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明朝 > 正文

针灸聚英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7/12/8

扁鹊有言。疾在腠理。熨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是针灸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思得师指而艰其人。求之远近。以针鸣者。各出编集标幽、玉龙、肘后、流注、神应等书。其于捻针补泻。尚戾越人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说。复取素、难而研精之。旁究诸家。又知素、难为医之鼻祖。犹易为揲蓍求卦之原。诸家医流。如以钱掷甲子起卦。勾陈玄武。蛇龙虎断吉凶。似易而乱易也。后世针灸亦若是尔。呜呼。不溯其原。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穷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故狃近者。犹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诗变而骚。君子取之。郡县者。封建之变。租庸者。井田之变。后人因之。固足以经国治世。奚怪于针灸之变法哉。奚是古非今为哉。岂知封建井田变。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针灸变。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而可因。则彼放荡逾闲者。可以为礼。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为乐。以之移风易俗哉。夫易谓穷斯变通久。素、难者。垂之万世而无弊。不可谓穷。不容于变而自通且久也。周子谓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然则不学古医。不变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兹续编诸家而折衷以素、难之旨。夫然后前人之法。今时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

   

时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识

凡例

一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今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

一此书以经络穴类聚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为二卷。诸论针艾法为三卷。各歌赋为四卷。间或发挥一二。

一周身尺寸已详于前集素难节要。今止绘图各分写于上。以便准量取穴。

一经络俱属于五脏六腑。今绘其图于经络之前者。知外有是经。则内属是脏腑也。

一明堂针灸、铜人、千金翼诸书。拘头面腹手足分列穴。殊无经络起止次序。今以滑氏十四经发挥、金兰循经经络绘图。每经自始至终。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一资生经立诸病目。以各穴分属。似难于阅。今以各经穴为主。以主某病分属之。

仿神农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药性随于后。

一各经穴。或有原缺者仍旧。

一标幽、玉龙、肘后诸歌赋。今医家皆谓其易于记诵。然专事于此。则针灸亦狭矣。姑集于末卷。以备参阅。

一奇经八脉、十二络脉、八会脉、原募穴。虽备于本经络。复表章于后。以便分别。

一前人着取穴捷法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一取穴法有未明者。窃议一二。

一针灸书惟明堂、铜人、千金、济生拔萃、窦氏流注、子午尽好。其余愈出愈下。不合素问、难经者多。各附以发挥。

一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亦不能载。今于脾胃论中表章于此。

一素、难井荥俞经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克。故不能行。今以诸经是动所生病补泻生克。细为制定。以便针刺。

一各书有关于论针灸。备录于卷末。

一济生拔萃于十二经井荥俞经合穴。萃集各书主治病证。其余穴。则未之及。故今仿其例。亦据铜人、千金、明堂、外台而补辑之。

一经络悉根据十四经发挥流注交接次第。穴亦根据之。比之铜人等书有繁杂空穴。皆不增入。一各空穴下分寸。针浅深。艾壮多少。俱备录。以便四时取用。明堂经则曰明堂。资生经则曰资生。千金翼则曰千金。明堂下经则曰明下。或曰下经。外台秘要则曰外台。俱省文尔。

一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也。今类聚各书歌赋。置之末卷。

五脏六腑

脊骨二十一节。大椎三节。至尾共二十四节。〔素问〕肺附三椎心附五椎肝附九椎脾附十一椎肾附十四椎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肠上小肠在脐上大肠当脐胆在肝之短叶间膀胱在肾下〔俱难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难经〕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泻而不藏。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是为六腑。

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传化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

以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手足阴阳流注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三阴谓太阴、厥阴、少阴。三阳谓阳明太阳、少阳也。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合为十二经也。详见脉诀。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袤行体者而言也。(袤音谋。言相去也)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入腹。

手三阴从藏走至手。谓手太阴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阴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太阳起小指之端。至目内。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谓足阳明起于鼻。至入中指内间。足太阳起目内。至小指外侧端。足少阳起目锐。至入小指次指间。足三阴从足入腹。谓足太阴起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足少阴起足心。至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起大指聚毛。至属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入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散舌下。少阴复从肾挟舌本。厥阴乃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循胸出胁。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然厥阴则又上出于巅。盖厥阴阴之尽者也。所以然者。示阴无可尽之理。犹易之硕果不食。示阳无可尽之义也。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之阴阳。以藏象言。气无形。而藏象有质。气阳而质阴也。然则无形者贵乎阳。有质者贵乎阴欤。

脉络传注。周流不息。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系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

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也。

通结上文。以起下文之义。经脉之流行不息。所以营运血气。流通阴阳。以荣养于身者也。不言络脉者。举经以该之。

其始(平旦寅时)从中焦注手太阴、(肺)阳明。(大肠卯时注此)阳明注足阳明、(胃辰时注此膀胱申时注此)少阴。(肾酉时注此)少阴注手心主厥阴、(心包络戌时注此)少阳。(三焦亥时注此)少阳注足少阳、(胆子时注此)厥阴。(肝丑时注此)厥阴复注手太阴。(明日寅时)始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句)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气、营气。纪、统纪也。承上文而言。经脉之行。其始则起自中焦。其气则常以平旦为纪也。营气常以平旦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气则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止。与天同一营运也。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营卫。

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而复会于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其营气盈缩。当何如。然。漏水刻虽有长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

中指同身寸法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竹量则易折。用蜡纸则粘手不便。用绳则有伸缩不准。用稻秆心则易得而有准。

\r中指同身寸图\pj-j7.bmp\r\r肺肝图\pj-j8.bmp\r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

者。方一寸为一两。今按权衡度量。起于黄钟。古之一两。今之四钱强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素问〕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素问〕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肺气通鼻。鼻和。则知香臭矣。〔难经〕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时则梦见兵刃血战。(秋三月)肺色白。欲如鹅毛。不欲如盐。〔素问〕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复沉者。辛当归庚。物极则反也。肺气绝。则皮毛焦。肺气行于皮毛。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

丁日死。〔俱难经〕

手太阴肺经

\r手太阴肺经\pj-j9.bmp\r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起、发也。络、绕也。还、复也。循、巡也。又根据也。沿也。属、会也。中焦者。在胃中脘。在脐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与脊胁周遭相着。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手太阴起中焦。受足厥阴之交也。由是循任脉之外。足少阴经脉之里。

以次下行。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绕络大肠。手太阴、阳明相为表里也。乃复行本经之外。上循胃口。迤逦上膈。而属会于肺。荣气有所归于本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于肺。肩下胁上际曰腋。膊下对腋处为。肩肘之间也。尽处为肘。肘、臂节也。自肺脏循肺系出而横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下循内。历天府、侠白。行手少阴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泽穴也。盖手少阴循臂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臂出中指之端。手太阴则行乎二经之前也。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句)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后高骨傍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曰鱼、曰鱼际云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终也。端、杪也。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臂骨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为络。本经终于出大指之端矣。此则从腕后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交于手阳明也。

是经多气少血。平旦寅时气血注此。受足厥阴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中府(一名膺俞)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犹以壮人为法也。)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云门巨骨下。侠气户傍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脉两旁相去各六寸。

气。气上冲心。胸胁彻背痛。喉痹。肩背痛。臂不得举。瘿气。

天府腋下三寸。臂内廉动脉陷中。以鼻取之。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气。铜人。

针四肝脉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飞尸恶疰。鬼语遁下。喘不得息。疟寒热。目眩。远视KTKT。瘿气。

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心痛短气。干呕烦满。

尺泽肘中约纹上动脉中。甄权云。屈肘横纹筋骨罅陷中。手太阴肺脉所入为合。水。

肺实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溺色变。卒遗失无度。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洒淅寒热。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呕吐。口舌干。咳嗽唾浊。疟。四肢腹暴肿。臂寒短气。心痛。肺胀膨膨。缺盆中痛。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劳热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上气喘满。腰脊强痛。肺积息奔。小儿慢惊风。

孔最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难。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痛。头痛。

列缺手太阴络。别走阳明。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罅中。

铜人。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

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厥。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小便遗。补之。

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经渠寸口陷中。肺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禁灸。

灸伤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俞。土。肺虚补之。难经曰。脉会太渊。曰。脉病治此。平旦寅时气血从此始。故曰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铜人。

灸三壮。针一分。素注。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冤不得眠。肺胀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筋眼痛。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咳血呕血。振寒咽干。

狂言口。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鱼际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云散脉中。肺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一分。留三呼。

明堂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肢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鱼际。足少阴俞。

少商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肺脉所出为井。木。铜人。针一分。

心善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食不下。膨膨。

手挛指痛。掌热。寒栗鼓颔。喉中鸣。小儿乳蛾。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热也。

按难经曰。诸井者。肌肉浅薄。不足为使也刺井者。当刺荥。甄权写井而疗喉痹。杜宝善类聚井穴。主治病证者。难经曰。井主心下满。又曰。春刺井。盖并行而不悖也。

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寡不。当别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势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疗。当用此一穴。若诸书皆禁针灸。则断不可用矣。针浅深。艾多少。则以素问十二经浅深刺法为主。诸书相参互用之。不可偏废也。经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浅。故在春夏与瘦人。当从浅刺。

秋冬与肥人。当从深刺。又曰。陷下则灸之。陷下不甚者。灸当从少。陷下甚者。灸当从多。又寒凉之月。火气衰。灸当从多。温暑之月。火气旺。灸当从少。又肌肉浅薄穴。刺浅艾少。肌肉深浓穴。刺深艾多。又春与夏不同。秋与冬不同。肥瘦有适中者。有过肥而臃肿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执一论也。又大人与小儿。刺浅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头面及小儿宜毫针。艾炷如小麦也。

\r小肠腑图\pj-j10.bmp\r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白肠。〔俱素问〕五脏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难经〕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手阳明大肠经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里。阳脉行手足之表、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复上入阳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外前廉上肩。

自阳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外前廉。历肘、五里、臂。络会。上肩至肩穴也。

出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

肩端两骨间为骨。肩胛上际会处为天柱骨。出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会上。会于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分。会属于大肠也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

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口前小者为齿。其支别者。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为人中。既入齿缝。复出夹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脉之右。右脉之左。上挟鼻孔。循禾、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

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阴阳。

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商阳(一名绝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灸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

黄。口干口。急食不通。伤寒水结。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阳明、少阴之荥俞二间、三间。

三间(一名少谷)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

留三。气喘。目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一名中魁)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

留七疾。寒咳。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

灸五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鬲。补之。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池头)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

。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锐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二呼。灸三壮。主飧泄。劳。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痈。

上廉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针二分。主霍乱遗失。失音。齿痛。颊颔肿。瘰。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手足不随。

曲池肘外辅骨。屈肘两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

针五余日。更灸止二百。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

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螈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

妇人经脉不通。

肘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风劳嗜卧。臂痛不举。肩重腋急。

肘臂麻木不仁。

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

臂肘上七寸肉端。肩下一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阳明络。

手足太过三五分。主臂细无力。臂痛不得向头。瘰。颈项拘急。

肩(一名中肩井一名扁骨)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足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

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六呼。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唐、鲁州刺史厍狄钦风痹。不得挽弓。甄权使钦彀弓矢向堋立。针肩。针进即可射。

巨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跷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

明堂正卧。明下。灸三壮。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主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鸣。

扶突(一名水穴)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铜人哽。

禾(一名长颊)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

迎香禾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阳明、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多涕。鼽衄有疮。鼻有息肉。

\r胃腑图\pj-j12.bmp\r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径五寸。纡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两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东垣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中焦。用补中益胃热善消。脾病不化也。又曰。脾胃不和。九窍不通。

卷一下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

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其色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生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湿胜寒。咸伤血。甘胜咸。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内经〕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然。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

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

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易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于方为朔为北。于太玄为玄为冥。

滑氏曰。肾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也。合而观之。谓之五脏五腑可也。

六脏六腑亦可也。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心为火。肾为相火。故曰小心。七节自尾数上。又心胞络为肾之配。

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肾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色。

肾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左肾则为男。先生右肾则为女。丹溪曰。钱仲阳云肾有补无泻。又曰。主闭脏者肾也。施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又曰。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脏。故谓之君。以位而言。守位禀命。故谓之相。人有此生而恒于动者。以相火助之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出于木而本于地。故雷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主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王节斋曰。古方滋补药。皆兼补右尺命门相火。(如八味丸之类)不知左肾原虚。右肾原王。

庶得水火相平也。

足少阴肾经

\r足少阴肾经\pj-j23.bmp\r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

趋、向也。足少阴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

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内。出内廉。

跟、足根也。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下。循内踝太穴。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

出内廉。抵阴谷也。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

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两乳间为胸。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也。

此经多血少气。酉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阳之交。

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刺深二分。留二呼。

涌泉(一名地冲)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足少阴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喝而喘。坐欲起。目KTKT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胆肠。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夹脐痛急。衄不止。五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龙渊)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直下一寸。足少阴脉所溜为荥。

火。

肿。主咽内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心恐惧。如人将捕。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胀。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白浊。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自汗盗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堕。恶血留内腹中。男子精泄。妇人无子。阴挺出。月事不调。阴痒。初生小儿。脐风口噤。

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足少阴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伤寒手足厥冷。东垣曰。

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

大钟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铜人。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卧。口中热。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舌干。咽中食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照海足内踝下。阴跷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茎挺出。月水不调。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水泉太下一寸。内踝下。少阴。铜人。灸五壮。针四分。主目KTKT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心下多闷痛。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复溜(一名昌阳一名伏白)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复溜。后旁筋是交信。二。七壮。主肠。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视KTKT。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

汗注不止。龋齿。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

交信足内踝骨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阴跷之。铜人。针四分。留十呼。灸难。淋。女子漏血不止。阴挺出。月水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淫泺。盗汗出。

筑宾内踝上五寸分中。阴维之。铜人。针四分。留五呼。灸三壮。素注。刺三分。灸五壮。主疝。胎疝。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痛。

阴谷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阴脉所入为合。

水。

阴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

横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

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主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始。五脏虚竭失精。

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关)气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中痛。目赤痛从内始。妇人赤沃。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两旁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内始。妇人月事不调。

四满(一名髓中)中注下一寸。气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脉、冲脉之会。铜月水不调。恶血痛。奔豚上下。无子。

中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分。灸五壮。

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脐中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始。

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阴经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

商曲石关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五壮。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始。

石关阴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三内始。妇人子脏有恶血。血上冲腹。痛不可忍。

阴都(一名食宫)通谷下一寸。夹胃脘两边相去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目赤痛从内始。

通谷幽门下一寸。夹上脘两旁相去五分。素注一寸。十四经发挥云。自商曲至通谷。

去腹壮。明堂。灸三壮。主失欠口。食饮善呕。暴喑不能言。结积留饮。癖胸满。食不化。

心恍惚。喜呕。目赤痛从内始。

幽门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明堂云巨阙旁一寸五分。千金云夹巨阙一寸。(按幽门当在。喜唾。烦闷胸痛。胸中满。不嗜食。逆气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始。女子心腹逆气。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神封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满不得息。咳逆。呕吐。乳痈寒热。

灵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

神藏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四分。主呕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

中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俞府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下经。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呕吐。喘嗽。腹胀不下食饮。胸中痛。

按钱氏于肾有补无泻。故于药亦止制补肾地黄丸。而无泻肾药也。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

滑氏云。手厥阴心主又曰心包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厥阴心主。以经而言。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

\r手厥阴心包络经\pj-j24.bmp\r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

手厥阴受足少阴之交。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鬲。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胁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内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而逆数之。则为次指。云其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戌时气血注此。受足少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会)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橛肋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铜人。灸下肿。上气。寒热疟。

天泉(一名天湿)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目KTKT不明。恶风寒。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臂内廉痛。

曲泽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所入为合。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头清汗出不过肩。伤寒逆气呕吐。

门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阴心包络脉。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呕血衄血。心痛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间使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六分。留七呼。铜人。

针三。呕沫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中风气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语。咽中如梗。鬼邪。霍乱干呕。妇人月水不调。血结成块。小儿客忤。

内关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对。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大陵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所注为俞。土。心包络实。泻之。铜人。

针五烦心。心悬若饥。心痛掌热。喜悲泣惊恐。目赤目黄。小便如血。呕哕无度。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疮疥癣。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心者。

取之心主之俞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劳宫(一名五里一名掌中)掌中央动脉。铜人。屈无名指取之。资生。屈中指取之。

滑氏留六呼。铜人。灸三壮。明堂。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风。善悲笑不休。手痹。热病数日汗不出。怵惕。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胸胁支满。黄胆目黄。小儿龈烂。

中冲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心包络脉所出为井。木。心包络虚。补之。铜人。针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其治。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内而出以传道。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滑氏曰。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水谷。万物焦从火。火亦腐物之气。命名取义。或有在于气融会于其间。熏蒸鬲膜。发达皮肤分肉。营运四旁上中下。各随其所属部分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三因方云。古人谓左为肾脏。其腑膀胱。右为命门。其腑三焦。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三焦当如此说。有形可见为是。扁鹊乃云。三焦有位无形。而叔和辈失其旨意。遽云无状有名。俾后学承谬不已。且名以召实。无实奚名。果无其形。尚何藏精系胞为哉。其所谓三焦者何也。上焦在膻中。内应心。中焦在中脘。内应脾。下焦在脐下。即肾间动气。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异。方人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于命门输泻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可为长太息也。初甚异其说。及为齐从事。(以下医说。载之龙川志。)有一举子徐遁者。

石守道之婿也。少尝医疗病。有精思。曰。齐尝大饥。群丐相脔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视其五脏。见右肾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则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所见默合。

可以证古人之谬。

丹溪朱氏曰。三焦以焦。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主乎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以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手少阳三焦经

\r手少阳三焦经\pj-j25.bmp\r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臂骨尽处为腕。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天井穴也。

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肩肘之间。膊下对腋处为。从天井上行。循臂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太阳之里。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散布络绕于心包。乃下膈。当胃上口以属上焦。于中脘以属中焦。于阴交以属下焦也。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脑户后为项。目下为。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

耳颊。至。会颧之分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此支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却出至目锐。会童子。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亥时气血注此。受手厥阴之交。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关冲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铜人。针一分。留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素问、铜人。针二分。

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在腋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三焦虚。补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

三焦破皮。不可摇手。恐伤针转曲。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外关腕后二寸两筋间。阳池上一寸。手少阳络。别走心主。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灸二。补之。

支沟(一名飞虎)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手少阳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心闷不已。卒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疮疥癣。妇人妊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五痫。肌肤痛。耳聋。

三阳络(一名通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暴气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权云。曲肘后一寸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明堂。五壮。针三分。主心胸痛。咳嗽上气。短气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螈癫疾。羊痫风痹。耳聋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痛。颊肿痛。耳后臂肘痛。捉物不得。嗜卧。扑伤腰髋疼。振寒颈项痛。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香港脚上攻。

清冷渊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痹痛。臂不能举。

不能带衣。

消泺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针六分。素注。针五分。主风痹颈项强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会(一名交)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五分。灸五壮痛。项瘿气瘤。

肩肩端上陷中。斜举臂取之。铜人。针七分。灸三壮。明堂。五壮。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天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卒死。主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天牖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铜人。针一寸。留七呼。不明堂。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素注、下经。灸三壮。资生云。宜灸一壮三壮。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翳风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针经。先以铜钱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寻取穴中。手开。主耳鸣耳聋。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脉(一名资脉)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铜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针一分。灸三壮。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螈。呕吐。泄利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

颅息耳后间青络脉中。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

多角孙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明堂。针八分。主目生翳肤。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耳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禁灸。有病。灸不过三壮。主耳鸣如蝉声。耳脓汁出。耳生疮。齿龋。唇吻强。

和耳前锐发下横动脉。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主头重痛丝竹空(一名目)眉后陷中。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素注。针三分。留六呼。铜人。禁灸。

明。恶风寒。风痫。目戴上。不识人。眼睫倒毛。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偏正头疼。

\r胆\pj-j26.bmp\r胆重三两三铢。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

胆者。中正之官。喜乐出焉。

胆为清净之府。

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胆汁减。则目昏。又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胆为青肠。

足少阳胆经

\r足少阳胆经\pj-j27.bmp\r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角。下耳后。

足少阳经起目锐之瞳子。于是循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穴。

此经头部自瞳子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难为科牵。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该之。一瞳子。二听会。三客主人。四颔厌。五悬颅。

六悬厘。七曲鬓。八率谷。九天冲。十浮白。十一窍阴。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阳白。

十五临泣。十六目窗。十七正营。十八承灵。十九脑空。二十风池。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缺盆之外。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锐后。(此一节即手三焦。交经同。)其支者。

从、广韵作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穴隙之谓也。江西席弘家针灸书中。诸字作。岂声相近而然。今悉改定。虽然所改有不尽者。亦不必苦求之也。(此本注)其支者。别目锐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

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当颧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于胆也。

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胁、也。腋下为胁。曲骨之分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中为气冲。楗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出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也。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

胁骨之下为季胁。此直者。从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穴。过季胁。循京门。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也。

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外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自阳陵泉下外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本节后为岐骨。大指爪甲后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指。循岐骨内。出大指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交于足厥阴也。

是经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此。受手少阳之交。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刺深四分。留五呼。

瞳子(一名太阳一名前关)目外去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素注。灸三壮。针三分。主目痒。翳膜白。青盲无见。远视KTKT。赤痛泪出多眵。内痒。头痛喉闭。

听会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铜人。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牙车脱臼。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狂走螈。恍惚不乐。中风口斜。手足不随。

客主人(一名上关)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张口取之乃得。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铜人。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禁深刺。深则交脉破。为内漏耳聋。又欠而不得KT。主唇吻强。口眼偏邪。青盲。眯目KTKT。恶风寒。牙齿龋。口噤。嚼物鸣痛。耳鸣耳聋。螈沫出。寒热。痉引骨痛。

颔厌曲周下。颞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铜人。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

深刺颈痛。历节风汗出。

悬颅曲周上。颞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三脉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明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赤。身热。鼻洞浊下不止。传为鼽。目昏瞢瞑目。

悬厘曲周上。颞下廉。手足少阳、阳明四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

针三曲鬓(一名曲发)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为巅风。引目眇。

率谷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痰气鬲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烦闷呕吐。

天冲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铜人。灸七壮。素注。

三壮。针三分。主癫疾风。牙龈肿。善惊恐。头痛。

浮白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针三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耳鸣嘈嘈无所闻。

窍阴(一名枕骨)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陈氏云。髓会绝骨治此。

按窍阴正足少阳经。不知陈氏何以云此。岂素问云枕骨二穴者。指督脉后顶、脑户。而王注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痈疽发厉。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

完骨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素注。留七呼。

灸三。耳后痛。烦心。小便赤黄。喉痹齿龋。口眼斜。癫疾。

本神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阳维脉所止。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惊痫吐涎沫。颈项强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转侧。癫疾。呕吐涎沫。偏风。

阳白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

临泣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主目眩。目目窗临泣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三度刺。令人目大明。主目赤痛。忽头旋。目KTKT远视不明。头面浮肿。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

正营目窗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承灵正营后一寸五分。足少阳、阳维之会。主脑风头痛。恶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利。

脑空(一名颞)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四分。

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鼻痛。曹操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脑空立愈。

按三国志。曹操患头风。久不愈。后陈琳草檄。操见之喜。顿愈。盖喜则气舒。故头风解也。今医家所载不同。岂佗愈后复发而然欤。

风池耳后颞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

针四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东垣曰。少阳头痛。风寒伤上。邪从外入。令人振寒。头痛身痛恶寒。治在风池、风府。平安公患偏风。甄权针风池、肩、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巨虚下廉即瘥。仲景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肩井(一名膊井)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闷倒。速于三里下气补之。须臾苏。凡针肩井。须补三里。否则防后卒中之患。明堂。针四分。先补后泻。不宜灸。妇人堕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日灸七壮止二百壮。素注。三壮。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肾虚腰痛九漏。上气短气逆气。风劳百病。扑伤腰髋疼。

头项痛。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臂痛。两手不得向头。妇人产难。堕胎后。手足厥逆。

渊液(一名泉液)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铜人。禁灸。灸之令人生肿蚀马疡。内溃者死。明堂。针三分。主寒热马疡。

辄筋(一名神光一名胆募)期门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横直蔽骨傍二寸五分。上直两乳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京门(一名气俞一名气府)监骨下。腰中季肋本侠脊。肾之募。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主肠鸣。小腹痛。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

带脉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足少阳、带脉二脉之会。铜人。针六分。灸五壮。明堂。

灸七五枢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陷中。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

螈。

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主呕吐不止。水肿。三焦不调。不嗜食。

居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素注。章门下四寸三分。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以至肩。

环跳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铜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仁寿宫患香港脚偏风。甄权奉敕针环跳、阳陵泉、阳辅、巨虚下廉而能起行。环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中渎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足少阳络。别走厥阴。铜人。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主寒气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阳关(一名阳陵)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铜人。针五分。禁灸。主风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阳陵泉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胆脉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疏三壮。明下。一壮。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香港脚。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仲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阳维之。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

外丘外踝上七寸。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胸胀满。肤痛痿痹。颈项痛。恶风寒。

犬伤。毒不出。发寒热。癫疾。小儿龟胸。

光明外踝上五寸。足少阳之络。别走厥阴。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明下。

七壮热。膝痛。身体不仁。善啮颊泻之。

阳辅(一名分肉)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胆脉所行为经曰。足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诸髓皆属于肾。故为髓会。素注。针三分。又曰。针七分。

留十呼。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肤肿。筋挛。百节酸疼。实无所知。诸节尽痛。痛无常处。腋下肿痿。喉痹。马刀挟瘿。膝酸。风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胁痛。面尘。头角颔痛。目锐痛。缺盆中肿痛。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节痛。善洁面青。

悬钟(一名绝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灸经。寻摸尖骨者。乃是绝骨两分开。足三阳之骨间尖筋骨缝中是悬钟穴。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指微云。斜入针二寸许。灸七壮或三壮。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香港脚。膝痛。筋骨挛痛。足不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肠痔瘀血。阴急。鼻衄。脑疽。大小便涩。

鼻中干。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遂。

丘墟足外踝下如前陷中。骨缝中。去临泣三寸。又侠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阳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疼。善太息。

临泣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一寸五分。足少阳胆脉所注为俞。木。甲乙。

针二。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胁支满。乳痈。

地五会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一寸。铜人。针一分。禁灸。灸之令人羸瘦。

不出三年卒。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膏泽。乳痈。

侠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胆脉所溜为荥。水。胆实则泻之。素注。针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常处。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灸侠。服局方玉壶丸愈。

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胆脉所出为井。金。素注。针一分。

留一不出。转筋。痈疽。头痛心烦。喉痹。舌强口干。肘不可举。卒聋不闻人语。魇梦。目痛小痛。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又曰。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取也。所谓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

今按病筋痿而颤掉者。当取窍阴、窗笼。但窗笼未有所考。恐是太阳小肠听宫是。盖手足太阳、少阳三脉之会。否则听会未可知。俟当别考。

\r肝脏图\pj-j28.bmp\r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附着于脊之第九椎。其治在左。其藏在右。

在肾之前。并胃。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臭臊。其声呼。其液泣。其色青。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肝者。将军之官。决断行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之合筋也。其荣在爪。其主肺也。

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知当作见)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春三月)人卧则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色青。欲知苍璧之泽。不欲如蓝。(以上俱素问)肝青象木。木得水而浮。肝得水而沉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大言阴与阳从夫也。肝熟而反浮者。乙当归甲。极而反也。〔难经〕肝有两叶何也。然。肝者。东方木也。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冬)离太阳不远。(夏)犹有两叶。亦应木也。〔难经〕肝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骑竹马法

治痈疽恶疮发背。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毋令动摇不稳。却以前量长篾。贴定竹杠竖起。从尾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此不是穴。却用后取同身寸篾。取两寸平折。

自中横量两头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壮。

根据法量穴。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鬲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也。

四花穴法

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以稻秆心量口缝如何阔。断其多少。以如此长。裁纸四却环在结喉下垂向背后。看稻秆止处。即以前小孔纸当中安。分为四花灸纸角也。可灸七壮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识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根据此法点穴。

果合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府。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鬲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今只根据揣摸脊骨鬲俞、胆俞为正。然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四花亦不准。

灸痨穴法

资生经云。久痨。其状手足心热。多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头心发贴肉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患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多灸一壮。如年三十。灸三十一。累效。

根据此量之。其穴合五椎两旁三寸。心俞二穴也。岂心主血。故灸之欤。

取肾俞法

千金注云。凡取肾俞者。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子。当背脊骨上量之。

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则肾俞也。

按此法以脐准肾俞虽似。然肥人腹垂则脐低。瘦人腹平则脐平。今不论肥瘦。均以杖量之。未有准也。

窦氏八穴

(或云。少室隐者之所传。刘氏曰。八穴用为辅治。非拘于法取者也。)公孙(足太阴脾。通冲脉。合于心胸。主治二十七证。)九种心痛心胃痰鬲涎闷心胸脐腹痛胀三焦胃胁肋疼痛心脾产后血迷心主小肠心水隔酒痰肝胃中满不快反胃呕吐胃腹胁胀满痛脾胃肠风下血大肠包络脱肛不收(大人小儿)大肠肺气隔心肺食隔不下胃脾食积疼痛胃脾癖气小儿食癖小肠心主儿枕痛(妇人血块)小肠三焦酒癖胃三焦腹鸣小肠胃血刺痛肝脾小儿脾泻脾肾泻腹痛大肠胃胸中刺痛心疟疾心痛心包络上病公孙悉主之。先取公孙。后取内关。

内关(手厥阴心包络。通阴维。主治二十五证。)中满不快心胃伤寒心主心胸痞满肝胃吐逆不定脾胃胸满痰隔肺心腹痛肺九种心痛心主胃胁肋痛肝胆妇人血刺痛心肝肠鸣大肠积块痛肝男子酒癖脾肺二膈并心下痞痛心脾胃气膈食不下胃心肺腹肋胀痛脾胃心主肠风下血大肠伤寒结胸胃里急后重小肠食膈不下食心主胃疟寒热(新添有验)上病证。内关悉主之。

临泣(此足临泣也。足少阳胆经。通带脉。合于目。上走耳后颊颈缺盆胸鬲。主治二十五证。)足趺肿痛胃手足麻小肠三焦手指颤掉肝心主赤眼冷泪膀胱咽喉肿痛三焦腿胯痛胆脚膝肿痛胃肝四肢不遂胆头风肿膀胱头顶肿膀胱浮风瘙痒肺身体肿肾胃身体麻肝脾头目眩膀胱筋挛骨痛肝胃颊腮痛大肠雷头风胆眼目肿痛肝心中风手足不举肾耳聋肾胆上列病证。临泣悉主之。先取临泣。后取外关。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通阳维。主治二十七证。)肢节肿痛肾肾膊冷痛三焦鼻衄肺手足发热三焦手指节痛不能屈伸三焦遂胆胃筋骨疼痛肝肾迎风泪出肝赤目疼痛肝心腰背肿痛肾手足麻痛并无力胃眼肿心头风掉眩痛膀胱伤寒表热膀胱破伤风肝胃手臂痛大肠三焦头项痛小肠盗汗心主目翳或隐涩肝产后身肿胃肾腰胯痛肾雷头风胆上病证。外关悉主之。

后(手太阳小肠经。通督脉。合于内。走头项耳户膊小肠膀胱。主治二十四证。)手足挛急肝手足颤掉肝三焦头风痛三焦膀胱伤寒不解膀胱盗汗不止肺心喉闭塞肾肺胃颊腮肿痛胃小肠伤寒项强或痛膀胱膝胫肿痛肾手足麻胃眼赤肿肝心伤寒头痛膀胱表汗不出肺胃迎风泪下肝胆破伤风搐肝产后汗出恶风肺喉痹肺肝脚膝腿疼胃手麻痹大肠上病后穴主之。先取后。后取申脉。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通阳跷。主治二十五证。)腰背强痛膀胱肢节烦痛肾肝手足不遂胃肺伤寒头痛膀胱身体肿满胃面自汗胃癫痫肝目赤肿痛膀胱伤风自汗胃头风痒痛胆眉棱痛膀胱雷头风胆手臂痛大肠臂冷三焦产后自汗肾鼻衄肺破伤风肝肢节肿痛肾肝腿膝肿痛胃耳聋肾手足麻胆吹奶胃洗头风膀胱手足挛肝肾产后恶风肾上病。申脉穴主之。先取申脉。后取后。

列缺(手太阴肺经。通任脉。合肺及肺系喉咙胸鬲。主治三十一证。)寒痛泄泻脾妇人血积痛或败血肝咽喉肿痛胃死胎不出及胎衣不下肝牙齿肿食噎不下胃脐腹撮痛脾心腹痛脾肠鸣下痢大肠痔痒痛漏血大肠心痛温痢脾产后腰痛肾肝产后发狂心产后不语心包络米谷不化脾男子酒癖胃肝乳痈肿痛胃妇人血块肝肾温病不瘥胆吐逆不止脾胃小便下血小肠小便不通膀胱大便闭塞大肠大便下血大肠胃肠痛病心胃诸积心胃上病。列缺悉主之。先取列缺。后取照海。

照海(足少阴肾经。通阴跷。主治二十七证。)喉咙闭塞胃小便冷痛肾肝小便淋涩不通膀胱妇人血晕肝肾膀胱气痛膀胱胎衣不下肝脐腹痛脾小腹胀满小肠肠下血大肠饮食不纳反胃吐食胃男子癖并酒积肺肝肠鸣下痢腹痛大肠中满不快胃食不化胃妇人血积肾心儿枕痛胃肝难产肾肝泄泻脾呕吐胃酒积脾气胃气块脾肝肾酒痹胃肝气膈心主大便不通大肠食劳黄脾胃足热厥心主上病。照海悉主之。先取照海。后取列缺。

上法。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扪道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未已则求之。须要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无其所苦。而后出针。

按此八穴。治法溥博。亦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冀获一免者也。

伤寒

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取玉枕、大杼、肝俞、鬲俞、陶道。身热恶寒。后。身热汗出足厥冷。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风池、命门。汗出寒热。取五处、攒竹、上脘。烦心好呕。取巨阙、商丘。身热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痛。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灸气海、关元。少阴发热、灸太。

伤寒

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灸关元。

伤寒

有汗为中风卫病。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葛根汤。

伤寒

邪气自表侵里。必先自胸胁。以次入心腹胃。

胸胁满兼谵语。刺期门。

伤寒

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

刺期门。刺肺俞。(严仁庵)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刺期门。又以黄连、巴豆七粒。

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咳嗽

千金方曰。寒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渊。

有心主而无三焦。然已发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肠、膀胱咳及针治。皆略之而不议。千金云。咳者。灸两乳下黑白际。各数十壮即瘥。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中。当脊骨灸十壮。上气咳逆。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病。灸肩井二百壮。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俞五十壮。

   

便血

宝鉴曰。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便血不止。灸劳宫、太白、会阳。

咳逆

丹溪曰。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

严氏曰。灸乳下一指。男左女右。与乳相直问陷中。灸三壮。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宝鉴曰。病甚者。灸二七壮。武按。此穴名乳根也。

   

疠风

丹溪曰。是人受得天地间杀厉之风。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不外乎阳明一经。病机云。

灸承也。内经云。数刺肿上出血。子和曰。刺其面大脉。出血如墨。刺三次。血色变。每刺自额至颐。针上下俱刺。每隔一日一刺。刺至二十余日方已。刘氏曰。委中皆可出血。同汗也。

刘氏曰。此疾与中风颠狂。小儿急慢惊相类。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因闻大惊而得心窍。治法必当寻火寻痰而治。丹溪曰。不必分六畜牛马鸡犬。大率主痰火。

洁古云。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各二七壮。千金方。惊痫按图灸之。一小儿四岁。

与长

铁针

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也。

武按本草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毒。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故用以作针。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

煮针

危氏书云。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十个。用乌梅药同入磁石器内。

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松子油涂。常近人气为妙。

按煮针非素问意。今根据法煮之。以解铁毒。此有益无害也。


火针

经曰。针者。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即取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凡行针点灸相似。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道差。则无功。火针甚难。须有屠儿心、刽子手。方可行针。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切忌太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浅深。有害无利。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患。令勿惊心。较之火针及灸。灸则直守艾灼烧过。痛则久也。火针虽则视之畏人。其针下快疾。一针便去。疼不久也。以此则知灸壮候数满足。疼之久也。火针止是一针。

不再则痛过也。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疼止。不按则疼甚。凡下针。先以手按穴。令端正。频以眼视无差。方可下针。烧针之人。委令定心烧之。恐视他处。针冷治病无功。亦不入内也。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则溃脓肿疼难退。其如香港脚多发于夏。血气湿气。皆聚两脚。或误行火针。则反加肿疼。不能行履也。当夏之时。香港脚若发。

药治无效。不免灸之。每一穴上但可灸三壮。劫其病退。壮数之年亦不苦。溃肿脓疮亦易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孙氏曰。凡下火针。须隔一日报之。报之后。当脓水大出。疾则效矣。凡块结积之病。甚宜火针。此非万效之功。火针甚妙。于结块之上。须停针慢出。仍转动其针。以发出污滞。凡下火针。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此为中病。无害事也。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惟怕太深有害。余则无妨。气针者。有浅有深。有补有泻。候气候邪之难。不可误行。恐虚者反泻。实者不宣。又以为害。世之制火针者。皆用马衔铁。思之令喜意也。此针惟是要久受火气。铁熟不生为上。莫如火炉中用废火箸制针为佳也。初制火针。必须一日一夜。不住手以麻油灯火频频蘸烧。如是终一日一夜。方可施用。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若气针微细。一出其针。针孔即闭。风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针。灸者。亦闭门赶贼。其门若闭。邪无出处故也。若风湿寒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

以外发其邪。针假火力。故功效胜气针也。破痈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又如川僧多用煨针。其针大于鞋针、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即九针之中之大针是也。其针大于气针。

故曰大针者。其功能治风邪入舍于筋骨间不出者宜用之。火针之次也。孙曰。三针者。是锋针、铍针、火针也。火针即煨针也。

按烧针法仲景以前多用之以致祸。故伤寒书屡言之。如曰。用烧针必惊。烧针令汗。针处被寒。核起发奔豚。加烧针因胸烦之类。今世或用以出痈脓为便。

温针

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

古针法最妙。但今无传。恐不得精高之人。误用之。则危拙出于顷刻。唯灸得穴。有益无害。日后宜行之。

折针

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杵牡鼠肝及脑涂之。又象牙主诸针及杂物入肉。刮取屑。细研入水和。敷上立出。肘后方。针折肉中。象牙屑水和敷上立出。

宝鉴涌针膏。取针刺入肉并箭头。鼠粪头十个、蝼蛄四十九个、土消虫十个、芫青、马肉中石脑油三两。蒿柴灰汁三升。上将灰汁、石脑油以文武火熬成膏。次下诸药令匀。瓷器内收贮。临用时。看创大小点药。良久自然涌出。

万圣神应丹。出针并箭头。莨菪根今天仙子苗是也。于端午前一日。寻上项科取酌中一科。

下取出。用净水洗了。于静室中石臼中捣如泥。丸如弹子大。黄丹为衣。纸袋内封了。悬高处阴干。针箭不出者。以绯绢袋盛一丸。放在脐下。用绵裹肚系了。先用象牙末屑于伤处贴了。后用此药。若创口生合。用刀子微割开。以象牙末贴之。

神圣膏。取针入皮肤。车脂不拘多少。成膏子好。摊纸上。如钱大。贴之。二日一换。

三五次。针自出。大有神效。

乌翎散。取针铁入皮肤。乌翎三五枝。火炙焦为末。好醋调成膏。涂创上。纸盖。一两次其针自出。

按素问云。针耀而匀。示人临病。当查看其针。令光耀滑泽匀直而无曲损也。能守此训。自不致折矣。又磁石能引针出肉。古人疗折针法虽多。今备录于此。宜随轻重选用之。

十四经穴歌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手阳明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迎五里。臂肩巨骨当。天鼎扶突禾接。终以迎香二十穴。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经。地仓大迎颊车峙。下关头维人迎对。水突气舍连缺盆。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位及丰隆。

解冲阳陷谷中。内庭厉兑经穴终。

二十一穴太阴脾。隐白大都太白随。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坳。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胸乡周荣大包随。

九穴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隅。腕骨阳谷可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走。俞天宗及秉风。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天容上颧。却入耳中循听宫。

足太阳六十三。睛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上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崭。大杼风门引肺俞。厥从大杼至白环。相去脊中三寸间。上次中复下。会阳承扶殷门亚。浮委阳委中罅。膊内志室胞之肓。二十椎下秩边藏。合以下合阳是。承筋承山居其次。飞扬附阳泊昆仑。仆参申脉连金门。京骨束骨又通谷。小指外侧至阴续。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溢。大钟照海通水泉。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立。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僻。步廊神封灵墟位。神脏中俞府既。

九穴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备。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会。会宗三阳四渎配。天井上合清冷渊。消泺会肩偏。天天牖同翳风。脉颅息角孙通。耳门和丝竹空。

少阳足经童子。四十三穴行迢迢。听会客主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环跳下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

地五侠窍阴毕。

足肝经十三穴。大敦行间太冲列。中封蠡沟及中都。膝关曲泉膝内彻。阴包五里上阴廉。章门期门贯上鬲。

督脉背中行。二十七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命门当。悬枢脊中走筋缩。至阳灵台神道长。

身柱龈交斯已矣。

任脉分三八。起于会阴上曲骨。中极关元到石门。气海阴交神阙立。水分下脘循建里。

中上十四经穴歌。顺经编叶。有起止次序。滑氏所撰者。比之徐廷瑞周身经穴赋。过之远矣。

十四经步穴歌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许。云门气户旁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数。天府腋下三寸求。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大指本节后)散脉举。少商大指内侧端。此穴若针疾减愈。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起商阳。本节前取二间定。本节后取三间强。岐骨陷中寻合谷。

屈肘曲中曲池得。池下二寸三里场。肘大骨外廉陷。五里肘上三寸量。臂下一寸取。

肩肩端两骨当。巨骨肩端叉骨内。天鼎缺盆之上针。扶突曲颊下一寸。禾五分水沟旁。

鼻孔两旁各五分。左右二穴皆迎香。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一寸不可深。

巨鼻孔傍八分。地仓夹吻四分近。大迎曲颊前寸三。颊车耳下八分针。下关耳前动脉者。

头维本神寸五取。人迎喉傍大脉真。水突在颈大筋下。直至气舍上人迎。气舍迎下挟天突。

缺盆横骨陷中亲。气户俞府傍二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

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穴夹幽门一寸五。是穴不容根据法数。其下承满至梁门。

关门太乙从头举。节次续排滑肉门。各各一寸为君数。天枢穴在夹脐傍。外陵枢下一寸当。

二寸大巨五水道。归来七寸以寻将。气冲曲骨傍三寸。来下气冲脉中央。髀关兔后六寸分。

伏兔市上三寸强。阴市膝上三寸许。梁丘二寸得共场。膝膑上寻犊鼻。膝下三寸求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地。条口上廉下一寸。下廉条下一寸系。丰隆下廉外一寸。上踝八寸分明记。

解冲阳后寸半。冲阳陷上二寸系。陷谷内庭后二寸。内庭次指外间是。厉兑大指次指端。

去爪如韭胃所起。

拇指内侧隐白位。大都节后陷中起。太白核骨下陷中。公孙节后一寸至。商丘有穴属经金。

血海分明膝膑上。内廉内际二寸地。箕门血海上六寸。筋间动脉须详谛。冲门五寸大横下。

三寸三分寻府舍。腹结横下寸三分。大横挟脐非比假。腹哀寸半去日月。直与食窦相连亚。

食窦天及胸乡。周荣各一寸六者。大包渊腋下三寸。出九肋间当记也。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脉入胸。青灵肘节上三寸。少海肘内节后容。灵道掌后一寸半。

手小指端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索。节后陷中寻后。腕骨陷前看外侧。腕中骨下阳谷讨。

天宗骨下有陷中。秉风后举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后一寸从。肩中二寸大杼傍。

天窗颊下动脉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面兑端量。听宫耳端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名。曲差二穴神庭伴。五处挨排夹上星。

大筋外廉陷中是。夹脊相去寸五分。大杼大椎二风门。肺俞三椎厥阴四。心俞五椎之下论。

更有膈俞相梯级。第七椎下隐然立。第八椎下穴无有。肝俞数椎当第九。十椎胆俞脾十一。

十二椎下胃俞取。三焦肾俞次第下。十三十四两椎主。大肠俞在十六椎。小肠十八椎下止。

十九椎下寻膀胱。中膂内俞椎二十。白环二十一椎当。上次中与下。一空二空夹腰胯。

并同夹脊四个。载在千金君勿讶。会阳阴尾两旁分。尺寸须看督脉分。第二椎下外附分。

夹脊相去古法云。先从脊后量三寸。不是灸狭能伤筋。魄户三椎膏肓四。四五三分分明是。

第五椎下索神堂。第六两穴出。膈关第七魂门九。阳纲意舍十十一。胃仓肓门屈指弹。

椎看十二与十三。志室次之为十四。包肓十九合详参。秩边二十椎下详。承扶臀阴纹中央。

殷门承扶六寸直。浮一寸上委阳。委阳却与殷门并。中外廉两筋乡。委中膝约纹里。

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肠中央是。承山下分肉傍。飞阳外踝上七寸。附阳踝上三寸量。

金门正在外踝下。昆仑踝后跟骨中。仆参跟骨下陷是。申脉分明踝下容。京骨外侧大骨下。

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本节前陷是。至阴小指外侧逢。

肾经起处有其所。涌泉屈足卷指取。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后跟上太府。下五分寻大钟。照海踝下阴跷生。踝上二寸复溜名。溜前筋骨取交信。亦曰踝上二寸行。筑宾六寸分处阴谷膝内着骨辅。横骨有陷如仰月。大赫气穴四满据。中注肓俞正夹脐。六穴五寸各一数。

商曲石关上阴都。通谷幽门一寸居。幽门半寸挟巨阙。步廊神封过灵墟。神藏中至俞府。

各一寸六不差殊。欲知俞府居何分。璇玑之傍各二寸。

厥阴心包何处得。乳后一寸天池索。天泉腋下二寸求。曲泽内纹寻动脉。门去腕五寸通。

三焦名指外关冲。小次指间名液门。中渚次指本节后。阳池表腕上陷存。腕上二寸外关络。

四渎骨外并三阳。天井肘上一寸侧。肘上二寸清冷渊。消泺臂外肘分索。会肩头三寸中。

肩肩端上通。天盆上毖骨际。天牖傍颈后天容。翳风耳后当骨陷。脉耳后鸡足逢。

颅HT耳后青络脉。角孙其廓开有空。丝竹眉后陷中看。和耳前兑发同。耳门耳珠当耳缺。

此穴禁灸分明说。

少阳胆经起外。耳前陷中寻听会。上关耳前开口空。悬厘悬颅下廉揣。悬颅正在曲角端。

曲鬓之旁各一寸。阳白眉上一寸记。临泣有穴当两目。直入发际五分属。目窗正营各一寸。

承灵营后寸五录。天冲耳上二寸居。浮白发际一寸符。窍阴枕下动有穴。完骨耳后四分通。

脑空正夹玉枕骨。风池后发际陷中。肩井大骨前寸半。渊液腋下三寸按。辄筋平前却一寸。

期门在肋第二端。日月期下五分断。京门监骨腰间看。带脉季肋寸八分。五枢带下三寸间。

维道五寸三分得。居八寸三分寻。环跳髀枢宛宛论。膝上五寸中渎搜。阳关阳陵上三寸。

阳陵膝下一寸求。阳交外踝针七寸。踝上七寸寻外丘。光明除踝上五寸。阳辅髁上四寸收。

悬钟三寸即绝骨。丘墟踝前陷中出。临泣寸半后夹。地五会穴一寸求。夹小次岐骨间。

窍阴足小次指端。

大敦拇指看毛聚。行间缝尖动脉处。节后有络亘五会。太冲之脉堪承据。中封正在内踝前。

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纹头两筋逢。阴包四寸膝膑上。内廉筋间索其当。五里气冲内寸半。

直下三寸阴股向。阴廉穴在横纹胯。章门脐上二寸量。横取八寸看两傍。期门乳旁各一寸。

直下二寸二肋详。此足厥阴肝经乡。督脉龈交唇上乡。兑端正在唇中央。水沟鼻下沟中索。

素宜向鼻端详。头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后发际量。分为一尺有二寸。发上五分神庭当。

庭上五分上星位。囟会星上一寸强。上至前顶上寸半。寸半百会顶中央。后顶强间脑户三。

相去各是一寸五。后发五分定哑门。门上五分是风府。上有大椎下尾。分为二十有一椎。

古来自有折量法。灵枢分明不可欺。九寸八分分之七。二之七节如是推。大椎第一节上是。

二椎节下陶道知。身柱第三椎节下。神道第五不须疑。灵台第六至阳七。筋缩第九椎下思。

脊中悬枢命门穴。十一十三十四节。阳关镇住十六椎。二十一下腰俞窥。其下长强伏地取。

此穴针之痔根愈。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脐下毛际安。中极脐下四寸取。三寸关元二石门。气海脐下一寸半。

巨阙上脘上寸半。鸠尾蔽骨五分按。中庭膻中寸六分。膻中两乳中间看。玉堂紫宫及华盖。

相去各寸六分算。华盖璇玑一寸量。璇玑突下一寸当。天突结下宛宛取。廉泉颔下骨尖傍。

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之部宜审详。

上十四经步穴歌。原用铜人穴编叶。今以十四经发挥为主。有繁多者皆去之。如督俞、风市、羊矢之类是也。

十二经脉歌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鬲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中行。肘臂寸口生鱼际。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咳烦心胸满结。臂之外前廉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色赤。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外。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夹鼻孔注迎香。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鼽衄。

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外痛相仍。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

遂由髀关抵膝膑。跗中指内关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关通。一支别走足跗指。

大指之端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惊惕。

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乃贲响。凡此诸疾皆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温淫汗出鼻流血。

口唇裂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

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髁前。上循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

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鬲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

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胁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肘外出后廉。

至目兑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外至目内。斜络于颧别络接。此经少气还多血。

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顾。肩如拔兮似折。所生病兮主肩。耳聋目黄肿腮颊。

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

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夹脊过髀枢。臀内后廉中合。下贯内外踝后。

京骨之下指外侧。是经血多气少也。是动头疼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

如结兮如裂。是为髁厥筋乃伤。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项痛目色黄。腰尻脚疼连背。

泪流鼻衄及癫狂。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趋涌泉心。然谷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内侵。出内廉上股内。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KTKT气不足。

心悬如饥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胸烦痛疸而。

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鬲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

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淡淡或大动。

善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心烦。心痛掌热病之则。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外循肩上。

屈下至颐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外乃尽焉。斯经少血还多气。

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肩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废。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

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冲毛际荣。横入髀厌环跳内。

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

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

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傍。汗出振寒疟疾。

胸胁髀膝至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

脉上巅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还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是经血多气少焉。

是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小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

或时遗溺并狐疝。临证还须仔细看。

奇经八脉歌

督脉起自下极俞。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阳阴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流注指微赋

疾居荣卫。扶救者针。观虚实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谷。迎随逆参其法。篇篇之旨审寻。复按经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谕。疑隐皆知。实虚总附。移疼住痛之有神。针下获安。暴疾沉至危笃。刺之勿误。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深求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阴俞六十藏主。阳穴七二府收。

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逆为迎而顺为随。呼则泻而吸则补。浅恙新。用针之因。淹疾延患。着灸之由。躁烦药饵而难拯。必取八会。痈肿奇经而畜邪。歼馘砭瘳。况乎甲胆乙肝。丁火壬水。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方刺矣。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闷昏针运。经虚补络须然。疼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今人愈疾岂难于医。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甚速。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希。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王纂针魅而立康。獭从彼出。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真诀。孔窍详于筋骨肉分。刺要察于久新腑脏寒热。接气通经。短长根据法。里外之绝。羸盈必别。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又以常寻古义。由有臧机。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养子时刻注。穴须根据今。详定疗病之宜。神针法式。广搜难素之秘密文辞。深考诸家之肘函妙臆。故称庐江流注之指微。

以为后学之模规。

上流注指微赋。窦桂芳撰次。今自子午流注针经辑录于此。

八法八穴歌

(西江月调)九种心疼涎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血痛心疼。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堂。疟疾内关独当。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痛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搔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肢节肿痛臂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手足急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先砭。腰背强痛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痔疟便肿泄利。唾红溺血咳痰乳痈多散。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决气气侵。照海有功必定。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浆颊车班。少商大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隐白行间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十六穴阴阳二经相合相生养子流注歌

甲时窍阴前陷谷。丘虚阳委中续。己合隐白鱼际连。太中封少海属。甲与己合己合甲病汗不出。痰疟及强癫。白翳生于目。刺其前谷痊。胃陷谷(俞土)面目浮虚肿。身心怯振寒。须针陷谷穴。休作等闲看。丘虚(原)痿厥身难转。髀枢痛不苏。酸并脚痹。当下刺丘墟。大肠阳(经火)狂言如见鬼。热病厥烦心。齿痛并疮疥。阳可下针。膀胱委中(合水)腰肿不能举。髀枢脚痹风。委中神应穴。针下便亨通。乙时大敦少府始。太白经渠阴谷止。庚合商阳与通谷。临泣合阳合三里。乙与庚合庚合乙乙肝大敦(井木)卒疝小便数。亡阳汗似淋。血崩脐腹痛。须向大敦针。心少府(荥火)水气胸中满。多惊恐惧人。肘挛并掌热。少府效如神。脾太白(俞土)烦心连脐胀。呕吐及便脓。霍乱脐中痛。神针太白攻。肺经渠(经金)膨膨而喘嗽。胸中痛急挛。暴痹足心热。经渠刺得安。肾阴谷(合水)脐腹连阴痛。崩中漏下深。连针阴谷穴。一诀值千金。

丙时少泽内庭三。腕骨昆仑阳陵泉。辛合少商然谷穴。太冲灵道阴陵泉。丙与辛合辛合丙肢厥逆冷。胸烦肚腹。齿龋咽中痛。当针足内庭。大肠三间(俞木)肠鸣并洞泄。寒疟及唇焦。三间针入后。沉立便消。腕骨(原)迎风流冷泪。瘫痪及黄躯。腕骨神针刺。千金价不如。膀胱昆仑(经火)脚腕痛如裂。腰尻疼莫任。昆仑如刺毕。即便免呻吟。胆阳陵泉(合土)冷痹身麻木。遍身筋骨疼。阳陵神妙穴。随手便安宁。

丁时少冲大都先。太渊复溜并曲泉。壬合至阴夹后。京骨解曲池边。丁与壬合壬合丁汗不出。手足厥而虚。肿满并烦呕。大都针便除。肺太渊(俞土)缺盆中引痛。喘息病难蠲。

心痛掌中热。须当针太渊。肾复溜(经金)五淋下水气。赤白黑黄青。腹胀肿水蛊。宜于复溜针。肝曲泉(合水)血瘕并癃闭。筋挛痛日深。咽喉脐腹胀。应验曲泉针。

戊时厉兑二束骨。冲阳阳辅小海入。癸合涌泉行间滨。神门商丘兼尺泽。戊与癸合癸合戊喉闭牙齿痛。心惊鼻衄腥。口连颔肿。二间刺安宁。膀胱束骨(俞木)腰背如结。风寒目眩。要痊如此疾。束骨穴中穷。冲阳(原)腹脐如结硬。口眼忽斜。狂病弃衣走。冲阳穴内佳。胆阳辅(经火)节痛无常处。诸风痹莫伸。胆经虽六穴。阳辅效如神。小肠小海(合土)头项痛难忍。腹脐疼莫禁。若还逢此疾。小海便宜针。

己合甲己隐白(井木)足寒并暴泄。月事过其时。隐白脾家井。详经可刺之。肺鱼际(经火)难。癖诸湿痹。太针便安。肝中封(经金)绕脐腹走疼。身体及顽麻。疝引腰间痛。中封刺可瘥。心少海(合水)目眩连头痛。发强呕吐涎。四肢不能举。少海刺安然。

庚合乙庚大肠商阳(井金)耳聋并齿痛。寒热往来攻。痰疟及中满。商阳刺便通。膀胱通谷喘不能行。囟骨合巅痛。须针临泣安。合谷(原)热病连牙痛。伤寒汗过期。目疼风口噤。合谷穴中推。小肠阳谷(经火)耳鸣颊颔肿。胁痛发在阳。阳谷迎经刺。如神助吉祥。胃三里(合土)四体诸虚损。五劳共七伤。酸连膝肿。三里刺安康。

辛合丙辛肺少商(井木)膨膨腹胀满。咳逆共喉风。五脏诸家热。少商针有功。肾然谷(荥步难行。女子崩中漏。太冲须细看。心灵道(经金)卒中不能语。心疼及恐悲。问云何所治。

灵道穴偏奇。脾阴陵泉(合水)腹中寒积冷。膈下满吞酸。疝癖多寒热。阴陵刺即安。

壬合丁壬膀胱至阴(井金)心烦足下热。小便更遗精。谁知至阴穴。能教死复生。胆侠目赤翳还生。一刺后穴。神功妙不轻。京骨(原)髀枢足痛。腰背苦难禁。只可刺京骨。

休于别处寻。胃解(经火)膝旁连骨。霍乱共头风。一刺解穴。狂癫亦有功。大肠曲池(合土)半身麻不遂。两臂痛难支。汗后多余热。宜针手曲池。

癸合戊癸肾涌泉(井木)胸中藏结热。遍体复黄痿。诸厥并无子。涌泉当夺魁。肝行间(荥及狂悲。痴呆兼呕血。神门刺莫违。脾商丘(经金)身寒苦太息。痔病共脾虚。但见如斯证。

商丘刺便除。肺尺泽(合水)手臂拘挛急。四肢暴肿时。口干劳咳嗽。尺泽善扶持。

每遇阳干合。刺三焦。遇阴干合。刺心包络。阳干关冲液门静。中渚阳池支沟并。阴干中冲关冲刺即安。液门(荥水)手臂痛寒厥。妄言惊悸昏。偏头疼目眩。当以液门论。中渚(俞木)热病时无汗。咽喉肿有疮。如逢肩背重。中渚刺安康。阳池(原)手腕难持物。如因打损伤。

阳池针刺后。疼痛应时康。支沟(经火)胁疼牵筋痛。伤风哑痹喉。明医须识此。疾早刺支沟。天井(合土)瘰并风疹。上气痛冲心。螈兼惊悸。当于天井寻。阴干包络中冲(井木)一身如火热。满腹痛连心。医法当遵治。中冲急下针。劳宫(荥火)衄血并黄胆。胃翻心痛攻。大便兼尿血。急急刺劳宫。大陵(俞土)善笑还悲泣。狂言病莫禁。心胸如热闷。当下大陵针。间使(经金)呕吐卒心痛。心悬悬若饥。失心语不出。间使实能医。曲泽(合水)逆气身潮热。烦心唇口干。问君何以治。曲泽下针安。

上六十六穴歌。窦桂芳原有七言叶句。今录五言者。便于记诵也。其治证相同耳。


半身不遂患偏风。肩曲池列缺同。阳陵泉兮手三里。合谷绝骨丘墟中。环跳昆仑照海穴。

肘不能屈治腕骨。偏风却治冲阳窟。身体反折肝俞中。中风肘挛内关突。目戴上治丝竹空。

吐涎百会丝竹同。不识人治水沟穴。临泣合谷三穴攻。脊反折兮治风府。并治哑门真有补。

风痹天井曲泽中。少海委中兼阳辅。惊痫神庭与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类。神阙一壮鸠尾三。

七穴治之斯为贵。风劳曲泉膀胱俞。只有膀胱七壮宜。风疰肾俞膀胱穴。三壮百会肝与脾。

风眩临泣与阳谷。再有申脉同腕骨。风痛临泣百会攻。肩井肩曲池窟。兼治天井并内间。

通前七穴不可忽。口眼斜治太渊。列缺申脉与二间。内庭行间地五等。水沟颊车合谷连。

复有通谷不可失。十一穴治病即痊。喑哑间使与支沟。合谷鱼际并复溜。灵道阴谷然谷穴。

兼治通谷疾即瘳。凡人口噤不可开。颊车承浆合谷该。风痫疾发僵仆地。风池百会灸无灾。

又曰。半身不遂云中风。七处各灸三壮同。如风在左灸在右。患右灸左艾气通。寻穴须从百会起。次及耳前之发际。第三肩井四风市。六是绝骨五三里。乃若曲池居第七。灸之神效无可比。二椎五椎各七壮。状如半枣核大炷。以此同灸二椎上。中风目戴不能语。

伤寒

身热头疼攒竹穴。大陵神门与少泽。合谷鱼际中渚间。液门委中与太白。洒淅恶寒栗鼓颔。

寒热风池与少海。鱼际少冲合谷在。复溜太白临泣中。八穴治之病自瘥。伤寒汗不出风池。

鱼际二间兼经渠。过经不解期门上。余热不尽先曲池。次及三里与合谷。二穴治之余热除。

腹胀三里内庭中。阴证伤寒神阙攻。灸壮须及二三百。庶几能保命不终。大热曲池及三里。

复溜不失患者起。呕哕百会曲池中。间使劳宫商丘底。腹寒热气少冲中。商丘太冲行间同。

三阴交兮与隐白。阴陵三壮炷火红。发狂间使与百劳。合谷复溜四穴焦。不省人事中渚穴。

三里大敦二穴烧。秘塞照海与章门。小便不通阴谷焚。更兼阴陵通二穴。治之患者效自臻。


痰喘咳嗽

咳嗽列缺与经渠。须用百壮灸肺俞。尺泽鱼际少泽穴。前谷解昆仑隈。中七壮不可少。

肺俞百劳乳根穴。风门肺俞咳血关。唾血内损治劳宫。间使神门太渊同。鱼际泻兮尺泽补。

曲泉太只在中。肝脾三壮肺俞兮。终及然谷与太冲。唾血振寒治太。三里列缺太渊宜。

呕血曲池神门穴。鱼际通前三穴医。吐脓不愈治中。吐浊尺泽间使攻。列缺少商与前穴。

此患治之四穴同。呕食不化治太白。呕吐通里与曲泽。劳宫阴陵太中。照海太冲大都穴。

通谷胃俞与肺俞。再兼一穴是隐白。患者呕逆治大陵。呕哕太渊治之宁。喘呕欠伸经渠上。

治之无恙乐平。上喘曲泽大陵中。神门鱼际三间攻。商阳解昆仑穴。中肺俞十穴同。

喘嗽隔食治膈俞。喘满三间商阳宜。肺胀气抢胁下痛。阴都太渊肺俞除。喘息难行治中脘。

期门上廉三穴善。诸虚百损等极病。五劳七伤失精证。大椎膏肓脾胃肺。下脘三里首肩井。

传尸骨蒸肺痿法。膏肓肺俞四花穴。干呕间使三十壮。胆俞通谷及隐白。乳下寸半要识真。

灸之神效胜服药。噫气劳宫与大敦。少商太渊与神门。太陷谷与太白。八穴治之神效臻。

痰涎阴谷与前谷。复溜三穴不可忽。结积留饮病不瘳。膈俞五壮通谷灸。数嗽而喘治太渊。

一穴治之病自痊。

诸积聚

气块冷气一切气。气海针灸病可愈。心气连胁里大陵。支沟上脘兼百会。结气上喘及伏梁。

气海百壮不可少。巨阙五穴通前论。气逆商丘与尺泽。三阴交兮与太白。喘逆神门足临泣。

阴陵昆仑不可失。太冲神门二穴中。噫气下逆病可攻。支沟前谷攻咳逆。大陵曲泉三里同。

陷谷前谷行间穴。临泣肺俞十穴通。患者咳逆无所出。三里取之为第一。后取太白与太渊。

鱼际太渊不可失。窍阴之穴及肝俞。通前七穴斯为毕。咳逆振寒治少商。更兼天突灸三壮。

久病咳兮少商穴。天柱三壮病即康。厥气冲腹及解。天突通前二穴宜。短气大陵尺泽上。

少气间使神门医。大陵少冲三里穴。下廉行间兼肺俞。然谷至阴与气海。十一穴治病自除。

欠气通里及内庭。诸积三里治之宁。阴谷解通谷穴。上脘肺俞膈俞应。脾俞三焦俞上治。

九穴治之命不倾。腹中气块穴头针。二寸半兮二七焚。块中一穴铁三寸。灸之二七块犹存。

块尾一穴针三寸。灸至七壮块渐分。胸中膨胀气又喘。合谷期门乳根善。

医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穷骨尖高。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须用线一条。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

附辨

或问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则知睛明可灸。王注误矣。

或问迎而夺之。随而济之。此固言补泻也。然其义何如。曰。迎者逢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气去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正虚而补济之也。余仿此。

或问穴针入几分。留几呼之说。曰。愚以为初不如是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

。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也。

或问孙氏以灸为闭门赶贼何如。曰。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则火气与邪气去矣。此内经火微而轻之也。孙氏之云。特归重于火针耳。要之。言不能无弊。故曰立言难。

或问人神随年岁巡历于身。尻神逐日坐临于人。若人死。此神与之俱死乎。抑出于人之身。

间。无人可根据。神亦离散矣。既曰。神则灵变莫测者也。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驱此神。使身安而不为针灸所犯乎。曰。人神尻神。后世术家之言。

素难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岂以偏穴而废之欤。

。而宗气为之盈缩。取之三里。以下其气。而宗气之盈者消。调之三里。以补其气。而宗气之耗者滋。则其气未尝不补泻也。特以非别走他经。故不在诸络之例。此所以举丰隆而不属虚里也欤。

或问素问、难经论针之旨何如。曰。素问博而详。难经精而约。其道则一而已。孟子谓、博学详说。将以反说约。二书不可偏废也。

或问古人补泻在井荥俞经合。然睛明、瞳子治目疼。听宫、丝竹空、听会治耳聋。迎香治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素问补遗注云。动气至而即出针。今针入穴。邪气吸拔。推之不前。引之不后。转之不移。

气少血之经。尤所当忌。吾尝谓遗篇之补。出于后人之托。其经注一律出于一人之手。由是观之。岂特注说未当而已邪。

十二经络穴。各有流注衰王之时。按时补泻固是。今病在各经络者。或按时亦能去病。盖故浅深。新且浅。一针可愈。若深痼者。必数针可去。如服药然。有一二剂病退。有多服至四五十剂。或累百而愈。

或问针形至微。何以能泻有余补不足。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靥塌不堪蹴踢。及则泻之之义也。

或问素、难、长沙、东垣、窦肥卿、窦桂芳针法何如。曰。素问犹五经之载道。难经犹易之能无偏倚驳杂。要之素问、长沙、东垣如美玉。而二窦诚为有瑕之璧也。

或问医经国小云。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必当从医经国小也。

或问铜人、千金等书空穴多。十四经发挥所载空穴少。如风市、督俞、金津、玉液等。

彼有岐黄正经也。

原标题:针灸聚英
上一篇:杨敬斋针灸全书下一篇:针灸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