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手太阴肺大指侧,少商鱼际兮太渊穴;经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泽;侠白共天府为邻、云门与中府相接。
手阳明兮大肠之经,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之,过偏历、温溜之滨;下迎香鼻迫。
胃乃足之阳明,厉兑趋乎内庭;过陷谷、冲阳之分,见解、丰隆之神;下巨虚兮条口陈,上巨虚兮三里仍;犊鼻引入梁丘、阴市之下、伏兔上贯髀关、气冲之经;归来兮水道,大巨兮外陵;运天枢兮滑肉、礼太乙兮关门;梁门兮承满,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库房之气户、缺盆;气舍、水突、人迎、大迎;地仓兮巨续,四白兮承泣分;御颊车于下关,张头维于额垠。
足太阴兮脾中州,隐白出兮大指头;赴大都兮瞻太白,访公孙兮至商丘;越三阴之交,而漏腹哀、食窦兮,接天而同派;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
迨夫真心为手少阴。少冲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门;阴、通里兮、灵道非远;少海、青灵兮,极泉何深。
手之太阳,小肠之荥。路从少泽,步前谷、后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崇;得支见天容;匪由颧,曷造听宫。
足膀胱兮太阳,交背部之二行。穷至阴于通谷之口,寻束骨于京骨之乡;申脉命仆参以前导、殷门以相从,承扶、秩边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门、胃仓,开意舍兮振彼阳纲;出魂门兮膈关,乃噫嘻乎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户兮附带分而会阳;下、中、次、上之,白环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肠,大肠俞兮在傍;三焦肾俞兮胃俞接,脾、胆、肝、膈兮心俞当;厥阴、肺俞之募,风门、大杼之方;天柱竖兮玉枕络却,通天豁兮见彼承光;自五处、曲差而下,造攒竹、睛明之场。
足少阴兮肾属,涌泉流于然谷;太、大钟兮水泉缘,照海、复溜兮交信续;从筑宾兮上阴门肃;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中而俞府足。
手厥阴心包之络,中冲发中指之奇;自劳宫、大陵而往,逐内关、间使而驰;叩门于曲泽,酌天泉于天池。
手少阳三焦之脉,在小指次指之端;关冲闻乎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息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和倒悬;耳门既辟,夏蚋闻焉。
足少阳兮胆经,穴乃出乎窍阴;溯侠溪兮地五会,过临泣兮墟平;悬钟兮阳辅、光明,外夫带脉,询至京门;日月丽兮辄筋荣,渊腋泄兮肩井盈;临风池兮脑空鸣,穷窍阴兮完骨明;举浮白于天冲,接承灵于正营,目窗兮临泣,阳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鬓出,悬厘降兮悬颅承;颔厌兮佳客主人,听会兮童子迎。
厥阴在足,肝经所终。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关、曲泉之宫;袭阴包于五里兮,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兮,期门可攻。
至若任脉行乎腹与胸,承浆泄兮廉泉通;窥天突与璇玑,捣华盖于紫宫;登玉堂兮膻中逢,鸿;石门直兮关元、中极,曲骨横兮会阴乃终。
督脉行乎背部中,兑端接兮交从。素在鼻兮,水沟疏通;神庭入发兮,上星朦;囟会∶身柱缥于神道兮,灵台穹窿;至阳立下,筋缩脊中;接脊悬枢,命门重重;歌阳关兮舞腰俞,愿长强兮寿无穷。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咳,喘喝烦心胸满结,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痛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变别。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膀,入肘外廉循外,肩端前廉柱骨傍,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颊前下齿当,还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颈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鼽衄,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外侧痛相仍。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遂由髀关抵膝膑,跗中指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声心振惕,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仍贲响,凡此诸疾皆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湿温汗出鼻流血,口唇裂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咽喉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外出后廉,至目锐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斜络于颧别络接。此经少气还多血,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
足经太阳膀胱脉,目内上悬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贯胛侠脊过髀枢,髀外后廉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是经血多气少也,是动头痛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如结兮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顶痛目色黄,腰尻脚痛连背,泪流鼻HT及癫狂。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透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内侵,出内廉上股内,。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内,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澹澹或大动,善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心烦,心痛掌热病之则。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外循肩上,旋,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亦如废。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此经多气乃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侠瘿生两旁,汗出振寒疟疾,胸胁髀膝至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脉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小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时遗溺并狐疝,临证还须仔细看。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少冲极泉来,胆家窍阴童子,厥肝大敦期门已。十二经穴始终歌,学人铭于肺腑记。
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数。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名内关,足少阳络是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为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为屏翳。脾之大络大包是,十五络穴君须记。
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夫今人愈疾,岂离于医治。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正此之谓。
察岁时于天道。
夫人身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时者,春暖、夏热、秋凉、冬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焉。是故天温月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滞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生;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天时而调之。若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运,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也。学人必察斯焉。
定形气于予心。
经云∶凡用针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不调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脉不顺而莫针,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外壅则邪从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肌肉血脉,冬病在筋骨。秋冬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
不穷经络阴阳,须逢禁刺。
经有十二∶手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少阳三焦,阳明大肠;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胃也。络有十五∶肺络列缺,心络通里,心包络内关,小肠络支正,三焦络外关,大肠络偏历,脾络公孙,肾络大钟,肝络蠡沟,膀胱络飞扬,胆络光明,胃络丰隆,阴跷络照海,阳跷络申脉脾之大络大包,督脉络长强,任脉络屏翳也。
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身。是以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皆视其所在,与施针石也。又言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是以应天之阴阳。学人苟不明此经络、阴阳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阳明,反攻厥阴,病在太阳,反和太阴,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则有劳无功,禁刺之犯,岂可免哉。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脏者,心、肝、脾、肺、肾也。腑者,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也。虚者痒麻也,实则泻脾土。又且本经亦有子母,如心之虚,取少海穴以补之,实则取少府穴以泻之。诸经皆然,并不离乎五行相生之理矣。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此言平人气象气脉,行于十二经,一周为身,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肺脉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卯时阳明大肠经,自商阳穴至迎香穴。辰时阳明胃经,自头维至厉兑。巳时太阴脾经,自隐白至大包。午时少阴心经,自极泉至少冲。未时太阳小肠经,自少泽至听宫。申时太阳膀胱经,自睛明至至阴。酉时少阴肾经,自涌泉至俞府。戌时心包络,自天池至中冲。亥时少阳三焦经,自关冲至禾。子时少阳胆经,自童子至窍阴。丑时厥阴肝经,自大敦至期门而终。
经有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别络者,除十五络,又有横络、丝络、孙络,不知其纪,散走于三百余支之脉也。
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经络或正或侧,或仰或覆,而气血循行孔穴,一周于身,荣行脉中,三百余候,卫行脉外,三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经络阴升阳降气血出入之机,男女无以异矣。
要识迎随,须明顺逆。
迎随者,要和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明其阴阳之经,逆顺而取之。迎者,以针头朝其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往来,逆顺之道明矣。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此言三阴三阳,气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记为最要也。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言用针者,先明正文气血之多少,次观针气之来应也。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轻浮、滑虚、慢迟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也。沉重、涩滞、紧实也。
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到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气既至,必审寒热而施之。故经云∶刺热须至寒者,必留针。
穴急扪。
未至也,据虚实而气。
此言针气之未来也。经云∶虚则推内进搓,以补其气。实则循扪弹怒,以引其气。
气之至,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如闭处幽堂之深邃。
邃气既至,则针自涩紧,似鱼吞钓,或沉或浮而动。其气不来,针自轻滑,如闭居静室之中,寂然无所闻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故赋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昔黄帝制九针者,上应天地,下应阴阳四时。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针以应天,长一寸六分,头尖末锐,去泻阳气。二曰员针以应地,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楷磨分肉间,不四曰锋针,以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针,以应五音,长四寸,广二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针,以应七星,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痒,以取痛痹。八曰长针,以应八风,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九曰大针,以应九野,长四寸,其锋微员,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此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能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备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本形,言针也,针本出于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针代之。蠲,除也。邪气盛,针能除之。扶,辅也。正气衰,针能辅也。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此言针有长短,犹水之长短也。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络,故言针应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无伤其卫;刺阴分者,必正立其针,毋伤其荣。故言针应木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欲下针之时,必效仿真人,口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也。机扪者,针毕以手扪闭其穴,如用土填塞之义。
故言针应土也。
实应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结上文,针能应五行之理可知矣。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针虽但长一寸六分,能巧运神机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阴阳,其理最玄妙也。
或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桢,针之干也。岐,气血往来之路也。言针之干虽如毫发之微小,能贯通诸经血气之道路也。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平,治也;调,理也。言针能调治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有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
拘挛者,筋脉之拘束也,闭塞者,气血不通也。八邪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言疾有挛闭者,必驱散八风之邪也。
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寒者,身作颤而发寒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入针。既刺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后施针行气自紧涩,可与根据法察虚实而施之。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
言欲下针之时,必取阴阳气血多少为主,详见上文。
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下手,亦言用针也。水者,母也。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是故济母裨其不足,夺子平其有余。此言用针必先认子母相生之义。举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百会一穴在头,以应乎天;璇玑一穴在胸,以应乎人;涌泉二穴在足掌心,以应乎地,是谓三才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大包二穴在乳后,为上部。天枢二穴在脐傍,为中部。地机二穴在足,为下部。是谓三部也。
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阳跷脉起于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风池。阳维脉维持诸阳之会。如腑会太仓之类。督脉起自腰、腿在表之疾也。
阴跷、阴维、任、冲、带,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
阴跷脉,亦起于足跟,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阴维脉,维持诸阴之交,如足太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如系带也。言此奇经五脉属阴,能治心腹胁肋在里之疾也。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
二陵者,阴陵,阳陵也。二跷者,阴跷、阳跷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
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列两支。
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此六穴,相根据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另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与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纹两角为一寸,各随长短大小短,大小肉分,骨节发际之间,量度以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伸屈者,如取环跳之穴,必须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卧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直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浆在唇下宛宛中之类也。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之间,动脉相应。
阳部者,诸阳之经也。如合谷、三里、阳陵泉等穴,必取侠骨侧指陷中为真也。阴分者,诸阴之经也,如箕门、五里、太冲等穴,在屈心之间,必以动脉应指,乃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须点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则可为端的矣。若用一经,必须取三经而正一经之是非也。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头部与肩部,则穴繁多,但医者以自意详审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脉、值乎背腹中行,而有分寸则易定也。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标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经之标本,有天地阴阳之标本,有传病之标本。夫六经之标本者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标在背脾俞与舌本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上三寸中,标在背肾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中所,标在背肝,标在耳后上角下外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别阳,标在额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筋下三寸也。此乃十二之行取也。
经云∶病有标本,刺有逆从浅深之理。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从正行无间。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夫阴阳标本,逆从之道也。小而言大易言而世人识见无能及也。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先逆而后病者,先病而后生寒者,先热而后生病者,此五者俱治其本也。先热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大小便不利而生病者,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又云∶得病日为本,传病为标也。浅深者,刺阳经必中荣,须浅而卧针,无伤于卫也。刺阴分中卫,须深而立针,无损于荣也。此谓阴阳标本,浅深之道也。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此言用针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必先以针左行左转,而得九数,复以右行右转而得六数隆别走于太阴脾经,此之类也。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类。
门海者,如章门,气海之类。俞者,五脏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中。募者,脏腑之募。
,小肠募关元,但三焦、包络,膀胱无募矣。此言五脏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门海俞募之穴而刺之,最微妙矣。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原者,十二经之原也。别,阳别也。交,阴交也。会,八会也。夫十二原者,胆原丘墟,肝原,肾原太,三焦原阳池,包络原大陵。八会者,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也。此言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必取此原别交会之穴而刺之。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
根结者,十二经之根结也。《灵枢经》云∶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也。足少阴根于涌泉兑,结于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手三阴之经未载,不敢强注。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也。三结者,胸结、腹结、便结也。此言能究根结之理,根据上文标本之法刺之,则疾无不愈也。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刺无不效。
八法者,奇经八脉也。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配合,分于五也。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主客者,公孙主内关客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也。详载于后。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八脉者,即奇经也,注见上文。八会者气、血、脉、筋、骨、髓、脏、腑之会也,亦注见前。纪纲者,如纲之有纲也。此言奇经八脉起止,连及八会,本是人身经脉之纲领也。
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一枢要。
十二经、十五络、十二原穴,俱注见前。此言十二原者,乃十二经络出入门户之枢纽也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荥俞原经合也。阳干注腑三十六穴,阴干注脏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俱载于后子流注之中一穴用之,则幽微之理可见矣。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十二经原,注见于前。此言一时之中,当审此日是何经所主,当此之时该取本日此经之原穴而刺之,则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此言补泻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指之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扪提按,弹捻搓盘,推内动摇,爪切进退出摄者是也。法则如斯,巧拙在人之活法,备详金针赋内。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正者,如大肠与肺为传送之府,心与小肠为受盛之官,脾与胃为消化之官,肝与胆为清净小肠之穴兼之。余仿此。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三阳之经,从头下足,故言头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与缪刺各异。
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经也。
缪刺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右痛未已而左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其经与经脉缪处,故曰缪刺。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经,一中络之异耳。
微针与妙刺相通。
微针者,刺之巧也;妙刺者,针之妙也。言二者之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
言针入肉分,则以天人地三部而进,必察其得气,则内外虚实而可知矣。又云∶察脉之三部,则知何经虚,何经实也。
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言下针之后,看针气缓急,可决脏腑之寒热也。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令针光耀,看针莫有损坏,次将针含于口内,令针温暖,与荣卫相接,无相触犯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此戒用针之士,贵乎专心诚意而自重也。令目无他视,手如握虎,恐有伤也。心无他想,如暮,着意留心,不失其所,此之谓也。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于穴上切之,则令其气散,以右手持针,轻轻徐入,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空心者,未食之前。此言无刺饥人,其气血未定,则令人恐惧,有怕怯之心,或直立或侧卧,必有眩晕之咎也。
背目沉掐,坐卧平而少昏。
此言欲下针之时,必令患人勿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卧或坐,而无昏闷之患也。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
十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十变者,逐日临时之变也。备载于《灵龟八法》之中。
故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苟能明此,则知孔穴之得失也。
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五行、五脏俱注见前。此言病于本日时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知心之病,得甲乙之日时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时者,克衰。余皆仿此。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此言用针之捷效,如射之发中也。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阴交穴有二,一在脐下一寸,一在足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之交也。此言二穴能定妇人之血晕,又言照海、内关二穴,能下产妇之胎衣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
痹厥者,四肢厥冷麻痹也。偏枯者,中风半身不遂偏枯也。言治此证,必须接气通经,更以迎随之法,使血脉贯通,经络接续也。
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漏崩带下者,女子之疾也。言有此证,必须温针待暖以补之,使荣卫调和而归根据也。
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此言下针之后,必须静而久停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照海等穴,俱载折量法中,故不重录。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此言疼痛者热,宜泻之以凉;痒麻者冷,宜补之以暖。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俞者,十二经中之俞穴。井者,十二经中之井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痛肋疼,针飞虎。
太冲等穴,俱载后图。但飞虎穴即章门穴也。又云是支沟穴,以手于虎口一飞,中指尽处是穴也。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于地而可取地五者,即地五会也。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
此以月生死为期,午前卯后者,辰、巳二时也。当此之时,太阴月之生也,是故月廓空无泻速冷之。将一月而比一日也。经云∶月生一日一,二日二,至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十七日十三,渐退至三十日一也。月望巳前谓之生,月望巳后谓之死。午前谓之生,午后谓之死也。
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
循者,用针之后,以手上下循之,使血气往来也。扪者,出针之后,以手扪闭其穴,使气不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爪下者,切而下针也。伸提者,施针轻浮豆许曰提。疾呼子者,实则泻其子,务待寒至之后,去之速,而嘘且短矣。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动退者,以针摇动而退也。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空歇者,撒手而停针也。迎以针逆而迎之,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病,必泻脾胃之子。此言欲泻必施此法也。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推内进者,用针推内而入也。搓者,犹如搓线之状,慢慢转针,勿令太紧也。随,以针顺而随之。济则济其母也,如心之病,必补肝胆之母。此言欲补必用此法也。
慎之,大凡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
慎之者,戒之也。此言有危笃之疾,必观其形色,而察其脉,若相反者,莫与用针。恐劳而无功,反获罪也。
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此言无针大寒、大热、大风、大阴雨、大饥、大饱、大醉、大劳,凡此之类,决不可用针,实大忌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弦、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于此哉?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
此言灸也,勉医者宜专心究其穴法,无误于着艾之功,庶免于犯于禁忌,而坏人之皮肉也。
正其理而求其原,勉投针而失其位。
此言针也,勉学人要明其针道之理,察病之原,则用针不失其所也。
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禁灸之穴四十五,更和四肢之井,共四十九也。禁针之穴二十二,外除六腑之俞也,俱载于前。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复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再醒。肩井、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此引先师用针,有此立效之功,以砺学人用心之诚耳。
且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此先师叹圣贤之古远,针道之渐衰。理法幽深,难造其极,复以谦逊之言以结之。吁,窦太
夫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念凤幸遇明师,口传心受,逐部折量。谨按《明堂》、《铜人》、记诵,则孔穴了然在目。倘有未具,以俟后之君子更加削正,庶斯道之不朽云。
《千金》云∶尺寸之法,根据古者八寸为尺,八分为寸。仍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又有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长短不定者,今考定以男左女右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谓之周身寸法为准则。
\r周身寸屈指量法图\ph-h2.bmp\r
中指屈其中节,以边两文之尖相去者,量之是为一寸。
\r周身寸伸指量法图\ph-h3.bmp\r
中指自上节下之横文,量至中节下之中文,相去之间为一寸。
平眉三寸定发际,大杼三寸亦如是。却来折作尺二寸,发上五分神庭位,庭上五分名上星。后顶会后寸半中,强间顶后过寸五。脑户去间寸五分,户后寸半定风府,府下五分哑门中,门下五分发际终,更有明堂一穴差。(诸经俱作上星穴,头部中行折量法。)
曲差侠庭寸半量,五处仍侠上星傍。处后承光寸半中,寸半通天络却在。玉枕横纹于脑户。《铜人》经中不曾载,《明堂》经载近曲差。
临泣二穴当两目,直入发际五分属。目窗泣后量一寸,正营窗后一寸足。承灵营后寸五分《明堂》载,风眩鼻塞不可废也。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既不拘于十二经络皆从何起何继,详见下文。
督脉起自下极,并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会阴,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跟之底,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是阴阳脉别支。诸阴会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干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兑坎申脉间。补泻浮沉分逆顺,得时呼吸不为难。祖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临泣外关分主客,后申脉正相合。左针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此金针赋,乃先师秘传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价之金乃可得也。予当见之,则用针之法,尽于此矣。
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予学针法。初学于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没过维阳,又学于东隐湖间。
不臻效。永乐己丑,惜予遭诬,徙居于民乐耕锄之内,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资深”,其号曰“泉石”。心以遁守自娱,过者皆曰此读书耕者之所也。凡有疾者求治,不用于针,多用于灸,自是梓岐风谷之法荒废,而名不闻。非不以济人之心为心,盖不欲取誉于时矣。今也,予年向暮,髭鬓皆霜,恐久失传,拳拳在念,正统己未春末,养疾之暇,阅其所传针法之书,繁而无统,于是撮其简要,不愧疏庸,编集成文,名曰“金针赋”。金乃世之宝也,非富贵不能得之,岂贫贱所能有也。名其金,称其贵也。贵能劫疾于顷刻之间,故以观夫发端,而嗟夫结之,则深叹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异耳。篇中首论头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至微之妙,而又叮咛勉其学人,务必以尽精诚,则可以起沉之疾。言虽直简,其义详明,尤其贯穿次第有序,使后之学人易为记诵,其传不泯。俟他日有窦汉卿复出,而攻之熟,造之深,得于心而应手,显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删繁撮简成文者谁欤。是亦遗言于后也,必学者敬之哉。
时正统四年己未岁八月既望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原气之浓薄,刺分浅深之尤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
肚腹盘旋,扪为穴闭。沉重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死生富贵,针下皆知。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捣之口鼻而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根据前再施之。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密,然后调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以上总要,于斯尽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慢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盖法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瘕癖,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索,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血,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舡舵,不进不退,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难》曰∶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络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竞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灾伤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轩岐古远,卢扁死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贤,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有缘者遇针到病除,随手而愈。
夫子午流注者,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者,乃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且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矣。经中必有返本还原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户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皆根据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以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属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甲己之日丙寅起,乙庚之辰戊寅头。丙辛便从庚寅起,丁壬壬寅顺行求。戊癸甲寅定时候,六十首法助医流。
《千金》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斟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又云∶或身短而手长,或身长而手短,或胸腹长或胸腹短,或大或小,又不可以一概而论也。凡点穴立点则立灸。反此一动,则不得真穴矣。凡灸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皆宜审之。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也乃小作之。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重轻而增损之。凡灸头顶,上于七壮,积至七七壮之。《铜人》若治风,则灸上星、前顶、百会,皆至二百壮。腹背宜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灸多,多灸则四肢细而无力。又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又不知其有一说也。下经只云若是禁灸穴,《明堂》亦许灸一壮至三壮,恐未尽也。斯所谓五百壮、千壮,岂可一日而尽,必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尽其数乃可得也。
《下经》云∶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切宜避之。凡取火,若得火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为妙。次有火镜曜日,亦以艾引得火亦良。余用铁击KT石,得火亦可。今人有清油点灯,传火点艾是也,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痛,用蜡烛更佳。
《千金》云∶欲行针灸,必先知本人行年宜忌,尻神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干即可。
故男会,男女气怯,下手即死,达人智士拘于此。若夫急难之际,卒暴之疾,命在须臾,宜速治之。若泥于禁忌,已伦于鬼神,岂不误哉。但一日止忌一时,如子午八法,不拘禁忌。若治未形之病,虽择良日服药针灸当也,亦宜架天时日恶。午以后不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及早,恐人气虚,有眩晕之咎。急卒亦不可拘。若值大风大雨雷电,宜抽停之,必待晴明又灸可也。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