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尝读齐大夫褚氏遗书。首论受形。则曰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复其说。如经所谓男子为阳。得阴而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女所以有别者。亦由阴阳先后所本有异也。欲知阴阳所本之异者。于肾取焉可也。
男子始生。居命门于右肾。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丹元。丹元者。精舍也。
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黄运其中。三阳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弱水。内有元龟。所以至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金关。此盖阳以阴为本。必禀生而在右者也。
乃若女子所生。则居命门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元宫。元宫者胞胎所系也。上黑下赤。左白右青。中央黄运其中。三阴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原泉。内有蛇。所以呼吸元气。营运百脉。为三焦之原。而应于荣也。荣为阴。行于脉。故女子命门在乎左肾。至于右肾。则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玉关。此盖阴以阳为本。必禀生按藏教、父母及子有相感业。神乃入胎。根据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生长。一七日如藕根两四相五脏四七百吸名毛根清二手肉。
日血行十乐下自然生十一种风。开通集成。使之筋脉肌骨。机关孔窍。皆得流通。然后得成为人。然则父母生育。功侔造化。其为恩也。岂曰小哉。
又以道书言之。玉清之气。生人上一。是为泥丸。上清之气。生人中一。是为绛宫。太清之百六西方量妙胞命黄演之气下添。乃至第九月。无想无结无爱天岳府命元。自是气不添。夫九气既添。又有六甲之神。相为保卫而全成之。夫所谓六甲神者。甲子水神。为之调畅血脉。润泽三焦。
甲戌土神。为之调理肌肉。使不偏枯。甲申金神。为之紧固爪齿。养育真牙。甲午火神。为之和悦五脏。混合百神。甲辰风神。为之保固胎息。呼吸阴阳。甲寅木神。为之濯炼筋骨。
通贯百骸。信知妇人妊娠。谓之六甲者。岂有他哉。五脏六腑。筋骨髓脑。皮肤血脉。精藏水藏。二万八千。形彰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出入八万四千毛窍。莫不各有其神主之。
然则人生天地中。岂可不凝神守真。而保其天之所以与我者哉。予以释老之言。并前贤遗论。
辑
尝观清净经云∶天清地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又读周子太极图曰∶阳动阴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知清浊者。天地之位。动静者。男女之机也。男子为至子不复
尝历览诸家方论。探求医之妙理。复读佛书。见经中多引医为喻。有云医善巧方。普救一切合四本不发毛爪齿脱。筋急骨痿。髓竭脑转。面垢色败。此病之源于地大者也。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壅泪盈精走气泄。大小不净。盈流于外。此病之源于水大者也。至于暖气则归火。动转则归风。
若肢。
知医之神师。亦秘而不示于人。惟佛书则言之详矣。盖佛为大医王。了达生死。故能洞明此理。予因得以经中所说。一贯乎医。后之来者。毋以予言为迂。如以予言为迂。是亦以佛氏为迂矣。
太和。天地设位。化生万物。而人位乎其中。三才立矣。夫人之一身。与天地同流。
上至融故肾为精之舍。脑为髓之海也。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内则百神之所辑。为一身之元首也。手之三阳。从手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至足。六阳之脉。会于头间。是以头痛多属于阳也。阴病亦有头痛者。盖诸阴之脉。皆行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独厥阴肝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内经曰∶头痛颠疾。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又有病头痛连齿。时发时止。数岁不已者。由寒气内至骨髓。骨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此肾所生病也。诸阴经病无头痛。唯肝肾二经有者。由此故也。面者。人神之牖也。上部五岳。分别五官。以属五脏。目者。肝之官。主鉴辨五色。鼻者。肺之官。主吸引五臭。口者。脾之官。主嗜食五谷。舌者。心之官。主品尝五味。耳者。肾之官。主分别五音。五官既具。则一身之精神。皆备于面矣。内经云∶女子六七。面皆焦。丈夫六八面焦。由阳明气衰于上也。以其手阳明之脉。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傍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缝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难经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以其诸阳之脉。皆上至头耳。黄帝于面焦发堕。独言阳明而不言诸阳者,盖诸阳之脉。虽上循头。而不若阳明之脉维络于面也。合二经而考之。可识经脉之循环。验气血之消长也。苟情动于中。邪淫于外。形色有变。皆见于面。不可概举。颈项者。诸阳辐凑之地。六阳之脉。皆自肩颈出入缺盆。下络五脏。所以古人取人迎动脉于颈间。以候五脏六腑之气有余不足也。其为病则不一。或颈项强痛不可回转。
或颈项痛而嗌干。或颈项痛连入缺盆。则各随其经脉所属而为病焉。至于九瘰瘿瘤多生于颈项者。亦由经脉之所聚也。肩者。六阳之脉。与阳维之会。皆走于肩。而相交会。循肩上下。因知肩为诸阳之道涂。筋骨之枢会。故能任重负戴。背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转行于背。经云∶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故五脏六腑之。皆在于背也。者。臂节也。穴名曰天府。肘者。手腕也。穴名曰尺泽。臂者。从肩至掌。统而言之也。夫手之三阴三阳。
皆循臂前后廉。上下往来。或由中而行。故为病大同而小异。用药亦可以兼理。灸之刺之。
则各随其经也。腋者。掖也。手三阴之脉。与足少阳之脉。循腋上下。故为病则腋下肿痛。
灵枢经曰∶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之脉。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手厥阴之脉。循胸出胁下抵腋下。足少阳之脉。则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凡此四经。或横出腋下。或循腋上下别行。各有其道也,有患狐臭漏腋者。古方共为一病。以理考之。其证不一。狐臭者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摸而臭。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吸上泥丸。散入百脉。多相沾染。漏腋者由食啖五辛大过。而有所发。致腠理不密。其汗则自腋泄出。而湿。浣衣数重皆透。臭不可近。狐臭漏腋。皆腋中之疾。虽不伤人命而害人身。奉亲事君。乃至交游。皆非所宜。修身之士。务为清洁者。偶得此患。不可不思有以去之者胁骨也。肝胆二经。交会于此。是以胁痛多属肝胆也。难经云∶脏际。其端有穴。名曰章门。直脐傍二寸八分。是脾之分。足少阴厥阴则取其穴之所会。以去其疾也。膈者。革也。自心肺之下有膜。与遮蔽浊气。不上熏于心肺。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以分布阴阳。志和气达。则喜乐由生。又云。膈原之下。中有父母气者。生之原。命之主。故气海为之父母。膜原。谓心肺之间也成之处。冲和凝结之气通。而禀受生焉。有生生不穷之义。及其匏瓜桃李。脐干而蒂脱矣。是以号为神阙。前当肠胃。后直肾俞部水王对生门。又云后有密户前生门。生门者脐也。婴儿在母腹母吸亦吸。正与密户相对。所谓脐者如此。况脐之上下左右。
言五脏之动气。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足阳明冲脉皆挟脐。而督脉贯脐中央。脐或凸出者。
水气积于脾元。脐腹痛者。寒邪伤于下脏。不可不知。
足少阴之脉贯脊。足太阳之脉抵腰。故腰者肾之外候。腰半地之阴。腰为阴阳之界也。腰当人身之中。任擎折俯仰之劳致腰痛。当以脉之真诞验之。至于房劳疲力。耗竭精气。坠伛偻身重。肿痛引胁。谓之沥血腰痛。或作劳汗出。衣里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腰以下如带五千钱。谓之肾着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难经云。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小肠承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
而传道于大肠。故曰下焦在膀胱上口。以分别清浊也。内于二阴。二阴者肾之外窍也。前曰溲便。精血亦自此道出子水令居上。火令居下。所以男子由此。分而为火水未济之卦也。后曰肛门。肛门犹车之也。为肺下口。号者肛门也。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肛门肿缩。闭塞不通。寒则肛门脱出。肠鸣洞泄。狐证不同。学人宜审之。(七冲门。四十四难曰。七冲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易老曰。魄门对飞门。其证俱狐惑之病。以下冲上。故。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幽汤主之)髀股者足腿也。膝者胫头也。者足腕也足之六经流注之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三阴之脉、行足内廉。皆循髀也。唯中内。阴脉。皆循股而入膝。少阴之脉。则出膝内廉也。足冲阳。足阳明胃脉气之所发也。伤寒必皆诊者。以下。但所行各异其道。十二经脉包罗一身。无所不纣曰∶一老生之子。一少生之子。纣曰∶何以知之者畏寒。髓不满胫也。纣斫其胫而观之信然。因知生髓。髓生肺。子母之义。孙真人以髓应肝胆。盖命之元身之主也
肝名龙烟。字含明。号将军之官。于五行为木。故其体状有枝叶也。重四斤四两。有七叶。
挂青台府墓在心名丹元。字守灵。号帝王之尊。为一身之主。于五行为火。故其体状圆赤。如莲苞未开之五孔辈。
身巡官三其数脾名常在。字魂停。号谏议之官。于五行为土。故其形像马蹄。居胃之上。以消磨水谷也。重二斤三两。扁广二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有童子身挂中宫之衣。
手千夏肺名华。字虚成。号相傅之官。于五行为金。故位处上焦。状如悬磬。而五音之声。
皆游于人。
墓肾名玄冥。字育婴。号作强之官。于五行为水。处于下。为脏之根。身之本也。肾有两枚。
气为身着皂命司隶校尉廷尉卿。肾神名KTKT。肾两枚。形如豆。相并而曲。附于脊膂。外有脂裹。
内白外黑。以应北方壬癸之水。旺于冬七十二日。墓在辰。其数一六。上应辰星。下合坎卦。
律中应钟
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独不霪与者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前。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脑。夫督脉者。阳脉之海。督之言都也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夫冲脉阴脉之海也。冲者通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夫带者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下。
下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夫跷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阴跷义与阳跷同。此奇经之六脉阳维阴维者。经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经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凡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以流泄地气。人有十二经脉以应奇经之为病何如?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也。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
冲脉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也。
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脊强也。
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疝瘕带脉之为病。苦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则其脉缓。故令腰溶溶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为卫。卫为气。气主肺。故寒热。阴为荣。荣为血。
又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胃中。
寸口脉来大而渐小者。阴维也。苦风痹痈。时自发。
寸口脉来小而渐大者。阳维也。苦皮肤淫痛。汗出恶寒。
寸口脉来紧细而长至关者。任脉也。苦绕脐及横骨切痛。
诊得任脉横寸口迟者。苦胸中有气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诊得阳维浮者。暂起即目眩。阳气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也。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为有热也。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腰脊痛连阴股也。
两手脉浮。阴阳皆盛实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冲督用事者。
十两手脉细微绵绵。阴脉亦细微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
尺脉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癞病。小儿风痫也。
诊得阳跷病则急。阴跷病则缓。
尺寸牢直上下为冲。胸中有寒疝也。
六经所以分手足阴阳者。以足为本。手为标。如足厥阴风木肝与足少阳相火胆为表里。
同在至于常度而长关上厥阴口。
太阳密移之至太阴之至(一云浮在泉曰北少阴天则为太不自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以候寒暑燥湿风热中伤于人。其邪咸自脉络而入。以迎纳之。
故曰风喜故不别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入。湿当自阳明入。暑当自三焦入。寒邪自太阳入。故经曰。
皆不者皆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脉也。浮者伤风脉也。散者病至也。其证身热恶风自汗项强筋满。
手少阳伤暑。右手尺中与人迎。皆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脉也。虚者伤暑也。数者病增也。
其证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烦渴。足太阴伤湿。右手关上与人迎。皆濡细而沉。濡者足太阴脉也。细者湿脉也。沉者病着也。其证身重脚弱关节烦疼冷痹胀满。足少阴伤寒。左尺中与人迎。皆沉紧而数。沉者足少阴脉也。紧者寒脉也。数者病传也。其证口燥舌干而渴。皆恶寒反热倦怠。足厥阴伤风。左关上与人迎皆弦弱而急。弦者足厥阴脉也。弱者风脉也。急者病变也。其证自汗。恶风而倦。小腹急痛。手厥阴心包伤暑。左右尺中与人迎。皆沉弱而缓。沉者心包脉也。弱者伤暑也。缓者病倦也。其证往来寒热。状如疟烦渴眩晕背寒面垢。
此乃分布六经感伤外邪。除燥热外。今叙此二气。以为征兆。若其传变。自当根据六经别论所伤。随经说证施治。或燥热伤心肺。当根据经推明理例调治。如四气兼并。六经交错。亦当随其脉证。审处别白。或先或后。或合或散。在络在经。在表在里。四时之动。脉与之应。气候以时。自与脉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因。从阴阳生。此之谓也。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味也其脉在中。
浮肺其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曰。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浮之损小。
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令轻手按之。更减损小。故曰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故曰阳实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凡此六脉者。
谓沉一而浮大数动滑阳也。沉涩弱弦微阴也。
长者为阳。短者为阴。阳脉见阴脉者逆。阴脉见阳脉者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吐
左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之所出也。
心属南方丙丁火。夏旺七十二日。其脉来洪大而长。炎升高泛。形若在肤之中。象南方火位位。
轻微盛心脉来微洪。或洪大而长者。或累累如连珠之状。如手循琅者。皆平脉也。脉来喘连而手偃曲者。胃气少曰病。脉来前曲后直者。如操带之钩。谓气绝曰死。又曰。真心脉至坚抟。
如循薏苡累累然。其面色赤黑不泽。毛折者亦死。心脉息数匀和。而微洪长大者。脏腑皆无疾。得本候也。
左手关上者、肝与胆脉之所出也。
肝属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脉来弦长。以象木形端直也。经曰。春应中规。又曰。
春上旺伏之曰左手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
肾属北方壬癸水。冬旺七十二日。其脉来沉濡而滑也。沉者阴也。滑者象北方水位也。
经曰十月月。
地雷其气之候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
肺属西方庚辛金。秋旺七十二日。秋脉毛。而万物萧索。草木凋落。其脉如风吹羽。以应西气升草落脉右手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
脾属中央戊己土。以四时寄旺十八日。合七十二日。应一岁三百六十之数。脾者土也。
孤脏故善如真右手尺中者、命门与三焦脉之所出也。
右肾者。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然命门虽属水。
乃流入肾。肺主气。亦潮肾。顺则收血化为精。运入命门。养于骨髓。运真阳之气。上潮脑户。故命门者接元阳正气。上通三焦。与子午君火交泰之兆。合心包络通阴阳变化之道路。应五脏六腑之根源。非肾脉之司也。盖命门中含真阳之气。常得阴中养阳之候。然与肾旺七十二日。故脉来大体不殊也。冬沉濡而滑。春弦滑。夏洪滑。秋微滑。此谓和平之候。亦应四时五行变化。盖命门之根本也。变化精气。长养百骸。溉灌腑脏。无所不至。而三焦之疾。
皆可见焉。
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迟、缓、涩、微、沉、伏、濡、弱。为八里。
浮为中风。左手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浮。腹胀胃虚。尺脉浮。大便难。右手寸口芤为失血、及血实。左手寸口脉芤。吐血或衄血。关脉芤。大便下血。尺脉芤。小便赤及下滑为吐逆。寸口滑。胸满气逆。关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脉滑。为下痢。妇人月信实为下痢。寸口实。胸中热。关脉实。腹中满。寒疝。气急下痢。尺脉实。小腹满痛。
小便涩。弦为拘急。寸口脉弦。胸中急痛。关脉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脉弦。小腹急满。
左右弦紧为痛。寸口脉紧。头中痛。关脉紧。心下痛。尺脉紧。脐下痛。左右紧。皆主痛也。
洪为热,寸口脉洪。胸胁热满。关脉洪。胃中有实热。吐逆无常。尺脉洪。小腹满。阴中痛迟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关脉迟。中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冷。左右迟、皆主寒。
缓为风结。寸口脉缓。皮肤不仁。关脉缓。腹中有风结。尺脉缓。下焦有寒。左右缓、皆主微为气结。寸口脉微。上焦寒。气痞结。关脉微。胃中寒。心下痛、然。尺脉微。
小腹涩为血滞。寸口脉涩。阳气虚。卫气虚不足。关脉涩。心血气虚。荣气不足。尺脉涩胫逆沉为水。寸口脉沉。胸中有寒饮。关脉沉。心下满、短气。尺脉沉。腰痛、脚弱。急有水气伏为物聚。寸口脉伏。胸有物聚。关脉伏。有水气溏泄。尺脉伏。水谷不化。左右伏。
皆有濡为虚损。寸口脉濡。气少、虚损、多汗。关脉濡。苦下重、虚弱。尺脉濡。发热、恶寒。
弱为筋痿。寸口脉弱。阳气虚。汗自出。关脉弱。胃气不足。小热大虚。尺脉弱。骨肉酸疼浮芤相搏。中风衄血。浮滑相搏。中风吐逆。浮实相搏。中风、下痢。浮弦相搏。中风拘急
浮如指下捻葱叶。浮者,阳也。主风虚运动之候。浮应东方木。木生风。故脉高虚而浮泛下捻紧。
关浮芤则中虚有两头。芤者阳也。荣卫妄行。失血之候也。气则关膈不能续。故脉来指下寻之气既谓血滑似动珠往来利。滑者阳也。主气交并。逆动之候也。滑应北、方壬癸水。故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象水貌也。其状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则定不出。圆圆凑指滑利。若按动珠之状。谓之滑。滑者。阴气壅阳气虚。滑而数者。主寒热。滑而洪者。主吐逆翻胃。紧滑者。主体倦小肠急痛。微滑上部或冷逆。下部则下痢气痛。寸滑、主上吐逆。关滑、胃中积冷。尺滑、主上热下冷而虚躁也。
实向浮中取次求。实者、阳也。象中央戊己土之位。故体来实。高下取之皆有。主三焦满沉。
中弦若筝弦时带数。弦者阳也。象东方木位。气血收敛之貌。指下寻之、脉若筝弦而小直。气血收敛。筋脉不能舒畅。故脉象弦貌。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若筝弦小直。时带数、曰弦。主拘急、劳急。体痛、乏力、虚汗。寸弦。头目痛。关弦。胸积冷。胃中时逆、恶寒。
尺紧伏琴弦促轸留。紧者阳也。主三阳并盛。风气搏击。伏于阳络之候也。故寻之三关通度。紧急如促琴轸。此由阴阳相搏。气血交争。指下寻之有余。举之指下数而并非洪也。紧脉形大于弦。故似琴弦状、曰紧。紧主狂躁。而神乱不定。或紧滑。则吐逆寒热。紧而甚数。
主热体疼。寸紧。主头疼。关紧。主胸膈疼。尺紧。主丹田急痛。
洪举有余来极大。七阳为表定其由。洪者阳也。应南方火。主荣络大热而气灼烁之候。
脉实吐
浮为在表。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为喘。
为厥浮大、为鼻塞。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小便芤为失血。微芤、为衄血。寸芤。为吐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滑为吐。为满。为咳。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鬼疰。为血气俱实。
滑散。为瘫缓。滑大。为结热。滑实。为胃热。和滑。为妊娠。滑而大小不匀。必吐。
为病实为热。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嗽。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腰痛。
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气。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
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为瘀血。双弦。为胁急痛。弦而钩。为胁下刺痛。弦长。
为紧为寒。为头痛、骨内痛。为咳。为喘。为满。
浮紧。为肺有水。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紧急。为遁尸。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
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一。浮者风虚运动之候。浮脉应金。于时为秋。万物至秋而终。草木华叶皆落。其枝独在虚虚二。芤者失血之候。芤之为物。两旁有。中间虚。脉之应于诊者有若是。古人因取以名之也然后经脉流通、而无间断。芤脉之诊则不然。盖阳邪所盛。血与气失其道路。不能相继续故其脉之状。举指浮大而软。按之两头实而中间虚也。凡诊见之皆失血。
三。滑者气血相并逆动之候。滑脉属水。故往来滑利如珠。而中有力。按之即伏。不进不退胜。
四。实者三焦气满之候。实应土之象。脾主中州。而属土焉。实本脾虚之诊。而以实名之者脾居阳伏而五。弦者血气收敛之候。血荣气卫。脉之所根据也。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络。
滞紧直于温六。紧者寒激搏伏于阳络之候。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来往速利。按之有余。举指甚足。
状之。阴阳未尝不和也。及有所感触。在阳受之。则为阳邪。而以阳并阴。在阴受之。则为阴邪。而以阴并阳。阴阳并毗。血气所以不得其平者、此尔。紧脉之诊。则以阳邪并于阳络。而三阳并壅。故其证身热。体痛。内烦躁扰复痞逆也。
七。洪者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洪应南方丙丁火。于时为夏。万物至夏。盛极长大。
脉也暴皆物
七表脉者是客邪伤。乃阴乘阳也。其证身热恶寒。是外阳而内阴见也。七表脉。但热而不恶如七表证自汗恶风。却得八里脉者。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八里证自汗恶风。得七表脉。
脉如三阳有阴说非谓受客阴里。是此乃阴者三阳为三此染略说八里乃阳乘阴也。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内阳。但寒不热不渴者。是内外皆阴下者一说六脉交变。浮滑长为三阳。乃阳中有阴。沉涩短为三阴。乃阴中有阳。当审察表里。
分标热惟阳脉。
阳脉长曰碍。故长脉发之。
短脉下之。是滑与涩交。滑皆损气血。滑居尺寸、皆助
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腹满。为忧伤过度细而紧。为症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数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动为痛。为惊。为挛。为泄。为恐。
虚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则脉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同。
散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代一藏绝他藏代至。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列。皆本圣经。学人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络互识。所谓六经流注如
一。长者有余而过也。故属于阳。其脉举按皆有余。冉冉寻之。往来流利。出于三关。
如持法宜二。短者不及之脉。故属于阴。凡物短长。各有所宜。适当其可。然后为中。夫长短未始有往来搏。
三。虚者阴也。不实之象。阳为实。阴为虚。阳气自得传。肝气不胜。则少力多惊。故其脉原其四。促者阳盛也。阳邪上忤。气有偏盛偏衰故也。其脉指下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下游三关阳邪聚忧死。
五。结者阴盛也。真阳已极衰弱也。夫脾布中和。因阳而发。阳衰阴盛。则脾气忤而不能施阴结六。代者阴也。内经曰∶代则气衰。盖心散则气衰。不能下应于土。脾不得安其常。故脉代形容七。牢者坚也。固围之象。气之郁结故若是。仲景云∶寒则牢坚而沉结。指下寻之不见。
举按经脉之所本。而平人之常气皆禀于胃。今已脾胃不能符合。则生生之道。曷可全乎。法以牢为水火相刑、必死之候。
八。动者阳与阴相搏也。仲景云∶阴阳相搏。名曰动。又曰∶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
厥厥虚劳女子九。细者精气虚弱之极。而形容不足。内经曰∶细则气少。其脉之状。稍稍应指。往来如绵道由缓也
一。长者阳也。洁古云∶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时来又却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云岐曰∶阳毒在脏。何由言发汗。非在五脏之本。阳毒之气在五脏之标。何为五脏之本。
肝为在标之深远也。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麻黄。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地骨皮茯苓(各半两)柴胡黄芩生地黄知母(一两)石膏(二两)如汗已多。加知母。咀。入生姜煎。徐徐发者。汗之缓也。
二。短者阴也。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法坤。腹中有宿食当下之。短主阴成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宿食生寒气。何由通畅。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三。虚者阴也。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怯离。虚脉者离火也。中虚之象。
心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恍惚者。阳主动之貌。脉难成。往来之象。烦热者。血虚也。欲令气血实。故补益三焦命门柴胡(去苗)黄芩(各一两)地骨皮人参知母半夏(制)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三汤治之。
四。促者阳也。促脉象坎。主中盛满之象。遇坎而退。则是脉八九至并寸口。渐渐退则活。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要痊除命在天。
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如散丝者、独阳脱阴。
知五。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结脉。象兑金。动而有止曰结。应腹中之右旁。
故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生气。是三焦之气。旺于脾脏旁。脾受湿而反热。传至大肠。故发疼痛。乃大肠金受三焦火六。代者阴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不因病羸瘦。脉有止曰代。代真死脉也。若暴损气人参白茯苓熟生黄甘草(炙)地骨皮(各半两)黄白芍药桔梗天门冬半夏食前服。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居。
浮甚阳太过。沉甚阴太过。浮甚八至九至死在外。沉甚一至二至死在内。脾脉居中土之象。
七。牢者阴也。牢脉象震。其脉不来不往曰牢。其性紧而急。前后水火相乘之象。水能克火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言水火相刑克。欲要痊除更问天。
牢者木也。前后有水火相乘之象。以牢为阴。助水克火。故云命在天。又云。水火并于胸。
八。动者阴也。主四体虚。崩中血痢。动脉象艮山也。不来不往曰动。山止之貌。动而不移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以卫为叶。荣为根。血去则根亡而叶凋。此脉寸有尺无。绝无根叶。此尺脉第三同断病也。
当归白芍药地黄(熟用)白术(各一两)人参干姜(炮)茯苓桂(各半两)上咀九。细者阴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肾无所养。阳不荣于下。阴不荣于上。阴阳不能相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必自痊。
细脉象巽风也。为木。风主发。阳气内不润于皮毛。致毛发干。至秋则失。秋时气平。
故不解肌葛根黄芩(各一两)麻黄(去节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咀。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之。
一。釜沸之状。如汤涌沸。指下寻按之。中央起四畔倾流。有进有退。殊无息数。但见其为火从阳。
守也流乎来而二。鱼翔之状。宛如鱼游于水面。但尾掉而身首俱不动。其脉浮于肤上。不进不退。指下寻者也相使知病日中死。日中占夜半死。
三。弹石之状坚而促。来迟去速。指下寻之。至搏而绝。喻如指弹石。辟辟然坚而不可入。
为可素问云脉独见四。解索之状。指下散乱。息数无准。或聚或散。如绳索之解、而无收约。由肾与命门气皆包而实者形于五。屋漏之状。如屋之漏。滴滴然不相连续。或来或止。时动时复。其诊亦如之。谓之虚屋脉能六。虾游之状。指下寻之。若虾游于水面。不进不退。瞥然惊掉而去。冉冉寻之。杳然不见须臾复于指下隐隐而来。应诊不动。倏尔还去。脉之异状。间忽有全类此者。故目之曰虾游相附扬矣则形七。雀啄之状。来而急数。频绝而止。良久准前复来。若雀啄食之状。盖来三而去四也。
由五者八。偃刀之状。寻之如循刀刃。责责然无进无退。其数无准。故曰偃刀。由心元血枯。
真火之象。无所归宿。而胃气独居。不能相为导续。是伤于真心者如此。心主血也。肺主气也。
之为而死九。转豆之状。脉来应指。混然如豆之周旋展转。不进不退。殊无息数。故谓之转豆者。
不象十。麻促之状。应指如麻子之戚促。散乱分杂。殊无均和之意。盖麻之生也。其征不一。
谷轻者三日而死。重者寅时死矣。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脉二动一止、三日死。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动一云立云立立秋十动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春草生而死。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无气。却后三岁藏无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脉三来而久住下。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间。
五脉病。虚羸人得之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如是壮盛人可治。气全故
论曰。流变在乎病。主治在乎物。制用在乎人。三者并明。然后可以举七方十剂之法也。
大十剂气者中气急昏味有气精为本。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生是津所以为全生之术。故五谷五畜五菜五果。苦甘酸咸辛。此为补养之要也。何则。谷入于口。
而聚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喜谷而恶药。药之所入。不若谷气。此又以之先达。故制病之法。必以谷气为先。是以圣人论真邪之气者。谓汗生于谷。不归于药石。辨死生之候者。谓安谷则生。失谷则死。是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以此知五味能养形也。虽攻毒邪。亦犹之用兵。
盖出于不得已也。是以圣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随五脏之病证。施药性之品味。然后及于奇偶大小缓急之制也。故偶者四方四制之法。四制者小大缓急也。经谓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故大小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而又曰。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二臣六。所以立方者四制之法。奇偶四制何以明之。假令小承气调胃承气为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抵当汤为奇之大方也。所为因其攻下而用之者如此。桂枝麻黄为偶之小方。葛根青龙为偶之大方。所为因其发而用之者如此。经所谓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身之表者为远。身之里者为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不以者不用也。故补上制以缓。补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故味浓者为阴。薄是阴之阳。为味不纯粹者也。故味所浓则泄之。味所薄则通气者也。王注曰。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之阴。故附子干姜味大热。为纯阳之药。为气浓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温。薄为阳之阴。气不纯粹者也。故气所浓则发热。气所薄则发泄。经曰。薄则发泄。浓则发热。王注曰。阴阳润下。故曰。味薄则发。发者阳气炎上。故气浓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涌泄。气薄为阳少故汗出。是以论气味之薄浓。合奇偶之大小。故肾肝在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不能发散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气丛易散可以补上也。王注曰。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五脏乃生成之常数也。若奇之不效则偶之。是谓重方也。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各从其病也。王注曰。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气应合。复令寒热参合。使其终异。而使其润燥而散坚。刚强必折。柔脆自消矣。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张仲景曰。少阴病下痢而脉微者。与白通必行热物冷服。下胃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治大逆。此加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可去拒之寒也。经所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服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之谓也。若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
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王注曰。假如病在肾。而心药之气味。止于中道。须急过之。不得漫以肾药凌之。恐心肺益衰。与上下远近相悖。是以圣人治上不上下俱无犯。故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此之谓也。有中外不标本。不令失次也。故从所来者为本。其所受者为标。是以内者内不言其治。外者治之不言其调。经所谓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也。若从内之外。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调其内。王注曰。皆谓先除其根底。后削其枝条也。是故病发有余故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痢清谷。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故里不足必先救之。清便自调。
桂枝汤以救表。是谓病发本而标之。先治本后治其标。此以寒为本也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此之谓也。虽本草曰。上药一百二十种十种为臣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使应地。若治病者。特谓此三品之说。末也。经所谓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其大小为制也。故主病者为之君。佐君者为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王注曰。但能破积愈疼。解急脱死。则为后毒乃非。有毒为是。无毒为非。必量病轻重大小之治也。帝曰以明善恶之殊贯也。是以圣人有毒无毒。服自有约。故病有新合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王不尽。后再行之。毒之小大。如约而止。必无太过。是以上古圣衰其大半而止。故药之性味。本以药治疾。诚能处以中庸。以疾疑于致治哉。此之谓也。故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注曰。夫病生其类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为积之类是也。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谓痈肿疮疡。痂疥疽肿痛痒之类是也。三者。不因气动而生病于内。为留饮食。
喜怒。想慕忧结之类是也。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为瘴气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是也。如此四类者。有独治内而可愈。大小承气。陷胸。抵当汤。三化。神。藏用之类是也。有兼治内而愈者。大小柴胡。通圣。洗心。凉膈。
黄连解毒之类是也。有独治外而愈者。万应膏。拔毒散。点外而愈者。拨云散。苦参散。千金内托散之类是也。有先治内后治外而愈者。疹丹毒疮疡疹麸疮之类。悉因三焦相火。热甚于内。必先疏启其中。清凉苦寒之剂。荡涤脏腑。或以砭射敷扫涂抹于外者是也。有先治其外后治其内而愈者。伤之内。先以发散其外。发之不已。量其浅深峻泄之。有齐毒胎死。坚积。满胀之类是也。复有无毒而调引者。痰滞。气通经利其气之药之类是也。凡此之类。方法所施。或胜或复之。散者收之。高者抑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之。留者攻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温。养也)结者散之。燥者濡之。损者温之补也)逸者行之。劳者动之。惊者平之。(平。常也。常见常闻)上之吐之。下之泄之之。
炙之。浴之薄之。劫之。燔针劫刺其下。开之发之。适可为治。各安其气。必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是以圣人法无定体。体变布施。药不执方故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者。热之而寒。二者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而热者取之以阴。热而寒者取求其属也。王注曰。谓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热寒而以消阴翳但益心之呼。圣人明也如此。
也。方有七剂不蠲疾不可以一二味治之是也。小方之说有二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方者。为糖蜜甘草之类。
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者。盖药性无毒、则攻自缓也。有气为补上治上之法也。急方有急风荡涤之用急方者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也。有病近而宜用奇方说有二。有两味相配而四臣六。数合于阴也。
越婢一汤之类是也。
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者。谓郁而不散为壅。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散之。如姜橘之属。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涌同。通者。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如水病痰癖防己之属。攻其滞则通者行也。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必补剂以扶之。如气形羸弱之类是也。本草曰。补可经所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故形不足疾。药石蠲疾。五谷五畜为能补养也。泻。有余为本草曰。泻可去闭。即葶苈大黄之属。经所谓浊所以葶苈大黄。味苦大寒。专能泻热去湿下气。
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故而能泻胃强也。轻者。实则气壅。欲其扬也。
本草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经所谓曰。阳实则发散。重者。怯则气浮。欲其镇镇之。本草曰。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故使其体重之物。则下涎而用之也。涩必涩剂以收之。本草曰。涩可去脱。
气着。欲其利也。如便难内闭。必滑剂以利之。本草曰。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养窍。故润利也。燥者。湿气淫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本草曰。燥可去湿。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所谓湿甚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泄之。是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本草曰。湿可去枯。即紫石英之属。故痿弱者用之。王注曰。心热独盛。则火光上炎,肾之脉常不行。令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
阴气厥逆。火复内炎。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也。可下数百行而愈。故此七方十剂者。乃太古先师。设绳墨而取曲直。何叔世方士。出规矩以为方圆。王注曰。人之死者但曰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
是以物各有性。以谓物之性有尽也。制而用之。
使之无穷。夫惟性无穷。用无穷。故施于品剂。以佐使斯人。其功用亦不可一而具也。于是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所胜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
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窜而引药。蝉之性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因也。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也。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慌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因其气有余补不足也。鲤之治水。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也。蜂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本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蓬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也。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
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愈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医学发明论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治。夫曰反治者。是明四经各经之病源。一经分手足。
四法如不夫圣人立通因通用之意。谓少阳春也。生化万物之始也。金石草木。羽毛鳞介。乃阴阳生化之端序则以发证多可戒阴经在内煎。
法也。
太阳标有阳之名。无阳之实。谓其将变阴也。其脉紧而数而内有真寒也。故仲景以姜附汤久久热煎。不温服而顿服之。
之久久热煎。重阳之热。泻纯阴之寒。是治其本也。不温服而治太阳标之假阳也。故为寒之气。外显热证。然大渴引所逐。而欲先绝其燥。欲坐井又况内伤饮食。其物有形。亦但脾胃有痞气。仲景治痞有五类。亦以大黄枳实阴寒之药以下泄之。举斯二者。是塞因塞用。又为寒因寒用。可以明知之矣虽正治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直折之也。又经云。为有阳明厥阴。不从乎中也。启玄子注殆不在卯后病两阳合明。故曰阳明。在辰巳之间。是生化之用也。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在戌亥之间。是殒杀之用也。其厥阴心包。乃包络十二经之总也。经曰。中有阳明生杀之本。足阳明为水谷之海。又经云。万物生于土而终于土是也。标本俱阳。诸经中皆有之。故不能从标。亦不能从其本。且手阳明喜热而恶清。足阳明喜清而恶热。足厥阴为生化之源。宜温而恶清。而手厥阴心包不系五行。是坤元一正之土。虽主长生。阴静阳燥。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
若独阴不长。以此明之。是标本俱阴也。足厥阴肝亦标本俱阴。肝为五脏之一也。受胆之气乃能生长。标蒂茅甲于地中。其经乃阴之尽也。阳明纯阳。厥阴纯阴。此二者标本不相及也。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当临病斟酌。若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故曰从其中也。今明正治。假令手阳明有余。足阳明不足。当以热治寒。若足阳明有余。手阳明不足。当以寒治热。故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就正治言之。从中者。以从合宜酌中处用药也。手足厥阴二经。以此通而算之。是手足周身十二经反正之治法也。
济生拔粹云。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此大略言之。盖外感六经之邪。欲传入里。
三阴有。未深入胃中。以生姜橘皮治之。或以藿香丁香半夏枳壳之类投之必愈。此天分气分虚无处。一无所受。今乃窒在。仲景谓膈之上属上焦。于表或有形质之物。因而越之则可。若气壅则不可用破气药也。(辛泻气。越之者吐也。亦无下之理)若阴虚哕气逆上。窒塞呕哕不定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药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胃中虚热。谷气久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皆止呕哕则呕哕自止。且如小儿斑后。余热不退。痂不收敛。大便不行。是谓血燥。则当以阴药治血。因而补之。用清凉饮子。通利大便。而泻其热也。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夫清凉饮子乃秋风彻热之剂。伤寒家邪入于里。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燥狂。不大便。是谓胃实。乃可攻之。夫胃气为湿热所伤。以承气汤泻其土实。元气乃得周流。承气之名于此见矣。今衰世人以苦寒泻火。故备陈之。除热泻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泻火。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故谆谆及此。至如孙真人言生姜呕家之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清气不上。胸中闭塞。惟益气推扬谷气而已。不宜泻也。若妄以泻气泻血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不缓下其膈。由此至危者多矣。针经说。呵欠哕唏。振塞噫嚏。涕泪出。太息涎下。耳中鸣。自啮舌颊唇。视主病者补之。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凡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宜补而不宜泻。空窍者胃之清气能通也。胃既虚则谷不上行。是气路不利。经云。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津液不上。胸中气路不开。亦令人哕。勿作外实。以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盖肺气已虚。而反泻之。是重泻其气。必胸中如刀之痛。与正结胸无异。亦声闻于外。用药之际。可不慎哉。
通。可以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大热之滞也。亦能泻大便。
与大泻气约缩咽嗌苓泽肺中极。
求治无阴利小方寒久在遂处以禀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气味者。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洗之。以肉桂为之引用。所谓寒因热用者也。同为极细末。煎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汤下二百丸。少时乘热药之。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溺如暴泉涌出。卧具尽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故因记之。或曰。防己之性若何。曰。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险健小人幸灾乐祸。
遇风尘之警。则首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逢恶亦怒。如善用之。亦可以敌凶暴之人。保险固之地。此瞑眩之药。圣人有所存而不废耳。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香港脚。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其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事。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人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淡渗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有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然后可审而用之耳。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夫人参之甘温。能补气之虚。羊肉之甘热。能补血之虚也。
人之乃生长万物也。地欲静。静则万物用者也。动之有时。春耕是也。若万化不安。亦如人之劳役形体。则则百脉争张。血脉沸腾。精气竭曷若救其未病。为拔本塞源之省语养气。庶几于道。何病之升。则四脏各得其所。以气论食。适其寒温。黄之甘温。
脾胃之中经络之气。肺主诸气谓也。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无阳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黄之属是也。此二味皆大苦寒。葶苈气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闭也。亦能泻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大黄之苦寒。能走而不守。泻中壅积有形之物闭塞者也。阳明病。胃家实是也。日晡潮热、大渴躁便。使通和汗出而愈矣。一则治血病泻大便。一则泻气闭利小便。若有疼痛。一概用牵牛大黄下之。乖戾甚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则疼痛去矣。如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谓如头痛。当以细所凝滞。即痛随利减也。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闭。以血通利则愈矣。若表上诸疼痛。便下之则不可。当详细而辨之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夫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谓之之谓也。宜以轻利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皮毛经络寒邪之实去矣。
象气之轻浮也。寒邪为实。轻可以去之。若大同而小异。盖麻黄微寒水之经。其经皆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汗出乃愈。当以发之。
燥火之经。身以前所受寒也。非正发汗之药。谓阳明禁发汗利小便其气和汗自出矣。麻黄专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葛根和解血分实。不能泻里实。若饮食劳倦杂病自汗表虚之证。认作有余。便虚。此盖不知表虚宜补。其亡阳其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自汗。阳明胃主自汗。
小便数。若以人参甘草之而出。清气上行。虽飧泄亦其表。仲景所论内外不足自不可禁也。寒邪已出。重发故也。汗家不得重发汗。小一云亡阳。一云脱血。病根之宜禁。故兼及之。
天有四时春为始。圣人作经。谓之履端。盖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以时令考之。生气既至。
大禁不倡中盛。主万物悉皆殒绝而不见。其为肃杀可知矣。寒物寒药。既禀此化而生。施之于人。非肃杀犹不草生道一天当从权用之。以气平而止。如执而有所偏助。令脏气不平。呜呼。死生之机。捷若影响。殆不可忽。治寒以温。治热以凉。但中病即止。矫枉则过正也。盖凉药频施。必至于疲沉冷。
温药频施。必至于烦燥闷热。所贵酌量权度。一毫无过用焉。是为活法。牵牛非神农药也。
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便。治下注香港脚。此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
凡药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泄下如水。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苦以为湿家泻药。尤不知其的也。何则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除血中之湿热。况湿从下受之。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湿。宜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药泻之。其伤必矣。夫湿者。地之别名。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
则宜用之。或有湿无湿。但伤食或动大便。或有热证。或只常服克化之药。但用牵牛。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之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经云。辛泄气。辛走气。辛泻肺气。肺病者无多食辛。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心火乘之。肠胃受火邪。名曰热中。经云、脾胃主血。当血中泻火。润燥补血。泻胃经之湿热。及胸中热。
是肺受火邪。以黄芩之苦寒抑之。以当归之辛温和血。以生地黄苦寒凉血益血。少加红花之辛温。以泻血络。以桃仁之辛温。油腻之药。除燥润大便。然犹不可专用。须于补中益气汤。泻阴火之药内。兼而用之。何则上焦元气。已自虚弱。若反用牵牛大辛辣气味俱阳之药。
以泻水泻气可乎。津液已不足。口燥舌干。而重泻其津液。利其小便。元气伤竭。致阴火愈甚。今重为备言之。牵牛。感南政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泻气。差误太甚。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云。
一脏未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泄肺者。此之谓也。近代钱氏泻黄散中独用防风。比之余药过于两倍者。以防风辛温令于土中泻金不助湿者也。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此之谓以所胜者平之也。古人有云。牵牛不可耽嗜。则脱人元气。经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故夏月食姜不禁。为气正王之时。夏宜以汗散火。令其以汗出越其热。故秋月则禁之。朱晦庵语录中有戒秋食姜。则夭人天命。戒之深也。姜尚如此。况牵牛乎能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
仲景尚不敢轻用如此。世医一概用之可乎。
防风甘纯阳。太阳经本药。身。去上风。梢。去下风。与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相反。
芎辛纯阳。少阳经本药。治头眩头痛。细辛辛纯阳。主少阴。苦头痛。白芷辛纯阳。阳明经本药。兼治太阳阳明头痛。黄芩苦阴中微阳。酒炒上颈。主上部积血。东垣曰。泄肺火而解肌热。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甘草、生甘平、炙甘温纯阳。补血养胃。梢。去肾经之痛。与远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当归甘辛阳中微阴。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治上酒浸。治下酒洗。糖色能润肠。与蒲黄、海藻相反。连翘苦辛阴中微阳。诸客热非此不能除。又治手足少阳。疮痈肿。黄连苦纯阳。泄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以上。与芫花菊花僵蚕款冬花相反。苍术甘苦阳中微阴。诸肿湿非此不能除。足阳明太阴药。
能健胃安脾。羌活甘苦纯阳。太阳颈头痛。诸骨节疼痛。非此不能除。亦能温胆。太阳风药也。白术、苦甘温阳中微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利腰脐间血。与苍术同用。海云。
苍白有止发之异。生地黄、甘寒阴中微阳。凉血。补血不足。治颈以上酒浸。恶贝母。与芜荑相反。白芍药甘酸阴中之阳。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石斛硝石相反。人参甘苦阳中微阴。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喘嗽勿用之。短气用之。与藜芦相反。
柴胡苦阴中之阳。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与皂荚藜芦相反。少阳厥阴行经药也。黄甘纯阳。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与鳖甲相反。葛根甘纯阳。止渴升阳。解酒毒。阳明经之本药也。泽泻咸阴中微阳。渗泄。止渴。泄伏水。升麻、甘苦阳中微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脾痹非升麻稍不能除。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的药也。半夏苦辛阴中之阳。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阳痰厥头痛。与羊血鳖甲皂荚雄黄相反。桔梗辛苦阳中之阴。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为舟楫之剂。与草龙胆相反。蔓荆子苦辛阴中之阳。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与石膏相反。枳壳苦酸阴中微阳。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枳实苦酸纯阴。去胃中湿热。消心下痛痞。浓朴苦阴中之阳。去腹胀。浓肠胃。栀子苦纯阴。
去心中懊躁烦。橘皮苦辛阴中之阳。利肺气。有白则补。无则泻脾。活络治哕。五味子酸阴中微阳。治嗽。补真气。与葳蕤、乌头相反。知母苦阴中微阳。凉肾经本药。上颈行经用酒炒。干姜辛纯阳。经曰。寒淫所盛。以辛散之。见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走也。麻黄苦甘阴中之阳。泄卫中实。去荣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入手太阴。本苦辛阳中微阴。太阳经本药。治巅顶脑痛。齿痛。与葙子相反。地榆甘酸苦阳中之阴。微补。治下部有血。与麦门冬相反。大黄苦纯阴。热淫所盛。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其余经不用酒。
其性走而不守。独活甘苦阴中之阳。头眩目晕。非此不能除。足少阴经药。吴茱萸辛阳中微阴。温中下气。腹痛温胃。与丹参硝石五石英相反。郁李仁苦辛阴中之阳。破血润燥。豉苦咸纯阴。去心中懊。伤寒头痛烦躁。黄柏苦辛阴中之阳。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防己辛苦阳中之阴。泄湿气。与细辛相反。川乌头辛纯阳。去寒湿风痹血痹。行经。与半夏、栝蒌相反。与附子相同。瞿麦辛阳中微阴。利小便为君。黍粘子辛纯阳。润肺散气、主风毒肿利咽膈。白豆蔻辛纯阳。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止吐逆反胃。消谷进饮食。麦门冬甘阳中微阴。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强阴益精。与苦参相反。茯苓甘淡纯阳。渗泄止渴。
伐肾邪。小便多则能止之。涩则能利之。白入辛壬癸。赤入丙。与白蔹地榆相反。熟地黄甘苦阴中微阳。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忌萝卜。阿胶甘纯阴。补虚安胎止痛。苏木甘咸阳中之阴。破死血及血胀欲死者。猪苓甘苦阳中之阴。渗泄止渴。又治淋肿。肉桂甘苦纯阳。太阳本药。去胃中风药。秋冬下部腹冷。非此不能除之。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内用肉桂。忌生葱。草龙胆苦纯阳。泻肝热止眼睛疼。酒浸上行。木香辛纯阳。和胃气。疗中下焦气结滞刺痛。须用槟榔为使。石膏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甘遂甘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与甘草相反。天南星苦与半夏同。金铃子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非此不能除。神曲辛纯阳。益胃气。红蓝花苦阴中微阳。入心养血。又治血运恶血不尽绞痛。地骨皮苦纯阴。凉骨热。酒浸解骨蒸。非此不能除。栝蒌根苦纯阴。心中苦渴。非此不能除。与干姜牛膝相反。秦艽苦阴中微阳。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通草甘纯阳。
泻肺利小便、通阴窍涩。牡丹皮苦辛阴中微阳。凉骨蒸。又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手厥阴足少阴药。治无汗骨蒸也。地骨皮苦手少阳足少阴药治有汗骨蒸也。琥珀甘纯阳。利小便。清肺火。消瘀血。安魂魄。姜黄辛。牡蛎酸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梧桐泪咸瘰非此不能除。草豆蔻辛纯阳。益脾胃去寒。又治寒心胃痛。巴豆辛纯阳。去胃中湿。破症瘕结聚。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茯神甘纯阳。风眩心虚、非此不能除。蜀葵花咸阴中微阳。治带下。赤治赤。白治白。槟榔辛纯阳。破气滞。泄胸中至高之气。苦参辛纯阳。气沉去湿。与菟丝子相反。藿香甘苦纯阳微阴。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青皮苦辛酸阴中之阳。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甘菊花苦纯阴。养目血。茵陈蒿苦甘阴中微阳。治伤寒散黄。丁香辛纯阳。去胃中之实。治肾气奔豚痛。大枣甘纯阳。温胃。天门冬甘苦阳中之阴。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生姜辛纯阳。益脾胃散风寒。郁金辛苦阴中微阳。凉心。京三棱苦甘阴中之阳。破气泻真气。主老痹。瘕气结块。血脉不通。气虚不用。高良姜辛纯阳。温通脾胃。款冬花辛纯阳。温脾止嗽。香附子甘苦阳中之阴。快气。黑附子辛纯阳。治脾中大实。肾中寒甚。通行诸经。与防风相反。白芨苦甘阳中之阴。止肺涩。白蔹同。蜀漆辛纯阳。破血。射干苦甘阳中之阴。去胃中痈疮。威灵仙甘纯阳。去风去大肠之风。通十二经络。马兜铃苦阴中微阳。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灯草甘纯阳。利小便。葫芦巴苦纯阳。治元气虚冷、及肾虚冷。白附子辛苦纯阳。温中。血痹行药力。主中风失音、乃行而不止者也。槐花苦纯阴。凉大肠之热。
槐实苦同上。沉香甘纯阳。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东垣曰。能养诸气。上而治天。下而及泉。与药为使。檀香甘苦阳中微阴。主心腹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乳香甘纯阳。定惊止痛。川楝子甘纯阳。入心。主上下部腹痛。竹叶苦甘阴中微阳。凉心经。山茱萸酸阴中之阳。温肝。又能强阴益精。经云。滑则气脱。涩则可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蜀椒辛纯阳。明目。又温中止精泄。朱砂苦纯阴。凉心热非此不能除。龙骨、甘纯阳。固大肠脱。
赤石脂甘咸阳中之阴。固脱。白石脂同。芎辛纯阳。散诸经之风。茜根苦阴中微阳。去诸死血。艾叶苦阴中之阳。温胃。王不留行苦甘阳中之阴。导引利、主治疮疡。
苦寒以为君。黄芩(去心)黄连(去须)黄柏(去皮)知母(去须)生地黄但用酒洗过甘寒以为佐。黄人参甘草大辛以解结为臣。(结者散也)连翘当归(去芦)本通经以为使。(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腹走手、)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本足少阳胆经。柴胡足阳明胃经。升麻葛根白芷足太阴脾经。芍药(白者补赤破血)足少阴肾经。独活桂足厥阴肝经。柴胡手太阳小肠经。羌活本手少阳三焦经。柴胡手阳明大肠经。白芷手太阴肺经。白芷升麻(葱白亦能走经)手少阴心经。独活。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辛温和血去恶血。当归梢苏木红花牡丹皮(专治胃流血凝血)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春。防风升麻夏。黄芩知母白芍药秋。泽泻茯苓冬。
桂桂枝补胃实胃进饮食。橘皮人参甘草内实内热者。黄芩黄柏知母表虚表寒者。黄人参桂枝(内发在外)气虚气弱者。陈皮黄人参(入脾)气实气结者。青皮浓朴木香沉香血虚者。生地黄当归身血实恶血积聚者。当归梢苏木红花散阴疮之结聚排脓者。肉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脓。
出疮毒消疮肿。黍粘子(用半生半熟解表里。一名大力子。牛蒡子。恶实子。)疮出膈以上须用。防风上节羌活桔梗(此一味为舟楫。使诸药不能下沉。)疮出身中以下。须用酒水各半盏煎。
疮出坚而不溃者。昆布王瓜根广术京三棱疮痛甚者加用。黄芩黄连黄柏知母上二经中。但有疮皆血结气聚。必用连翘疮发而渴者。加葛根疮出而呕吐者。半夏姜屑疮出而渴闷者。黄连疮出而饮水者。泽泻茯苓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大黄大便结燥而难得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中焦有疮。须用黄连(酒洗)下焦有疮。须用黄柏知母防风(俱酒洗)先有燥热而病疮者。盖肾水受邪。当补肾水之不足。用黄柏知母因酒过多疮者。当除膀胱留热。用泽泻防风尾泻肾火补下焦元气。生甘草梢子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力成功者。炙甘草马刀挟瘿。须用昆布王瓜根草龙胆马刀未破而坚者。须用广术京三棱地之湿气。湿寒伤之。外郁壅络不行。外有大寒湿之邪。而内必生大热。当以辛温之药、及病在上为天。制度宜酒炒酒洗。煎药宜武宜清。服之宜缓饮。
病在下为地。煎药宜文宜浓。服之宜急饮。
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可奇。下不可偶。
补上治上缓。缓者气味薄。能达其表。剂小服而频。食后。使气味能达表。达表。上。
故曰肺。气石膏(辛)血黄芩(苦)肾。气知母血黄柏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牡丹皮。治包络火。无汗而骨蒸。四物内。加上二味。治妇人骨蒸。
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中经愈合七百三十名也。凡药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合用一君二臣三佐四使。又可一君三臣使须辛新制烦气诈之处此凡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雄黄硫黄等。皆须光明映彻肌理鲜净者为佳。不然令人身体干燥。发热口干而死。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惟须精新也。
问曰。凡合和汤药。治诸草石虫兽。用水升数。消杀之法则。云何。答曰。凡草有根茎枝叶者福然后诸经病。
脏。
之。
碎如以水破心乃服干枣尔完不汤成不更其不尔茯苓葱白去毛药补之。不尽者更以酒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南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而枳实去穣。藜芦去头。皂荚去皮子。
则有势力。凡汤丸、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灰炮令微坼。削附汤、及膏酒中生用。生亦须削去皮、乃秤之。直破作七八片。凡半云、十洗四破。乃称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凡巴豆去仁杏仁葶苈胡麻诸有脂膏药。皆熬黄黑。别捣令如膏脂。视泯泯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绢筛之须尽。又内臼中。根据法捣数百者。并捣破。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后炒。干漆炒令烟断用熟。艾者先炒细擘。合诸药捣令细散。不可筛者。内散中和之。
鳖鲛鲤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皆炙之。蛇蜕乃微炙。凡用斑蝥等诸桑螵蛸中破炙之。牡蛎熬令黄色。僵蚕蜂房微炒之。凡汤中用麝香犀须末如粉、临服内汤中、搅令调和服之。凡丸散用胶。先炙使通体沸处。更炙之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诸汤中用阿胶。皆绞汤毕内汁中凡用蜜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弥佳。凡丸中用蜡。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丸。汤中用饴糖。皆汤临熟下之。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
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两。今根据四分为一两秤为定。方家凡三种五种。皆悉分两同等耳。凡看古方类例。最是朝代沿革。升合分两差殊。数味皆用分两。
不足较也。第中间有用升合难明。今以钱谱推测。粗定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观今之尺数等不同。如周尺八尺。京尺长一尺六寸。淮尺长一尺二寸。约尺长一尺二寸五分。并一小尺为率。小尺既自三微起。却自可准。唐武德年铸开元钱八分。当十二钱半得一尺。排钱比之。十二个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尺。顾汉唐龠量。并用尺寸分布。尺寸如是不齐。将何凭据。博古君子、必有说矣。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黄钟龠容十二铢。合龠为合。重二十四铢。今以钱准。则六铢钱四个。比开元钱三个重。升斗斛皆叠而成数。汉唐同用。至宋绍兴。升容千二百铢。则古文六铢钱二百个。开元二百二十个。以绍兴一升得汉五十至古合铸钱汉唐例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末如修史人改作唐例、亦不可知。观钱谱汉无六铢钱。至唐方有开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
明食货者必有说焉。按药书。汉方汤液。大剂三十余两。小剂十有余两。用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升三升。并分三服。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两。未淹得过。况散末药只服方寸匕。作丸子如梧桐子大。极至三十粒。汤液岂得如此悬绝。又如风引汤一剂。计五十五两。每两只用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温服一升。看其煮制。每只三指撮末。应料剂如此之多。此又可疑也。今以意说。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且以术附汤方较。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若以唐方准计三百三十铢。得开元通宝钱四十二个重。每服计今之十四钱重。大略可知。若以开元钱准得一百单五个重。分三服。每服计三百五钱重。此犹是小剂。况有大剂名半两数之多者。未易概举。留心此道。幸少详焉。
凡丸散云若干分两。是品诸药宜少宜多之分两。非必止于若干之分两也。假令日服三方寸寸匕是一撮者则以耳。
如今豆定秤毕正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凡方云桂一尺者云某草一束者。一升二合。
事殊不允当。药乃得无末片而利者。有合捣者。
出细擘曝干。若两。
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分量。勿使多少。煮之调和。候火用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水而多取汁者。为病须快。所以少是以多水而少取汁。好详视之。不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有水气。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
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不用多炙。密覆勿泄。云时者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便者。以两头微熬黄为候。有白芷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欲兼尽其药力故也。凡膏中有雄至于凝僵。勿使沉聚在下不调烧香洒扫净洁。不得杂语喧呼合肾气。薯蓣。及诸大补五石丧者痼疾六根不具足人及鸡犬禁忌之限。比来田野下里家。
丝子等难捣之药。费人功力。
随风飘扬。众口尝之。众鼻嗅服尽之后。及加虚损。遂谤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烈日中曝令大干。以新瓦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