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夫玄黄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气为人。万物之间最贵,莫不禀阴阳气度。作天地英灵象圆穹。足模浓载。五脏法之五岳。九窍以应九州。四肢体彼四时。六腑配乎六律。瞻视同于日月。呼吸犹若风云。气血以类江河。毛发比之草木。虽继体于父母。悉取象于乾坤。贵且若斯。命岂轻也。是以立身之道。济物居先。保寿之宜。治病为要。草木有蠲之力。针灸有劫病之功。欲涤邪由。信兹益矣。夫明堂者。圣人之遗教。黄帝之正经。纪血脉循环。明阴阳募。穷流注之玄妙。辨血道之根源。为脏腑权衡。作经络津要。今则采其精粹。去彼繁芜。皆目睹有凭。手经奇效。书病源以知主疗。图人形贵免参差。并集小儿明堂,编类于次。庶几长幼尽涉安衢。欲俾华夷同归寿域云耳。
臣闻圣人之有天下也。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王泽不流。则奸生于下。故辨淑慝以制治。真气不荣。则动于体。故谨医砭以救民。昔我圣祖之问岐伯也。以为善言天者,必有于人。天之数十有二。人经络以应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之有五。人气血以应之。上下有纪左右有象。督任有会。合有数。穷妙于血脉。参变乎阴阳。始命尽书其言。藏于金兰之室。洎雷公请问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后世之言明堂者以此。由是开灸针刺之术备焉。神圣工巧之艺生焉。若越人起死。华佗愈。王纂驱邪。秋夫疗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去圣浸远。其学难精。虽列在经诀。绘之图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讹。丸艾而坏肝。投针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赎。庸医承误而不思。非夫圣人。孰救兹患。洪惟我后。勤哀兆庶。迪帝轩之遗烈。祗文母之慈训。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大医以谨方技。深惟针艾之法。旧列王官之守。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思革其谬。求济于民。殿中省尚药奉御王唯一素授禁方。尤工厉石。竭心奉诏。精意参神。定偃侧于人形。正分寸于募。增古今之救验。刊日相之破漏总会诸说。勒成三篇。上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人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着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焕然而冰释。在昔未臻。惟帝时宪。乃命侍臣。为之序引。名曰铸铜人穴针灸图经。肇颁四方。景式万代。将使多瘠咸诏。巨刺靡差。案说蠲。若对谈于涪水。披图洞视。如旧饮于上池。保我黎蒸。介乎寿考。昔夏后叙六极以辨疾。炎帝问百药以惠人。固当让德今辰。归功圣域者矣。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谨上。
翰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夏竦撰。
夫针术玄奥。难究妙门。历代名工。恒多祖述。盖指归有异。机要互陈。或隐秘难明。
或言源。今则采摭前经。研核至理。指先哲之未悟。达古圣之微言。总览精奥诸经。穷理尽性。
通幽洞玄。陈穴道而该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道迷津。传示将来。以期悠远云尔
针灸有劫病之功。其言信矣。针必明其孔穴。灸必定其尺寸。孔穴明。尺寸定。则膏之上。
肓之下。何患乎厥疾之弗瘳欤。在昔孙公真人有曰。为医知药而不知针。知针而不知灸。不足以为上医。必也药与针灸三者俱通。始可与言医已矣。余先君汉卿公。以药与艾见重大夫。如雨岩吴宪。与以借补宪司官医助教之职。达齐游宪。亲为书其药室曰活济堂。至元丙子以来。余挟父术游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针法。且以子午流注。针经。窦汉卿针经指南三书见遗。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进益。且喜其姓字医术与先君同也。因是作而言曰南北有二汉卿。同姓同字。而为医亦同也。北之汉卿得行道针法精于八穴以愈疾。名显于世。官至太师。南之汉卿隐居求志。惟以药与艾推而积活人济世之阴功。由是观之。则信矣北气质之不同。而达则为相。不达则为医。亦其志之出处有异矣。今将面授针法已验指南之书牛提举所刊窦汉卿针经二本参究订误。与遗子午流注针经。及家世所藏黄帝明堂灸经。庄季裕所集灸膏肓法穴。四者之书。三复校正。一新板行。目是书曰针灸四书。乐与四方医士共宝之。凡我同志留心是书。则药与针灸三者俱通。庶可进而为上医之士。亦可无负于孙真人之垂训欤。
谨书以纪此本末云。至大辛亥建安静斋窦柱方序。
窃以久习医业。好读难素。辞理精微,妙门隐奥。古今所难而不易也。是以针刺之理,尤为难解。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穷而通之。积有万端之广。近世指病直刺。不务法者多矣。近有南唐何公,务法上古。撰指微论三卷。探经络之源。顺针刺之理。明荣卫之清浊。别孔穴之部分。然未广传于世。又近于贞元癸酉年间收何公所作指微针赋一道。叙其首云。皆按指微论中之妙理。先贤秘隐之枢机。复增多事。凡百余门。悉便于讨阅者也。非得难素不传之妙。孰能至此哉。广不度荒拙。随其意韵。辄申短说。采摭群经。为之注解。广今复采难素遗文。贾氏井荥六十首。法布经络往还。复针刺孔穴部分。钤括图形。集成一义。目之曰流注经络井荥图歌诀。续于赋后。非显不肖之狂迷。启明何氏之用心。致验于人也。自虑未备其善。更祈明智。仍恳续焉。常山阎明广序。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九针之名。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传于后代。岐伯对曰。
九针者。一曰针。二曰圆针。三曰针。四曰锋针。五曰铍针。六曰员利针。七曰毫针。八曰长针。九曰大针。此是九针之名。九针所应。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之身形。亦应之也。针各有所宜。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四时。人声应五音。人阴阳合气应六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九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黄帝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其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黄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黄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
刺实者须其虚。经气以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
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从异说脏腑。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胸至手。足三阳之脉。从头至足。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是谓日夜循环。阴阳会合。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缘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致之阴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鱼际为荣。注于太渊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心出少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少府为荣。注于神门为俞。过于通理为原。行于灵道心包络脉。手厥阴之脉也。出于中冲为井。流于劳宫为荣。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为原。行于间使为经。入于曲泽为合。
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间为荣。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
三焦出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腋门为荣。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原。行于小肠出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荣。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骨为原。行于阳足三阴三阳穴流注者。
胃出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荣。注于陷谷为俞。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胆出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荣。注于临泣为俞。过于丘墟为原。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荣。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骨为原。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
脾出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荣。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原。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
肝出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荣,注于大冲为俞。过于中都为原。行于中封肾出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荣。注于太溪为俞。过于水泉为原。行于复溜为经。入于阴谷为合也。
夫能知迎随之理。可令调气。调气之方。必在阴阳。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也。夫用针刺者。须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软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而后泻。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然。是正经自生其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又云。刺荣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荣。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针荣俞之处。候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荣也。
又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当互相平也。缘东方木西方金。木欲实金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
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补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言。
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夫言气实者热。气虚者寒也。针实者。以右手持针。左手捻按开针穴以泻之。针虚者。
以左手闭针穴以补之。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应。是谓针容以豆。补泻之理也。又虚者。徐而疾实者。疾而徐。徐即是泻。疾即是补。补泻之法一根据此也。下针之时。捏取穴。置针于荣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动。右手持针。象其天而运转也。于此三十六息。
然定得针。右手存意捻针。左手捏穴。可重五两以来。计其针如转如不转。徐徐下之。若觉痛。即可重二两。若不觉。以针下之入。人荣至徐。卫至疾。得气如有鱼食钩。即得其病气也。量其轻重。经以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气。欲出针时。子午缓缓而出。令引病气不绝。名曰徐也。既引气多。一向无补。名之曰泻。问曰。凡下针时。若是为好。答曰。徐徐下之。坚持为实。凡下针先须持针坚得安稳。不用饱食。亦不用空肚。患人欲针者。有乘车来者。有步行来者。如人行十里许。须令坐息。安神定气。乘车者。如人行三里许。患人嘿嘿而不言。安久坐候。气脉安定。乃可下针。又云。夫针之者。不离身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真气而不得妄行针。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之气。针入三分。
知逆顺之气。针皮毛者。无伤肌肉。针肌肉者。无伤筋脉。针筋脉者。无伤骨髓。针骨髓者无伤诸络。东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脉。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针伤筋膜者。令人视失魂。针伤血脉者。
令人烦乱。针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魂。针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针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肾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胆一日半死。
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劳。勿刺大饱。勿刺大饥。勿刺大渴。勿刺大惊。
以上古之深诫也。
黄帝问曰。十二经中。气血多少。可得闻乎。岐伯对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经水应十二经脉也。溪谷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针灸。各调其气血。合而刺之。补虚泻实皆须尽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阴经。少气多血。心。手少阴经。少血多气。脾。足太阴经。少血多气。肺。
手太阴经。少血多气。肾。足少阳经。少血多气。胆。足少阴经。少血多气。小肠。手太阳经。
多血少气。胃。足阳明经。多血多气。大肠。手阳明经。多血多气。膀胱。足太阳经。多血少气。心包络。手厥阴经。多血少气。三焦。手少阳经。多气少血。
视其部中浮络。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风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寒热也。感虚则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骨消筋缓也。
针。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其病热在头身者宜此。圆针。其身圆。锋如卵形。
长一寸六分。肉气满宜此。针。其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眇宜此。锋针。
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此。铍针。一名破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血。员利针。尖如。且员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去暴痹。毫针。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调经络。去疾病。长针。锋如利。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宜此。燔针。一名淬针。长四寸。风虚舍于骨解皮肤之间者。宜此。
危氏方云。用乌头一两。去尖。巴豆一两。硫黄麻黄各半两。木鳖子十个。同入瓷石器内。
水煮一日。洗泽之。再用止痛药没药。乳香。当归。花蕊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病患男左女右。取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以薄竹片点量分寸使用。或有人手长身短。或身长手短。或人长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长。揣穴尤宜用意。凡穴不离分肉之间。动脉之中。是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其经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经而刺之。根据法补泻。即能愈疾矣。明堂定尺寸法云。以八寸为一尺。
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秦时扁鹊明堂经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缘人有身长手短。有身短手长。取穴不准。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患人男左女右。大拇直节横文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一法。令取男左女右手中指节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针灸疗病以来。其病多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凡点穴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毋令拳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坐点则坐针灸。立点则立针灸。反此,则不得其穴耳。
又云。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虚忍痛楚之苦。若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
甲乙经云。自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虚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二十一椎长三尺法校之。则止节云椎。每椎节长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节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节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以下七节共二寸一分分之三亦是一说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节之数。大椎虽无骨。实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二十一椎。岂可不量大椎以下。或者之说。于是不通矣。
自蔽骨下至脐八寸。而中脘居其中(上下各四寸)。气论注云。中脘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是也按明常下经云。鸠尾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从岐骨际下行一寸则是。欲定中脘之穴。当详有蔽骨无蔽骨也。又当准人长短肥瘠量之。自脐下寸半为气海。三寸为丹田。至屈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脐下五寸。明堂下经亦云。屈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当准人长短肥瘠量之。
铜人经云。幽门夹巨阙旁各五分。肓夹脐各五分(明堂经云。在巨阙旁各夹上脘旁相去寸半。三寸)。不容在幽门旁各寸半。天枢去肓俞寸半。夹脐。期门在不容旁寸半。大横直脐旁(不容天枢期门既各寸半。则幽门肓俞各五分。误矣)。又云。肾俞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肓门在十三椎相去各三寸。与鸠尾相直。肾俞既与脐平。肓门乃与鸠尾相直。亦可疑也。
甲乙经云。人有长七尺五寸者。发以下至颐一尺。结喉一尺三寸。至天枢八寸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内辅上廉至下廉三寸半。内辅下廉至内踝一尺三寸。内踝至地三寸。又膝至跗属一尺六寸。跗属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节末四寸半。
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
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预备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经源。济弱扶危。临事多惑。因慨其不逮。鸠集今古名医明堂。以述此篇。用补私阙。庶根据孔知穴。按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根据甄权等所撰。为定云耳。
铜人经云。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益意尽言其处。雷公问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经脉之始生。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矣。
夫流注者。为刺法之深源。作针术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盖流者要知经脉之行流也。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夫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阖。夫开者。针之必除其病。阖者。刺之难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况经气内干五脏。外应支节。针刺之道。经脉为始。若识经脉。则诸行气部分。脉之短长。血气多少。
行之逆顺。祛逐有过补虚泻实。则万举万痊。若夫经脉之源而不知。邪气所在而不辨。往往病在阳明。反攻少阴。疾在厥阴。却和太阳。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以此推之。经脉之理不可不通也。昔圣人深虑此者。恐后人劳而少功也。广因闲暇之际。爰取前经以按旧典。
缘柯摘叶。采摭精华以明流注之幽微。庶免讨寻之倦怠。不揣荒拙。列图于后。凡我同声之者。见其违阙。改而正之。庶行之久远而无弊焉。不亦宜乎。
经脉一周于身。内长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荣卫以一万三千五百息。则气脉都行八百一十丈。
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经气者。
内干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精专行于经隧者。为荣气。阴阳相随。
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常以平旦为纪。其脉始从中焦手太阴出。注于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上。注大指间。与足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
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手心主脉。出腋下臂。入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环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上。复从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中。复出于手太阴。此荣气之行也。逆顺之常。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阴。行于阳者行诸经。行于阴者行诸脏。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此之谓也。黄帝内经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脉也。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厥阴少阳。
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行流。
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行荣卫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所以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又高德云。中焦。乃脐中也)下络大肠(大肠为肺之维。故肺脉络大肠)。还循胃口(胃口。谓胃之上口。贲门之谓也)。上膈属肺(手太阴为肺之注。故其脉上膈属于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腋谓肩之里也)。下循内(为肩肘之间也)。行少阴心主之前(少阴在后。心主处中。而太阴行其前也)。下肘中(尺泽穴分下)。循臂内上骨下廉(上骨为臂之上骨也。下廉为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经渠穴在此寸口中)。上鱼(鱼谓手大指之后也。以其处如鱼之形。故曰鱼)。循鱼际(鱼际。谓手鱼之际。有穴居此。故名曰鱼际也)。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分也)。其支者(针经曰。支而横者为络此手太阴之脉。别走阳明者也穴名列缺)。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太阴自此交入手阳明)。是动则病(手大阴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难经曰。是动者气也。此之谓乎)。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膨膨。谓气不宣畅也)。缺盆中痛(缺盆穴在肩下横骨陷中。言其处如缺豁之盆。故名曰缺盆)。甚则交两手而瞀(太素注云。瞀。抵目也)。是谓臂厥(肘前曰臂气逆曰厥)。主肺所生病者(邪在气留而不去。则传之于血也。血既病矣。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难经曰。所生病者血也。斯之谓乎)。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数频也。欠少也。言小便频而少也)。气虚则肩背痛。寒。则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寸口人迎。诸书不同。有言寸口人迎者。有言肺口人迎者。有言气口人迎者。然则气口脉。与寸口脉异乎。同乎。按五脏别论注云。寸口可以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肺之动静。故云肺口。由是则肺口气口。皆寸口也。观丁德用二难图可知矣。气口人迎在头而法取之手也。左手关前一分。人迎之位也。右手关前一分。气口之位也。候气口以知阴。候人迎以知阳。知阳知阴。而盛躁明矣。明盛躁。而死生定矣。扁鹊所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皆因其原如环之无端。转相激灌。朝于寸口人迎。
以处百病。而决其死生也者。正谓兹矣。人迎主外。寸口主内。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寸命之口平。无病。若其不一。谓之有病。素问云。人迎盛病在三阳。寸口盛病在三阴。若细而信言之。则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以上。谓之格阳。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寸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寸口四盛以上。谓之关阴。若寸口人迎俱盛四倍以上。谓之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是以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一盛。泻足厥阴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曰一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二盛。泻足少阴补足太阳。一补二泻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三盛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人迎。皆宜切而验之。气和乃止。今肺经言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则是寸口二盛而躁。泻手太阴补手阳明。二补三泻。曰。二取之者是也。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则是人迎三盛而躁。泻手阳明补手太阴。三泻一补。曰二取之者是也。余同此例。又阴阳别论注云。胃脘之阳者胃人迎之气也。察其气脉动静大小。与脉相应否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候其气而知病处。人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脉动应手。其脉之动。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脏。右大常以候腑。气口在手鱼际之后二寸皆可以候脏腑之气)。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KT。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下抵季肋。其病当所过者。下支转筋痛。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
身热。热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手太阴肺经。从腹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云门二穴。天府二穴。侠白二穴。尺泽二穴。孔最二穴。列缺二穴。经渠二穴。鱼际二穴。太渊二穴。少商二穴。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内侧(次指之端。商阳穴在焉)。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穴名也。在此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阳谷。穴也)。循臂上廉(臂之上廉。遍历之分。手阳明之经也)。入肘外廉(曲池穴分也)。上循内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骨。
谓肩之骨也。故肩穴在此。遇骨之端。故亦名骨)。上出柱骨之会上(气府论注云。柱骨之会。乃天鼎穴也。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寸是也)。下入缺盆络肺(肺为大肠之维。故大肠脉络于肺)。下膈。入属大肠(手阳明为太阳之经。故其肺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结喉之后曰颈。颈后曰项)。贯颊(颊。谓面傍也)。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人中。一名水沟。在鼻柱之下)。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阳明自此交入足阳明)。是动则病(手阳明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齿痛。肿(谓颧之秀骨也)。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阳明血气常多。
乃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手阳明之上。血气甚则须美。血少气多。则气恶。
血气皆少。则无须。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腋下毛美。手肤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寒。由此。则手阳明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目黄。口干。鼽衄(王冰曰。鼻中水出曰鼽。
血出曰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栗。战也。阴气盛。阳气不足。则为寒栗)。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肘循臂。乘肩。上曲颊遍历。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齿龋耳聋。虚则齿寒痹隔。取所别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结于。其支者。
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顽。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热。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商阳穴也)。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商阳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手阳明不已。刺其过脉出耳前者。
热病如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穴。
商阳二穴。二间二穴。三间二穴。合谷二穴。阳溪二穴。偏历二穴。温留二穴。手下廉二穴手上廉二穴。手三里二穴。曲池二穴。肘二穴。五里二穴。臂二穴。肩二穴。巨骨二穴。天鼎二穴。扶突二穴。禾二穴。迎香二穴。
凡人两手足各有此三阳三阴之脉。合为十二经脉。每一经中。各有井荣俞经合。皆出于井。
入于合。经云。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荣。所注者为俞。所行者为经。所入者为合。井者。
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故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圣人所谓。因其时而取之。以泻邪毒出也。
井荣所属。阴井木。阳井金。阴荣火。阳荣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昔圣人先立井荣俞经合。配象五行。则以十二经中各有子母。故刺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自病。实则泻肝之荣。属火。是子。若虚。则补肝之合。属水。
是母。余皆仿此。若他邪相乘。阴阳偏胜。则先补其不足。后泻其有余。此为针医之大要若深达洞明。则为上工者也。
足取膝下三阴三阳脉穴流注。手取臂下三阴三阳脉穴流注。用其针刺法遂有过补虚泻实如其施兵伐叛也。
六十首俞穴。细而审之。各逐其藏府。井荣俞经合。常以五行定。方无一失也。以逐日取六十首。为井荣俞经合。足不过膝。手不过臂。当时克者谓之关。可以针。医无不愈疾也。时刻未至者谓之阖。无能愈其疾也。
贾氏云。凡六十首者。原有二种也。有外行脉经六十首。又有内行血脉六十首。此法微妙。
古圣人隐之。恐世人晓会。只载一说。今不传。愚自少岁。索隐井荣之法。始可着题。或曰因何名曰六十首也。答曰。谓气血一昼夜。行过六十俞穴也。各分头首。十日一终。营运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时为头是也。明广今辄将贾氏各分头首营运十干。六十首注穴之法。
集其枢要。述之。庶令览者易悉。第一包括五脏五腑。各至本时相生五度。注穴之法。第二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人多只知阳干注府。阴干注藏。刺阴待阴干。刺阳候阳时。如是者。非秘诀云。假令甲日甲戌时。胆引气出为井。甲中暗有其己。
乙中暗有其庚。故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归。夫有气则妇从夫。妇有气则夫从妇。故甲戌时胆出气为井。脾从夫行。脾亦入血为井。如是。则一时辰之中。阴阳之经。相生所注之穴皆有。他皆仿此。阳日气先脉外。血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气后脉内。交贯而行于五藏六府之中。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矣。或不得时。但取其原亦得。
十经血气。皆出于井入于合。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矣。或曰。脉有十二经。又因何只言十经其余二经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也。此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荣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遍行也。
三焦经
关冲
(阳井)。液门(荣)。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每日遇阳干合处。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时。至甲申时。为阳干合也。
心包经
中冲
(阴井)。劳宫(荣)。太陵(俞)。间使(经)。曲泽(合)。每日遇阴干合处。注此五穴假令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己巳时脾出血为井。阴阳并行。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己巳时至己卯时为阴干合也。余干日辰。皆根据此。
连前共六十穴。合成六十首。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秒。此是一穴之数六十穴合成一日百刻。每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辰。气血行过六十俞穴也。欲知人气所在。用五子建元日时。可见六十首是活法。根据此井荣刺病甚妙。
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为头。丙辛便从庚上起。丁壬壬寅顺行流。戊癸甲寅定时候。六十首法助医流。
甲日甲与己合胆。胆为井(窍阴)。小肠为荣(前谷)。胃为俞(陷谷)。胆为原(邱墟)。大肠为经(阳溪)膀胱为合(委中)。
胆引气行木原在寅甲日甲戌时胆为井(金)。丙子时小肠为荣(水)。戊寅时胃为俞(木)。并过本原邱墟穴。
木原在寅。庚辰时大肠为经(火)。壬午时膀胱为合(土)。
甲申时气纳三焦。谓甲合还原化本。
胆。窍阴为井胆中行。胁痛烦热及头疼。喉痹口干并臂痛。一针难步却须行。
小肠。前谷为荥属小肠。喉痹颔肿嗌咽干。颈项臂痛汗不出。目生翳膜并除痊。
胃。陷谷胃俞节后边。腹痛肠鸣疟缠。面目浮肿汗不出。三分针入得获全。
胆(原)。邱墟为胆是为原。胸胁满痛疟安缠。腋肿髀枢腿酸痛。目生翳膜并除痊。
大肠。阳溪为经表腕边。颠狂喜笑鬼神言。心烦目赤头风痛。热痛心惊针下痊。
膀胱。委中合穴纹中。腰脊沉沉溺失频。髀枢痛及膝难屈。取其经血使能平。
乙日乙与庚合
肝。
肝为井(大敦)。心为荣(少府)。脾为俞(太名)。肺为经(经渠)。肾为合(阴谷)。化本包络。
肝引血行。
乙日乙酉时肝为井(木)。丁亥时心为荣(火)。己丑时脾为俞(土)。辛卯时肺为经(金)。
癸巳时肾为合(水)。
乙未时血纳包络。
肝。大敦为井主肝家。心痛腹胀阴汗赊。中热尸厥如死状。血崩脐痛用针加。
心。少府心荥本节中。少气悲忧虚在心。心痛狂颠实谵语。寒热胸中便下针。
脾。太白脾俞骨下分。身热腹胀血便脓。吐逆霍乱心中痛。下针一刺得安宁。
肺。经渠肺经热在胸。掌后寸口脉陷中。热喘病疼心吐逆。禁灸神针有大功。
肾。阴谷肾合膝后分。脚痛难移好用针。小腹急痛并漏下。小便黄赤建中寻。
(外眉冲二穴)
曲差二穴
在神庭两旁寸半入发际。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心中烦满。汗不出。头项痛。身体烦热。目视不明。针入二分。灸三壮。
五处二穴
在上星两旁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经云。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目不明。头风目眩螈。目戴上不识人。西方子云。在头上去上星傍一寸。主脊强反折。癫疾。头痛。又云。在头督脉傍。去上星二寸半。主风痹闷。
承光二穴
在五处后寸半。针三分。禁灸。明堂经云。在五处后二寸。素问注云一寸。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鼻塞不闻香臭。口。鼻多清涕。风眩。头痛欲呕吐。
心烦。目生白膜。忌如前法。
通天二穴
在承光后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
治颈项转侧难。鼻塞闷。偏风口。鼻多清涕。衄血。头重。又云。主项痛。暂起仆僵。喘息不利。衄。有疮。
络却二穴
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寸半。灸三壮。素问注云。刺三分。
留五呼。西方子云。主癫疾作。呕吐。狂走。螈。恍惚不乐。腹胀满不得息。暂起僵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青风内瘴。目无所见。头旋耳鸣。
玉枕二穴
在络却后寸半。明堂经云。在络却后七分半。侠脑户。脑户在强间后一寸半。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发际上三寸。灸三壮。主头重如石。目痛如脱。不能远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脑风疼痛。不可忍者。又云。主目内连系急痛。头寒多汗。耳聋鼻塞。西方子云。失枕。头重项痛。风眩头半寒痛。项如拔不可左右顾。目上插。卒起僵仆恶见风寒。汗不出。凄厥恶寒脑风。明堂经又云。针三分。素问注云。留三呼。甲乙经云。
针二分。资生经云。铜人经云。玉枕在络却后一寸半。明堂上下经皆云。七分半。若以铜人为误。则足太阳穴亦同。若以明堂为误。不应上下经皆误也。小本明堂亦同。王氏按素问注云。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则与明堂经之七分半相去不远矣。固当从素问为准。然而玉枕二穴既夹脑户矣。不应止七分则止于脑盖也。铜人之一寸半。盖有说焉。识者当有以辨之(今以诸经校勘在络却后寸半者是)。
天柱二穴
在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一云在宛宛中)。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云。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下经云灸三壮。素问注云。刺二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针二分。主头风。目如脱。项如拔。项疼急重。先泻而后补之。灸亦得。然不及针。忌如前法。明堂经云。主项痛急强。左右不可颜。头痛目不明。
目泪出。鼻不知香臭。风眩卒暴痫眩。狂言不休。目上视。烦满汗不出。足不仁。身肩背痛欲折。头旋脑痛。
眉冲二穴
一名小竹。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是。疗目疾五般痫。头痛鼻塞不通。
针三分。明堂上经有眉冲穴。而铜人经云无之。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废者。其穴与曲差相近。故附于此。
(外当阳二穴)
临泣二穴
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忌同。素问注云。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忌如前法。西方子云。主腋下肿。善惊。胸痹。心痛不得反侧。疟日夜发。胁下痛。资生经云。足少阳有临泣穴矣。此亦有之。盖此乃头临泣也。
目窗二穴
在临泣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头面浮肿。痛引目外赤痛。忽头眩。目KTKT远视不明。西方子云。主诸阳之热。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目眩瞑。唇吻强。上齿龋痛。
正营二穴
在目窗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头项偏痛。西方子云。主诸阳之热。
承灵二穴
在正营后一寸半。灸三壮。素问注云。刺三分。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脑风。头疼。恶风寒。鼽鼻塞。息不利。西方子云。主鼻衄鼻窒。喘息不通。
脑空二穴
一名颞。在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
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脑风。头痛不可忍。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
劳疾羸瘦。体热。颈项强不能回顾。魏公苦患头风。发即心闷乱。目眩。华佗当针而立愈。
西方子云。主鼻管疸发为厉。鼻劳衄不止。耳风鸣聋。素问注云。按脑空在枕骨后枕骨上。
甲乙经作玉枕骨中。忌如前法。明堂经云。灸七壮。主狂病。身寒热。
风池二穴
在脑空后发际陷中。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经云。在项后发际陷中。甲乙经云。脑空后发际陷中。针一寸二分。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壮。艾炷不用大。忌同。西方子云。主鼻衄窒。喘息不通。癫仆。烦满。口癖。恶寒。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洒淅寒热。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头痛。疟。颈项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赤痛。
气发耳塞。目不明。腰伛偻引项。筋无力不收。针入七分。可灸七壮。又云。主肺风面赤。
目KTKT。项强面肿。皮软脑头痛。灸亦良。然不及针。问曰。如后发际亦有项脚长者。其毛首至头骨。亦有无项脚者。毛齐至天牖穴。即无毛根。如何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辄定。
大约如此。若的的定。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二寸。此法定穴。
当阳二穴
当童人直上入发际一寸。疗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三分。资生经云铜人经无当阳穴。而明堂下经有之。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废者。其穴与临泣相近。故附于此。
颔厌二穴
在曲周下(足少阳穴无下字。明堂同)。脑空上廉。灸三壮。针七分。
留七呼。忌同。明堂经云。二分。素问注云。在曲角下。脑空之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无所闻。铜人经云。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治头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急。耳鸣多嚏。颈项痛。又云。二穴在曲颞上廉。
悬颅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阳穴同。明堂无上字)。脑空中。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明堂经云。二分。素问注云。在曲角上。脑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后手少阳中云。角上。
此云角下。必有一误(悬颅二穴。在曲角上是也)。铜人经云。足少阳脉气所发。治热痛。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赤。身热齿痛。面肤亦痛。西方子云。主热痛。引目内。
忌如前。
悬厘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阳穴无上字)。脑空下廉。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治热病汗不出。头偏痛。烦心。不欲食。目锐赤痛。西方子云。二穴在曲周颞下廉。主面皮赤痛。癫疾。互引善惊。羊鸣。
天冲二穴
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阳穴)。灸七壮。针三分。铜人经云。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治头痛。癫疾。风痉。牙龈肿。善惊恐。可灸七壮。针三分。西方子云。亦作天衢
率谷二穴
在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壮。针三分。明堂下经云。嚼而取之。
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膈胃寒痰。伤酒风热。发两目眩痛。脑两角弦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曲鬓二穴
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明堂经作穴)。针入三分。可灸七壮明堂下经云。曲发灸三壮(指迷。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
治颊颔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噤不能言。灸亦良。明堂经云。主颈项急强。不得顾。
引牙痛。西方子云。主暴哑不能言。齿龋痛。铜人经云。曲发足少阳穴同。素问亦同。明堂下经云。曲发疑鬓字误也(曲鬓穴。是曲发字误)。
角孙二穴
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明堂经作穴)。治目生肤翳。齿龈肿。灸三壮。
明堂经别无疗病法。明堂经云。主齿牙不能嚼物。龋痛肿。针八分。铜人经云。手足少阳之会。又云。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西方子云。主头肿项痛。不可顾。颈颔柱满。资生经云。
按明堂经云。角孙主牙不嚼物。龋痛肿。则有疗病法矣。铜人经乃云。明堂经别无疗病法。
岂后人增益之耶。将所治止此。因谓之无疗病法欤。
窍阴二穴
在枕骨下(足少阳穴云。在完骨下)。摇动有空。针三分。灸七状。明堂经云。灸五壮。针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劳疸。发疠。头痛。引头目痛。又云。主骨疽。西方子云。主头痛如锥刀刺不可以动。主颔痛。引耳KTKT。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及主舌寒。口干。心烦。臂外肘节痹不能伸。鼻管疽发为厉。鼻衄头痛。及四肢转筋。痈疽。头痛风恶引头目。
浮白二穴
在耳后入发际一寸。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经云。灸三壮。针三分。
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胸中满不得喘息。耳鸣KTKT无所闻。
颈项痈肿及瘿气。肩背不举。悉皆治之。又云。主疝积。不能言。西方子云。主牙齿痛。手纵足缓不收。
颅囟二穴
在耳后间青络脉。灸七壮。不宜针。明堂经云。颅囟在耳后青脉间。
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杀人。铜人经云。足少阳脉气所发。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风痉耳聋。小儿发痫。痰喘不得息。呕吐涎沫。惊恐失精。瞻视不明。不宜针即可灸七壮。又云。主耳痛塞鸣。胸胁相别。不得俯仰。及治头眩。
脉二穴
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壮针一分。明堂经云。在耳内鸡足青脉。铜人经云。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螈。呕吐。
泄痢无时。惊恐眵瞢目晴不明。耳后痛。西方子云。不可灸。
完骨二穴
在耳后入发际四分。灸七壮。针三分。明堂经云。针二分。灸根据年壮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头痛烦心。癫疾。头面虚肿。齿龋。偏风。口眼斜。颈项痛不得回顾。小便赤黄。喉痹颊肿。针入五分。又云。主风眩头痛。项强。寒热。针二分。
西方子云。主肘肿。足痿。失履不收。风眩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僵仆狂疟。项强急痛。
翳风二穴
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针七分。灸七壮。明堂下经云。灸三壮。
在耳后尖角陷中。铜人经云。手足少阳之会。治耳聋。口眼斜。失穴脱颔。口噤不开。不能言颊肿。牙车急痛。西方子云。主耳鸣。口噤不开。引鼻中失欠。下牙齿痛。明堂经云。主耳鸣聋暴哑。
素一穴
(一名面正)在鼻柱之端。外台云。不宜灸。针入一分。铜人经云。督脉所发。此穴诸方阙治疗法。千金治鼻塞。肉不消。多涕。生疮。
水沟一穴
(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脉手阳明之会。治消渴。饮水无度。
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喜乍哭。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卒中恶。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又云。针入四分。徐徐出之。西方子云。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鼻不闻香臭。口僻。不能开。水浆禁入。喑不能言。寒热卒中恶风。水面肿。忌如前法。
兑端一穴
在唇上端。针二分。灸三壮。炷如大麦。明堂下经云。在颐前下唇下宛宛中。开口取之。铜人经云。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明堂经云。主口噤鼓颔。
龈交一穴
在唇内。齿上龈缝筋中。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治面赤心烦痛颈项急不得回顾。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息肉蚀疮。西方子云。在唇内齿缝。灸三壮。主鼻窒。喘息不利。鼻癖多涕。
鼽衄。有疮。头颔中痛。口不能禁水浆。僻。口噤不开。项如拔。不可左右顾。面赤颊中痛。心烦痛。
承浆一穴
(一名悬浆)在颐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灸即血脉通宣其风立愈。炷根据小筋头作。针三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云。颐前下唇之下。针三分半。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日灸七壮。过七十。停四五日后。灸七七。若一向灸。
恐足阳明脉断。令风不瘥。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风立愈。又云。下唇棱下宛宛中。铜人经云。足阳明任脉之会。疗偏风口。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灸亦佳。日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止。其艾炷不用大。一根据小竹筋头作炷。脉粗细壮如细线。艾炷破肉。但令当脉灸雀粪大亦能愈疾。凡灸脐下久冷。疝瘕癖。气块伏梁积气。宜艾炷大。故短剧诸方云。
腹背宜灸五百壮。四肢则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手数。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不过七七壮。艾炷不须大。以竹筋头作炷。正当脉上灸之。若灸胸腹。
艾炷大灸多。令人永无心力。如头顶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穴灸多。令人血脉枯竭。
四肢细瘦无力。既复失精神。又加于细瘦。即脱人真气。忌如前法。明堂经云。疗消渴。饮水不休。口噤不开。及暴哑不能言也。西方子云。主面风目眩瞑。小便黄。或不禁。
廉泉一穴
(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明堂经云。舌本间)。灸三壮。针三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云。二分(千金云。当颐直下骨后陷中)。铜人经云。阴维任脉之会。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咳嗽上气。喘息。呕沫。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
攒竹二穴
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圆柱。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明堂经云。
宜细三棱针针三分出血。不云灸一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目KTKT视物不明。
眼中赤痛。及脸动。明堂经云。主头目风眩。眉头痛。鼻鼽衄。但是口厥颠狂痛。神邪鬼魅皆主之。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
一名泪孔。在目内。针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禁灸。明堂经云。目内头外畔陷宛宛中。针分半。留三呼。补不宜灸。一云。目内外一分。铜人经云。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治攀精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目内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眵目视物不明。大肉侵睛。针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灸。资生经云。按明堂经云针一分半。铜人经乃云针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误。王氏云予观面部所针。浅者入一分。深者四分尔。而素问气府注云。刺入一分。则是铜人经误写一分为一寸也。
巨二穴
夹鼻孔傍八分。直目瞳子。跷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明堂经云。巨在鼻孔下夹水沟旁八分。跷脉足阳明之会。铜人经云。治青肓目无所见。远视KTKT。白翳覆瞳子面。风寒鼻塞。上肿壅痛。螈口。针入三分。得气而泻。灸亦良。
可灸七壮。西方子云。主疗招摇视瞻。目泪出多赤。痛痒。
迎香二穴
在禾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针三分。留三呼。不宜灸。铜人经云手足阳明之会。治鼻有肉。不闻香臭。衄血。偏风口。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
或在唇动。或痒肿痛。忌如前法。
禾二穴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针三分。又手阳明穴云。禾一名长频。直鼻孔夹水沟旁五分。明堂经云。灸三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气所发。治鼻衄不止。鼻流清涕。
生疮。口噤不开。及尸厥也。西方子云。主鼻窒口僻。资生经云。铜人经。禾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明堂下经作禾。即也。上经乃作和。皆云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则是一穴也。而铜人手阳少阳穴复有和二穴。在耳前兑。发陷中。其穴相去远矣恐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诸经校勘禾穴者是)。
(外督俞二穴。气海俞二穴。关元俞二穴)
大杼二穴
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经同)。
明堂经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问同。难骨会大杼。骨病治此)。铜人经云。甲乙经足太阳手少阳之会。疗疟。颈项强痛。不可俯仰。左右不可顾。头痛振寒。癫疾螈。气实胁满。伤寒汗不出。脊强喉痹。烦满风劳。气急咳嗽。胸中郁郁。身热目眩。腹痛卧不安席西方子云。又名本神。不灸(膀胱)。资生经云。明堂经禁灸。而铜人经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
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若频刺。
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铜人经云。督脉足太阳之会。治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
鼻鼽。出清涕。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喘气卧不安。西方子云。疗风眩头痛。鼻衄。窒喘息不通。咳逆。
肺俞二穴
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出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
明堂下经云。三壮(千金云。肺俞。对乳引绳度之)。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上气呕吐。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强痛。寒热喘满。虚烦口干。传尸。骨蒸劳。肺痿咳嗽。疗胸中气满。背偻如龟。头目眩。令人失颜色。又云。理癫痫。瘿气。肉痛皮痒。明堂经云。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宛宛中。主肺寒肺热唾血。西方子云。主吐逆。脊强。喘嗽。少气胸中痛。及百病。
厥阴俞二穴
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壮(千金扁鹊云。名关俞)。
铜人经云。治逆气呕吐。心痛。留结胸中。烦闷。牙痛。西方子云。灸五壮(出山眺经)。
心俞二穴
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下经云。灸五壮(千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铜人经云。治心中风。狂走发痫。乱语。悲泣。心胸闷乱。烦满汗不出。结积寒热。呕吐不下食。餐食即吐。咳嗽。唾血。目痛。明堂经云。主心痛。背相引咳嗽。不得息。烦心多涎。胃中弱。目KTKT泪出。悲伤也。资生经云。铜人载。
心俞不可灸。可针入三分。世医因此遂谓心俞禁灸。但可针尔。殊不知刺中心一日死。乃素问之所戒。岂可妄针耶。千金言。风中心。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又当权其缓急可也。
岂可泥不可灸之说。而坐受毙耶。
督俞二穴
一名高盖。在六椎下两旁。各寸半。禁针通灸。铜人经云。主理寒热腹中痛。雷鸣。气逆心痛。灸三壮。资生经云。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
在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五壮(难疏。血会鬲俞。血有病治此)。铜人经云。治咳而呕逆。膈胃寒痰。食饮不下。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热病汗不出。喉痹。腹中积癖。默默嗜卧。四肢怠惰。不欲动身常湿不能食。食则心痛。周痹身皆痛。又云。治寒热骨痛。虚胀支满。痰疟。癖气块膈上痛。西方子云。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肩背寒。痰饮。吐逆。汗出。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主吐食。明堂经云。治胃弱食少。资生经云。八椎下两旁。铜人明堂。
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
在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陷者中。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经下云。
七壮。素问云。刺中肝。五日死。又云。主咳逆。两胁满闷。肋中痛。目中白翳。气短唾血目上视。多怒狂衄。目KTKT远视也。铜人经云。主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胁下与脊相引痛。而反折目上视。目眩循眉头痛。咳引胸中痛。寒疝少腹痛。又云。理口干。
中风。支满。短气。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闭塞。腰痛肩寒。西方子云。主热病瘥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鼻中酸。吐血。呕血。筋急。手相引痛筋寒热。
胆俞二穴
在十椎下两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明堂经云。三分。
下经云。灸五壮。又素问云。刺中胆一日半死。铜人经云。治心腹胀满。呕则食无所出。口苦舌干。咽中痛。食饮不下。目黄。胸胁支满。不能转侧。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又云。足太阳脉气所发。主理心胀满。吐逆。短气。痰寒闷。食难下不消。针入三分。
脾俞二穴
在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
五壮素问云。刺中脾。十日死。铜人经云。主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胆。
善欠。胁下满。泄利。体肿。四肢不收。痰喘。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又云。理腰身黄胀满邪气。西方子云。主腰脊强急。热引骨痛。食不生肌肤。欲吐身重。不欲动。明堂经云。主饮食多咽。四肢烦热。嗜卧怠惰。
胃俞二穴
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堂经云。
三壮。下经云。七壮。铜人经云。治胃中寒腹胀不嗜食。羸瘦。肠鸣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急。又云。理烦满吐食。针二分。灸三壮。西方子云。主食多。呕吐食不下。
三焦俞二穴
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经云针三分。下经云。灸五壮。铜人经云。治肠鸣腹胀。腰痛。水谷不化。腹中痛欲泻注。目眩头痛。吐逆饮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强。不得俯仰。又云。足太阳脉气所发。西方子云。主腹积聚如石。灸三壮。明堂经云。正坐取陷中。灸五壮。主背痛身热。
肾俞二穴
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
明堂经云。三壮。下经云。五壮。素问云刺中肾六日死。又云。主腰疼不可俯仰。转侧难。身寒热。饮食倍多。身羸瘦。面黄黑。目KTKT然。主丈夫妇人久积冷气。变成劳疾。铜人经云。
治虚劳。耳聋。肾虚。水藏久冷。心腹胀。两胁满引少腹急痛。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
阴中疼。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足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腰中四支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又云。主冷呕。好独卧。西方子云。主腰痛。小腹痛。呕吐。寒中洞泄。小便难。赤浊。骨寒热。两胁引满。目不明。恶风寒。面赤热。心痛如悬。慎如前法。
气海俞二穴
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铜人经云。理腰痛。痔病泻血。
灸三壮。资生经云。按明堂经有气海俞。而铜人经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大肠俞二穴
在十六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经云。
治腰痛肠鸣。腹胀满。绕脐切痛。大小便不利。或有洞泻。食不化。脊骨强。不得俯仰。针入三分。灸三壮。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利。腹肿。暴泻食不下。喜饮。忌生冷。酒面等物。
关元俞二穴
在十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铜人经云。理风劳。腰痛。泻利。
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资生经云。按明堂经有关元俞。而铜人经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小肠俞二穴
在十八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经云。
治小便赤涩。淋沥烦热。少腹痛。脚肿。短气不嗜食。大便脓血出。五痔疼痛。妇人带下。西方子云。主大小便难。淋沥。小便黄赤。泻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腰脊疝痛。及腰脊急强
膀胱俞二穴
在十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七壮。又云。主腰脊急强。腰下酸重。劳损不仁。腹中痛。大便难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风劳腰脊痛。泻利。大便难。小便赤涩。遗溺。阴生疮。少气。足寒。拘急不得屈伸。女子瘕聚。脚膝无力。西方子云。主泻利肠痛。烦满汗不出。小便赤黄。坚结积聚。
足清不仁。主热引骨痛。明堂经云。各二寸半陷中。
中膂内俞二穴
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铜人经云。治肠冷赤白痢。肾虚。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胀胁痛。西方子云主腰疝。寒热反折。
白环俞二穴
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甲乙经云。针如腰俞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又云。主腰脊急强痛。不能俯仰。起坐难。手足不仁。小便黄。
腰尻重。不举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大小便不利。及治腰髋疼痛。脚膝不遂。
温疟。腰脊冷疼。不得安卧。劳损。风虚。不宜灸。忌房劳。不得举重。
上二穴
在第一空腰髁下侠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千金云。腰髁下一寸。
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络。治腰膝冷痛。呕逆。鼻衄。寒热疟。妇人绝嗣。阴挺出不禁。白沥。
西方子云。在腰髁下一寸。侠脊两旁。灸三壮。主腰痛反折。大小便不利。
次二穴
一名次。在第二空侠脊陷中。可灸七壮。针三分。铜人经云。治疝气下坠。腰脊疼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西方子云。灸三壮。主腰脊痛。恶寒。妇人赤白沥下。腰痛不可俯仰。足清不仁。大小便不利。
中二穴
在第三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厥阴少阳所结。治丈夫五劳七伤六极。腰疼痛。大便难。腹胀。下利。小便淋涩。飧泄。妇人绝子。带下。月事不调。西方子云。主妇人赤淫时白气癃。月事少。大小便不利。
下二穴
在第四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太阳厥阴所结。治腰痛不得转侧。女子下苍汁不禁。阴中痛引少腹急疼。大便下血。寒湿内伤。赤沥。
阴中痒痛引小腹控不可俯仰。大小便不利。肠鸣腹胀欲泻注。
会阳二穴
一名利机。在阴尾骨两旁。针八分。灸五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腹中冷气。泻利不止。久痔。阳气虚乏。阴汗湿。西方子云。主腹中有寒。泻注。肠便血千金。八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四穴。故名八)。其曰侠脊四寸。是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当除脊各一寸半。
附分二穴
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侠脊各三寸。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手足太阳之会。正坐取之。治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颈项强痛。不得回顾。风劳臂肘不仁。西方子云。主背痛引颔引颈。
魄户二穴
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灸。留针。
日灸七壮。止百壮。明堂经云。日七壮。至二百壮。下经云。魄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灸三壮。又云。魄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五壮。明堂经云。主肩膊间急痛。背气不能引顾。咳逆上喘。素问注云。魄户上直附分。铜人经云。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背膊痛。咳逆上气。呕吐烦满。虚劳肺痿。五尸走疰。项强胸背连痛。不得回顾。西方子云。主肺寒热,呼吸不得卧。呕沫喘气相追逐。背胛闷无力。劳损萎黄。忌猪鱼酒面生冷等物。资生经云。铜人经有魄户穴。明堂上经亦同。而下经既有魄户穴又有魄户穴。皆云在三椎下。若谓误写魄字。则不应两出魄户穴也。考之下经。既有悬钟矣。后又有悬钟。既有天突矣。其治小儿又有天突。意者。魄户即鬼户。误作魄。而两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
在四椎下(明堂经云。近五椎)。两旁各三寸。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明堂经云。狂感症误)。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
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令臂勿得动摇也。从胛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容侧指许。摩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明堂经云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砻砻然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若得停痰宿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凡取。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穴也。右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即胛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明堂经云。不尔。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当令大小有常足。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穴灸讫后。令人阳气益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当取身体平复。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之得穴。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西方子云其取穴法。有孙思邈王唯一石用之叶善琪僧仲之或用钩股。或抱栲栳。或坐或卧。或正坐或斜立。或起手曲肘。或坐而伸臂。或揣椎骨定高下。或量脐心。或量命门。或坐点坐灸。
各有所长。然而终未明大法。以予平昔用此数十。取十百取百一无瘥者。各各取之按其穴。
须得病患中指麻木。则灸无不取效。其要法。在第四椎下。第五椎上。各去脊三寸宛宛中。
资生经云。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统。不能定于一。王氏云。予尝以意取之。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膜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之千百壮。少亦七七壮。当根据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只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神堂二穴
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下经云。
三壮。素问注云。上直魄户。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肩痛连胸背痛。不能俯仰。腹满。洒淅寒热。腰脊强急。明堂经云。主逆气上攻。时复噎也。
二穴
在肩膊内廉。在六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
病者言。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明堂下经云。五壮。又云。主疟久不愈者。背气满闷。胸中气噎。劳损虚乏。不得睡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腋拘挛暴脉。急引胁痛。热病汗不出。温疟寒疟。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胀。肩膊内廉痛。不得俯仰。又云。其穴抱肘取之。主肩背寒。风疟。西方子云。治小儿食晦头痛。及五心热疟久不愈。及咳逆上气。忌苋菜白酒。
膈关二穴
在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唾。胸中噎闷。
魄门二穴
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又治呕吐不住多涎。
阳纲二穴
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阔肩取之(亦作微俯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七壮。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腹满虚胀。大便泻。消渴。身热目黄。
不嗜食怠惰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小便赤涩。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节。黄水小便黄。肠鸣泻注面黄。
意舍二穴
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
明堂经云。五十壮。至百二十壮。甲乙经云。三壮。针五分。下经云。灸七壮。明堂经云。
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主胁胀满。背痛恶寒。食饮不下。呕吐不留住也。素问云。灸二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腹满虚胀。大便滑泻。消渴。面目黄赤。不嗜食。
胃仓二穴
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针五分。灸五十壮。明堂经云。五十壮。
甲乙经云。三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腹内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不得俯仰。针三分。灸五壮。西方子云。治水肿虚胀。水食不消。
肓门二穴
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异经云。与鸠尾相直。灸十壮。针五分。铜人经云。治心下肓大坚。妇人乳有瘀疾。
志室二穴
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两旁各三寸半。灸七壮。又云。微俯而取之。主腰痛脊急。两胁胀满。大便难。食饮不下背气俯仰不得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腰脊强痛。食饮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失精。小便淋沥。资生经云。明堂上经作两旁各三寸。与铜人经同。而下经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
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壮。针五分。明堂经云灸五七壮。至五十壮。甲乙经云。三壮。下经云。五壮。主腰痛不可忍。俯仰难。恶寒小便涩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腰痛恶寒。少腹坚急。癃闭下肿。不得小便。又云治腰背卒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疗恶气。
秩边二穴
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壮。针五分。忌同。
明堂经云。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黄赤涩。腰尻重。不能举。五痔发肿。慎如前法。资生经云。素问气府论注曰秩边在二十一椎下两旁。上直胞肓。与铜人经明堂经二十椎下不同。未知其孰是。姑两存之。以上二十八穴。当准千金方除脊三寸取穴。
天容二穴
在耳下曲颊后。灸三壮。铜人经云。手太阳脉气所发。主颈项痈。不能言颈肿项痛。不可顾。耳嘈嘈若蝉鸣。咳逆呕沫。上气喘息。齿噤喉痹。寒热。咽如鲠。又云。针入一寸。西方子云。又名大容(小肠)。
天牖二穴
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明堂云。发际上一寸陷中)。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面肿眼合。先取。后针天牖风池即瘥。若不先针即难疗。明堂经云。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下经云。灸三壮。西方子云。发际上一寸不灸。又云。发际宛宛中。主瘰寒热。颈有积气。暴聋。肩中痛。头风目眩。鼻塞不闻香臭。铜人经云。手少阳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夜梦颠倒。面青无颜色。
针入五分。不宜灸(三焦)。资生经云。铜人经明堂上经皆云。不宜灸。下经素问注乃云。灸三壮。恐凡禁穴许炙一壮至三壮也已。
天窗二穴
一名窗龙。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
针三分。明堂经云。主耳鸣聋。无所闻。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及肩痛引项不得顾。铜人经云。手太阳脉气所发。西方子云。治耳痛及痔漏颈痛(小肠)。
天鼎
(一名天顶)
二穴
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灸三壮。针三分。忌同。
明堂下经云。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中。灸十壮。素问气府注云。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同身寸之半。按甲乙经作寸半。铜人经云。手阳明脉气所发。治暴喑气哽。喉痹咽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西方子云。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大肠)。
扶突二穴
一名水穴。在人迎后寸半。灸三壮。针三分。素问注云。在颈当曲颊一寸人迎后。仰而取之。铜人经云。在气舍后一寸半。灸三壮。主舌本出。咳逆上气。咽中鸣喘。多唾喘饮。喉中如水鸡鸣。又云。手阳明脉气所发(又)。
缺盆二穴
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灸三壮。针三分。素问云。针二分。不宜刺太深。使人逆息也。明堂经云。肩上横骨陷中(素问同)。肩上是穴。铜人经云。治寒热瘰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腹大水气。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西方子云。主哽噎。胸热息贲。胁下气上冲。铜人经云。在肩下横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横骨陷中。
又云。肩上是穴。恐铜人误下字也(胃)。
人迎二穴
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脉应手。侠结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气所发。禁灸。灸之不幸伤人。针四分。铜人经云。治吐逆霍乱。脑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又)。
水突二穴
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卧(又)。
气舍二穴
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
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强不得回顾。西方子云。主肩肿。哽咽食不下也(又)。
天突一穴
在结喉下一寸。宛宛中(一作陷者中)。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
灸亦得。但不及针。其下针宜直横下。不得低手。低手即伤五脏之气。伤人短寿。明堂下经云。
一穴在项结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壮。素问气穴注云。在颈结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
刺一寸。灸三壮。甲乙经云。在结喉下五寸。明堂下经。灸小儿云。结喉下三寸两骨间。千金名天瞿。资生经校勘。在结喉下五寸是穴。明堂下经云。主咳逆气喘。暴喑不能言。身寒颈肿。喉中鸣翕翕。胸中气哽哽。西方子云。主颊舌缝脉青。暴吝气哽。喉痹咽干。咳逆喘息。肩背痛。及漏颈痛。铜人经云。阴维任脉气之会。治咳嗽上气。胸中气噎。喉中状如水鸡声。肺壅咯唾脓血。气壅不通。咽干。舌上急。喉中生热疮。不得下食。慎如药法。及辛酸等物(任)。
璇玑一穴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入三分。明堂经云。灸三壮。
主胸胁支满。咳逆上喘。喉中鸣也。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支满痛。喉痹咽肿。水浆不下。又云。主喉痈。
华盖一穴
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下经云。三壮(本云五壮)。又云。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也。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
紫宫一穴
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堂下经云。
在华盖下一寸。灸七壮。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痛。胸膺骨疼。痹痛。痰饮食不下。
呕逆上气。烦心吐血。及唾如白胶。
玉堂一穴
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主胸满不得喘息。痹痛。胸膺骨疼。呕逆上气。烦心及吐寒痰。又云。可灸三壮。
膻中一穴
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灸七七壮。
禁针。不幸令人夭。明堂经云。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禁针。不幸令人死。甲乙经云。针三分。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千金云。鸠尾上一寸。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气满如塞。可灸二七壮。及疗膈气呕逆吐涎沫。妇人乳汁少及乳不下。又云。主肺痈。明堂经云。主胸膈满闷。气短。喉中鸣。灸五壮立愈。岐伯曰。治积气干噎。慎猪鱼酒面等物。资生经云。灵兰秘典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者曰。
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然则中者。乃十二藏之一。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分布阴阳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气噎膈气。肺气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难疏云。
气会三焦。外筋直两乳间。气痛治此)。
中庭一穴
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明堂经云。针二分。下经云。
膻中下一寸。灸三壮。又云。膻中下一寸宛宛中。主食饮不下。呕逆食下还出也。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噎塞心下满。
府
(素问作前)
二穴
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堂经云。
仰卧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又云。主咳逆上气。喘急呕逆。不下饮食。胸中痛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又云。足少阳脉气所发)。主喘逆呕吐。胸满不得食(肾)。
中二穴
在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明堂经云。仰卧取之)。针四分。
灸五壮。明堂下经云。府下一寸。灸三壮。又云。主咳嗽上喘。不能食也。铜人经云。足少阳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咳嗽喘逆不得息。呕吐。上气涎出多。胸满不得食。喘悸。坐不安席(又云。足少阴脉气所发)。
灵墟二穴
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又云。足少阳脉气所发。
神封二穴
在灵墟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满不得食。咳逆乳痈。洒淅恶寒。西方子云。主胸满不得息。
步廊二穴
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鼻塞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
神藏二穴
在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咳嗽喘逆。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食(又云。足少阳脉气所发)。
少商二穴
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明堂云。白肉际宛宛中。
又云陷者中)。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不宜灸。昔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甄权针之立愈。明堂经云。针一分。留三呼。泻五吸。宜针宜灸。以三棱针刺之。令血出胜气。针所以胜气者。此脉胀腮之候。腮中有气。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诸脏腠也。忌冷热食。下经云。灸三壮(甲乙经作一壮)。铜人经曰。手太阴之脉所出也。为井。治心烦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中鸣。又云。主不能食。腹中气满。吃食无味。西方子云。主呕吐手不仁。振栗咳逆喘。及主胁下胀。耳前痛。
鱼际二穴
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一分。留二呼。素问注。针二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手太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
咳逆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
寒恶风寒。喘痹。少气不足。下湿阴痒。喉中干渴。上气。热病腹满。阴痿也。色不变。肺心痛。膈中虚。食欲呕。身热汗出。重呕吐血。目泣出短气。逆气。任阳胃气逆也。西方子云。主胃逆霍乱。唾血吐血。又主逆气。失喑不能言。及狂言。
太渊二穴
土也。在掌后陷中。灸三壮。针一分。素问注二分。明堂下经云。太泉在手中掌后横文头陷中。灸五壮(难经云。掌后鱼际下。脉会太渊。脉病治此)。又云。主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吐血及狂言。肘中痛。铜人经云。主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饮水咳嗽。烦怨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臂内痛。目生白翳。眼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干即太渊。避唐主名改之。于是书之以示世医云。
经渠二穴
金也。在寸口陷中。针二分。留三呼。禁灸。灸伤人神。铜人经云。
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疟寒热。胸背拘急痛。胸满膨膨。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
及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呕吐。针三分。西方子云。此穴不灸。
列缺二穴
在腕侧上一寸半(明堂下经云。腕上一寸)。以手交叉。食指末两筋两骨罅中。针二分。留二呼。泻五吸。灸七壮。明堂经云。针三分。日灸七壮。若患偏风。灸至百壮。若患腕劳。灸七七壮。下经云。三壮。素问注云。腕上一寸半。明堂经云。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灸三壮。主偏风半身不举。口。腕劳。肘臂痛。及疟面色不定。铜人经云。手太阴络。别走阳明。疗偏风口。手腕无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热。口噤不开。
寒疟。呕沫善笑。螈唇口。健忘。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七壮。慎酒面生冷等物西方子云。主汗出。四肢肿。小便热痛。主手臂身热。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
交两手而。凡实。则肩背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肩寒栗。气不足以息。四肢厥。喜笑。身湿摇。时时寒。主热痫惊而有所见。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螈唇口。聚鼻张目汗出如珠。寒热。掌中热。主疟寒热。及喉痹。咳嗽不止。及疟甚热。口噤不开。
孔最二穴
在腕上七寸(明堂下经云。陷者宛宛中)。手太阳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针三分。灸五壮。又云灸三壮。明堂经云。主肘臂厥痛。屈伸难手不及头不握也。铜人经云。手太阴。治吐血失音。肿痛恶血。
尺泽二穴
水也。在肘中约纹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明堂经云。肘中约纹上两筋动脉中。甄权云。在臂屈伸横纹中。筋骨罅陷中。不宜灸。主癫病。手臂不举。不得上头。
素问刺禁云。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注云。肘中谓肘屈折之中。尺泽穴中也。刺过陷脉。恶气归之。气闭关节。故不屈伸(难经言。尺之一寸外。为尺泽也。言尺脉如泽如水入大泽也)。铜人经云。手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喉上气口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西方子云。灸三壮。小儿慢惊。灸一壮。主舌干胁痛。心烦腹胀喘。振栗。主呕泄下上出。两胁下痛。主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
主掣痛。手不可伸。主肘痛时寒。肩背寒。肩胛内廉痛。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
身痛。四肢暴肿。铜人经云。灸五壮。明堂乃云。不宜灸。主癫病。手臂不举。不得上头。
既曰不宜灸矣。乃曰主癫病。是又可灸也。此必有误。且从铜人灸五壮。明堂亦云。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故也。
侠白二穴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西方子云。主咳干呕烦满。主心痛气短。
天府二穴
在腋下三寸动脉中(一云宛宛中)。以鼻取之。禁灸。使人逆气。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针四分。留三呼。又云。针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壮。不除。至有百壮者。出明堂经。其甲乙经禁灸。铜人经云。治逆气喘不得息。目眩。远视KTKT。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禁不可灸。又云。手太阴脉气所发。主头眩目瞑。西方子云。灸五壮。主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主上气喘息。呼吸喘息。不知食味。卒中恶风邪气。飞尸恶鬼语。遁尸疟病。瘤瘿气咽肿。泣出善忘。
甲乙经铜人经皆云。禁灸。明堂乃云。灸二七壮至百壮。亦甚不同矣。要非大急。不必灸。
商阳二穴
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疟。口干颐颔蛀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可灸三壮。右取左。左取右。如顷食立已。西方子云。及主胸胁柱满。
二间二穴
水也。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流也。为荥。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眼斜。又云。主多卧喜睡。肩痛。喉痹。咽如鲠物伤。忽振寒。及伤寒寒热。
三间二穴
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留三呼。
灸三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主喉痹咽如鲠(齿龋痛。多卧喜睡。胸满病腹鸣疟寒热。唇焦口干。身热喘息。目急痛)。肠鸣洞泄。又云。针入二分。西方子云。主目上插。头热鼻鼽衄血。吐舌戾颈。喜惊气热疟病。
合谷二穴
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明堂云。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
针三分。留三呼。灸七壮。今附。若妇人妊娠。不可刺。刺之损胎气(针经云。手食指大指虎口两骨间)。明堂经云。主疟寒热。热病汗不出。目不明。生白翳。支肤痂疥。遍身风疹。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疗鼻鼽衄。头痛齿龋。喉痹臂痿。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西方子云。主风。头热鼻清涕出。
阳溪二穴
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可灸三壮。慎如前法西方子明堂经云。主目痛耳痛鸣聋。咽如鲠。吐舌戾颈。妄言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漫淫烦满。及主舌本痛。
温溜二穴
一名逆注。一名池头。在腕后大上三寸。小上六寸。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经云。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是穴。主寒热头痛。喜哕衄。肩不举。癫痫病。吐舌。鼓颔狂言。及喉痹不能言。铜人经云。一名蛇头。在腕后大上五寸。小上六寸。手阳明。治口肠鸣腹痛。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癫疾吐涎。狂言见鬼。喉痹面虚肿。西方子云。在腕后大上五寸。小上六寸。主狂仆。主疟面赤肿。
下廉二穴
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兑肉。分外。斜针五分。留二呼。灸三壮。
铜人经云。治头风臂肘喘痛溺黄。针入五分。留五呼。西方子云。主肠鸣相追逐。灸五壮。资生经云。此有下廉。足阳明亦有下廉。盖在足者。乃下巨虚也。
上廉二穴
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斜针五分。灸五壮。铜人经云治脑风头痛。小便难。黄赤。肠鸣气走。疰痛。此有上廉。足阳明亦有上廉。盖在足者。及上巨虚也。
三里二穴
在曲池下三寸(手阳明穴。一云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灸三壮。
针二分。明堂经云。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主肘臂酸重。屈伸难。秦承祖云。主五痨虚乏四肢羸瘦。铜人经云。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齿痛颊颔肿。瘰。资生经云。三里有二有手三里。有足三里。此手三里也。故明堂云。一名手三里是也。铜人经云。三里在曲池下三寸。明堂乃云二寸。在手阳明穴亦云二寸。恐铜人本误。二字作三字也。
偏历二穴
手阳明络有腕。后三寸别走太阳。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五壮。铜人经云。治寒热疟风。汗不出。目视KTKT。癫疾多言。耳鸣口。齿龋。喉痹。
嗌干。鼻衄血。针入三分。明堂经云。在腕后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疟久不愈。手不及头。臂膊肘腕酸痛。难屈伸。
曲池二穴
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灸大良。可三壮。明堂云。曲池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横文头陷中(一云宛宛中)。日灸七壮。至二百壮。且停十余日。更下火至二百壮罢。忌同。下经云。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中纹头。素问注。肘外辅屈肘两骨中。千金云。肘外曲头陷中。明堂经云。主肘中痛。屈伸难。
手不得举。偏风半身不遂。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肘臂偏细。秦承祖明堂云。主大人小儿遍身风疹。皮肤茄疥也。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治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刺风疹隐痛。及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又云。灸亦良。但令断风抽气而已。西方子云。主肘寒风。臂肘细而无力。及耳痛。手不可举重。腕急肘节痹酸重。腋急痛。腕外侧痛脱如拔。肩重痛不举。身湿摇。时时寒。螈癫疾。寒热渴。
肘二穴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经云。一作肘聊。主肘臂酸重麻痹不仁。灸五壮。铜人经云。主肘节风痹。臂痛不可举。屈伸挛急。灸二壮。西方子云灸三壮。
五里二穴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灸十壮。禁针。素问气穴谕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注云。谓五里穴也。谓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又曰。五里者。尺泽之后五里。与此文同。铜人经云。治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摇。寒热瘰咳嗽。目视KTKT。疟。心下胀满。面痛上气。资生经云。五里有二。其一在足厥阴肝经部。与此穴为二。此当为手五里也。素问所谓在天府下者。指此五里也。注云。尺泽之后五里。亦指此五里也。尺泽穴。在手太阴是也。
臂二穴
在肘上七寸肉端。手阳明络。灸三壮。针三分。明堂云。在肩下一夫两筋间两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手令急其穴即闭。宜灸不宜针。日七壮。至百壮。若针不得过三五。过多恐恶。忌同。千金名头冲。局(在肩部)。铜人经云。治寒热颈项拘急。瘰。肩背痛不得举。又云。疗痨瘿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
少冲二穴
木也。一名经始。在小指内廉端(名下作则)。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
灸三壮。明堂云。灸一壮。又云。灸三壮。主烦心。上气卒心痛。悲恐畏人。善惊喜言。手拳不得伸。掌中热痛也。秦承祖明堂云。兼主惊痫吐舌沫出也。千金杨女操同。铜人经云。
手少阴脉之所出也。为井。治热病烦满。痰冷少气。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
手挛不伸。掌痛引肘腋痛。西方子云。主热病。心闷而汗不出。及主身热如火。浸淫烦满。
舌本痛。咽酸太息。
少府二穴
火也。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劳宫在手中)。针二分。灸七壮明堂云。三壮。铜人经云。手少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臂酸。掌中热肘腋挛急。胸中痛。手拳不得伸。西方子云。在手小指大节后陷者中。直劳宫。主嗌中。
有气如息肉状。主小便不利。便癃。主数噫恐悸。气不足。主阴痛。实时梃长。寒热。阴暴痛。遗尿偏虚则暴痒气逆。明堂云。主疟久不愈。
神门二穴
土也。一名兑冲。在掌后兑骨端陷中。灸七壮。炷如小麦。针二分。
留七呼。铜人经云。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少气遗溺。大人小儿五痫西方子云。笑若狂手掣挛挛。主喉痹。
阴二穴
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针三分。灸七壮。铜人经云。治失音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衄血。惊恐。西方子云。在掌后动脉中。主气惊。
通里二穴
在腕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堂云。灸七壮。主头目眩痛。
悲恐畏人。肘腕酸重。及暴喑不能言语。铜人经云。主热病。卒心中懊。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痛。实则皮肿。虚则不能言。苦呕喉痹。少气遗溺。西方子云。主热病先不乐数日烦心。
灵道二穴
金也。去掌后一寸半。或一寸。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手少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心痛悲恐。相引螈。肘挛柱满。暴喑不能言。
少海二穴
水也。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又云。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屈肘得之。针三分。灸三壮。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治齿寒。脑风头痛。不宜灸。针五分。明堂云。在肘内横纹头。屈手向头取之陷者宛宛中。甲乙经云。穴在肘内廉节后陷中动脉应手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不宜灸。下经云。灸五壮。素注云。五壮。铜人经云。手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
四肢不得举。又云。疗腋下瘰痹痛。屈伸不得。风痹疼疰病。西方子云。主头痛汗出。寒热。不恶寒。及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项强急痛。不可以顾。主气逆。呼吸噫。呕哕。羊癫疾。羊痫吐舌沫出。羊鸣戾颈。主手臂挛。主疟振寒。项痛引肘腋痛。引小腹中及目黄胁痛。铜人经云。灸三壮。明堂下经。素问注。皆云。灸五壮。上经甄权皆云。不宜灸。亦可疑矣。非大急。亦不必灸。
青灵二穴
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灸七壮。明堂下经云。灸三壮。铜人经云。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头痛振寒。目黄胁痛。
极泉二穴
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灸七壮。针三分。铜人经云。治心痛干呕。
四肢不收。咽干烦渴。臂肘厥寒。目黄胁下满痛。
少泽二穴
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灸一壮。针一分铜人经云。一名少吉。手太阳脉之所出。为井也。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螈头痛咳嗽。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西方子云。主口热口干。咽中干口中热唾如胶。主振寒。小指不用。
前谷二穴
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一壮。明堂云。灸三壮。
铜人经云。手太阳脉之所流也。为荥。治热病汗不出。疟癫疾耳鸣。颔肿喉痹。咳嗽衄血颈项痛。鼻塞不利。目中白翳。臂不得举。又云。主目眩淫淫。转甲小指痛。西方子云。
主目泣出急痛吸咽偏肿不可以咽。臂肿痛。肘挛。疟。寒热。目上插。小便赤。
后溪二穴
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灸一壮。针一分。明堂经云。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壮。主疟寒热。目生白翳。肘臂腕重。难屈伸。五指尽痛。不可掣铜人经云。手太阳脉之所注也。为。治目赤。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肘臂挛急。西方子云。主目泪出。烂有翳。耳鸣鼻窒。喘息不通。肩痛。臂肘挛急风眩身寒。泣出而惊。热病不出汗。身热恶寒。
腕骨二穴
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三呼。铜人经云。
手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
狂阳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疟。头痛。烦闷。惊风螈。五指掣不可屈伸。西方子云。主颈项痛不可顾。目泣出。颔痛。引耳嘈嘈无所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臂腕急。外侧痛如脱。烦满狂言。臂肩疼。疟乍寒乍热。
阳谷二穴
火也。在手外侧腕中。(素问作兑)骨下陷中。灸二壮。针二分。留二呼铜人经云。手太阳脉之所行为经也。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上下牙齿(龋齿)痛。臂腕外侧痛不举。戾颈。妄言吐舌。不得左右顾俯。螈。头目眩痛。西方子云。主项强急痛。目痛赤。颔痛引耳嘈嘈无所闻。自啮唇。肘痛时寒。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乍寒乍热。主疟。若笑若狂。痔痛。腋下肿。
养老二穴
在手踝骨上空一寸陷中。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手太阳。主肩欲折。臂如拔。手臂疼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支正二穴
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灸三壮。针三分。明堂云。在手太阳腕后五寸。
去养老穴四寸陷中。灸五壮。主惊恐悲愁。肘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也。秦承祖云。兼治五劳。四肢力弱虚乏等病。铜人经云。治寒热颔肿肘挛。头痛目眩。风虚惊恐。狂惕生疣目。西方子云。主颈肿项痛不可顾。狂言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痛而强。振寒寒热。
小海二穴
土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灸三壮。
针二分。铜人经云。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治寒热龋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肿。少腹痛。四肢不举。西方子云。灸五壮。主项强急痛不可顾。痫发。螈狂走。
不得卧。心中烦。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疟背振寒。及风疟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
中冲二穴
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针一分。明堂云。灸一壮。
主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烦满舌本痛。秦承祖云。兼主神气不足失志也。铜人经云。手厥阴心主脉之所出也。为井。西方子云。主肘中痛。掌中心热。心痛浸淫
劳宫二穴
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横文动脉中。屈无名指着处是。灸三壮。
明堂经云。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不得灸。灸令生息肉。日加忌同。素注云。灸三壮(一名掌中)。铜人经云。手厥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中风喜怒。悲笑不休。
手痹。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胸胁支满。黄胆目黄。又云。主手掌后痹手痹。白屑起。西方子云。主喉嗌痛。主呕吐。主风热。心中悲喜思慕。喜笑不止。及口中烂。掌中热。主热痔。咳溺溺血。资生经云。赵岐释孟子云。无名之指第四指也。今日屈无名指着处是穴。
盖屈第四指也(无名指。当屈中指为是。今说屈第四指。非也)。
大陵二穴
土地。在掌后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手厥阴脉之所注也。为。治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若饥。喜悲泣惊恐。目赤。小便如血呕逆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西方子云。主心痛。咳逆寒热发。手掣手挛。及主风热善怒。心中悲喜。思慕欷。喜笑不止。主心下澹澹。主掌中热。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主疟乍寒乍热。主咳喘。主呕血。主胸中痛。主痂疥。
内关二穴
在掌后去腕二寸。别走少阳。针五分。灸三壮。西方子云。主面赤热主目KTKT。昏夜无所见。主目赤支满。中风肘挛。实则心暴痛。虚则心烦惕惕。
间使二穴
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下经云。七壮(千金云。腕后三寸。或云掌后陷中)。又云。主卒狂惊悸。臂中肿痛。屈伸难。岐伯云。主鬼神邪也。铜人经云。手厥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心悬如饥。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喑不得语。咽中如鲠。西方子云。灸七壮主心胸痹背相引。主嗌中如扼。主肘内廉痛。主热病烦心。喜哕喜动为热。
门二穴
去腕五寸。手厥阴。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治心痛衄血。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及呕血。西方子云。在掌后去腕五寸。
曲泽二穴
水也。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素问注云。
内廉下。铜人经云。厥阴心主脉之所入也。为合。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胗。臂肘手腕善动摇。又云。主心下澹澹。时螈喜摇头。颜清汗出不过肩。伤寒病温温身热。西方子云。主呕涎或血。掣痛手不可伸。
天泉二穴
一名天湿。在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针六分。灸三壮。铜人经云。
治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间臂内廉痛。
(附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HT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
或嗔骂无度。或者蜚蛊向导。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夫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多鬼断之。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去。验有实。立得向导。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根据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根据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劫。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
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三下。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也。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
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尺泽横文外头。接白肉际。名鬼巨。火针七。三下。此即曲池穴。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根据俞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
说其最重也。
经验方云。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兼手足麻木。此是风将中之候。不问是风与气宜速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七穴。两边根据次序自上及下灸之。如灸稍迟。气塞涎上。或失音将欲绝者。便可根据此次序灸之。艾炷如苍耳大。各灸三壮。足三里灸五壮。轮日以次灸之。至随年壮乃止。大凡每遇春秋二时。可于此七穴时复灸之。以泄风气。如体中素有风气者。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此法可灸卒死。医书云。凡民风发强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者。是何病。谓入藏故也。有风病者不可不知此灸法。又云。先贤论曰。风中脉则口眼邪。风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中风。古方虽用续命防风等汤。然此只可扶助疾病。若要救危急收全功。必须火艾灼灸为良。又云。凡向左者。谓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凡向右者。谓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其艾蛀大如麦粒。各灸二七壮。
宜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又云。凡觉手足或痛或麻良久乃已者。是风将中腑之候宜灸百会等七穴。病在右即灸右病。在左即灸左病。如因循失灸。手足已废者。春较秋灸秋较春灸。以取尽风气手足轻安为度。
凡风多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
治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
肺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
诗曰∶肺气喘促满胸堂。偃卧燥异常。口鼻之间须要白。寻衣肺坏色忧黄。
资生经。王氏云。若急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语。或少气。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夕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当立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言与肺病相似。然若缓。可经久而死。
治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
肝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肝家踞恕不低头。左胁偏疼筋急搜。额目唇青为可疗。目黄目白使人愁。
治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若唇正赤。尚可治。
心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心风偃卧热而喑。唇赤其身有汗青。白黑青黄唇上见。停停时悚扁医惊。
治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汗出者尚可治。
脾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脾中风兮肌肉。踞而腹满吐咸酸。唇并肢体通黄疾。手足眸青疗已难。
治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现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
肾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肾中踞而腰脊痛。面浮耳黑贼风生。胁无黄迹能痊愈。直发泥容旦暮倾。
治胃中风者。腹满填胀。隔塞不通。张口喘息。额上多汗。孙地仙所谓新食竟取为胃气是也或曰。风中诸脏。不关诸府。是亦一说。然胃为水谷之海。五脏皆取气于胃。故并存之。
胃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胃病根源饮食来。抬肩喘息气难开。口张额汗腹中满。浮诊双开脉大哉。
治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
大肠俞灸百壮。可服续命汤。
治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
第二椎上。及第五椎上。灸各十壮。齐下火柱如半枣核大。立瘥。
治中风半身不遂。资生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风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急灸三里绝骨四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以驱逐风气于疮口出。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常令两脚有疮为妙。
治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七处齐下火。各三壮。风在左灸右。右灸左。
穴百会耳前发际肩井风市三里绝骨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录。根据法灸。无不愈。
治风中府。手足不随。其状觉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将中府之候。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者废。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取尽风气集效。
穴百会曲鬓(一作发际)肩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治风中藏。气塞涎上不语极危者。下火立效。其状。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此将中藏之候。不问风与气。但根据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日别灸随年壮。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风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此能灸暴卒。
穴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集效方云。治风莫如续命防风排风汤之类。此可扶助疾病。若救危急。必火艾为良。此论亦当。
资生经云。范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间。口眼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金虎丹加腻粉服至四丸半。气不通。
涎不下。药从鼻中出。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通。吐几一碗许。继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尔后。不觉意思少异于常。心中愦乱。
即便灸百会风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根据而用之立效。
凡气塞涎上不能语。心中风候也。巢氏病源常论之。古方虽谓但得偃卧闷绝汗出者。心中风之候。恐未尽也。范公灸得气通。盖灸百会之力。其吐几一碗。下十行者。岂服金虎丹加腻粉所致耶。
治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以经取之。穴风池治中风支满。短气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闭塞。穴肝俞治偏枯不能行。大风暴不知人。卧惊。视如见星。穴阴跷治卒中风不识人。穴临泣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头痛。穴解溪治中风善恐。悲笑不休。手痹。穴劳宫治中风肘挛。实则心暴痛。虚则心烦惕惕。头风耳后痛烦心。足不收失履。口眼僻。
头项痛。牙车急。穴内关完骨治心中风。语悲泣。穴心俞治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发觉不自觉。或满口吐沫。心惊。烦健忘。穴百会治狂易大风。穴昆仑治风腿脚不随。灸巨虚上廉二穴。各灸三壮。
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穴照海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药。穴天井治青风心风。穴百会治偏风热风。穴肩治肝风占喉。其口不能言。穴鼻下人中大椎肝俞灸五十壮。余处随年壮(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壮良)。
治心风寒。穴心俞。灸各五十壮。
治心风。穴心俞两边各一寸二分。灸各五七壮。
治心风。食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痛。四肢羸露。不欲食饮。鼻血。目视KTKT不明。
肩头胁下痛。小便急。穴肝俞二穴。灸二三百壮。瘥即止。一云灸心俞。
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穴足大指下横文。急灸随年壮立愈。
内踝筋急不能行者。内踝上。急灸四十壮。
外踝筋急不能行者。外踝上。急灸三十壮。立愈。
眼戴精上插。目两后。灸二七壮。
不能语。第三椎上。灸百壮。
不识人。季肋头。灸七壮。
眼反口噤。腹中切痛。阴囊下第一横理。灸十四壮。灸卒死。亦良。
治大风卒风。缓急诸风。卒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节。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张。始觉发动。穴神庭灸七壮次曲差次上关次下关次颊车次廉泉次囟会次百会次本神次天柱次陶道次风门次心俞次肝俞次肾俞次膀胱俞次曲池次肩次支沟次合谷次间使次阳陵泉次阳辅次昆仑(以上各七壮)。
治风。穴上星灸二百壮。前项二百四十壮。百会二百壮。脑户风府各三百壮。
治百种风。脑后项大椎平处。两箱量二寸三分。须取病患指寸量两箱。各灸百壮。得瘥。
治风耳鸣。从耳后量八分半里许有孔。灸一切风得瘥。狂者亦瘥。两耳门前后各百壮。
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能语。及肉痹不知人。第五椎名曰藏俞。灸百五十壮。三百壮便愈。
治风。腹中雷鸣。肠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僵。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穴大肠俞。灸百壮。三日一报。
治风。穴液门灸五十壮。
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穴绝骨。灸百壮。
治恶风邪气泣出。喜妄。穴百会天府曲池列缺治风入腹中。穴涌泉治耳中风生。穴商阳治大风目痛。及目外疼。穴临泣治面黑湿风。穴关冲治风。从头至足。面目赤。穴解溪治风寒热。穴液门治手中风热穴内关治头身风热。穴间使治风。身寒。穴后溪治胸中寒如风。壮及治。头眩两颊痛。穴侠溪治肺寒。穴肺俞。灸百壮。
治肾寒。穴肾俞。灸百壮。
治大风逆气多寒。穴大横王氏云。乡里有人。忽觉心腹中热甚急。投药铺说其状。铺家以为此中风之候。与治风药而风不作。予中心藏之。至夷陵。见一太守。中夏忽患热甚。不免以水洒地。设簟卧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中风。数日而殂。人皆咎其卧冰簟而用扇也。暨到澧阳。见一老妇人。夏中亦患热。夜卧厅上。次日中风。遇其子预合得小续命汤服。更召医调理。数日愈。始知人之中风。心腹中多大热而后作。而小续命汤。不可不服也。王令患风。医以青州白丸子。排风汤。续命汤。四物汤。黄建中汤。术附汤。嘉禾散。合为一处。同和分数服。每服水一碗枣三枚。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自后与人服皆效。周户传三汤四散子。用四君子。排风。续命汤。嘉禾急风正气匀气散。一切风疾。无不瘥。又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等汤。神精丹茵芋酒更加灸必愈。
治热风。两乳头各灸一七壮。足外踝后一寸。各灸三壮。顶中旋毛灸一七壮。
治风。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僻。头项摇痛。牙车急。穴完骨。
治风身热。穴后溪治风。十指筋挛不行屈伸。两手踝骨上。各灸一七壮。
治大风。单服炼成松脂癞风药。服半月后。两腰眼各灸七壮。
治中风。手足不随。穴百会肩听会曲池三里悬钟风市等七穴。左治右右治左。以取尽风气轻安为度。
治绕踝风。刺曲池二穴。如绕外踝痛。兼刺丝络二穴。如绕内踝痛。兼刺大都二穴。
针入三分。如前痛。兼刺行间二穴。针入六分
治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大椎。次两耳门前脉。
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是。次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
治脾风。穴脾俞。脊两边灸各五十壮。凡人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藏俞。
是脾穴。此法甚妙。
治脾风者。总忽为八风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穴百会灸五百壮。次本神。
次承浆。次风府。次肩。次心俞。次手五里。次手髓孔。次手少阳。次足五里。次足髓孔。次足阳明。各灸五百壮。
治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及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随。卒病欲死。不能语。肺中风不能言。穴天窗。先灸五十壮(息火)。百会仍移灸五十壮毕。天窗还灸五十壮。若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状。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效。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
悉皆灸三壮。无不愈。神良。决定勿疑。不至心者勿浪为灸。
巢氏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脾受风邪。故舌强不语。三阳之经并络入额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得开。
治卒中风口噤不得开。机关(千金翼名颊车)二穴。各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
治卒中风口。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蜜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烧艾令燃灸七壮。瘥。右灸左。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
治中风口。手交脉灸三壮。左灸右。右灸左。炷如鼠屎形。横安两头下火。
治口。穴刺承泣。
治风中脉。口眼斜(若久不治。亦传入脏。慎不可忽)。穴听会颊车地仓经验方云。自崇宁壬午年五月间。忽口眼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后右手足麻无力。
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取金虎丹加腻粉服至四十丸半。气不通。涎不下。药从鼻中出。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通。吐涎几一碗许。继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复。方觉意思惺快。每遇心中愦乱。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回知灸有神圣之功。非药所能及也。甲申十月既望正思识。
治风中。穴列缺。二穴别走阳明者。灸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治风失音不语。穴合谷。各灸三壮。
治不能言。穴通里治中风口僻。口吻口横纹间灸。觉大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手中指节上灸一炷。
治口斜。耳垂下麦粒大。艾灸三壮。左灸右。右灸左。
治风寒之气客于脏间。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音。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穴百会。灸百壮。针入三分。补之。
治中风卒失声。声噎不出。穴大椎旁一寸五分。又刺耳下。停针之。
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
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壮。
如到作某字形。男度左。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灸之。各一百壮愈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刺水沟针入四分。次针颊车。令人侧卧。张口取之。针入四分。得气即泻。
治中风不能语。第二椎或第五椎上。灸五十壮。
治风入脏。使人喑哑。卒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僻者。口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灸。随年壮报之。至三日不瘥。更报之。
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穴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三里等七穴。
左治右。右治左。以取尽风气。神清为度。其病并根据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一则不中穴。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则虽及其分。气不至出针。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或有随针而卒者。一则不知刺禁。假令刺中心即死之类是也。二则不明脉候。假令下痢。其脉忽大者。死不可刺之。凡针灸者。先须详审脉候。观察病证。然后知其刺禁。辨其经络穴道远近。气候息数。深浅分寸。然后知其病刺之。获时而愈矣。不可一途而取。不可一理而推之治中风失音。刺任脉天突一穴。在结喉下一寸宛宛中。阴维之会。针入五分。次针手少阴经神门二穴。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针入三分。次针手少阳经支沟二穴。
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中。针入三分。次针足少阳经涌泉二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针入五分。如舌急不语。刺哑门一穴。在后顶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针入二分。如舌缓不语。刺风府一穴在顶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针入三分。
治偏风口。手腕无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热。口噤不开。穴列缺。
治偏风口目。牙车脱臼。穴下关治偏风口眼。耳中如蝉声。穴上关治偏风口面。颈项痛。不得顾。小便赤黄。喉痹。颊肿。穴完骨治偏风口面肿。穴承浆治偏风口。穴冲阳地仓治偏风口。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或唇肿痛。穴迎香治冷风湿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穴环跳治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急。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筋骨酸痛。
又治手不得向头。穴肩(若灸偏风。可七七壮。不宜多)。
治偏风半身不遂。刺风疹疼痛冷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身难。隐脉风。臂肘细无力。穴曲池治偏风半身不遂。穴阳陵泉环跳曲池治大风偏枯。半身不遂。穴照海治偏风。腰腿手足不仁。穴上廉治半身不遂。穴下昆仑委中治偏风。穴地仓承山上廉下廉治手足偏枯。穴阴跷治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穴灸百会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忌右尔。若得此疾后。风药不宜暂阙。常令身上灸疮可也。最忌房室。或能如释道修养。方能保其无他。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次风池肩。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三里。绝骨。不必拘旧经。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
但按酸疼处灸之。若两边灸亦佳。但当自上而下灸之。
治偏枯。手足不能伸。穴刺委中试效方云。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迎先师于京师治之。至则以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黑。又且胶。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药三月。病良愈。
治偏风。宜针下项七处。灸亦得。穴风池肩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巨虚下廉治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穴上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
治风劳气咳嗽。胸中郁郁。身热目眩。穴大杼治风劳食气。穴大椎治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喘气卧不安。穴风门治风劳。腰脊痛。穴膀胱俞治风劳。臂肘不仁。穴附分治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穴五里治风劳失精。身体极痛。泄水下痢脓血。阴肿痛。穴曲泉治风劳腰痛。穴膀胱俞关元治风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风劳。穴伏免。灸脑户五壮。针三分。补之。
治风劳发背痈疽。
用麻绳一条。蜡过从手中指第二节。量至心坎骨截断。须直伸臂折过。自前项下取中。
缠至后心相对令齐闭口。量两吻阔狭以此为则。对灸七壮。神效。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也。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治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
刺大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针。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井俞。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
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先取然谷后取太溪(皆先补之)资生经云。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治温病。穴颞灸阴毒伤寒法。其状不躁。不渴。唇青。腰背重。咽喉及目睛痛。心腹烦疼。舌缩面青吃噫气喘。呕逆冷汗。向暗不语。
以生葱约十余茎。去根粗皮。颠倒纸卷。径阔二寸。勿令紧。欲通气。以快刀切。每一饼子高半寸。安在脐心。用熨斗火熨葱。软易之。不过十余次。患人即苏。后服正气药。
灸结胸伤寒法。其状胸满短气。按之即痛。或吐逆满闷。或大便不通。诸药不能救者。
以巴豆七粒和皮。肥黄连七寸。去须。同捣烂作一丸。安在脐心上。以手按之。稍实。
捻艾皂子大于药上灸。甚者。不过三五壮立愈。续用补药一二日。若病半月。微有气皆疗。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葱熨法。
以葱用索缠如盏许大。切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先以火。一面令通热艾。勿令灼人。及以热处。搭病患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熨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患当渐醒。手足温。有汗则瘥更服四逆汤辈。温其内。万万无忧。王氏云。予伯兄病伤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复可入。用此遂瘥。集贤校理胡全夫。用此拯人之危。不可胜数。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穴巨阙上脘胃脘各灸五十壮。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
治伤寒若病者。三四日以上。
宜先灸胸上二十壮。又灸颞二穴。又灸风池二穴。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又灸肝愈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
资生经云。凡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问亦云病甚者。
为五十九刺。所以泻诸阳胸中胃中四肢五脏之热也。若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可刺太泉。
未满五日。禁针。然而千金于头痛身寒热病。乃灸巨阙上中脘三处。岂亦是阴证耶。其状盖云。或涩涩欲守火是也。医者当辨之。
治热病。卒心中懊。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痛。实则支肿。虚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气遗溺。穴通里疗天行伤寒。穴中脘治伤寒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常湿。不能食。穴膈俞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一作喜)惊及掌热。胸痛。口热咽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眼痛。穴少冲治伤寒余疾。皮肤干燥。穴曲池治热病先不乐数日。穴通里治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穴鱼际阳谷治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穴尺泽治头身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穴肾俞治气热身热。气喘寒热口干。身热喘息。目急痛。善惊。穴三间治热病。寒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穴鱼际治热病烦心。闷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舌本痛。穴中冲少冲关冲劳宫大陵阳溪天间使治热病。烦心喜哕。胸中澹澹。喜动而热。穴间使治烦心喜呕。穴巨阙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穴曲泽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强痛。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
虚则生疣。小者如疥。穴支正少海治振寒颈项痛。穴天井治热病挟脊痛。穴委中治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噎。鼻鼽出清涕。穴风门王氏云。阴毒沉困。药饵难为工。但灸脐中三百壮。艾如半枣。手足不暖。不可治也。
或心迷耳聋叫不应。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汤。救数人矣。若复渴。则煎五苓散与服。或煎人参汤。服皆效。又云。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服。而不消也。
治伤寒结胸。穴支沟间使行间治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俱浮。穴合谷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心下痛不可忍。穴中脘气海治伤寒小腹上有气冲者。穴天枢气冲三里三阴交治伤寒手足逆冷。穴大都内庭太溪行间治伤寒交汗不出。穴风池侠溪鱼际经渠内庭治伤寒胸中热不已。穴大杼风门中府缺盆治伤寒胃中热不已。穴中脘三里上廉下廉气冲治伤寒四肢热不已。穴云门肩委中腰治急食不通。并伤寒水结。穴三间合谷承山治阴证伤寒。四肢厥冷。腹痛吐利。身强烦躁自汗。脉沉细。或面赤。
凡三阴中寒皆灸之。穴陷谷。灸三七壮。体温脉通汗出效。不尔。再灸加艾倍之。
治卒得食病似伤寒。其人但欲卧。七日不疗。杀人。又按其脊两边。当有陷处。正灸陷处两头各七壮。则愈。
治伤寒始得一二日。
上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炷益良。用之验。大椎平肩斜齐。高硕者是也。
仍不得侵项分取之则非也。上接项骨。下齐肩。在椎骨节上是。余穴尽在节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厘。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黄帝针灸经。
治断温病。令不相染着。及治时气瘴疫。
上用蜜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
治阴毒伤寒灸法。
用干艾叶捣熟去灰。作艾炷。灸脐下一寸三分。名气海。二寸丹田。三寸关元。五十壮至二三百壮。以手足渐温。人事稍苏为可治。
治阴证伤寒灸法。
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二寸丹田。
三寸关元。皆可灸。
治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砚子骨尖上三炷。男左女右。
治伤寒热盛烦呕。穴大椎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穴悬厘鸠尾治时气病起。诸复劳灸法。
男初觉。便灸阴三七壮。若已尽。甚至百壮即愈。眼无妨。阴道疮复常。
治伤寒热甚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为头上五行。以克越诸阳之热也。穴大杼膺俞缺盆肾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泻胃中热也)云门巨骨委中脑空(此八者以泻四肢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背之左右。故病甚者。当刺之。凡刺之法。吸则纳针。得气则泻。勿令迟缓。起似发机。故针经曰。热者疾之。
刺热病汗不出。夫伤寒热病汗不出者。荣卫不交。阴阳不和。故汗不出。当刺腹结。腹舍通其经络。和其阴阳。令汗得出。
手阳明有商阳、合谷。手太阳有腕骨、阳谷。足少阳有侠溪。足阳明有厉兑。手厥阴有劳宫。
凡此七穴。皆刺热病汗不出。随经辨脉。调其阴阳。合其荣卫。令得汗出。又十二经之荣。皆治身热。为主身热皆南方火。故经曰。荣主身热。皆可刺也。
刺伤寒结胸痞气。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皆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包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胃中结痞。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腕中腕下腕。应痞结而泻之。
治伤寒三阳头痛法。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而取之。
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穴腕骨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穴合谷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穴阳池丘墟风府风池以上数穴。刺三阳之头痛法也。
治伤寒三阴腹痛法。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随经取之。
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穴太冲太渊大陵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心胞。刺穴太溪大陵如脉细沉。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穴太白神门三阴交以上数穴。刺三阴腹痛之法也。
灸少阴原救脉法。
治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太溪者。足少阴肾之原。少阴病属水。阴气太盛。阳气不得营。故泻阴补阳。阴毒伤寒。体沉四肢俱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脉属少阴故同法泻阴补阳也。
辨伤寒药附针灸法。
伤寒经与表合。针与药自汗出。遂漏不止。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伤寒经与里合。
灸太溪七壮。与通脉四逆汤。此太阳少阴表里之法。故表可针太阳也。里可灸少阴也。
伤寒刺期门。
太阳病头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穴。
头痛冒眩。太阳经病。可发汗。心下痞满。邪传里也。不可发汗。刺肺俞夺其邪气。二穴皆在太阳经也。是高下之刺也。妄发其汗。内亡津液。传属阳明。故谵语不止。未太实者。当泻肝经。刺期门。恐传入于脾胃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从刺期门。腹满谵语。太阴阳明经也。脉浮而紧。肝脉也。故夫乘妻名曰从。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发热。啬啬恶寒者。肺病也。大渴者。上焦有热也。自汗者。表虚也。小便利者。里和也。
妻来乘夫。名曰横。当刺期门。
灸伤寒咳逆法。
十便良方云。有患霍乱吐痢者。垂困。忽发咳逆。半日之间。遂至困。始有人云。有灸咳逆法。凡伤寒及患疾得咳逆。皆为恶候。投药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咳逆已定。其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灸左。女灸右。只一处。火到当即瘥。若不瘥。则多不救矣。
治脉微细不见。一时无脉者。
以圆利针。刺足少阴经复溜二穴。在内踝上二寸陷中。针至骨顺针往下刺之。候回阳脉生大。乃出针。
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穴中脘治热病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痛。穴刺陷谷。足先寒上至膝。乃出针。
治伤寒气热身热喘。穴三间治伤寒过经不解。刺足厥阴经期门二穴。使经不传。凡治伤寒。辨其足三阴三阳经。审而刺之。仲景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此之谓也。
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穴温溜治热病头痛。身热引目外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而赤皮痛。穴悬颅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穴悬厘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穴少泽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穴神道关元治头痛食不下。穴三焦俞治热病先头重项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穴太白治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穴温溜治痛头。穴鱼际液门中渚通里治头痛。穴天池治头眩痛。穴支正治头痛颠颠然。穴通里治头痛汗不出。穴鱼际资生经云。治伤寒头痛药多矣。惟浓煎五苓散服。必效。不必针灸。予屡与人。皆效故也。
治头痛。穴风池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身热。项强。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生疣痂。穴少海支正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心澹善惊。手清。逆气呕唾。肘善摇。头颜清。汗不过肩。穴曲泽治气热身热。寒热。口干。喘息口急痛。善惊。穴三间治寒热项适历。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木不举。穴肩贞治伤寒余热不尽。穴曲池治寒热好呕。穴商丘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穴中府膈俞(又云。膈俞主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当湿。不能饮食)治寒热凄索。气上不得卧。穴支满肩井关冲治寒热掌中热。穴列缺治伤寒振寒。颈项痛。穴天井治振寒而欠。穴冲阳治身热恶寒。穴后溪治伤寒热盛烦呕。穴大椎
治骨寒热。汗注不止。穴复溜治寒热解散。淫泺颈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穴至阳治身解寒淫泺。酸不能久立。穴光明治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穴哑门治洒淅寒气。穴陶道神堂风池治洒淅畏寒。厥逆。穴阴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穴鱼际治发寒热。穴浮白治头重身热。穴肾俞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穴颅囟治身热。穴太白阳纲治身体烦热。穴曲差治劳疾羸瘦。体热。穴脑空治寒热喘满。穴肺俞治寒热胸膈满。穴天池治乍寒乍热。穴少冲治寒热。穴神道少海治振寒。穴胆俞治洒淅振寒。穴临泣治虚热洒淅。毛竖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头痛甚。汗不出热烦心。少气不足。穴鱼际治寒热骨痛。穴膈俞治身寒热。穴天突治身寒热。引项强急。穴脑空治寒热。穴飞扬光明治脏腑积聚。心腹满。腰背痛。饮食不消。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穴三焦俞。随年壮。又胃脘穴灸百壮。乃灸至千壮止。
治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穴脾俞。并椎三穴。各灸七壮。
治盗汗。寒热恶寒。穴肺俞(随年壮。针五分)。阴都百壮。
治多汗寒热。穴玉枕。五十壮。
治三焦寒热。穴小肠俞。灸随年壮。
治膀胱三焦津涎下。大小肠寒热。赤泄。洞痢。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穴三焦俞。灸五十壮。
治身体腰脊如解。及治寒热。
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尾窍骨也。以年为壮数。视背椎陷者灸之。举背肩上陷者灸之(穴也)。两季胁之间灸之(章门穴也)。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阳辅穴也)。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侠溪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经阙其名)。下陷脉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后灸之(昆仑穴也)。膺中陷骨间灸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阳池穴也)脐下三寸灸之(关元穴也)。灸毛际动脉灸之(气冲穴也)。膝下三寸分间灸之(三里穴也)。
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冲阳穴也)。巅上一寸灸之(百会穴也)。
治身体腰脊如解。穴涌泉
治腹痛而热。穴行间治腹中热。穴中极治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少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间三寸灸之。
治身体热腹痛。穴气冲治腹中热。喜渴涎出。是蛔也。手持之物令得移。穴刺中脘穴。亦不可容易针治腹中大热不安。穴气冲治寒热入腹。穴关元治久冷。穴天枢灸百壮。
治腹寒。穴阴陵泉三阴交治腹中寒热。穴隐白疗热风冷痹。穴下廉治寒热。穴上关治寒热。亦主下部寒热。穴飞扬治寒热。穴哑门治乍寒乍热。穴少冲治但是积冷虚乏病。穴宜灸关元。
治脏腑久积冷气。心腹胀满。穴三里治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穴天枢治冷气。穴中极治冷气。穴漏谷会阳治六腑气寒。不嗜食。穴下脘治冷气上冲心。穴气海治腹中寒。冷气胀满。穴隐白治上气冷发。腹中雷鸣。穴太冲治结气寒冷。穴太仓。灸百壮。
治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也。穴关元。灸百壮。
治心下寒。穴商丘治心寒冷气上。穴鸠尾。少冲商丘龙颔灸百壮。
治寒厥惊狂。穴阳交治腹寒气满。穴冲门资生经云。五劳六极。复生七伤。变生七气。积聚坚牢如杯。留在腹内。心痛烦冤。不能饮食。时来时去。发作无常。寒气为病。则吐逆心满。热气为病。则恍惚闷乱。长如眩冒。又复失精。宜服和剂局方七气汤。若冷气忽作。药灸不及。只用大针。微刺诸穴与疼处。须臾即定。神效。
治胃中热。穴三里。灸三十壮。
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穴水道。灸随年壮。
疗头风。穴百会脑空天柱疗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主如花。右主如果。穴神聪疗头风热痛。头肿风痫。穴前顶疗风眩目KTKT。额颅上痛。穴后顶疗头风目眩。穴上星治头风目眩。面赤肿。穴前顶治头风。穴下廉五处神庭治风头眩。善呕烦满。穴神庭治风头眩头痛。穴天牖风门昆仑关元关冲治风眩。偏头痛。穴前顶后顶颔厌治风头眩。颜清。引颔痛。穴上星治风头眩。头痛颜清。穴囟会治风头耳后痛。烦心。穴完骨治痿厥风。头重痛。穴跗阳治胸中寒如风状。头眩两颊痛。穴侠溪治风头痛。穴肾俞攒竹承光丝竹空脉和治头眩风闷。穴五处治风头热。穴合谷五处疗头风面肿。目眩。项强不得转。穴天牖治头风生白屑。多睡。穴囟会针佳。以油盐揩发根。头风永除。
治头风肿痒。穴眉冲(针)疗头目眩痛。穴通理百会疗头眩。穴阳谷王氏云。论头痛本于大寒。内至骨髓。则头风者。亦本于风寒入脑也。本氏方论。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或者妇人无巾以御风寒焉耳。男子间有患之者。非头上少发。必其囟会前顶之发秃也。欲灸头风。先宜囟会。百会。前顶等穴。其头风连目痛者。当灸上星。神聪。后顶等穴。
予尝自灸。验效。教人灸亦验云。
治头风。灸后顶穴。在百会后一寸五分。强间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壮。兼治癫疾。并摇头口所入也。各灸三壮。
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刺手少阳经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
完骨下。发际上。针入五分。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之。面肿眼合。取足太阳经二穴。在背俞部第三行。肩膊内廉。侠第六顾下。两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之所发也。针入六分。留三呼。泻五吸。后针天牖风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针。即难廖其疾也。此皆久病流注之法。今举此为例。学人宜须审详。
治头风面虚肿。穴上星治目黄头肿。穴脑户
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穴解溪承光治头痛振寒。汗不出。穴胆俞治头痛振寒。穴大杼治头痛风寒汗不出。穴哑门治头痛。穴合谷天池丝竹空鱼际四白天冲三焦俞风池。
治寒热头痛。进退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穴神道治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穴阳溪治厥头痛。面浮肿。风逆四肢肿身湿。穴丰隆治头重鼻塞。风寒从足小指起。脾上下带胸胁痛无常。转筋寒热。汗不出。烦心。穴至阴治头痛振寒。目黄胁痛。穴青灵治脑旋目运。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无时。项强不可顾。穴强间。
治头痛肩背急。穴昆仑治头痛颈项急。不得顾。目眩。穴风府治头痛项痛。穴曲池疗身热头痛。不可反侧。穴颅息疗头痛甚。汗不出。穴鱼际疗头痛。穴脑户疗头目眩痛。穴百会通里疗头痛如破。身热如火。穴命门中冲疗寒热头痛。善哕。衄血。肩不举。穴温溜疗醉后酒风发。头重皮肤肿。两角眩痛。穴率谷治头痛。穴天柱陶道大杼孔最后溪(一作本神)治头肿痛。穴脑户脑空通天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汗出。穴大陵头维治头痛如锥刺。不可动摇。穴窍阴强间治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穴目窗中渚完骨命门丰隆太白外丘通谷京骨临泣小海承筋阳陵泉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穴神庭水沟治寒热痹头痛。穴消泺治头痛。穴五处治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着其气。逆而上行。谓之肾厥。宜灸关元百壮。服玉真丸。
治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寒留于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
齿亦痛。穴曲鬓七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宜白附子散。
治头痛头风。耳后痛。脑空等。穴小海完骨治癫疾头痛。穴天冲素问尝论。有数岁头痛不已者。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
名曰厥逆头痛。亦有肾厥。肝厥头痛者。如本事方所谓。下虚者。肾虚也。肾厥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肝厥则头晕是也。皆可随证治之。若真头痛。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矣。人而患此亦末如之何。要之亦有所自。其在根本不固耶。若欲着艾。须先百会囟会等穴。而丹田气海等穴。尤所当灸。以补养之。毋使至于此极也。
治风眩。偏头痛。穴前顶治风痰头痛。穴丰隆治头偏痛。引目外。穴悬厘治头风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急。耳鸣。好嚏。颈痛。穴颔厌治头偏痛。穴后顶治头半寒痛。头眩目痛。穴玉枕治头项偏痛。穴正营治热病头痛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赤。身热齿痛。穴悬颅治头偏痛。烦心不欲食。穴悬厘治偏正头痛。穴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眉攒头痛不可忍者。穴解溪治头眩痛。穴昆仑解溪曲泉飞扬前谷少泽通里
治脑旋(资生经)。穴强间治头旋脑痛。头风。脑重目如脱。项如拔。项强痛罔顾。穴天柱治脑风疼不可忍。穴玉枕治脑风头痛恶风寒。穴承灵治脑风头痛不可忍。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穴脑空治脑风头痛。穴上廉治脑两角强痛。穴率谷疗头风脑疼。穴哑门疗脑疼。穴风池治脑风。穴少海治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穴上星。灸五十壮。
治脑热疼甚。穴囟会强间王氏云。患脑热疼。甚则自床投下。以脑柱地上。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终不已。服诸药不效。人教灸囟会而愈。热疼且可灸。况冷疼乎。凡脑痛脑旋脑泻。先宜灸囟会。而强间等穴盖其次也。
治忽头旋(资生经)。穴目窗治头旋耳鸣。穴络却治头旋脑重。穴大杼治坐如在船车中。穴中脉王氏云。随母赴任。为江风所吹。自觉头摇动。如坐舟车上。如是半年。乃大吐痰。遍服痰药。并灸头风诸穴。方愈。
治头风摇动。灸脑后玉枕中间。七壮。
治失枕头重如石。穴玉枕治头重。穴百会治脑重鼻塞。头目眩疼。穴百会治头重目眩运。穴陶道治头重。穴率谷至阴肾俞治头重痛。穴跗阳脑户治头重。穴至阴治头重不能起。灸脑户下一寸半。
治头重脑重。穴哑门通天跗阳治头重。穴肾俞治头重风劳。穴脑户。灸五壮。
治头肿(资生经)。穴脑户疗头风热痛。头肿大肿极。即以三棱针刺之绕寸以下。其头痛肿立瘥。穴前顶疗头风头肿。皮肿面虚。鼻塞头痛。穴上星治头皮肿。生白屑。穴囟会治顶痛。穴曲池治头面肿。穴公孙治头面气肿。穴完骨
治心气乱(资生经)。穴心俞治中风心烦。惊悸健忘。穴百会治健忘。穴神道幽门列缺膏肓俞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穴百会天府曲池列缺主健忘。穴刺足少阴。
主心悸少力。穴大横。灸五十壮。
疗无心力。穴百会巨阙疗心中闷。穴上脘治失志。穴委阳疗神气不足。失志。穴中冲主失志。穴内关主心中愦愦。穴通谷疗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穴鸠尾治无心力。忘前失后。穴百会王氏云。予旧患心气。凡思虑过多。心下怔忡。或至自悲感慨。必灸百会。则以百会有治无心力忘前失后证故也(兼服镇心丹)。
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资生经)。穴内关治卒心痛汗出。穴大敦。刺出血立已。
治心痛。穴心俞膻中通谷巨阙太仓神府门曲泽大陵治心痛气短。穴期门长强天突侠白中冲治心痛彭彭然。心烦乱闷。少气不足以息。穴尺泽治心如悬。少气不足以息。穴然谷治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穴巨阙灸二七壮。
治心痛如悬。穴肾俞复留大陵云门治心悬如饥。穴间使治心痛如锥刺。甚者。手足寒至节不息者死(保命集)。穴支沟太溪然谷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穴行间治心寒胀满不得食。息贲唾血。厥心痛。善哕。心疝太息。穴鸠尾治胸脾心痛。不得反侧。及不得息。痛无常处。穴临泣治心痛难俯仰。及治身寒心疝冲冒。死不知人。穴中脘治痛抢心。穴腹结行间治卒痛烦心。心中懊。数欠频伸。心下悸悲。穴通理治心痛悲恐相引螈。穴灵道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及身肿。穴建里治心痛而呕。穴章门治心痛肺胀。胃气上逆。穴涌泉治心寒胀满不得食。穴鸠尾治暴泄。心痛腹胀。心痛尤甚(保命集)。穴大都太白治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穴上脘治心切痛。喜噫酸。穴不容期门治心痛而寒。穴少冲治心下有寒痛。又治脾虚令人病不乐。好太息。穴商丘治胸痹心痛。穴天井临泣膻中或灸百壮。
治胸心痛。心腹诸病心痛。穴膻中天井灸太仓肝俞治心腹胸满。痞痛。灸肝俞。
治心痛。穴中脘治心痛。穴建里治心痛周痹。穴膈俞治心痛周痹。痛无常处。穴临泣治心痹。穴鱼际王氏云。妻尝侍亲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脾疼。发则攻心腹。后心痛亦应之。至不可忍则与儿女别。以药饮之。疼反甚。若灸。则遍身不胜灸矣。勉令儿女以火针微刺之。不拘心腹。
须臾痛定。即欲起矣。神哉。
治心痛悲恐相引。螈肘挛。暴喑不能言。穴灵道治心痛干呕烦满。穴侠白治心痛干呕。穴极泉治心痛唾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僻。穴太渊治心痛烦满。舌强。穴阴中冲治心痛。穴厥阴俞神门治面赤心烦痛。穴龈交治心胸痛。穴天井治心痛不可忍。及不得卧。穴下脘治心如悬下痛。穴大陵治心痛不可忍。穴上脘大陵治喘息心痛。穴章门治心下痛。不欲饮食。及心痛有涎。穴建里涌泉治凡心痛有数种。冷痛。蛔虫心痛。蛊毒。霍乱不识人。及治蛔虫心痛。蛊毒。穴巨阙治心痛不能食。反胃。霍乱心痛。穴中脘治心痛。穴曲泽督俞鬲俞治心痛不嗜食。穴涌泉治卒心痛。穴少冲治寒热心痛。背相引痛。胸满闷。咳嗽不得息。烦心多涎。穴心俞治心痛不可忍。呕血烦心。穴巨阙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无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文中各一壮。炷如小麦。立愈。
治心懊微痛。烦逆。穴心俞。灸百壮。
治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穴鬲俞。灸七壮。
治心痛冷气上。穴龙颔。灸百壮。
治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穴通谷。灸五十壮。
治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穴神府。灸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
治心暴痛恶气。穴巨阙。灸百壮。
治心痛坚急气结。穴太仓。灸百壮。
治心痛。灸臂腕横文三七壮。又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治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治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治脾心痛。取然谷太溪。
治肝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终日不得休息(保命集)。取行间。太冲。
治肝心痛。取鱼际。太渊。
治心痛不可按。烦心。穴巨阙主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危氏方)。穴上脘主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胃。死不知人。穴中脘主心痛如锥针刺。穴然谷太溪主心腹中卒痛。穴石门主心痛。穴阴行间治卒心痛多惊。喑不得语。咽中如鲠。穴间使治心痛善惊。穴曲泽治心痛衄血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穴门治心痛胸胁支满。咳嗽。膺痹。臂内廉痛。穴天泉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过节。喘息者死。穴太溪心痛内九种乃心脾痛。而非真心痛。真心痛。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如难经所载是已。
然此疾亦有所自产。论尝谓产后心痛。若误以为有所伤疗之。则虚极而心络寒甚。传心之正经则变为真心痛。此一说也。巫臣以夏之故。怨子反曰。余必使汝疲于奔命以死。子反于是一岁也七奔命。遂遇心疾而卒。则又因用心而成疾矣。然则如之何。平居当养其心。使之和平。疾自不作。其次当服镇心丹之类。补养可也。若疾将作而针灸。抑亦可以为次矣。
治心腹冷痛。
王氏玉抱肚法。针砂四两。炒似烟出。入矾半两。砂粉霜各半钱。新水拌匀。微湿。
以皮纸贴安怀中。候热发。置脐中。气海。石门。关元。大补本元。或置其他冷处。汗出立瘥。
予自用验。此药燥则不热。再以新水拌再热。可用十余次。如药力尽却。曝干。再入矾等。
依旧热。舍弟叔浩传一方。只用针砂。泥矾。功效亦同。岂以砂粉霜。价不廉而不用耶。
王氏云。予旧患心痹。发则疼不可忍。急用瓦片置炭火中。烧令通红。取出投米醋中。
漉出以纸三二重裹之。置疼处。稍止。冷即易。耆旧所传也。后阅千金方有云。凡心腹冷痛。
熬盐一半熨。或熬蚕砂烧砖石蒸熨。取其里温痛止。或蒸土亦大佳。始知予家所用。盖出千金方也。他日心痛甚。争灸中脘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本事方载。王思和论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络。名曰建里。络胸膈及两乳间。虚而有痰则动。更须臾发一阵热。是其证也。审若是。又宜灸建里矣。但不若中脘为要穴云。
治心疼及治小儿心疼。足大拇指中节上。灸三壮即止。男左女右。其有蛔虫钻心疼甚。
医者不明其证。但服此止疼等药大相远也。如是虫痛。作时面必青黑。仰身扑手。闷乱欲绝止。
而口吐清水者是也。
治心痛。足心乱文中。以麦粒大艾炷。灸三壮。男左女右。每遇痛盛时。灸。
治真心痛。论手足青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疗心痛及已死(保命集)。
上高其枕。拄其膝。欲令腹皮蹙柔。灸其脐上三寸胃脘。有顷。其人患痛短气。欲令人举手者。小举手间痛瘥缓。
治蛔心痛。以手按而坚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针刺之。后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心下不事刺中有成聚不可取于输。肠中有蛔虫咬皆不取以小针。
治心痛引腰脊欲呕。及不得息(保命集)。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阴。
治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保命集)。刺足太阴。
治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溺难(保命集)。刺足厥阴。
治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保命集)。刺手太阴。
治泻热厥心痛(保命集)。太溪灸三壮。或五七壮。
治泻热厥痛(保命集)。昆仑灸三壮。或五七壮。
治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保命集)。先刺京骨昆仑。
不已。刺合谷。
治心痛久卧。若徒居间动作。痛益甚者。其色不变。此肺心痛也(保命集)。刺鱼际太渊宣通气行。无所碍滞则病愈。
治卒心痛不可忍。刺任脉上脘。针入八分。先补后泻之。其穴下针。令患人觉针下气行如滚鸡子。入腹为度。次针气海二穴。足少阴涌泉二穴。无积者。刺之如食顷而已。有积者。先饮利药。后刺之立愈。如不已。刺间使二穴。针支沟二穴。次针三里二穴。如灸冷心痛。燔针斜针任脉巨阙穴。如五脏气相干心痛者。刺之无不愈。有小肠气癖。膀胱气胁痛等疾。
皆痛至心。宜审谛。不可执一而刺之。如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
治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痛不得息。气冲腰痛不得俯仰。气冲各灸七壮。炷如大麦。禁针。次针三里二穴而愈。
治心痛周痹。穴鬲愈临泣治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哭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用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治心疝暴痛。取足太阴。
治卒心痛(肘后方)。手中央长指端。灸三壮。又横度病患口。折之以度心厌下度头。灸三壮。
治心疝激痛难忍(肘后方)。巨阙及左右一寸。并灸百壮。又以绳度颈。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对。凡灸六处。
治卒心腹满痛(肘后方)。乳下一寸灸七壮。又两手大拇指肉边爪后第一纹头。各灸一壮。又两手中央长指爪下。各灸一壮。愈。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
足大拇指甲头。当中肉甲之间。男左女右。灸五壮。艾炷如麦粒大。经验方云。景齐芳为省仓日。一婢病此。痛不可忍。同官郭鲁望传是法。立愈。
治心腹痛呕逆。中脘灸三百壮。
治心腹绞刺。痛不可忍。阴二穴。灸三百壮。
治悲愁恍惚(资生经)。穴心俞天井神道治狂惊恍惚。灸足阳明。
治狂癫恍惚。灸脑户。
治狂言恍惚。灸天枢。
治卒中邪魅。恍惚。左寸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若心恍惚健忘。目视KTKT。耳聋。
怅怅善鸣。刺足少阴至阴。
治恍惚不知人。穴巨阙疗少力望前失后。心神恍惚。穴百会疗心恍惚。穴阴都
治心痛善惊(资生经)。穴曲泽治悲恐。穴灵道治暴惊。穴下廉治心痹悲恐。穴鱼际治悲恐善惊。穴少冲治心风惊悸。穴上脘治悲恐畏人。穴少府治惊悸少气。穴神门蠡沟巨阙治大惊乱痛。穴梁丘治多惊。穴阴间使二间厉兑疗惊悸。穴间使治惊恐。穴五里治善惊恐。穴京骨大钟大陵治惊悸。穴百会神道天井液门治善恐。穴通谷章门治癫疾风。牙肿善惊。穴天冲治风虚惊恐狂惕。又疗惊恐悲愁。穴支正治惊恐畏人。穴门治惊悸不得安寝。穴神庭治脑风。头疼。目瞑心悸。穴脑空主吐舌戾颈善惊。穴三间合谷厉兑主心下澹澹善惊。穴曲泽大陵主心下悸。又疗悲恐畏人。穴通里主心下惕。恐人将捕之。穴然谷阳陵泉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穴大钟门主善惊。穴大巨主惊不得卧。穴气海阴交大巨主多卧好惊。穴厉兑主善惊妄言面赤。穴掖门主数噫恐悸。气不足。穴少府主数噫。恐悸不足。穴神门主惊悸少气。穴巨阙主卧惊视如见鬼。穴阴跷主螈而惊。穴解溪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穴少冲治心痛数惊。心悲不乐。穴行间主气惊心痛。穴手少阴阴疗悲恐。畏人善惊。穴少冲疗惊不安寝。穴神庭疗善惊。穴曲泽疗大惊。穴梁丘疗多悲恐惊悸。穴风府疗心惊悸。神气耗散。穴鸠尾治惊怖。心忪少力。穴大横。灸五十壮。
治惊悸。穴上脘治惊悸。穴天井治善惊。穴厉兑治悸坐不安。穴中
主喜笑若狂(资生经)。穴神门阳谷主喜笑不止。穴劳宫大陵主喜笑。穴列缺治喜笑不休。穴大陵治悲笑。穴劳宫治狂言。喜笑见鬼。穴阳溪治失笑无时节。穴水沟治善怒。穴复溜劳宫疗心痹悲怒。穴鱼际疗多怒。穴肝俞主怒欲杀人。穴身柱
治脏腑虚乏。下元冷惫等疾(资生经)。穴灸丹田。人有常言。七七之数。是旁太岁压本命。
六十有一。是太岁压本命。人值此年。多有不能避者。是固然矣。然传不云。吉人吉其凶者乎。尝观素问。以六八之数。为精髓竭之年。是当节其欲矣(千金云。年五十者。一月一泄要之至四十八盒饭根据此)。
千金载素女论。年六十者。闭精勿泄。是欲当绝矣。宜节不知节。宜绝不能绝。坐此而丧生盖自取之。岂岁之罪哉。人无罪。岁则虽有孽。犹可违矣。所谓吉其凶者如此。虽不灸丹田可也(丹田可灸七七壮。或三五百壮)。
治阳气虚惫。失精绝子。灸中极。中极一名气原。盖气之原也。人之阳气虚惫者。可不灸此以实其气耶(按难经云。丹田一名中极。言丹田取人之身上下四旁最为中间也。故名为极。
此亦曰中极。其去丹田只一寸。虽未居丹田之最中。然不中不远矣)。
治胃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恶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能化。
秦承祖云。诸疾皆治。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千金云。治阴气不足。小腹坚。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腰痛。不可顾。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支满。不能久立。狂言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穴三里。
凡此等疾。皆刺灸之。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
资生经云。短剧云。四肢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故铜人于三里穴。止云灸三壮。针五分而已。明堂上经乃曰。日灸七壮。至百壮。亦未为多也。至千金方则云。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何其多也。要之。日灸七壮。或灸炷甚小。可至二七壮。数日灸至七七壮止。灸疮既干。则又报灸之。以合乎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之说可也。必如千金之壮数。恐犯短剧之所戒也。予向有香港脚疾。遇春则足浮肿。夏秋尤甚。至冬则肿渐消。偶夏间根据素问注所说穴之所在。以温针微刺之。翌日肿消。其神效有如此者。
缪刺且尔。况于灸乎。有此疾者。不可不知。此。不止治足肿。诸疾皆治之。
治久冷伤惫脏腑。泄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疾。灸神阙。
王氏云。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予尝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一夕不如厕。连灸数夕。则数夕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泄利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穴而愈。后见同官说。中风人多灸此穴。或百壮。或三五百壮皆愈。而经又言主中风。此也。
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者。灸气海。
人身有四海。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是也。而气海为第一。气海者。元气之海也。
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
治男子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不思饮食。全无气力。燔针。针任脉气海一穴。针入五分。可灸百壮。次以毫针。针足阳明经三里二穴。
治虚劳喘嗽。灸脊骨从上第五椎下间。神庭穴百壮。
治虚劳羸瘦。肾虚。水脏久冷。小便浊出精。阴中痛。五劳七伤。虚惫。足寒如冰。身肿如水。穴肾俞难经疏云。夹脊骨有二肾。在左为肾俞。在右为命门。言命门者。性命之根本也。其穴与脐平。凡灸肾俞者。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子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则是肾俞穴也。更以手按其陷中。而后灸之。则不失穴所在矣凡灸以随年为壮。灸固有功。然亦在人涵养之如何耳。人当爱护丹田。吾既于既效方论之详矣。而妻外家之残害。盖未之及也。君子偕老之序曰。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宜偕老而不至偕老。夫人之罪多矣。故诗人以是刺之。
意可见矣。至于士大夫志得意满。不期骄而骄。至侍外家数十人。少亦三五辈。淫言亵语。不绝于耳。不能自克。而淫纵其欲者。多矣。为内子者。恬不之怪。人问之。则曰。自母言之则为贤母。自我言之。未免乃为妒妇人也。人或以此多之。即其夫亦称其贤而不妒。又孰知其不妒。乃所以为祸之阶欤。虽然二南之化。至于无妒心而止。今而言此。岂求异于诗人耶。是不然。古人十日一御。男子彼之不妒者。盖使媵外家得备十日一御之数耳。不妒则同。
其所以不妒则异。吾故表而出之。以为夫妇之戒。固非故求异于诗也。
治失精五脏虚竭(但是虚乏冷极。皆宜灸)。穴曲骨。灸五十壮。
治骨髓冷疼。穴上廉灸七十壮。
难经疏八会曰。府会中脘。治府之病。脏会章门。脏病治此。筋会阳陵泉。筋病治此。
髓会绝骨。髓病治此。血会鬲俞。血病治此。骨会大杼(禁灸)。骨病治此。脉会太渊。脉病治此气会中。气病治此。然则骨髓有病。当先大杼绝骨而后上廉可也。
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或三焦寒热。穴小肠俞。灸五十壮。
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穴水道。灸随年壮。
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等疾。穴膏肓俞。
膏肓俞无所不疗。而古人不能求其穴。是以晋景公有疾。秦医曰缓者视之曰。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侯以为良医。而孙真人乃笑其拙。为不能寻其穴而灸之也。若李子豫之赤龙丹。又能治其膏肓上。五音下之鬼。无待于灸也。是缓非特拙于不能灸。亦并无杀鬼药矣。其亦技止于此哉。
治五脏虚劳。小腹弦急胀热。及五脏痼冷。肾风虚寒。失精。小便浊难。穴灸肾俞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者。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治虚劳。阴中疼痛。溺血。泄精。穴灸列缺五十壮。又灸横骨五十壮。又云。治五脏虚竭。又灸大赫三十壮。
治虚劳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壮。
治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灸肩。百壮。
治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穴灸四满各五十壮。大人加之。小儿随年壮。此二穴喉肿厥逆。五脏所苦。鼓胀并主之。
治虚劳腰脊冷疼。溺多白浊。穴灸脾募百壮。又灸三焦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
治怯劳伤等疾。
先以蜡打线一条。于患人头匝转以两眉心为则。截断。用铜钱一个。穿上套于颈上。取咽喉为中。转钱向背。钱眼中正突用墨点。却以蜡闭门。合口横纹为则寸截断分中墨点两旁是穴灸二七壮。须以病患两脚取齐。以蜡线从脚后跟围过。至两脚大拇指截断。以钱一文。穿上。亦行套于颈上。取咽喉为中。转钱向背脊钱眼。取中。
治诸虚劳。少腹坚。绞痛难忍。及阴缩困笃欲死。及阴阳易。疗丈夫得妇人阴易之病。
若两房室者。穴灸阴头一百壮便瘥。可至三百壮。皆愈。其良无此比。后生子如故。无妨。又男子初觉。便灸阴头三七壮(若已尽。甚至百壮即愈。眼息无妨阴道疮复如常)。
治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久远头疼等疾。穴宜灸囟会。
王氏云。年逾壮。寒夜观书。每觉脑冷。饮酒过量。脑亦疼甚。后因灸此穴而愈。有兵士患鼻衄不已。予教令灸此穴即愈。有人久患头风。亦令灸此穴即愈。又云。主鼻塞不闻香臭等疾。故予书此。以补其治疗之阙。然以脑户不宜针。观之囟会。亦不宜针。针经止云八岁以下不宜针。恐未尽也。
治饮食不息。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者。穴宜灸中脘。
资生经云。诸葛亮夙兴夜寐。罚至二十皆亲览。而所啖食不至升。司马仲达知其将死。
既而亮卒。仲达追之。杨仪反旗鸣鼓。若将拒焉。仲达乃退不敢逼。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仲达闻之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曰料生。盖料其事多。而食不如前。死之兆也。食不如前。仲达且知孔明之且死。今人饮食减少。是胃气将绝。不可久生矣。方且常食服丹石。使愈难克化。服峻补药。使脾胃反热。愈不能食矣。初不知灸中脘等穴。以壮脾胃。亦惑之甚也(难经云人以胃气为本。释旨云。言五脏。皆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府人须养胃气则生也。然则欲全生者。宜灸胃脘)。
治肾虚水脏久冷(资生经)。穴肾俞治肾虚消渴。穴中膂肾俞治肾气。穴阳跷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穴下廉治小肠气。癖气发时。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者。并妇女本脏气血癖走疰刺痛。或坐卧不得或大小便不通。不思饮食(一云治寒疝。小肠气发牵连外肾大痛。肿硬如石)。于左右脚下第二指。第一节曲纹中。灸十壮。艾炷如赤豆大。甚验。
资生经云。治小肠气方甚多。未必皆效。成方夺命散。良方仓猝散。皆已试之有效者。
有一兵患小肠气。根据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壮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予尝以镇灵丹十粒与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灸固善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近传一粒圣散。用干全蝎七枚。缩砂仁二七枚。炒茴香一钱。为末。分三服。
热酒调下。和滓空心服。此疾是小肠受热。蕴积不散。久而成疾。服此立效。虽未试用。以其说有理。故附于此。有士人年少觅灸梦遗。为取肾俞令灸而愈。则不拘老少。肾皆虚也。
古人云。百病皆生于心。又云。百病皆生于肾。心劳生百病。人皆知之矣。肾虚亦生百病。
人未知也。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肾水不上升。则心火不下降。兹病所由生也。人不可不养心不爱护肾乎。
治丈夫五劳七伤六极。腰痛。大便难。小便淋沥。腹胀下利食泄(资生经)。穴中治五劳羸瘦。七伤乏力(明堂云。五劳虚乏。四肢羸瘦)。穴三里治五劳七伤。穴肩井治五劳七伤。温疟疟疰背膊急。胫项强。风劳食气。穴大椎治寒热喘满。虚烦口干。传尸。骨蒸劳热。肺痿咳嗽。穴肺俞治虚劳肺痿。劳损痿黄。五尸走注。项强及疗劳损虚乏。穴魄户治五劳。四肢力弱虚乏(秦承祖法)。穴支正治劳损虚乏不得睡。穴治背痛身热。穴下焦俞治但是虚乏冷极。灸曲泉治冷病面黑。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气积聚。贲豚腹弱。绕肠欲死不知人。五脏气逆上攻。穴气海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无所不疗。穴膏肓俞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腰疼。心腹膨胀。胁满引小腹痛。目视KTKT。少气溺血溲浊出精。阴痛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好独卧。足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又疗身寒热。食多身羸瘦。面黄黑。目KTKT。及女人久积冷气成劳。穴肾俞治劳疾羸瘦体热。颈项强。穴脑空治伤饱。身黄羸瘦。穴章门治食不为肌肤。穴漏谷治日见羸瘦。穴下脘治羸瘦。穴下脘胃俞脾俞下廉治久劳怯。手足心壮热。多盗汗。精神困顿。骨节寒疼。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
令身正直。用草一条。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大横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须分开头心发贴肉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患自捻合量口阔狭截断。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是穴。灸随年多灸一壮(如年三十。则当灸三十一壮。屡效)。
人患羸瘦。固瘵疾自有寒热等证。宜随证医治。若素来清者。非有疾也。惟病后瘦甚久不复常。谓之形脱。与夫平昔充肥忽尔羸瘦。饮食减少者。或有他疾乘之。则难救疗。须辨之早而着艾可也。然仲景论六极。必曰。精极令人气少无力。渐渐内虚。身无润泽。翕翕羸瘦。眼无精光。且云。八味肾气差六极而差五劳。则是八味丸所当服肾俞等穴。尤所当灸也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肋。穴脾俞。大肠俞治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痛。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穴三焦俞。
灸随年壮。
治劳瘵。癸亥夜更六神皆聚之时。解去上体衣服。于腰下两旁微陷处。谓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虫或吐出。或泻下即安。又法。膏肓肺俞穴。每穴各灸九壮。乃根据前虫醉日。各穴俞多灸为妙。后百日忌煎爆生冷热物毒食。仍戒房事。避风寒。减喜怒。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犹觉未瘥于初穴上再灸。
治传尸伏连。骨蒸癖。鬼气恶寒。或如疟状。宜灸大椎上一穴。又灸大椎两旁近下少许。对椎节间各相去一寸五分二穴。又灸两胁下二穴。名章门。又灸当心脊骨上两旁。各相去一寸二穴。以上七穴。日别灸。皆取正午时灸。各七壮。满百壮渐瘥。至五百壮。病除。
治骨蒸癖。灸两肩井二穴。若人面热带赤色者。灸之即瘥。取穴之法。坐以手三指。
从膊骨罅。向项筋上捺之中指下节是也。上廉二穴在膝外下三寸是。一云。三里下三寸是。下二穴。在上下三寸是。当心脊骨上平立。以物柱地。当心点记。回量脊上点即是穴。以上七穴。灸之如前法。
治骨蒸癖。令患者于板上平身正立。以杖柱板向上。度当脐点。杖记之。又回杖量脊中点之。又令患人合口别以物横口。两吻当中折之。以折处点灸。又两乳一大肋间二穴。总六穴灸之。并如前法。凡量。皆取病者男左女右。无名指中节屈之为寸。又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以物从指本量至指端。仍将此度于趺跗上系鞋处。横纹当胫面上。量一度是穴。
治传尸喜魇梦。穴商丘。二穴灸七壮。瘥乃止。厉兑二穴。灸一壮。大良。二间二穴。灸三壮。以上六穴。商丘疗多卧。厉兑疗嗜卧怠惰。章门疗贲豚气胀。
治二十种骨蒸。崔知悌曰。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亦称复连。亦曰无辜。丈精为根。女人以血为本。无问老少。多染此疾。凡取四花穴。以稻秆心量口缝如何阔。断其长多少。以如此长裁纸四方。当中剪小孔。别用长稻秆踏脚下。前取脚大指为止。后取脚曲横纹中为止。断了却环在结喉下垂向背后。看秆止处。即以前小孔纸。当中安分为四花。
盖灸纸四角也。又一医传一法。先横量口吻取长短。以所量草。向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尽处。两头用笔点。再量中指长短为准。却将量中指草。横直量两头。用笔圈四角。其圈者是穴。不圈不是穴。可灸七七壮止。王氏云。三十日灸活十三人。前后瘥者数逾二百。非止单攻骨蒸。又别疗气风。或瘴或劳。或邪或癖。病状既广。灸活者不可具录。灸后。宜服治劳地黄丸良。
卫生宝鉴方云。昔按察副使奥屯周卿子。年二十三岁。至元戊寅三月间。病发热。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卧盗汗。大便溏泄。肠鸣。不思饮食。舌不知味。懒于语言。时来时去。约半载余。请予治之。诊其脉浮数。按之无力。正应王叔和浮脉歌云。脏中积冷荣中热。欲得生精要补虚。先灸中脘乃胃之纪也。引清气上行肥腠理。又灸气海穴。乃生发元气。滋荣百脉。长养肌肉。又灸三里。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气。散上热使下达于阴分。以甘寒之剂泻热火。佐以甘温。养其中气。又食粳米羊肉之类。固其胃气。戒以慎言语。节饮食。惩忿窒欲病气日减。数月气得平复。逮二年肥盛倍常。或者曰。世医治虚劳病。多用苦寒之剂。君用甘寒之药。羊肉治发热。人皆忌之。今食羊肉粳米之类。请详析之。予曰。内经有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藏气法时论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甘以泻之。泻热补气。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以泻其土。使脾土愈虚。火邪愈盛。又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十剂云。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先师亦云人参能补气虚。羊肉能补血虚。虚损之病。食羊肉之类。何不可之有哉。或者叹曰。洁古之学。有自来矣。
治五劳七伤。及山岚瘴气。背膊烦重。心痛注忤气羸。食不生肌肤。寒热邪气。颈项强面色黑黄。精神昏倦。积年淋沥。积癖鬼气。传尸骨蒸等疾。穴胃俞。二穴灸七壮止。或至一百壮。量病轻重加灸。又穴肾俞。二穴灸七七壮。病深者。日灸七壮。至百壮佳。又章门二穴可灸七壮。日灸渐至七七壮。同前法。又太冲二穴。灸五壮。渐加日灸如前法。
凡取膏肓二穴。令病患坐。曲背伸两臂着膝。令直手大指抵膝齐。以物抵肘勿令臂动。从膊骨上角摩捺至膊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根据转膊骨之里。去膊骨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肋间灸处捺之。自觉牵引胸肩中。灸两膊骨内各一处。五百壮。多至千壮。气下如水。若无停痰宿水。必有所下也。灸法无所不治。若病困。即令侧卧。挽臂令前取穴。或正坐伸臂。令人挽之使两臂骨相远。不尔。膊骨覆穴即难取也。其穴近五椎。相望求之。又肝俞二穴。在第六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日灸七壮。病深者至百壮佳。又神堂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中。正坐取穴。宜灸七壮。至七七壮。如前法。以上七名。总灸四穴。若不能遍灸。当取紧者灸之。其紧者。即膏肓。胃俞。章门。肾俞。太冲是也。若能根据次第灸之各满百壮尤妙。凡量穴法。不拘病患肥瘦长短。取病患男左女右。手中指度两横纹为寸。
是为同身寸也。凡灸皆取正午时佳。若早起空腹灸。即伤人气。又令人血虚。若至晚食后灸则病气难去。若治至卒病风气。即不在此例。
治虚劳尿精梦泄(资生经)。灸第七椎两旁。各三十壮。曲泉百壮。
治虚劳白浊泄精。穴脾俞。三焦俞。肾俞。章门各百壮。
治梦遗失精小便浊难。穴肾俞灸百壮。
治梦泄精。及治失精阴缩。穴中封。灸百壮。
治男子梦与女子交。泄精。穴三阴交。灸五十壮。
治阴痛。溺血精出穴列缺。灸五十壮。
治失精。五脏虚竭。穴曲骨端。灸五十壮。
治失精。阴缩茎痛。穴大赫。灸三十壮。
治失精膝胫痛冷。穴曲泉。灸百壮。
治腰脊冷疼。溺浊。穴脾募。灸百壮。
治白浊漏精。灸大椎骨龟尾骨。并中间共三穴。以绳量大椎至龟尾骨。折中取中间穴。
治精不足。穴太冲中封地机治失精。及小便不利。穴中极蠡沟漏谷承扶至阴治失精。小便淋沥。穴志室治失精。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穴然谷治溺难。白浊。寒疝小腹肿。穴行间治溺血。便浊出精。穴肾俞治梦失精。穴膏肓俞治失精。穴至阴曲泉中极治下肿失精。穴志室治虚劳尿精泄精。穴阳陵泉阴陵泉随年壮。或十椎或十九椎。旁三十壮。
治失精及耳聋。腰痛。食少。膝以下清冷。穴京门。灸五十壮。又十四椎百壮。
治失精。穴中极治失精泄精。穴三阴交。二七壮。梦断。神良(一云。各二十一壮。梦民百日。复灸五十壮一年无复有泄)。资生经云五脏论曰。心有三孔。藏精汁三合。则人之遗漏。其因于心乎心动则遗漏从之。而欲免此患。要养其心。使不动可也。其次则邪念或起。必须早抑之。
至游居士云。不愁念起。只恐觉迟是也。服药针灸。斯为下矣。然犹愈于不治也。
治烦中渴(资生经)。穴商丘治消渴。身热面目黄。穴意舍治消渴嗜饮。穴然谷治饮渴。穴隐白治苦渴食不下。穴劳宫治寒热渴。穴曲池治嗌干善渴。穴太冲行间治小便黄。舌干消渴。穴兑端治肾虚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胀胁痛。穴中膂俞。意舍。
治舌纵。烦满消渴。穴然谷治消渴。饮水无度。穴水沟治消渴。穴阳纲治消渴嗜饮。穴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治消渴饮病。兼身体疼痛。穴隐白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俞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灸之。又灸胸堂五十壮。足太阳五十壮。
治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
治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
治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灸阳池十壮。
治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两足小指头。并灸项椎佳。又灸当脊梁中央解间一处。
与腰眼上两处。凡三处。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当夹脊梁灸之两处。皆随年壮。又灸肾俞三处。又灸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亦夹脊骨两傍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关元一处。又两傍各二寸二处。阴市二处。在膝上当伏兔上行三寸。临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肾系者(黄帝内经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此诸穴断小便最佳。不损阳气。
亦云治遗溺也。太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跗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四十七处。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各得一百五十壮佳。涌泉一处。可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此处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止。若灸诸阴而不愈。宜灸诸阳。在脚表。并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阴家法。
治男子妇人血结胸。面赤大燥。口干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刺足厥阴经之期门二穴王氏云。凡消渴经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
亦忌误针。若误针。则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刺之。
诸气类
治咳喘暴满(资生经)。穴昆仑治气喘。穴三间治喘逆。穴神门治喘咳。穴不容治咳喘支肿。胸膈气满。喘息。穴商阳治胸胀喘息穴大钟治大喘不得卧。穴期门治咳逆上气。呕吐。胸满。不得食。穴俞府治咳逆喘不能食。穴中治咳逆气喘不得息。穴天府治咳逆气喘不得息。穴云门人迎神藏治喘逆上气。穴气户治喘息不得举臂。穴步廊治喘。穴足临泣治喘气相追逐。穴魄户中府治暴喘。穴华盖天突治喘不得息。穴俞府神藏治喘息呕沫。穴天容治咳喘。穴曲泽治咳逆上喘。穴魄户治喘不得息。穴浮白治掌中热生。嗽逆上气。喘数欠。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呕。穴经渠治喘逆。穴中府魄户胁堂治咳逆上喘喉鸣。穴璇玑治喘逆卧不安席。咳。胁下积聚穴期门治咳逆气喘。穴天突治肺喘。穴肺俞治喘息急。穴解溪治呼吸喘。穴中治气逆喘鸣。穴天容治喘息不能行。穴上廉治喘。穴经渠治喘。穴大陵治喘不得息。穴天府治喘息。穴廉泉治喘。穴鱼际王氏云。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为害。令细锉浓朴七八钱重。以姜七片。水一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数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当灸肺俞。凡有喘与哮者。按肺俞无不酸疼。
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谬刺不灸而愈者。此病有深浅也。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弟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谬刺肺俞。不必谬刺他穴。惟按肺俞不酸疼者。然后点其他穴也。
治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灸巨虚上廉。
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穴气户云门天府神门治腹痛喘暴满。穴昆仑治咳逆。穴鱼际治咳嗽上喘。穴膻中治喘息不得。穴水突治喘息如水鸡鸣。穴扶突治喘逆烦满。呕沫流汗。穴头维治咳喘少气百病。穴肺俞肾俞俞府治咳喘。穴曲泽。出血立已。
治咽中鸣喘。穴扶突治咳逆上气。喘。掌中热。穴经渠治咳逆喘。穴少商大陵治咳逆胸满。喘不得息。穴大陵
(附论)灸刺法论曰。内经治咳之法。治脏者治其。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以穴考之各有定处。诸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者。太渊主之。浮肿者。治在经渠。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者。太冲主之。浮肿则治在中封。咳而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痛甚则不可动者。太白主之。浮肿则治在商丘。咳而腰背相引痛甚者。咳涎者。太溪主之。浮肿则治在复溜。咳而心痛。喉仲介介如鲠。甚则咽肿喉痹者。神门主之。浮肿则治在灵道。咳而失血者。曲池主之浮肿。则治在阳溪。咳而失气者。小海主之。浮肿则治在阳谷。咳而遗溺者。委中主之。
浮肿则治在昆仑。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者。三里主之。浮肿则治在解溪。咳而呕苦汁者。
阳陵泉主之。浮肿则治在阳辅。久咳不已。咳而腹满者。天井主之。浮肿则治在支沟。凡此五脏六腑之咳。治之常法也。合之外。别有遗法。附之于后云。
治久喘嗽。咯脓血。有痰不愈者。
上用白表纸数重折之。于凉水内浸湿了。然后燃艾炷。仍蘸些许雄黄末同燃。或艾炷子放在舌头上正中为妙。下手灸人。拿着一个铜匙头于患人口内。上脬一小块。压下。仍用秫米粥饮之。其灸炷治咳嗽多喘(资生经)。穴三里治咳嗽。穴缺盆膻中巨阙治咳嗽喘。又疗肺心痛。咳引尻溺出。穴鱼际治肺嗽。穴肺俞治咳嗽。穴少泽心俞库房治咳嗽上气。噎。胸中气喉内。如水鸡声。穴天突治咳嗽少气。穴廉泉治咳嗽上气气短。穴膻中治咳逆上气。穴经渠治上气咳嗽。胸中气满喉鸣。四肢不举。腋下肿。穴天池治上气咳嗽。喘息。及腹中鸣。积气上下行。穴解溪治咳嗽。穴鱼际列缺少泽缺盆治咳嗽喘渴。穴尺泽治咳嗽上气唾血。穴肩中俞治风劳气咳嗽。穴大杼治喘气卧不安。穴风门治肺痿咳嗽。穴肺俞治肺气咳嗽。穴膻中治咳嗽衄血项颈痛。穴前谷治癖咳嗽。不嗜食。上气咳嗽。穴肺募。灸五十壮。
治嗽。手屈臂中有横纹之外骨头捻得痛处。灸十四壮良。又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又以绳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治咳嗽。穴廉泉天井太渊王氏云。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等穴。各随证治之。若暴嗽。则不必灸也有男子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初不之灸。
何其神也。
治十二种风。入肺则咳逆气短。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神门。脾咳刺太白。肺咳刺太渊治喘嗽(出危氏方)。穴肺俞。灸各十一壮。穴天突。灸七壮。立效。
治嗽。穴胸前对乳一处灸随年壮。又用绳横量乳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各八十壮。
三报之。三日毕。
治咳嗽。穴心俞。灸五壮。炷如半枣核大。
治肺张气抢。胁下热痛(资生经)。穴阴都。灸随年壮。
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穴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灸各止七壮。肺与大肠俱实也。
治肺寒热。穴中府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穴膻中治肺痈。咳唾脓血。咽干。舌下急。喉生疮。穴天突治肺系急。胸痛。悚悚喘。寒热。呕逆上气。咳唾浊涕。肩背痛风汗出。腹胀食不下。
及治肺急胸满。喘逆。唾浊。善噎。皮痛。穴中府治肺张满膨胀。及疗胸中气满不得卧。穴太渊治肺寒热。肺痿上喘。咳嗽。嗽血。胸胁气满不得卧。不嗜食。汗不出。及背急强。穴肺俞治肺风气痿绝。四肢肿胀。喘逆胸满。穴肺俞。灸各二壮。
治面肿唇动叶叶。状如虫行。穴水沟治肺风。穴风池
治内损吐血。外无膏泽(资生经)。穴地五会。刺入三分。特忌灸。
治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治咳唾有血。穴然谷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穴太渊神门治唾血吐血。穴胸堂手心主间使脾俞胃脘天枢肝俞鱼际劳宫肩俞太溪治咳唾血。穴心俞肝俞缺盆巨阙鸠尾治呕血。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穴库房中府周荣尺泽治呕血。穴上脘不容太陵治呕血衄血。穴门治短气呕血。胸背痛。穴行间治面唇色白。时时呕血。女子漏血。穴太冲治吐血。穴手少阴阴治胸中瘀血满。胁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穴三里治心膈下呕血。穴上脘治呕血肩胁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胁痛。穴不容治唾血。振寒。嗌干。穴太渊治呕血。穴大陵门治呕血上气。穴神门治虚劳吐血。及治劳喘逆。少食即饱。多睡(一作多唾)。百病。穴胃脘。灸三百壮。
治吐血。穴胸堂灸百壮。不针。
治吐血。腹痛雷鸣。穴天枢灸百壮。
治吐血唾血。上气咳逆。穴肺俞。灸随年壮。
治吐血瘦削。穴肝俞灸百壮治吐血呕逆。穴手心主。灸五十壮(大陵是)。
治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穴上星。灸五十壮。
治唾脓。穴膻中治唾血。穴肝俞承满肩中俞治咳唾血。穴大钟然谷心俞治咳唾脓血。穴天突治多唾浊沫脓血。穴库房治多唾浊沫脓血。穴屋医治息贲时唾血。又呕血烦心。穴巨阙治呕血。穴太渊神门行间太冲鱼际治逆气呕血。穴曲泉治吐血。穴五里治咽肿唾血。及治衄血不止。穴太溪治惊痫破心吐血。穴巨骨治吐血唾血。穴鱼际治吐血。穴肝俞紫宫石门治唾血。穴肺俞治膈气吐血。穴承满治吐血失音。肿痛。穴孔最治心痛出血。呕血。穴曲泽治唾血。穴库房灸一七壮治呕血兼心痛出血。穴曲泽。灸七壮治吐血。穴巨阙。灸七壮。炷不必大。箸头为之。
治上气唾脓血。穴两乳下黑白际。灸各一百壮良。
治咳唾浊涕(资生经)。穴中府治多唾浊沫脓血。穴库房治咳唾稠脓。穴周荣治腹满唾沫。穴少商治唾沫。穴百会治多唾呕沫。穴石关治肺寒咳嗽唾脓。穴库房治呕沫吐涎喜唾穴幽门治脊强不开多唾。穴石关治多唾。穴日月治心胸痛。咳嗽上气。唾脓。不嗜食。穴天井治吐血及唾如白胶。穴紫宫资生经云。积主脏病。聚主腑病。积者。是饮食包结不散。聚者。是伏痰结而不化。痰伏在上膈。主头目眩痛。多自涎唾。或致潮热。用平胃散。乌金丸治之。其论有理。故并载之(出名医贾录云)。
(附论)凡香港脚。发有阴阳表里。当随状疗之。不可妄根据古方。患阴疗阳。病表救里。皆为重虚实。
危殆之甚也。若病从阴发起。两大指内侧上循胫内。及膝里。顽痹不仁。或肿先发于此者。
皆须随病灸复溜。中都。阴陵泉等诸穴。灸者。先从上始向下引其气。便各灸二十壮。向后隔七日。灸七壮。取瘥止。余穴皆根据此。若病从阳起。两小指外侧。向上循胫外从骨至风市顽痹不仁。或肿起。于此者。须灸阳绝骨。阳陵泉。风市等诸穴。灸数及上向下。皆根据前法。若气毒兼行表里者。乃可量其轻重随灸膏以磨之上下遍发表里。各灸一二处。以此通泄之。其用药内攻。各量病投药也。逐偏若处。常使灸疮不瘥为佳。风气都除。乃随疮瘥。瘥后。瘢色赤者。风。卜毒已尽。青黑者。犹有毒瓦斯。仍灸勿止。待身体轻利。然后可休矣。
又一本云。常须灸三里。绝骨。勿令疮瘥。佳。
香港脚初发转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哕逆者。灸涌泉。若头连臂痛。寒热如疟。及腰痛者。
灸委中。头项背痛。随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又云。若香港脚盛发时。自腰以上。并不得针灸。当引风气上则杀人。气歇以后。有余病者。灸无妨。准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风市以下。固宜灸耳。又云。若气上击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壮。气即便退。若未退。即兼闷者豉酒热饮。逐以即瘥。不去。即取乌卜卜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为止。缘至三服五服弥佳。又若已灸脚。而胸中气尤不下满闷者。宜灸间使五十炷。两手掌横纹后三寸两筋间是也。又若胸中气散。而心下有脉。洪大跳其数向下分入两脾股内。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摄小腹下两傍。接脾大斜文。有脉跳动。盒饭文上灸。跳三七壮即定。灸毕。皆须用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气下也。又若心腹气既定。而两髀外连服闷者。宜灸服七炷。在头骨下。相接处。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后更发。复灸五炷。又凡人虽不患香港脚。但若髀疼闷。
灸此无不应手即愈。极为要穴。然不可不灸。亦不可多针。唯只灸七炷以下。又若脚十指酸疼闷渐入跗上者。宜灸指头正中。甲肉际三炷即愈。又若大指或小指傍侧疼闷。觉内有脉如流水。上入髀腹者。随指傍处灸三炷即愈。
患香港脚。皆春发夏甚。秋轻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疮败。
又不得覆。风冷因入。反更增。冬时血凝。又逆天理。争不得已。无药处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香港脚病大论。毒从下上。亦有从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瓦斯便上。缪矣。此见毒瓦斯攻处。疼痛如刺。随病即灸。火彻便瘳。不拘上下。凡毒瓦斯所冲。如贼欲出。得穴即出。岂在门也。风毒所攻。亦复如是。此皆经试。万不失一。必不为误耳(苏同)。若手指本节间。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间疼处七炷即定。又若心胸气满。已灸身胫诸血。及服汤药而气犹不可烦急欲死者。宜灸两足心下当中陷处。各七炷。气即下。此穴尤为极要。而不数灸。但急极乃灸之七炷耳以前诸灸法并经用所试皆验。灸毕应时即愈。故具录记之。凡灸不废汤药。药攻其内。灸泄其外。譬如开门驱贼。贼则易出。若闭门逐之。贼无出路。当反害人耳。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击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胫表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得发也。
法
治香港脚灸法。凡香港脚初得。脚弱宜灸之速。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半瘥半死。虽瘥者。或至一二年得复更发动。觉便根据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一愈。此病轻者发时。虽不即愈。恶治之。当根源不除。久久杀人。不可不以为意(资生经)。
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两卜膝眼(一云忌灸)。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
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患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佳。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患累股端坐。以病患手掩横膝上股下傍与曲膝头齐上傍侧。股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中踵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骨头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患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
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骨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
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两脚则灸两脚。病两脚弱亦皆灸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则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随证。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肿大上气。于是乃定大法。灸随诸。及诸腕关节腹背。尽灸之。
并服八风散。往往得瘥。觉病入腹。若病患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四指为一夫也。亦根据支法存旧法。梁邱。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
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下。所以不取其法。气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指去指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凡八冲。艾炷须小作之。病者非深相委。勿为灸。
治香港脚。穴阳陵泉绝骨风市昆仑阳辅上廉条口下廉太冲犊鼻膝眼曲泉阴陵泉中都三阴交复溜阳维三阴交委中承筋承山涌泉太阴上件穴并要。不可总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绝骨。承筋。太冲。昆仑。涌泉。有患者可灸又谨按明堂。正当以立为正。取穴必须直立。膝膑骨坐立便即移动不定。故立取之。其寸取病患中指上节为一寸。若取尺寸有长短。取穴必不着。又按奉承祖、华佗等取穴并云。三指四指为准。取三里穴。四指指阔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阔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着。黄帝为本诸说并可信。徐同灸风市。三里。绝骨三穴。未效。灸犊鼻。肩。膝关日三壮。遇痛深处。针亦效。
治患脚针后四穴。即能起行。穴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处。今止疏要者。必先从上始。若直灸香港脚。上不泄则危矣。先灸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其上面一穴是。若香港脚可先灸百会五十壮。在头顶凹中也。肩井各一百壮。在两肩小近头凹处。指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次灸膻中五十壮。在胸前两边对乳胸厌骨解间。指按香港脚。次灸巨阙。在心厌尖处穴凹下一寸。以尽度之。
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香港脚。若能灸百会。风府。胃脘及五脏则益佳。视病之宽急耳。诸穴出灸经。不可不具载之。
次灸上廉一百壮。又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壮。又在上廉下一夫。次灸绝骨二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际。屈指头四寸便是。与下廉颇相对分二间穴也。此下一十八穴。并是要穴。余伏兔。犊鼻穴。凡灸此灸壮数不必顿毕。三日中灸合尽。
灸香港脚法于左右两脚十指上。用艾柱如麦粒大。各灸七壮。十壮。其效如神。穴在肉甲之间。半着肉。半着甲。
灸香港脚灸法如前。灸后。瘢色赤白如初风毒尽。色青黑者。毒仍在。更灸勿止。得肢体清利为佳。故人得此多是针灸。最忌用热药蒸泡。有僧普清。苦此症二十年。灸风市。肩。
曲池三穴各二十壮。顿效。又云。若安三里莫教干。患风人宜常灸。盖三里一穴。为五脏六腑之沟也。
若始觉香港脚。速灸风市三里各一二百壮。以泻风湿毒瓦斯。若觉闷热者。不得灸。以本热灸之。则大助风。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鲜及房劳不尔。服药无益。王氏云。有同合为予言。史载之谓香港脚有风湿二种。宜泻不宜补。只宜以沉香汤泻。而不许其灸。千金方乃载灸法。如此其详。岂虚人患香港脚方可灸之耶?故指迷方云。若觉闷热不得灸。盖有所见也。凡灸香港脚三里。绝骨。为要穴。而以爱护为第一。予旧有此疾。不履湿。则数岁不作。若履湿。则频作。自后常忌履湿。凡有水湿。不敢着鞋践之。或立润地。亦不敢久。须频移足。而后无患。此亦爱护之第二义也。有达官久患香港脚。多服八味丸愈。亦以香港脚冲心。惟此药能治之治香港脚上攻。穴肩井千金云。香港脚最宜针而不宜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此论甚当。
治香港脚偏风腿。脚不随重。不得履地。刺风风脚冷。穴上廉澹寮方云。蔡元长知开封。日据案视事。忽觉如有蛊。自足心行至腰间。即坠笔晕绝。
久之方苏。椽励云。此非俞山人不能疗。趣使呼而至。视之曰。香港脚也。此当灸风市。为灸一炷当日安然复常。明日疾如初。再呼俞。俞曰。欲出病根。非千艾不可。从其言。灸五百壮自此遂愈。仲冗文安公守姑苏。署舍卑湿。旋感足痹。痛掣不堪。服药不效。乃用所闻灸风市肩曲池三穴。终身不复作。僧普清。苦此二十年。每发率是两月。用此法灸二十一壮实时痛止。其他蒙此利者。不一而足。
治香港脚肾气。穴阳跷
治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治脚弱。穴三里治脚弱无力。脚重。偏风不遂。穴承山治脚弱无力。腰尻重。曲中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王氏云。有人旧患脚弱且瘦削。后灸三里绝骨而脚如故。益知黄君针灸图所谓绝骨治脚疾。
神效犹信也。同官以脚肿。灸承山一穴。疮即干。其后数月不愈。不晓所谓。岂亦失之将摄也。是未可知也。单方歌云。风毒脚弱痹。肩井及大椎。风市与三里。百不须疑。千金灸脚弱。凡八穴。病在一脚。则灸一脚。两脚病。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灸两脚。或未能尽灸且先灸风市犊鼻三里绝骨亦效。或不效。当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尔)。
治劳冷气递腰HT。冷痹。脚屈难伸。灸阳跷一百壮。在踝下。
疗恶血气肿痛。脚肿。穴上昆仑治香港脚膝肿。穴承山治脚肿气短不嗜食。烦热痛。穴小肠俞治足跗肿不得履地。穴然谷王氏云。母久病。夏中脚忽肿。旧传夏不埋足。不敢着艾。漫以针置火中令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去。热中素患脚疾。见此奇效。亦以大针刺之。翌日肿亦消何其速也。后亦常灸之。凡治脚肿。当先三里。而后阳跷等穴可也。又予患香港脚。指缝烂每以茶末渗之愈。他日复烂而肿。用茶末不效。渐肿至脚背上。予以为香港脚使然。窃忧之策杖而后敢行。偶卖药僧者见之云。可取床荐下尘渗之。如其言渗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钱。而能愈可忧之疾。其可忽之。
治足忽肿。腓胫暴大如吹。头痛寒热筋急。不即疗。至老死不愈。随病左右足。到内踝直白肉际三壮即愈。不愈即灸。姚氏方。疾处有赤脉络。乃灸绝骨穴三七二十一壮。此方大效。
末已豆虻少杂艾为炷。灸以下至踝间。可根据葛氏。加至五十壮。又有大黄膏。白头翁酒方。
摩治膏。亦良。
治足痹痛。穴阴陵泉治足湿痹不能行。穴中都治脾枢腕骨痹不仁。穴阳辅阳交阳陵泉治胫痹不仁。穴阳间环跳承筋治足清不仁。穴膀胱俞太溪次治足不仁。穴腰俞风府治胫痹不仁。穴阳关治髀枢不仁。穴浮治脚足不仁。穴膀胱俞治手足不仁。穴白环俞治手足不仁。穴上廉治膝不仁。穴犊鼻髀关阳陵泉列子载偃师造昌云。废其肾则足下不能行。是足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酸疼。
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
治腹寒泻利(资生经)。穴腹结治泻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穴神阙治大便泻利。穴阳纲治大便滑泻。穴意舍治大便滑泻。水谷不化。穴梁门治泻利不欲食。穴关门治泻利食不化。穴天枢治水谷不化。穴三焦俞治水谷不化。穴悬枢治温病积聚不利。穴脊中治腹胀下利食泻。穴中治泻利。穴脾俞治泻利腹痛。穴膀胱俞治洞泻食不化。穴大肠俞肾俞治腹中冷气。泻利不止。穴会阳治小腹急肿。肠鸣洞泻。枢引痛。穴京门治腹满肠鸣洞泻。穴京门治腹泻不止。穴关元治洞泻不化。穴京门然谷阴陵泉治寒中。洞泻不化。穴肾俞章门治洞泻体痛。穴昆仑京门治头重。洞泻不禁。穴长强治胸中热暴泻。穴阴陵泉隐白治肠鸣腹胀肿暴泻。穴大肠俞治胀鸣腹胀欲泻注。穴三焦俞小肠俞下意舍章门治腹中有寒。泻注。腹。便血。穴会阳治肠泻。穴束骨治冬月重感于寒则泻。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穴天枢治心腹疼而后泻。此寒客于肠间。穴关元。灸百壮(服当归缩砂汤)。
治泄泻。先灸脐中。次灸关元。
治泻利四肢不举。穴曲泉
治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不下(资生经)。穴幽门治妇人惊悲不乐。又疗大风卧惊。视如见星。穴阴跷治妇人里急螈。穴带脉治女子逆气。穴幽门治妇人小腹满石水。穴关元治女子淋。穴阴跷治女子小便淋沥。穴水泉委阳志室中治妇人淋沥。阴挺出。又四肢淫泺心闷。及诸淋。穴阴跷小肠俞治妇人小便不通。穴曲骨治妇人遗尿。穴灸横骨。七壮。
治妇人泄痢不止。穴气穴治妇人飧泄。穴阴陵泉治妇人赤白里急螈。穴五枢治妇人水泄痢。穴灸气海百壮。三报。
治妇人肠鸣注泄。穴下治妇人目KTKT不能远视。穴水泉治妊娠三月数堕胎。穴膝下一寸。灸七壮。
治妇人漏血不止。少腹急引阴痛。腹胀如蛊。女子如妊娠(济生拔粹方)。穴阴交灸三壮治妇人转胞。不得小便。又主胞闭塞。及小腹急。六脉虚弱(仁存方)。穴关元灸七壮。
便得小便。次服八味丸调理。
治妇人阴肿。穴气冲治妇人小腹肿。妇人阴痛引心下。穴曲泉治妇人阴疝。穴冲门治女子疝。及小腹肿。溏泄癃遗尿。阴痛。面黑目痛。漏血。穴太冲。
治妇人伤寒过经不解。使经不传。穴针期门治妇人汗出。穴阴跷治妇人八部诸疾。穴伏兔治女子脊急痛。穴支沟治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有此病者。宜用此法治之验。穴涌泉阴谷治疝崩中。腹上下痛。肠。阴暴败痛。穴合阳中都治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内绞痛。腹中五寒。穴灸交信治妇人卒中。噤语不言。风痫之疾。穴承浆治妇人疝气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泄而溺赤。穴灸足厥阴。左右各一所。
资生经云。太仓公诊司空命妇曰。疝气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泄而溺赤。灸足厥阴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更为火齐汤饮之。而疝气散。
治妇人伤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壮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穴。随其实而取之。期门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处。
是穴也。凡妇人病。法当刺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行针。此是平泻法也。
凡针期门。必泻勿补。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也。资生经云。凡妇人伤寒过经不解。
当刺期门。使经不传。
卫生宝鉴云。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血补气药。涵养数日。遂成血结胸或权用前药。予曰。小柴胡用已迟。不可行也。无已。则有一为刺期门可用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问曰。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予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而入。血室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中。则血结于胸中。何以言之。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养于脾也。方未受孕则下之以为月水。既妊娠。则中畜之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妇肝经。聚于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剂可及。故当刺期门也。
治妇人小便数。泄不止。及治不觉遗沥。穴关元治女遗尿。穴太冲治咳逆。
其法。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是穴。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正。男左女右。与乳相直间陷中。动脉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又期门穴在两乳下一寸。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即止。妇人则屈乳头下尽骨间动脉陷中是穴。
治妇人脊急目赤。穴支沟治疝瘕。按之如以汤沃股内至膝。飧泄。阴中痛。小腹痛坚。急重下湿。不嗜食。刺阴陵泉入二分。灸三壮。在膝下内侧辅骨上陷中。伸足乃得之。
治疝崩中。穴中都治妇人阴痛。引心下小腹绞痛。灸膝外边上方一寸宛宛中。
治胞中有大疝瘕积聚与阴引。穴大溪治疝瘕阴疝。穴太阴冲门治脐下疝积。胞中有血。穴四满治腹满疝积。穴石门治疝瘕。穴四满中极治妇人瘕。肠鸣泄利。绕脐绞痛。穴天枢灸百壮。三报之。勿针。
治妇人瘕聚瘦瘠。穴三焦俞灸百壮。三报。内廉后宛宛中随年壮。又气海灸百壮。
治妇人症癖。肠鸣泄痢。绕脐绞痛。穴天枢百壮。三报。勿针。
治子脏有恶血。内逆满痛(资生经)。穴四满(又主胞中有血)。石关治妇人血脏积冷。穴四满治妇人血气。穴阳跷治妇人本脏气血癖走刺痛。坐卧不得。或大小便痛。不思饮食。左右脚下第二指第一节曲纹中心。各灸十壮。每壮如小豆大。甚验。
治妇人贲豚抢心。穴关元中极治女人腹痛。穴天枢治妇人贲豚。穴关元中极阴交石门四海期门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穴曲泉
治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穴中极治血瘕。穴漏谷曲泉治血癃。穴曲骨治血淋。穴复溜治血淋。穴丹田灸七壮。
治胸中瘀血。穴三里治内有瘀血。穴九曲中府治妇人瘕聚。穴关元治女子瘕聚脚膝无力。穴膀胱俞治血块腹痛。穴阴交治瘕聚。灸气海天枢各百壮治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盆。或因食得。或因产得。恶露不下。遂成疝瘕。
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皆针之。穴间使
治血崩不止(资生经)。穴大敦治崩中。穴合阳治崩中漏下。穴石门气海治崩中因产恶露不绝。穴中都治女子漏血不止。穴交信阴谷太冲三阴交治崩中漏下涌。穴石门治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穴气海治女子漏下不止。穴三阴交太冲治漏血。小腹胀。体寒热。腹满肿。及漏血小便黄。穴阴谷治经漏。穴太冲然谷治阴挺下血。阴肿或痒。漉清汁若葵汁。穴阴跷治白崩。及血伤。带下赤崩。灸小腹横文。当脐孔直下百壮。又内踝上三寸左右百壮。
治崩中。穴阴石门治漏下赤白。及腹大坚。食不化。面色苍苍。穴天枢治经血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尽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关元灸百壮。宜鹿茸丸。
治女子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穴阴交治恶露不止。穴气海中都治恶露不止。穴关元治因产恶露不止。穴中极石门治漏胞。下血不禁。关元灸两傍三寸百壮。
治难产。月水不禁。横生胎动。针三阴交治胎动。崩中下痢。贲气上逆。针石门。一寸四分。
治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灸气海五十壮。
治崩中带下。穴针灸中极治妇人经血过多不止。并崩中者。穴三阴交行间通里用毫针刺后。各灸二七壮。凡灸虚则炷火自灭。实则火吹灭。
治月水不利。身热腹痛。疝。阴肿。难乳。子上抢心。痛不得息。气冲腰痛不得俯仰穴气冲治女子经不通。穴会阴治月脉断绝。穴关元治月事不利。季胁支满。乳痈。心痛周痹。痛无常处。逆气。喘不能行。穴足临泣治妇人断绪。又因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穴中极治月事不时。血结成块。肠鸣腹痛。不嗜食。穴天枢治月事不来即多。心下闷痛。目KTKT不能远视。阴挺出。小便淋沥。腹痛。穴水泉治不月水。惊悲不乐。如堕坠。汗出面黑。病饥不欲食。妇人淋沥。阴挺出。四肢淫泺心闷。及月水不调。嗜卧怠惰。手足偏枯不能行。穴阴跷治月水不通。穴太冲治月水不调。穴阴包交信治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小腹偏痛。又云。主女子淋。阴挺出。月水不来。穴阴跷治月事不利。见赤白而有身。则败阴寒。穴行间治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乳肿。穴足临泣治月闭溺赤。脊强互引反折。汗不出。穴腰俞治经闭不通。穴中极治女人从小至大。月红末尝来。服黄芩牡丹汤两剂后。灸乳下一寸黑员际。各五十壮。
治胎中痛恶血。月水不以时休止。腹胀肠鸣。气上冲胸。穴天枢治月水不利。或暴闭塞。腹胀满。癃淫泺。身热乳难。子上抢心。若胞不出。众气尽乱治月经不断。灸内踝下白肉际青脉上。随年壮。
治小腹坚痛。月水不通。穴带脉侠溪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不至。则腰背痛。胞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水道刺入二寸半。灸五壮。在大巨下三寸。
治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腹疼。大便不利。寒湿内伤。穴下。
治月事过时不止。穴隐白。刺立愈。
治妇人月事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少阴在足内踝下动脉是也。
治妇人经脉不通。穴曲池支沟三里三阴交如经脉壅塞不通者。泻之立通。如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即通行矣。
治月事不调。泄利不止。贲气上下。引腰脊痛。穴气海治月脉不调。穴血海带脉治月事不绝。穴阴交治月水不利。灸四满治月水不调。血结成块。穴间使治产后月水不禁。横生胎动。穴三阴交治月水不利。贲血。上下无子。穴四满。灸三十壮。
治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恶露不止。绞脐痛。穴气海治血不通(卫生宝鉴)。刺会阴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
治子脏中有恶血。内迎满痛。穴石关刺入一寸。灸五壮。
治小儿二十四种法。
第一。牙关紧。口不开。灸耳门相对一寸七壮。穴在直耳门近眼。
第二鬼。手脐冷。眼不转睛。口中乱道。灸大拇指后纹每七壮。在大指节上。
第三獐。浑身壮热。两手如梳头。啼哭声促。灸两手心。及顶前一寸。各灸二七壮。
第四牛。弄唇撮口。灸鬼门穴。在乳下。麦粒七壮。
第五。浑身壮热。上气抬肩。喘息不调。头足俱冷。肚胀。灸两肋头。并发心各七壮两肋是章门穴。
第六虎。目不转睛。两手不开。乍寒乍热。灸百会穴。大拇指节上各三七壮。
第七猫。连牙欠。口吐舌上唇。灸人中穴。鼻柱下玉泉穴。在枕骨下一寸。第四椎两边各一寸半。各七壮。
第八风。灸玉枕穴。在脑杓尖头二七壮。
第九螗螂。撮口吐沫。两手在胸前。灸肩上头脐心各三七壮。
第十蛇。吐舌不时狂。灸耳垂下。七壮。
第十一脾。胸内气结。喘急不匀。灸脐下一寸三七壮。未瘥。灸胃管脐上四指。
并穴两傍各四指。各七壮。腹中鸣是效。
第十二血。泻血不定。灸大腹穴三壮。在足大指去爪甲如韭叶。
第十三搜腹。脚冷。泻痢不常。灸脊。腰眼上四寸是。又灸穴两旁各一寸半。各三七壮。未瘥。灸腰眼三七壮。
第十四心。吐逆不定。身体壮热。灸百会穴三七壮。未瘥。后心三七壮。
第十五喑。不语言。灸玉泉穴。在玉枕下一寸。灸乳上三指。各二七壮。
第十六腊。不热乳食。寻常多睡。眼不开。灸足踝骨上四寸。男内踝。女外踝各三七壮。又灸发际二七壮。
第十七鸡。手爱抓人。口黑色。灸后心五壮。未瘥。灸两手心各三七壮。
第十八候。搐一边眼不住。灸前后心三七壮。或有手如梳头者。灸第六椎两傍各一寸半。各三七壮。
第十九弓。身体壮热。脊骨梁急如反弓。灸后心三七壮。未瘥。灸第九椎两傍。各一寸半。三七壮。
第二十。干呕不定。四肢无力。灸气十五壮。第十二椎两傍。灸各一寸半。
第二十一痫。握两手如弓。不转眼睛。灸后心五十壮。
第二十二。面青撮口。眼中泪下。此是被军星所作。灸后心五十壮。
第二十三。惊哭不定。切牙作声。廉贞星所作。灸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各三七壮第二十四。揉眼睛咬指甲。此是文曲星所作。灸两手心三七壮。未瘥。灸中指头七壮。
治小儿惊。牙关硬。百会上灸三七壮。又灸耳后一寸当时得效。
舌砥唇连牙欠口。此名牛星。灸人中三七壮。
爱吐逆舌不住。名蛇惊。灸承浆穴二壮。
爱咬人名狐。灸后心一百壮。下元虚胀。腹气块排连脐上脐心。灸一七壮。
翻眼抬睛名天。于足大拇指当节上。灸一七壮。
破腹害肚。米谷不消。脚脉不行。是寻腹病。准前之穴灸之。多睡。瞑目不开。内踝上面正四寸。急灸之。
治小儿疳瘦。于胸下鸠尾骨尖上灸三壮。次于脊下端尾翠骨尖上。灸三壮。兼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方不瘥。尾翠骨上三寸骨陷中。灸三壮。
治小儿惊疳黄瘦。痞块腹胀泻痢。一切损虚。灸鸠尾下。脐上中傍中脘穴二七壮。又脊骨从上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半。脾穴二七壮。甚佳。
治小儿脾神法。未灸之前。先于土田地上。画个十字中心。先灸一炷。令云。不灸天神不灸地神。只灸脾神。灸毕后。灸病儿。男左女右手。用竹片四五寸长。令小儿搦定拳头。将竹片于中指背节头为准。比至中节尽处。将竹虚折过。再比回一般齐折。折作如此样。令点腰眼下。左右隐然有二坑窝处。将此样竹二尖顶一窝。穴中尖落处。即腰眼也。如此比定。
窝以上尖为腰眼穴。具艾炷。验小儿岁数大小。病势轻重。加减。小者如箸头大。大者如小指尖大。多者灸四七。少者灸三七。灸毕。男于左脚腕上凹中窝穴内。拔出火气。小儿三岁以下。灸三炷。五岁以上灸七壮。灸毕。将竹杖如上者通长。舒直于病儿心坎上边。立直竹片下过尽处为穴。心坎作如此样。亦看小儿大小。及病势轻重。轻则灸三炷。重则灸二七。
病发者中病也。如不发。可用发疮物。令小儿食之即发。既发之后。却须忌口十数日。于疮愈则有效验。只在十日半月之间。进饮食。退黄色。变容颜。取万全之效。吾家之孙。赖此以活。余人愈者亦多。如欲灸时。若得知穴法人点定尤佳。
治小儿腹大。灸水分。
治小儿无辜疳。脑。后顶边有核如弹子。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间有虫如米粉。不速破之则虫随热气流散。淫蚀脏腑。以致肢体作疖疮。便利脓血。壮热羸瘦。头露骨血。皆因气血虚惫所致。或因浣濯儿衣。露于檐下。鸟落羽所污。儿被此衣虫入皮毛。亦致斯疾。凡晒儿衣。随须微火烘之。治用针刺破。以膏药贴则愈。
治小儿癖气。久而不瘥者。灸中脘一穴。章门一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曲上足。
举臂取之。右中脘章门二穴。各灸七壮。脐后脊中。灸二七壮。取中脘从羯肝下取病患四指是穴。灸之无不效也。
治小儿乳癖。用粗线二条。各量两乳头。中间阔狭。于两乳头上。垂下照端直方。停对两乳于左右肋上。各灸七壮。炷如麦粒大。
治小儿癖(出危氏方)。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
治小儿哺露。灸大椎穴。又灸尺泽。在腕内横纹中尖。又灸九角。
治小儿疳蚀疮。灸第十五椎侠脊两傍七壮。未瘥。再加七壮。
治小儿腹满。不能食饮。穴悬钟治羸瘦不肥。食饮少。不生肌肤(出资生经)。灸胃三壮。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一寸半(一作一壮)。
治小儿身羸瘦。贲豚腹肿。四肢懈惰。肩背不举(出济生拔粹)。灸章门二穴。二七壮。
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
治呕吐(出全婴方)。灸上脘中脘各三壮。上脘在脐上五寸。中脘在脐上四寸。
治小儿呕吐奶汁(出幼幼新书)。灸中庭一穴一壮。在膻中穴下一寸陷者中。
治吐利过多。手足厥冷。六脉沉细。灸第二脚指上中节纹三壮立愈。男左女右。
治小儿呕吐泄痢。穴脉治小儿呕吐涎沫。穴颅囟治霍乱已死无命。有暖气者(出全婴方)。取草一围。从足指踵至根匝量取等折一半。以度从足跟着地处。上行度尽是穴。灸七壮。
治小儿疟疾。灸大椎百会。各随年壮。
治儿小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
治小儿疟久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各一壮。内庭穴也。
治小儿秋深冷利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三壮。
治小儿洞泄。穴然谷治小儿脱肛泻血。深秋不止。及疳利脱肛。灸龟尾一壮。脊端穷骨也。
治小儿大肠虚。肛门出(出直指方)。灸百会穴。直取前后发际折中。横取两耳尖折中。
在头之中心。端正螺毛处是也。两手握蒜灸。灸则肛肠自收。
治小儿脱肛泻血。每厕。脏腑撮痛不可忍者(出明堂经)。灸百会穴七壮。
治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腹痛不可忍者(明堂作肛疼)。灸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一壮。
治脏热。肛门脱出。及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悴。诸治不瘥。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又灸尾翠骨三壮。又灸脐中。随年壮。
岐伯曰。兼三伏内。用桃枝水浴儿。午时当日灸之。后用青绵子拭。当有疳虫随汗而出此法神效。
玉泉(畏款冬花)玉屑(恶鹿角)丹砂(恶磁石。畏咸水)曾青(畏菟丝子)石胆(水英为使。畏牡菌桂。芫花。辛夷。白薇。菌。音郡)钟乳(蛇床为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蓑草)云母(泽泻为使。畏甲。及流水。。音驼)朴硝(畏麦句姜)硝石(火为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芒硝(长石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甲,黄连。麦句姜)白矾(甘草为使)滑石(石韦为使。恶曾青)紫石英(长石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恶细辛。畏蜚蠊。按蠊、音廉)白石脂(燕粪为使。恶松脂。畏黄芩)太一余粮(杜仲为使畏铁落。菖蒲。贝母)
水银(畏磁石)殷孽(恶防己。畏本)孔公孽(木兰为使。恶细辛)阳起石(桑螵蛸为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皮。畏菟丝子。菌、音郡。蜕、音脱)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石膏(鸡子为使。恶莽草。鬼臼)磁石(柴胡为使。畏黄石脂。恶牡丹。莽草。杀铁毒)玄石(恶松脂。柏子仁。菌桂。菌、音郡)理石(滑石为使。畏麻黄)
青琅(得水银良。畏鸡骨。杀锡毒)石(得火良。棘针为使。恶虎掌。鬼臼。屎细辛。畏水)特生石(得火良。畏水)方解石(恶巴豆)代赭(畏天雄)大盐(漏芦为使)
六芝(薯蓣为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天门冬(垣衣。地黄为使。畏曾青)麦门冬(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襄)术(防风。地榆为使)女葳、葳蕤(畏卤咸。)干地黄(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菖蒲(秦艽、秦皮为使。恶地胆麻黄。艽、音胶)远志(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蜚蠊。藜芦。齐蛤)泽泻(畏海蛤。父蛤)薯蓣(紫芝为使。恶甘遂)菊花(木枸杞根、桑白皮根为使)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及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人参(茯苓为使恶溲疏。及藜芦。溲音搜。。音疏)石斛(陆英为使。恶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牛膝(恶荧火。鳖甲。陆英。畏白前)细辛(曾青。枣根为使。恶野狼毒。山茱萸。黄畏硝石。滑石。反藜芦)独活(蠡实为使。蠡、音礼)柴胡(半夏为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音淹)(音闾)子(荆子。薏苡仁。为使。薏。音意。苡。音以)菥(音锡)(音觅)子(得荆子。细辛良。恶干姜。苦参)龙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菟丝子(宜丸不宜煮。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使。恶菌、、音桓。菌、音郡)巴戟(覆盆子为使。恶朝生雷丸。丹参)蒺藜子(乌头为使)防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杀附子毒)络石(杜仲。牡丹为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黄连(黄芩。龙骨。理石为使。恶菊花。芫花。
玄参。白藓。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沙参(恶防己。反藜芦)丹参(畏咸水。反藜芦)天名精(垣衣为使)决明子(蓍实为使。恶大麻子)芎(白芷为使)续断(地黄为使。
恶雷丸)黄(恶鳖甲)杜若(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蛇床子(恶牡丹。巴豆。贝母)茜根(畏鼠姑)蜚蠊(得乌头良。恶麻黄)薇衔(得秦艽良)五味子(苁蓉为使。恶葳蕤胜乌头)
当归(恶茹。畏菖蒲。海藻。牡蒙。。音闾。菇。音如)秦艽(音胶。菖蒲为使)黄芩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干姜(秦椒为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杀半夏。莨菪毒。
莨。音浪。菪。音荡)本(恶茹)麻黄(浓朴为使。恶辛夷。石韦)葛根(杀野葛。巴豆百药毒)前胡(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贝母(浓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矾石。莽草。反乌头)(音括)KT(音娄。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玄参(恶黄。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苦参(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
反藜芦)石龙芮(大戟为使。畏蛇蜕。吴茱萸)石韦(滑石、杏仁为使。得菖蒲良)狗脊(萆为使。恶败酱)萆(薏苡为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蘧麦(蓑衣、牡丹为使。恶桑螵蛸)白芷(当归为使。恶旋复花)紫菀(款冬花为使。恶天雄。蘧麦。雷丸远志。畏茵陈)白藓皮(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白薇(恶黄。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紫参(畏辛夷)仙灵脾(薯蓣为使)牡丹(畏菟丝子)款冬花(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芩。黄连。黄。青葙)汉防己(殷孽为使。恶细辛。畏萆。杀雄黄毒)女菀(畏卤咸)泽兰(防己为使)地榆(得发良。恶麦门冬)海藻(反甘草)
贝母半夏并栝蒌。白蔹白芨反乌头。细辛野狼毒五参辈(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偏与藜芦结冤雠。大戟芫花兼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记取歌中十八反。莫使同行真个好。
乌头反半夏。KT、贝母、白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芦反五参、细辛、芍药。
有术。勿食桃李仁。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鱼、等。
有藜芦。勿食狸肉。
有巴豆。勿食芦笋及野猪肉。
有黄连、桔梗。勿食猪肉。
有地黄。勿食芜荑。
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鱼肉。
有细辛。勿食生菜。
有甘草勿食菘菜。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陆。勿食犬肉。有恒山。勿食生葱、生菜。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鳖甲。勿食苋菜。
有天门冬。勿食鲤鱼。
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杂生菜。又不可食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食肥猪、犬肉。油腻。肥羹。鱼脍。腥臊等物。
蕤仁(温。微寒)空青(大寒)石胆(寒)决明子(平。微寒)青葙子(微寒)曾青(小寒)升麻(平。微寒)龙脑(平。微寒)玄参(微寒)栀子(寒。大寒)枸杞子(微寒)苦参(寒)车前子(寒)菊花(平)石(大热。生温。熟热)乌贼鱼骨(微寒)兔肝(寒。平)酸枣仁(平)秦椒(生温。熟寒)黄连(寒。微寒)蔓荆子(温)竹沥(大寒)熊胆(寒)青羊胆(温)阿胶(平。微温)细辛(温)青石脂(平)
麦门冬(平。微寒)远志(温)丹参(微寒)紫石英(温)犀角(寒。微寒。玉屑平)铁粉(平)银屑(平)朱砂(微寒)牛黄(平)茯神(平)真珠(寒)凝水石(寒。大寒)菖蒲(温)龙齿(平。微寒)铁精(微寒)黄连(寒。微寒)羚羊角(温。微寒)茯苓(平)生地黄(大寒)竹沥(大寒)赤石脂(大温)
黄(微温)柴胡(平。微寒)附子(温。大热)枳实(寒。微寒)陈橘皮(温)人参(微寒。微温)木通(平)浓朴(温。大温)干姜(温。大热。)曲(大热)大麦(温。平)槟榔(温)胡椒(大热)肉豆蔻(温。)丁香(温)高良姜(大温)荜茇(音拨大温)石蜜(平。微温)
朱砂一名珠砂(作朱名真朱)。丹砂。豆砂。云母砂。米砂。光明砂。土砂。马牙砂。
石砂。无重砂。
玉屑一名白玉。绿玉。乌玉。
玉泉一名玉札。玉液。琼浆。
云母一名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砂。磷石。
石钟乳一名公乳。芦石。夏石。竹乳。
矾石一名羽KT。羽泽(青白者名马齿矾。黄黑者名鸡屎矾)。
矾有五种。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
硝石一名芒硝。朴硝。马牙硝。生硝。
滑石一名液石。共石。脱石。番石。
石胆一名毕石。黑石。棋石。铜勒。空青。曾青。
禹余粮一名白余粮。
太一余粮一名石脑。
白石英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紫端名紫白石脂一名白符。
黑石脂一名石涅。石墨。白青。绿青。石中黄子。无名异。菩萨石。婆娑石。绿矾。柳絮石。扁青。
雄黄一名黄金石。石黄。薰黄。
食盐一名光明盐。戎盐。石盐。马齿盐。井盐。青盐。臭盐。白盐。黑盐。柔盐。酸雌黄一名石榴黄。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号冬结石。半黑半白者名神惊石。土硫黄水银一名汞。
石膏一名细理石。
金屑一名生金。
铁屑一名朱砂银。
灵砂一名二气砂。
水银粉一名汞粉。
磁石一名玄石。处石。磁君。
四面吸铁一斤者名延年砂。四面吸铁八两者号续未石。四面吸铁五两者号曰磁石。
玄石一名玄水石。虔石。绿盐。
凝水石一名白水石。寒水石。凌水石。
阳起石一名白石。石生。羊起石。
孔公孽一名通石。
殷孽一名姜石。
蜜陀僧一名没多生。
铁精一名铁。淬铁水刀烟。铁浆。铁称锤。铁华粉。生铁。铁粉。
铁落一名铁液。钢铁。柔铁。
石脑一名石饴饼。
理石一名立制石。肌石。珊瑚。
石蟹一名浮石。
长石一名方石。真理石。土石。马衔。
砺石一名磨石。
石花一名乳石。桃花石。
光明盐一名石盐。
石床一名乳床。逆石。
肤青一名推青。推石。马脑。太阴玄精石。盐精。车辖。
伏龙肝釜月中墨。一名釜脐墨。
锻石一名恶灰。希灰。石。石。
石一名青分石。立制石。固阳石。白石。大白石。泽乳。食盐。鼠乡。砒霜。钟砂一名北亭砂。狄盐。
铅丹一名铅华。黄丹。
铅一名锡铅。
粉锡一名解锡(今化铅作胡粉也)。定粉。赤铜。一名赤金。铜落。
自然铜一名石髓铅。
铜青一名铜绿。
锡一名白。
代赭石一名须丸。血师。赤土。石燕。
戎盐一名胡盐。大盐。卤盐。浆水。井华水。菊花水。地浆。腊泉水。
半天河一名竹篱头水。热汤。
白垩一名白善。
冬灰一名藜灰。
青琅一名石珠。
特生石一名苍石。鼠毒。
握雪石一名化公石。石脑。梁上尘。
土殷孽一名土乳。车脂。中膏。锻灶灰。淋石。
方解石一名黄石。方石。
礞石一名青礞石。姜石。粗黄石。井泉石。
苍石一名苍。
花蕊石一名花乳石。石蚕。石脑。白磁瓦。乌克瓦。不灰木。气砂。
硼砂一名鹏砂。
铅霜一名铅白霜。
黄精一名重楼。菟竹。鸡格。救穷草。鹿竹。垂珠。黄芝。
菖蒲一名菖阳。荛韭。
菊一名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菊花。阴成。苦薏。
珠子菊。回蜂菊。羊欢草。地薇蒿。荼苦蒿。
三月名玉英。六月名容。九月名金精。十二月名长生。
以上用各月寅日收。
人参一名人。鬼盖。神草。人衔。土精。血参。
术一名山蓟。山姜。山连。山芥。天蓟。山精。吃力伽。杨桴。桴蓟马蓟。
天门冬一名颠勒。颠棘。满冬。地门冬。门冬。
牛膝一名百倍。
甘草一名蜜甘。美草。蜜草。草。HT大苦。国老。
地黄一名地髓。。KT。浮水者为天黄。半沉半浮者人黄。沉下者为地黄。
菟丝子一名菟芦。菟缕。唐蒙。玉女。赤纲。菟累。女萝。
茺蔚一名益母。益明。大札。贞蔚。郁臭草。萑。苦低草。负担。夏枯草。
远志一名棘菀。绕。细草。叶乃小草。
木香一名蜜香。一名女萎。荧。地节。玉竹。萎蕤。马薰。委萎。青粘。黄芝。
防葵一名藜盖。房苑。爵离。农果。利茹。方盖。
柴胡一名地薰。山菜。茹草。茈姜。尔雅云一名藐干。叶名芸蒿。
麦门冬一名禹韭。禹余粮。冬。忍冬。忍凌。不死草。仆垒。随脂。羊韭。爱韭。
独活一名羌活。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独摇草。
青木香一名五香。一名五木。
升麻一名周麻(一云。升麻是落新妇根也)。又谓之鸡骨升麻。
车前子一名当道。莒。虾蟆衣。牛遗。胜写。马写。牛舌草。
薯蓣一名山芋。玉延。土。薯。山羊。修脆。儿草。。
薏苡仁一名解蠡。屋。芑实。米。KT珠。
泽泻一名水泻。及泻。芒芋。鹄泻。。
龙胆一名陵游。俗呼为草龙胆。又有山龙胆。
细辛一名小辛。细莘。少辛。
石斛一名林兰。樊生。杜兰。石蘧。又一种名水斛。麦斛。雀髀斛。一名谷菜。白草苦菜。鬼目草。又有菜。
巴戟天一名三蔓草。不凋草。
白蒿一名蘩。皤蒿也。蓬蒿。由胡。旁勃。
赤箭一名离母。鬼督邮。合离草。独摇芝。
子一名菥大蕺。马辛。大荠。菥子。老荠。
赤芝一名丹芝。青芝一名龙芝。黑芝一名玄芝。白芝一名玉芝。黄芝一名金芝。紫芝一名木芝。瑞芝。瑞草。
卷柏一名万岁。豹足求股。交时。蓝实。
络石一名石鲮。石蹉。略石。明石。领石。悬石。耐冬。石血。石龙藤。木莲。地锦地噤。滂藤。薜荔。土豉藤。长春藤。木莲藤。龙鳞。
黄连一名玉连。支连。
芎一名胡。香果。马衔芎。京芎。雀脑芎。叶苗名薇芜。蘼芜(叶也)。茳蓠(苗也)。
蒺藜子一名旁通。屈人。止行。茨。休羽。升推。即藜。据于蒺藜。诗云。墙有茨。不可扫也。
防风一名铜芸。茴草。百枝。屏风。简根。百蜚。
黄一名戴糁。戴椹。独椹。KT草。蜀脂。百本。王孙。又一种名曰白水。赤水肉苁蓉一名肉松容。
香蒲一名蒲厘。花黄细若金粉。香蒲。蒲黄苗也。俗名蒲槌。亦谓之蒲萼。一名睢。
醮香茅。甘蒲。菖蒲。菁蒲。臭蒲。
续断一名龙豆。属折。接骨。南草。诺藤。马蓟。
漏芦一名野兰。荚蒿。根名鹿骊。老公花。鬼油麻。木藜芦。
营实一名蔷薇。蔷麻。牛棘。牛勒。蔷蘼。山棘。
天名精一名麦句姜。虾蟆蓝。豕首。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首。鹿活草。天蔓菁。地菘。天芜精。豕首。大鞠蘧麦。刘草。
决明子一名马蹄决明。蒌蒿子。。关西谓之。又石决明。
丹参一名纫蝉草。赤参。逐马。奔马草。山参。木羊乳。
茜根一名地血。茹。茅搜。茜。牛蔓。
飞廉一名漏芦。天荠。伏猪。飞轻。伏兔。飞雉。木禾。
五味子一名会及。玄及。。壮味。。
旋花一名筋根花。旋复花。续筋根。肠草。鼓子花。
千岁一名芜。藤。苣瓜。葛。
兰草一名水香。太吴。兰香。煎泽草。兰泽草。香水兰。忍冬香。兰泽香。都梁香。
蛇床子一名蛇粟。虺床。蛇米。思益。毒。枣棘。蔷蘼。肝马床。
地肤子一名地葵。地麦草。涎衣草。益明。落帚子。鸭舌草。苗名独帚。
景天慎火。一名火母。一名杜蘅。杜莲。白芩。白莲。杜若。若芝。土卤(杜蘅也)。楚蘅(杜若也)。
沙参一名知母。苦心。志取。虎须。白参。识美。文希。
茵陈蒿俗云龙脑薄荷。
白兔藿一名白葛。
徐长卿一名鬼督邮。别仙踪。
石龙刍一名龙须草。草续断。龙珠。龙华。悬莞。方宾。
薇衔一名麋衔。承膏。承肌。无心。茺蔚。吴风草。鹿衔草。
云实一名损实。云英。天豆。臭草。羊石子草。马豆。又苗名草云母。
王不留行一名禁宫花。剪金花。剪金草。
鬼督邮一名独摇草。白花藤。
地不容一名解毒子。
干姜(生姜)一名母姜。
耳实一名胡子。地葵子。。常思。羊负来。苍耳子。江东呼为常。一云卷耳子。苓耳。幽洲人谓之爵耳子。或谓耳草。或谓白胡。俗呼道人头。
麻黄一名卑相。龙沙。卑盐。
葛根一名葛。花一名鸡齐根。鹿藿。黄斤。
栝蒌实名黄瓜。果。药皮。泽姑。天瓜。果裸。地楼。
苦参一名水槐。苦。地槐。兔槐。骄槐。白茎。虎麻。芩茎绿。白陵郎。春生。
当归一名干归。马尾当归。草当归。真当归。蚕头当归。山蕲。
芍药一名白芍。余容。食。解食。。牛亭。可离。合欢忘忧。
通草一名丁翁。附支。南人或名燕。或名乌覆。王翁木通。通脱木。活茺寇脱根据商蠡实一名荔实。剧草。三坚。豕首。马兰子。荔挺。呼为旱蒲。亦为豚耳。
瞿麦一名巨句麦。大菊。大兰。杜母草。燕麦。蘧麦。又云石竹。
玄参一名重台。玄台。鹿肠。正马。咸。端。逐马。
百合一名重箱。摩罗。中逢花。强瞿。重迈。中庭。
秦花一名秦瓜。
知母一名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母。女雷。女理。儿草。
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水须。沈燔。HT。藩。昌支。
贝母一名空草。药实。苦花。苦菜。草勤母。虻。
白芷一名芳香。白。。莞。苻蓠。泽芬。叶名麻。
淫羊藿一名刚前。俗名仙灵脾。俗名黄连祖。千两金。干鸡筋。放杖草。弃杖草。俗呼三枝九叶草。
黄芩一名腐肠。空肠。内虚。黄文。经芩。妒妇。丸者名子芩。印头。尾芩。
狗脊一名百枝。强膂。扶盖。扶筋。狗脊。赤节。
石龙芮一名鲁果能。地椹。石能。彭根天豆。俗为水堇。
茅根一名兰根。茹根。地菅。地筋。兼杜。俗谓之茅根。茅香。
紫菀一名紫茜。青菀。白菀。即女菀。又号羊须草。
紫草一名紫丹。紫。藐苗。茈。
败酱一名鹿肠。鹿首。马草。泽败。鹿酱。酸酱。
白藓俗呼为白羊藓。或名白膻。又名金雀儿椒。又名地羊膻。
酸酱一名醋浆。。寒浆也。江东人呼为苦。
紫参一名牡蒙。众戎。童肠。马行。乃王孙。
本一名鬼卿。地新。微茎。
石韦一名石。石皮。
萆一名赤节。时人呼为白菝。
杜蘅俗名马蹄香。
白薇一名白幕。薇草。春草。骨美。
菝又名金刚根。土瓜草。大青。
女萎亦名蔓楚,石香叶。一名石苏。
艾叶一名冰台。医草。艾蒿。
恶实一名鼠粘草。即牛蒡子。
水萍一名水荇。水白术苏菜。
地榆花紫黑如豉。故名玉豉。
王瓜一名土瓜。钩茹。HT茹。菟瓜。老鸦瓜。芴菲钩KT。
大小蓟大蓟是虎蓟。又名刺蓟。山牛蒡。小蓟是猫蓟。
昆布一名紫菜。纶布。
海藻一名落首。石发。海罗。石帆。石衣。。
泽兰一名虎兰。龙棘。虎蒲。水香。都梁香。俗名兰香。
防己一名解离。
天麻苗名赤箭。赤箭芝。定风草。
阿魏一名阿虞。薰渠。
香子一名茴香。土茴香。
红蓝花一名黄蓝。即红花。
款冬花一名橐吾。颗冻虎须。菟奚。氏冬。
牡丹一名鼠姑。鹿韭。百两金。
原三棱只生细根者。谓之鸡爪三棱。不生细根。谓之黑三棱。石三棱。
姜黄一名云是。廉姜。
荜茇酱。
萝摩一名芄兰。雀瓢。女青。郁金番人谓马。
芦荟一名讷会奴会。俗名象胆。
马先蒿一名马屎蒿。烂石草。马新蒿。又白蔚。牡。俗名虎麻。
延胡索一名肉豆蔻。胡名迦拘勒。
补骨脂一名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缩砂蜜。
零陵香一名燕草。薰草即香草也。蕙草。
蓬莪术一名蓬莪。。波。
积雪草一名连钱草。地钱草。或名胡薄荷。柳城郡尽呼为海苏。
白前俗名石蓝。
荠一名。白药子。一名白面根。
荭草一名鸿鹄。马蓼即水红也。大蓼。
莎草一名。侯莎。根名香附子。续根草。水巴戟雀头香。莎结。亦云草附子。
荜澄茄亦名毗陵茄子。
胡黄连一名割孤露泽。般若苔。红豆蔻。
时萝一名慈谋勒。
艾香一名艾。甘松香。
垣衣一名乌韭。垣嬴。天韭。鼠韭。若邪。
陟厘一名凫葵。即菜也。侧黎。水苔。石发。石衣。
女苑一名茆。织女菀。白菀。
王孙吴名白功草。楚名王孙。齐名长孙。黄孙。海孙。蔓延。黄昏。牡蒙。
蜀羊泉一名羊泉。羊饴。俗名漆姑叶。
菟葵一名。
草一名荣。
鲤肠一名连子草。金陵草。俗名旱连子。
爵床俗名赤眼。井中苔及萍蓝。
茅香马兰。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
使君子一名留求子。
白豆蔻一名多骨。
地笋细泽兰根也。
陀得花胡人呼为三勒浆。
附子一名八角附子。
乌头一名奚毒。土附子。乌喙。江东名堇。茛。帝秋。毒公。果负。耿子。芨。堇。
剪草根名白药。
射罔一名奚毒。附子。乌喙。
天雄一名白幕。
侧子一名茛。
半夏一名守田。地文。水玉。和姑。羊眼半夏。
虎掌一名由跋。亦呼天南星。
鸢尾一名乌丸。射干苗。
大黄一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
钩吻一名野葛。毒根。
葶苈一名丁历。蒿。大室。大通。狗荠。
桔梗一名利如。房图。白药。梗草。
莨菪一名横唐。行唐。全人家多作野狼。天仙子。
草蒿一名青蒿。万溃。江东人呼为蒿。HT。尔雅云。蒿HT。北人呼为青蒿。
旋复花一名戴椹。金沸草。盛椹。盗庚。
藜芦一名葱苒。葱。山葱。鹿葱。葱葵。丰芦。蕙葵。
常山一名互草。叶名蜀漆。又呼黄者为鸡骨常山。
射干一名乌扇。乌蒲。乌。乌吹。草姜。凤翼。根鸢头。叶是鸢尾。本经云。蛮姜蛇含一名蛇衔。威蛇。雀瓢。尖叶号竟命草。
蜀漆一名鸡屎草。鸭屎草。恒山。互草。
甘遂一名甘。陵。陵泽。重泽。主田。
白蔹一名菟核。白草。白根。昆仑。
青葙子一名草蒿。蒌蒿。草。荆襄人名为昆仑草。又一种黄花名陶朱术。
菌一名芦。鹳芦。
白芨一名甘根。连及草。
大戟一名邛钜。泽漆根也。
泽漆一名漆茎。大戟苗也。
茵芋一名完草。卑共。
贯众一名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扇符。尔雅云。泺即贯众。伯萍。药藻。俗呼草鸱头。
牙子一名野狼牙。野狼齿。野狼子。大牙。及己。
羊踯躅一名玉支。陶于栀子。
何首乌一名也苗。交藤。夜合。地精。陈知白。赤葛藤。夜交。桃柳藤。首乌大者号威灵仙一名能消。
牵牛子一名种三百草。金铃。盆甑草。草金铃。
商陆一名荔根。夜呼。白昌。当陆。尔雅。马尾。关西呼为。江东呼当陆。俗呼樟柳根。苋陆。一种名赤昌。章陆。
蓖麻一名萆麻。
蒴一名堇草。芨。陆英。尔雅注。乌头苗也。
天南星一名鬼。即虎掌。小者名由跋。
羊蹄根一名东方宿。连虫陆。鬼目。蓄。今人呼为秃菜。。当药。。
菇根南人呼为菱草菌。蒋草。茭白菇首。尔雅名蘧。茭郁菇封。菇蒋草。实名雕胡米。茭首。长安人名雕胡。葭芦之米。紫绿节。
蓄又呼为竹。尔雅云。竹蓄。一物三名也。诗云。绿竹猗猗。
苎根即今续苎也。又有山苎。
白头翁一名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甘蕉根一作藤。俗人呼为笼。红蕉。水蕉,牙蕉。一云五叶。即鸟蔹草也。
鬼臼一名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
芦根花名蓬。尔雅名葭华。又名。萑。KT。。乌区。荻。花皆名苕。萌笋皆名灌。通一物也。又碧色者名碧芦。
角蒿一名莪蒿。莪。萝蒿。KT蒿。
仙茅一名独茅根。茅瓜子。婆罗门参。又呼为阿须干陀。
羊桃一名鬼桃。羊肠。苌楚。衔弋。铫弋。纽子根。一种生蜀川。名羊桃根也。
鼠尾草一名。山陵翘乌草。水青。
女青一名雀瓢。
刘寄奴一名金寄奴。
骨碎补一名胡孙姜。石。骨碎布。侯姜。一云是树上寄生草。又名石毛姜。
故麻鞋底一名千里马。麻鞋名也。
连翘三廉。连苕。连草。旱莲子。旱莲草。一名异翘。兰华。析根。枳尔雅。连。异翘。
败蒲席机上织者为席。席下重浓者为荐。又名蒲荐。蒲盖作者。名荐编荐索。船家用状如蒲帆。
续随子一名拒冬。千金子。菩萨豆。千两金。联步。
山豆根一名解毒。黄结。中药。
三白草一名三叶白草。
茹一名屈据。离娄。漆头。蛇莓汁。
金星草一名金川草。
草一名葛律蔓。又名来莓草。葛勒蔓。
鹤虱一名天明精。南人称为地松。
雀麦一名龠。燕麦。牡栳草。俗名牛星草。
甑带灰一名赤地利。亦名山婴麦。又有赤车使者。
乌韭即石衣。石苔。石发。白附子。
紫葛此即是藤生者。
独行根一名土青木香。兜铃根。子名马兜铃。
猪膏莓一名虎膏。狗膏。猪膏草。
鹿藿葛根之苗。鹿豆。尔雅云。圈。鹿藿。其实(注云。圈。一名鹿藿。其实名。郭璞云。鹿豆也)。
蚤休南人名草甘遂。螫休。紫荷车。一名蚩休。今人呼重楼。重台。俗呼重楼金线。
石长生一名丹草。
乌蔹草俗呼为龙草。五叶莓。乌蔹莓。
陆英即蒴芹。一名水英。接骨木名水英。皆一类也。
野狼毒一名续毒。
预知子一名仙沼子。圣知子。圣仙子。山民目为圣无忧。
稀一名火。俗呼火草。
马鞭草草似马鞭节。故名。俗名透骨草。
葫芦巴或云山萝卜子也。
蒲公草一名构耨草。俗名蒲公英。又云仆公罂。
牛扁野人名半扁。扁特。或名扁毒。便特。
谷精草一名戴星草。苦。
酢浆草一名醋母草。鸠酸草。俗为小酸又为酸浆。
咋夜荷草一名瓦松。
头一名。
夏枯草一名夕可。乃东。燕面。今谓之郁臭。
燕蓐草。燕窠中草也。
鸭跖草一名鸡舌草。鼻竹草。跖跖斫。碧竹子。
山慈菇根一名金花。又有团慈菇。此略同。鹿蹄草。
实项麻子也。赤车使者。一名小锦枝。
野狼跋子一名黄环子。度谷。就葛。黄子。
屋游屋上青苔衣。地锦花。
败船茹此是大HT刮竹茹以补漏处者。
五毒草一名五蕺。
鼠曲草蜜和为粉。名龙舌。山南人呼为香茅。江西人呼为鼠耳草。
列当一名栗当。草苁蓉。花苁蓉。
马勃一名马。俗呼马屁勃。又名马屎菇也。
莸草尔雅云。莸蔓牙。江东人呼为KT。证俗云。莸。水草也。
败芒蒲尔雅云。芒似茅。可以为索。
狗舌草一名海金沙。
萱草一名鹿葱。花名宜男。
格注草一名鸡窠中草。鸡冠草。地椒。
草三棱一名鸡爪三棱。荆三棱。合明草。鹿药。
败天公北人戴箬笠之败者也。
桂一名菌桂。大桂。筒桂。嫩者名肉桂。老者名木桂。
牡桂一名肉桂。桂心。桂枝。
松脂一名松膏。松肪。
地骨皮一名枸杞根。枸棘。地节。羊乳。却当。仙人杖。西王母杖。枸。苦杞。杞芦。却老。或名天精。
茯苓一名茯菟。茯神。琥珀。。
榆白皮一名零榆皮。
黄柏一名柏木。檀桓。俗呼子柏。
酸棘一名。棘刺。棘针。
楮实一名谷皮。谷实。南人呼谷纸。亦为楮纸。
干漆(生漆)一名地节。黄芝。
五加皮一名豺漆。豺节。金盐。
牡荆实一名空疏。杨栌。蔓荆实。
辛夷一名辛矧。候桃。房木。
桑上寄生一名寄屑。寓木。宛童。茑。
杜仲一名思仙。思仲。木绵。
女贞实一名枸骨。子为木蛮子。
木兰一名柿兰。杜兰。
丁香一名子丁香。鸡舌香。如山萸者名母丁香。
沉香一名沉水香。蜜香。
薰陆香(乳香)一名马尾香。天泽香。
藤黄树名海藤。花名沙黄。
反魂香一名惊精。回生。震灵。人马精。却死香。
落雁木一名雁。
莎木一名闸极木皮。无名木。实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奴会子。
桑耳一名桑菌。木麦。一名。桑黄。桑蛾。
山楂一名羊。鼠楂。
槟榔大者名猪槟榔。小者为。子尖长而有紫文者。名槟。圆而矮者名榔。白阳曰槟榔。白阴曰大腹。甘者为山槟榔。
栀子一名木丹。越桃。
食茱萸一名无姑。溏。白蒉。尔雅云。。
浓朴一名浓皮。赤朴。裂朴。
茗苦茶一名。早采为茶。晚取者为茗。今通谓之茶。一曰茶。二曰。三曰。
四曰茗。五曰。
秦皮一名岑皮。石檀皮。俗见味苦名苦树皮。
秦椒或呼为大椒。大者名为。
山茱萸一名蜀枣。鸡足。实。鼠矢。
紫葳一名陆苕。芨华。凌霄花。艾威。陵时。陵石麦华。
胡桐泪一名胡桐律。石泪。墨。
棘刺花一名菥。马驹。刺原。颠棘。
白棘一名棘针。棘刺。此是酸枣树根。
猪苓一名猪屎。豕。苓根。地乌桃。旧云枫树苓。
乌药一名旁其。
龙眼一名益智。亚荔枝。
安息香波斯为辟邪树。
菘萝一名女萝。
摩勒一名余甘子。
卫矛一名鬼箭。海桐皮。大腹。
紫藤呼为招豆藤。
合欢一名夜合皮。合昏。
五倍子一名文蛤。百虫仓。
虎杖一名苦杖。尔雅云。。虎杖。一名大虫杖。酸杖。班杖。枯杖。
伏牛花一名隔虎刺花。
天竹黄一名竹膏。蜜蒙花。天竺花。
椋子木一名松杨。
巴豆一名巴菽。
蜀椒一名巴椒。KT。南椒。
皂荚一名鬼皂荚。猪牙皂荚。
柳华一名柳絮。
楝实一名金铃子。
樗木(椿木)北人呼为山椿。江东人呼为虎木。
郁李仁一名李。郁李车下李。尔雅云。常棣。雀梅。
莽草一名。春草。芒草。药草。俗呼草。
无食子一名没石子。波斯呼为摩贼树。
黄药子一名赤药。红药。
雷丸一名雷矢。雷实。槲若。桄榔子。
白杨一名蒲杨。柳。蒲。高飞。苏方木。榉树皮。
桐花(梧桐。桐叶)一名椅桐。梧。荣。桐本。黄桐岗桐。
胡椒向阳者澄茄。向阴者胡椒。
钩樟根皮一名乌樟。
千金藤一名乌虎藤。古藤。
南天烛一名乌草牛筋。文烛。猴药。男犊。猴菽草。惟那木。草木之王。猴椒。染菽南烛。
无患子一名噤娄。
橡实一名杼斗。
梓白皮(即楸)尔雅云椅梓。一名鼠梓。。江东谓虎梓。
石楠一名鬼目。
黄环一名凌泉。大就。实名野狼跋子。
溲疏一名巨骨。杨栌。牡荆。空疏。
鼠李一名牛李。即乌巢子。鼠梓。。赵李。乌槎子。皂李。
枳子一名木蜜。小天蓼。棋子。
小一名山石榴。
荚一名HT迷。羿先。
紫荆木一名紫珠。紫真檀。
南藤一名丁公藤。
盐麸子(叶如椿)一名叛奴盐。藏器曰。蜀人谓之酸桶。亦曰酢桶。吴人谓之盐麸。戎人谓之木盐。
接骨木一名木蒴。枫柳。
赤瓜木一名羊。鼠楂。
藤子一名象豆。
药实根一名连木。
蔓椒一名豕椒。猪椒。彘椒。狗椒。椒。
咸藤一名甘藤。甜藤。
赤柽木一名柽乳。河柳。雨师。
突厥一名卖子木。婆罗得。
甘露藤一名肥藤。
大空一名独空。
杨栌木一名空疏。子。
棕榈一名榈。
芫花一名去水。毒鱼。杜芫。其根名蜀桑根。败华。儿草。黄大戟。赤芫根。
发是童子发。乱发。
耳塞一名脑膏。泥丸子脂。
溺白一名人中白。
妇人月水一名浣禅汁。
麝香尔雅名鹿射父。
牛黄(有四种)生黄。角中黄。心黄。肝黄。
熊脂一名熊白。象牙。
白胶一名鹿角胶。黄明胶。
阿胶一名傅致胶。盆覆胶。
獐骨道家名白脯者。麇鹿肉是也。
豹肉卤簿豹尾。名可尊重。
豚卵一名豚颠。猪子一名。燕朝鲜之间谓之。关东西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吴杨谓之猪子。
麋脂一名官脂。遁脂。
獭肝一名水狗(有两种。有。獭)。
狸骨有香狸。风狸。虎狸。猫狸。家狸。
底野迦用猪胆作之。
白马茎尿。名马通。
鹿茸小者名茄子。
又有麋茸。
羊角(青羝羊也)一名青羊角。
牡狗阴茎一名狗精。
羚羊角一名羊。山羊。野羊。神羊。
犀角一名通天犀。骇鸡犀。奴角。食角。在额上为兕犀。鼻上为胡帽犀。大者名堕罗犀。又有水犀角有牯犀。有通天花文犀。
鼹鼠一名田鼠。鼢鼠。是鼠王。一名飞生。是鼯鼠。
腽肭脐(海狗肾也)一名阿慈勃他你。号曰水乌龙。
猕猴一名猢孙。
普(音溥)(音救)(音核)赜(锄陌切)(胡揩切)(音频)溽(音辱)(音惟切)蕺(祖父切)治(上平声)择(音亦)(音闲)七(卑履切)窨(音阴)(普辛切)(音台)(于职切)俳(音排)差(去声)王相(并去声)瓤(音穣)(音搜)中风(上去声)(音虫)跛(音簸)楔(音屑)风痱(扶非。布非。二切)机(音几)KT(同窨)(首贿切)(上声)划(呼麦切)(他对。他没。二切)魇(音靥)(子用切)蚱(侧伯切)蜷(具元切)(抱角反)鳗鲡(上英官切。下郎奚切)龋(驱禹切)溷(胡困切)鲎(莫候切)癜(俗作殿。又于其切)萎悴(上音逶。下音翠)痣(职吏切)(音硬)齐颈(上去声)(即计切)(女力切)(普力切)荠(上祖礼切。下奴礼切)茈(同柴)艽(居肴切)(房典切)内药(上音纳)闭塞(下入声)拍碎(上音珀)悸(其季切)(先丸切)(舌朽切。又音臭)咀(上音父。下音沮)剧(巨戟切)懊(上于报切。下音农)怔忪(上之成切。下音钟)噫(音厄)舌强(下去声)碜(初甚切)HT晕(上于计切。下禹愠切)踯躅(上音掷。下直录切)射干(上音夜)(音软)礞(音蒙)已瘥(下去声)肛(户工切)榧(音匪)辟温疫(上必益切)樗(音枢)鲮(音陵)(音苏)芤(苦候切)数(音朔)菝(上蒲八切下苦辖切)竺(音竹)(音江)斡(乌括切)溲(疏有切)(音皆)概(音溉)瘅(音)(音谒蒲拜切)瘁(音悴)馗(渠尤切)瘕(上知陵切。下音贾)(之夜切)癃(音隆)悒(入力切)颤掉(上。扇之切)胛(古狎切)(音瞬)惕(音踢)(呵各切)堇(居隐。居欣。二切)瘴(音障)虺(音鬼切)粽(作贡切)瘵(侧略切)便利(上平声)哺(薄路切)(徒昆切)挟(胡侠切)榉(居语切)碍(王溉切)哕(于惠切)(音攘)茜(此见切)髀(补而。步米。二切)(五怪切)齐(脐同义)左息(思力切)泺(力毒切。又音粕)啮(鱼结切)(音骨)蜚蠊(上扶贵切。下力粘切)菀(于远切)疹(音轸)(婢亦切)KT(呼光切)瘠(音脊)(尺制切。音炽)埤(音卑)拭(尺职切)膨(蒲行切)HT(音软)脘(音管)癖(音僻)洒洒(所界切)谵(之阎切)卤(音鲁)(余之切)饴(翼之切)(都管切)咯血(上力各切)瞀(莫候切)(户当切)(上音皮。下音鸱)(奴和切)(音区)(口淮切)陡厘(上音职。下音离)瘕(上音伏。下居牙切)黯(乌感切)HT(才焦。才高。二切)(他罪切。与腿同)尻(苦高切)撞(真降切)(常论切)瞑(音眠)菇(古胡切)疰(之戌切)虱(色栉辍)烙(力各切)囟(腮同)痫(音间)舁(音余)蛐蜒(上与周切。下以然切)犊(徒木切)虾(下加切)蟆(莫加切)(普力切)臆(音亿)茹(汝余切)芋(王遇切)(音亘)沉(五罔切。音昂)呀呻(虚加切。下呼甲切)。哑(音)嗄(音厦)柑(音甘)毗(音瑟)膊(音博)(子六切)KT(于检切)郸(都艰切)槲(音斛)薜荔(上必益切。下音詈)涌(并。俞种切)棕榈(上音宗。下音吕)息贲贲豚(贲。并音奔)胪(力居切)(乃刀切)(胡坚切)(音木)子(上多郎切)圊(七情切)妊娠(上如林切。下失人。之忍。二切)痼(古护切)肛(音公)堰(于宪切)嘿(同默)酢泔淀(上音醋。中古三切。下徒练切)蚺(而占切)(羊遇切)泶(胡角切。呼笃切)獭(他达切)(毗米切)(渠军切)腿(他罪切)(音台)謇(九典切)洵(音笋)渫(士洽。息列。二切)控(枯洞切)(古汗切)喙(许秽切)狸(音离)鸢(以专切)菥(思击切)粘(女廉切)黯(上各旱切。下昨旦切)蘧(其据切)毁沮(下子与。子预。二切)荏(音饪)KT(莫郎切)哽(柯猛切)悚(息拱切)扬(弋章。弋尚二切)(上于叶切。下与涉切)鬃(子红切)控睾(下音亦)卵(上杜回切。下虚管切)脬(音抛)羸乏(上力追切。下房法切)(疾资切)(音古)(毗米切)(陵出切)蛲(如消切)肓(音荒)胴(徒弄切)(火酷切。又音郝)卒魇(上仓律切。下音靥)魅(与HT同)(音磊)枭(古聊切)HT(徒敢切。又音啖)蚝(之吏切。同)螫(式亦切)(音怀)慑(之涉切)稣(音苏)(羽轨切切)疣(织加切)绀(古暗切)(先廉。师衔。二切)贲饰(上彼义切)(甫云切)辣(力达切)须发(上与须同)汞(户孔切)(古禾切)(渠脂切)椹(时枕切)瞳(音童)盲(莫耕切)(才计切)睑(九俭切)觜(子鬼切)(府防切)炽(尺示切)茺蔚(止音充。下音尉)眵(充支切)疏瀹(下弋灼。余召。二切)眯(莫礼切)珂(邱河切)睫(音)(云各切)(虚业切)泡(普交切)痒(移章切)鼢(扶粉切。又音)钤(巨廉切)瞩(之欲切)蚬(音显)赘(之锐切)垛(徒果切)盎(于浪切)睢(音虽)铍镰(上普皮切。下力詹切)谛(都计切)摭(之石切)荠(在礼切)(同)舐(神示切)桢(之忍切)(音蔑)舍(始野切)聋(上音龙。下五队切)HT(达零切)盯聍(上都领切。下刀顶切)擦(七遏切)(乌贡切)泗(上思至切。下弋之切)拌(音半)吻(武纷切)蠹(音妒)HT(同虱)唇(上充甚切)齿(下女力切)龈(音银)扞(音汗)芡(音俭)龋(邱禹切)骨(胙劳切)璀璨(上七罪切月切)笱(音句)瘿瘤(上于郢切。下音留)靥(与靥同)(卢候切)(住买切)秆(古旱切)(力果切)恻怛(上初力切。下当据切)螯(牛刀切)(如灼切)瘭(卑遥切)(步项切)屦易(上音句。又良遇切。下音阳)刳(音枯)擦(音插)(五到。五高。二切)窑(音遥)俚(音里)窠(音科)(古候切)HT(一入。弋涉。二切)(古禾切)KT(音竹)抓(侧交切)吮(徂HT。绝HT。二切)蝙蝠(上布田切。下甫服切)凹(乌刀切)(五靳切)忉(都劳切)(音须)(音但)淬(七内切)菌(寄陨切)髀(补尔。步米。二切)订(唐丁切)(音罔)(上大计切)疡(音羊)焚溺(下音匿)KT俞募(上与同。下音暮)捺(乃罔切)镞(作木切)(七廉切)迕(吴胡切)(并系切)罨(于俭切)(胥里切)蹉跌(上七何切。下徒结切)讵(其吕切。又其据切)殚(多安切)肭(奴骨切)(丁惬切。同)(于远切)蹴(七六。子六。二切)螟蛉(上音冥。下音令)(于为切)匈(音(力南切)鲛(古爻切)(音制)蜍(其诸切)蠼(其余切)(山邹切)禳HT(上汝阳切。下公外切)中洒(上去声。下苏骇切)蜮(两逼切。又音或)缢(于切)砻(力公切)衣(上居历切)氍KT(上音渠。下音搜)奄(音掩)矧(式忍切)(直旦切。)(思困切)(楚鸠。楚九。二切)(匹才切)(天何切)(音耆)恶阻(上乌路切)伛偻(上郁禹切。下力距切)侏(都儒切)吃(居一切)(居回切)(匹回切)吕(同以)醍醐(上音啼。下音胡)柞(子洛。子各。二切)(古红古双。二切)锥(之推切)(音护)(他各切)绾(乌版切)(丑之。式之二切)妒乳(上丹故切)撮(仓括切)(五各切)襁褓(上居两切。下布老切)骼(柯额切)(同疹)魃(米未切)颏(胡来切)尻(苦高切)匍匐(上蒲胡切。下蒲北切)(以浅切)(伯介切)胗(章忍切)(普交切)KT(上音孜。下宜皆切)糕(古劳切)蜥(上音伊芳。下音析)蚱(音窄)辋(云往切)(于建切)蹙(子六切)褊(音扁)魍魉(上音罔。下音两)掏(口洽切)(徐林。徐占。二切)蚌(步项切)(于贡切)芹(渠斤切)玑(音机)(必尧切)(音蒙)悍(侯侃切)瘙(先到切)蕲(音祈)痍(延知切)肪(府切)厕(初吏切)(音甲)镑(普忙切)倪(鱼鸡切)弁(薄官。薄见切)掘(渠力。其月二切)(直连切)舶(榜陌切)棚(薄庚切)(古外切)铎(上卑各切。下洛可切)(上补各切。下他洛切)凫(音符)骨空(下音孔)摭(之石切)骼(柯额切)HT(五各切)(他雕切)(上音曷。下云俱切)厌(于艳切)(力条切)窳(俞矩切)(奴刀切)肫(音蒸)骸(何皆切)(巨言其偃。居偃。三切)踝(胡瓦切)(弋麦切)锐(弋税切)揄背(上逾招。抉侯。二切)(上于熙切。下计其切)拇(莫口切)内针(上音纳)喝(乙芥切。又音郝)(音隅)(山责切)(琦戟切)罅(呼嫁切)(音逵)颐(之以切)(巨损切)颇(普火切)鼷(下鸡切)枪(千羊切)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