燥火俱不得下,其势又难中阻,只得又顺传入肺,嗟嗟,肺气几何而能堪此重困耶。到此地位,须得聚窟中返魂树、西域内更生香,庶乎可活。
初明曰∶如惊痰筑甚盛,昏昏不省人事,于不抽掣时把精威二穴对拿紧,不咬齿,不摇头,不直视人,亦无挣声的模样,将儿面向我,以我两手骑儿肩,大指握前,以第二两指并狠狠揉肺俞两穴,声虽不出,一挣一挣,恰似那蜾裸在窠中唤化螟蛉,却不是开口叫类我,类我有声有音的样子,却是个紧闭着口挣不出累累如贯珠,有声无音的样子。此乃肺被痰筑,如钟磬中以物塞之即重叩亦不响,定是活症,急灸肺俞穴各三壮,只用天保采薇汤,不必用推。
若发惊拿醒便知人事,即用后推法并灯火及药。
推法∶开天门二十四下。(从眉心推上发际)分阴阳九下。(用两大指从眉心分推至太阳、太阴,此不论寒热虚实皆用。)如感寒,在太阳上重揉发汗,体弱感寒,亦揉太阳发汗,并揉太阴以留汗,使发汗在皮里膜外之间,庶免汗失亡阳,更加虚弱之弊。(女则揉太阴发汗,揉太阳止汗。)随向天庭、眉心、山根、准头、人中、承浆。各掐一下,以代针法。男在左手三关推上三十回。
六腑五、六下,以应之;又将我两手握儿左右掌向上,于总筋穴分推六、七下;又在左手掌上运八卦,从艮宫推往坎宫二、三十回,曲儿左手小指重揉外劳宫,名曰黄蜂入洞,三十下;即于五指节逐一捻揉两次,在左脚委中穴往下捋三十下以上,男女各推左手左脚,即用元宵火定之;随服天保采薇汤,邪即解,惊即退,而烧热即除矣,此祛邪之法也。如症重烧极,再加一剂,从未有不效者,烧热退定在五更鼓。以上法不论肺热、肺寒、肝旺、肝热、脾湿并用。
初明曰∶痰盛发惊,一惊即死,不省人事,抽掣轻而烧热盛,此脾痰入肺,亦用天保采薇汤,内半夏倍加三、四钱,前胡倍加二钱,苍术倍加一钱,夏月加香薷。
初明曰∶风盛发惊,虽惊死而精威两穴一拿即苏。若手足抽掣不已,一日一夜竟发数十次,此肝风入筋,亦用天保采薇汤,内羌活、柴胡各倍加一钱,半夏倍加三钱。如在夏月,外加香薷一钱五分。
初明曰∶热盛发惊,其状无异风痰,只口多作渴,此外邪入肺,亦用天保采薇汤,内干葛桔梗倍加二钱。
除以上三症外,有心经发惊之症舌必吐出,其色红燥,此本脏有热而发。
推法∶开天门,分阴阳,男在左手退下六腑,女推上三关,男女俱在左掌心运八卦,推坎入艮,掌中水底捞月,引水上天河,再用连翘二钱,黄连五分,木通、防风各一钱,水煎服,如在夏月加香薷。
初明曰∶惊症或惊死一、二日,或三、四、五、六、七日不苏,即苏亦不省人事,或抽掣,或不抽掣,宜急于肺俞穴用艾灸三,若一拿即苏,不必用灸,只须元宵火,天保采薇汤连服三、四剂,重加半夏四、五钱,从未有不活者。如在夏月,外加香薷一钱五分。
初明曰∶间亦有肺无痰塞,拿之无声者,不摇头张目,亦是活症。此由病久乱医、乱推、乱拿,无所不至,哭丧肺气,以至无声。如此便知失声之由,切不可再推、再拿、用火、用灸,惟用天保采薇汤等分服之,一剂便愈。如在夏月,外加香薷二钱。
初明曰∶又间有发惊昏昏沉沉,条条直直而睡者,虽不省人事亦能自己翻身,手脚曲直自如,竟至十日内外不醒,却又不死,此症却与柔相似,不必推,惟用拿,拿精威、大敦、中、肩井诸穴并揉五指节及肺俞穴。以上诸穴,各用灯火一,用密陀僧一字系二厘半研细醋制,用半杯水酒灌下,再服天保采薇汤,倍加桔梗、半夏即苏。如在夏月,外加香薷二钱。
夏禹铸曰∶以上惊症先君只说形状不言色窍,盖因惊死之际面目、唇舌俱非本色,如云望色,必清浊难分,求其治法,必乱丝无绪,北适南辕在所不免,只得把形状辨别,方无有误。
夏禹铸曰∶痘出于脏,出于腑,乃大肠主之,毒瓦斯蒸肺故发咳嗽。先辈书未尝齿及症,盖以其轻而忽之也,却不知表症虽轻,毒侵肺腑,亦多性命攸关。余经历甚众,费手居多,因不惜笔力详着于篇,以杜婴儿症之患流行。症其候烧热,必发咳嗽,声必稍哑,面皮微有肿样,两腮颜色微红,此吉兆也。如发出不快及不透发,或红点见面,偶挟风邪而隐,或医人不知,误除烧热,隐而不见,腹内作痛,治之神莫神于天保采薇汤,圣莫圣于天保采薇汤,只须一服即发出,或有不尽发者再加一服,从未有不效者。如肺脏先虚又加大肠毒瓦斯攻肺,面皮像浇薄的式子惨白浮浮,光光溜溜便是肺气已绝,在精威二穴对拿,其声不出必是死症,药之无济。
有方见点随即收入,或泻青水,审非风寒为害,唇色惨白,口气微微,此乃内虚不能送毒,不可分利止泻,惟用八珍汤以托之。外用葱半斤许,白酒煎,遍身擦之。如再不透发,只额上稍见些微,惟用六君子汤循循调治,自愈。
有初发热时,心火盛极刑克肺金致不出,必先用黄连、木通等分服之,再用防风、荆芥、葛根、升麻、南星、枳壳、赤芍、桑皮、柴胡、桔梗、甘草煎服之即发。
有痢疾兼症,若见点急用香薷、桔梗、枳壳、黄连、浓朴、木通、升麻、赤芍、车前煎服,疮透发而治痢疾,此弃轻从重之说,不可不知。
本邑陶一公涯玉之子,症发热方两日,医人误为除热,伏不出,形状似惊,差役请余治。面色花杂,喘急不嗽,必有内毒。于太阳穴以口涎擦之,皮内隐有红点,知是毒内攻,无烧不出,用天保采薇汤倍加升麻、干葛,一服额上见点,色不红起,面色唇口惨淡无泽,知为内虚,即用固真汤一服,通身发热,陶公惊怖,余曰∶非带热不出。仍服天保采薇汤一剂,通体透发,愈。此见面色花杂便知内毒之一验也。
培继楼同学庠友方恒绥一子症,隐而不出,形症甚凶,邀余治。见其面色惨白,口气微冷,唇舌淡白,大便泄泻,即用八珍汤。一服额稍见点,恒绥因侄前症殒于泄泻力迫止泻。余曰∶分利更虚。不允。见口吻间觉以泻关性命,勉强用五苓散,果止而额上红点即隐,又用十全大补汤内托,外用葱酒蒸引,卒不透发。余值事往郡蹑后札示;皮上每发一泡,破即成黑窟,附他医攻毒方单。余札复曰∶肌肉脾属,破即成窟,乃脾虚之极,何可攻毒,惟用六君子汤顾脾为主。果效。此望色审窍万无一失,分利虚脾即此可见之一验也。
思诚堂同学友措大方薪衍第五郎患症,初医者不知候用六一散以除烧热。邀余过治,见其舌纯紫,两唇燥裂,大小二便皆秘,声鼾不已,即用黄连八分,木通、黄柏各一钱,服下大便刮白如冷痢,然在座者口吻觉为凉剂所致,余亦踌躇满志,岂脏腑苗窍此症独不相符,毫不首鼠,问前医退热所用何剂,薪衍曰∶六一散,余便恍觉下元为六一寒冷所滞,致火不降灼,无疑矣。随以炒盐久熨脐下,仍用前味黄连倍加,服之方下大便燥结与黑枣无异,可见苗窍辨真治定不爽之一验也。
小儿之十指俱冷,以三指按额俱热,身壮热,面赤而淡,不动必掣,此伤寒之症也。
表散法∶开天门,分阴阳,推三关,体浓则大发其汗,揉太阳并外劳宫,运八卦推艮入坎,症轻推之自愈,重则用元宵火定之。体弱随发汗随止,女反是治,用芎苏饮服之。
有寒极似热者,面色红如水红桃花,口渴而唇不干燥,舌不红紫,大便青色,小便清长,此寒极也。似热者因面有红色,口有渴形故也,治之与前法同。
如口作渴,大便秘,小便赤,是内有热,而外伤寒也,宜先表外而后清里为主。表用芎苏饮,里用白茯、半夏、陈皮、连翘、木通、枳壳、甘草煎服。
本郡田三公祖之公孙方二岁,抱风寒烧热症,郡医见烧有惊悸便作惊症治,数日不愈。余以三指按额俱热,儿十指俱冷,用芎苏饮一剂。留饮。席未解,内小童报曰∶小相公热退矣。此烧有表里,不可不辨之一验也。
余于癸丑科会试,盛京有銮仪卫正堂许公乃孙方岁半,患伤寒症,初延太医院幼科失表。后于朝房内,余同里员外郎陈是庵道及于余,余即日来贵池馆亲邀往治。但见身冷如冰,痕毛差差,面色惨晦,不知人事,知寒邪内伏,用天保采薇汤一剂,嘱曰∶夜发热则明日来治,不则莫可如何矣。夜果发热,仍用前汤一剂,热又解。许曰∶发热退热,药同效异,真出奇也。余曰∶寻常症在表感一剂便解,如令公孙,邪被药误伏内,昨一剂攻邪,邪到肌表,表见邪自是作热,仍以原方加追一剂,表解热除,无甚奇也。许曰∶前是庵备道年翁乃幼科白眉,今若此洵名下无虚矣。以百金寿。余辞曰∶晚两代治救婴儿,从不受谢一文。再四面璧,更欲延请余入太医院。又辞曰∶老母在堂,晚在都门白云频望承盛意心领之可矣。许乃止。此关门杀贼之一征也。
方伯张存儒初生有公郎抱惊风,患初郡中医作夹食用消导剂,症加甚后余用半夏四钱,生姜一钱,防风二钱,一服即愈,此药用当而通神之一验也。
余邑张中尊嫒患病,邑中医曾治十余日不愈。会余到邑,中尊得闻,接余治。婢方抱出离座五六步外,望见面上光光浮浮毫无宝色,余曰∶不须抱近,请回。中尊问症若何。余曰∶肺气已绝不可治矣。明日果死。此望色而知为死症之验也。
小儿十指俱热,我按儿额三指俱冷,其候身热,或吐、或泻、或不吐泻,口必恶食,腹必浮胀拍如鼓声,或作痛是也。推法∶开天门,分阴阳,男女同。男重揉太阳发汗,体弱揉太阴止之。女反是。推上三关三十,退腑六七下,运八卦重揉艮宫,于大指面旋推补脾,曲儿小指重揉外劳,于第二指大肠位侧推到虎口,以止泻,不泻不推重按,掐中指一节以止吐,不吐不掐。于左脚涌泉穴左转揉之止泻,不泻不揉。少顷右转揉之止吐,不吐不揉。女则右转右揉止泻,左转左揉止吐,推毕即用灯火,脐轮四,胸口一,用水酒曲一枚,火煨黄色研末,白汤送下即愈。重则用消导二陈汤加柴胡、紫苏等味煎服。
珩山孝廉方韵皇乃孙,发吐烧热微掣,吐轻热重。余子婿方平阶初业斯道,投天保采薇汤一剂,不效邀余。一见知为内伤饮食,外挟风邪,用藿香正气散一服即愈。余以汤名曰天保采薇,取其治外治内之意,用之不当,虽多奚为在。余婿以为症属内伤外感,汤属内外并治,渠见不为非是。然不知症似社鼠城狐重镇何可轻发,此学人之所宜知而宜慎也。
腹痛,脐以上属火,脐以下属寒,其因不一,有寒痛、热痛、伤食痛、积滞痛,气不和而痛,脾虚而痛,肝下乘脾而痛,蛔动而痛数种。寒痛则面白,口气冷,大便青色,小便清利,痛之来也迂缓而不速疾,绵绵不已,痛时以热手按之其痛稍止,肚皮冰冷是也。推法∶曲儿小指重揉外劳宫,推上三关,揉脐五十,药用干姜、肉桂等分,煎热加木香磨水入服之自愈。
热痛则面赤,口气热,口渴唇红,大便秘小便赤,时痛时止,痛来迅厉,腹形如常,不肿不饱,弹之不响,以热手按之其痛愈甚,肚皮滚热,此真热也。推用下六腑,水底捞月。
盖热痛主心脾两热,用灯心、车前、伏龙肝加木香磨水稍许入服。
伤食痛者必恶食,眼胞必浮肿,或泻下酸臭,腹必饱胀,弹如鼓声,或身作热是也。如气不旺者不宜取泻,只用消导二陈汤。
积滞痛者今日伤、明日伤、逐日伤之而滞于脾胃间,不以饮食得其伤不痛,既有滞而后以乳食伤碍,故痛也。面色黄,嗳气,大便臭,便后痛减,足冷嗜卧,不思饮食是也。
治宜枳壳、槟榔、木香下之,下后即以小异功散补之。
气不和而痛者,儿下地后或地多湿,儿脐受风,以裹肚束脐过紧,不知儿体渐长束带未松,则上气不通下气,以故内气不和,故作痛也。审其非寒非热,问其母而脐果有束缚之弊,则气不和之痛必矣。治以木香磨水服之,随用灯火脐轮六,脐下气海一,心口窝一,其痛即止。大儿之气不和者,其候眼胞不肿,面色不黄,饮食如故,腹肿可如鼓声,摇其头而嗳气是也,宜用木香、陈皮、枳壳、甘草服之。
脾虚痛者,其候面无血气,微黄带微白,大便少而色白,治以补脾开胃为主,用六君子汤加橘皮。
肝木乘脾痛者,肝木克脾,脾虚不胜其克则肝气无所泄,故乘脾之衰而作痛也。其候唇白,口中色淡,面多青色,痛则腹连两胁,重按其腹则痛止,起手又痛是也。治用四君子汤加柴胡、白芍。
蛔痛者,腰曲扑身口流清涎,痛久不歇少顷又痛,或一时或二时而止,或歇半日又痛,面黄唇白,此蛔痛也。治用使君子去壳,火煨,吃十余粒,少顷又吃,即止。以上婴儿腹痛,口不能言何以知之,盖儿痛必哭,无故而哭者痛也。哭声雄惨而双眉蹙皱是也。如使君子食之不止,莫妙于苦楝子树根皮约一、二两许,水煎一茶钟,吃下虫即尽出,但体弱者不可轻用。
又有一种奇痛,一痛只大叫几声“痛、痛、痛”,即抱胸晕死。余家一女犯此症,先君在日余见将女面扑地,用冷水一盆以女膝着水上,于委中穴浇水狠拍,粗筋肿起用银针傍筋打入二针,针出血流,叫一声“痛”即苏,随用冷水滚水各半,连吃一、二碗立愈。记先君曰此急痧也,与转筋火差似,如平常腹痛从未有,一痛而即死者,急痧之辨紧记在此。
夏禹铸曰∶尝观内经有曰,胃虚则吐,胃热则呕,此说殊属大谬,何也。余屡屡见吐,吐固有虚,常亦有热;呕固是热,却亦有寒。此余非非议前人,盖见之多而治之效也。
二症各有虚热,不可拘执,惟望面色。唇舌之间红则热,而淡则虚,断无有误。至于泄泻,出少而缓曰泄,出多而势急曰泻,泄则症轻,泻则重,凡以所泻之色验之,治无不效。
胃虚发吐,其候面白神疲,不热不渴,口气温和而带微冷,额前微汗。治宜助胃膏。
胃热发吐,面赤唇红,烦渴溺赤,口气蒸手。宜用熟石膏七分八分研细末,以茶送下。
胃气不和发吐,其候恶食,此由积滞在胃复为伤食,摇儿之头便嗳气。治用火酒曲一枚,火煨黄色研细,白汤调下,用枳壳、木香、陈皮、半夏、香附服之。
有盛夏外感暑气吐者,宜六和汤。
有霍乱而吐者、吐不出者,手足厥冷,脐腹之上绞痛,名曰转筋火。治用滚水一碗,冷水一碗相和,饮下即愈。
有内伤饮食、外感风邪而吐者,身热眼烧疲倦,治用藿香正气散。
有伤风嗽吐者,治用清金饮。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